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初一下数学论文精选(九篇)

初一下数学论文

第1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全国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于2014年7月14日~7月16日在合肥师范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代表98人。

7月14日晚19:30,召开了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讨论通过了代表大会日程与议程安排;讨论通过了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论文获奖名单;讨论并通过了杨路教授、吴康教授、刘培杰教授、萧振纲教授授予第三届“初等数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讨论并通过了王钦敏老师、秦庆雄老师、苏克义老师、黄丽生老师授予“第五届中青年初等数学研究奖” 荣誉称号。

7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涂荣豹教授,合肥师范大学汤增产纪委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顾问和主要负责人杨世明、杨学枝、吴康、刘培杰、萧振刚、杨世国、孙文彩、江嘉秋等出席了开幕式。杨学枝理事长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汤增产书记致欢迎辞,江嘉秋秘书长作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回顾了第三届理事会近二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了二年来会员在初等数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学会今后的工作思路,报告还介绍了学会理事会申请筹备的一些情况。随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听取了2场高质量学术报告:涂荣豹教授为大会作了《教学生学会思考(新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内容既朴实又深刻,指出数学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教学生学会思考,整个过程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案例极具说服力,可操作性强,代表们受益匪浅;宋乃庆教授为大会作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若干争鸣问题》专题讲座,以争鸣为主题,广征博引,指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争鸣问题,开拓了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

7月15日下午进行了8场10分钟学术报告:杨世明特级教师《初等数学杂谈》,沈文选教授《对教育数学的一些看法》,杨世国教授《三维欧氏空间中广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吴康副教授《正整数有序分拆积和式计算问题》,刘培杰编审《一道保送生试题的深度解读》,萧振纲教授《数列的广义差分》,台湾蔡坤龙董事长《台湾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研究》,杨学枝特级教师《浅谈点量》。学会专家的报告内容深刻,意义深远,报告的内容涉及了数学教育、教育数学,初等数学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专题,杨学枝和吴康先生的成果都是经历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令人感动。紧接着,大会分代数研究小组、几何研究小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

7月15日晚,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召开了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扩大会议,大家恳谈了学会申报工作;初步商定了2015年暑期在深圳召开第三届第五次理事会议;广东省初等数学学会乐意接受2016年暑期在广州召开全国第十届初数会;会上还酝酿了下一届理事会改选问题;与会人员一致推荐增补郭伟松、唐作明、李世杰、张永芹、杨文龙担任学会副秘书长职务,推荐增补林全文、郑建新、钟进均、郭要红、贺斌、石焕南、张新全、郭小全、杨飞、任迪惠、蔡坤龙、徐胜林担任理事会常务理事职务。还增补了部分理事;会议经研究决定,成立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初等数学研究小丛书”编辑部,由杨学枝理事长任主编,刘培杰副理事长、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任副主编,我们欢迎广大初数研究工作者、爱好者积极撰写初等数学研究内容的小本专著。

第2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设想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承上启下。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继承了幼儿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并为高中和以后数学教学打下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性和反叛性,因而他们对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都会觉得厌烦而不愿意学习,这也就增加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但是,初中学生却具有灵活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这也就让初中的数学教学找到了突破点,总的来说,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这个阶段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就必须要能够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寻求更好的突破,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案。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传统的那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学的主角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给学生们提供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便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去,将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最终,让学生们从以前的“老师、父母要求我要好好学习”的思想观念,转变为为了探索知识的魅力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1、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课后让学生们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的教学方式,他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轻车熟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们应付考试。从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初中学生们好动,缺乏耐心,这样的讲授教学很难长时间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从而教学效果难免会打折扣。

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与启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宝贵的45分钟,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着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没有一点心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当学生们开小差时,老师就提一两个学生答不上的问题,从而警示那些开小差的学生。这些问题没有任何启发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很讨厌的。这样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难免表情茫然,由此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3、忽视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们长期在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很难对数学产生任何的兴趣,更不用说主动地去研究学习数学知识了。从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数学知识,缺乏自学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对于数学问题,也只能用老师教授的常规方法去解决,而对于一些形式新颖的题目,往往就无从下手了。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新设想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由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变,从而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们自主学习转变。让学生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老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前,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竞争,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预习,通过阅读老师给定的一些资料,来进行自学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为了使得自己的小组中赢得胜利,为了自己能够从学生们脱颖而出,必将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答案,老师再针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还能逐渐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也要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而进行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们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们在教授初中数学知识理论时,应该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们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们能时刻被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吸引。对一个理论知识将接受,应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再相互之间讨论,老师适当地给予提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自己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时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知识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学习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对数学知识理论进行讲授,还应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练习。教材上对数学题目的解法只是一般的解法,但是很多数学题目都是有着多种解法的。因此,老师们在讲解了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与解题办法后,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来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们养成一题多解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们遇到困难的题目,能够从不同道路去思考,从而最终找到解决题目的办法。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改变,逐步加深难度,让学生们来一步步解答。然后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来对一个题目进行拆解,形成新的题目,从而让各小组来竞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自学的能力,还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甚至还能不断挖掘学生们创新的潜能。

总结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能够用于创新,大胆实践,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只会逐渐束缚学生们的思想,形成定式思维。而作为未来的社会主角的初中生,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未知的,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可以借鉴的案例。因此,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们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先让教师转变观念,根据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不断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增加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创新地解决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毕渔民,孙文英.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S].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期刊论文,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6)

第3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 必要性 开展策略

1.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公认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实践证明,科学应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究、自主、合作是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三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遵循这三点原则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达到最佳小组合作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就是因为忽略了小组合作教学的这三点原则。基于这三点原则,本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2.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总结如下。

2.1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具备了数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未掌握数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往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帮助探究能力差的学生提升其数学探究能力[1]。

2.2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析探讨都是建立在每个成员自主分析的基础上的,只有自己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产生观点的基础上,才能加入小组分析合作中。因此,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进行刺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得到观点,为了说服其他成员认可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对所讨论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并一次次用语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自主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良好锻炼,并逐渐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并得到结论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及今后的知识扩展都非常有利。

2.3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当今世界,没有一项大工程不是通过多个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的,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可谓非常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就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一个效果良好的方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充分交换意见,每个学生都在思考、反思、讨论、分析,由此验证自己观点和别人的观点,通过分析、辩论,最终得到对于一个问题的统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包括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总结能力及归纳能力等[2]。

3.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采用合理的策略,如此方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与锻炼效果。在对多个教学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现将可行的、科学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策略总结如下。

3.1小组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

小组合作固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的应用也不可过频、过滥,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因为过频、过滥地应用小组合作,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效果弱化,并且,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小组合作,教师在这方面必须科学决策。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且固定的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小组合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结合学生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学。

3.2小组成员的科学搭配

在进行小组合作之间,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座位情况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具体来说,每个小组中成员搭配应当做到:第一,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由这样的学生对其他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可以使每个小组都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第二,各个小组的人数应当合理,一般来说,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以3到5名为宜,过少不能形成良好的讨论气氛,过多则不利于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在某个小组经常出现小组合作效果差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换小组成员,使各个小组的小组合作都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3.3所讨论的问题的科学设计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设计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能够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能力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在设计所讨论的问题时应当做到:第一,所讨论的问题或者内容要和当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最好是教学内容中容易产生分歧的或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扎实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第二,所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讨论价值、分析价值,最好选择学生对其具有多种不同见解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有讨论必要的,否则如果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见解都相同,那么在讨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对象可辩论的情况,不利于小组合作效果的强化。

4.结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获得高度认可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的合理应用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理应得到初中一线数学教师的认可、倡导,并被科学应用。当然,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时,为了切实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充分遵循小组合作的三点原则,即探究、自主、合作,如此方可使小组合作的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双效度分析;教学启示

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练习。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就是提高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部分试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概述

开放性试题,是以试题的标准答案相对比得到的,是指试卷上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所写的答案言之有理或者符合逻辑即可。这类试题需要学生在做题时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创新立意,在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题目的要求或者上下文的逻辑等。

初中阶段语文试题中的开放性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具体描述漫画的图画含义,论述漫画所蕴含的内涵,给图画增添题目等;补全小文章的上下文,补充文章中的对话等,要求补充内容或补充结局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描述观看文章后的感悟,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根据题目的描述按照要求进行作答,一般为对某个事物或某个观点的简要论述等。这些题目的日常训练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要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新。

二、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

1.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概述

初中阶段语文开放性题目的双效度分析,是指对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是指语文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内容的有效性,指这些题目具体内容的考查方向,表明了在初中语文学习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向以及教师教学的策略内容。结构有效度是指语文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在整个语文试卷中的结构的分布、分数的占比等,表明了开放性题目在语文教学或者语文学习中的难度程度以及学习比例等。

(1)开放性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分析是指初中阶段语文试卷中的开放性题目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方向和目标,出题人的具体出题意图、与试卷其他题目类型的结合程度以及该类题目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要求。

综合分析初中阶段语文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能力,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以及题目关键字词、重点论点的分析提取能力提出了要求。

例如:在2015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简短的材料,联系材料并以“善举无价”为观点来简要阐述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这道题目,就是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的关键字词以及中心论点,明确题目的要求。其次,需要学生展开思维、发散思维,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善举无价”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需要学生在某一个重点论据下面,创新选择一种论证方法,如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打造该题目的亮点。最后,需要学生使用纯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来将自己的论证过程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度分析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度分析是指在初中阶段语文科目的考试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在语文试卷中的占比近几年有所提高,能力要求有所提升。整个试卷的阅读部分以及写作部分开放性题目的分数一般为6~12分之间,占试卷总分的4.61%~9.23%。大作文部分分数满分50~65分之间,分数占整个语文试卷的38.46%~50%。

现将2015年江苏省13市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试题的结构总结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在语文学习、语文试卷中的占比都极高,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一般阅读中或图画描绘、文章上下文补充等部分的开放性题目在试卷中的位置位于作文之前,学生在考试中非常容易出现做题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学生先写大作文,最后对这些开放性题目潦草写写了事,或者甚至干脆放弃了这些题目的现象,开放性题目在试卷上的这一布局也是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用之一。

三、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对初中阶段语文科目开放性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教师在语文科目教学中,要针对考试试题中开放性题目的特点、考查要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1.提高学生对语言写作、运用等方面的重视度

语文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初中阶段语文开放性题目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训练的重视程度;其次,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家大作,针对学生认为好的一些段落和语句进行模仿性练习,通过不断练习、不断修改方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改善学生的写作结构,增强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能力。

2.关注开放性试题部分的评分标准

语文开放性试题能力的提高,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就体现在开放性题目的得分水平上,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在语文开放性题目这一类型上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以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为授课指向,以评分标准为标杆,从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

开放性题目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应多组织一些辩论课、讨论课等,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辨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辩论、谈论其他同学的思路来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练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开放性

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开放性题目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加深认识,通过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开放性试题部分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数,为学生的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创荣,沈颖越.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与教学启示:基于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8-50.

第5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初中数学;渗透

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理解的学科,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亟待改革,所以在教师们的积极探索下新的教学思想被提出。数形结合思想是将繁琐的理论通过图形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知识框架,使复杂的文字描述简单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一、数形结合的意义

数形结合是指将理论描述与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理清知识脉络,并且通过文字描述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通过这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数形结合思想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上形象的图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熏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构图能力等综合能力,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复杂的文字和数字直观化,繁琐的计算明了化,所以数形结合非常符合初中数学教学。

二、数形结合的基本应用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应用上是有效的,但是在应用中仍需要注意一些基本操作方法,数学结合思想不能直接硬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而是要通过逐步的渗透,使学生逐渐接受,最后熟练运用。

(一)在数学概念上初步渗透

数学概念多数比较抽象,学生在阅读文字描述的概念时不容易理解,对概念理解模糊会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以数形结合思想需要在数学概念上初步渗透,通过图形的直接表述,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在读这段文字时很难准确的理解对称轴的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对称轴的意义。(如图2所示)MN即为对称轴,通过画图直接的将对称轴展现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看图形迅速的领略对称轴的意义。

(二)对典型例题的渗透

典型的例题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起主要作用,所以接下来教师要适当的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典型例题中,通过画图解题,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理解题意,并且避免繁琐的计算过程,所以画图解题法更适合。比如,不等式组x+4>3x≤1求解。学生在解这道题的时候会涉及到计算,而且结果不容易验证但通过画图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答案,并且不容易出现错误通过这个图形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答案,再将图形翻译成文字-1

(三)整个知识框架的渗透

教学活动中,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学生了解了数形结合思想后,教师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法去总结整个章节或者知识点的框架。首先学生要通过对知识的复习进行文字整理,然后将文字翻译成图形,通过直观的图形形成知识网络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在需要应用的时候再转化成文字。比如:相交线与平行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一章的内容,通过语言总结为: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移等定理和性质。然后对比较重要的性质进行特殊标记,如平行公理、垂线性质等。这种语言总结看起来不直观,而且整个知识点过于分散,不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面对复杂的文字叙述和难以理解的语句意思,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而通过图形构建框架为:

图形的框架看起来更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而且不容易遗漏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间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联系,简单明了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初见成效,数形结合通过数字与图形的转换,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具体化,学生可以通过图形更直观的理解定义,分析习题,总结知识框架。数形结合教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空间构造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晔.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1):134

[2]张丽.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5):67-67

第6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强调的是一种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目前我国的数学实验教学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体系还没有完善,这对我国数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一、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概述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数学实验教学还处于发展初期,整个体系还没有完善,所以对于数学实验教学的含义也众说纷纭。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此将数学实验教学定义为:根据国家的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具体的教学发展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实验方法,带动学生从实验的现象中发现、思考,然后总结出理论证明,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渐体验出数学知识,自己发现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熟悉素养的熟悉教学形式。在此所述的数学实验包括了模型、计算机、实物等。

二、如何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遵循的模式不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真理,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很多的知识,但是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很少得到锻炼。所以笔者提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尽量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从一定的实例出发,采用一定的实验手段,计算机实验或者是手工实验,尽量发现实验体会出的数学规律,提出相应的假设,最后进行论证,下面,笔者将对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论述。

1.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根据即将讲授的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创设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在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设计相适合的数学问题,有时候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数学实验。笔者在创设难度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的时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起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情境的创设为后期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关键的奠定作用。

2.具体操作数学实验

整个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笔者通常给学生提出一定的实验要求,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设备,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实验要求想办法开展相应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开展的实验,在实验中逐渐体会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所反应的熟悉规律,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总结,分析出实验所体现的具体规律。实验环节作为整个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对第一步的创设情境的承接,也是对下一阶段提出猜想的开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是研究者,通过数学实验把抽象的熟悉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在完成实验总结出实验的结果之后,学生都有很大的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整个实验过程,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情感和想象力,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树立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提出实验的结果猜想,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

数学实验的猜想是在学生认真理解了学习的课题之后,采用各种实验手段,立足于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的知识,提出解决课题的猜想。这个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规律提出相应的猜想,这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自由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猜想的优势和不足,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

4.检验猜想,总结结论

检验猜想是整个实验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要总结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对数学实验是否成功进行一个客观评价。无论猜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论证,如果是错误的猜想那么就找出错误的原因,想出解决办法。如果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就认真总结猜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系统化,以便经后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系统的数学知识和规律。

整个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不是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随机的采取实验教学。笔者在此只是将自己使用的方法,跟大家进行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数学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为我国教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培养了很多数学专业知识。在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深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改革挑战,也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文中论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含义,并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阐述。希望此文可以进一步促进我校数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思乾.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5(34):48-49

第7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经验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想掌握好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思想方法。而到底什么是思想方法呢?具体地讲,它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所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程序。这些基本规则和程序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观察、体会、研究新事物和现象时建立的。简而言之,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中所采用的方法。

初中数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分开的,它们之间至今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人认为,数学教学思想是指对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认识,这种认识里包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认识。而数学教学方法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一套基本办法和程序。所以说它们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也存在具体差别,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无论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还是教学方法,都对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教授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数学教师应该有个人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才更有益于对初中数学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包含的内容千罗万象,我们无法做到一一举例。但是可以从基本规律中研究两者具备的共同特点和内容。初中数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致包括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这几种关于思想方法的内容。其中,转化思想我们能够直接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转化”,顾名思义是指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化烦琐为容易。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得以转化,比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明白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与做法。

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实际上,在初中数学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明确需讨论的对象及讨论对象的范围;其次正确选择分类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再次根据分类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并作出结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分类思想的培养,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思维错误。因为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比^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加强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科学性,这种优良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未来必将产生深刻和久远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在制订教学目的、采用教学方法时,应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思想,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学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分类讨论方法的教学。

三、如何加强初中数学教学 “思想方法”的运用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核心观念,并准确、清晰地把握好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大纲,把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出来,并加以运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与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不等同于知识,但又蕴含于知识之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思想渗透在教学内容里,让学生有所体会。例如,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定理、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等,都隐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好机会。最后,通过小结的形式归纳概括出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不同的小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总结出应用的某种数学思想,这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初中数学教学思想与方法中包含的很多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初中数学课的教学,不仅要加强数学课本的教学,还要大大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解题过程中,解题的思路过程就是教师们教学思想方法的深入渗透,只要循序渐进地加强渗透,许多数学教学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 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2).

第8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研究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4

案例教学以其丰富性和实际性以及对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广大教师的亲睐,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级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初中数学因为其学科本身的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更需要案例教学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和数学理论应用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所包含的一个或某个疑难问题需要以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理论来解决的案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般由学校管理者和初中数学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描述,初中学生按照学校或教师设定好的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学习、掌握和巩固课堂内需要学生当堂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讲解基本理论、利用基本理论解决案例包含问题的基本案例教学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示范性教学的落实,促进改革课堂教学背景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1]

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及案例类别

按照案例的制作方式、设计内容以及不同案例比较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含很多方法。按照案例形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别。

2.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案例制作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括课堂实录与分析点评方式、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案例设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概念教学、定理法则教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按照案例研究对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设计同一内容的不同案例比较的同课异构和对同一案例进行不同比较和研究的同课同构两种模式。由多位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某一理论或某一环节案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和研究就是同课同构模式。

2.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类别

数学教学案例应用于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久,因此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其分类尚没有确定的标准。按照案例形式的不同,数学教学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可视案例两种。所谓描述性案例,是将数学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过程描述成相关的文章,可视案例是指将某一理论或数学专题的名师教学案例制作成音像制品,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应用。按照其内容不同,可以将数学案例大致分为片段案例和完整课型案例两类。顾名思义,片段案例是指关于某一教学情境或环节的案例,包括情境引入、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和课外活动等多种类型;完整课型案例是就某一数学专题的完整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复习、应用、探究等多种课型。应用课型方面又因为涉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式法则应用、实际问题应用两种;探究型课型包括数学知识探究、解题方法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探究等。[2]

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制作要求

3.1 案例制作的基本步骤

案例制作包括案例主题或案例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案例分析点评等基本步骤。具体来讲,主题既包括当堂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一定的教育主题和教育思想。主题是案例制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背景是引入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教冲突。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也必须考虑相关背景;情景描述是对说明问题实质的具体教学过程的描述,要求明确、详细、客观、详略得当,具有示范功能;问题讨论主要是案例作者通过比较过去教学与当前教学的异同阐述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比较需要详实、可信。诠释与研究是指把一把数学问题升华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通过研究和反思得出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数学见解,以现代数学理论和语言概括和诠释所得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案例分析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案例中的教学方法特点阐述、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劣比较分析以及对通过案例得出的新见解进行证明和总结。[5]

3.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举例

3.2.1 案例主题与背景

平行线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本节学习掌握平行线性质相关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证明和解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证明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建模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2.2 情景描述

本内容的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和“动像探索”两种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通过屏幕投影进行展示和讲解。[4]

3.2.3 问题讨论

通过数形结合,对平行线性质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动手,任意画两条平行线,并画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的截线,引导学生寻找同位角并通过运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学生通过度量得出“两条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教师运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重要性质。

3.2.4 诠释与研究

教师总结平行线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参考文献:

[1]徐素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2).

[2]钟振权.数学新课程中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

[3]王炼.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课堂特征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9篇: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