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中华护理论文精选(九篇)

中华护理论文

第1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李春花.口灵漱口液用于口腔护理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3,14:32.

[2]江长弟,黄继洪,周辉等.益口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实用临床医学,2006,3:18-20.

[3]金仙妹,赵建江,王海燕.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6-27.

[4]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5

[5]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69

[6]廖燕,廖天治,何瑶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J].上海护理杂志,2004:60-61

[7]将春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03-404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李刚、廖燕,住院患者口腔护理的基本方法[J].上海护理,2005.5(4):70-71

[2]王春英,郑玲.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口腔并发症的干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8(6):479-480

[3]许笑华,连丽燕,口腔护理药物选择与运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6.4(4):208

[4]王增香,刘巧红,徐燕梅.颌面外科术后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进[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3):608-609

[5]李娇娥,易滨,傅春华强氧化离子水含漱治疗口腔溃疡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2-163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王左敏,王鸿颖,刘宏伟,等.口腔治疗师培养规划的初步研究.医学教育,2005,4(4):22-25.

[2]王左敏,王鸿颖,张博学,等.中国口腔治疗师岗位任务分析和需求预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5):304-305.

[3]赵佛容.口腔护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饭社,2004.

[4]张震康.展望21世纪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1:4-6.

第2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088

国内刊号:21-1501/R

邮发代号:8-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传统文化 保护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种类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借鉴泰勒对文化的定义,认为传统文化即该地区人民在多年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文化。它包括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多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中华传统哲学。中华哲学是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的世界三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探究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尤其重视哲学与伦理、政治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不同派别的特征,中华传统哲学又可分为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其人生论则可大致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问题论和人生理想论四个部分。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高度凝练的总结,其内在精神渗透于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中华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在诗歌、音乐、绘画和建筑等领域都创造出了繁多的艺术精品,并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神韵之美”等独特的艺术精神。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形式与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别具一格的辉煌的审美形态,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格构成、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礼俗。中华传统礼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礼俗”作为一个专有名称在周礼中便已出现,“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概括起来,礼俗就是地域性极强的自然形成的习俗,它具有地域性、易变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礼俗具有特殊的社会调控功能,因此历来统治者对民间礼俗也任其发展,从而使之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华传统习俗体系中,既包括诸如求子、怀孕、养育等诞生习俗,也包括传统节日及纪念特色的节日礼俗,甚至还有诸如自然、婚丧、文字禁忌等为代表的禁忌礼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俗体系。

中华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几乎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医学等学科到建筑、冶金、纺织、机械、造船、航海、造纸、印刷、陶瓷等技术领域,无不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传统科学最为杰出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为世界各国所敬佩。

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认真借鉴、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用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整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描绘其真实面貌,扬弃其糟粕,弘扬其优秀内核,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于强调经济改革与建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对忽视,由此造成了传统文化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传统礼俗日渐淡忘。我们的传统礼俗诞生于农耕文明,其内容与形式也较多地与农业劳作相关。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步伐的推进以及农业地位的下降,使得传统礼俗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诸如在传统礼俗中对草木灰极为崇拜,有五月初五烧菊叶成灰杀死小麦中的蛀虫,还有出殡时往门外撒草木灰以驱鬼等传统,实质上都是发挥了草木灰的肥料功能。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化学肥料大量运用,使得此类传统礼俗逐渐为人们淡忘。婚嫁过程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等礼俗,也逐渐让位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婚礼模式。此外,诸如传统节日礼俗、自然禁忌、日常生活禁忌以及求子、诞生礼俗等也都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传统艺术日益消失。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诸如诗歌、戏曲、音乐、绘画、园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但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逐渐冷漠,致使很多传统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被称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京剧,其在年青一代的心中的影响与地位已远不如流行歌曲;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古琴,现在演奏者以及欣赏者已屈指可数;早在200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生存境地甚至连京剧都不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及社会变迁,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被湮没与遗忘。随着老艺人的逐渐老去,很多传统艺术已无法再现,随着推土机的大肆推进,众多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也被推倒。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打压下,早已被冲击得面目全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传统哲学日益式微。无论是国人开创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抑或是外来引进被国人改进的佛家思想,它们所交融形成的传统哲学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比如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培育了历代自然科学技术家的世界观,即认识自然从而控制自然、为人类生活造福的重要思想基础。此外,诸如天人合一、求实务实、修己安人等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处事方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创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传统哲学。人们已不再愿遵从诸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传统哲学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哲学,传统哲学在日益浮躁的人们心中已日益式微。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传统文化的保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土壤已不复存在,如何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论,笔者尝试结合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来探讨全面、协调及可持续保护传统文化的策略所在。

践行以人为本,祛除封建糟粕。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本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诞生与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具有与现代社会、乃至人权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先将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去人欲”之类遏制人性的封建纲常祛除,从而彰显诸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修己安人”之类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我们所保护与倡导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喜爱与接受,这也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真正目的与旨归所在。

协调各类文化,全面保护传统。如果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宗旨的阐释,那么协调与全面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如何发展的方法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合运用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所孕育的传统文化,其门类烦多,在进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乃至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切不可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从而实现各门类的传统文化都能够全面保护的目标。同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强保护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协调,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能够在不影响,甚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进行。

第4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的见证作用,科学的认识作用,艺术上的审美作用和社会上的教育作用。但文物同时也具有不能在生产的特点。所以文物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珍宝,又是去而不能复得的。应引起人们的珍爱,加以保护。

在我国,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党和政府便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历史文化遗产。”①实践证明保护文物起到了为国家长期保存重要的科学文化财产;为博物馆和社会其他各界的业务和研究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文物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为政治、经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也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于2002年10月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文物法对长期以来在文物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上升为法律准则②,这个方针正确地规定了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新文物法的核心。作为文物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在保护文物中的作用,让文物更好地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文物管理是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物工作者的意志和指导方向的体现。对文物实行科学管理,对文物提高保护水平,提高了利用价值,对文化事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认为当前强化文物管理工作,应作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成立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运行顺畅的管理组织机构。就县(市)而言,文物管理工作具体由县(市)文物管理所负责,在乡、镇设文物管理站; 村、屯设管理员(业余保护员)。在条件不太具备的乡(镇)可由文化体育站长一人兼任,但要责任权利明确,正式挂牌,在《文物保护法》允许范围内开展工作。

——健全管理档案资料。县(市)文物管理所,一方面要自身进一步健全所管理范围和级别文物的立档工作,而且要指导文物管理站和文物管理员建立健全文物管理档案资料。作到逐级都心中有数、情况清楚、责任明确、管理有序。

——实施动态管理制度。所谓动态管理制度,就是在管理责任明确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管理记录,对管理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保护途径、保护结果、以及利用情况等,作以跟踪记录,且记得详细准确。定期按着记录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奖罚。以激励管理(保护)责任人的积极性和工作诚实精神。

——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文物文化不同其他非物质文化,其保护工作离不开物质的基础,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要想从管理上要保护水平,必须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如露天文物的保护设施和室内保管文物的保护设备是十分必要。越是施行科学管理,越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越要加大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使文物更安全、更具审美性、更持久。

——建立管理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现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物管理和其它文化管理一样,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就要运用激励机制,调动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开展好文物保护工作。物质上的激励奖金、以奖入,其它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如评先进,评优秀集体,以及晋级、表扬等等。结合运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方法,激励文物管理人员的精神和干劲。

——塑造学习型管理队伍。队伍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物管理和保护的水平,而文物保护队伍素质的高低与学习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想强化管理,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必须努力塑造一支学习型文物管理队伍。只有这支队伍通过学习,掌握法律,熟练文物保护知识,具有较高的管理智慧,爱岗敬业,我们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就会稳步地向高水平发展,文物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就会持久辉煌。

——强化保护宣传力度。200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③,是我们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保障。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宣传这部法规,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要深入到社区、村(屯),达到文物保护意识扎根每个公民心中,人人懂得守法爱护文物,人人懂得合法利用文物,人人懂得自觉保护文物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使文物的文化精神得以留传,文物得以长存。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各地方政府和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订有利于本地区文物保护的法规。以及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制步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文物,用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在法律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为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文物文化做贡献。

——在利用中实现保护。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被运用的今天,利用文物发展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等活动日益活跃。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发展文物实现保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利用好文物,才能引起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只有文物得到良好的保护,也自然会更好地被利用。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二者的辨证关系,我们的利用就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任何一种管理都不是管理中某一种因素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文物管理同样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当有无数个分支体系(子体系)。就文物管理体系而言,应当有决策体系、信息处理体系、理论研究体系、工作评估体系等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理论研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当有基础理论体系,也应有应用理论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更加重要。所探讨的问题,直接解决基层文物管理单位或个人遇到的问题。

文物管理是文物事业的需要,搞好科学管理则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文物管理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国文物文化历史悠久,其管理又有很多跟不上的东西,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创新文物管理工作。实践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既是通往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又是自我完善和成长的摇篮。实践是科学的基础,也是知识的源泉。文物管理既然是一门科学,就能够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走向成功之路。当下,文物的作用而不再是改革开放前那么单一,已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强化管理,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就应当紧紧依靠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让文物更安全,让文物的作用更明显,让热爱、爱护文物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

第5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佰草集,传承中国文化与养颜经典的一瓣心香,悉心糅和幽谷丛林里的中草药精华与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美容之苑中的一株奇葩。

璀璨中医文化的现代演绎

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与现代文明,造就了佰草集今天的美容奇迹,开创出国内第一套完整意义上的中草药个人发肤护理系列产品。

本着一份对美的真诚与执著,佰草集汲取了中国文化中“自然、平衡”的美学精粹,对人体各种状态进行全新的界定,提出独到的“虚实平异”之说――“虚即不足,实即过盛,平即平衡,异为异常”;继而写就了现代《肌本论》,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在今天的美容护理界发扬光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肌肤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部分失衡,肌肤都会受其影响,佰草集根据中医美容原理,从整体调节着手,激活自身平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还你本来的健康肌肤。”

现代《肌本论》来自佰草集

佰草集深信“美必须发自根源,方能美得完全”。在不断完善《肌本论》之时,佰草集采撷名贵中草药的植物精华,并糅合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开发出一整套发肤护理产品,旨在由内而外地激活人体自身的平衡机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令发肤、肌体、精神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尊崇中国美容经典,佰草集将传统理念延伸到自己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中,倾心引发现代女性完美的持久平衡,唤醒她们清新、自然、健康的根源之美。

中华文化与国际理念交融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的佰草集,更拥有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全新的科技、流行的国际理念与创新思维,共同构筑佰草集“清新、自然、时尚、健康”的心意空间。

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化科技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医大学等七个联合实验室合作,汇聚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学、皮肤科学、免疫学等各界精英,不断的开发出高品质的佰草集系列产品,并始终坚持将现代环保理念融入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全过程。

在推出优质产品的同时,佰草集还全方位地关心现代女性的身心健康。从专卖店、Life House、到网站、俱乐部……佰草集以国际风行的时尚方式一步步走进女性的生活,随时倾听她们的心声,留意她们的需要,以传播健康时尚的美颜概念为己任,为现代女性提供面对面的理护服务,与她们一同分享发肤调养与身心平衡的至要秘诀。

草本精华 呵护身心

在仪器文明的今天,现代都市中的每一位女性更是渴望反朴归真,渴望让身心沐浴在阳光、雨露浸润的自然里,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

佰草集献上自然且有效的个人护理系列产品,让每一位女性都能亲身体验源自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缔造属于她们自己的原质美丽。

佰草集的产品萃取中草药的根、茎、叶、花、果的精华部分,现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不仅引领着时尚的潮流,还积极迎和当代女性无拘的个性,在不同层面满足她们的各种需求。

1. 肌本理护系列

佰草集的肌本理护系列,主要发掘源于平衡而表现出的美,主张通过中草药精华来调理发肤,激发身体自身的平衡机制,让发肤从内而外,焕发清新、健康的美丽。

2. 专意理护系列

佰草集专意理护系列针对人体局部肌肤或局部范围内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特别的专效护理,使女性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最温柔、最贴切的呵护,肌肤由此达到和谐与统一。

3. 香怡理护系列

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佰草集援引中国传统的“芳香疗法”,整合推出的香怡理护系列。萃取珍贵天然植物精华的芳香精华油和基础油,清新怡人,利用珍贵的香氛从内而外调节精神,平和身心,健康发肤,带来纯属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恬适。

4. 品颜理护系列(即将上市)

通过服用美颜护理产品,内外兼修,调理发肤身心,发掘内在平衡,真正体现了佰草集讲求身与心、内与外结合的精神。内外同样美丽,就是佰草集的品颜理护系列。

5. 心情礼品

“礼尚往来”是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佰草集准备了精美的心情礼品,作为闺中好友升华友谊的纽带。

温馨亲近的个性化专卖店

佰草集在提品的同时,更将热情、温情、友情一同带来。散发着自然气息的专卖店,以清新、舒适典雅的个性设计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而其清雅别致的产品陈列、温馨亲近的示范区域,所有的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佰草集专业的护理师,不但护理知识丰富,更能以真诚的耐心与顾客交流,让女性们在佰草集得到好朋友般的关怀和呵护,并全面关注她们的需求,及时为她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最近佰草集还开设了LIFE HOUSE,将SPA无与伦比的温馨、舒适完美诠释,让女性在纯粹、精致的自然空间里,舒缓身心,疗养发肤。以自然的无限精华,运用身体五重感官的亲密接触,缔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知心约会 全心交流

佰草集不仅呵护当代女性的外在,更关注她们的内心。“心约会”是佰草集的俱乐部,定期举行各种会员活动,让女性朋友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友谊,交流护理话题的美丽心得。每两月发行的会员刊物《佰草心语》,更是一份不可不读的时尚刊物,护理知识、产品信息、美丽心经――都会一一展现。

而网上的园地“佰草园”,载有体贴入微的发肤知“性”测试,专家的美容护理咨询,时尚科学的美容物语,环保新主张……这就是为了让女性朋友更多地了解产品、服务和活动而设立的佰草集网站。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点击省略,进入佰草集的线上世界,获取消息,接触更多产品,了解更多护理知识。

从《肌本论》、第一套现代中草药护理品,到温馨专卖店、LIFE HOUSE、“心约会”和网上的“佰草园”,佰草集将中国传统医药美容文化在今天演绎得美伦美奂。她把“自然、平衡”的美容理念带入国际舞台,为现代女性献上源源不断的惊喜,关爱她们的健康、呵护她们的美丽!

“采撷自然的精华,接受自然的馈赠;平衡我们的肌体,健康我们的身心。”

佰草集,一直在努力……

新品推介

这个时节,面部肌肤是不是常有水油不均的困扰?秉承“自然、平衡、健康”的美丽态度,采撷土茯苓、甘草等天然中草药精华,佰草集为你缔造全新护肤产品平衡露。

来自山谷丛林的精灵“土茯苓”,双向调理混合性肌肤,有效控制“T”形区过多的油脂,同时促进双颊干燥区域的皮脂分泌,完善肌肤自身的平衡调节机能;而甘草精华能温和地帮助肌肤抵抗过敏侵扰,为肌肤建立健康屏障。肌肤清透盈润,感觉自然舒畅,更为下一步的深层保养打好基底。

第6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华阳古镇

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即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与自然[1]。然而目前中国现存的大多古镇均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破旧的居住环境共存,古镇文化得不到良好保护及发扬。随着不断崛起的文化旅游热,古镇依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遗存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同身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3]。

一 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一)古镇概况

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中山区,南距洋县县城约70公里,全镇总面积约为561平方公里。华阳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在古代军事、经济及政治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目前华阳拥有陕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长青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依托基地城镇。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1.地文结构分析

从宏观结构看,华阳古镇属山间小盆地。全镇地形基本上是三面环山,向南开口。其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自然生态保护区。从微观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由三山环抱,两河并流,古街巷组成的建成区象一叶小舟停泊于中。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该地形地貌乃属十分理想的繁衍居住之所。

2.空间形态分析

古镇沿南北向的主街呈条带状建设,南端是古铺板门街,中段为行政文化区,北端主要生位产区。华阳古镇历史上虽屡遭兵火之灾,仍续存绵延千余年,正所谓:“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舟,下有魁楼锁野渡。莫道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卧岭牛。”[4]

图1 华阳古镇地文结构分析图

3.古镇建筑文化分析

华阳古镇占据了现华阳镇区南半部,是陕南区保留较完好的古镇。古镇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主,拥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革命旧址。

图2 古名居建筑风貌图

图3 古戏楼风貌图

(1)古民居建筑。分布于古铺板门街两侧,大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整体建筑形态为清末民初的前店后居式建筑,具有我国南北方杂烩的风格,以南方山区汉民居特点为主,但房屋构件细部上仍有中原民居建筑特点。

(2)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古戏楼和古塔,均保存较完整。

(3)革命遗址。主要包括红二十五军后勤部和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两处保存基本完好,是革命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4)建筑物和构筑物遗迹。包括东岳庙、火神庙、傥骆古道、古城堡、文武衙门、火神庙、得意阁、风雨桥等,目前仍有部分遗迹留存。

图4 古塔风貌图

4.历史文化分析

(1)蜀道、商旅文化集合

古镇早在1000多年前就留下人类开发活动的足迹,早在三国之前途径此处的傥骆古道就已建成。而华阳以北山高路险,商旅过客就将该地作为体力和物资补给的必要场所,所以华阳古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文化和商旅文化。

(2)南北杂合的风俗文化

华阳一方面,地处秦岭南麓,而秦岭南北分属长江和黄河流域,从远古起就成为多元文化形成和融合的地域,因而有大量关中移民迁移至该地,使其拥有黄河流域文化成分;另一方面,因其气候物产与长江流域及其相似,而有楚蜀文化成分。使得华阳古镇无论从风俗还是建筑风貌等方面,都具有南北文化交合的风土习俗。

5.古镇文化旅游环境分析

华阳古镇处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环境之中,对于华阳及其周边自然旅游区的开发各级政府都有统一的认识,省政府的关注、市政府的重视、县政府编制的《洋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洋县旅游总体规划》都把华阳列为重点开发地区。同时,长青自然保护区也认识到必须依托华阳才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这都为华阳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 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分析,华阳地文结构特点明显,周边原生态环境优美,同时又具有汉文化源地与古蜀道“华阳关”等文化资源。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开发,没有形成明确的旅游景观形象。

(一)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存在决定意识,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地理属性,决定其基本旅游形象的定

位[5]。通过采用意象理论,从地脉和文脉两方面分析定位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形象。

1.通过对华阳古镇地脉属性及蕴含的文化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原始性。华阳现有布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风水格局特点。周边山体植被以天然林为主,植被繁茂,品种繁多。镇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等。这些特征均显现华阳的原生态意境。(2)历史性。华阳现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各类遗迹,分属不同年代,均可体现各年代建造技艺及文化特点。其中以傥骆古道、古城堡城和铺板门街最具的历史、文化、科考价值。

第7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文明;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36-03

“中国梦”作为引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必将践履的宏伟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在当下,无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还是人民的幸福,无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富强应该绿色,振兴必是可持续,幸福必须健康。深刻阐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中国梦内含“生态梦”,中国梦必须是“绿色梦”。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作为当代青年的中坚分子,“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3]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正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其本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程度。因此,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国家富强的绿色内涵

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更是富强质量的提高。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GDP必须是绿色的,过去通过漠视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老路日益受到人们的摒弃。以GDP单维增长论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必须把环境的成本纳入到GDP评价体系之中。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多,在某些行业和地区“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依然存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没有突破50%;资源环境的压力空前,危机凸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异常艰巨。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彻底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深刻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辩证统一,这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

(二)民族振兴的永续发展

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兴衰变迁,无不与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民族的振兴与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的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繁荣没有优良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是不可能的。大自然不仅养育了我们祖先,实现了我们的世代更替;而且她还必须继续哺育我们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根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有序利用自然,科学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恩格斯曾经指出:“美索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5]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的崇拜和敬畏自然,到农业社会的依赖和顺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的改造和征服自然,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困境。可见,只有科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机制、实现和谐的人与自然共融共存关系,才能实现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当下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也必须考虑到整个民族的繁衍和永续发展的环境需要。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不仅与民生的福祉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呵护好自然环境对民族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后代留下足够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人民幸福的生态基础

2013年4月上旬在海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实现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身心的健康,其他美好的事物就没有依存和依托的载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的飞跃,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欲求日益强烈。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求环保、生态;不仅开始注重能吃上食品安全,要求呼吸到清洁的空气、饮用上干净的水还要求居住在优雅的环境中。最近一些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成为当地人们的心腹大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大众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与人民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条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中国梦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就必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求根本改变人们过去藐视自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必须彻底转变人们忽视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因此,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理应具备全面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技术技能,必须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理念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有序的生态宗旨、原则和运行机制。不仅人,而且自然,都有价值,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具有多个层次和丰富内涵。

1.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7]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们膜拜和畏惧自然。工业化进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开始藐视和轻视自然,以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为骄傲,企图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使我们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8]生态事故反复证明,唯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态度,不是自然属于人,而是人从属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不是自然界的占有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崇敬之情,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一切创造。

2.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7]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内在发展和运行规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7]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而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利益驱动下实施杀鸡取卵、焚林而猎、涸泽而渔都是急功近利的错误行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9]顺应自然,不仅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知自然规律,而且我们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自然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生产和生活。

3.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7]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我们自身,我们必须保护自然,同时保护自然也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保护自然必须从根本上实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受经济理性的完全支配,最终打破了生态平衡,逾越环境承载的容量,产生了生态危机。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因此,我们必须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用生态理性约束经济理性,由集约式发展替代粗放式发展,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的产生。其次,保护环境必须恢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再次,保护自然,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0]

青年大学生具备了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更加积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我国的生态现状,我们必须教育青年大学生深入认识生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深刻把握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环境的现实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复杂性,使生态文明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法律法规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它不仅包括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还包括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4]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就是要从法律的视角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意识。通过对生态法律法规的学习,熟知相关法律,能够做到知法,守法,深刻认识犯法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从而能够根据法律要求规范日常的环境行为,依法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自觉履行自身的环境义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和指导。对宪法相关法条的学习,是深刻认知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国家意志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1]这些宪法法条的规定是大学生学习生态法律法规的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目前我国最为严厉的环保法,该法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充分吸纳和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契合了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现实需要,为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证。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大学生学习生态法律法规的重点内容。

3.各种专业的生态法律和地方生态法规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法律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形成了专业的部门法和行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近30部行业法律法规;同时各省市人大根据自己辖区的生态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地方性的生态法律法规,如济南市根据泉城的保泉护泉的现实需要制定《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做到深知、熟知,更加深入地领会和掌握。

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素质,增长他们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本领,既能自觉地履行法律义务,又能运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生态权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生态目标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生态科学与技术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不仅需要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生态科学和技术。环境保护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大力开展生态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只有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态科学和技术,才能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生态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不断增进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1.生态科学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于生态科学了解得不够,对生态科学缺乏深入的认识。“生态科学是关于生物与环境(包括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开放性的知识体系。”[12]生态科学提供了人类社会探索的关于生物与环境、人类与大自然千变万化彼此影响的理论知识,生态科学作为研究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相关关系的重要理论,深刻揭示了所有生命系统在环境中存续和演变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因此,生态科学知识是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的现代科学理论,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现代生态科学教育。

2.生态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具有现代生态科学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能处置生态问题的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成熟的应对环境危机的技能,以生态科学为基础,“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模仿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的、开放的技术序列或技术体系。”[13]生态技术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技术工程体系。面对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恶化的局面,青年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直接有效的生态技术,是切实普遍提高青年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齐心协力,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给予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普及生态文明的理论又要重视生态文明的实践,全力实施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育人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制度化的教育体系

在高校内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委员会,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机构。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高校的行政领导必须认真承担起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等工作中,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了生态文明的育人格局;在高校全面树立“全员生态文明教育观”,摒弃传统的彼此割裂的教条做法,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新理念,树立“全员生态文明教育观”。着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备深厚生态文明素养的专兼职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化、组织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

(二)通识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

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把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和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融入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开设通识课和融入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生态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根据其自身的属性,应该开设专门的通识课程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普及,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可与其他课程相融入。如,可以把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含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这样就不必再专门开设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课程。再如,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教育应结合相关的专业课知识,融入各专业课程中去,从而更能结合专业知识把生态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学深学透。

(三)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在知,贵在行,因此,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把生态文明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组织学生深入厂矿和车间,充分了解当前我国的生产发展的实际和现状,发扬优秀典型的绿色做法,揭示落后生产方式给社会带来的困境和苦痛,深刻认识实现绿色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在生活方式上,应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绿色的消费方式,避免享乐主义。倡导学生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拒绝奢靡之风。指导学生多用低碳和绿色再循环商品,把生态文明实践与建设生态校园结合起来,在使校园生态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学子的聪明才智,这样不出校门同样就能让广大学生获得生动多样的生态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9]列宁全集:第5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4).

第8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党支部姓名

按照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总体安排,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与党员同志与教师谈心谈话,广泛听取意见,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反思和查摆我在统筹推进民族工作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在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方面缺乏深入学习。

1.理论学习不够深刻,没有形成系统学习。在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重要指示批示等精神方面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刻,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够深入,对民族政策把握不到位。

2.中华民族共同体落实不到位。关于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没有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位。

(二)在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方面存在差距。

3.缺乏自主学习。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方面,缺乏理论学习,没有做到以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对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方面,主动深入不多,导致出现思想偏差,没有及时进行思想反思。

(三)在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做好民族工作方面,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4.政治站位不高。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得不透彻,没有强调文化交流交融,缺乏新思想、新觉悟,工作中习惯于凭借已有经验做事情,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很好地推动民族工作。例如: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对蒙古民族与汉族进行比较,突出的是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而没有站在“两个维护”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

(四)对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贯彻落实方面存在差距。

5.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内涵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在民族问题上,没有从政治的高度思考,忽略了民族共性与国家意识的问题。

6.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强化育人,缺乏对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宣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进行引导,对建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度不够。

(五)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存在差距。

7.主体责任落实方面缺乏责任担当。在工作中,对民族工作,民族问题存在回避的情况,没有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做为一名党员教师对学生缺乏更深的交流与谈心,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民族政策问题上出现的思想偏差。

(六)工作作风不扎实。

8.没有做到学用结合。在工作作风方面有形式主义倾向,工作方式简单,对于一些政策或是方案的执行,只是停留于表面化的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到位。

二、原因剖析

(一)理论学习不深刻,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到位。

9.在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不到位。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对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缺乏系统学习,理解不够透彻,理论学习相对滞后。

(二)政治站位不高。

10.没有践行“两个维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缺乏敏锐的政治意识,缺乏对学生有关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是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缺乏主体责任意识。

11.没有自觉承担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的重大责任。在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重要指示批示等精神方面,主动担当精神不够,有形式主义倾向,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三、整改措施

(一)强化理论学习,列出学习清单,明确学习目标。

11.加强党关于民族工作理论的系统学习。深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党性修养。

(二)坚持学用结合。

12.加强自主学习,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

(三)提高政治站位。

13.积极学习党的相关理论政策,思想上紧跟党中央部署,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教学工作中。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

(四)强化政治担当。

14.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思想认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传统,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不同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强化责任意识。

15.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教学工作中,带头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第9篇: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民族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以来,就中华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地位和价值,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的鲜明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新境界。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其基本特质是多元、包容和连续。有学者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性提出,中华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有学者把中华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如诸子百家的典籍;另一类是中国人口口相传或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下流传下来的,以习俗为主要特点的文化传统。具体结合到文化工作来看,中华文化按照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四部分:一是思想内核,也就是为人之德、处世之道、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这是最核心的。二是经史子集等各种典籍。三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等广义的艺术。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即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习俗、礼仪、传统工艺等。总之,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形式多样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都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与其相通的思想论述。譬如:儒家所说的“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协和万邦”等思想,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法天贵真”,“遵道而行,泽万物将自宾”,“轻诺必寡信”等思想,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恩重义”、“除妄去执”、“宽容博大”等思想。这些思想和其他像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一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也慢慢积淀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就拿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二、弘扬传统文化要将“取其精华”放在首位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既要反对从整体上根本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要反对不加反省地盲目继承传统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正确把握好“去其糟粕”与“取其精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以批判为主,将“去其糟粕”放在了第一位,对传统文化是“破得太多,立得太少,去得太多,取得太少”,突出表现为民国时期“打倒孔家店”和“”时期“批孔反儒”。有人甚至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是一棵树,那么只有把这棵树连根刨掉,中国才有希望。”一些文艺作品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戏说、歪曲甚至恶搞。当人们带着“去其糟粕”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时,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眼看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缺点,结果导致有一段时期,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蔑视、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人思想混乱,信仰淡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大肆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的道德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匹配,这不仅直接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之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媒,将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传输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都面临巨大挑战。这对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来说,挑战尤其突出。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远胜于糟粕。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托尔斯泰在1906年写给辜鸿铭的一封信中说:“中国人如果坚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孔、道、佛三教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能够把中国屈服。”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将“取其精华”放在第一位,把适应当代社会、适应人民需求、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精华提炼出来,把优秀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最大公约数提炼出来,把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近、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优长提炼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其精华,重点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教讲出世,强调因缘和合、和谐共修,慈悲宽容、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也对中国人的习俗传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审美理念和社会理想阐发出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部门的重要责任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四次南北文化的大交流,造就了江苏包容并蓄、形态多样的文化特质,孕育形成了刚强雄浑、自强不息的楚汉文化,柔美灵慧、重义守信的吴文化,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金陵文化,务实执著、豪迈超俊的淮扬文化和胸怀宽广、敢于闯荡的海洋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江苏;二十四史有传者2万余人,其中近6000人是江苏人。全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5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座、文化名镇27座、名村10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地域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和阐发不够深入;二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宣传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文物保护的力度还不大,一些地方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四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体推进的态势。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需要全省文化部门切实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以“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融合发展”为工作方针,以“取其精华”为第一要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江苏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软实力。

(一)加强研究阐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活水源泉

挖掘阐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要求,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将文物、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挖掘出来,厘清江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突出特点、表现形式,找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要着重研究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要义,着重研究阐发与“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一致的价值理念。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研究机构和各类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实施重点科研课题,在各类文化艺术项目课题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比例。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特色。

(二)加强遗产保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资源基础

有效保护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规范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与扶持。要着重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法制保障、规划先行,切实加强对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大遗址的保护,努力建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的现代新型城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加强创造转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载体

创造转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按照现在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审美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表现载体,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引导和支持文博场馆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创新展陈形式,使之更生动、更贴近群众。要通过展演、资金引导、艺术评论等方式,引导全省广大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手法新、内容新、形式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江苏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专家叫好市场叫座的精品力作。

(四)加强宣传普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普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依托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要精心组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等主题,积极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不断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努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日用而不觉的新习惯、新风俗。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