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选(九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第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分布式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讨论、移动互联线下分享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就同时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学校所具备的网络环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和课后的辅导补充工作,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分享最新的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组织局域网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课后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学校网站的客户端)进行生动内容的分享,传递正能量、贴近学生周围发生事情的所见、所想。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息,优秀地传承是因为它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殷东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第2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文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说话不文明,遵守校规校纪差,缺乏自律自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遵循的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和“以义制利”,始终将“义”放在“利”的前面,甚至是要舍“利”取“义”;这些育人文化和处世文化等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拟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髓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学会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理性、情感及意志。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缺失,因此在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时常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就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借鉴。比如儒家思想中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律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对于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来说,相比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加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不能认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能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单一的理论课程充满生机活力,鲜活的案例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能力。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中,有效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也有效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重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着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此情形下,教师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恰当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传统文化进课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其实,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校园建设中来,在硬件建设上,教学楼等建筑的设计融入中国传统优秀的元素;同时还可以将中国古代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的雕塑摆放在校园中,并配上简单的介绍,软件方面,还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标语和图片悬挂在教室以及寝室内,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

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例如端午节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介绍和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对经典书籍的学习与阅读,汲取优秀文化作品中的营养,有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加直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来进行,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各类具有人文底蕴的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等场所进行参观,还可以与这些场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播放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如皮影戏等,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主动性。

5.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网络上信息冗杂,各种负面消息和糟粕的存在,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以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传播,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网站,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经典文化小问答、成语故事小常识等,向他们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交流,解答疑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点,进而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许武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12.

[4]李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理论前沿,2014(11).

作者简介

第3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能够帮助国人找到自身的历史归属感,同时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然而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既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进行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思政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集体生存发展形成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娱乐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国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而且思政教育工作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1]。为此,在当代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出现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而是要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二者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无论是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都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育人功能,并且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塑造和行为规范引导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文化艺术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具有引导人行为执行方面的功能,还能持续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形成正面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对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这是现代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精神、含义等都可以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人伦、崇道德”的良好伦理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方面的功能,其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其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空洞和形式主义现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情感和态度

由图1的数据显示,97.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积极、愉悦的态度,不到3%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持消极态度。4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品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用先进、新颖的现代文明代替腐朽的封建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新形式、各种交流平台和现代文化观念来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倾向于在日常课程中传授各种科技理论,导致在人文和思想教育,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方面没有投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中缺乏优秀的文化教育,因此正在引发各种新问题。比如:教育学科过分强调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存在重大的缺陷。但是他们缺乏情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教育不满意,明显缺乏对人性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种优质的人文教育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学术的广度和多元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肤浅的,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采取的做法也没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优质教育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未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是从过去发展起来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反映;是存在于民族土壤中稳定的东西,但又是动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渗入了不同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成长。高等教育的德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多元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保证经典诵读课题的实施,部分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礼”遇经典》等,使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异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相关的衍生事物充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在众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身心发育不健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网络发达但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能够促使学生朝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非常多的德育内容,能够起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强化相关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可以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积极正向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三、现阶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目前,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互相促进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避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于国内社会长期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国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形成重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二者结合的效果和作用,就需要在当下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争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加合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后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任何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是理论先行的,开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4],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得到有效引导,避免在教育工作中走上错误的路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难以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要原因在于融入深度不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后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方面需要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形式,另一方面需要确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领域内进行融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熏陶和引导,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从成长规律角度来说,需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覆盖率,同时要真正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增强社会成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后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5]。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面的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力的保障,就需要以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影响到学生,这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富足[6]。

(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并且依旧发挥出相对应的作用和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7],另一方面要使创新改革的精神融入其中,进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推进创新发展。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不同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信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93-95.

[2]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73.

[6]赵红梅,王晨曦.论中华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0):135.

第4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思想启迪,精神引领和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历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反映。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由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富有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自身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薄弱、根底不深,易受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金钱至上、盲目崇拜、唯利是图等思想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二)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观念意识淡薄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大多集中在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方面,对传统人文经典、文史哲类的书籍关注比较少,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少之又少。调查发现,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的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很低,对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了解透彻的大学生亦很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很低,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另外,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部分偏见而对西方文化却顶礼膜拜、狂热追求,认为西方文化都是精华,以自己知晓西方文化为荣。当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观念意识淡薄,认知存在偏差,迫切要求探索相关路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三)践行能力欠缺

坚持内、外化相结合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观念意识淡薄,因此,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欠缺。实践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只有在观念意识上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才会积极主动的躬行实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有利于让学生亲身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恢弘气度,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促使大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外,“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情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形成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观念、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以中华文化的精神积淀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人格。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因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和价值理念。

(三)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价值资源,例如“仁”“义”“礼”“智”“信”“和合”“中庸”等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强在大学生中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核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品行、人格,发挥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选择探究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90甚至00代,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认识不足、观念淡薄和践行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的探索,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开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相关课程和讲座

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巧妙地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其它专业课程中,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大学教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适时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另外,要积极利用好讲座对大学生教育的特殊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课堂教学形式相比,讲座形式的教育更加的开放和灵活,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更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要积极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发挥好讲座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他们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课堂知识的升华,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3]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积极组织和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通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环境氛围,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切实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文化沙龙活动,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展览会、演出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组织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通过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到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亲身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场馆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文化馆或其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旅游景点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实地观赏与参观游览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抓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的意识,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外联动路径,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陈波,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丁建军.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72-73.

第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宝贵财富,如以“仁”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以“快乐精神”作为个体生活的指导等等;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创建等多种途径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将是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6.06.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97-04

文化,既是国家精神的传承,也是人类精神庵实奶逑帧I缁岱⒄褂胧贝进步的经验证明,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不同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及其人民具有的精神气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时,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发挥着新的时代意义并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更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拥有高水平文化素养人才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特定教育内容、特定教育对象以及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又更能反映出文化传统对其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凝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知行合一”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将一视同仁,分类教育等原则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2.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同志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今天的时代节点和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

3.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以儒释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性和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理论,更是在培育人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侧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做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可塑性强、学习性强的特点,尤其在大学期间的集体生活,是学生学习、磨炼和提高的最佳时期,因此加强对在校青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二、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1.入世哲学的精神要义

第6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由此看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以此为契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制定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三维一体的教育制度,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并把它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规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落实成为制度化的教学任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在通识课教育中,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300年来的世界文学》等。除了必修课之外,信息学院还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开设了名人大讲堂,先后邀请了于丹、刘瑜、周濂、朱大可、慕容雪村等诸多文化名人。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以及“贵和持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等充分显现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感染,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听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深入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精心培育品位高雅、健康向上、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校园文化“硬”环境。其次,营造利于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就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营造,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信息学院不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将《论语・子罕》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作为培养三达德人才的标准,和“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不谋而合。再次,形成了完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体制机制。信息学院形成了健全的完满教育体系,分为四大模块活动:社团活动、艺术实践、公益服务和竞技体育,在完满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大汇演、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和朗诵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影片展播等形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成立了书法社、街舞社、音乐社、汉服社等各式各样的大学校园社团达100多个,通过这些社团发扬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时段、各个角落、各个场合都时刻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要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拓展网络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新型传播载体不断传播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必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构建高校新型阵地建设,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氛围。目前,信息学院不断加强新媒体建设,已有符合学校校情的成熟平台小黄鸡、卓越会、贴吧等,另外,各班还建立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价值,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格精神、文化底蕴、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5,(2).

[2] 杨 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2).

[3] 贺 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第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入 传统文化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那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于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界定。

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世代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从狭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本文从狭义的方面去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要融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文件的支持。在2004年,国务院发出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2年,十报告中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本内容的相对欠缺。高职高专主要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取也是非常少的。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只有1页内容讲到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专门讲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仅占据了7页的内容。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讲“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仅占了6页的内容。总体而言,内容相对比较单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一)从基础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或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内容过于抽象,概念化丰富、生活性不足。如果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但对中国优秀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拓展作用。

(二)从中间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比如说,《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治安策》中的“国以忘家,公而忘私”,《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强调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一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从高端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其一,可以提升伦理道德素养。如在《左传》中就讲“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学生学习了才知道什么是敦伦尽分的家庭人际关系;其二,可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古代,有诸多爱国人士的历史记载。如“存君兴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在他们身上都突出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感悟爱国品质,传承爱国精神;其三,可以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当前,在学生生活中有诸多的浪费现象,如食堂里,没有吃完的快餐被学生扔在餐桌上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学生的勤俭观念;其四,可以培养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如在《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见,古人非常注重笃志好学的态度。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其五,可以培育正确的金钱观。如在《论语》中讲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就能自觉抵制金钱万能论,懂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其六,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弟子规》中,句句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如“冠必正,纽必结”等,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记诵。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思政课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一所院校,一流的师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那么,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更容易把这门课讲得生动,减少这门课本身的枯燥性,而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

(二)在课堂中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本宣课,而是要挖掘课本的深层内容,补充课本所欠缺的内容。我们认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种方式:其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穿插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学习中分享,在分享中传承。其二,在实践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融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说,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等。其三,在课外实践作业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我们更多地只是在口头上讲道德,而忽了怎样让学生去做。如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就要精选一些这方面的影片让学生观看,观后以做一次家务为实践作业,如帮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洗一次脚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孝心。

(三)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课堂,更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比如,在学校可以开展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参加慈善活动,参观名胜古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6期。

第8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被瓜分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一步步地向西方文化学习,乃至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尤其是经历了,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当代民众对于文化传统已经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很少能搞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孔子提出“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三个做人标准,即智、仁、勇三达德。孟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宋朝以后,提出了“以家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近代孙中山、蔡元培又提出“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价值体系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思想养料,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是个人的德、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之综合体。当代中国,从世界的、历史的以及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打破文化的壁垒,用慧眼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多种文化中去寻找共通共识(这些共同共识就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是世界和平的共同道德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正如所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引领整合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且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有利于通过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来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实践层面,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校长、教师重视不够,缺乏适宜的课程体系,没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方法不当、师资匮乏、经费缺乏,家校合力不足等。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从整体上做好设计,以切实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分段递进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启蒙教育,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于初中学生要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对于高中学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三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四是要与时俱进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9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应用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既包含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和智慧,又借鉴和融合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直接影响和塑造了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成为人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的需要,更是我们今天重建道德高地和伦理秩序,传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都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各高校的校园传统都是以古为鉴,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高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励志名言等一般取自中国古代经典;学生组建的国学社、非遗青年社、文学社、琴棋书画社、曲艺协会、中医与养生协会、武术协会等都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致敬;校园环境的设计都以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与“美”为其内涵,不仅强调布局和谐,更强调寓意深刻,以物言志;高校主导开展的很多校园活动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大学生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以及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走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提升其质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如在德育方面,以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和价值,更为道德宣传和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在智育方面,《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明清实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化气息,更是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美育方面,中国传统曲艺、雕刻、书法、绘画、武术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了学生的气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载体单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两类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较为单一。并且,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面大都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大多只是在相关活动周或者重要节日之时才会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另外,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还未将互联网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结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阵地。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在从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大多只是运用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作为备课资料,而其中的案例鲜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更没有突出强调要与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所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衔接。

(三)大学生自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平时浏览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等比较多,而阅读文史哲类书籍、中华传统人文经典比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更少。毋庸置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三、贯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部署

(一)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简言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秉持发展的思维和综合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而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提供特有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动力。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由高校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事宜,聘请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校园文化建设指导老师,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同时对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其次,纠正校园文化建设偏重宣传现代潮流和科技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务必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再次,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住,避免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复古倾向和形式主义,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因此,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承担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学生的野;组建 QQ群或微信群,选取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开展网络动漫节,将传统文化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搬上荧屏;购买传统文化电子出版物,让学生随时随地尽享阅读的乐趣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还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向学生灌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创建相关的社团组织,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让学生乐于投身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再次,动员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做一个真正懂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