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精选(九篇)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第1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

规模化养猪场中保育猪的养殖技术至关重要,与养殖户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关联。保育猪在养殖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为养殖户带来损失。所以在保育猪的养殖过程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很有必要。

1养殖管理

在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的养殖管理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育猪阶段,要将猪群放在保育舍中。保育猪进舍之前要做好一系列的预备工作,首先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通过高压冲洗来实现猪舍的完全清洁。其次要对保育舍内的基础设备进行综合性检查,主要是对保育舍的饮水器进行检查,查看饮水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存在故障的设备维修人员要及时修复。管理人员要对猪舍的温度进行调节,适宜温度为28℃。在保育猪进入猪舍后,管理工作人员要对保育猪前3d的饮食、饮水、运动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为保育猪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1]。

2免疫管理

做好免疫工作在保育猪的养殖中能够有效避免猪群受疾病的感染。保育猪的免疫力较低,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菌的侵害,致使保育猪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各种疾病,不利于保育猪的正常生长。在引进保育猪之前,要对保育猪的相关免疫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深入养猪场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当地养猪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对养猪场存在的一些疫病进行检测、分析,探明其发病规律。对保育猪群进行检测,以明确其带病情况。做好免疫程序计划,为保育猪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养殖环节中,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对患病的保育猪进行治疗[2]。

3饲料管理

在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的养殖工作中,对饲料的管理要做到合理性饲养和科学饮水。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保育猪的生长需求条件不同,不同日龄的猪体消化特点有明显的差别,所以管理人员在饲养中要针对不同日龄的保育猪进行合理喂食。针对保育猪的日龄采取四次更换饲料。第一阶段实现25%的换料,第二阶段实现50%的换料,第三阶段实现75%的换料,最后阶段实现全部换料[3]。防止换料对保育猪的应激。保育猪阶段对饲料的管理也十分重要,饲料管理要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干燥,保障库房环境的干燥和通风。对保育猪喂食的料槽也要进行定期清理,以减少料槽中的病菌,避免引发疾病。饮水管理中,对保育猪的饮水温度要严格控制,水温不可过低,这对刚进入保育猪舍的猪群体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如果猪群饮水不足,会致猪群食欲不振,不利于猪群的健康成长。

4小结

在规模化养猪场中,保育猪的养殖技术关系到保育猪的健康成长。规模化养猪极大满足了市场的猪肉需求,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保育猪的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饲料管理以及免疫管理,科学选择饲料并严格把控质量,重视饲料的营养搭配,为保育猪提供健康生长的环境,促进养殖户的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旭光.试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6(18):255-256.

[2]李少怀.浅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17(1):42,51.

第2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户;养殖档案;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52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肉类农产品价格逐渐攀升,很多农户加入了养殖队伍。但随着农户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如何提高农户养殖的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户养殖档案并加强管理是有效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一般规模较小,且处于农村环境,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科技档案的难度较大,不易实现且难以推广。本文针对农户实际情况,对农户如何建立养殖档案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给农村养殖户提供相关的可行性建议,将科学养殖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农户养殖档案管理现状

1.1 不重视也不会建立养殖档案

农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建立养殖档案较为困难,加上多数农户认为建与不建养殖档案和自己的养殖收益没有关系,建与不建一个样,很多农户有一种“放羊栽蒜,不死准赚”的思想,忽视了养殖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注意平时养殖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及养殖技术、信息的收集,没有记录专门的养殖环境数据。

1.2 养殖档案建立不全、管理不善

由于农户生活的随意性,使其对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记录,或想起来的时候记录一下,导致养殖档案记录不完全、不系统,使用时用得上的资料非常少。很多农户的养殖档案没有固定存放地点,随便放置,容易丢失。

2 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

笔者曾拜访过一位农民养猪大户,在几年的实践中,他把日常生活中主副食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升降及与养猪有关的经营投入、繁育技术等全部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养殖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市场调查后发现,猪肉、生猪、饲料等与养殖相关的价格升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相互之间关联密切。根据这些规律,他适时调整了增栏、减栏、出栏计划,不去一味追求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存栏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市场风险,从而得到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他养好猪、赚到钱的秘诀是养猪一定要学好养殖技术,同时别忘了建立养殖档案。

养殖场的档案包括科研类、生产类、科教宣传类、仪器设备类、基建类、人事类等的纸质、电子、影像资料等。本文特指生产类养殖档案,其在农户个体养殖生产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农户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江苏启东市近海对虾养殖场内的一个养猪场,由于缺少科学的饲养管理,年年亏本。江苏省劳模倪其新的儿子倪健飞带着其父的科学养猪档案资料前往承包,当年即扭亏为盈;又如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不少农户通过给猪建立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摸索市场规律,实现了靠养猪发家致富。现将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总结如下。

首先,在建立养殖档案的过程中,农户对养殖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可提高其责任心和管理水平,使养殖更加规范化、规律化,可使农户随时了解养殖对象的健康等状况,使养殖场的疫病控制有延续性,使其动物保健更有依据。

其次,通过对养殖过程和关键环节的了解,农户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养殖相关知识与技术,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的养殖技术,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

再者,建立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会形成较为系统的养殖数据库,为技术人员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对重大疫病的防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 如何建立养殖档案

3.1 建立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农户知识层面浅,可制订一些合理的简单易行的养殖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约束自由散漫的心性,如《作息时间规定》、《消毒制度》、《防疫制度》、《物料管理制度》等,提醒农户日常应维护的事项。政府下派农业技术人员应多到农村宣讲建立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手把手教授并帮助农户建立养殖档案,使之建立的养殖档案切实有效可用。如河南省内丘县是一个养猪大县,农民家家都有养猪习惯。2007年国家及省、市出台促进生猪生产的相关政策后,农民养猪积极性日益高涨,但传统的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该县以生猪养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创造性地实施了生猪“档案管理”新机制。在实施生猪“档案管理”工作中,内丘县首先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行了“饲养档案”管理制度,对每头生猪建立档案,详细记录该猪的出生、饲养、防疫、配孕等情况,使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的各项管理都井然有序。生猪“档案管理”制度的推行,为内丘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

3.2 设计合理、易于建立的养殖档案

农户养殖户因自身条件所限,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知识面偏窄,自学能力较弱;场地环境偏小,养殖技术缺乏等,不能建立详细、复杂的养殖档案。建立养殖档案应首先准备不容易丢失的笔记本,设计简单可行的养殖信息收集表。如畜牧生产记录本,内容包含如品种培育记录表,配种、产仔、生产记录表,公猪(采精、品质鉴定、稀释、保存)记录表,转群记录表,返情、流产记录表,死亡、淘汰记录表等;兽医疫病防治本,内容包含如免疫、保健、诊疗、解剖、用药、消毒、无害化处理记录、疫病监测报告等;经营管理记录本,内容包含如种猪、饲料、药品、疫苗的采购、保管、使用或销售等。表格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科技图书中也有很多模板,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修改。

3.3 设立专门存放地

农户因条件所限,大多只能实行纸质养殖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可同时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应购买专用档案袋、档案柜,进行实时记录,实时归档,实时整理入柜,尽量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

江苏省劳模倪其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启东县养猪,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多次被评为养猪能手。在档案局的帮助下,他总结了几十年来的养猪经验,把从1970年开始积累的养猪方面的防病治病偏方,近几年承担的科研试验项目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会议材料等进行了收集,补写回忆材料,购置档案橱,建立家庭养殖档案。这些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其科学养猪劳动致富的传家宝,也是技术交流传、帮、带的传授录。

养殖农户建立养殖档案,好比把“财神”请到家,便于今后更好地科学养猪,好处多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丹,韩盛利.规模猪场养殖档案管理策略[J].猪业科学,2012,(8):102103.

[2]徐娜莉.健全生猪生产管理档案落实国家扶持政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9110.

[3]李增菊,贾增川.家庭档案,致富好帮手[J].档案与我与我家,2009,(6):1112.

第3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 猪 养殖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54-01

随着我国养殖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殖成为了未来猪养殖产业的一个趋势,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需要我们及时地改变养殖观念,从科学、绿色以及规模等方面出发开展猪养殖。在猪养殖过程中,始终将消费者放在首位,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猪肉产品。

1 猪的饲养技术分析

1.1 公猪饲养技术

在饲养过程中,公猪主要是为了配种。在养殖场应该保证公猪和母猪的比例为1:24比较合适,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配种的成功率。在配种过程中应该定期对公猪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好冬季和夏季的防寒和防暑工作。在冬季养殖过程中公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应该控制在18度左右,夏季应该将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

1.2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养殖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妊娠和生产期其饲养管理工作。在猪妊娠期应该密切注意猪的生活情况,及时的添加饲料,增加饲料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传染病的侵袭,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生产母猪应该做好圈舍的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工作,保证母猪和猪仔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及时的对猪仔断奶,进行免疫接种,做好传染性病害的预防工作。

1.3 保健程序

在猪饲养过程中应该做好母猪疾病防疫的种类,有细小病毒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以及乙型脑炎,对于这些传染性疾病应该做好相应疫苗的接种工作。在免疫过程中应该在猪的饲料中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母猪产前25天内应该及时的接种大肠杆菌多价疫苗和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保证母猪和猪仔的安全。

1.4 饲料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应该利用本地区农作物副产品自行配制饲料。可以使用豆秸、玉米秸秆、麦麸、豆饼、粗玉米作为饲料配比的原料,同时在饲料配比过程中还应该向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盐、鱼粉和维生素。对于公猪饲喂一般的饲料即可。

2 猪的管理技术分析

2.1 科学合理的选择猪场地质

在猪养殖过程中,猪场地质的选择对于提高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病害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猪场的位置应该选择在远离生活区、远离主要城市干道和化工企业,这样对于提高疾病的预防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选址过程中应该对生活区域和生产区进行严格的划分,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在对猪场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设置的方案符合相应的指标和要求。

2.2 实行自繁自育制度

在猪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外来疫情不会进入到养殖场中传播,应该全面实行自繁自育制度,并加强猪品种的改良,不断提高猪生产品质。而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引进全新的品种,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猪品种,并将引进的新猪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保证其不存在任何的传染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将其混入到猪群中养殖。

2.3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养殖过程中要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在猪进入猪场之前对猪圈和养殖场周围进行严格和全面的消毒处理,做好猪进场之前的消毒工作。当育肥猪全部出栏之后应该立即对猪圈、猪栏进行全面的消毒,保证各种物品和设备的干净。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要实施全面封闭的养殖制度,禁止非养殖人员进入到养殖场,更严格禁止各种机动车进入到养殖场内。在养殖场进出口还应该设立紫外线杀毒灯,养殖人员在进入养殖场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4 合理规范的使用药物

猪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疾病,这时就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但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防治的原则,千万不能过量使用药物,尤其是各种抗生素药物。用药应该在兽医的指导进行科学进行,同时药物的种类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进行确定。在进行免疫接种过程中,应该保证使用合格的疫苗,建立健康的生猪养殖专用药库,只使用其中制定的药物,对症用药,切实保证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5 建立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最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养殖产业的无害化处理,要求在进行畜牧养殖过程中,必须达到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要求。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建立无害化的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粪便、尿液、污水等进行综合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积极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产业,降低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浪费现象,净化周边的环境。同时对于病死的猪也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严谨将其上市销售,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应该严肃处理。

结语

总之,在未来猪养殖产业势必会向着科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在养殖过程中只要我们做好猪养殖过程中各个管理和养殖环节,切实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加强生猪品种的改良,制定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科学用药,势必会保证生猪养殖产业健康的发展下去,从而更好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勇君.雷波县芭蕉芋猪的养殖技术[J]. 四川畜牧兽医. 2013(06)

[2]朱占胜,刘廷俊. “360、135”生猪养殖技术――用360斤玉米,从母猪产出乳猪到体重达100kg用时135天[J]. 中国畜禽种业. 2011(10)

[3]吴永绍,刘桂武,何若钢. 瘦肉型商品肉猪的实用养殖技术[J]. 广西畜牧兽医. 2011(05)

[4]王娜,商志伟,赵敏. 混合益生菌对仔猪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第4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和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重塑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但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发展模式也没有达成统一。王新利和李世武(2007)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牵头型和政府发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王大庆等(2007)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与市场结合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也即CIS模式。李永山(2009)在总结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组织+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并分析了该新模式的可行性。李恩和孙贺(2009)依据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比较分析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认为应把“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和发展。杨小东(2009)从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交易的角度,依据经营组织主体的差异把农业经营组织分为自生型组织和外来型组织,并分析了两类组织的演变过程和优缺点,并认为这两类组织可以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农业投资和农地资源配置优化,减弱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缺陷。王晓梅和翟娟娟(2010)总结了河南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种模式,即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各领域交织的合作组织、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组织、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合作组织及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

一、专合组织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长宁县积极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将BOT模式引入生猪养殖业,探索了“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运作+养殖户积极参与”的“母猪寄养”模式。“母猪寄养”是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养殖业发展新形式探索出的创新养殖模式,实施“母猪寄养”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农民养猪“三大难”。“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养殖户饲养母猪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难题,促进了养殖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互补和对接。一是破解资金难。由合作社提供母猪,农民不管有钱无钱,只要有一定的养殖场所就可以发展生猪养殖;二是破解技术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体力弱、文化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养殖技术;三是破解市场难。养殖户的生猪在销售有困难时,合作社可利用自身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较广的销售渠道,将养殖户的生猪组织起来进行销售。

(二)“母猪寄养”模式化解了农民养猪“两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历来被视为生猪养殖业的“两大杀手”。一是化解了疫病风险:“母猪寄养”模式构建起了一张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密网络,通过集中免疫,大大降低了疫病风险。尤其是把大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分散到个体养殖户,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疫病的传染泛滥;二是化解了市场风险:在市场价低迷疲软的时候,大规模养殖所需的饲料等养殖成本高,饲养难度大,个体养殖户可以采用传统的养殖办法来维持,饲养难度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能繁母猪,加速养猪产业化进程。

(三)“母猪寄养”模式促进养殖科学化。首先是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合作社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上门指导、多媒体教学演示、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推广了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其次是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自从惠农生猪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在全县无偿推广母猪人工授精约12,000头(次),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品种改良,生猪优良品种面得到加大;最后是标准化猪舍建设得到推广。全县建成养殖小区11个,新建标准化育肥猪舍和母猪舍2.5万平方米。

(四)“母猪寄养”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母猪寄养”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利用丰富的猪粪资源,配套推行沼气开发,把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井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减少养殖场、劳动力等方面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家禽寄养”、“肉兔寄养”等类似模式的蓬勃发展,实现农户与合作社互利双赢,全县畜牧业发展方式得以较快转变,正向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BOT模式运作机制

(一)BOT模式的运行流程。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探索和实践,健全完善了“母猪寄养”模式流程。“母猪寄养”模式的具体流程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养殖母猪――养殖户书面申请――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资格审查――按照合作社规定修(改)标准化圈舍――技术培训和实习――签订合同或协议――领养母猪――县畜牧局组织验收并拨付项目资金――参加保险――技术跟踪服务――返还仔猪――支付满6头后终止合同,母猪归农户所有――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实现政府助农增收职能。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二)BOT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政府引导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支撑。政府将发展生猪养殖和助农增收的职能授予合作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章制度,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自始至终享有对合作社的监督权。政府在母猪寄养期间将为寄养母猪提供一定的补贴和补助,这些补贴和补助归甲方(合作社)所有。

合作社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平台。合作社提供优质母猪给养殖户喂养,养殖户1头母猪每产1窝仔猪均按1头仔猪(50斤体重的市场价格)的标准以现金方式支付合作社母猪成本费。协议期为支付满3~6头仔猪的费用后(注:寄养1头30~50斤优质母猪提取3头仔猪,寄养1头50~100斤优质母猪提取4头仔猪,寄养1头100以上优质母猪提取5头仔猪,寄养1头妊娠优质母猪提取6头仔猪)母猪无偿归养殖户所有。在寄养期间,合作社为寄养户提供圈舍的修建、改造,配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预防等技术服务,寄养户的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出现疫病后,合作社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寄养户自己承担药物成本。如果母猪因病死亡,合作社承担责任,寄养户不再支付合作社的母猪成本费。当仔猪和肥猪销售有困难或者价格偏低时,合作社有义务统一组织对外销售,以保证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农民参与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关键。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获取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后,吸收养殖户农民为会员,并按照母猪寄养模式协议约定,延伸了畜牧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了政府、合作社、养殖户三方共赢的局面。养殖户必须按照合作社的要求修改母猪圈舍,达到标准化程度后才能寄养母猪。养殖户必须诚实守信,认真履行协议约定,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技术,用科学的饲养方法饲养母猪,严禁使用违禁药物,若养殖户不按要求饲养母猪,合作社有权随时收回寄养母猪。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养殖户不得以其他理由退回寄养母猪。

(三)BOT模式的“五统一”经营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生猪无公害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一体化和管理一致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对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的经营方案。

1、统一供种。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合作社可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良母猪品种,各养殖户提前约定需要购买的母猪数量和品种规格等,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养殖户可以在合作社进行“母猪寄养”,也可以自行购买种猪,但必须是合作社统一的品种(二杂母猪)。合作社统一组织在会员中购买育肥仔猪,品种为三杂仔猪。

2、统一供应饲料。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饲料厂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等,选择安全性好、物美价廉的饲料实行统一配送。

3、统一饲养管理规程。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会员农户的母猪和育肥仔猪实行统一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产前免费实行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运用和推广,产中免费提供“三针”仔猪保健技术和药物。主要包括圈舍修建的标准化、母猪和仔猪品种的标准化、饲料和饮水的标准化、疫病防治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技术人员包户目标责任制。

4、统一生猪防疫。生猪免疫由合作社指定专人负责,并且对会员实行免费。主要的免费疫苗包括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蓝耳病、细小、伪狂犬、喘气苗等,并根据养殖场或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5、肥猪统一销售。在仔猪和商品猪销售有困难时,惠农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的食品公司联合,对养殖户的育肥猪组织对外销售,其价格比当时市场可高出每斤0.1~0.2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BOT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难形成规模经营。长宁县畜牧业发展的“母猪寄养”模式整个项目政府补贴资金预计7万元,其中圈舍修建改造补助4.9万元,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指导服务费补助1.05万元,培训和实习费用补助1.05万元。这7万元的补助资金主要发放给了70个贫困户,分配到每一个农户家庭中的补助资金为1,000元。具体使用为饮水设施100元/户,圈舍地面处理400元/户,保育设施200元/户,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跟踪服务费用补助150元/户,合作社对寄养户的培训和实习(一周)补助150元/户。补助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影响了农户和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户务工补助平均一天不足20元,还不及农民外出务工工资的1/5(目前农民工的日工资大概在120元左右),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资金不足,农户也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来修建圈舍和其他基本设施,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合作社要为每一个母猪寄养户提供优质品种的能繁母猪,贫困户一般寄养1~3头能繁母猪,一般农户寄养2~5头能繁母猪,所以合作社至少要有1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才能满足养殖户的寄养需求,平均喂养一头能繁母猪的成本大约为1,200~1,800元左右(能繁母猪饲养成本一般要高于一般育肥猪的饲养成本),合作社所有的能繁母猪成本加上圈舍修建成本等总额高达20万左右,再加上合作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费用,总的成本支出是一笔高额投资,资金的短缺阻碍了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书。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运行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应的合同或协议要么缺失、要么设计过于简单。同时,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相关的专门法律依据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仅有的就是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母猪寄养协议书。政府部门给合作社的特许权协议,农户和合作社时间的肥猪代销协议,农户和肥猪收购方的长期供销协议等都基本没有,很多都只是一些口头上的承诺或协议,没有书面的正式的合同或协议书。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合同问题将严重影响着该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失。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的“母猪寄养”项目主管部门为长宁县畜牧局,成立了“母猪寄养”产业发展协调小组。项目承担单位为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为长宁县畜牧局品改站站长。现有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BOT模式的专业知识,不熟悉BOT模式的基本规则。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管理和组织实施,才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完善BOT模式对策建议

首先,应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申请贷款,扩宽项目资金来源。参与项目的政府部门及专业合作社应首先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在BOT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细化工作方案,硬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环境,积极转变招商理念,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除此之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其次,应完善各种配套的合同和协议。目前,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仅有的合同或协议是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协议书,因而长宁县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的合同主要包括:长宁县畜牧局授权惠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协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机构签订的融资协议、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项目参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项目审计单位签订的“母猪项目”审计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和项目参与农户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等。

最后,应建立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应探索建立重点专业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重点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深入发展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专业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专业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来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制度,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王大庆,闫永庆,王宏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及CIS模式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第5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猪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局面,存在管理方法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资金供应不足,行业自我约束调控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为乡镇经济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农村生猪养殖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意识不高,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没能打造市场猪肉品牌。再加上近几年来猪饲料及麦麸、稻糠等猪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困难重重。

1.信息交流不够,种猪有待优化。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对外界的关注与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从而导致生产过于盲目。加之种猪优良特点不多,快速繁殖能力不够强,肉质品味不够高,严重制约生猪销量与市场拓展。

2.政府投入不足,养猪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家对农村生猪业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严重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政策的基础性支持不足,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少,尚未建立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产销对接能力弱。当前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生猪养殖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以致生猪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调控。加之农村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产销对接差,产销一体化机制不完善,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4.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生猪养殖户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在行情低本文由收集整理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严重制约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5.疫病防控水平差,猪肉价格起伏大,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很多养殖户对疫病防治意识不高,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亏损的情况多不可数,这不仅加大了养猪成本,而且影响到生猪生产力,直接导致消费下降和价格下跌,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养猪行业认识不够,生猪饲养管理方法落后,成本控制不够合理。很多农户认为养猪是最稳妥、最安全、门槛最低、不用付学费就可以成功的营生项目。加上有政府的补贴,更是心动不已,于是纷至沓来搞养猪业。但实际上生猪饲养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消耗饲料量大,耗电耗能量大,难以核算成本的行业。因此,配套治污设施落后,生猪饲养管理落后,饲料选用不当,猪场消毒不够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生猪饲养亏损的重要原因。

2.对优良种猪的选育重视不够,生猪养殖防疫意识不高。由于农村居民依托自己的惯性思维饲养生猪,对生猪品种选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品种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加之,农户对养猪场防疫意识不高,防疫工作盲目、随意、侥幸,一旦暴发疫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因此,高度重视种猪的选育及生猪饲养疫病防治是生猪养殖业平稳发展的先决条件。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养猪人情感投入太少。大多数农户在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结构设置及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猪场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之间没有分开;生产区没有能够按照配种-分娩-仔猪保育-生长育肥顺序布局;猪场净道和污道没有分开;忽视通风、温控设备的投资等。这些情况使养猪一开始就进入布局调整、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不能让猪处于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加之很多养猪人重业余生活、忽视对猪群的关心,该加料时没有加,该降温时不及时,从而直接导致猪的存活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效率下降。

4.对饲料、饮水健康理解片面,环境污染治理不够。在我国农村,很多养猪户盲目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快速生长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忽略了对这些饲料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的深入了解,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在生猪健康饮水方面的重视也不够,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没能科学地注意水的压力、水的质量及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使猪生长处在不舒服饮水状态下。没有充分重视饲养生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饲养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疾病滋生,水体、土壤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与生猪生产利润获得。

三、突破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有益借鉴

面对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省娄底市小碧乡黑猪养殖成功突破了发展瓶颈,探索诸多有益经验。该乡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北郊,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乡。近年来,由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成功开创了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化、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年出栏黑猪8万头,产值达2个多亿,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千多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2800多人。

转贴于

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促进黑猪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对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市场调研,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乡”战略,致力于提高养猪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严格考核。为实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这个目标,乡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农业发展核心内容,建立并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小碧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先进饲养技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召开专题会议,讲解与观摩先进技术。三是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四是建立辐射基地,带领农民真干实干。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广应用养猪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疾病防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2.产学研、政企农联合,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打造特色生猪品牌。首先,认真调研市场,明确了当前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特点:一是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大,二者的比值达到1.6:1;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猪肉需求由数量向质量、食品安全方向转变。由此预测到未来我国生猪市场生猪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生猪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猪肉消费总量将不断攀升,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力军;优质冷鲜肉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政府食品安全督管增强了人们对肉食品消费的信心。

其次,产、学、研结合,培育核心技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与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娄底市畜牧水产局进行专项技术合作,并积极向动物育种、饲料营养、兽医防疫、生猪饲养、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咨询学习,培养出品性优良,肉质鲜美猪肉品牌——“湖南黑猪”。这种黑猪饲养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可控性强,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最后,政、企、农结合,进行产销对接,制定销售策略。湖南黑猪商品肉猪采用内销与出口、鲜活与加工相结合的产销模式,充分利用湖南黑猪肉质好的优势生产商品猪,成立品牌推广小组,大面积进行黑猪养殖,加快形成规模生产;建立安全猪肉生产体系,注册品牌商标,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分级体系,大力拓展市场;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汇集产销技术、制订经营策略;设立销售窗口,完善销售网络,收集行业信息,谋求多元合作;发展猪肉产品深加工,在开发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开发西式产品。

通过实行“核心企业+科技+种猪场+基地养殖小区(养殖农户)+加工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的相互关系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形成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及完整的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链,成功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组织、运作技巧、协同运作等多个环节良性运作。

3.创新思维,建立生态养殖小区,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一方面,创新生猪养殖新模式,大力争取政策支持。该乡开创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农户”的黑猪养殖模式,龙头企业免费为养殖小区与农户提供黑猪养殖核心技术与服务,并按高于市场普通生猪2元/公斤的价格进行黑猪收购,确保生产销售两不误。养猪大户自发组织,联合养殖,形成规模养殖小区,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广大农户依靠企业与自发组织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放心、安心、舒心地进行黑猪养殖。这种模式的实现及推行,成效显著,得到广大农民广泛接受与践行,省市区领导多次进行现场考察,高度赞扬,并出台了专门扶持湖南黑猪发展的政府文件进行规范与支持。

第6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生猪产业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及在我县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规模。近年来,由于猪价及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价运行,在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等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了空前、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44.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5万头,出栏86.26万头,全县生猪养殖总产值达14.5亿元。至今年三季度止,全县生猪饲养量152.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98万头,出栏84.2万头,现已成功跨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2)区域分布。我县农民历来就有传统养猪习惯,生猪产业分布在全县各地,随着规模化、适度化、标准化养殖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养殖习惯较好的梅城、乐安、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乡镇产量较大,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生猪产能相对集中。

(3)在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县生猪产业总量大,2010年仅出栏生猪产值达14.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养殖业总产值的1/2,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建材、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据调查统计,我县年需生猪饲料35万吨以上,加上兽药、疫苗等治疗保健品费用,带动饲料兽药业产值8亿元以上;全县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0户以上,新建栏舍15万平方米以上,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带动了水泥、红砖、钢材等第二产业的发展。

2.生猪产业的良种繁育、养殖产业化现状

(1)良种繁育现状。目前,全县有能繁母猪5.98万头,其中良种母猪4.2万头,良种公猪685头,母猪良种比率70%左右,各乡镇和部分中心村均建立了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站点,能基本满足全县能繁母猪繁殖需要。

(2)生猪产业化现状。近年来,部分非农资金投入生猪养殖产业,新建猪场陆续投产,规模养殖户增加,生猪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据摸底调查,今年新增生猪养殖小区5个,新增较大规模养殖场(户)15户,目前全县共有生猪养殖小区38个,规模养猪场(户)1397户,年出栏生猪46.5万头,规模化养猪占全县生猪总量的46.8%。

3.支撑生猪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生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养殖新技术、新产品在生猪生产上的应用。近年来,推广了“生猪热应激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夏季高温引起的生猪热应激问题;2009年进行了“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试点,现已在我县兴农猪场、芙蓉农牧公司、顺发种养公司等规模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开始实行专人包场指导彭美华生猪养殖场、付作华黑猪养殖场等6个规模猪场完成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下阶段目标是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扩大推广面。

4.生猪产业的疫病防控、饲料供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培训与推广等服务体系状况

(1)生猪疫病防控到位。我县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措施得力,全县尚未发生重大疫病流行。一是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县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具体指导并监督全县重大疫病的防控、扑杀、封锁等工作;二是组建了专职防疫队伍。2006年,我县选聘了88名专职动物防疫员,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在此基础上,在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每年聘请了200余名村级专职动物防疫员,充实了防疫队伍。三是筹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质。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采购生猪的各类疫菌苗达300万头份,消毒药品5吨,消毒器械400台(套);四是采取了有力的防疫措施。县局每年召开动物防疫专门会议4次以上,部署安排春防、秋防工作。每年年初与各乡镇政府和动防站签订防疫责任状,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乡镇站目标考核管理,作为评优晋级的先决条件。同时,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组织6次以上的防疫督查,明查暗访,确保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免疫密度达100%。

(2)饲料供应来源广泛。供应我县生猪产业的商品饲料主要包括全价配合料、浓缩精料和核心预混料,其中后2种饲料需要养殖户添加玉米、豆粕等原料。商品饲料主要有厂家直接供货(主要是大型猪场)和经经销商供货两种途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以养殖户到原料中转站采购为主,部分养殖户直接到我县产粮区收购,来源渠道广,品质较好。据调查,我县有饲料兽药经营户120多家,主要饲料品牌40多个,饲料年消耗量达48万吨。

(3)信息管理逐年加强。为了掌握全县生猪生产动态,引导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加强了与乡镇站及养殖户信息交流,建立了生猪信息库。一是生猪生产实行月报制,按月上报各地生猪生产情况,分析发展动态。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监测台帐,按季上报规模场户的存、出栏情况,分析养殖大户的发展趋势。三是建立生猪养殖档案,规模场(户)实行饲料、免疫、治疗用药登记,跟踪生猪死淘、出栏、转群等异动情况,完善生猪产品的质量监测追溯系统。四是开展生猪生产调查。县局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全县生猪情况及生产走势。2007年以来,共收集各类信息表格4.5万多张,整理数据十万余个,撰写分析报告50个,为制定生产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提供了基础。

(4)科技培训与推广形式多样。在科技培训和推广方面,我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一是利用县局多功能会议室培训乡(镇)、村两级专业技术骨干和养殖大户,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三是利用劳动技能转移培训平台,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养殖技能。四是利用县直部门扶贫工作平台、“阳光工程”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五是发挥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帮扶活动。近年来,我局共组织或协助组织部、县委党校、科技局、扶贫局、人事局、移民局、县残联等部门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1000多场次,参加培训学员6500人,累计3.6万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5000套,科技图书3500本,课场笔记本等学习用品2400多份,印发技术要点2.5万多张。

5.生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污染及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环境污染现状。生猪规模化生产,粪污集中排放,给猪场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我县目前规模养殖户共存栏猪35.8万头,其中一半以上未经处理向周围环境直接排放,按平均每头猪年排放粪尿2.5吨计算,规模猪场每年直接排放的粪在45万吨左右,排泄物中的氨气、硫化氢、磷及微量元素污染周边空气、水和土壤。

(2)污染治理措施。目前我县减少规模猪场粪尿污染的措施主要在如下四方面:一是集中收粪,发酵后用于农业施肥;二是通过沉淀发酵池,处理后上清液排放;三是沼气池发酵,实现沼肥利用;四是试行发酵床生态养殖,实现粪尿“零排放”。据调查统计,我县60%左右的规模养殖户采用上述措施处理猪场的粪污排出物。

(3)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我县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慢,除部分猪粪发酵用作肥料外,用于生产沼气的比例相对较小,生猪产业其他副产品综合利用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产业链延伸须找准突破口,实现新的循环经济增涨点。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

1.生猪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猪生产的基本思路是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走有安化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道路。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生猪年出栏达195万头,出栏率达150%,区域布局合理,生产规范,形成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生猪产量占全县的75%,外销生猪120万头;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达100%,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2.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

(1)关键环节。一是疫病控制环节。严防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传染病在我县的发生和流行。二是技术普及环节。要建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基金,加强培训推广力度,提高生猪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质量监控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扩大产品加工比重,搞活生猪流通,以销定量,认市定产。

(2)重点企业。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的重点企业:一是急需引进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生猪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支持安化县辉华牧业有限公司、安化县农丰生猪专业合作社、安化县芙蓉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扩大发展;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饲料加工企业,满足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需求。

3.围绕生猪产业化发展需求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

(1)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要按照“科技求发展,品牌求效益”的整体思路,在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绿色饲料开发技术,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生猪产业化发展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为全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强生猪重大疫病的监测,研究防控机制,开发低氮、低磷、无抗绿色饲料,探索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

4.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基地建设方案

建设洢水流域、泥溪河流域、资水流域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重点布局在清塘、乐安、梅城、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11个乡镇。

基地建设方案: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新建栏舍27.6万m2,沼气池1.83万m3,污水净化池3.66万m3,标准排污沟16.65万米,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和消毒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4194万元,其中自筹7000万元,招商引资5194万元,申请国家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新增效益4500多万元。

三、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

一是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攻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生猪事业,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配备经费,加强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养殖模式有三种。一是依靠生猪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社员内部开展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二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向农户供种、供料、供服务,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依靠养殖小区发展。在地理位置好,养殖集中地区发展为生猪养殖小区,完善小区内服务体系,鼓励小区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发展生猪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3.生猪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培养社会服务中介,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队伍,配备经费和交通工具,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发展社会服务中介,引导生猪养殖户以当地龙头大户为首,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靠企业提供资金、饲料和技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4.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生猪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整合循环链各主体间的共生互惠优势,科学合理发展。在中低山区,以发展“猪—沼—果(林、草)”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在中小水库周边,以发展“猪—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在养殖小区和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以发展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为主。

第7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猪; 养殖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40-01

前言

在21世纪中,人们对于生态的最求力度越来愈大,而在食品方面生态食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趋势,当前绿色生态理念在全球引起的共识非常大,因此,做好生态养殖对社会的需求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本文探讨我市畜牧兽医局推行的生态猪养殖,生态养殖最求的是生态技术的先进性,通过先进的生态技术促进猪肉的品质、口感一流,在保证食品与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了生态养殖经济效益。

1 生态猪和生态养殖概念

生态养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主要涉及到养殖动物的环境、喂养的饲料、疾病的预防、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而生态猪的养殖则是依据生态的养殖模式进行,要求喂养的食物无农药、无其他添加剂、无金属,不做任何疫苗处理、使其在自然生长环境下生长。而对于猪生产的粪便则可以利于在沼气池中,通过沼气池的发酵给农民提供能源,也可以作为肥料进行庄家培育,通过生态连接的供应,实现真正的失态养殖。

2 养殖生态猪的技术

2.1 遗传技术的改良

当前,国外培育的生态猪主要以生长速度块,瘦肉率高等特点,但是我国大多数群众却不喜欢这口感。我国众多的群众喜欢的是生态猪的口感,但是,生态猪的瘦肉率低、生长速度过慢,这就使得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要做好选育以及杂交技术的应用,保证培育出来的种猪具备优秀的品种,从而能够给我国生态猪养殖提供良好的基础

2.2 生态饲养技术

生态养殖会受到周围环境和周围的气候条件影响,因此,为了保证猪肉的品质,一定不要圈养,需要在草地或是上坡上放样,同时,还要在饲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生态猪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比如:对母猪以及猪仔进行单独饲养,采取先进的饲养技术。

2.3 远程监测技术

在生态养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的对猪舍进行控制,可以在生态猪舍中将自动检探器进行安装,通过检测设备将猪舍的检测结果发送到数据库,从而给相关的管理人员对猪舍进行全面监控,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确保生态猪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另外,通过远程监测技术,还可以有效的了解生态猪的健康信息以及免疫情况,能够通过监控资料将问题的根源找出,从而能够对症下药,保证生态猪的健康成长。

2.4 沼气的充分利用

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想要合理的应用沼气就需要对生态猪的养殖基地以及沼气池的安装位置进行确定,因为生态猪的粪便排出需要往较低的地方排出,因此,沼气的选择处最好是在比较低的位置,而生态养殖场需要设定在高出,使其能相互配合,高处不仅空气好,通风也好有利于生态猪的成长。在经过猪舍粪便累积和发酵后,沼气池就能够产生一种新能源,通过能源的利用不仅能做饭烧水,而却还可以利用沼气肥料进行农田庄家的灌溉,这对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改善周围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养殖生态猪的发展前景

3.1 合作式的养殖模式

农户、公司、基地的养殖模式,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养殖模式,主要是由公司向农户提品以及原料,提供的相关物质都是有一定的规定与要求的,这就增加了农户养殖过程中饲料的安全性,并且,通过统一行使的放料,一旦发现问题就能按照源头查找问题。

3.2 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养猪作为核心,它在饲养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了养殖的空间,它主要是将饲料作为引线,把不同的生物连接使其成为一种生物链,通常情况小循环的生物链主要以:“鸡D猪D蝇蛆D鸡、猪”模式,“鸡D猪D沼气D蚯蚓D鸡”模式,用鸡份喂猪,猪粪产生沼气,沼气在生养蚯蚓,而在用蚯蚓喂猪的方式,此外,在养殖业中海油很多其他的养殖方式,不管那种方式应用,其目的主要讲资源合理化,在应用立体养殖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还能保护当地的生B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3 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

传统农业的反正过程中,由于种植业与养殖业是独立分开的,它们不具备合作性,这就使得资源得不到共享,不仅会给环境造镇重大的污染还会导致猪肉的品质型得不到提升。而通过自然放牧以及种养结合的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将资源合理应用,这就使得生态猪的活动范围更加广,生态猪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吃到更多的生态食物,这对趋近原始性有着重要的帮助,能够实现无色素、无污染的生态养殖。此外,生态猪产生的粪便能够作为化肥给庄家灌溉,减少了化学化肥的使用,不仅能够实现绿色植物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4 养殖生态猪的意义

4.1 提高猪肉品质

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出来的猪品种身上往往涵盖了众多的有害物质,例如大量的的铜、锌、抗生素等。一些养殖场为了最求利益,不重视猪肉的品质以及润,而在实践过程中,想要处理这些问题就依靠生态养殖技术对其进行解决,生态养猪和普通的养猪相比,生态猪具备抗病能力强、免疫力高等优点,它在快速生长的过程中,还能保证猪肉的安全无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2 改善环境质量

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应用中,会导致大量的粪便水出现,在养殖时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这些污染物处理,就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而利用生态养殖技术进行饲养,就能通过沼气的作用将粪便进行集中发酵,能够作为天然气进行使用,并且可以利用沼液对庄家进行灌溉,能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这种具备科举含量的刺饲养方式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4.3 符合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养殖生态猪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由于生态猪备良好的品质以及生态口感,因而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促进我国猪肉逐渐的进入生态化,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5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猪养殖时一项反正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多地已经进行了生态猪养殖开发,我市畜牧兽医局非常重视生态猪养殖计划,在工作上不断的鼓励人们使用新技术进行生态猪养殖,很多用户在养殖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收益。但是,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一些养殖单位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引进,这就导致生态养殖技术得不大量的推广。而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可、使用生态养殖技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该技术的应用,通过不断的探索探究将技术完善,从而能够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淼,周楠,温洁霞,谢南,孙杰,仲飞,郑世学.劣质肉的形成机理以及对猪肉品质的改进措施[J].畜牧与兽医.2012(S1).

[2] 王彤,刘显军.茶多酚对猪肉品质影响的研究综述[J].现代畜牧兽医.2013(06).

第8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1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部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部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3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部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第9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现行猪肉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洛阳春都,漯河双汇为代表的屠宰加工企业实现了从屠宰到熟制品加工的跨越,并开创了品牌化经营的先河。此后,临沂金锣、南京雨润等批屠宰企业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猪肉生产经营模式――企业依靠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通过扩大再生产产生规模效应,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通过深加工延长产品线,消化经营风险的同时增加利润点,通过宣传扩大品牌优势,进而继续扩大规模,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但是,双汇”瘦肉精事件”充分暴露了目前这种猪肉生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源头质量失控导致猪肉产品质量无法控制,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和质量控制成本增加:二是原料数量不能满足屠宰加工的需要,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生产成本提高;三是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形成企业独有的品牌竞争优势,品牌化经营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概念及其涵义

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经过对国内外猪肉生产模式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根据当前我国猪肉产业发展状况和肉品安全管理的需要,认为要解决当前猪肉生产、供应、消费及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分工协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形成政府、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企业之问“形式松散、关系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新型产业链关系。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猪肉生产模式为屠宰企业代宰或通过经纪人(猪贩子)收购生猪进行屠宰,多数屠宰企业没有和自己屠宰能力配套的养殖场。这种方式使得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割裂,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由于产业链的断裂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猪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系统瘫痪,无法有效解决猪肉产品质量问题,无法形成良好的猪肉品牌效应,无法提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外来驱动力,从而阻碍了屠宰企业的发展。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首先解决的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问题。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以屠宰企业作为价格平抑、利益分配和质量控制中心,以养殖企业为原料生产基地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以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特征明显、市场附加值高的猪肉产品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第三方技术机构指导和质量控制等方式,使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技术指导等环节之问形成新型的产业链关系,使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成为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双方在供需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为稳定生产,保证原料质量奠定了基础。

构建新型肉类产业模式的基础是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疫病防控技术,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并生产出与传统集约化饲养方式有明显差异的猪肉产品。只有这样,屠宰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市场空问和利润空问,并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将增值部分合理分配给上游的养殖企业,用利益关系维护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在新型产业链关系中,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模式建立初期,技术服务机构对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养殖技术能力,获得符合要求的生猪产品;当模式运行到定程度时,技术服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将负责建立一套贯穿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控制系统,并负责维护系统的有效运行,真正发挥质量控制系统的作用。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由于养殖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良性循环进行发展,生猪养殖企业呈现“规模小、数量多。效益低、变化快”的特征:而屠宰企业呈现”开工不足、利润微薄、质量不稳、后劲不足”的特征。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养殖和屠宰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行政监管的成本,给政府有效监管造成定的困难。虽然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建立肉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来保障肉品品质,但由于产业链的断裂,养殖和屠宰企业无法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模式,造成猪肉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无法有效运行,不仅无法形成溯源,而且连最基本的控制都无法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处于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养殖和屠宰企业在遇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时,最容易削减的就是质量控制成本,这也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最主要原因。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由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介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监督和引导产业链中的各方建立既能符合各方利益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满足政府管理要求的产业关系,同时将政府资源合理、有效地注入到产业链中,使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快速建立,有效运行。这样,既提高了监管效率,又减低了监管成本。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条件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首先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分配链,通过质量控制系统形成质量控制链,通过政府扶持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价格调节体系,最终使政府、屠宰企业、养殖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成为“形式松散、关系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结合体,从而达到“政府主导、分工协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目标。因此,要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需要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现代化屠宰企业和较为集中的生猪养殖基地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屠宰企业是枢纽、是中心。利益分配机制、价格调节机制、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都要依托屠宰企业这个平台,而维系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正常运转的原动力――高品质。差异化特征明显、市场附加值高的猪肉产品的市场增值更是来自于屠宰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因此,选择具有定品牌优势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是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首要条件。同时,生猪养殖企业也是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为集中的生猪养殖基地,特别是经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作为屠宰企业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合作伙伴,可以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更为有效的运行。

2.选择的企业,能够合理利用技术资源

选择的企业要能够合理的利用技术资源,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生

产出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要求、差异化特征明显的猪肉产品。目前多数养殖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达到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饲养管理、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在现有条件下,期望养殖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与技术服务机构合作,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的饲养管理模式、疫病控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生产出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差异化特征明显的猪肉产品,满足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要求。

3.合理利用政府资源,完成调控机制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建立并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技术支持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意义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通过向市场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安全性能的猪肉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问和产品价值;通过政府指导和干预,由屠宰企业向养殖企业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形成价格调控机制――当毛猪价格过高时,适当降低毛猪供应价格,减少屠宰企业成本,增强屠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屠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当毛猪价格过低时,由屠宰企业通过价格调节基金对养殖企业进行补贴,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养殖企业能够生存:通过引进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可以保证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对提高生猪生产效率,改善肉品品质,促进当地猪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意义。

1.实现政府对猪肉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猪肉产品安全并降低监管成本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政府对猪肉生产过程的控制是及时的、动态的、有效的。这种控制不仅仅是通过政府自身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且是通过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共同来完成的;不仅仅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且是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保证了控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才能用最小的监管成本获得最有效的监管效果,切实保证猪肉产品安全。

2.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区域产业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

在新型的猪肉生产模式中,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通过政府和第三方70食品安全导刊2011年10月刊技术服务机构形成了目前状态下最为可行的产业链关系,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风险,相互扶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示范推广、联合经营等方式,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区域产业优势、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肉类行业的品牌化经营,实际上处于种不稳定、有名无实的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料(生猪)的同质化和低质化,导致屠宰加工企业无法生产出品质稳定的、口味独特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的产品。新型的猪肉生产模式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能够从源头提高生猪品质,生产出品质稳定的、口味独特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的生猪产品,为企业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3.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养殖企业增收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全程饲料报酬率为3.0左右,有些企业甚至达到3.5以上。随着玉米、麸皮、豆粕和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养猪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关系到养殖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

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组织的中药保健和疫病防治技术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猪40~50 kg左右开始采用中药保健,并使用中药对出现的疫病进行防治,50~60天可以使生猪重量达到110~20kg,综合饲料报酬2.0~2.2,提前出栏20~30天。每头猪比现行的集约化养殖效益增加200~300元。如果按照某屠宰企业每年40万头生猪使用量计算,每年可为养殖企业增加效益0.8亿~1.2亿元。如果配合中药净化猪场,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每年直接增收效益将超过1.5亿元。如果测算由于提高饲料报酬、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环境污染而节省的粮食。土地和环保投入等综合效益,数字将更加惊人。

4.增加屠宰企业收益,提高屠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