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精选(九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第1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变革;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闯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家庭教育也将面临着挑战,不少家长感到很茫然,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感到束手无策,再沿用过去的家庭教育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已经被打破,父母的权威位置已经受到撼动。父母与子女对待网络技术的态度差异,直接导致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时代父母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在纸质媒体时代,家长不仅是家庭的长者,也是知识的权威,孩子的百科全书,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网络的出现使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宽广,孩子想了解的东西很容易能在网上查到,这与以前主要依靠父母、依靠老师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渐渐变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慢慢降低。而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这给父母教育孩子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二)网络使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受到挑战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化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氛围不好的孩子,更是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给予了网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三)网络复杂性对家长正能量信息传递的冲击

毋庸置疑,大多数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正能量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明显提升,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各种网站良莠不齐,信息量庞杂不说,更有不少有害的内容充斥其中。比如色情和暴力,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关于爱情、婚姻、名利等不适合青少年的话题,更有一些犯罪分子专门在网上诈骗青少年等等。网上信息的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隐蔽性对家长监督力度的冲击

家长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对子女进行必要的教育监督是无可厚非的。有的家长为了可以监控孩子,避免孩子去网吧,省吃俭用买了电脑,装了宽带。但青春期的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监督,却偏偏跑去网吧。还有孩子趁假期父母不在家时整天上网。网络行为是隐蔽的,孩子在哪里上网,上网做了什么,如果孩子不告诉父母,父母是不会知道的。这就使父母的监督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施成了空中楼阁。

二、“互联网+”背景下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树立学习意识,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在网络时代,家长必须树立学习意识,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这是解决网络给家庭带来的冲击和矛盾的前提条件。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规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是空白的,或者只凭自己的感性体会,这在家庭教育要实现由亲子教育向亲职教育转变的今天是不合格的。家长要学习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懂得孩子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择机而教,避免教育上的盲目性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家庭教育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在网络时代,家长就要懂得网络,科学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网络素质。这样一方面利于自己适应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对孩子的指导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二)教育影响孩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网络

身教重于言教,在使用网络时,家长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做出表率。试想,如果家长整天沉迷网络,在网上做一些无意义甚至有害的事情,而去教育孩子不要这样做,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要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正反面事例分析,让孩子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收获,也可以让我们受到伤害,甚至使自己走向犯罪的深渊。这种事例的分析引导,能让孩子一入网就有了一种选择意识、防范意识,可以自觉躲避不良信息的侵袭。

(三)要善于沟通,恰当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关系大于教育。调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成长的主课题面对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冲击,处理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享受网络的权利、爱护他们上网的积极性,以“同学”“朋友” 的身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上网行为中出现的困惑,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当孩子利用网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家长要抱着欣赏的态度及时鼓励,以激发孩子正面利用网络的积极性。要利用网络进行亲子沟通,在交流中把自己的观点传送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这种伴随网络出现的迂回、艺术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相比,有其独到的教育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网络吸引力强与亲子关系弱的矛盾。

总之,网络文化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人父母的家长应在家教中渗透互联网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让孩子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缪建东.《谈谈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网

[2]周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当代传播》

[3]丁洪海,顾晓鸣.《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21讲・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中华家庭教育网

第2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家庭教育

当今,互联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对外界的了解亦因网络而变得极为便利。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搭乘“互联网+”这一快车,谋求家校间的协同,促进家庭教育。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及家庭教育水平,推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利用“互联网+”为每个家庭提供系统、科学的优质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农村家庭教育之整体水平,形成“家校共育”之新局面。

1搭乘“互联网+”,开辟网络时代农村家庭教育之新天地

1.1搭建网络家长学校,促进线上及线下家庭教育新进程。各县(区)在传统“家校共育”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开发、购买服务乃至自主建设等方式,整合搭建县(区)域网络“家校共育”平台或开发“家校共育”公众号,通过各种形式开发网上学习课程,实现家庭教育在线上学习,在线上交流,在线上评价等功能,为本区域家长提供网络化学习、信息化交流和科技化研讨的平台,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和当地家庭教育实际,定期的推送具本校特色的教育内容及“家校共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学习、实践中的资源支持,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水平和效益。重视网络“家校共育”平台及“家校共育”公众号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标准实施,从制度建设等方面落实工作,保证网络“家校共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和制度化。1.2搭建“家校协作”云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即时通”。各学校(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幼儿)特点,构建完善各年级各学期涵盖各个事件节点及时间节点上的家校(园)间沟通的内容体系,实现沟通之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借助“家校协作”云平台有效开展家校(园)的沟通工作,实现家校(园)沟通之即时、高效,便于交流学校教育工作、利于家庭教育及时指导的实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家校共育”。1.3组建“家委会”交流群,实现家长线上线下交流。重视且发挥好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家委会”传统活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家委会”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论坛、家庭教育主题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引导教育观念,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鼓励各级家委会组织开展各种亲子交流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1.4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将县(区)域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社区延伸,覆盖到每一个社区,服务社区内每一个家长,确保家长教育全覆盖、家庭教育无死角,为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基础保障。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派教师到街道、社区(村)蹲点服务,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各学段学生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广泛开展适合留守学生(儿童)、流动学生(儿童)、贫困学生(儿童)、残疾学生(儿童)等困境学生(儿童)特点及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及“关爱”帮扶活动。

2多方助力促保障

第3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

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第4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媒介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第二,积极参与社区、妇联、工会等组织的家长学校,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咨询,把握正确方向和规律;第三,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必须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进而能持续家庭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成长与发展)”。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5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家校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教学方法

对学校教育最具有补充和辅助作用的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家校联系,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整体水平,创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长学校,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家长学校能使学校与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的目标上找到共同点,有利于搭建家校育人的平台。因此,要做好家校合作,首先要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全体教师和家长达成共同办校的共识,让家长能大力支持家长学校的工作。

学校要努力做好老师上门家访的工作,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老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学校的领导班子也要组成家访小组参与家访工作,重点走访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家庭不健全等特殊学生家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

除了老师家访之外,学校还利用《家校联系手册》与家长取得联系。如通过《家校联系手册》,用文字与家长沟通,家长把情况写到《家校联系手册》的反馈栏里,老师与家长在《家校联系手册》里交流学生的学习、作业及行为表现情况,迅速及时地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及时快捷的教育途径。老师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获得更多家庭教育信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有机结合,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校还印发了《家长学习记录、评价手册》,内容有联系记录卡、家庭基本信息、优秀家长评价标准、家长课程学习记录、感言等,对家校联系、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监督、综合评价等都有很大帮助。

借助QQ群这一网络平台,构建起家校立体教育网。教师通过这一网络平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家长也可以及时地把子女在校外的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让老师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资料,真正做到家校互动。家长通过QQ群便可获得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信息,并能就一些家庭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网络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克服了家长在时空上的限制,在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平稳通畅的心桥。

二、提升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的能力

进入4G时代,学校应高度重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家校联系工作带来新课题。在这种较为成熟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学校家校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家长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方式方法,占领新的网络平台,发挥其最大优势,改造其不利因素,是在新形势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使命使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具备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工作的能力。第一,要掌握、手机微博、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MSN等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第二,要掌握手机视频、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摄影等手机多媒体工具;第三,要了解手机上网的相关技术原理,如3G移动通讯技术、WIFI通讯协议、手机WAP网站的建立。第四,要提高网络信息的整合能力,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第五,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简单的手机语言。传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无法满足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简洁和快速性要求,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只有学会运用手机“拇指族”的网络语言,才能与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行平等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各种和家长有关的高价值信息,增强家长的归属感和使用黏性,提升家长的使用满意度,进而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育人功能。面对负面信息,不能一味回避,要善于运用家长喜欢接受的方法引导家长以正确的立场对待分析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话题,要积极参与讨论与家长展开互动,在第一时间做出应答、澄清,以正面、准确、权威的事实依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疏堵结合。

学校也应定期、有计划地对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开展移动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操纵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合、传递,使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能真正做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只有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真正掌握了这些手机上网中最基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势。

三、设立家庭教育知心室,为家庭教育准确把脉

第6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第7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25-0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路。但人们在享受网络这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的负面作用。“网络成瘾”是不容忽视的,它带来了全球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中小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网络成瘾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悲剧:有的深陷网络,欲罢不能;有的性格变异,打骂父母;有的休学辍学,沉沦虚拟世界,甚至走向犯罪……[1]

一、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分析

1.家庭问题和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的网络成瘾,都是由于家庭造成的。问题家庭的孩子是网瘾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里又得不到尊重,家庭缺少管教。问题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往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孩子,都非常容易网络成瘾,同时调查也表明,兴趣爱好广泛,业余生活充实的孩子几乎没有迷恋网络的,人际关系好、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表现自己并被重视的孩子,上网成瘾的也极少。[2]

2.学校教育方法单调,学业负担过重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教师观念的转变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受升学考试影响,学生学业负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中小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那些在学业中失败的学生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络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

3.中小学生自控能力欠缺,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

中小学生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而他们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一旦接触网络,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中小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强,受到挫折后情绪不稳定,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满足自己的世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他们在网上往往被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信息所吸引,以致急于摆脱学校、家庭的教育,丢开书本,在网上追求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4.社会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社会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中小学网络成瘾的另一大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规模及产值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缺乏保证行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导致衍生出了诸多社会难以承受的“副产品”:遍及全国成百上千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和引诱青少年上瘾为目的的畸形网络产业。我国的“网络产业”确实造就了一群人的暴富,但也让上千万的孩子染上了难以治愈的“网瘾”,而且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间接、直接地危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成瘾已经给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但网络是现代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上网终将成为必然趋势,探索可行性的对策可以有效防范、控制并矫正中小学生网络成瘾。

二、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1.提高家长育人水平,适时与孩子沟通交流,更好地推进家校共育

家长应积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给孩子以关怀、理解与宽慰。通过家校联系来提高家长育人水平,让家长更新育人观念,能很好地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有助于亲子关系和谐的活动,来促进亲子间的沟通,帮助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学校还可以开展培训班,增长部分家长的网络知识和提高网络应用水平,使家长做好孩子利用网络的引路人,引导孩子有目的地汲取网上的知识。

2.创新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能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强化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以释放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英语角”、“爱教周”、“文艺节”、“书画展”、“国防教育周”、“科技节”、“体育节”等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释放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各尽所能,学以致用,各展所长。

同时,学校可通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可能性。

3.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教育,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鼓励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内涵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使学生面对各种信息时能明辨是非,自觉排除垃圾信息,学会自我保护。

4.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信息过滤,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中小学生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实施网络诱骗中小学生的人,予以重拳打击。

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引导网络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负责任的经营理念,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我们要积极防范、控制并矫正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66

0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为受到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们无力解决孩子的进城上学问题,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下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独自生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些孩子的需要和情感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引发很多心理为题,如焦虑、孤僻、情感冷淡、学业成绩不好,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由于不能呆在父母身边,再加上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问题主要缘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和教育疏导,导致生活环境的安全保障等功能弱化,从而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1.2学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和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都非常薄弱。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儿童都是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注,而儿童自身的自控力比较弱由于严重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仅由隔代监护人、亲戚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容易出现严重的厌学和辍学现象。

1.3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数起留守儿童溺亡事故以及留守儿童受不乏侵害的报道。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年长的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对他们照看不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性格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应对;另外,学校和家庭两个独立社会单位在安全衔接上的空白地带,也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2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源于西方学界,该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相结合,将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相互关联的网络,个体通过这个网络,获得各种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父母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成员,而母亲的支持,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外出父母支持的重要程度较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能与之经常面对面互动,严重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但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工具尚存在缺陷,对支持源的考虑欠缺;以往研究取样不足,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研究结果尚没有足够说服力;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干预系统。

2.2广西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S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特殊。s村有3000多口人,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而几年里在广东省因抢劫入狱的年轻人超过百人,被判死缓、无期徒刑的也有多人。村里的儿童几乎全部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儿童甚至都没有见过他们的在牢中服刑的父亲。s村多数儿童是隔代教育,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儿童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觉得的孤单和无助,要压抑对父母的想念;遇到困难时多数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求助临时监护人,但是经常不受重视。s村地处偏僻农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与父(母)亲生活,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基本生活需求,严重忽略儿童的心理情感需求,多数都属于“松散型”教育类型,并且很多村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应付全部责任,只要让孩子上学就行了,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S村小学90%在校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设学前班、1-5年级共六个班,现有学生250余人,仅有5个老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远达不到小学教育的标准。教师们教学方法落后,时间和精力有限,完全无法做到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缺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家庭成员的关注,学校教师又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开始习惯独自生活,变得孤僻,甚至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脆弱而没有安全感,从而引发多种问题。s村能够初中毕业青少年寥寥无几,许多孩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准备外出打工。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3.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成员热情及时的照料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留守儿童缺的正是这两点。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为关注点,从个体支持和团体支持网络两个角度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来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和构建能够化解她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和危机的资源,并能维系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运转的有效社会支持的干预方式。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残缺,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种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的社会网络。因而需要依托留守儿童生活中的这三个社会网络,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来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上分别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祖辈的监护性关爱、学校里的师生关爱、居住地的邻里关爱。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运行,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并且学校能够对留守儿童所生活的邻里社区发展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才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准确判断和提供有效支持;而留守儿童居住地的邻里乡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会更有利于为留守家庭应起到核心支持作用,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教育,还要起到社会支持补位作用,居住地邻里主要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 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试行

由于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孩子们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把读书看成浪费时间和钱财的事。s村小学留的教师资源紧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科目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教师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建设。而学校教师、家庭又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广西某高校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注重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s村小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针对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志愿者们的到来给s村小学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原先缺乏专业教师的课程得以开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投入使用。并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的问题,制定带班辅导员制度,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家庭儿童及辍学儿童重点关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啦啦操等兴趣班,并经常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心理辅导。留守的孩子们放学后不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缺乏行动目标;现在有了课余兴趣班,s村小学成效显著,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歌声、笑声与书声齐响”的农村小学新形象,留守儿童在学校收获了家庭给不了的快乐和成长。

针对s村小学多数孩子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志愿者们组织多场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庭问的距离,引起留守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让家庭成员知道:即便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应该借助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积极与小孩沟通、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形成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这三大社会网络发挥最大效力,还需要S村村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支持环境。为此,志愿者们采用下村家访、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宣讲的方式,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并做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这种原生态的以乡情道义为准则的行事方式,让全村群众都致力打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对小孩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第9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

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及时性、开放性、匿名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网络给小学德育带来的特点有:

(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德育资源据

CNNIC第35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十九岁以下的青少年则占到网民总数的25%以上”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惊人的“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互联网的渗透比例是惊人的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接触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的态度是积极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学生尽早接触信息技术以便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小学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的渗透是明显的

(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师生互动加强QQ、微博、朋友圈、贴吧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交的重要途径学生年龄小、接触新事物能力强某种程度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比教师还多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了过去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格局这一点也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现在不少中小学家校联盟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社交软件平台进行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多维互动总体来讲学生主体性得到突出、师生之间互动性有所加强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视野更加开阔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一直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便是这种理念产生的催化剂新媒体的开放性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空间事实上这与网络强大的信息流和丰富资源依然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掌握一定的网络运用技巧熟练使用网络带来的各项资源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威胁

(一)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感染

导致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后果互联网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这是因为监管的力度不够网络匿名性、及时性、信息量的爆炸性等也是推手另外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父母因为工作忙不能很好地监督和引导孩子

(二)道德认知容易出现相对主义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媒介而部分主流的网站却经常大肆渲染极端事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偏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价值观念的冲突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冲突而网络则成了这个冲突的“战场”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中感到无所适从“价值相对主义背后的道德正当性是建立在价值实用主义基础上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和引导的缺失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认知的正确发展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出现障碍(3)部分教师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强“目前在学校中专职品德学科教师非常少约占总数的3.6%”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导致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本次调查显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丰富性教师品德与社会课上花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教师理解和教学准备不充分同时自身意志不坚定等原因教师道德败坏事情也屡见不鲜

三、解决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养努力引导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引导学生的意愿更要有正确引导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能力目前在多数中小学中德育教师都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的总的来说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对互联网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因此小学和大学应该加强合作在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设置小学品德与科学相关的课程和相关网络德育的问题为小学输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增加德育教师的编制数量同时也要加强在职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素养

(二)开发互联网德育校本课程和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针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危害网络德育应该及早进行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家长乃至教师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互联网在课堂中积极渗透网络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在现实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学校和家庭联动加强引导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