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论文全文(5篇)

中小企业论文

第1篇: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主要运用的是担保手段,依靠担保主体自身的信用为集合债券的本息偿还进行担保,如果债券出现不能按时清偿的情况,担保主体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随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还出现了新的内容,如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所谓定向转让选择权,是指在债券存续期间出现约定的事由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债券以约定或者当时的市场价格转让给指定的主体的权利。所谓回售权,是指债券让与的指定主体为发行方自身的定向转让选择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其信用增级的效果,但总体而言,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等级主要还是依赖于担保主体的信用。因此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仍然属于以担保手段为主的信用增级模式。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外部担保信用增级模式,通过附加回售权或定向转让选择权等,使集合债券具有了两方面的信用保证:一方面,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之前,投资者如果担心有违约风险,可以利用附加的权利,将集合债券按约定转让给发行方自己(即行使回售权)或者约定的第三方主体(即行使定向转让选择权),以减少可能到来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时,投资者可以要求担保主体承担担保责任,行一方履行债务。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为担保主体所不能或不愿接受,则担保主体同样也会违约,这样集合债券的风险就得由投资者一方来承担了,集合债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也就失去了保障。

二、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模式介绍及信用增级原理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采用了P-CBO模式。P-CBO是CBO(Collateralized Bonds Obli-gation,债券抵押债券)的一款,是以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为标的资产的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其目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重新打包成多组不同风险、收益以及偿还次序的债券———也就是债券分层———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从而提高融资效果,其方法是通过分层打包后,当债券风险发生时,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损失。在P-CBO模式下,由于债券风险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债券优先层部分实际上是受到了债券次级层部分的保障,因此,尽管标的资产是低信用评级债券,但债券优先层部分仍能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信用增级模式中,参与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在SBC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联合向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债券———SPV是专门为该次债券发行设立的一家特殊目的的公司,用于将发债主体的破产风险与投资者隔离;随后,SPV将该债券组合重新打包分层为优先级和次级的ABS,也就是将债券分为优先层和次级层部分,其中债券优先层部分将面向广大投资者发售,而剩下的次级层部分则由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中小企业的偿债资金将首先用于偿付债券优先层部分,只有当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金与利息完全清偿后,偿债资金才开始对债券次级层部分进行清偿。经过这种安排,集合债券的违约损失便首先由持有债券次级层部分的SBC承担,只有当违约损失超过次级层部分的价值时,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投资者才开始承担超出部分的损失,债券次级层部分实际上是为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了保障,因此,通过债券分层打包、重新评级,债券优先层部分投资者承担的违约风险大为降低,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改善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P-CBO模式与担保模式的比较

1.信用增级成本方面的比较

P-CBO模式作为内部信用增级模式,其成本要小于外部信用增级的担保模式。对于担保模式来说,中小企业需要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在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成本,而寻求到愿意为主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之后,还往往需要支付一定价值的抵押品以及大笔的担保费用以获取担保,其信用增级成本较高。而对于P-CBO模式来说,由于采用了债券内部分层,次级层由政策性金融机构SBC持有的方式来为投入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提供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在发债过程中没有产生因寻求外部担保主体而导致的时间与物质的成本,也无需提供抵押财产和支付给外部担保机构担保费。P-CBO模式通过债券内部运作实现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在内部产生,并完全转化为对债券的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较低。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方面的比较

在外部担保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发债主体和投资人并不处于共同利益之中,发债主体对于提高投资者投资收益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减少投资者投资收益的趋势———因为对投资者付出的投资收益即是发债主体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与发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企业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少有能力与精力进行监督,因而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企业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相应地,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了解特定发债主体的道德风险程度,以对该特定发债主体设定特定道德风险补偿要求,所以为了防止因发债主体产生道德风险而受到损失,投资者对于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提出了笼统的平均水平的道德风险补偿要求,这在市场行为上将表现为,投资者偏好能给出较高利息率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而往往这些集合债券的风险程度较高。投资者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将导致道德风险低的债券付出高额的道德风险补偿,而道德风险高的债券却只需付出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道德风险低的债券反而竞争力不如道德风险高的债券,最终道德风险较低的中小企业将由于不愿或不能承担较高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退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而道德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则受益于相对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主导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而在P-CBO模式下,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部分债券,从而使SBC与投资者共同面临着债券的收益与亏损,SBC不得不对债券情况及发债主体情况时刻进行关注。而且SBC持有的是债券次级层部分,而投资者持有的一般是债券优先层部分,损失发生时,SBC首先要承担损失,这更进一步促使SBC严格监督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各发债主体资金运用情况,敦促发债主体良好运营。这样一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SBC的严格监督,发债主体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便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由于SBC作为债券发行组织者和债券持有者,既有条件有能力,又有需求和必要及时掌握发债主体的信息,从而投资者可以仅花费较少精力便从与投资者有着共同利益的、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情况十分了解的SBC处获得债券总体的真实情况,而不必花费较大精力去分析各发债主体的状况来判断债券情况,这对投资者来说,等于是提高了债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也就减少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投资者逆向选择情况。

3.信用增级效果方面的比较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效果在定性的角度上表现为信用等级的提升,而从便于比较的定量的角度上,则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违约发生的概率,概率越低,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损失率越低,效果越好。将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相乘,则可得出一个综合两者的期望违约损失率指标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进行衡量。期望违约损失率越低,则信用增级效果越好。为比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模式与P-CBO模式信用增级效果,笔者首先建立了比较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然后,以“2010年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后简称为“10武中小债”)为案例,利用该期望违约损失率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按以下基本步骤建立:

(1)计算各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在集合债券中所占份额F×wi(F为债券面值,wi为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比例)的现金流净现值NPVi;

(2)用NPVi计算某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F×wi发生违约时的违约损失率li(其中未违约发债主体li=0);

(3)将各wi分别与其li相乘,再将之加总求和,得出某时段某种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损失率Lk;

(4)根据安博尔公司的违约概率曲线函数以及Duffie(2003)对企业违约事件用泊松过程加以描述的方法,由各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推算出其条件违约概率pdi;

(5)将各pdi与对应的wi相乘,然后将之加总求和,计算出该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概率Pdk;

(6)将Pdk与Lk相乘,则可得出该组合k下,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Elk;(7)各种组合下的Elk求和,即可得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的期望违约损失率EL。通过将“10武中小债”的相关参数带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并对其在以担保模式进行信用增级和以P-CBO模式进行信用增级的情况下的期望违约损失率分别进行运算,得出的结论是:P-CBO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1.9755%,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5.3193%。可见,韩国P-CBO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远低于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不言而喻,韩国P-CBO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比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信用增级效果好。

四、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的建议

P-CBO信用增级模式使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取得了很好的融资效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韩国P-CBO模式以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1.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P-CBO模式,其信用增级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政府设立的SBC持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分层后的次级层部分,来为面向一般投资者融资的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保障。中国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参与信用增级。中国关于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大型工商企业,乃至一些有实力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参与发起设立,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招股,让更多社会股东参与投资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由政府管理投资机构可能产生的错误和腐败,从而增强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心,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增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层级并扩充融资对象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时,除了对集合债券进行优先层与次级层的分层之外,还可以在这两个层级之间添加中间层,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的偿还顺序介于优先层和次级层之间。增设中间层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规模;第二,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第三,通过设置多个层级,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债券优先级别较高部分的信用增级效果,由于债券优先层部分仍然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占大多数的部分,因此此举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在面向更偏好风险和较高收益的投资者进行发行的同时,还可以对发行方中介机构,如承销商、托管银行等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或由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债主体自持。这样债券中间层部分就和次级层部分一道,不仅在实际的清偿上为一般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优先层部分可能面临的违约风险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起到了减小道德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部分,除借鉴韩国P-CBO模式由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SBC)持有之外,还可以对市场上有需求的投资者开放。随着2012年5月沪深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的公布,中国“垃圾债券”———高收益、高风险债券———开始渐渐进入市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次级层部分,也可以以私募模式向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高的投资者融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甚至可以上市进行公募融资。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来投资,加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劣后部分对优先部分本息偿还的保障,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

3.利用P-CBO

模式信用增级的同时可配合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进行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改进并不意味着是摈弃中国原来实行的方法,全面照搬。在利用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同时,我们同样可以在此之外添加流动性保障、担保、定向转让选择权、利差账户、超额抵押、担保投资基金等多重外、内部信用增级模式来提高集合债券的信用评级。此外,通过利用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分担风险的压力,扩充优先层级的规模,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向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融资的额度。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第2篇: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1.1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机制

品牌竞争力是解释品牌成长驱动要素的经典理论,其由外显性与潜力性竞争力构成,因此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品牌竞争力理论为框架,探寻驱动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内在机制。外显性竞争力是自主品牌竞争的市场表现,其能为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集聚市场资源,从而加快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其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8,9]。例如,华为凭借技术优势推动了华为高科技品牌的创建,赢得了消费者知晓和赞誉。然而,现实中我国诸多中小企业缺少自主创新的战略眼光,并且匮乏自主创新资源。鉴于此,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普遍较低。因此,为了促使中小企业的稳健成长,亟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外显性竞争力。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潜力性竞争力,即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价值创造能力。首先,研发创新能力能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例如,开心网在模仿Facebook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式创新,开发了适应中国市场的业务。其次,生产制造能力能将企业的研发成果物化为高科技产品,并且卓越的生产制造能力能提高产品品质,帮助企业赢得消费者的赞誉。例如,海尔在创立之初始终以“高质量标准”自律,其“砸冰箱”事件为企业赢得了消费者认可。再次,市场营销能力能提高顾客的购买便利性,增强顾客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附加值,并能使顾客借助品牌消费满足情感利益需求,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鉴于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不仅面临外部竞争环境的双重劣势,而且面临竞争资源和能力薄弱的状况[10],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亟需政府的培育扶持。

1.2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作用机制

1.2.1研发扶持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作用机制研发扶持指政府以研发资助、融资扶持以及税收减免等方式弥补中小企业内生研发资源缺陷,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加快中小企业开发出高科技新产品。其中,研发资助与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有显著的“互补效应”,其不仅可弥补企业研发资金的不足,也能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风险和成本[13]。此外,政府的研发资助有助于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其次,融资扶持指以政府引导、银行支持、机构担保及信用评级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融资环境[14],弥补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的资金不足,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另外,税收减免能直接刺激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减小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中小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从而构筑差异化产品优势,赢得自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例如,英国从2000年起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实行150%的税收补贴。可见,政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能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差异化科技优势,从而提升中小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H1-1:研发扶持与中小企业品牌知名度正相关;H1-2:研发扶持与中小企业品牌美誉度正相关;H1-3:研发扶持与中小企业品牌忠诚度正相关。

1.2.2生产监控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作用机制政府对中小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监控管理,能促使中小企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构筑差异化产品优势,进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生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重生产、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亟需政府对中小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监控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质量认证以及质量奖励等。其中,质量监控能促使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质量认证主要表现为政府根据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推动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认同。质量奖励即政府对产品质量稳定、品质竞争力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给予奖励,激励中小企业提升产品品质,驱动中小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乃至忠诚度的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H2-1:生产监控与中小企业品牌知名度正相关;H2-2:生产监控与中小企业品牌美誉度正相关;H2-3:生产监控与中小企业品牌忠诚度正相关。

1.2.3市场引导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作用机制中小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化面临经销渠道有限、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等困境,亟需政府在营销环节给予扶持。政府的市场引导主要表现为宣传推广、政府采购、出口引导及名牌奖励。其中,宣传推广指政府建立推广服务平台宣传中小企业的自主品牌,能加强消费者对中小企业品牌的知晓度和信任度。例如,浙江为推动义乌商贸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建立起横跨多行业的推广平台,促使义乌中小企业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政府采购指政府采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产品,并允许其在产品包装上印有政府采购标志,不仅能化解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化的风险,而且能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出口引导指政府通过出口退税、海外宣传以及帮助企业构建出口渠道等措施,助推中小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例如,美国出台了《小企业扩大法》等一系列扶持法律,专门设立出口服务中心,帮助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名牌奖励指社会效应高、品牌信誉好的知名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或税收优惠,以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市场形象。可见,政府的市场引导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外显性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H3-1:市场引导与中小企业品牌知名度正相关;H3-2:市场引导与中小企业品牌美誉度正相关;H3-3:市场引导与中小企业品牌忠诚度正相关。

1.3理论模型的建立

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借助研发扶持、生产监控和市场引导等扶持措施,能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等潜力性竞争力,进而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科技竞争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外显性竞争力。因此,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以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潜力性竞争力的提升为分析逻辑,构建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品牌的潜力性竞争力提升-品牌的外显性竞争力显现”的概念模型。

2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

2.1数据收集、变量解释、模型选择与验证过程

(1)研究方法。目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以LlSREL方法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基于PLS(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方法。通常,当样本量较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理论研究不充分时,PLS是最可行的方法。本研究采用PLS的原因是:面向消费者调查获得的数据往往不满足正态分布要求,且样本量不符合极大似然估计要求。

(2)量表设计。为确保量表的效度及信度,本文主要采用国内外研究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目的进修改,并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访谈对量表进行预测试和修正。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和调研修正,共设置3个外生潜变量(GR、GP、GM),10个外生显变量(gr1~gr3;gp1~gp3;gm1~gm4),3个内生潜变量(V、D、L),6个内生显变量(v1~v2、d1~d2、l1~l2)。此外,模型中还存在着e1~e16共16个残余变量。

(3)数据搜集。此次研究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并采用如下渠道发放问卷:通过专访、实地调研、社会关系网络向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企业发放问卷178份;利用MBA课程向在中小企业工作的学员(这些学员主要来自长三角区域)发放问卷120份。共回收问卷258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问卷有效率为80.2%。

(4)模型选择。基于价值链理论,构建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政府的研发扶持、生产监控以及市场引导等扶持措施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外显性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5)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都在0.70以上,由此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在PLS-SEM分析模型中,还需要进行内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检验。内敛效度结果显示所有标准化因子载荷都高于0.6,达到接受水平。另外,潜力性竞争力与外显性竞争力的每个构成要素AVE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概念的相关系数,由此判别效度得到验证。

2.2模型检验结果

以政府的研发扶持、生产监控与市场引导为外生变量,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外显性竞争力为内生变量,探究政府扶持政策对企业自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作用机制。

2.2.1研发扶持的品牌竞争力孵化机制研发扶持的品牌竞争力孵化机制,即为政府通过研发扶持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帮助企业的创新资源孵化为高科技的研发成果,从而为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形成奠定科技基础。研究表明,政府研发扶持与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具有显著正作用。

①研发扶持与知名度的路径系数为0.23,T检验显著,H1-1成立。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研发扶持能弥补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并且有利于企业因获得“政府扶持”而赢得市场信任。

②研发扶持与美誉度的路径系数为0.19,T检验显著,H1-2成立。这主要是由于美誉度取决于产品的品质,而政府的研发扶持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顾客的高科技感知价值。

③研发扶持与忠诚度的路径系数为0.12,T检验显著,H1-3成立。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研发扶持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高科技产品能够诱发消费者认同并产生重复购买行为,并会推荐他人购买。上述3个路径系数中,研发扶持与忠诚度的路径系数最低,这是由于研发扶持对企业的研发创新存在滞后效应,并且研发成果的转化需要周期,从而忠诚度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

2.2.2生产监控的品牌竞争力转化机制生产监控的品牌竞争力转化机制表现为生产监控能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制造能力,促使企业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进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研究表明,政府生产监控对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①生产监控与知名度的路径系数为0.17,T检验显著,H2-1成立。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监控可提高产品的品质,从而有助于赢得顾客认同,并对潜在顾客进行推荐。

②生产监控与美誉度的路径系数为0.28,T检验显著,H2-2成立。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生产监控可促使中小企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生产出优质产品,赢得消费者赞誉。

③政府生产监控与忠诚度的路径关系不显著,H2-3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生产监控虽能促使中小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一定程度的赞誉。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加之我国政府的监管乏力,以致出现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致使消费者对政府的生产监控产生质疑。

2.2.3市场引导的品牌竞争力强化机制市场引导的品牌竞争力强化机制表现为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帮助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化,帮助其品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增强中小企业品牌的外显性竞争力。研究表明,政府的市场引导与知名度、美誉度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

①市场引导与知名度的路径系数为0.37,T检验显著,H3-1成立。这是因为政府的市场引导能宣传中小企业的自主品牌,从而能使中小企业品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知晓。

②市场引导与美誉度的路径系数为0.15,T检验显著,H3-2成立。这是因为政府采购、出口引导以及名牌奖励等政策措施,能帮助中小企业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③市场引导与忠诚度的路径关系不显著,H3-3不成立。这主要是由于品牌忠诚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和对品牌的体验,与政府的市场引导行为关联性不大。其次,现实中政府主要是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进行市场宣传,但实质性的市场采购、出口扶持以及消费环境等扶持力度不足。

3结论与启示

3.1研究结论

由上述可知,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的作用机制体现如下:一是研发扶持的品牌竞争力孵化机制,即进外部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导中小企业将创新资源转化为高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优势;二是生产监控的品牌竞争力转化机制,即引导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具有差异性的优质产品,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信赖;三是市场引导的品牌竞争力强化机制,即帮助中小企业的差异性优质产品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强化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上三大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外显性竞争力,从而加快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

3.2政策启示

3.2.1加强研发扶持,促进品牌竞争力的孵化鉴于长三角诸多中小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政府首先应对具有研发动力但缺乏研发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资助,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其次,长三角地区应根据地区经济实情,强化研发创新的税收减免力度。另外,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状况,应在技术引进、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自主品牌的成长夯实科技基础。例如,日本在全国设立了200多个公立实验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并建立技术顾问制度,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

3.2.2加强生产监控,促进品牌竞争力的转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维系生存,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鉴于此,应增强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监控,提升中小企业的产品品质,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高品质产品。首先,应针对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现象加强对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控,加强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保障产品质量的安全,以提高消费者对中小企业品牌的认可度。例如,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下设中小企业局,严格监督产品质量。其次,应强化中小企业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推进中小企业贯彻质量认证体系。再次,应加大并落实对产品质量优良的中小企业资金奖励,以刺激其提高生产质量。

第3篇: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1.1资金严重不足

在我国,目前国有中小型企业有一半以上严重缺乏资金,至少有42%的企业是急需资金,只有5%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资金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的发展。当国有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会有58%的企业第一时间采取向银行借贷的方法来获取资金,然而最终可以获得银行批准贷款申请的只有30%左右,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紧缺现象日趋严重,很多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最终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局面。

1.2国有中小型企业中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人才匮乏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有员工自身技能低下,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员工流失问题严重,企业管理层目光短浅,对员工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没有将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员工对网络运用能力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理念太过保守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认为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才可以向海外发展,导致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太过保守,走不出国门,没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在21世纪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国内发展较稳定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推动这些发展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迈出国门扩展海外市场,形成国际化企业。

2我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

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国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支持并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1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72%的比重,食品和印刷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5%的比重,皮制品、文化用品和金属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81%的比重,木料、家具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92%的比重。而我国出口国外的商品中,工艺品、玩具、服装业等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基本都是由国有中小型企业提供。搞活我国国有、乡镇所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将是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2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城镇就业难的问题。国有中小型企业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活跃的主体力量。国有中小型企业不仅具备经营方式灵活、组建成本低、资金转移较快等优势,能更快地吸收市场信息,及时供应市场中所需的产品,从而更快地占领市场,“品种多”“批量零散”“薄利”等优点使整个市场变得活跃。

2.3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2.3.1经济环境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改善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瓶颈”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2.3.2社会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国民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良好提升,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基础。

2.3.3自然因素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平均水平严重缺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措施

3.1创新

增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创新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尚未达到真正的灵活。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一是经营理念的创新。就是用现代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现代经营模式中更重视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积极性的培养,效率的提升。留住对企业有价值的好员工,不仅要奖励还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二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起着推动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当属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3.2相关政策的制定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经济制度要求在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扶持并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充分发挥知识在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企业竞争也由传统经济竞争转向信息、知识的竞争。对于企业,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想要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知识的企业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最为活跃的企业。另外,联合发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甚为艰难。如何使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联合是最为有效的战略。

4结语

第4篇: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一)薪酬战略制定不当

薪酬结构体系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薪酬结构体系包括经济型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前者是指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补贴福利等物质激励,后者指包括成就感、工作氛围、晋升机会在内的职业奖励和包括自我发展、企业文化在内的社会性奖励。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战略会不同,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在设计薪酬结构体系时,往往顾及不到企业战略和定位对薪酬水平和结构设计的重要作用,使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以及补贴与福利项目组合等方面错位,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薪酬结构设计失衡

有的中小企业忽视福利因素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不能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有的企业对物质性激励薪酬的效能过分推崇,把其当作员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忽视了成就感与自我发展等非经济性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薪酬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一些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随意性强,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1)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中小企业对职位价值缺乏量化标准,使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不能有效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区别,造成差别设计不合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2)薪酬分配方式单一。由于中小企业专业化管理能力较弱,缺乏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使单一的管理岗位提薪方式无法激励员工提高其业务能力,进而无法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绩效考核体系不规范。在中小企业中,绩效考核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判断上,缺乏科学依据,有失公平性。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薪酬结构体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因此,在构建薪酬结构体系时,应以激励效果为衡量标准,确定设计薪酬结构体系的原则,构建激励效果最佳并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薪酬体系。

二、中小企业最佳激励效果薪酬体系的制定原则

(一)个人公平原则

现实中并非薪酬越高,员工满意度越高,激励效果越好。在薪酬与满意度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个人的公平感。当员工将他们自己的工作经验、技巧、教育和努力以及与其他员工的表现相比较觉得公平,他才有可能对薪资满意。从这种意义上讲,员工对报酬的满意度是期望值与实际收入的对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可以“量体裁衣”,重视对员工个人公平感的考量,以达到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二)激励适度原则

激励适度原则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设计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薪酬与员工的贡献成正比例关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增大,奖励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激励力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增加只会降低激励效果。而奖励部分不断加大,企业成本势必不断加重。中小企业往往对成本控制较为敏感,因此为了保持其健康的长久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适度激励。

(三)外激与内激相结合原则

外部激励是外部的各种正面奖励力量促使员工去做被要求做的事情。正面奖励包括奖金、补贴等。内部激励是员工从内心深处的追求,如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外部激励必不可少,但是管理只有从内部激励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灵活,管理者与员工关系更为亲密,因此在实现内部激励作用方面更有优势。

(四)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主要核心要素是满足员工需求,但是不同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实现更好的满足和激励效果,事先了解员工个性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中,菜单式弹性福利就是很好的按需激励原则的体现。中小企业简单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管理方式更易实现这一原则。上述四项原则充分利用了中小企业的优势特点,让中小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薪酬体系的最佳激励作用。

三、中小企业激励效果最大化的薪酬体系构建

(一)全面细化的薪酬结构体系

中小企业在定位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时,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阶段确定薪酬定位和结构模式,设计岗位薪酬结构比例,构建全面细化的薪酬体系。如,根据发展战略不同,企业可采取薪酬水平市场领先、市场跟随或市场滞后的薪酬定位。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企业可采取高弹性、高稳定性或二者相结合的薪酬结构模式,利用固定基本工资和变动绩效工资、奖金的不同比例组合对员工进行激励。再有,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物质薪酬达到激励高峰,企业可以利用非经济性奖励,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将激励效果再度深化。

(二)公平适度的绩效考核奖励

绩效考核奖励是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增强激励效果的薪酬方式。在设计绩效考核奖励项目与标准时,综合考虑岗位、能力、绩效等多种因素,完善奖励制度。这对满足员工的个人公平感,稳定员工队伍十分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的核心员工而言,绩效考核奖励最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此成为他们最为看重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确定绩效奖励项目与标准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确保奖励适度。

(三)灵活多样的福利项目组合

第5篇: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1、企业文化具有领导者的个性色彩

大凡优秀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原因是优秀的企业往往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毫无疑问,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起源往往与领导者的意识、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及其品质、个人魅力等有很炭关系,往往是领导者个人特质的扩大化。尤其在形成初期,领导者的品德素养、思维模式、做事风格、个人喜好等非常具有个性色彩的行为,极大的影响并指导着具体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风格。

2、一般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化体系

中小企业一般成立时间并不长,企业文化是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也就是“零打碎敲”出来的。文化建设的初期,企业领导者是以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榜样,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而员工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做出判断而效仿,由此产生员工的企业行为并成为企业文化。虽然已经在不断的总结、归纳,但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系统规划。

3、理念文化与道德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脱节

虽企业的领导已经提出了先进的理念,且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但一般员工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企业的道德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相对滞后。

4、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宗旨及内容存在模糊认识

由于宣贯、沟通等原因,企业的部分员工并不能真正理解、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实质,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浮于表面。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及目标

1、企业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相结合,与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经营等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让员工在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的首要标准应该是能否促进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因此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遵循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具有实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持久性原则

2、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中小企业应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进步,全面推进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从而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l)提炼出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企业宗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培养高尚的企业道德

建立体现员工良好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并且有利于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员工道德规范;

(s)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规范、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和员工行为有章可循。

(4)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根据公司的性质、经营业务以及发展方向,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使公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在政府、社会、客户、媒体等众多领域建立广泛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5)营造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通过进一步加强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逐步美化办公环境,力争做到人文和谐、环境优美、业绩优良。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看得见、摸得着,深人人心,广为传播。用文化凝聚员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培育团队精神;用文化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保障安全生产;用文化教育员工,提高全员素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措施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可以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优美的企业面貌、舒适的工作环境、整齐的着装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感官印象,同时让员工生产一种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既而形成向心力和团队精神,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必须的。

(l)形象设计

通过企业标志、企业名称、专用字体、专用色以及办公用品、招牌、标志牌、工作服、运输车辆、产品包装等方面全方位vI,形成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对外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信息,使社会大众快速而明确识别并接受瑞泰,进而在行业和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美化工作环境

根据需要统一着装(工作服),统一挂牌上岗。

(3)办好内部刊物及企业网站

内部刊物是传播企业文化、与员工沟通的一种载体。网站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对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加强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各种媒体、展会以及企业自身的对外宣传活动,宣传企业文化,推广企业理念,反映企业整体面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5)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

策划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渗透企业文化。

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它规定了员工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动准则及风俗习惯。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建设起着导向作用,也只有把文化加以制度化,它才有实际效能和意义。我们知道,员工的工作行为是企业共同价值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它的形成是一个从“接受—认同—习惯”的过程,这个“从认同到行动”的过程需要花很长时间,且需要不断的强化。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要落地,要生根发芽,就要靠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落实这些理念,形成制度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喊口号阶段,还要转化成为制度,让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明确的制度例如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晋升、奖惩等,告诉员工什么是企业所倡导的,什么是企业反对的。一整套结构严谨、内容全面、前后呼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所以制度文化的建设就是要以企业理念为导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3、道德文化建设

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就要求员工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做事必先做人”,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首先要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

(l)制定相关的道德规范

企业的道德规范体现一个企业基本价值观,通过制订公司的道德规范,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引导和约束。

(2)通过奖惩制度来体现道德文化

把道德建设和奖惩制度结合起来,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定告诉员工,讲道德,就奖励,不道德,就处罚。

(3)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

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的法宝。公司要逐步建立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体系,通过内外部培训,让员工掌握并落实职业道德规范。

(4)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提高文化素养,是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方法。公司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4、精神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不能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价值观、信念要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内心,使其认同,仅仅靠奖惩、激励是很难达到目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及精髓。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是要将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从而自然的影响员工的行为。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理念文化建设。

(l)领导者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和完善领导者作为企业文化的创造者、阐释者、传播者

其自身素质极大的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领导者必须善于不断学习,掌握本专业、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充分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动态;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正直、无私、充满激情;领导者要深人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通过修炼,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其行为不断影响着企业的行为,表现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成长;领导者还必须不断自我超越,领导者通过其理念的超越,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进而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精神上的超越,必将指导其具体的行为方式,从而带动企业文化的超越。

(2)管理者担负起企业理念传播的责任管理者首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员工耳濡目染管理者的行为作风形成的。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管理者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每位管理者要在日常的每一项具体管理工作中体现企业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中,把自己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楷模,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另外,企业的管理层还要担负起传播企业文化的职责。这里所说的传播不仅是口头的讲解,还包括文字注解。企业的核心理念应该用明确的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内部刊物、培训或其他媒体准确的传达给员工,使员工更快更准确地明白领导者的思想,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构筑共同愿景。

(3)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思想观念的运行,依靠的是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要实现真诚、坦率的沟通,必须要建立完备高效的沟通渠道。一是通过各种办公例会、工会、党团组织的各种会议实现正式渠道的沟通;另外,通过非正规形式的对话,包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等非正式沟通形式,保证沟通杨通。

(4)开展全方位培训,提高全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针对不同层级员工培训的内容要区别对待

对高层领导、各分子公司的管理层,主要培训“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示范作用,如何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的观念和技能”;对全体员工主要培训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加深对公司文化理念的理解和自觉履行文化理念;对企业文化负责部门及具体企业文化负责人员主要培训创新建设企业文化的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s)培植先进,树立典型各类先进、标杆、优秀员工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他们身上成功地体现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有形的示范推动作用。中小企业也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这种传统形式,塑造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标杆,让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6)利用企业文化研讨会、征文等形式,探讨和宣贯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的精神深人人心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