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精选(九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1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一、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1、青少年期 从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看,对于青少年期的划分,存在着诸如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等多种青少年期的界定标准。尽管各种界定标准不同,但青少年期的起止时间也比较接近。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大致属于未成年期,界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教育阶段。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 指的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出现的某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从程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心理和行为习惯不良程度较弱而无恶劣影响的,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文化成绩较差、自信缺乏、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冲动易怒、粗口骂人等。在中小学生中出现这第一类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通常占问题学生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心理和行为不良程度更重,影响恶劣的,例如:上网成瘾、叛逆对抗、逃学弃学、自卑抑郁、自闭恐惧、有自杀倾向、早恋或早期、嗜烟酗酒、冷漠亲情、打架斗殴、欺凌弱小、懒惰散漫、撒谎耍赖、考试作弊、攀比炫耀、自控力差、结友不良、夜不归宿、偷窃、、吸食、身陷不良团伙不能自拔等。出现这第二类比较严重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伤害和危害则是十分严重的。

3、特别规范教育 指的是在基础教育学校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对青少年的一般教育方法而又与之有所区别,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别规范性质的、针对具体不同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效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心理、智力和人格发育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思维、智力、行为变化极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少量青少年因为年纪轻、经验少、分辨能力差等主客观原因,对各方面不良风气无法有效抵御,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较严重的障碍和挫折。当前,出现以上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员和性质呈愈趋严重的态势,成为教育工作必须加紧研究解决的紧迫的重要问题,

二、广西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缘因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编制了测量量表《青少年异常心理问题调查问卷》,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所得情况如下。

1、青少年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43.6%的学生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存在异常心理或行为问题。

困扰青少年学生的首要问题是“学习问题”,40.2%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13.2%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53.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感觉前途迷茫”。

其次存在的问题在“自我适应”、“人际关系”及“情感意志”方面,42.8%的学生自我适应能力差,68.4%的学生不懂得或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17.5%的学生情感意志较薄弱。

不良心理问题较多表现为:22.5%的学生“情绪不稳定”,11.3%的学生“敏感多疑”,10.3%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不良行为问题较多表现为:8.5%的学生“懒惰散漫”,6.4%的学生“粗口骂人”,5.5%的学生“撒谎耍赖”。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

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有多方面,内因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重要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期是人的青春期,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其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与身体的发展不相平衡。青春期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在心理发展上,青少年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但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意志逐步发展确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但还不完善,不稳定,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

在人格发展上,青少年的人格表现出狂飙激进、行为偏激,变幻躁动、爱走极端,闭锁文饰、“神秘莫测”的特点。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的常态现象。

在家庭因素方面,有的家长不懂教育方法,与子女沟通不良;有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和体罚责骂现象;有的家长亲情淡漠,对子女漠不关心;一些学生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因素方面,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低效,师生关系僵化,致成学生学习压力大,无心向学,甚至厌学、逃学。

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包括黄赌毒、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是影响青少年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本地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学校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相关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

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先行,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具备爱心、尊重、指导、研究、成功等必备教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身心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先进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用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要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3、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热线信箱,还有网上咨询等,建立心理辅导系统。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社会、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少儿”、“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孤儿、弃儿”等“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予以特别关注、关心,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克服和矫正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四)实行传媒过滤,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有关部门有责任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过滤,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的网吧,严厉打击暴力、色情、和等,实行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全社会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就可以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极大地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四、针对少量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

长期的教育实践说明,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多方面原因,毕竟有少量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各地建立了一批专门以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广东省肇庆市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长沙市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 、北京的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等。

这些学校实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全封闭的特别规范教育,结合实际,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比较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影响较好的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创建的“GXL”(即“感化、行知、乐学”)教育方法;广东肇庆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行的“六位一体”教育模式;湖南长沙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采用的“七位一体”教学模式;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创立的体验式家庭教育课程等。

以上多种先进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教育形式,隔断不良干扰,进行强制和诱导,促使学员规范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

2、强化心理辅导,从感化入手,实行意志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促使学员经历艰苦磨练,坚强心智毅力,健全人格发展。

第2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唐山市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10-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的激增,特别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学习压力的加大,使中小学生逐渐成为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6.4%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5%[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占5%~15%。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相关研究显示,在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亿)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我国许多城市都已开展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4],本研究对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下一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研究随机选取唐山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八、九年级进行抽取,共280名,被试具有代表性。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117名,女142名。

1.2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此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编制的,用于测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自评量表,在学校教室专业人员统一施测,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独立完成,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此量表共100题,由效度量表和实际量表构成。其中效度量表包含10个题目;实际量表共90个题,包含8个因子,每个因子代表中小学生心理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敏感倾向、身体状况、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为是否答题,按0、1计分。每个因子得分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0~3分、第二等级:4~7分、第三等级:8分以上。得分越高,代表心理问题越严重。总分在50分以上表示有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需慎重对待。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到的统计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1)唐山市小学1~3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属正常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 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7.0%,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2.2%,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47.8%。各项因子的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见表1)。

(3)唐山市中小学生不同年级(4-9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3.423,P

(4)唐山市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学和小学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4.156,P

3 讨论

由表1可知,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7.0%,与国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5%~10%之间相比, 这个比率相对较高,说明唐山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学习焦虑这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与以往研究[6]一致,说明学习焦虑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升学考试和就业考试的难度的增加,学生和父母都很关心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低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就是学习焦虑的表现。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有必要为他们制定一套学习方案,增加他们的记忆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他们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这些方面也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唐山市中小学生生活奏快,同学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同学之间的氛围很紧张,这导致他们之间的不少人产生了自卑情绪,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过失过多的内归因。而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努力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在极度焦虑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一系列明显身体症状。

本研究发现,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3.423,P

除此之外,唐山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当地文化、生活习惯、家庭环境[7]、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父母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同学间关系、早期童年经历等有关,因此要提高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从多方面出发,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改善其中一个因素时,不要顾此失彼,应该齐头并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国桢,程灶火,杨碧秀.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9):10-34.

[2] 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9-10.

[3] 林虹.哈尔滨市中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21-23.

[4] 高屹,于新红,张瑞凯.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17-20.

[5]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10.

第3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现状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2、提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五、现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2]沈永江,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刘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5]杨建飞.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5).

第4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第5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生 辅导

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活泼的成长。然而多数家庭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但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会对以后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会产生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根本,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输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和普及性特点;要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约 1/5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错能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高年级存在早恋、上网、抽烟的现象,孩子们受到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这些外表看起来华丽的陷阱所迷惑。在农村,由于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情感得不到宣泄。这也会造成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的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学校的教学造成了很严重的困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很多,而且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每一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1、家庭因素

家庭状况对小学生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新一代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压力,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却淡化了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有麻将家庭、酗酒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难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特别是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也很大,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容易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美的理想、品德和人格。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一个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的好老师,必然能塑造出有知识、有品德、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教师如果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对学生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和不稳定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还有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现在的小学教育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孩子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失衡,如果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会使孩子们丧失对周围人的信任。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良风气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电视网络的不健康宣传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冯秋景,赵笑梅(2010)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02 名学生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1%,各个因子来看 ,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1.0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年级、性别差异。(2)小学生社会支持方面,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而应对方式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3)高社会支持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低社会支持组,消极应对组和高积极应对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对应的高消极应对组和低积极应对组。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益于增进和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感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在精神上提供支持,降低小学生对严重压力的压抑感,消除挫折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

三、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目前在一些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在全国大多学校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存在着矛盾,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而这时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应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被新事物吸引的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学校总有一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被冠以差生的标签。这样极大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重拾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激励学生进去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小学生在初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不但学识丰富,品德高尚,而且心理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

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为孩子们寻找新的成长方式,我们应反思一下中国教育的症结。不解决孩子们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单纯在课程上寻找突破口,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和关注的焦点。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安排设计的一门课程。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所以,在活动中,应积极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的交流。

1、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当前大多数的都属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总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进行。

学习方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志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力不够,大多是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消极情绪问题和动机不强造成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练习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格方面主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进行辅导。有的小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控制和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而情绪又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心理成分,情绪不好常常会使人烦躁不安,影响学习和生活。如不及时调节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2、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学校的教育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些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校心理教育一定要走进家庭,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一是教师要不间断地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二是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教师要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的理论是以成人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和发展问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制源。此时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全服从。而此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然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小学生心理咨询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对咨询的理论和技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在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方面,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上都有很好的训练。

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

未成年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不容忽视。小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有效的减少问题少年。当然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技术手段,做好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田昕,骆桂秀,陈意曼,张小玲,农超英,韦家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09)

【2】江翠娟,李军. 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预防医学论坛.2009(03)

【3】罗桃兰. 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喜转.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编及调查.郑州大学,2006

【5】刘丽英. 上海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江翠娟. 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大学,2009

【7】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大众心理学,2007,(6)

【8】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1)

【9】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心理学,2007 (5).

【10】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第6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10-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的激增,特别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学习压力的加大,使中小学生逐渐成为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6.4%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5%[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占5%~15%。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相关研究显示,在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亿)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我国许多城市都已开展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4],本研究对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下一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研究随机选取唐山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八、九年级进行抽取,共280名,被试具有代表性。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117名,女142名。

1.2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此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编制的,用于测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自评量表,在学校教室专业人员统一施测,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独立完成,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此量表共100题,由效度量表和实际量表构成。其中效度量表包含10个题目;实际量表共90个题,包含8个因子,每个因子代表中小学生心理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敏感倾向、身体状况、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为是否答题,按0、1计分。每个因子得分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0~3分、第二等级:4~7分、第三等级:8分以上。得分越高,代表心理问题越严重。总分在50分以上表示有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需慎重对待。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到的统计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1)唐山市小学1~3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属正常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 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7.0%,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2.2%,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47.8%。各项因子的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见表1)。

(3)唐山市中小学生不同年级(4-9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3.423,P

(4)唐山市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学和小学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4.156,P

3 讨论

由表1可知,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7.0%,与国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5%~10%之间相比, 这个比率相对较高,说明唐山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学习焦虑这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与以往研究[6]一致,说明学习焦虑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升学考试和就业考试的难度的增加,学生和父母都很关心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低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就是学习焦虑的表现。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有必要为他们制定一套学习方案,增加他们的记忆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他们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这些方面也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唐山市中小学生生活奏快,同学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同学之间的氛围很紧张,这导致他们之间的不少人产生了自卑情绪,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过失过多的内归因。而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努力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在极度焦虑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一系列明显身体症状。

第7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第8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第9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论文联盟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小便时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十一”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