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精选(九篇)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

第1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大型企业追逐的对象。谁能拥有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型企业,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显然,这种优势不是哪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能力。

我国目前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其中,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汽车、计算机、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行业,如海尔、联想、上海大众等公司。商业领域,则是大型连锁公司占据主导,如零售行业中的上海华联和联华集团;家电销售中如国美和苏宁。服务业中开展供应链管理业务的,也主要是与物流有关的大型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公司、国家邮政总局、中国远洋公司、中国快运公司以及宝供物流等新兴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而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不仅仅限于大型企业,必然要有中小企业的介入,中小企业对于整个供应链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概述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链上的各个企业分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产品数量和质量、与作业管理相关的物流信息,以及与订货、发货、货款支付相关的商流信息组成的有机系统。供应链构建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发展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并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受益。供应链管理所强调的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战略管理、高柔性、低风险、成本—效益目标等优势,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重点。

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实施电子商务,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的构建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整个生产流通仍处于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比较缓慢,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与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突出企业特色,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不被淘汰。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与技术因素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大都处于劣势。只有发挥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色,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供应链中的一环,才能依靠供应链的竞争保持不败。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在供应链构建中选择的对象。中小企业有自身的规模和特点,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自身定位与自身优势选择中清晰明确。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灵活优势,如能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供应链各环节可供选择的节点对象多,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供应链管理除了具有复杂性、面向用户需求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动态性特点要求供应链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的更新,因此,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然使供应链构建中可供选择的节点企业增加,通过对于节点企业的选择和比较,促进和提升我国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水平。

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强化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现代供应链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视围绕核心企业建立网链关系,供应链作为一个利益集合体,强调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接近市场的完全竞争,因此,中小企业与其上、下游的关系是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许多企业彼此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润的来源,极力以其商务伙伴为代价,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这种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换具有短视效益,不可能使其获得真正的成本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企业仅依靠本身的竞争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供应链整体,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优化整个营运流程,达到改善企业竞争力和盈利的最终目的。

面向用户需求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模式是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对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以较低的经营成本实现产品的零配件在生产企业之间,产成品和服务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高效率流动。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使企业的运营规则从传统的“推式”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源动力的“拉式”。

在现代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市场以买方为核心,企业关注顾客服务,从战略高度重视满足顾客需求。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准确面对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突出优势与特色

随着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模,存在较大的灵活优势,能够较快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大型企业所不具备的。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产业界所重视并付诸实施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与特色所在,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

现代供应链管理要求链上的各个企业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关键性业务,并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受益。提升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是中小企业吸引供应链联盟伙伴的基础和源泉。

提升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

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作为基本前提,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而使供应链高效率反应市场的需求。传统企业之间在供求信息相互封锁以及据信息为私有的做法,必然导致信息失真的“长鞭效应” 和为搜寻信息支付额外成本。中小企业应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依托,逐步构建和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是企业依赖供应链整体获得竞争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集群式供应链 协同管理 现状 建议

近年来,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迅速,为中小企业较快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方面竞争力存在较大不足,因此,采用集群式供应链管理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研究。

1 如何认识集群式供应链及其协同

1.1 集群式供应链的定义

根据国内学者黎继子等人的观点,集群式供应链定义为:在特定集群地域中,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方式进行连接,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集群地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同业性,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生产相似性,集群中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间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这样的一个敏捷性的网络组织系统就是“集群式供应链”[1]。

因此,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该组织是纵向企业相互分工,协作高度发达,横向企业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结构体系。

1.2 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指组成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协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层协同,它以概念模型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预期协同价值收益、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建模分析;二是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的策略层协同,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策略、产品设计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生产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等;三是技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关键,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和信息协同。

2 中小企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

2.1 认识不够到位

集群式供应链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根据了解,这些企业在平时业务中的确存在利用集群式供应链的事实,但是还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认识它的内涵和意义。仅仅是偶然性的正确使用,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规范的理论体系,协同意识较差。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科学使用也是一知半解,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

2.2 供应链上各单位合作层次较低

“双赢”或“多赢”是现代企业应该建立的基本合作思想,同时,合作层次的深浅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集群式供应链上的各单位更应该树立深层次合作的理念,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形成较大的竞争力。然而,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缺乏长远眼光和长期合作意识,使得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具有短期性和自私性的特征。如此一来,集群式供应链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2.3 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快速响应系统不健全

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不能有少时打盹。竞争的强弱关键在反应速度,供应链本身涉及到的企业就相对较多,如果有一个企业响应速度变慢,整个系统的功能将受到较大影响,如此往往将导致错失市场机遇。原因主要是没有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响应系统不健全不够健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2]。

2.4 供应链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的发展一日千里,软件更新朝夕瞬变。企业信息化系统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方能掌握市场上最新的动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缺少新的、先进的信息软件和平台,在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屡屡受挫,导致信息层面协同不够,这已成为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障碍。

3 对中小企业实施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建议

3.1 人才领先战略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人才!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专业的人员队伍很难科学掌握它的内涵和应用。因此,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上有所投资。只有正确的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走正确的路,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方法不对,误入歧途。

3.2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

合作方有生路,单干走投无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双赢、多赢”是现代企业必须拥有的合作理念。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求各企业要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多赢”,使企业从单兵作战转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其次,要在合作层次上有所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人员互访和互用、业务交往和交流等,建立相互信任的深层关系。第三,供应链上各企业要设立一个共同的远景目标,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使各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携手向共同目标前进。

3.3 结成战略联盟

供应链上各企业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大家要同舟共济,共同承担风险和享受取得的成果。不论是通过法律手段或者企业信誉保证或者其他方式,只要企业之间不再有尔虞我诈,不再有相互诋毁或拆台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如此方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集群式供应链协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根本技术保障。随着供应链协同合作的深入,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平台,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分散在各地的企业能够共同进行作业计划,进而增强与合作伙伴企业信息系统的兼容性[3]。

3.5 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开展协同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环境。因此,集群式供应链内不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需要创新,还包括相关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组织之间建立的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流,特别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更能够让企业获得物质、人力、技术等方面重要的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实践证明,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确能够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但是前提必须是对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系统的科学使用。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此方面多下工夫,研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之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宄[D].[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6,(5).

第3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本文主要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的生存发展寻找商机,需要转变观念,更好的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同时不断优化发展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及水平,提升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五、结语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

[4]陈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培育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9(04).

第4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在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如要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倾斜支持、组建新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等,这些论点已具有广泛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澄清。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歧视,而在于我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近年来经营效益持续下降,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

我国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是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二是企业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需求的能力。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企业负债与亏损情况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负债率高出大型企业约7-8个百分点。从亏损状况看,目前国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亏损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亏损面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近年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改制发展很快,大量中小企业改制流于形式,短期行为倾向严重,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则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绝大多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改制中都存在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形。银行投放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流失严重,不仅影响金融安全,也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优先,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异常困难,只能以内源融资为主,逐渐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二、组建专门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是否可行

目前,在改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上,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是银行贷款,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商业银行推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强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不少人提出应组建新的专门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

1.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国内研究表明,所有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两年内,有23.7%失败,四年内有51.7%的失败,六年内62.7%失败。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得不偿失的。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如果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中以银行融资为主,则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希望建立以银行为主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不现实的,目前商业银行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收缩体现了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对此进行过多的指责是并不可取的。

3.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存在资金筹措、信息收集、强化监管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要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势必要建立数量旁大的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巨额的自由资本金。在财政无力筹措这笔资本金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各地自发地组织,将出现一大批经营风险极高的小金融机构,带来资金乱拆借等问题,严重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金融风险。其次,中小企业发展之初,不仅资金缺乏,而且由于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要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在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又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放贷,带来必然是一大批新增不良债权。再次,在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率受到严格的控制,新组建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也将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而缺少足够的信贷动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也就难以真正改观。反之,如果放开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那将从根本上冲击现有的金融管理制度,在宏观经济尚不稳健金融监管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已组建了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1999年底时,全国既有城市商业银行近百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近4万家,联社2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129家,全类信托公司223家。它们大多艰难维持,是中国金融风险最高的机构,迫切需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规范发展。银行业是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不考察这些实情,贸然组建一批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不仅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无补,还可能加大金融风险。一些人以个别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较好论证新组建中小金融机构的合理性,完全是一叶障目的说法,是非常危险的。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如何解决

从各国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改善,基本的出路有两条:

1.通过建立大中小企业合理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商业信用和内部融资能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2.通过建立从事风险投资、获取风险投资收益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创业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看及长期影响看,这两方面工作的开展不仅是解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基本出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客观要求。首先,加快大中小企业合理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建设是整合经济中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其次,通过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有能力依靠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领导班子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从我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及财务制度与引进外部资金同样重要。再次,加快创业投资基金发展还具有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加快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大中小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分工链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四、政府要做什么

在现阶段,政府推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和法规保障,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条件,而不能扭曲市场的作用,降低市场的功能。

1.要依靠市场机制,为大中小企业形成合理的资金融通链创造条件。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无所作为,要避免前两年出现的一哄而起、强迫命令、拉郎配对的问题,着眼于为企业行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在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未能有效的建立,企业购并重组中的冗员消化已成为各企业面对的巨大难题,条条块块出自本位利益的掣肘也常常使企业发展行为步履艰难,这些已成为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2.根据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及时采取资金供给的制度保障措施,推进我国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民间创业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考虑到政府行为的优势和成本,在创业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在初始起步阶段,政府需要在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一旦投资基金有了较大的规模,政府就要坚决停止资金供给,转而以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为主。

3.要突破现有公司制度的限制,大胆实践,建立使投资人与经营者权责利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公司制度。事实证明,有限合伙制即两合公司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司制度。在有限合伙公司中,经理人员是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其它投资者如投资基金只是负有限责任的合伙人。这样投资基金投资人和经营者的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既能防止投资基金权益受损,又便于创业人员充分利用投资基金的资金,加快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天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田高良: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1,4.

第5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改善分析

在我国,占了制造企业总量的95%以上的是中小制造企业,数量很多。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远不如大型制造企业,在信息共享上与主导企业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常常受到主导企业的强权压制。本文将对中小制造企业目前的困境采取解决措施,对其它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小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现状分析

(一)中小型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组织结构

大部分的中小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中有一个最高管理层,最高管理层管理其所属的所有下级部门,企业内的子部门一般有采购部、生产部、质检部等八个部门。各个子部门之间独立运行。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业务流程

1.企业“三流”流程

物流:主要是实物流,在企业内部,原材料运输到企业后经过质检进入原材料库房,经过在厂内运输、加工并装配成产成品,包装好后进入成品库房,当下游客户有需求时,再将包装好的成品运输至下游企业。

信息流:当下游企业对产品的需求数量及规格发送到销售部后,销售部将客户需求进行处理,由企业主管部门加工处理后转换为其他信息传递到企业内的各个部门。

资金流:在企业内部,企业购买原材料、销售产成品及企业内部发生的各项

活动都有可能产生资金的转移。而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转移形成了资金流。

2.企业业务流程

采购流程。采购环节首先得由采购部确定物料采购的参数,一般中小制造企业通过比质比价或招投标的方式来进行原材料供应商的确定,采购周期一般来说是比较长的。

生产流程。在中小制造企业内部,生产部将原料转换为成品实现增值,成品从原料直至生产出来需要几道设置十几道的制造工序。

运输流程。运输分为了厂内运输和厂外运输两块,厂内运输即为企业内部的运输,物料由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所经过的运输路线,中间会经过各个车间。而厂外运输主要是指中小制造企业给客户企业运输成品的厂外运输过程。

二、中小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组织结构现状及改善分析

中小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发生冲突时,部门之间的协调是比较困难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物流与信息流的不畅通导致权责不明,下面将进行改善。

按时满足客户的需求是物流畅通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前面的分析中知道,直接和下游客户企业打交道的部门是销售部和厂外运输部,销售部和厂外运输部分别是两个部门,在分析改进时可以把厂外运输部归入销售部管理。而厂内运输部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周转过程,而这个过程大部分是在生产车间完成的,因此将厂内运输部划归为生产车间来管理。

中小制造企业目前没有自己专有的物流部门,物流部的主要作用是管理全厂的物料流,新成立的物流部应该从这几个部门各抽出一个人负责并由采购部的主管统一进行管理,专门协调企业的物流活动。而信息部跟物流部成立的方式相同,企业需要从采购部、原材料库房、制造部、成品库房和销售部各抽出一个负责人出来,专门协调企业的信息流的传递。

(二)业务流程现状及改善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的是采购流程,作者改善的手段主要是将以前中小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普通合作关系变成现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企业的信息部收到下游主导企业制造商的信息之后,立刻将信息传递给生产部和采购部,由于和其是战略合作伙伴联系,立刻进行原材料的采购,采用这种方式后,采购提前期将会大大缩短。

然后需要改进的是产品的质量检验流程,以前的质量检验流程中,检验员是在成品生产出来之后对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的,检验员较难发现成品内部出现的问题。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流程,首先原材料在采购进入原材料库房时就应该进行质量检验,接着在生产部生产产品的各个流程中,每个流程均安排人员进行质量检验,尽量提前发现不合格品。

最后需要改进的是企业的运输流程,在运输业务流程改进这一块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旺季将部分运输业务给外包出去,中小制造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第三方运输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样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三、总结

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两方面解决方法: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在企业内部成立了物流部和信息部,目的是改善之前物流和信息流杂乱无序问题;二是在企业业务流程上进行改善,对采购流程进行改善以节省中间不必要的环节,缩短生产提前期。对质量检验流程进行改善以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以增加客户满意度。对运输流程进行改善以合理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和资源,达到产能和资源相匹配的原则。最终达到增加企业利润,提高行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鹏,倪卫红.独立企业供应链优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

第6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

一、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考察整个供应链整体以及贷款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和综合实力,给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尽管供应链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发展,但在我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已经更名为“平安银行”)。

当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类型有很多种,有银行单方面主导的,也有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的,尤其是涉及质押物监管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一般都需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密切合作。纵观国内各大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最重要的且最常见主要有保兑仓融资、保理融资和监管融资等三类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或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开展保兑仓融资业务的前提是需要供应商(核心企业)承诺回购,而购买商(中小企业)就可以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银行在控制其提货权的条件下给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保兑仓业务是在经销商与供应链条上的大型核心企业有着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的。

(二)监管融资模式

监管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企业或相关销售企业, 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 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个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①。在该定义中所指的大型企业一般就是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由于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较强。基于监管融资模式,核心企业的这些优势可以惠及上下游所有企业。利用核心企业主导、上下游企业配合来进行供应链管理具有高效、稳定的优势,银行以此为背景给与相关企业信贷融资,风险就相应的被缩小了。在监管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深度介入以及相关企业的配合,能够有效帮助供应链条中下游的物流企业缓解资金缺乏的困境,稳定自身生产与销售,保证经营的连续性。

(三)保理融资模式

保理融资,是指卖方申请由保理银行购买其与买方因商品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资金支持、账户管理、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服务。基于供应链开展的保理融资,主要的市场客户和服务对象是供应链条上游的中小企业。保理融资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供应链条上游的中小企业和下游的核心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核心企业在保理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挥着反担保作用,如果中小融资企业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等问题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追究核心企业代偿贷款的责任。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市场实践层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这也和我国的市场环境、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有关。综合起来看,现阶段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松散导致低效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比较重视与自己具有重要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会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但是由于企业传统独立发展的经营思想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所以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相互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合作,彼此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疏远。所以国内供应链边界很模糊,一般都不是稳固的,运行效率很低。核心企业对与供应链条上其他成员企业间关系的管理缺难以达到制度化层面,所以一直很难形成一个真正可靠地可以提升上下游所有企业共同发展的供应链。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不均衡

供应链的存在是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前提,而供应链整体发展情况以及相关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则是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以整个供应链为背景的,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所以这种金融工具不再只由单个企业和银行操作,而是会影响到供应链条上下游所有的企业。一方面它可以分散单个企业力量不足的劣势、限制单个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风险向整个供应链扩散。从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角度来看,引入供应链融资虽然对其长远发展很有利,可以使其获得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不能否认的是风险也主要集中在了核心企业身上。因为核心企业是把自己的信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担保,只要供应链条上任意一个企业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

(三)供应链融资发展缺乏可靠的信用基础

我国市场经济是在小农计划经济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很多相关的制度体系还很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信用体系。在一个供应链条上,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缺乏可靠的信用基础。同时由于很多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银行很难独立地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条上所有企业的考察和监控,也很难准确地了解供应链真实发展情况,这就限制了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的自主灵活性,不能根据相关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给予其合理的信用额度,导致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加大。

(四) 信息技术建设落后于供应链融资发展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为市场创造更高的价值增值,而且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自身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需要。而且各个贷款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直接导致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以及贷款银行之间很难真正做到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监控和对接,严重制约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目前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上都是在低效率运行,普遍存在信息闭塞、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

三、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要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进供应链管理制度化

我国供应链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供应链,供应链融资也就无从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稳固可靠的供应链是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根本保障。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地方着手,那就是调整供应链管理的被动的思路,转变为主动地、有效率地管理,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在制度上和组织结构上推进供应链管理有序化。

(二)建立和健全供应链融资激励机制

目前,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践面还不是很宽。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必须要建立和健全针对引入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设计中,要特别考虑到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重要作用,它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前景。不断对采用供应链融资的企业进行激励和引导,并在供应链流通的各个环节合理分配收益,让每一个参与企业都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成为推广供应链融资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增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互信以及对供应链的向心力

从减轻供应链整体风险角度来看,银行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监控企业的交易信息,并且在发放贷款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跟踪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不良信贷风险。要达到这个目标,银行需要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来部署自己的工作,从技术层面来说,银行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银企信息交流平台,让交易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共享。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同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预警评价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避免给整体业务带来严重后果②。从制度层面讲,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规章和模式,与市场更好地接轨,选择合适的质押物以及质押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质押评估失真,提高自身信贷资产的质量。

(四)突破供应链融资参与各方信息标准难以衔接的技术瓶颈

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通过信息沟通与共享,使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实现供应链条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③。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流协作不足,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各个企业采用的标准也都“各自为政”,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程度,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融资的交易成本。而要突破目前供应链融资的技术环境瓶颈, 构建供应链条上企业与银行之间各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共享的公共平台,需要各个参与方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

(五)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融资专业人才队伍

供应链融资是信息技术与融资模式的创新,需要相关企业的相互协作以及与银行的有效沟通。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国内商业银行在引入这种模式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知道如何设计新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我国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水平和质量都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地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舒畅、李俊峰.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融资[J].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2期

[2] 李倩.中小企业融资新杠杆研究——供应链融资理论与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6期

[3] 张翼飞、王宗敏.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J].中国商界,2010年第9期

[4] 杨健.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11月(下)

[5] 吴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6] 俞兆云.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下)

[7] 王尧、王薇.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23期

注解

① 李齐.我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经济,2008年第3期

第7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退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0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从政策扶持,例如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来缓解这一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方面相对严格,对借款人的要求相对较高,程序复杂,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规模不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欠缺等原因,导致贷款审核不通过,或者由于以上原因,商业银行会相应上调贷款利率,以至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最早源于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之后波特将其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运输加工、分销、销售最终要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是对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和与该企业相关的上下游的多个企业,促进了这些企业之间“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定和顺畅,将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以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银行、企业和产品供应链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要求

2.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深发行由于起步较早,处在领先的地位。除此之外,广发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也开始逐步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此时,国内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利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相对紧缩;由于传统融资渠道受阻,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2.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还不够完善,相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信用评级状况来审核并核准授信额度;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贷款额度将依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率来确定,总金额在上述核准的授信额度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类:

2.2.1以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在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往来的资金流是供应链中小企业还款的主要来源,因此核心企业的实力是供应链还款的基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经营的好坏,将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资金的运作。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入了解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增加对行业政策变化的灵敏度。此外,也要对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财务方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企业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规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核心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2.2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供应链上整体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其中核心企业是否拥有较为强劲的管理团队,是否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信用的评级。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断裂,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因此,银行有必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考量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维持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风险:第一,立足整体综合考量供应链中的运作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做综合全面的评估,严防虚假贸易;第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充分了解商品的竞争实力。

2.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3.1准入门槛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商业银行银贷风险的门槛是客户准入,在客户准入中,信用评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合理控制资金流”的基础上,这一风险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贷时、贷后三个方面。贷前主要包括对贷款公司信息流的调查;贷时主要是对贷前所收集到的信息流的审查;贷后主要是跟踪贷款人资金流的去向,有效控制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针对供应链特有的性质,来建立与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主体+负债”的信用评级模型,其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方面仍然不够合理,不能从本质上区分传统的信贷客户和供应链金融下信贷客户评级的优势和区别。

2.3.2供应链内部企业协同性较差

由于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例如自身规模太小、信誉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以及担保抵押不足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管理的协同。我国除了少数垄断行业诸如钢铁、通信、汽车等行业优质企业较多,其供应链条相对稳定,其他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极不稳定,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3.3第三方中介机构质量不高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其经营环境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一些小的公司管理团队素质不改,配送技术也还未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物流信息的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及时为因为提供更新数据。除此之外,第三方机构由于管理团队素质不高、对市场敏感性不高,在运营中可能会出现仓储租赁手续不全、质押不规范以及一些原因,而致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

2.3.4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过于单一,还未能找到一种能为全部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例如:实现了信用证贸易中,银行以及买方的单证处理;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等服务,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便利,最大限度的为银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金融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用凭证、应收票据的确认方面大多人工确认为主,还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一现状无疑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同样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2.4供应链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2.4.1运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增进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信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

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上上功不可没。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靠山,合理利用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将“互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把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数据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为银行考察贷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信息的时效性,杜绝了中小企业采用不正当当手段获取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规避了逆向选择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4.2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准入审核制度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审核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增长速度放慢,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重要时期,银行频频发生不良贷款的情况,其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极大的打击了银行同意贷款的意愿,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获取有关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资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的渠道有限,仅有的信贷“三查”只能依靠人工,耗时耗力,效果不佳,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无法保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以及融通仓融资等方式虽说解决了中小企业资信不足的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提高解决的效率那就更加完美了,商业银行应建立系统的审核制度,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行情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打分并实时监督。核心企业是商业银行判断供应链是否强劲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核时,要将核心企业列为其审核的重点,将核心企业的授信业务延伸,在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占用核心企业的额度,以此来约束核心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着。

2.4.3健全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政府应对更好的管理中小企业,完善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管理办法,大量真实有效的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都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中,例如国家的税务、社保、商检、房产管理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企业,如供水、供电等,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征得中小企业的授权,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查阅其部门内部数据库,搜集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另外,银行还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共享信息承诺书,承诺合法合规使用上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银行简化审批程序,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4.4大力发展物联网,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

物联网即通过传感器装置将所有物品连上网络,生成一个庞大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将物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以网络物流信息为基础,利用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双向信息传递,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评级。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的实时监控存放在仓库的抵押物品,随时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并实行信息共享,对用于融资抵押的货物或者标的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方以及银行都可以通过物流数据库随时监督动产的状态和变化,杜绝中小企业恶意串通物流企业骗取贷款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评论,2012,(1).

[2]何昇轩,沈颂东.基于第H方b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东南学术,2016,(3).

[3]汪小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

第8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用风险 金融融资系统 供应链融资 管理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在日益的发展,并且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但是中小企业的实力目前状况来说还比较弱,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这一创新的新型融资服务,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上升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将单一的中小企业变为整体企业的授信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来说明供应链融资对金融融资的作用与风险,丛而改善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率,从而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选择资金投资不足成为企业最不利的问题所在[1]。融资困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主要从供求关系来进行研究,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供求关系不对称从而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大银行对企业来说有很多的选择,但是相对于中小企业范围就更广。中小金融机构又因自身的劣势从而难以满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2]。第二方面主要从信用担保、资信评估来进行研究,信用担保提高了中小企业边际信用度,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讨价还价的资本,减少了企业间的地位差距。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市场信用还不算完善。信用担保对企业的帮助比较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金融融资系统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方面主要从信用体系上来分析,我国当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信用意识太过于薄弱,从而引起中小企业受到金融融资的排挤,中小企业要受到金融融资系统的支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样引起的后果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的管理中的问题,结合上述的问题,使供应链金融为中国小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从而使中小企业受到限制,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这样就会刺激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的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局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目前为止国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还做得不全面。

二、供应链融资的定义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来理解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求得发展,外资提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样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关系,从而供应链融资的作用由自身发展改变为连接作用,进行组织之间的合作。供应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资金瓶颈,还可降低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2]。

三、供应链在信用上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企业中达成默契中所形成的,而契约关系是引起风险性的前提,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普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系统是在供应链中建立的,所以信用的要求是属于双方的,但是如果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就会造成整个供应商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信用风险,中小企业推迟还款或者拒绝还款,从而达到骗取贷款和其他利益的风险。由于企业不良的诚信造成名誉的损坏,道德的沦丧。还有就是客观性的风险,如政治动荡、自然灾害、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经营不合理化,而没正常履行承诺的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上的风险[3]。

四、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供应链中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供应链整体,将这些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参与者十分多、信贷担保样式多元化、资金流动难以掌控、所以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比较复杂化,控制风险也比较难,每个企业都有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这就需要一个供应链对整体的管理模式,从而减少风险性。

(一)对企业担保物权的管理

担保物权是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和融资系统,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但是要向银行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担保物,如房子、车子等。这样担保物与融资系统建立了桥梁作用,企业会通过担保物来通过银行的授信。从中获得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风险的一大保障,如果企业发生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担保物权的变现而弥补因为企业违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由于现在供应链的多样化,从而使得银行对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变化性难以做出精确的判断,为了使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管理中更完善,银行一定要做到对于企业的担保物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确保担保物的知识产权的清晰、经济价值稳定可靠、变现灵活。从而确保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风险担保。这为维持金融系统中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可靠性的保障。

(二)对供应链企业核心的管理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运行的主要动力,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授信时必须要对核心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调查,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管理有直接性的关系,也是致命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在供应过程中其他企业违约,就会导致供应链的影响,银行这时可以利用核心企业来维持生产经营,这样就不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失败。但是一旦供应链与核心企业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整个供应商产生影响,会导致银行和中心企业的金融关系破裂还会产生对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授信与信贷产生威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对该企业经营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做出细致的考察。其次要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企业迅速的做出控制与分析评估能力。做到对供应商的细致掌握,确保企业信誉合格,防止对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的过高授信,最后要对核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进行维护与考察,使企业与银行共同的管理供应链中金融系统的风险和控制。

(三)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管理

虽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也是整体的组成部分,重要的核心企业虽然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中小企业的连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离不开其他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对接,只有这样才可实现供应链的运转。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一个整体式管理,大企业帮助小企业,小企业辅助大企业在银行的连接作用,银行起到带动运行的作用,中心企业起到聚集资产作用,而中小企业就是众多资产的组成部分,所以三者是互相连接的。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致命的关键,其他参与企业对供应链的金融企业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核心企业违约那么供应链就无法进行,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经营。

五、总结

对于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减小了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差距,做好对应连其他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预防和避免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供应链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经营绩效的考核,确保企业组成信誉的高效性。科学合理的做好对企业的信誉评估作用,共同构建供应链中的信誉度,从而更好地为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做好保障。对企业参与担保物的经济进行严格的评估,从而确保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保证经济价值的稳定性,从而避免银行因信誉所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商业服务的能力。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的有效管理中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从而为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实惠,最终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贤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基于中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13(01).

[2]毕晓韵,彭芳春.金融危机下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第9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