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中小学德育课全文(5篇)

中小学德育课

第1篇: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课程评价渗透

不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德育教育都占据这非常重要的位置。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体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对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此两者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使学生的思想更成熟,意志更坚定。所以体育教育促进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又影响着体育教育。

一、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教育教学意义的教材还比较多,如: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耐力和力量的训练,则可以磨炼其意志力和锻炼刻苦耐劳的品质。另外组织各样的集体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及集体责任感,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德育教育题材,并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的渗透,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课程的开课前,可以有效的针对此次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及制定好教学活动的规则,以便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可预见性的事情进行合适的评价及及时的引导则是德育教育最好的渗透和体现,正应了“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将教育的引导性原则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至关重要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教师灵活多样的评价,能使学生感觉如沐春风。积极正面的评价以及温和的教导式评价都对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呵护和滋养。所以要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不过一味的鼓励和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将鼓励表扬和批评指正适时合理的结合起来,并抓住时机的运用,才能让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三、树立榜样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所以榜样教学就给小学生提供了既直观又鲜明的学习模板,让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的学到技能获得技巧,从而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播放奥运冠军选手平时训练过程的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一位金牌获得者的辛苦付出,汗水与泪水的交织,让孩子们也认识到成功的喜悦背后总是有挫折和伤痛一路伴随,并且明白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百折不挠的坚持。不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实际上是最好的榜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拥有的存在感非常强。所以教师需要十分重视自身的修养,在言谈举止中,在行为规范上都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从而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待人谦逊,热爱学习,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好表率。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上,自己一定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真正的成为学生可学习的模范,不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成为学生发展之路上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有观点,就是将小学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为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基础,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教育,使其三者很好的贯穿于体育教育中。更好的适应当下小学教育发展的形式,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小学生的发展要求调整和制定德育的教育内容。改变以往在体育课堂中只注重技能教学的这一现状。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的贴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为符合新课改的教育标准。真真正正的让体育教育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让体育教育开启智力,让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祖国培育出一批符合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车益明.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5):11+19.

第2篇: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一、在日常科学学习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每一节课都会安排几个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在我们的科学课堂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显得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当然也是义不容辞。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把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确保实验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时要细心等等。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

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比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创意设计指南针的办法最多,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动手设计。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可谓是丰富多彩:水浮式、悬挂式,造型丰富。最后请每一小组都进行展示,我充分鼓励了他们的创意设计。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我们科学教师科学地分组分工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从而实现小组合作效益最大化。

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料再换成厚材料,循序渐进,寻找规律。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等单元时,必须依靠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四、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便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当学生观察了一周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这时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在不知不觉中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3篇: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第4篇: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课;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如今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厌学情绪浓,为重拾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使之学有所得,笔者认为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案例教学实践与反思,论述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不足

德育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案例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深度掌握课程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要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下列不足突显出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必须提高:一是德育课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不足。部分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缺乏对授课内容的全面深人掌握,另一方面对授课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缺乏动态掌握,因而在教学力度和深度上都相对不足,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理论,我国提出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睦邻、友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但是近几年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相继出现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之争,学生非常关注我国东海和南海岛屿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的问题,非常关注我国采取哪些应对政策和措施。德育课教师如果设计好相关案例,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件给学生介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道路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和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可使学生们学会理性思考这些现实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授课内容掌握不够,研究不够,动态追踪不够,或者沿用老旧的案例,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二是德育课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德育课教师组织好案例,更要组织好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案例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思想认识不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对传统教学的路径依赖性强,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的程度不够,学生感到缺乏新意,教学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如果在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入得好,理论讲得透,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强,课堂上的消极行为就会减少。

2、案例选用不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所用的案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往较为普遍的是例举国内几个知名度大的富裕村是如何富裕,而不详细剖析这些村庄富裕起来的国家政策变迁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等客观背景以及人为因素,对这些农村发展案例对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可参考性的分析不足,案例的质量就显得不高。二是不注重案例的及时更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德育课教师不重视新媒体传递的新信息、新案例,不与时俱进的相应更新案例,甚至有些案例连续讲了十几年而不及时更新和充实,在课堂上选用的案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不足;三是着重叙述说明,对背景材料的介绍不足。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关于农村改革部分,比较普遍的是选举安徽小岗村农户勇于搞承包制的案例,而对我国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案例选用不足,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有些突兀。可以想象,如果选用的系列案例缺乏实用性、规范性和及时性,就难以符合现代德育课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路径依赖,使得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案例来源比较单一;二是教学形式的选择比较单一,部分德育课教师一般采取案例讲解法,因未与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老师只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太满意。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需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也是德育课教师授课的初衷所在,为此德育课教师选用案例一方面要实现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加大案例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作用的措施与对策

1、多种途径提高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是德育课教学的关键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而深度掌握课程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职业能力非常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责无旁贷,同时有关部门也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其深度掌握相关课程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实际职业能力水平。一是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德育课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案例教学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安排社会实践地点、内容,从国内来看可合理安排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具有典型性的社会实践地点和企业,使德育课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复杂的中国国情,同时创造条件安排德育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出国交流、学习、考察,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通过安排这些社会实践,可使德育课教师摆脱教学科研闭门造车、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尴尬局面,使德育课教师从社会实践中得到深刻启发,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掌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分期分批地组织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去进修培训,实现知识更新。从以往德育课德育课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培训师资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专家占绝对主角,而从事一线工作又有理论水平的专家过少的不足,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专家自身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短板,还局限在从理论到理论层面,这显然对提高培训对象的职业能力显然不足。

2、积极组织选编德育课案例

在现有条件下,选编德育课案例可从两个层面来做,一是任课德育课教师自行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案例;二是相关学科研究会和教育主管部门选编系统参考案例集,以供德育课教师教学使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选编案例,务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收集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广泛性,从古今中外角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角度选编案例;二是合理选择德育课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时效性,避免过多选编极端性的案例;三是选编的德育课案例整体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选用案例时要注意案例材料与案例讲解的有机结合。

3、不断改进德育课案例教学方法

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方法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在现实教学中灵活运用并有机组合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事先设计好通过案例教学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可在观看前提出问题观看后分析讨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二是举例讲解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案例,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如关于学生法律意识问题,可选用近几年全国学生法律意识强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相关案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学生需要提高法律素养的问题设计好案例,剖析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问题的正确认识,力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案例讨论教学。这种方法是把每次教学的时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后一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德育课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有必要,德育课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时作概括性总结,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四是组织学生自编案例教学。针对德育课实务性很强的特征,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组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编案例。如关于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调研本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状况,采取新闻采访、录音录像、拍摄等方式记录下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社会公德行为状况,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必要性,强调学生提高社会公德,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3).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曹士东、陈琴.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第5篇:中小学德育课范文

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只要看到学生微小的进步,就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进行各种赏识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欲望。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快速走下讲台,以轻盈的步伐走近学生,弯下腰,倾听学生的话语、思想与感悟,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或鼓掌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但没信心,渴望得到教师的快速准确评价时,教师应报以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枚小小的印章、一束鲜艳的花朵、一个鼓励的手势,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表扬;当学生课堂提问受挫时,教师首先要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及时送去一个温暖的拥抱,温和地抚摸着学生的头,轻声给他说“:继续努力,下次你一定行。”此时无声胜有声,能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激起表现欲,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

二、巧妙把握赏识艺术的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准确更要巧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随意夸大,还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例如:“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好了!“”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我怎么都没想到,你表演得太精彩了!“”确实很有自己的见解呀!“”你是个爱动脑、会提问的好孩子!“”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赏识的语言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并使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且熊熊之火燃烧照亮全班,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竭力抬高作业评价的等级

其核心是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是关注评价的过程。比如,有些同学写课堂作业时态度非常端正,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完成作业的效果和优秀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常规是得不到“优”,面对此类学生教师不能批评他书写不工整,而是批改他的课堂作业后给出一个“优-”,随后,请他在班级进行作业展示,有了这次经历后,学生自信心十足,书写课堂作业就更加努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堂作业水平就能达到真正的“优”。当然,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创造能力。教学实践得出赏识的艺术在于信任,赏识的教育伴有批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