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精选(九篇)

心理咨询师论文

第1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第2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网络形式;高校;特点;探新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3-02

近年来,我国高校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较为频繁,其在凸显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缺失的同时,也在告示着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方式的僵硬,或者说并不能够全面地体现出其在高校心理健康上的预期作用,导致一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无法获取某种力量与疏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出现的网络心理咨询模式将是传统心理咨询最好的弥补剂,如果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结合,那么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将出现质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提供更为稳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经验。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1.保密性。严格的保密性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在心理咨询师与访问者之间都非常适用。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访问者需要通过暴露个人信息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而个人信息作为人身最为隐秘的生存因素与条件,能否得到保密不但属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职业道德,也是访问者与咨询师之间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条件。而网络由于带有匿名的特性,其在确保访问者个人信息不被发现或者泄露的同时,也为访问者提供较大的信息暴露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但是,在利用网络匿名性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往往也会造成来访问者缺乏责任感、信任感以及伦理观,无法建立长时间的咨访关系。

2.即时性。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其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访问者的自愿来访咨询。但是相对来说,由于个人心理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并不会自愿进行心理咨询。而网络由于具有匿名保密的特性,学生在不暴露个人姓名或者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平台或者聊天软件等方式向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其他人群表述自身的困惑,而心理咨询老师则可以即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与宣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问题的效率,降低了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

3.便捷性。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寒暑假与相关节假日,在放假期间由于空间的差异,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无法继续进行,也在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的持续性。但是网络心理咨询由于不受空间的影响,学生在异地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咨询。另外,通过网络咨询也为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资料存档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便于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后期跟踪和反馈,实现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管理,为咨询师与访问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特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实践上常见的问题

1.效果无法显现与认可。在现阶段,访问者与心理老师对于网络咨询模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访问者对于网络咨询方式的普遍认可,心理老师评价的差异较为突出。从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上发现,一半以上的心理老师认为网络咨询与传统“面对面”咨询各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现阶段的网络咨询难度还较大,使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我国国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特别是在高校领域内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研究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无法跟上实践的发展速度,因此其效果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2.网络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于访问者的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咨询谈话记录要做好保密工作,其属于咨询行业的伦理原则。但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模式下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保密性的难度也更高。在网络中,相关信息与资料容易被第三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截取与破坏,或者由于咨询师与访问者的大意而丢失与泄露。另外,由于计算机具有公用与多用途等特点,其存在的记录较为明显,容易被其他人员共享与拷贝。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网络咨询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给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3.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匿名性给危机处理带来难度。在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上,访问者通常利用昵称或者邮件地址与咨询老师沟通。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危机事件时,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心理老师无法及时现场解决,相对于校园网络可以及时通过IP查看学生相关信息,外网则需要和公安机关、救护与福利机构以及网络管理部门等取得联系与寻求帮助,这也导致了危机与紧急情况的无法及时解决。另外,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假扮访问者或者编造相关心理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从而无谓地浪费了心理咨询老师的时间与资源。

4.理论与技术手段缺乏体系化认识。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上,对于理论与技术手段的运用还较为缺乏体系化的共识,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例如,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哪些理论适用于实际情况,哪些心理问题适用于网络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职业素质、能力与技术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执行效果等参差不齐,给网络心理咨询的广泛利用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探新办法

1.构建网络心理咨询的新平台。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是否具有规范化、合理化、易用化以及性能化的平台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相对于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沟通平台,各高校如果可以通过自身校园网资源,开发利用小型化与专业化的校内网站、交流软件等,其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将更能显现。当然,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例如,Wbe Services技术、jQuery技术都能实现互动,基本可以符合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利用保密文件柜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存储,提升工作效果。

2.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为了避免匿名性所造成的问题,相关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例如在咨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号要求体现,在紧急情况下老师可以很快地通过学号对位个人。同样,心理咨询老师要以真实的身份显现在心理咨询平台上,心理咨询老师的容貌、能力以及资质属于基本的标识信息,而访问者通过相关平台可以随时验证相关心理咨询老师的治疗效果。

3.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心理咨询制度。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咨询给心理咨询老师带来巨大的困扰,这是因为咨询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往往由访问者决定,心理咨询老师缺乏直面观察的同时,部分访问者对于咨询的耐心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心理咨询老师判断依据与思索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系化的心理咨询制度的构建。例如,对于网络咨询空间、时间一定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咨询的地方最好在规定的IP上等,从而降低环境的干扰与心理老师的困惑。

4.提高网络心理咨询老师的职业素质。(1)提高心理咨询老师对理论与技术的把握。网络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形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与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同行提出更多具有远见性与适应性的工作理论与技术。(2)提高心理老师对于技术网络技巧的掌握。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身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维护、安全保障与网络程序的操作等一定要熟练地把握。特别是对于本校的网站与交流平台,一定要懂得程序的操作办法与软硬件设备情况,并要求懂得简单故障的及时排除技术。(3)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写作与相关技能。心理咨询老师无论在任何形式的咨询工作上,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技术进行提高与加强,一定要善于表达与巧于提问,从而构建更为顺畅的沟通桥梁。

5.强化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探新工作。在利用网络咨询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较为显现,因此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从实践工作上来看,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法等办法在目前较常使用,其效果也较为显现。而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由于实际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效果还无法得到保证。另外,焦点解决取向技术、在叙事治疗上的传统书写、故事叙说以及文本互动等形式较为适用于网络心理咨询。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显现,而相关高校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网络心理咨询网站、交流平台等进行构建,为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保障。另外,还要提高相关心理老师的技能、构建自身的制度以及强化校园内对于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等,为网络心理咨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网络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许多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

学者们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李伟健、孙炳海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崔丽霞、雷雳等人认为,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主持网络的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公开真实身份的心理咨询教师借助网络媒介,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在线文本、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远距离即时或非即时的平等、自由的信息互动,给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想求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第一,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目前,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带有偏见,认为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有“精神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学校、教师、同学知道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不必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声音和形象,能比较轻松地表达真实的想法,这就避免了传统心理咨询给学生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从而使学生在有心理困惑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心理咨询教师交流,或留言、发邮件给咨询教师寻求心理援助,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当然,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来说,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咨询案例进行存储和查询,尤其是通过QQ、MSN等聊天软件进行的咨询,其咨询过程能够完整无误地保存下来,便于咨询教师在下次咨询时随时调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咨询教师咨询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便于督导教师对其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督导。

第三,网络心理咨询有“动静结合”“共性与个性并举”的优势。网络心理咨询不仅可随时提供个体咨询,而且可以同时接受多人求询。如利用QQ群的多人聊天功能,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网络上的留言本功能,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写在留言本上,而心理咨询教师按时以回复的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解惑。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分享个人的心得,通过这样一种展示自我、感知同伴、建立关系的特殊方法来寻求心理支持。

在线心理测试也是深受学生青睐的一种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学生往往乐于在网络的情境下来了解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咨询所无法做到的。

2.网络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心理咨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心理测试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或是在BBS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讨论,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同来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出集体解答。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受时间、地点、人数影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偏少、来访学生数量较多而带来的矛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空间,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了条件。

第二,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根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室近三年来对网络心理咨询内容的调查统计,人际交往、爱情和性以及就业压力是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如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三角恋、性道德、性行为、就业问题等是目前学生咨询度比较高的问题。针对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和个别心理行为,在平常的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解决突发性心理疾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有利于对来访学生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和治疗活动。网络心理咨询可以看做是传统一对一心理咨询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快捷性,一方面,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求助愿望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在线聊天、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心理咨询教师对同一或不同问题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校外心理网站,如中国心理在线、525心理网、心理120网等,通过网站所提供的在线咨询、专家信箱、专家咨询等联系方式,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针对自己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回答,从而达到发现和治疗个别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目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咨询网站及网页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笔者经常浏览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网站,发现网站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形式也比较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比较少;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

2.电子邮件咨询没能快速回复,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和咨询效果。电子邮件咨询是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回复周期较长,且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打开邮件,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来询学生的焦虑感,减少学生对咨询教师的信任感,也使电子邮件咨询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3.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借助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但有些咨询教师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就比较难与求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有时网络会中断,网络咨询时间不能保证,网络咨询环境容易受干扰等,也使得来访学生和咨询教师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学生把上网咨询当做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这容易使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长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个别学生网络咨询时间长达二、三年,毕业后还常以在校生的身份上网,视网络咨询为人生的拐杖而难于离开。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也会延误进行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个别教师会违背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四、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对策

1.重视和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功能强大的心理咨询网站,是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进行网络咨询,首先要有硬件的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高质量、实用的网络平台。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和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来负责网站的建设,使心理咨询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吸引人,界面美观且容易操纵。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设计要充分考虑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通过设计在线聊天、心理咨询问答、网上讨论区等版块来发挥其优势,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咨询的效果。

2.加大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拥有了完善的网络平台,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能力。

3.充分利用QQ群的聊天功能,探索新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第一,通过主题QQ群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常识宣传。第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建立校际的QQ联盟,加强心理咨询教师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扩大咨询力量和便于咨询转介。第三,尝试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设计网络互动活动,结合QQ多人聊天功能来完成学业心理指导、职业指导等个别内容的团体咨询。这种QQ群网络咨询模式可解决某些学校不具备团体咨询场地、团体咨询成员在校时间不同步等问题。

第4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问题;措施

一、心理咨询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压力过大、抑郁、自杀等问题表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为高校学生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根据学界的定义,心理咨询指“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沟通、疏导等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助受访对象认识、分析心理问题,从而解决受访对象的心理困惑,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具体而言,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1.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工作的首要特征在于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在咨询这一过程中,辅导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者与倾诉者的关系,当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时,更多的是学生在讲,老师在听,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授受关系。这一特殊性对提供咨询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着学生信赖的朋友、长者、能够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教师应该以一N亲切、平和的态度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因材施教,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开心结。除此之外,在咨询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2.咨询内容的多元性。心理咨询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咨询内容的多元性。高校学生处于成长与成熟的交界点,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可能存在偏激之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存在问题的领域,如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交友、学业等等,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供可行的心理辅导。咨询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咨询工作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贴近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在应对众多的咨询问题时有的放矢。

3.心理咨询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高校心理咨询更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高校的任务在于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心理健康层面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缺陷

1.心理咨询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咨询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大多数理论成果都是沿袭西方的理论,导致高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往往要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引起重视。实际上,心理咨询工作要注重平时的疏导,很多细小的问题如果及时疏解,不会酿成悲剧。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从领导者到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都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咨询教师不够专业。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基础。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也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3.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学校中配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然而许多需要帮助的同学依然无法在这些地方寻求到帮助,即使找到了教师,由于教师不够专业,对于学生所陈述的问题不够重视等等,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不信任,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完善

1.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往往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专业学科之外,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忽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排在学习之外。然而,与之相对的现实是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引起高校全体师生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是教师,却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与亲人,是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独特属性,主动与学生沟通,建立感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倾诉,更好地倾诉,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与较多的实践案例。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门的场所,首先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在日常的咨询实践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个人也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教师大量的热情与心血,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设计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如何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显生硬,又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3.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咨询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一样,也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将目光放眼于时代,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化解的方法与手段,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方式的转变,以倾听为主,更多地让学生倾诉,给学生空间,倾听也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很多学生往往在倾诉的过程中化解了自己的心理危机。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环节,关系到整个社会后备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也要重视社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各大高校要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队伍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在高校中推进,以期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出版物,也要精选出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第6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

近20多年来,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在中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其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从业人数匮乏

以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精神科医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从事这一服务,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出现了大批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可以说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不断扩大。但是,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四十多万的缺口,目前我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远远不够。况且,相关资料表明,已经取得国家认证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不到10%。

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心理咨询专职人员队伍的壮大,其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迫在眉睫。在这支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所学习的专业是心理学、医学或者精神病学,他们接受过较好的专业培训,后来又参加心理咨询的各种培训,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丰富,咨询技术纯熟,但是他们在专业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偏低。目前,大量的高校学生和心理学爱好者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对心理咨询充满了憧憬,学习热情高涨,可是专业基础不扎实,参加培训的时间短,也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当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证进入这个行业时,咨询水平良莠不齐,部分人仍需要参加严格细致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

三、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待改进

心理咨询师要想在工作中真正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必须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培训班绝大多数是短期的理论培训,缺乏技能培训,当学员拿到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后,不知道从何入手来进行咨询,只是头脑中有一些空洞的理论,不会应用到实践中。这就像外科的实习医生把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没经历过做手术的培训,也不敢动手做一个道理。因此,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应该先开展短期的理论讲授,然后开展长期的技能培训,进行模拟训练以及亲临咨询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将来应该是通过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的研究生教育来更加深入的培养专业人,使其咨询水平逐步向国际水平靠近。

四、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与心理咨询关系比较密切的学术组织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等。这些组织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会员,以及开展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培训班,没权利对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论证。当前我国能够让专业人员获得专业资质的授权部门仍然是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开始了“心理咨询师”执业执照制,卫生部开通了“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系列,现在人事部与卫生部又正在开设“心理保健师”的行业资质论证体系。在国外,心理治疗师与咨询师通常是由专业学会进行管理的,行业协会要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评定,制订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服务的具体标准。我国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一步,大概尚需时日。

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部门进行的执业资格考试不属于狭义的临床心理学范畴,获得资质者只能在社会服务性的机构工作,提供普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心理咨询”的名义工作,不能在医疗机构工作,不能以“心理治疗”的名义对来访者进行干预。但是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求助时并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是否属于病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此时就有很多重叠,应该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严格要求“心理咨询师”也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能在必要时向医疗机构作出合适的转诊处理,以防误诊误治。虽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设了“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制度,但该制度对医疗服务部门没有任何约束力,也不能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社会保险部门接轨,从业人员不能在医疗机构工作,不能合理收费。此外,这一工作在全国各地实施时商业取向过强,“门槛”太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障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卫生部应尽早把“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员”的资格认定工作也纳入到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暨医疗保健体系进行管理。

五、心理咨询的收费价格有待规范

目前各心理咨询机构的收费标准相差甚远,平均收费价格大约每小时200元。社会上的个体户开办的“心理咨询诊所”,在工商局注册办理营业执照以后,往往自己定收费价格,每次咨询的收费从200元到4000元价格不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价一次咨询大约50元左右。这导致咨询的收费差距很大,市场价格混乱,有些正规单位的资深从业人员不愿意做廉价的咨询,而是疲于开各种辅导班讲课挣钱。可见,合理的心理咨询收费标准有助于从业人员获取合理的报酬,心态平和,尽心竭力地钻研心理咨询的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工作做贡献。然而,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众多,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差别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国家应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鉴定筛选,制定技术操作规范,达到规范要求的服务才可获取报酬,具体的收费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来制定。

我们期待着,心理咨询业在中国蓬勃发展,随着专业人员队伍的逐步扩大,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最终使现代化进程中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都能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道龙.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职业化现状及对中国发展的建议[G].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文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007.

第7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该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它并不能很好的疗愈心理问题,而且一些物理、化学的治疗方法会对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很显然,生物医学治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于是,心理治疗应运而生,即心理学方面的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治疗这个大概念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韦特默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故我们把韦特默看做心理咨询的始创者。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也开始萌芽。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确立了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标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心理咨询工作在欧洲也重获新生。可是直到2001年,我国才跟上时代的脚步,正式把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列入中国职业大典。生活中,如果人们遇到心理困扰,最先想到的是向身边的人倾诉,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而当他们遇到的问题超出一定范围,身边的人也无法帮助其摆脱,这时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心理咨询师是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他们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是健康管家职业之一。

心理咨师在大众眼中是个神秘而具有人文关怀的职业,其实,它还同时属于高风险职业。心理咨询师们长期工作在负能量场中,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划分职业中的“我”和作为自然人的“我”的界限,那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此外,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一些来自来访者的不可控因素,咨询师们还应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具备强大的自我功能和相对完善的人格。然而目前,人们对这一职业群体本身的关注尚且不足。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区分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对他有重大意义,或是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对成功的追求。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非常年轻。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了解得还不十分透彻。研究这一群体的人格特征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恰好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特性。

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环境变化巨大,个体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也在同步增加,心理咨询师作为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群体特质的研究进展对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每1万居民配备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数量为0.38,根据钱铭怡等人在2010年对我国未来心理咨询师需求的预测,按照12%的增长率,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0.92。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会加入到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中来,他们作为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组成人员,我们有必要了解该群体的一些资料与特质,从而为筛选与测评提供帮助。

作为心理治疗的分支职业,说到心理咨询师的历史就不得不回顾心理治疗的历史。经过黑暗的西方中世纪,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从神灵附体中解脱出来。18世纪之后,心理问题真正被当成一种疾病,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也受到了更为人道的对待。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在1801年写到:“与人们所认为的不同,心理问题不是对有罪之人的惩罚,而是一群生了病的人,他们遭遇着人性的痛苦,他们悲惨的状况值得全人类的关心。我们应该努力尝试着帮助他们,哪怕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也要尽力协助他们恢复理智”(Zilboorg & Henry,1941,pp. 323-324)。

紧接着,一个巨大的时代浪潮的到来深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状况,它就是工业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咨询行业应运而生。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运动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广阔市场。而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由波士顿的帕森斯(1980)开展。

两次世界大战时,卡特尔(R.B.Cattell)对心理测验进行的研究,并进行了以人格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战后的美国,以军人为主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力开展。这些都对心理咨询行业有促进作用。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作者是罗杰斯(C.R.Rogers),这一事件使得心理咨询事业发展得更为迅猛。此后,在1955年,第一批心理咨询师执照在美国心理学会的组织和审核下,正式颁发了。此外,战后的欧洲在心理咨询方面又重新起色。

2001年8月,经过我国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正式走上正轨,这标志着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的职业化之路的开启。总体上说,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资格化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那么我国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又是如何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一个社会如果要保持健康层面上的平衡,那么每一千人就要有一个心理咨询师,”那么如果按照我国的人口计算,我们大约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我国现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人数约有60万,也就是说还有至少70万人的缺口,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处在心理工作者资源极度匮乏中。

然而,这60万人中,真正从事了心理咨询的人和真正能合格地从事咨询工作的人数,又是少之又少。许多人虽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但却不知如何下手。不难看出,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基本被商业化的机构包揽,缺乏系统性、正规性,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被割断,导致许多人只会理论知识,却不会做咨询。

此外,培训和自我成长上的缺乏导致了许多咨询师将自身的价值观投射到来访者的问题中而产生咨询策略误用。有人用镜子给心理咨询师做比,一个好的咨询师应当相当于一面镜子,清晰干净,这样才能准确地照出来访者身上的特点,及其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是没有经过正规全面培训或人格不完善的咨询师们很难做到的。

在美国,心理咨询师是学历教育,在进入硕士学习之前,学员要接受专业人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一些明显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能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这条规则意义重大,它既是对今后的来访者负责,也是对咨询师本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心理健康负责。而我国目前对心理咨询师入职资格的审查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一些本身人格有问题的人也进入到心理咨询行业中来。

虽然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中有如此多的弊端缺漏,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同时有一批热爱心理咨询行业、并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大家都在为推广心理咨询、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

阿尔波特(G.W.Allport,1937)收集了近50条人格定义,将人格概括为: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做出反应时,其自身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

在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中,研究者在选择人格特质理论时,多使用A、B型人格分类法、艾森克三因素人格理论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理论。然而当今人格领域公认的最能表现人格特质类型的大五人格理论却鲜有人使用,这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格和成就动机的关系是不利的。故本文应用的是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研究。

“预测治疗过程是否成功,通过检测一个变量就能做到,这个变量就是治疗者的性格,个人风格,也即‘心理学风度’。在科学史上,有浩淼无边的文献都在证明着这一点。”班克特教授说。

咨询师的人格对咨询技术的运用有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能力上。甚至可以说,健康人格本身就是疗愈性的。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能否运用好反移情作用,取决于咨询师是否是一个内心安全、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理咨询师若想对来访者起到自我接纳、内心宁静的榜样作用,他就必须寻找到某种自身的和谐;能否掌握好运用技术的时机,有赖于咨询师对时机的洞见,而这个洞见倚仗的正是咨询师健全的人格;咨询师健全的人格是为了来访者能够重新内化一个温暖安全的客体。

Pope 和Kline 曾在他们的心理咨询培训中呼吁:心理咨询的培训在招收学员时、评估咨询专业的学生时,应考虑个性因素。心理咨询师需要接触各行各业、形形的人, 良好的社交风度有助于他们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另外,心理咨询的职业经历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更加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简历和谐牢固的咨访关系。

成就动机的概念源于“成就需要”,是默里于20世o30年代提出的。它的正式概念由麦克利兰和埃里克森提出。此后,阿特金森和韦纳也相继提出了有关理论。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成就动机归结为: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推动自身努力付出、达成目标的内部驱动力。

第8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

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4.2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完形疗法的应用策略

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皮尔斯博士创立,是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疗愈的方法。完形治疗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完形疗法中,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觉察达成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选择,最终促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

完形疗法同样强调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此刻的存在和感受,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确对待过去生活向现在生活的过渡。人始终要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处理某些心灵创伤或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

在完形疗法中,对于来访者来说,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自我觉察。觉察自己此刻的心情、此刻的情绪、此刻的状态,以及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觉察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自己,从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咨询方法要求来访者将过去与未来统统带入,然后在此刻去直接体验它们。完形疗法的功效取决于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而非是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或做所的解释。咨询师的角色之一是设计操作方案以便让来访者觉察自己在做什么,通过这种觉察使得来访者能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来访者因此被要求自己主动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会。

第9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共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M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67-01

1 前言

当前,因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以及竞争的加剧,大部分的人们均面对着非常大的精神负担,因此造成了非常多的心理问题。此问题不但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好的调控本身的情绪状况。伴随人们心理健康观念的加强以及各个领域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获得了快速的进步。心理咨询是一种“以言治病”的形式,咨询师经过言语来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进而实施治疗的目标。共情,又被称之为同理心、神入等等。其是由人本主义开拓者罗杰斯所描述的,却逐渐处于在精神分析的作品里面。无论是人性观又或是心理失衡的理论以及治疗形式似乎处在两个完全相对的对立面,然而其对于共情的理解与运用,往往是大致相同的。

2 共情技术运用的条件

2.1 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是运用共情技术的重要基石。其大致展示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需要咨询师融入至来访人员的内心世界,领悟其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感受,然而并不会遭受来访人员情绪的影响,仍然可以对来访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评判;第二,需要咨询师不针对来访人员以及其思想等等进行评价,不将外部的价值标准与价值观强制性的加到对方身上,而是需要来访人员进行价值评判与选取,有助于妥善处理自身的问题。咨询师在所有的咨询环节里面均需要维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然便会对最终的咨询结果造成影响。

2.2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需要咨询师在具体的心理咨询环节可以自主同时完全投入倾听来访人员所进行的表述,其不但涵盖倾听来访人员语言所表述的内容,还涵盖了查看其非言语性的行为,例如:表情、动作等等。在具体的倾听环节需要达到全神贯注,不可以随意的中断别人的说话,尽肯能的领悟对方内心的感受,同时即时向来访人员提供语言又或是非语言型的反馈。

2.3 表达尊重

在咨询环节之中,咨询师需要无条件的接受来访人员的宗教信念、个性特点以及性格特征等等,完全尊重他们所作出的决策,并不进行任何评判又或是尝试取代其进行决策;善意的领会来访者的看法与行为。总而言之,需要使得来访人员能够体会到全面的尊重与重视,便于更加好的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问题的本质所在。

3 心理咨询师共情能力培养的方式

3.1 转换角色与准确共情

若想达到精准的共情,咨询师首先需要消除自身评价事物的参考,由来访人员的层面,尽量的领悟咨询人员的感受,认可他们的思想与立场。并且还需要擅于了解咨询人员内心世界的改变环节,经过查看咨询人员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等其它细小的改变,来把握咨询人员的本质需求。观察的越仔细,共情也就更为精准。在此环节里面,咨询师不能沉浸在咨询人员痛苦、悲伤等消极的情绪里面,需要追随来访人员自身的感受同时以认可的心态进行指引,使得对方形成一种完全被理解的感受。所以,精准共情的成果便是可以激励来访人员去挖掘本身的自己,精准的评判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从咨询师层面而言,不但需要把握咨询人员的内心感受与世界,更为主要的是经过精准共情与引导来帮助咨询者产生挖掘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对方能够清楚自身所具备的发现能力。

3.2 把握共情机会

在咨询的最初时期,来访人员对于咨询师并不是非常的了解,通常还未创建起与咨询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大都表现为小心翼翼,无法向咨询师完全敞开本身的内心感受,在描述自身经历之时或许是讲讲停停的。此时,咨询师需要坚持不打断的准则,不能先入为主,然而需要认真的倾听来访者的讲述。咨询师在此环节逐渐融入至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达到最合理的、精准的共情,创建起双方间的相互信任。在咨询的后期阶段,咨询师创建起和来访人员间的信任之后,能够适时共情。来访者感觉痛苦、困惑之时便是共情的最好时间。此时,咨询师的共情极易带动来访人员,所以,咨询师需要能够抓住同时体会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推动双方之间的咨询联系。在创建起较为平稳的咨询关联以后,咨询人员能够运用更加多情绪化、尖锐的的表述形式。

3.3 掌握共情的技巧

想要完全融入至来访人员的内心世界并非是一件易事,能够由培育对于来访者所需的敏感程度、领悟本身与来访人员的情绪出发。来访人员的一声叹息、某一眼神、某个瞬间即逝的皱眉等,均或许会体现出来访人员的需求。咨询师需能够由上述细小的非言语表述里面了解到别人的需求;经过对于来访者思绪的查看与感受,来增强咨询师对于情绪的敏感程度,加强对于来访人员的共情。

3.4 跟随与引导并进

共情的达到依托于咨访双方之间的合理交流,跟随和指引是两个较为科学的沟通方式,其之间并不存在一个较为明确的分界点。在咨询的最初阶段,咨询师需与来访人员随性;在涉及重点问题之时,咨询师需对其实施指引,使得讨论依然停留在某一具备较大意义的观察点中。咨询师精准的跟随和指引是和来访人员形成共情最为主要的技术和基石。

3.5 理解自己的反移情

海曼指出反移情是打开病人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反移情的把握有利于实现更加深入的共情。共情提倡咨询师自主体会来访人员的内心感受,此类融入通常仅可以实现初级的共情。唯有经过了解来访人员和自身的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才可以更加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访问人员的内心世界,然而对于咨询师和来访人员一致性反移情的掌握,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深层的共情。

4 结语

综上所述,共情并非是咨询师唤醒本身内心感受的环节,而是咨询师充分掌握来访人员内心世界的环节。因此,咨询师由初级的情感共情开始,其次u渐融入至来访人员的目的与期望,最终实现较高水平的理性共情,如此有助于创建起双方之间的高度信任,心理咨询才可以成功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伟,申荷永,王晓寅,等.心理咨询师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