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东方医学范文

东方医学全文(5篇)

东方医学

第1篇:东方医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移动互联网;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实验课程,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化学原理与过程的重要途径,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物理仪器测试为主要手段,测量数据及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综合了化学学科各领域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该门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物理化学实验对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实验能力,进一步加深基础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为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在国家对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开展的教学改革呈现出了加强研究创新型实验、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尝试主动型实验教学、提倡绿色实验教学等趋势。

1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开放式网络教学改革的原因

物理化学实验由于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在进行教学时,通常采用的是多组循环实验制,这样学生在进行物化实验时,往往与该实验的对应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还没有学到,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方面在实验的具体内容上需要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作出调整,甚至有时候变动相当大;另一方面,实验教材上的仪器型号通常与院校采用的不同,因此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步骤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即便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教师在课上有了充分细致的讲解,仍然经常错误百出,效率低下。而如果依靠实验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讲解,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教学的效果方面都不会尽如人意。目前现阶段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中实验过程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讲授和实验演示,这通常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疏于思考。另外学生和教师之间也缺少有效的沟通,这就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的主动性不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3-4]。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由于教材的特殊性,结合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所大力提倡的自主创新教育、开放式教育的趋势以及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研究并开发出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交流并共享的实验教学课程势在必行。

2物理化学实验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成为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平台,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等动态效应技术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直观化,使师生互动易于实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网络课程可以很好地改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实验的互动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增长态势十分迅猛,其中2016年移动互联网比上年增长了20.7%,其中手机上网的流量同比增长124.1%,在总流量的比重达到90.0%[5]。因此,鉴于以上情况,建立符合自己学校教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平台具有十分的必然性。尤其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和普及,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大量社交应用和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应用平台,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如果采用这类移动媒介作为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的平台,会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因此,基于以上原因,势必需要改进长久以来的物理化学实验授课方式,将以学生课前书本预习、教师课上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为学生在网络预先完成实验学习过程,教师转而主要着重于实验过程的指导和检查,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大大拓展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无形”课时,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3物理化学实验开放式网络教学课程的构成

网络教学平台设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实验的公告系统,这部分应包含物化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以及相应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加便利地沟通,及时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和预习工作,另外,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时间变动时,也可以做到更好地通知学生。(2)课程内容部分,此部分主要包括了学期各实验的内容、原理说明,以及操作视频和图片讲解,还有实验中需注意的一些事项。(3)实验的开放预约系统,物理化学实验随着现今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以在今后设计若干个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验,作为对必做实验的有效补充,作为物理化学实验选做部分接受学生预约,这部分选做实验的设置无论是提高物化实验多样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是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的综合能力方面都十分有益。这样一来,即避免实验课程陈旧会与现今科技发展越来越脱节,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自主实验方面的设计与创新能力,也同时提高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开放性。课程内容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导航部分,包括物理化学实验需注意的安全事项,进入实验室前需做好的一些准备工作。(2)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的,这部分主要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目的、意义,包括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理论中的基本公式和定理。(3)实验仪器的图片介绍和实验操作的视频,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做到通过预习熟悉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从而更加顺利的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最后还有相应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和范例,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更为规范的实验报告。(4)实验的答疑讨论区,可以供教师与学生交流实验及实验报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更可以定期一些在实验中普遍出现的难点和问题。

4实验开放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后的优点

解决了实验教材与实验内容不配套的问题,而且将实验课程内容网络化,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节省教师的授课时间。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的的是现今我国发展迅猛的移动网络,并且借助手机以及手机app,可以更加灵活和方便地使学生运用课外时间,做好物理化学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将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学习过程移出课堂之外后,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上,而这些无疑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模式一旦具有可行性,对于高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启发意义将是巨大的,其他类似的理工科实验科目都可以仿照这种模式,进一步改进现今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5结语为了更进一步地改进高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使之更加适应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急速发展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开发出相应的网络开放教育平台的理念,这样的网络开放教学平台的适用可以延伸教学时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经过学生和教师们的实践和互动,不断总结经验,相信我们可以更好的进一步完善改进这种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以满足今后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月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5(4):40-42.

[2]韦波,刘海燕,李玉红,等.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的构建与应用[J].广东化工,2016,43(21):191-192.

[3]李燕,毛晓明,李慧,等.新升本科院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优化[J].广州化工,2016,45(1):150-151.

[4]徐永群,徐坦,王小兵,等.开放式物理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广东化工,2015,42(6):192-194.

第2篇:东方医学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资源建设

一、移动学习及学习资源的定义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二)移动学习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资源师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制度等。狭义的学习资源师指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媒介资源等。本文所指的移动学习资源是指可支持移动终端,体现移动教育环境特征,支持移动教育环境下学习高效进行的数字化资源,是指在分析研究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符合移动终端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二、移动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区别

移动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与传统的书本、辅导资料等纸质学习资料相比,都属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它们有相同点,例如资源均是多媒体形式。不过移动学习资源也有区别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地方,完全将它们移植到移动学习平台上并不合适。

(一)移动学习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学习使用的工具是智能移动终端,这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在某个固定的场景之下,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对已经下载到本地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学习。

2.碎片化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时间、空间已经从传统的连续固定转变为灵活和开放。人们经常利用等车、等人甚至上厕所的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工作或学习。可见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特点。移动学习能很好地满足成人学员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3.个性化

开放教育成人学员的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传统教育在保证教育成果方面先天不足,而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员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决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需求拟定学习内容和进度。

(二)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

1.内容简明扼要

网络学习资源往往是以一门完整的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一般知识结构完整并且系统性较强。而移动学习资源为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设计,过大的信息量和过多的学习任务使得学习者在不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很难进行有效学习。移动学习资源要求内容尽量简单,所承载的内容应短小精悍,要求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突出知识重点。

2.媒体短小精悍

考虑网络环境和设备本身的一些局限,移动学习资源应尽量微型化,承载量不应过大,不会因为网络连接速度或者设备计算速度等客观原因影响学习资源的获取,使学习者能迅速获取和访问。

3.满足个性化学习

同网络学习资源相比,移动学习资源更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应该可以使学习者依据个人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群体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三、开放教育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要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依据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学员的实际需求,因为归根到底,学习资源建设是为电大开放教育学员服务的,他们选择来到电大就读,有他们自身的考虑,比如有些学员是想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取得学历毕业文凭,有些学员想通过学习获得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有些学员只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等。

(二)要以适当的知识点划分资源内容

成人学员在进行学习中,注意力常处于高度分散、易受干扰的状态,很难一次性完成有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提供的学习内容既要保证知识点的单一性以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又要保证知识点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知识点要相对独立,语言简练,易利用图形、动画或者声音进行描述的学习内容,较适合开发设计移动学习资源。

(三)要能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学员以成人学员为主,他们平时工作较忙碌,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引导学员掌握自学的方式方法,刺激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是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移动学习属于学员传统学习模式的补充,除了靠学员自己保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外,学习资源的建设必须能促进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每个知识点学完后都有小而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给予学员成就感,从而达到促进其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当前移动学习发展并不成熟,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比较缺乏,但是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资源必将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移动学习也必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园园.成人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梁国胜,李睿.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

[3]李华新,李忘秀.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刍议[J].山西电教,2009.

第3篇:东方医学范文

关键词:物流经济地理;移动教学;实践

一、移动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直走在思潮和技术前沿的教育界,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信息时代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移动教学植入教学的媒介、资源、过程、评价等方方面面,从而使教学地点不再拘泥于课堂,让教学活动更具多元化、开放性、个性化、自主性与资源的共享性等。移动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全面或部分借助个人移动终端和移动教学平台进行教与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个人移动终端文中主要有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教学平台有超星泛雅、蓝墨云班课等,文章主要以超星泛雅为例说明。移动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平台。移动教学方法利用移动教学平台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习与教学的平台。课前,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将所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后的资源在平台上,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前学习以及完成作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中,移动教学平台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媒介平台,同时该移动教学平台具有任务通知、小组讨论、多元评价等功能。课后,移动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台,更是记录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学习数据,进而帮助教师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反思与改进,以此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诸如超星泛雅此类移动教学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以上这些功能,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助力。

二、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移动教学方法的实践

目前,许多高职学校顺应时代需求,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也纷纷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资源课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多样化,教学方式更丰富生动。但是,在使用推广移动教学平台课程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只是追求形式,为使用移动教学平台而用,没有很大的实质性突破。意识到此问题后,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相关知识,首先立足物流经济地理主要解决的是物流货源的分布的观点基础之上,利用移动教学平台重新构建了课程知识体系。在物流经济地理移动网络平台课程中构建了课前预习、电子教材、课堂活动、课件、多媒体资源、课后练习等多个模块。课前,教师根据纸质化的教材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并通过移动教学平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预习并完成相关题目。同时教师需要编写电子教材,方便师生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实现碎片化记忆学习。之后,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设置本课的重难点并有效收集相关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和微课、设计思考问题,从而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实现突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课中,教师结合重难点,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利用各种资源,灵活使用移动教学平台的签到、问题、抢答、小组讨论、投票等功能,多样化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并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性,可使用智能手机随时查阅相关资料来拓宽视野,并到平台上共享,进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活动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尤其对重难点的理解。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设计课后作业并,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点。同时收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料,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此外,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在此次课的学习中的学习进度,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而为以后旧知的复习与新课的授予提供借鉴意义。移动教学方法在现今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但在整个教学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题目类型单一

在设计课前预习题及课堂或者课后巩固题目时,为实现批阅的简单化,教师容易选择一些单一题型,如仅有选择或判断等客观题型,缺乏主观类等题型。由此导致教师无法深入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

(二)抢答等限时功能受网络环境限制

由于课堂活动中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会使用一些抢答等限时功能,但由于受学生移动终端、网络环境的影响会影响最终抢答结果,进而可能会影响学生一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总之,教师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立足物流经济地理教材,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通过移动教学方法、选择合适多样的方式与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移动教学的环境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现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乐。

参考文献:

[1]陈泓宇,刘祖萍.基于移动教学APP的高职云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第4篇:东方医学范文

关键词:建筑热源;地热

1研究背景

1.1建筑热源简述

为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筑节能降低能源消耗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共识。建筑热源是建筑物消耗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热源能耗约占建筑物总能耗的一半以上,建筑热源的利用形式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能耗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情况,择优选择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热源将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的总体要求。建筑热源方案选择首先应满足技术适用性,首先应符合国家对节能、环保的政策要求,还需因地制宜的兼顾项目区域能源供应条件和能源技术的适用性、可实施性,以保证项目实施、使用的便利性和运营安全。其次宜尽量采用建设、运营投资较低的利用方案。

1.2工程概况及设计热负荷

移动学院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镇,所在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为热田核心区域,已投入使用的既有建筑热源全部由地热水提供。三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使用性质包含综合教研楼、学员宿舍等。根据地域温湿度历史数据,结合建筑布局及使用功能,工程设计总热负荷为3682kW。

2移动学院三期工程建筑热源技术适用性分析

建筑热源的利用形式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能耗特点及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保障工程对建筑热源的需求,以实现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热源的选用,基于工程项目特点、区域环境特征,针对六种具有代表性的热源方案就政策要求、环境影响、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进行了技术适用性评价分析。

2.1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实现低热能转移。冬季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实现冬季供热夏季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适用性分析如下:政策要求:政策扶持,推广发展。北京地区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采用地源热泵可申请建设部和地方财政补贴。环境影响:当地地下水位高,上层土质主要为粘性土壤,并与各层蓄水结构沿垂直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状况。按照地埋管埋深100m~120m的要求,易造成地下50m的浅层水以下蓄水层及水源污染风险。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当地地处地下热田中央,地下100m处土壤温度常年为30℃以上,导致夏季制冷条件恶劣,且地埋管使用寿命缩短,无法满足20年经济使用期。经分析,地源热泵虽属经济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并获得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但因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温度高,系统运行寿命严重降低,土壤结构易造成地下水源环境污染,可实施性及技术适宜性较差,不适用于本工程。

2.2电锅炉

电锅炉也称电加热锅炉,是由电力能源转化成为热能,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的锅炉设备。电力部门鼓励蓄热式电锅炉在夜间低谷时段用电力加热,并享受优惠电价。适用性分析如下:政策要求:限制作为主供热源连续运行,允许夜间蓄热作为辅助热源。北京地区由于电力资源供应紧张,基于节能减排考虑,行政主管部门允许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享受优惠电价使用电蓄热锅炉作为建筑辅助热源。环境影响:输入能源为电能,对使用地点环境无污染。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电锅炉作为主供热源电力缺口大,辅助供热用电容量有保障。按照配置常压蓄热电热水锅炉2台,每台额定热功率为840kW测算,平均小时可提供热量为700kW~1400kW。经分析,受北京市用电政策及供电容量限制,电锅炉供热不能作为工程的主用建筑热源,可作为辅助热源满足部分需求。

2.3太阳能

太阳能供热系统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以满足建筑热能需求的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连接管道、控制系统和辅助能源。适用性分析如下:政策要求:鼓励新建项目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北京市已将建设项目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纳入地方标准。环境影响:利用了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建筑节能减排示范意义。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结合工程建筑及屋面设计布局,屋顶可安装集热器面积约600m2,总制热量为756kW。经分析,由于可利用场地小,太阳能供热不能作为工程的主用建筑热源,可作为辅助热源满足部分需求。

2.4污水源

污水源系统可同时提供建筑冷热源,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借助污水源热泵压缩机系统,消耗少量电能,在冬季把存于污水中的低位热能“提取”出来,为用户供热,夏季则把室内的热量“提取”出来,释放到污水中,从而降低室温,达到制冷的效果。适用性分析如下:国家政策:采用污水源技术能够提高能源高效率的使用并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环境影响:没有废物排放,真正实现零污染,环境效益显著,对建设节能建筑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测算最大日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00m3/d,日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20m3/d,平均每小时污水量为17.5m3/h,冬季总制热量仅为180kW。经分析,污水源虽然符合发展循环经济政策要求,节能减排示范意义较为显著,但总制热量较小,不适用于本工程。

2.5天然气

天然气直燃机通过天然气直接在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高压发生器中燃烧产生高温火焰作为热源,利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原理,制取冷热水,供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使用。适用性分析如下:政策要求:天然气直燃机用气价格优惠。环境影响:减少电能消耗,对城市能源季节性的平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大气污染相对较小。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冬季建筑热源可由天然气直燃机直接供热,夏季建筑冷源可由直燃机通过能源交换供冷方式提供。建筑热源稳定性较好。经分析,由于天然气提供的建筑热源稳定性较好,且供暖量可全部满足建筑热量需求,天然气直燃机供热方案可作为工程的主用热源。

2.6地热水

地热水供热是指利用地热开采井提供的地下热水资源,通过储水箱及加压泵增压、过滤后,作为建筑热源满足建筑热量使用需求。适用性分析如下:政策要求:小汤山地热田中心地区为严格控采区,区内原则上不再增大开采量。环境影响:地热开采井出水作为建筑热源使用后,通过回灌井100%反馈至地热回水层,有利于保护区域的地热水资源长期利用,对环境无污染。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新建地热开采井政策不支持,现有富裕地热水满足部分建筑热量需求,学院现有地热井最大开采量约72t/h,出水温度约62°,使用情况较为稳定,经测算在极寒天气情况下可富裕地热水35t吨/h,可提供总制热量约2400kW。经分析,地热水供热热源稳定,对环境无污染,虽然政策不支持新建地热开采井,但现有剩余地热水可满足大部分建筑热量需求,利用现有剩余地热水可作为工程的建筑主用热源,热量不足部分可由辅助热源补充形成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

2.7技术适用性方案选择

经技术适用性评价,得出结论为:地源热泵供热方案、污水源方案不适宜在本工程应用;电锅炉供热方案、太阳能供热方案可作为辅助热源应用;天然气直燃机供热方案可作为单一主用热源应用并满足全部用热需求;地热水供热方案可利用剩余地热作为主用热源,热量不足部分约1282kW可由电锅炉供热方案提供的热量补充,组成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满足全部用热需求。

3移动学院三期工程建筑热源方案经济指标优选

经分析,天然气直燃机单一热源供热,利用剩余地热+电蓄热锅炉辅助的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两个供热方案可满足需求且技术可行。就两个热源方案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选取建设、运营投资较低的方案作为建筑热源最优方案。

3.1热源方案经济指标对比

经测算,天然气直燃机单一热源供热方案建设工程费用约1400万元,年运营费用约89万元,以20年为周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3180万元。利用剩余地热+电蓄热锅炉辅助的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方案建设工程费用约930万元,年运营费用约81万元,以20年为周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2550万。

3.2热源方案优选

经全寿命周期成本经济指标对比,确定全寿命周期建设、运营成本较低的利用剩余地热+电蓄热锅炉辅助的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方案作为工程建筑热源最优方案。

4结束语

通过政策要求、环境影响、技术性能及实施条件开展技术适用性初评,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开展经济合理性评价优选的评价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本工程建筑热源方案的选择,也可有效应用于类似项目,具有推广借鉴意义。利用剩余地热作为工程的建筑主用热源,充分利用了可持续再生的天然地下热源,最大限度减少矿物性资源消耗,节省运行费用,贯彻和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建议择机对既有建筑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挖潜,例如:更换使用寿命到期的板式换热器、更换卫生热水水箱的保温、改善管道的保温、将卫生热水系统改造成同程系统等。降低建筑热源总需求量,提高地热水使用和转换效率,提高空调、采暖系统热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罗曙琦.西南地区某住宅建筑供暖热源方案选择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9):115+124.

[2]祖丰.分散建筑供暖热源讨论[J].居舍,2018(2):197~198.

第5篇:东方医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合一理念;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方案

在小学初期阶段,学生尚未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不全面,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盲目性。综合实践是一门探究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课堂中学习到更多课本外的知识,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十分有效,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因此,以“教学合一”理念为指导,优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一、“教学合一”理念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提升教学课程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合一”理念,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处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是一门复杂、有趣的课程,课程难点在于“实践”,课程重点也在于“实践”,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而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又能发现很多乐趣。将“教学合一”理念应用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强调“教”和“学”的融合,教给学生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知识、收获乐趣,积累学习和生活经验,还能让学生收获成长的喜悦,进一步优化实践课堂环境。

2.提高学生“知行”的能力

在7~12岁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较弱,对待事情“三分钟热度”,在学习或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逃避退缩,难以坚持下去,这对学生成长来讲非常不利。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践行“教学合一”的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行动能力、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渗透“教学合一”理念,将知识与实践紧密融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知识驾驭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

1.实践课程边缘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课程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变得丰富有趣,但仍然侧重于主科课程、理论学科,对实践类课程改革重视度不足,导致综合实践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无法发挥实际教学价值。一方面课程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一味削减实践课程时间,将大量时间安排给主科课程,各类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走,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空间,严重影响了实践活动效果。

2.实践课程单一化

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缺乏内涵,甚至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课程时间,又发挥不了实际教育价值,导致综合实践课程失去意义。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照搬以往的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千篇一律”,实践内容仅仅只是教材知识,没有融合综合学科和生活元素,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氛围枯燥无趣,影响了整体实践活动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实践课程“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教学团队实力弱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要求提高、难度增大,不仅强调课程知识教育,课外知识拓展学习,还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当前,大部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师都是非专业的,通常是由其他主科教师兼任,所以在设计实践课程时,缺乏专业理论支撑,导致综合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在小升初考试中,综合实践课程不是考试学科,平时也缺少对综合实践课程考核,导致一些教师“掉以轻心”,不主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甚至存在教学态度不积极的问题,整体教师团队实力较弱。

三、“教学合一”理念下小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方案分析

1.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从教育改革大环境来看,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实践、创造和学科等综合能力才是未来教育大趋势,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真实所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教学合一”理念为指导,明确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成长特征和需求,优化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课程有收获,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兴趣。小学初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技巧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阶段。例如,在小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开展引导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勇敢突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有所获,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成长。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懂得坚持、懂得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践行“教学合一”的理念,树立“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运用知识解答难题、克服困难,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征的学习方法,从而优化“教”的效果,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

2.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1)以游戏活动为引线,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小学实践活动中融入游戏活动形式,巧妙设计游戏任务、游戏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收获课程知识,让实践活动变得乐趣无穷。例如,在学习《影子游戏》时,仅仅依靠语言讲解,很难描绘出“影子”的变化,也无法展现各种各样“影子”的形态。因此,以《影子游戏》为基础,设计出各种组合型“影子”形态,并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给各小组安排游戏任务,即协力做出设计的“影子”。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和特征,并选取一个“影子”形态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小组自由发挥,共同配合协作,做出规定的“影子”形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游戏任务的方式,应用了“影子”的相关知识,见证了“影子”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影子”特征的理解,实现了“教学合一”的目标,还增添了实践课堂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课堂的积极性。(2)以生活情境为契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小学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无论是学科知识、学习方法,还是思想行为、为人处世,都是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创建生活故事情境,渗透德育思想和理念,传播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不断纠正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在各个节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中秋节———手工月饼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节日活动时,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在“关怀老人”活动中,组织学生为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和爷爷奶奶聊天玩耍,让学生学会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孝顺老人。在“制作手工月饼”的活动中,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一起收获劳动的果实。虽然没有直接“教”,但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家长沟通交流,懂得了“中秋节”的内在含义,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3)以竞赛活动为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设计有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优化和突破。例如,在《玩纸》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制作纸飞机,讲解纸飞机制作要点和飞行特征,在学生基本掌握制作技巧后,组织一场“纸飞机飞行比赛”,分别评选出“最美纸飞机”“最远纸飞机”和“最高纸飞机”的奖项。在“纸飞机飞行比赛”环境下,一些学生在制作纸飞机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如:给纸飞机涂色、设计出“平头”飞机、给飞机双翼剪了花纹等,并在多次的飞行尝试中,调整飞机制作细节之处,逐渐提升了纸飞机的性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组建综合实践专业师资队伍

根据综合实践课程要求招聘专业的教师,加强岗前教学培训,让教师全面认识实践课程,打造强有力的师资团队,为小学教学奠定师资基础。例如,在招聘教师时,设置学科专业限制,提高应聘者学历要求,并在招聘面试过程中,综合考核应聘者能力,如: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同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明确教学考核标准,通过旁听教师课程、组织实践考试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并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后期实践教学提供参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升教师团队教学水平,还能优化综合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小学教学发展。总而言之,在“教学合一”理念下,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学”的过程中,注重优化“教”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成长。通过分析综合实践课程现状,总结出明确实践课程目标、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优化教学师资团队等策略,不仅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群.基于核心素养小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评价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47):1-2.

[2]张红燕.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执行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53-54.

[3]吕增年.教学做合一思想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8):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