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护理风险管理探析(6篇)

护理风险管理探析(6篇)

第一篇: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台州市博爱医院手术室治疗的患者320例按照开展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4.53±3.9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6.32±2.83)分,发生护理投诉1件;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8.19±1.88)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0.03±1.16)分,发生护理投诉9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6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后护士风险意识评分(22.76±1.33)分,风险管理认知评分(21.98±1.25)分,风险管理态度评分(23.05±1.04)分,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23.53±1.12)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职业素质。

关键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作为为患者提供手术等抢救措施的重要场所,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也存在极高的医疗风险,任何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忽视均可能造成围手术期风险增加,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并降低潜在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和科学的操作程序,需要积极地开展临床护理措施[1-2]。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护士需要明确具体护理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护士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可以培养护士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意识,降低了手术室护理风险性,有助于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3-4]。我院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手术室开展手术治疗的320例患者按照开展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其中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6.54±4.89岁;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室护理,其中男性82例,女性7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6.65±4.9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②治疗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除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③对本研究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患者;④除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术室传统护理,开展出入手术室等价、器械无菌管理、手术室护士管理等,责任尚未落实到人,护士根据医师开具医嘱开展临床护理操作。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制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计划,组织手术室工作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等各项相关规定与制度,由手术室护士长带领下专人负责开展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对现在手术室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二是由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拟定《手术室安全核查表》,严格按照核查表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签字。三是定期开展手术室人员护理安全风险意识培训,提升护士防范能力和护理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应急流程演练,提升护士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将护理风险安全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四是制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安全护理标准,有护理小组开展安全护理巡查监督,分析在各类型手术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干预措施,识别并评估分析风险,对安全隐患要进行干预和改进。五是加强手术室安全教育,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如对各种类型器械开展消毒,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伤口感染等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防止出现各种护理差错以及沟通上的不安全隐患[5-6]。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患者发生风险事件情况,包括意外伤害、切口感染、记录失误、操作不当、准备失误等。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好。由护理部制定手术室护理质控评价标准对手术室护理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出现护理投诉事件情况。对护士开展风险管理防控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认知、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意向四个维度,每个维度0~2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掌握情况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4.53±3.9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6.32±2.83)分,发生护理投诉1件;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8.19±1.88)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0.03±1.16)分,发生护理投诉9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比

观察组出现意外伤害1例,切口感染2例,记录失误1例,操作不当0例,准备失误1例;对照组出现意外伤害6例,切口感染7例,记录失误4例,操作不当3例,准备失误5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变化对比

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方与机制后护士风险意识评分(22.76±1.33)分,风险管理认知评分(21.98±1.25)分,风险管理态度评分(23.05±1.04)分,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23.53±1.12)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节奏很快,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手术意外等情况随时有可能发生,容易出现医疗事故,给医院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护理干预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理念,指的是为达到某种诊疗、护理结构护士负责开展诊疗活动的单一行为,防御机制则是为了让某一事物有序前进和发展的有效工作系统,为了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目标和护理安全的有效实现,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处理手术室要素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7-8]。护理安全防御机制则是护理人员通过充分利用执业活动排除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涉及了机构、人员、分工、制度等多个,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药物,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运行的系统总和。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任何手术均在一定护理风险,对于护理工作是考验,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将以往不安全实践的事后被动处置变成事前积极地预防,让护士积极主动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与风险因素,将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控制消除存在的问题苗头,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9-10]。通过成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由护士长、医师、责任护士等共同梳理出手术室高风险点,比如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经验缺乏,在风险事件应对过程中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手术室护理管理没有良好的规章制度约束,对于存在的风险性问题不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此外像护理过程中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手术后感染发生,这些不安全风险因素均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1-13]。我院通过建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手术室各项护理制度,规范了护士在临床的执业行为、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指导年轻护士做好手术护理过程中细节记录,处理好细节问题,在每例手术结束后进行分析探讨,梳理存在的可能风险,提醒团队中其他人员避免发生类似错误;二是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独立操作和处理问题能力,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感和诚信度,对临床中护理薄弱环节与不确定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升每位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重视程度,从根源上杜绝风险事件发生;三是通过组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加强了护士监督和管理,强化术前、术中、术后每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实现手术护理全过程的监控,及时收集手术护理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历,有效地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14-15]。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护士职业素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丽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51-152.

[2]张小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69.

[3]吴锦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3):104-105.

[4]莫志红,黄菊玲.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及效果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2):232-234.

[5]GibbsVC.Thinkinginthree's:changingsurgicalpatientsafetypracticesinthecomplexmodernoperatingroom[J].WorldJGastroenterol,2012,18(46):6712-6719.

[6]LoftusT,DahlD,OHareB,etal.Implementingastandard-izedsafesurgeryprogramreducesseriousreportableevents[J].JAmCollSurg,2015,220(1):12-17.

[7]李雪芹,郭新银.安全护理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0):98-100.

[8]赵静.手术患者护理风险预案上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31-33.

[9]王晓俊,杨琼,李世荣,等.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50-151.

[10]任月环,孙红敏,马杏娟,等.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35(12):1907-1908.

[11]何利君.护理团队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60-1061.

[12]孙晶.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26):644-645.

[13]郑容斌,邓瑞文,周艳红,等.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5):2378-2379.

[14]张亚琴.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13):245.

[15]杨美芳.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06-107.

作者:徐艳 胡秀丽 蒋金萍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博爱医院手术室

第二篇: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接受常规护理的43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联合风险管理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记录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属于一种替代疗法,主要用于减轻患者的肾脏负担以及弥补患者的肾脏代谢不足,通常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或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治疗中,病情发展至后期时,仅能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来促进其机体代谢物及时排除,进而维持病人的生命[1]。临床上,血液透析作为一个特殊的操作,一旦有不规范操作的问题出现,便极易诱发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对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价值。现将我院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取得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为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住院患者,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5.12±2.59)岁;实验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5.26±2.48)岁。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实验组则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辅以风险管理,方法如下:①分析并评估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②建立风险管理规范制度,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操作流程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及业务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并努力锻炼并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并识别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④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症状出现,需立即处理。定期对病人进行巡视,监测插管部位以及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发生,监测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的现象,确保肝素追加量的准确注入。⑤监督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及时发现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其改正,努力将风险控制得最小。

1.3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记录2组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分别为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满意度及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满意30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5.35%(41/43);对照组满意18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7例,总满意度为60.47%(26/43)。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依从率为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37/43)(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大部分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为器官功能出现明显减退的患者,病情均处于危重状态。血液透析属于一种对人体血液进行人工处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几率,加上部分患者合并有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等,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病毒感染。护理人员直接参与了血液透析的过程,并在其中担任着操控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等都直接决定着血液透析的最终质量及效果。所以,为了避免因人为操作而引发的风险,科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其操作过程加以监督,努力将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同时,实验组在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提高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血液透析的有序开展,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明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19-121.

作者:罗容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血透室

第三篇: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方法选取2015年5-6月于门诊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受治疗的患者310例为对照组,另选2015年9-10月门诊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接受治疗的患者320例为干预组。比较2组患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在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及时改进,能降低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纠纷;护理差错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患者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1]。注射室作为门诊患者治疗的场所具有流动性大、人群较为集中的特点,并且患者的病情种类多样,各类药物及剂型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稍微失误,就会导致纠纷或差错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因此,为减少注射室的护理风险,本文通过收集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的治疗资料,研究管理措施及实施改进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5-6月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受注射治疗的3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8例,女202例,中位年龄36.1岁。2015年9-10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接受注射治疗的32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其中男112例,女208例,中位年龄36.5岁。纳入标准:以神志清楚、无精神症状、能有效进行护患沟通、主要接受过敏试验、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婴幼儿、语言交流障碍者不在研究范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着重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2.1护理风险的识别: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通过座谈会、会议等形式分析总结注射室现在已经存在或潜在的能引起护理纠纷、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护理风险因素:(1)环境因素;(2)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3)护理技能水平低;(4)护患沟通不到位;(5)管理不完善;(6)护理缺乏法制、风险意识;(7)协作因素;(8)患者及家属因素。

1.2.2.2护理风险分析评价:根据风险评分数值评估风险程度,风险评分=风险发生率评分×风险损害程度评分[3]。低风险(L)评分≤5分,为患者可接受的风险;中等风险(M):评分为6~15分,为患者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H):评分>15分,为患者不可接受的风险。

1.2.2.3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改进措施:(1)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严格区分肌内注射区、静脉注射区、过敏试验区,定期清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2)严格执行并完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补充或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安全护理制度,与时俱进[5]。(3)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专业培训,强化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及时更新药物知识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6]。(4)改善护患沟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运用适宜的沟通技巧,突出人性化护理[7]。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5)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建立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分析制度,每周有登记、每月有讨论有分析处理,并上报护理部。每月召开风险小组会议,进行注射室护理质量与安全情况的自查;每季度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定,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8]。(6)提高法制与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通过法规知识讲座,安全知识教育,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演练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7)建立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加强与医院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医、护、患三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创造和谐的治疗氛围。

1.3评价指标

以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为评价指标。每季度由护士长组织进行注射室护理质量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护理风险是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对风险的管理是对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的行为过程,降低其发生率[9]。本结果发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有效的。门诊注射室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其服务质量的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整体水平的评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既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及责任意识,又健全了注射室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针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注重护患沟通,从而减少护理纠纷,提升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护理质量改进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低护理差错发生

本结果发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风险管理的作用就是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变得更认真、细致、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及与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与王庆碧[10]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只是评价的指标不同而已,说明医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综上所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减少护患纠纷,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探索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丽,顾伟鹏,陈梦婷.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104-106.

[2]满文屏.浅析门诊注射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防范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261-262.

[3]陈绮坚,孟金凤,赵华宇.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08-109.

[4]杨香青,俞莹莹.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与施行意义研究[J].现代养生(B),2016(2):289.

[5]苏海行.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大家健康,2015,9(24):281.

[6]钱红,吴孟尔.风险管理在门诊注射室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6):533-534.

[7]王莉.人性化护理在注射室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33(17):4367.

[8]张涛,梁群英,黄莉娜.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研究及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48-1649.

[9]严琦瑞.门诊注射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浅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6(14):2179-2180.

[10]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5(31):38-40.

作者:卢姗红

第四篇: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88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护理风险管理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接受常规护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监护病房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发挥良好应用效果,可以促进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改善监护病房整体护理质量,优化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

冠心病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属于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加强相关护理管理,尽可能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有效性。冠心病监护病房中大部分为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针对此类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给予科学管理,很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故,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很大不利影响[1]。护理风险管理要求针对患者个人、护理技术、护理设备以及护理环境等风险因素开展全方位管理和监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2]。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了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为今后的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该研究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及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88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护理风险管理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接受常规护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8例和40例,年龄皆在44~80岁区间为,平均年龄为(62.6±15.8)岁。护理风险管理组男、女各占50%,该组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5岁,年龄最大值为79岁,平均年龄为(63.5±14.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相关临床检查,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其临床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范围、性别结构以及临床症状等基础信息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冠心病护理,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详细做法如下:

1.2.1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综合分析过去监护病房存在的护理纠纷问题,总结相关护理风险因素,构建和完善不同病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构建良好的风险应急预案,专业组织风险评估小组,负责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开展全方位评估,不但要针对患者心理因素以及个人健康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而且要针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开展科学评估。此外,进一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更多护理风险知识以及方法。

1.2.2不断优化安全防范措施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内的患者,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可在患者病床边科学设置护栏,达到有效保护作用,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等风险,卫生间科学安装扶手,为患者提供便利。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要求家属在患者上厕所或者下床时应高度注意,实时在旁陪伴,避免出现摔伤等问题。存在便秘问题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该问题,防止患者因排便中过于用力导致心力衰竭现象。

1.2.3进一步推进药品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应用到各种各样的药物,药物类型相对比较复杂,很容易出现药物配伍不合理的现象。部分患者接受硝酸甘油类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发生心悸以及头痛等症状。药物使用的不合理很容易引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保证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患者开展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具体的输液速度进行控制,同时在给药结束后给予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必须马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4]。

1.2.4重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各种护理风险管理理念,了解最先进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技巧等。不断增强护理人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促进其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改善综合素质,确保护理人员能够针对相关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监控。

1.3临床观察指标

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开展详细记录,科学给予统计,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开展调查和评价,将其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以100分为满分,评分在80~100分之间的属于非常满意,评分处于60~80分范围内的为满意,评分低于60分的表示不满意,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针对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护理质量开展科学评估和比较。针对两组患者开展护理质量评分,以100分为满意,评分越高意味着护理质量越高,反之则意味着护理质量越差[5]。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

护理风险管理组88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共有2例,1例属于非计划拔管,另1例属于碰伤事件,该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在住院过程中有10起护理风险事件,有4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3例患者药物外渗,3例碰伤,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在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组88例研究对象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后,非常满意的有50例,满意的有36例,不满意2例,总护理满意度为97.7%;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后,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依次为36例、40例和12例,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86.4%。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照在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监护病房内的冠心病患者通常病情比较急,且病情容易出现恶化,病房内治疗仪器多种多样,护理人员肩负的责任十分重要,其护理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中会存在各种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率[6]。除了要做到方法中提到的四点要求之外,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等,全面了解护理风险相关法律知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权益。其次,要针对急救仪器开展规范化管理,给予规范化检查以及维修,设备使用结束后要马上整理归位,确保其能够提供应急备用,避免耽误抢救工作。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以及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减少护理纠纷问题的发生。该研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7.7%,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86.4%,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意味着,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监护病房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发挥良好应用效果,可以促进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改善监护病房整体护理质量,优化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总而言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管理中具备良好可行性,不但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而且能够促进监护病房护理水平的提高,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应该从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药品管理以及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真正贯彻和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巧,夏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体会[J].重庆医学,2011(12):1194-1196.

[2]杨玲.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4(3):82,84.

[3]顾志莉,聂明卿.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83-84.

[4]张彩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ICU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6):45-46.

[5]易小平.高血糖对ICU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外医疗,2011(34):44,46.

[6]邱文莉,宋润珞,王萧逸,等.风险管理提高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安全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4(23):20-22.

作者:王娜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三科

第五篇:住院老年患者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措施在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对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质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住院老年患者(分别为298、300例)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99.33%(298/300)]明显高于实施前[95.30%(28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优质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优质护理;住院病人;病人满意度;护理工作

医疗护理风险广泛存在于医院各个科室,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护理界的共同认知[1]。在患者护理过程中,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医护人员、医院带来损失。老年患者由于年纪大,身体器官储备能力差且功能衰退,表现出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是医院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群体[2]。同时,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各地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数量急剧增加,使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增加。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活动,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3]。护理风险管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将护理风险管理定义为“对目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从而消除或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造成的损害,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有研究指出,在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开展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主要对本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前)298例,男171例,女1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7.1±13.2)岁。2015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后)300例,男181例,女119例;年龄60~90岁,平均(76.9±1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方法

1.2.1.1健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前馈管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科室安全员由具备质量管理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由科室护士长全面负责对每天病区环境进行清查,监督、指导科室护理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整改措施[5],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为了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规程,降低潜在的护理风险,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这一特殊高风险群体,制订了跌倒、坠床、压疮、误食、误吸、烫伤、药物不良反应等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6]。对发生意外的老年患者,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观察及记录,使患者的损伤降至最低。

1.2.1.2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通过学习各项职业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医院护理安全制度,提高护士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杜绝医疗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变化,用药护理,饮食、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老年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及护理措施。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护士判断性思维和病情观察的能力;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提高护理安全质量[7];定期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重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简易流程,便于年轻护士学习和掌握[8]。

1.2.1.3入院时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并落实相关护理措施护士要对每例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状况,有无跌倒史、感觉障碍、吞咽困难、长期卧床,有无发生不安全因素的疾病等基本情况。针对综合性病房老年患者制定专门的跌倒、坠床及压疮风险评估表。跌倒、坠床总分为10分,≥4分为高危跌倒人群;压疮总分为6~23分,≤12分为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床头挂上预防跌倒、坠床及压疮警示牌,以引起医务人员、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警惕,从而减少意外发生,并根据评估情况落实相关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宣教工作,要求家属在护理风险告知单上签字,并定期对入院患者进行复评,有变化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9]。

1.2.1.4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1)提升护士的慎独精神。加强慎独精神具体指加强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若发现护理人员存在不良心理或负面情绪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指导护士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的教育,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2)重视临床用药护理。药物剂量使用不正确,不遵医嘱,随意私自带院外的药物、误解并错误使用药物、不熟悉不良反应等均是引起意外损伤的原因。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的特点,相比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漏服、多服、乱服药物等情况。护理过程中必须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严格遵守用药安全制度及查对制度,劝阻患者自带、自服药物。降糖药遵医嘱服用,为避免低血糖,积极督促患者按时进食。根据患者的排便规律,为其合理安排服用泻药;为防止患者受凉或夜间病情变化,还应尽量避免夜间排便[10]。(3)严格执行和落实护士操作规章。规范巡视的实名签名制度,建立签名巡视卡,责任到人,要求执行者、巡视护士均要签名,记录执行的具体时间,增强自我约束,便于随时督促检查。

1.2.1.5增强并落实患者的健康教育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康教育模式”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积极挖掘和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依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等选择合适且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必要时,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知识,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一些不安全因素[11]。如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在注射胰岛素30min后进食;高血压患者禁止随意增减药物,以避免出现低血压或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患者不能太过用力排便等。为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建议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1.2.1.6增强病房环境的管理对新入院的患者及家属要做好入院环境宣教,应以方便老年患者,利于疗养、治疗为原则进行病区物品的摆放及建设格局,如减少各种障碍物,在走廊装扶手,并进行地板防滑及卫生间干燥工作,做好注意防滑的标识;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保证夜间地灯打开;床脚刹车必须固定好,降低床高,并设置护栏[12];将日常用品放置在老年患者易方便取放处,并安置呼叫器。总之,为老年患者全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外界治疗环境,尽量避免或降低不良刺激成为潜在的危险发病因素[13]。

1.2.2观察指标统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走失、自杀等[14]。调查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进行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走失、自杀发生率虽然明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P<0.05)。

3讨论

随着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保证就医安全及良好的患者满意度是现阶段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金标准”之一[15]。目前,医院系统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事件的应急护理处理显得尤为关键。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全程居住在医院,因此,舒适的住院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16]。患者除了对外环境要求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具体体现在尊重、维护个人隐私等方面。护理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护理风险贯穿在抢救及患者住院的各个环节。推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给患者安全带来的威胁。同时,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及复杂的生理情况,其护理风险相比其他患者更大,正确认识其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17]。预防护理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护理服务内容的有效体现。基于老年人感觉器官退化、记忆力减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18],以及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工作流程缺陷、专业技术水平等问题,使老年患者的护理更易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一方面,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医院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度和医院的整体竞争力[19]。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走失、自杀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30%(284/298);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9.33%(298/300)。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对降低老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对树立医院的护理品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丹萍,张丽萍,张悦,等.护理员对老年患者安全护理认知和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1):60-61.

[2]蹇在金.老年人综合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3):177-181.

[3]臧晓鹭.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60-61.

[4]崔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10):13-15.

[5]邓霞,秦燕,刘欢,等.187例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5):1962-1963.

[6]李春爱.老年住院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8):123-124.[7]高浪丽,张雪梅.应用风险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安全[J].华西医学,2011,26(10):1554-1556.

[8]张绿云,祝妍华,叶春丽.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心血管患者术中护理风险发生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0(5):75-77.

[9]王萍,徐润华,薛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88-1290.

[10]王任重.综合性医院住院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1]徐霞,王欣,李秀珍,等.某市60岁以上住院患者照护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0):287-288.

[12]杨耀丽.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20-22.

[13]周倩,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安全相关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9B):15-18.

[14]陆雯静,李海燕,卢菁,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673-675.

[15]孙晓岚,万媛,唐玲,等.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1):14-15.

[16]张爱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测健康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3):43-44.

[17]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18]吴欣娟,张红梅,曹晶.强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促进护理安全文化建设[J].护理管理杂志,2014,7(5):314-316.

[19]杨玉英,张素超,南振红.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提高护理安全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8-89.

作者:吴安琪 吕珊 李爱丽 蒋书云 乔娜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第六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结果:(1)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价值评估

乳腺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在40~60岁女性中高发,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乳腺癌的治疗多建议采取手术根治治疗,但术后多需通过化疗抑制病情进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率。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多,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加上术后化疗疗程长,化疗过程护理风险发生率高,均不利于化疗效果的提高,需强化风险管理[1]。本研究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风险管理组42例患者:年龄28~62岁,平均(45.34±3.29)岁;TNM分期:1期23例,2期10例,3期9例。常规组41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55±3.32)岁。TNM分期:1期22例,2期11例,3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化疗前对患者文化、家庭背景和化疗认知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化疗护士资历、穿刺技能、健康教育等能力进行评估,要求化疗护士在给药前认真阅读化疗药物副作用,并严格遵医嘱配置化疗药物[2-3]。(2)风险管理。定期强化静脉化疗安全知识培训并列举静脉化疗不良事件,加强化疗护士的重视;强化护士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成立静脉化疗小组,完善静脉化疗操作流程,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处理;化疗过程加强巡视,并注意询问患者化疗感受,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和疼痛,若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应更换输液部位[4-5];化疗药物给药速度把握合理,避免过快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刺激;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化疗期间有护理人员巡视和监护。因化疗药物局部刺激性强,在当天输液完毕后应将静脉留置针拔除,并避免多次同处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在静脉化疗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化疗注意事项的说明,告知患者避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化疗风险进行说明,并告知药液外渗带来的风险和严重后果,确保患者和家属知情,更好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化疗时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肢体受压而影响血液回流。(3)风险处理。一旦出现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等风险,应第一时间汇报上级,并根据发生原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处理[6-7]。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护理管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5]。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疗程长,加上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可对血管带来较大的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和药液外渗等安全隐患,需强化护理风险管理[8]。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早期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化疗风险的重视度,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化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主要为一下几方面:(1)风险评估。根据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评估,为预测风险和预防风险提供基础。(2)风险管理。强化对护士和患者的风险管理,护士主要从学法懂法、提高操作技能、优化交接班工作、强化监护等方面进行管理,患者主要从风险告知、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管理,以强化护士和患者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风险。(3)风险处理。主要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及时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开展会议进行定期总结,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下次风险的规避做好铺垫。经干预,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相比于常规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更高,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住院时间更短,这说明风险管理的实施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和处理,及时有效规避或减少了风险的发生,经风险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也随之上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另外,因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患者住院时间也随之缩短,康复加快,对患者预后有益。张梅梅等[9]在《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对照组行化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陈殷琴等[10]的研究也有相似结论,均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确切应用效果,凸显了风险管理的优势。综上所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柴晓红,戎霞,戴建平,等.肿瘤外科病房静脉化疗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72-73.

[2]郭海珍,万贤琴.持续输液泵化疗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59-60.

[3]KeuneJD,JeffeDB,SchootmanM.Accuracyofultrasono-graphyandmammographyinpredictingpathologicresponseafter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rbreastcancer[J].AmericanJournalofSurgery,2010,199(4):477-484.

[4]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36):3833-3834,3836.

[5]宋秀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48-49.

[6]StraverME,GlasAM,HannemannJ.The70-genesignatureasaresponsepredictorforneoadjuvantchemotherapyin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earchandTreatment,2010,119(3):551-558.

[7]邓本敏,徐灵莉,李真华,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48-3450.

[8]谢诺.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27-129.

[9]张梅梅,丁宇,文君,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32(22):110-111.

[10]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9.

作者:刘志霞 陈劲智 黄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