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护理风险管理全文(5篇)

护理风险管理

第1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护理工作是一项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医生医嘱的执行情况、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生命安全、科室的稳定团结等各个方面,所以护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就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为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风险种类分析

1.1医疗事故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院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为损害的事故”,并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

1.2医疗意外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虽然客观上发生了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但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医护人员主观上不存在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1.3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由于病人及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向司法机关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告所引起的纠纷。实际工作中的医疗纠纷案件情况各异,发生原因多种多样,甚至“一份清单引起医疗费用纠纷”。

1.4并发症

并发症是指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后一种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是由前一种疾病引起的;

2)后一种疾病或病症的发生时医护人员难以预料和避免的。

2护理风险中的相关因素

2.1管理因素

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措施等等。

2.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是指护理人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技术素质等。当这些素质偏离了护理职业的要求,就可能造成护理服务行为不当或过失,增加护理风险。

2.3患者因素

患者的心理素质、求医动机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将影响其是否能配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

2.4疾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演变多存在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这将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

2.5环境因素

患者住院期间的自然环境会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另外社会环境如患者期望值过高、医疗水平的局限性等也会影响到护理风险的发生。

3护理风险的处理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医院管理现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基础质量,抓好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控制。注重管理的前瞻性,坚持安全隐患分析制度,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2重视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培训。

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要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面对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防范护理凤险的能力不强,在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培训班,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

3.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按计划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常用设备及抢救仪器的操作使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3]。

3.4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

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明确职责,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要求,按标准做。对倾向性问题做到“三预”,即:预见、预查、预防。同时注意薄弱环节,做好“四抓”。即抓易出风险的时间、抓易出风险的环节、抓易出风险的部门、抓易出风险的人。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3.5提高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将病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事事想到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能认真、耐心地对待他们的要求与疑问,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和帮助,争取病人配合,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4小结

第2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台州市博爱医院手术室治疗的患者320例按照开展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4.53±3.9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6.32±2.83)分,发生护理投诉1件;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8.19±1.88)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0.03±1.16)分,发生护理投诉9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6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后护士风险意识评分(22.76±1.33)分,风险管理认知评分(21.98±1.25)分,风险管理态度评分(23.05±1.04)分,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23.53±1.12)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职业素质。

关键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作为为患者提供手术等抢救措施的重要场所,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也存在极高的医疗风险,任何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忽视均可能造成围手术期风险增加,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并降低潜在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和科学的操作程序,需要积极地开展临床护理措施[1-2]。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护士需要明确具体护理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护士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可以培养护士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意识,降低了手术室护理风险性,有助于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3-4]。我院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手术室开展手术治疗的320例患者按照开展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其中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6.54±4.89岁;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室护理,其中男性82例,女性7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6.65±4.9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②治疗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除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③对本研究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患者;④除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术室传统护理,开展出入手术室等价、器械无菌管理、手术室护士管理等,责任尚未落实到人,护士根据医师开具医嘱开展临床护理操作。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制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计划,组织手术室工作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等各项相关规定与制度,由手术室护士长带领下专人负责开展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对现在手术室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二是由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拟定《手术室安全核查表》,严格按照核查表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签字。三是定期开展手术室人员护理安全风险意识培训,提升护士防范能力和护理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应急流程演练,提升护士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将护理风险安全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四是制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安全护理标准,有护理小组开展安全护理巡查监督,分析在各类型手术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干预措施,识别并评估分析风险,对安全隐患要进行干预和改进。五是加强手术室安全教育,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如对各种类型器械开展消毒,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伤口感染等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防止出现各种护理差错以及沟通上的不安全隐患[5-6]。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患者发生风险事件情况,包括意外伤害、切口感染、记录失误、操作不当、准备失误等。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好。由护理部制定手术室护理质控评价标准对手术室护理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出现护理投诉事件情况。对护士开展风险管理防控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认知、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意向四个维度,每个维度0~2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掌握情况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4.53±3.9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6.32±2.83)分,发生护理投诉1件;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8.19±1.88)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0.03±1.16)分,发生护理投诉9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比

观察组出现意外伤害1例,切口感染2例,记录失误1例,操作不当0例,准备失误1例;对照组出现意外伤害6例,切口感染7例,记录失误4例,操作不当3例,准备失误5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变化对比

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方与机制后护士风险意识评分(22.76±1.33)分,风险管理认知评分(21.98±1.25)分,风险管理态度评分(23.05±1.04)分,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23.53±1.12)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节奏很快,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手术意外等情况随时有可能发生,容易出现医疗事故,给医院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护理干预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理念,指的是为达到某种诊疗、护理结构护士负责开展诊疗活动的单一行为,防御机制则是为了让某一事物有序前进和发展的有效工作系统,为了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目标和护理安全的有效实现,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处理手术室要素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7-8]。护理安全防御机制则是护理人员通过充分利用执业活动排除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涉及了机构、人员、分工、制度等多个,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药物,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运行的系统总和。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任何手术均在一定护理风险,对于护理工作是考验,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将以往不安全实践的事后被动处置变成事前积极地预防,让护士积极主动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与风险因素,将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控制消除存在的问题苗头,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9-10]。通过成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由护士长、医师、责任护士等共同梳理出手术室高风险点,比如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经验缺乏,在风险事件应对过程中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手术室护理管理没有良好的规章制度约束,对于存在的风险性问题不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此外像护理过程中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手术后感染发生,这些不安全风险因素均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1-13]。我院通过建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手术室各项护理制度,规范了护士在临床的执业行为、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指导年轻护士做好手术护理过程中细节记录,处理好细节问题,在每例手术结束后进行分析探讨,梳理存在的可能风险,提醒团队中其他人员避免发生类似错误;二是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独立操作和处理问题能力,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感和诚信度,对临床中护理薄弱环节与不确定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升每位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重视程度,从根源上杜绝风险事件发生;三是通过组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加强了护士监督和管理,强化术前、术中、术后每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实现手术护理全过程的监控,及时收集手术护理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历,有效地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14-15]。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护士职业素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丽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51-152.

[2]张小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69.

[3]吴锦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3):104-105.

[4]莫志红,黄菊玲.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及效果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2):232-234.

[5]GibbsVC.Thinkinginthree's:changingsurgicalpatientsafetypracticesinthecomplexmodernoperatingroom[J].WorldJGastroenterol,2012,18(46):6712-6719.

[6]LoftusT,DahlD,OHareB,etal.Implementingastandard-izedsafesurgeryprogramreducesseriousreportableevents[J].JAmCollSurg,2015,220(1):12-17.

[7]李雪芹,郭新银.安全护理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0):98-100.

[8]赵静.手术患者护理风险预案上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31-33.

[9]王晓俊,杨琼,李世荣,等.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50-151.

[10]任月环,孙红敏,马杏娟,等.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35(12):1907-1908.

[11]何利君.护理团队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60-1061.

[12]孙晶.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26):644-645.

[13]郑容斌,邓瑞文,周艳红,等.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5):2378-2379.

[14]张亚琴.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13):245.

[15]杨美芳.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06-107.

作者:徐艳 胡秀丽 蒋金萍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博爱医院手术室

第二篇: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接受常规护理的43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联合风险管理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记录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属于一种替代疗法,主要用于减轻患者的肾脏负担以及弥补患者的肾脏代谢不足,通常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或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治疗中,病情发展至后期时,仅能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来促进其机体代谢物及时排除,进而维持病人的生命[1]。临床上,血液透析作为一个特殊的操作,一旦有不规范操作的问题出现,便极易诱发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对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价值。现将我院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取得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为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住院患者,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5.12±2.59)岁;实验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5.26±2.48)岁。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实验组则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辅以风险管理,方法如下:①分析并评估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②建立风险管理规范制度,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操作流程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及业务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并努力锻炼并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并识别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④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症状出现,需立即处理。定期对病人进行巡视,监测插管部位以及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发生,监测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的现象,确保肝素追加量的准确注入。⑤监督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及时发现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其改正,努力将风险控制得最小。

1.3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记录2组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分别为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满意度及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满意30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5.35%(41/43);对照组满意18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7例,总满意度为60.47%(26/43)。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依从率为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37/43)(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大部分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为器官功能出现明显减退的患者,病情均处于危重状态。血液透析属于一种对人体血液进行人工处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几率,加上部分患者合并有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等,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病毒感染。护理人员直接参与了血液透析的过程,并在其中担任着操控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等都直接决定着血液透析的最终质量及效果。所以,为了避免因人为操作而引发的风险,科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其操作过程加以监督,努力将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同时,实验组在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提高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血液透析的有序开展,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明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19-121.

作者:罗容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血透室

第三篇: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方法选取2015年5-6月于门诊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受治疗的患者310例为对照组,另选2015年9-10月门诊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接受治疗的患者320例为干预组。比较2组患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在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及时改进,能降低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纠纷;护理差错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患者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1]。注射室作为门诊患者治疗的场所具有流动性大、人群较为集中的特点,并且患者的病情种类多样,各类药物及剂型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稍微失误,就会导致纠纷或差错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因此,为减少注射室的护理风险,本文通过收集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的治疗资料,研究管理措施及实施改进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5-6月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接受注射治疗的3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8例,女202例,中位年龄36.1岁。2015年9-10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接受注射治疗的32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其中男112例,女208例,中位年龄36.5岁。纳入标准:以神志清楚、无精神症状、能有效进行护患沟通、主要接受过敏试验、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婴幼儿、语言交流障碍者不在研究范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着重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2.1护理风险的识别: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通过座谈会、会议等形式分析总结注射室现在已经存在或潜在的能引起护理纠纷、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护理风险因素:(1)环境因素;(2)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3)护理技能水平低;(4)护患沟通不到位;(5)管理不完善;(6)护理缺乏法制、风险意识;(7)协作因素;(8)患者及家属因素。

1.2.2.2护理风险分析评价:根据风险评分数值评估风险程度,风险评分=风险发生率评分×风险损害程度评分[3]。低风险(L)评分≤5分,为患者可接受的风险;中等风险(M):评分为6~15分,为患者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H):评分>15分,为患者不可接受的风险。

1.2.2.3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改进措施:(1)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严格区分肌内注射区、静脉注射区、过敏试验区,定期清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2)严格执行并完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补充或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安全护理制度,与时俱进[5]。(3)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专业培训,强化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及时更新药物知识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6]。(4)改善护患沟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运用适宜的沟通技巧,突出人性化护理[7]。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5)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建立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分析制度,每周有登记、每月有讨论有分析处理,并上报护理部。每月召开风险小组会议,进行注射室护理质量与安全情况的自查;每季度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定,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8]。(6)提高法制与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通过法规知识讲座,安全知识教育,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演练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7)建立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加强与医院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医、护、患三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创造和谐的治疗氛围。

1.3评价指标

以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为评价指标。每季度由护士长组织进行注射室护理质量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护理风险是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对风险的管理是对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的行为过程,降低其发生率[9]。本结果发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有效的。门诊注射室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其服务质量的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整体水平的评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既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及责任意识,又健全了注射室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针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注重护患沟通,从而减少护理纠纷,提升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护理质量改进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减低护理差错发生

本结果发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风险管理的作用就是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变得更认真、细致、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及与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与王庆碧[10]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只是评价的指标不同而已,说明医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综上所述,注射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减少护患纠纷,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探索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丽,顾伟鹏,陈梦婷.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104-106.

[2]满文屏.浅析门诊注射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防范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261-262.

[3]陈绮坚,孟金凤,赵华宇.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08-109.

[4]杨香青,俞莹莹.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与施行意义研究[J].现代养生(B),2016(2):289.

[5]苏海行.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大家健康,2015,9(24):281.

[6]钱红,吴孟尔.风险管理在门诊注射室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6):533-534.

[7]王莉.人性化护理在注射室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33(17):4367.

[8]张涛,梁群英,黄莉娜.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研究及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48-1649.

[9]严琦瑞.门诊注射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浅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6(14):2179-2180.

[10]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5(31):38-40.

作者:卢姗红

第四篇: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88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护理风险管理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接受常规护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监护病房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发挥良好应用效果,可以促进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改善监护病房整体护理质量,优化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

冠心病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属于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加强相关护理管理,尽可能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有效性。冠心病监护病房中大部分为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针对此类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给予科学管理,很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故,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很大不利影响[1]。护理风险管理要求针对患者个人、护理技术、护理设备以及护理环境等风险因素开展全方位管理和监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2]。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了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为今后的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该研究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及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88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护理风险管理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接受常规护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8例和40例,年龄皆在44~80岁区间为,平均年龄为(62.6±15.8)岁。护理风险管理组男、女各占50%,该组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5岁,年龄最大值为79岁,平均年龄为(63.5±14.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相关临床检查,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其临床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范围、性别结构以及临床症状等基础信息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冠心病护理,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详细做法如下:

1.2.1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综合分析过去监护病房存在的护理纠纷问题,总结相关护理风险因素,构建和完善不同病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构建良好的风险应急预案,专业组织风险评估小组,负责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开展全方位评估,不但要针对患者心理因素以及个人健康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而且要针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开展科学评估。此外,进一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更多护理风险知识以及方法。

1.2.2不断优化安全防范措施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内的患者,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可在患者病床边科学设置护栏,达到有效保护作用,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等风险,卫生间科学安装扶手,为患者提供便利。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要求家属在患者上厕所或者下床时应高度注意,实时在旁陪伴,避免出现摔伤等问题。存在便秘问题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该问题,防止患者因排便中过于用力导致心力衰竭现象。

1.2.3进一步推进药品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应用到各种各样的药物,药物类型相对比较复杂,很容易出现药物配伍不合理的现象。部分患者接受硝酸甘油类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发生心悸以及头痛等症状。药物使用的不合理很容易引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保证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患者开展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具体的输液速度进行控制,同时在给药结束后给予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必须马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4]。

1.2.4重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培训,促使他们掌握各种护理风险管理理念,了解最先进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技巧等。不断增强护理人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促进其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改善综合素质,确保护理人员能够针对相关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监控。

1.3临床观察指标

针对冠心病监护病房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开展详细记录,科学给予统计,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开展调查和评价,将其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以100分为满分,评分在80~100分之间的属于非常满意,评分处于60~80分范围内的为满意,评分低于60分的表示不满意,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针对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护理质量开展科学评估和比较。针对两组患者开展护理质量评分,以100分为满意,评分越高意味着护理质量越高,反之则意味着护理质量越差[5]。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

护理风险管理组88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共有2例,1例属于非计划拔管,另1例属于碰伤事件,该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在住院过程中有10起护理风险事件,有4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3例患者药物外渗,3例碰伤,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在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组88例研究对象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后,非常满意的有50例,满意的有36例,不满意2例,总护理满意度为97.7%;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后,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依次为36例、40例和12例,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86.4%。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照在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监护病房内的冠心病患者通常病情比较急,且病情容易出现恶化,病房内治疗仪器多种多样,护理人员肩负的责任十分重要,其护理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中会存在各种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率[6]。除了要做到方法中提到的四点要求之外,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等,全面了解护理风险相关法律知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权益。其次,要针对急救仪器开展规范化管理,给予规范化检查以及维修,设备使用结束后要马上整理归位,确保其能够提供应急备用,避免耽误抢救工作。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以及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减少护理纠纷问题的发生。该研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对照组总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4%,护理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7.7%,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86.4%,护理风险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为(97.6±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2.2)分(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意味着,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监护病房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发挥良好应用效果,可以促进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改善监护病房整体护理质量,优化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总而言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管理中具备良好可行性,不但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而且能够促进监护病房护理水平的提高,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应该从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药品管理以及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真正贯彻和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冠心病患者监护病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巧,夏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体会[J].重庆医学,2011(12):1194-1196.

[2]杨玲.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4(3):82,84.

[3]顾志莉,聂明卿.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83-84.

[4]张彩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ICU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6):45-46.

[5]易小平.高血糖对ICU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外医疗,2011(34):44,46.

[6]邱文莉,宋润珞,王萧逸,等.风险管理提高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安全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4(23):20-22.

作者:王娜 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三科

第五篇:住院老年患者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措施在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对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质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住院老年患者(分别为298、300例)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99.33%(298/300)]明显高于实施前[95.30%(28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优质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优质护理;住院病人;病人满意度;护理工作

医疗护理风险广泛存在于医院各个科室,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护理界的共同认知[1]。在患者护理过程中,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医护人员、医院带来损失。老年患者由于年纪大,身体器官储备能力差且功能衰退,表现出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是医院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群体[2]。同时,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各地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数量急剧增加,使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增加。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活动,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3]。护理风险管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将护理风险管理定义为“对目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从而消除或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造成的损害,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有研究指出,在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开展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主要对本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前)298例,男171例,女1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7.1±13.2)岁。2015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后)300例,男181例,女119例;年龄60~90岁,平均(76.9±1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方法

1.2.1.1健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前馈管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科室安全员由具备质量管理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由科室护士长全面负责对每天病区环境进行清查,监督、指导科室护理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整改措施[5],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为了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规程,降低潜在的护理风险,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这一特殊高风险群体,制订了跌倒、坠床、压疮、误食、误吸、烫伤、药物不良反应等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6]。对发生意外的老年患者,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观察及记录,使患者的损伤降至最低。

1.2.1.2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通过学习各项职业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医院护理安全制度,提高护士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杜绝医疗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变化,用药护理,饮食、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老年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及护理措施。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护士判断性思维和病情观察的能力;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提高护理安全质量[7];定期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重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简易流程,便于年轻护士学习和掌握[8]。

1.2.1.3入院时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并落实相关护理措施护士要对每例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状况,有无跌倒史、感觉障碍、吞咽困难、长期卧床,有无发生不安全因素的疾病等基本情况。针对综合性病房老年患者制定专门的跌倒、坠床及压疮风险评估表。跌倒、坠床总分为10分,≥4分为高危跌倒人群;压疮总分为6~23分,≤12分为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床头挂上预防跌倒、坠床及压疮警示牌,以引起医务人员、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警惕,从而减少意外发生,并根据评估情况落实相关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宣教工作,要求家属在护理风险告知单上签字,并定期对入院患者进行复评,有变化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9]。

1.2.1.4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1)提升护士的慎独精神。加强慎独精神具体指加强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若发现护理人员存在不良心理或负面情绪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指导护士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的教育,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2)重视临床用药护理。药物剂量使用不正确,不遵医嘱,随意私自带院外的药物、误解并错误使用药物、不熟悉不良反应等均是引起意外损伤的原因。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的特点,相比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漏服、多服、乱服药物等情况。护理过程中必须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严格遵守用药安全制度及查对制度,劝阻患者自带、自服药物。降糖药遵医嘱服用,为避免低血糖,积极督促患者按时进食。根据患者的排便规律,为其合理安排服用泻药;为防止患者受凉或夜间病情变化,还应尽量避免夜间排便[10]。(3)严格执行和落实护士操作规章。规范巡视的实名签名制度,建立签名巡视卡,责任到人,要求执行者、巡视护士均要签名,记录执行的具体时间,增强自我约束,便于随时督促检查。

1.2.1.5增强并落实患者的健康教育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康教育模式”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积极挖掘和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依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等选择合适且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必要时,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知识,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一些不安全因素[11]。如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在注射胰岛素30min后进食;高血压患者禁止随意增减药物,以避免出现低血压或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患者不能太过用力排便等。为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建议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1.2.1.6增强病房环境的管理对新入院的患者及家属要做好入院环境宣教,应以方便老年患者,利于疗养、治疗为原则进行病区物品的摆放及建设格局,如减少各种障碍物,在走廊装扶手,并进行地板防滑及卫生间干燥工作,做好注意防滑的标识;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保证夜间地灯打开;床脚刹车必须固定好,降低床高,并设置护栏[12];将日常用品放置在老年患者易方便取放处,并安置呼叫器。总之,为老年患者全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外界治疗环境,尽量避免或降低不良刺激成为潜在的危险发病因素[13]。

1.2.2观察指标统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走失、自杀等[14]。调查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进行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走失、自杀发生率虽然明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P<0.05)。

3讨论

随着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保证就医安全及良好的患者满意度是现阶段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金标准”之一[15]。目前,医院系统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事件的应急护理处理显得尤为关键。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全程居住在医院,因此,舒适的住院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16]。患者除了对外环境要求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具体体现在尊重、维护个人隐私等方面。护理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护理风险贯穿在抢救及患者住院的各个环节。推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给患者安全带来的威胁。同时,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及复杂的生理情况,其护理风险相比其他患者更大,正确认识其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17]。预防护理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护理服务内容的有效体现。基于老年人感觉器官退化、记忆力减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18],以及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工作流程缺陷、专业技术水平等问题,使老年患者的护理更易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一方面,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医院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度和医院的整体竞争力[19]。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走失、自杀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30%(284/298);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9.33%(298/300)。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对降低老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对树立医院的护理品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丹萍,张丽萍,张悦,等.护理员对老年患者安全护理认知和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1):60-61.

[2]蹇在金.老年人综合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3):177-181.

[3]臧晓鹭.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60-61.

[4]崔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10):13-15.

[5]邓霞,秦燕,刘欢,等.187例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5):1962-1963.

[6]李春爱.老年住院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8):123-124.[7]高浪丽,张雪梅.应用风险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安全[J].华西医学,2011,26(10):1554-1556.

[8]张绿云,祝妍华,叶春丽.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心血管患者术中护理风险发生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0(5):75-77.

[9]王萍,徐润华,薛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88-1290.

[10]王任重.综合性医院住院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1]徐霞,王欣,李秀珍,等.某市60岁以上住院患者照护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0):287-288.

[12]杨耀丽.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20-22.

[13]周倩,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安全相关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9B):15-18.

[14]陆雯静,李海燕,卢菁,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673-675.

[15]孙晓岚,万媛,唐玲,等.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1):14-15.

[16]张爱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测健康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3):43-44.

[17]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18]吴欣娟,张红梅,曹晶.强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促进护理安全文化建设[J].护理管理杂志,2014,7(5):314-316.

[19]杨玉英,张素超,南振红.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提高护理安全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8-89.

作者:吴安琪 吕珊 李爱丽 蒋书云 乔娜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第六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结果:(1)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价值评估

乳腺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在40~60岁女性中高发,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乳腺癌的治疗多建议采取手术根治治疗,但术后多需通过化疗抑制病情进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率。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多,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加上术后化疗疗程长,化疗过程护理风险发生率高,均不利于化疗效果的提高,需强化风险管理[1]。本研究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风险管理组42例患者:年龄28~62岁,平均(45.34±3.29)岁;TNM分期:1期23例,2期10例,3期9例。常规组41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55±3.32)岁。TNM分期:1期22例,2期11例,3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化疗前对患者文化、家庭背景和化疗认知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化疗护士资历、穿刺技能、健康教育等能力进行评估,要求化疗护士在给药前认真阅读化疗药物副作用,并严格遵医嘱配置化疗药物[2-3]。(2)风险管理。定期强化静脉化疗安全知识培训并列举静脉化疗不良事件,加强化疗护士的重视;强化护士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成立静脉化疗小组,完善静脉化疗操作流程,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处理;化疗过程加强巡视,并注意询问患者化疗感受,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和疼痛,若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应更换输液部位[4-5];化疗药物给药速度把握合理,避免过快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刺激;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化疗期间有护理人员巡视和监护。因化疗药物局部刺激性强,在当天输液完毕后应将静脉留置针拔除,并避免多次同处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在静脉化疗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化疗注意事项的说明,告知患者避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化疗风险进行说明,并告知药液外渗带来的风险和严重后果,确保患者和家属知情,更好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化疗时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肢体受压而影响血液回流。(3)风险处理。一旦出现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等风险,应第一时间汇报上级,并根据发生原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处理[6-7]。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护理管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5]。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疗程长,加上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可对血管带来较大的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和药液外渗等安全隐患,需强化护理风险管理[8]。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早期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化疗风险的重视度,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化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主要为一下几方面:(1)风险评估。根据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评估,为预测风险和预防风险提供基础。(2)风险管理。强化对护士和患者的风险管理,护士主要从学法懂法、提高操作技能、优化交接班工作、强化监护等方面进行管理,患者主要从风险告知、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管理,以强化护士和患者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风险。(3)风险处理。主要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及时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开展会议进行定期总结,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下次风险的规避做好铺垫。经干预,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相比于常规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更高,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住院时间更短,这说明风险管理的实施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和处理,及时有效规避或减少了风险的发生,经风险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也随之上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另外,因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患者住院时间也随之缩短,康复加快,对患者预后有益。张梅梅等[9]在《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对照组行化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陈殷琴等[10]的研究也有相似结论,均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确切应用效果,凸显了风险管理的优势。综上所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柴晓红,戎霞,戴建平,等.肿瘤外科病房静脉化疗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72-73.

[2]郭海珍,万贤琴.持续输液泵化疗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59-60.

[3]KeuneJD,JeffeDB,SchootmanM.Accuracyofultrasono-graphyandmammographyinpredictingpathologicresponseafter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rbreastcancer[J].AmericanJournalofSurgery,2010,199(4):477-484.

[4]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36):3833-3834,3836.

[5]宋秀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48-49.

[6]StraverME,GlasAM,HannemannJ.The70-genesignatureasaresponsepredictorforneoadjuvantchemotherapyin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earchandTreatment,2010,119(3):551-558.

[7]邓本敏,徐灵莉,李真华,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48-3450.

[8]谢诺.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27-129.

[9]张梅梅,丁宇,文君,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32(22):110-111.

[10]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9.

第3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将行冠脉介入手术的79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发生的护理风险情况,分析总结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护理风险发生率2.53%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使护理人员主动查找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预防对策,可有效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安全度。

关键词:导管室;冠脉介入手术;护理风险

冠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此手术具有安全、简便、无痛苦的优点,已被临床上大量冠心病患者接受,但是此手术方式属于有创性治疗技术,因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若情况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如患者治疗期间,导管室出现护理疏忽或者护理不佳等情况,会对手术结果造成严重影响[1]。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为间接或者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会造成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做好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本次研究探讨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情况,现将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冠脉介入手术的79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本次研究符合本院伦理规范,经本院伦理委员后批准后正式启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共147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50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5.1±6.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不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PCI治疗。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内容包括预见性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前护理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后护理风险管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出现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证明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低风险发生情况,本研究现将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整理如下。

3.1预见性风险管理

首先将护理工作中责任细化到个人,将制度考核范围扩大至日常工作,加大岗前模拟培训力度;护理人员管理者每日开展晨会,对导管护理人员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增强导管管理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采取掌握抢救器械的操作,及早发现患者疾病变化,立即告诉主治医师,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做到急诊介入快速无误,同时要清楚导管室抢救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配伍正确无误。

3.2冠脉介入手术前护理风险管理

3.2.1耗材、设备、药品[2]首先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实施手术前检查抢救设备是否完善、良好,如果检查发现不佳设备应该立即处理,各类抢救设备摆放的位置是否能够安全进行工作状态,同时药物和耗材的摆放位置应便于取放,其中临时起博系统应该保证缓慢性心率失常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例如在患者实施手术前应该准备好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硝酸甘油等。

3.2.2复查患者准备导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术前准备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实施手术,做到保证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出现职业风险[3]。例数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术前同意书、饮食情况、过敏史、碘过敏实验结果、抗凝、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同时检查患者血常规、是否备皮、肝肾功能、电解质、脑钠肽是否可以实施手术。此阶段核查的项目比较多,护理人员应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将每项内容核实,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2.3预防患者摔跤如果有台阶,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走台阶,避免患者出现摔跤情况,加重患者病情。

3.3冠脉介入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

3.3.1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测[4]:人员应该时刻检测患者心率、ST段、T段情况,若ST段、T段出现异常,则表示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夹层或者急性心梗等;压力监测:检测期间,应该认真观察有创压力的状态,因为其可提示导管尖端的受压情况,由于其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命脉,因此需要导管护理人员能够正确识别出各种异常压力。将造影图像和有创压力相结合,能够判定导管大结、嵌顿、心肌梗死及血管迷走反应等,其中血管嵌顿表明患者可能出现致死性心颤,因此护理人员熟练准确识别各种异常压力图,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护理人员发现压力出现异常改变,应该立即告诉手术医师,立即暂停手术,对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判断,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如果患者的血压出现过低的现象,应该采用补液和升压药;当患者收缩压大于180mmHg时,应给予患者镇静药或扩血管管制剂,待患者的血压被控制在稳定状态时,再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氧饱和度监测:若SPO2低于90%,此时应该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从而帮助患者手术成功进行。

3.3.2术中并发症护理(1)如果患者出现连续房室传导被阻滞及心动过慢,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922)静脉推注0.5~1mg,如果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则护理人员与医师对患者采取临时心脉起搏措施[5]。(2)护理人员应该数量识别颤室或者室速,如果患者出现连续性颤室或者室速,护理人员应该立即指导患者做出有效的咳嗽动作,与此同时将导管撤离冠状动脉,对患者实施除颤护理[6]。(3)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神志异常及头晕状况,甚至丧失意识,同时患者如果伴有低血压或者心动过慢,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阿托品静脉推注1mg,如果有必要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等措施[7-8]。

3.4冠脉介入手术后护理风险管理

患者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分支栓塞、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因此导管护理人员需叮嘱病区人员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护理单上记录具体内容[9]。综上所述,对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管病变特征、手术使用器材及操作人员经验有关以外,还与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措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做好上述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强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意识,对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本院整体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汝君.护理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17):371-372.

[2]雷鸣.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兵团医学,2012,34(4):60-62.

[3]吕蕾,宋静茹.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39):228-228.

[4]孙莉,王海燕,汤雁玲,等.冠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91-2192.

[5]杨雪珍.导管室护士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浅谈[J].现代养生B,2014,21(8):261-261.

[6]毕泗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4,23(5):299-299.

[7]陈幼英.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母婴世界,2015,28(6):243-244.

[8]刘东燕.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2015,74(7):214-215.

[9]刘燕飞,张斌.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9(9):151-152.

作者:余芳 胡校云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第二篇: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所收治的23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116例)与风险管理(观察组,116例)的护理效果差异,并利用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总结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对照组为81.9%,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服务质量,并增强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现代医疗技术及护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日渐提高,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开展高质量的护理管理工作则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的重要方法手段。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水平,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23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32例患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16例。其中观察组男76例,女40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5.3±4.2)岁;对照组男74例,女42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45.6±4.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护理人员构成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方法,组织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室为单位,由护理小组成员——小组长——护士长构建起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个人,定期将护理管理任务的实施情况逐级上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开会讨论,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意外护理事故的发生率。

1.3风险因素。

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涵括了多项内容,其中主要就包括有:人为性的风险因素管理,例如患者自身的病情状况、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服务态度、护患间沟通交流情况等,同时还存在有病房环境、医疗设备的性能、临床用药及护理程序的合理性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应当从整体上认识到有可能会发生危险情况的风险性因素,并据此就展开相关的深层、精确评估。

1.4评价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向被调查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共232份,所有发放问卷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对医院环境、设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及态度等相关内容。对护理满意度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共包括满意>90分;基本满意≥80分;不满意<80分三个等级。

1.5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问卷调查予以总结与分析,对比其护理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对照组患者为81.9%,其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鉴于护理工作本身便较为复杂,同时不同的患者其所患病症往往也不尽相同,个体间的病症差异相对较大,这些因素均会使得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不但具备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其能够具备有稳定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服务耐心。因而,开展好护理管理工作不但是提升医院护理水平的主要方式,并且也能够为患者创造出更加安全的就医环境。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医院的管理体制之中依然存在有大量的隐患问题,伴随着入院就诊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医疗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促使相关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愈发艰巨的挑战,为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基于目前新的就医环境之下加强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水平,就开展相关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极为必要的。首先,医院应当不断完善护理管理程序及相关制度标准,做好对护理记录格式的统一要求,确保护理记录书写正确,如实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并且加强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监管制度,应用问责机制促使临床护理职责与任务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护理问责机制将护理工作的成效与护理人员的工资奖励相挂钩,针对部分工作较为突出的个人予以适当的奖励,针对工作职责缺失工作态度消极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予以批评及教育,借此来实现对护理人员的有效激励。其次,可成立专项风险管理小组,建立起以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的三级护理管理等级,对小组成员做到责任明确,使各护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切实做好自身的负责工作,同时小组成员间还可互相监督,共同合作加强管理的协同效应。再次,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风险防控意识,对此医院可采取定期开展培训讲座,以促使护理人员的知识理念能够得以及时的更新,并鼓励她们在工作之余进行自我学习充电,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护理水平。并且,还应增强护理人员的个人风险管理意识,可通过宣传讲解一些具体的真实案例来促使他们认识到出现护理服务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危害,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提升其对风险问题的处置应变能力。最后,要不断增强护患间的沟通交流,日常的护理工作不但是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与患者开展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同患者开展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为患者耐心解答疑难问题,以促使患者能够同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服务质量,并增强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2]裴玉萍,孙敏.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6(23):72-73.

[3]王金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3):299-300.

[4]黄碧萍,陶艳玲,万海霞等.风险管理在产房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9-70.

作者:张海霞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烧伤科

第三篇: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普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76例次手术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590例次手术纳入观察组,采用护理标识指导手术室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3.4±0.5)分,护理可靠性(3.3±0.4)分,高于对照组(2.7±0.7)分,(2.6±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护理标识,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标识

只要有护理便存在护理风险。手术室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诊疗方法,手术具有创伤性,应激性强,存在多种并发症,高质量的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护理风险,医院尝试将护理标识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普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手术诊断或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576例次手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50例、女226例,年龄3~91岁,平均年龄为(57.3±12.3)岁。ASA分级:Ⅰ级311例、Ⅱ级124例、Ⅲ级及以上141例;急诊手术125例,连台手术72例。手术时长(67.1±15.1)min。开放手术102例,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474例。全麻282例。采用护理标识指导手术室风险管理,590例次手术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60例、女230例,年龄3~90岁,平均(57.5±11.4)岁。ASA分级:Ⅰ级321例、Ⅱ级133例、Ⅲ级及以上139例。急诊手术121例,连台手术79例。手术时长(66.6±12.3)min。开放手术108例,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492例。全麻1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登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进行术前访视、术前准备、麻醉护理、体位管理等护理,对于手术室护理,依赖于护士的经验,必要时进行讨论,分析护理要点。

1.2.2观察组引入护理标识制度,在深入分析风险后,填写标识卡,手术室护理小组在了解标识上的风险后,调整护理计划。(1)个体化风险识别与标识:①识别,主要针对的风险事件进行护理,同时详细分析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护理需求,分析存在的风险,采用文献分析法、量表评估法,结合既往的临床资料,寻找循证证据,分析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术前焦虑、患者配合能力不足、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等,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紊乱、压疮、低体温、眼结膜炎等,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而后制定护理计划;②以手术压疮量表评估高风险者,以红色字体将“压疮高风险”填写在标识卡上,并填写解决对策,如主要包括使用赛肤润+垫护床装置+重点区域的保护+术中适当的体温微调调整受力点(若条件合适),让小组护士心中有数,对于急诊手术风险主要为急诊术前的准备材料,标注的风险主要包括基础疾病、是否需要输血、生理病理评分等,按照ASA评分的得分项目,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管理对策;③择期手术的标识卡在术前夜进行评估填写,同时第2栏填写上术前准备落实情况,第3栏写上患者的心理状态,每一栏问题后附上建议护理策略,如心理状态欠佳者,建议麻醉前护士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安抚,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快速镇定镇静[2]。(2)医源性的护理风险:主要针对教学手术,标注为教学手术者,非教学护士需要心中有数,严格按照教学手术管理要求操作,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手术顺利完成[3]。(3)手术室风险管理:术前,护士需要进行手术室准评估工作,分析存在的风险,包括术前手术室预热不到位、保温设备不足、连台手术、急诊手术等,进行标识,使护士心中优势,在护理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整护理的重点,通过其他措施控制风险,如缺少主动保温设备,则需要从输液加温、包裹保温等措施做好保暖,减少热量散失[3-5]。

1.3观察指标

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医师评价护理质量包括护理及时性、护理可靠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为0~4分表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记录数据,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后LDS-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不良事件情况

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11例,包括二次穿刺2例、导管受压2例、插管失败3例、器械故障4例。对照组手术室发生不良事件35例,包括导管移位2例、危值通报不及时3例、器械操作时间提醒不及时1例、导管不良事件6例、防护措施遗漏1例、器械故障11例、物品跌落5例、物品丢失2例、取药失误1例、污染区操作2例、坠床1例。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1.86%,低于对照组(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6例次,术中低体温21例、术中压疮3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22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7例次,术中低体温56例、压疮8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43例。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7.80%,低于对照组(1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评价

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3.4±0.5)分,护理可靠性(3.3±0.4)分,高于对照组(2.7±0.7)分,(2.6±0.5)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来源十分复杂,从结局来看可分为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手术并发症,风险的产生与手术本身特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征、护理管理、护理环节落实等因素有关,手术风险的管理应面面俱到。本次研究中,采用标识制度开展风险管理,控制个体化风险、医源性风险、手术室环境风险、基本护理风险。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护理可靠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护理标识确实可改善护理质量[6-8]。

参考文献

[1]杨琳琳,高学农,席冬梅.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4):3766-3768.

[2]吴荣华,朱丹,朱治聪.手术室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11.

[3]肖光秀,张卫萍,何芸.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489-3491.

[4]夏桂枝,柯剑娟.使用充气升温毯预暖预防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临床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1):127-129.

[5]牟园芬,龙云,吕丰梅,等.护士对管道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2):1048-1050.

[6]陈国平,张健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标识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6C):1668-1670.

[7]庞舜如.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135-136.

[8]肖娟,韦延强,姚爱萍.标识系统应用于手术室物品管理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上旬版),2012,10(4):929-930.

作者:杨美东

第四篇: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于2016年4~6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分别于引入前后在急诊科随机抽取130例患者对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比调查结果。结果引入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引入前显著降低(P<0.05);引入后患者满意度分布和总满意度均优于引入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

急诊科护理质量不只关系到患者受到的照护情况,对医院服务形象也有重要的影响。急诊科患者发病一般较为迅速,并且病情比较严重,往往需要更高质量的照护才能满足护理需求[1-2]。鉴于此本研究特对急诊科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期待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6月对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分别于引入前(2016年2~3月)和引入后各随机选取130例患者开展进行临床研究。引入前130例患者中男75例、女55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9.8±16.7)岁;引入后130例患者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0.3±17.2)岁。引入前后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护士风险意识、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具体措施为(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并附详细说明,使得护士明确工作任务,也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护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护士加强管理监督和惩处力度;(2)强化护士风险意识:通过总结既往经验和时事报道对使急诊科护士意识到注重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将可能会存在风险的护理操作熟记于心,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3)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将仪器设备和药品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并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鼓励护士间相互帮助、监督,共同做好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的工作,避免浪费医疗资源;(4)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护士加强宣教,使其意识到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者配合度、促进快速康复的重要性,并要求护士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中,始终坚持热心、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服务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引入前后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发生率;评估护理满意度情况,参照医院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率[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分布借助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入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引入前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者分别有15例、18例、12例,发生率分别为11.54%、13.85%和9.23%;引入后分别有2例、5例和0例,发生率分别为1.54%、3.85%和0.00%。引入前后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3,P=0.003;χ2=6.868,P=0.009;χ2=10.571,P=0.00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引入前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有86例、29例和15例,总满意度为88.46%;引入后分别有108例、20例和2例,总满意度为98.46%。引入前后满意度分布和总满意度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13.023,P=0.000;χ2=9.063,P=0.003)。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并且护士对于患者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预见性很差,往往缺乏针对性[4]。临床研究显示[5],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患者家属情绪比较焦躁,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对医院形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报道指出[6],在急诊科日常护理中,工作任务繁琐、复杂,并且多数医疗单位护士紧缺,很容易遗漏操作任务,进而对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应当对引入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降低急诊科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入后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引入前,说明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有助于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此外,引入后所选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引入前,说明该管理模式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护士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临床实践等一系列过程能够有效避免护理意外事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有研究表明[8-9],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急诊科患者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模式,肯定了该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达到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2):69-70.

[2]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1-12.

[3]罗海燕.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3):21-22.

[4]陈小明,叶舒展,徐凤珠.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12):1823-1824.

[5]张聪美,梁妙丽,余雅丽.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的应用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3):81-82.

[6]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213-214.

[7]梁桂芳.影响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206-207.

[8]龙肖玉,彭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626-1627.

[9]王项菲.腹部外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44-145.

作者:王庆辉

第五篇: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0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风险管理。从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术后临床并发症及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几方面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且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明显降低。结论与单纯常规护理相比,风险管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手术费用,缩短患者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子宫肌瘤手术;临床护理

子宫肌瘤的临床发病率较高,30~50岁为该病高发年龄段。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方式为主要临床治疗手段,护理工作质量则对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无论是护理模式的选择还是护理细节工作计划的制定都十分关键[1-2]。该文选取近年来该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的护理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0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年龄范围为30~54岁,平均年龄为(40.0±3.5)岁。患者病程为10d~10个月,平均病程为(4.0±1.5)个月,肌瘤直径范围为2.5~7.0mm,患者经B超检查单发43例,多发57例,均无生育要求。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开展临床对比性试验。

1.2护理方式

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为实验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常规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①术前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所存在的心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及时交流与疏导,积极主动询问其需求并给予耐心细致的关怀,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5];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如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等,围绕患者子宫肌瘤病症给予相应的知识介绍,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增进对于该病的基本了解;另外,为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宜,如手术麻醉方式、时间、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协助患者完成好皮肤清洁、肠道清空等,抚慰其情绪[6]。②术中护理主要涉及术中基础护理,即在术中对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密切观测;此外,密切配合医生完成相应的手术操作,如观察手术设备参数、提供仪器器械等。③术后护理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如对于手术切口、尿管留置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并发症等的基本护理,以及出院后的基本注意事项宣讲和定期回访等。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制定风险质量控制计划、检测风险质量控制情况、评估分析风险质量管理效果、总结改进阶段,这4个阶段充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及评估顺序而展开,在整个临床护理过程中适用性较高。计划的制定需要以上一年度该院子宫肌瘤围术期护理风险结果以及患者个人基本情况为基础,对于护理工作涉及范围、重点等进行设计;检测阶段为具体护理过程的执行阶段,也是风险控制的主要过程,护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护理方法,降低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分析阶段与总结改进阶段则分别为在已有的护理效果相关数据基础上对于护理方法合理进行系统评价,以及做好总结以期扬长避短[7]。

1.3护理效果评价指标

从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术后临床并发症及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及住院费几方面对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方法

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80.0%、94.0%),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降低(实验组1例,切口愈合不良,占2.00%;对照组3例,泌尿系统感染、下肢肿胀及切口愈合不良占6.00%,P<0.05);实验组患者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也明显降低(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方案的合理选择与科学制定对于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至关重要,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入能够在之前护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与医院现有水平设计周密护理计划,以缜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开展护理工作。在该文中,选取该院于近年来收治的若干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分组提供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8]。结果显示,无论在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还是缩短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降低住院费用方面,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效果均显著优于单纯的常规护理方案。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对于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能够有效提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缩短预后时长,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这一护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住院费用,对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楚蔚昕,徐艳,楚蔚琳.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32

作者:尉晓兰 尚雪琴 单位: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第六篇: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

摘要: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然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 内科重症患者 护理 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发生率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和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量高糖、高蛋白等食物的摄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发生心血管疾病以后,往往表现出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必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出现临床护理不到位的现象,就会增大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对医患关系具有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48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4.2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4例,急性心肌梗死28例,心力衰竭25例,高血压危重23例;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43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65.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力衰竭23例,高血压危重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9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实施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给与患者药物治疗。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定时进行巡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检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具体的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起和谐的医护关系。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住院开始,护理人员就要主动、热情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因、病史等,然后利用自己专业的医疗知识,向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的就医环境和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打消患者及其家属恐慌的心理,从而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为后续的配合治疗打好基础。其次,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一是患者和疾病的风险。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大多都会出现脏器功能衰退的临床症状,同时,心血管药物产生的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等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患者心脏骤停。这就大大增加了护理安全管理的风险;二是治疗用药风险。由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种类很多,对于使用剂量、静脉滴注速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有些药物因为具有特殊性,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因为个体差异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同时,再静脉留置针、注射泵等操作中都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CCU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护理技能欠缺等,那么在临床护理中就会对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能进行及时的识别,增大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后,护理干预措施。医院可以根据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来对患者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关的护理方案。比如,在临床中,高血压患者一定要保持心理状况稳定、要给予其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同时,医院可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这样才可在临床护理中降低患者坠床、跌倒等现象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安全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护理能力,并积极主动的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临床情况。另外,要对医院的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患者的康复打好基础。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用百分数来表示计数资料,用X2来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4.44%;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1%.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狐狸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医患关系的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对构建良好的、和谐医护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房恒青.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3-4

[2]王莉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17-119

[3]宋建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3:39-41.

作者:杨育红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

第七篇: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对患者各方面护理的风险管理,以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结果经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护理纠纷的发生得到了明显减少。结论加强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得到增强,能够保证护理安全,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安全;患者满意度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风险也不断增多,而护理工作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由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护理工作呈现出高压力、高风险和高纠纷的特点[1]。为促进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从根本上杜绝护理风险,使患者的护理安全得到保证,提高患者满意度,本院对护理工作加强风险管理,通过识别和评估对工作人员、患者和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制定并实施正确、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结果或伤害,使护理投诉纠纷的发生得到了有效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方法

2.1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对入院评估记录、健康教育制度、压疮管理制度、患者跌倒与坠床防范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相关制度和评估记录单进行制定并予以完善[2]。

2.2加强各项培训

(1)根据制度、职责、护理操作和文书书写要求分批次、分层次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抽查并考核培训效果,让每个人对相关内容都进行熟练掌握。(2)培训各种设备和仪器的使用、保养及维护方法,使每个人都能够熟练操作[3]。(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护理人员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4)培训病区管理知识,让护理人员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人人参与病区管理并予以严格落实。(5)加强沟通及健康宣教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对良好沟通和宣教的重要性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对正确的沟通方法和宣教内容加以掌握。(6)加强防院感知识的培训,将消毒隔离措施予以严格落实,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装,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得到增强,以免发生院感。(7)加强团队精神和安全文化培训[4],促进团队间团结协作,在工作过程中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以患者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2.3对标识和设施进行完善

将温馨提示张贴在病区的醒目位置,内容浅显易懂,且要附有图片、字迹清晰,便于患者理解;在卫生间和病区走廊安装扶手,在容易滑倒的位置放置防滑垫,病床加防护栏,轮椅加安全带。

2.4改善病区的诊疗环境

病区的水电及照明设施要保证完好,并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病区走廊和病床旁没有障碍物和堆积物,以使患者行走畅通,保证急救和运送的顺利进行。

2.5加强设备管理

定人、定量地对抢救仪器进行管理,且要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和定期保养,使用完成后要及时消毒,清零补充,让其一直处在良好的备用状态,能够使应急使用需求得到满足[5]。

2.6加强药品管理

根据药品管理制度对内服、外用、备用、急救和高危等药品进行分类放置,设置清楚的标签,固定位置,定期交班,对效期、性状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理,保质保量,以使应急使用需求得到满足[6]。

2.7加强健康宣教

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宣教,且要贯穿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少量、多次、间断地进行。

2.8转变工作模式

采用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工作进行弹性排班,每名责任护士对8~10例患者进行管理,由固定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负责,重新分配护理工作范畴,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健康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7]。

2.9汇总分析各项数据资料

对护理文书和各项数据资料进行准确填写,分析并探讨不良事件和指标下滑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予以严格落实[8]。

3讨论

3.1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明显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3.2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和自觉。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加强巡视,与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沟通,将患者住院期间各阶段的护理工作认真做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张俊华.护士长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2.

[2]叶志弘.21世纪医疗服务系统安全和质量管理新理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8):52-53.

[3]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4]赵晓莉.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9):89-91.

[5]殷玲琴,何东平,顾李琴,等.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安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43.

[6]张霞,徐燕飞,张晓丽,等.县级医院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3):173,175.

[7]张秀云.医院门诊患者护理服务安全管理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9):255-256.

第4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效果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患者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而且护理中,存在风险高和各类不确定的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而且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常常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风险因素

1.2.1意外事件因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器官衰竭的问题,也会出现跌倒等意外的损伤,并且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力比较差,他们长期卧床,会出现压疮。

1.2.2药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服用不同的药物,所以,在药物控制的环节上会出现药物滥用或者误用的情况。

1.2.3管理因素很多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护理经验,他们在护理中,各项技能并不是特别的熟练,所以,会导致各类纠纷的产生。

1.2.4人为因素在护理的过程中,有个别的护理人员没有树立较高的责任意识,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不能将药物准备齐全,导致患者错过抢救的最佳期限[1]。

1.3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仅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患者还接受护理风险管理。

1.3.1完善管理的制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防止在护理过程中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按照病房的特征,建立抢救机制,护理工作应该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将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对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发生了不良事件,应该填写报告单,对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2]。

1.3.2成立管理小组在心血管内科,应该成立健全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科室的护士长进行全权负责,定期对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找到问题,及时的反馈,定期对科室内的护理情况进行综合,完善护理的质量,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了解起作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1.3.3药物护理在使用药物中,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的解释药物的机制,告知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在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硝酸甘油的注射中,应该对硝酸甘油的滴速进行严格的控制。

1.3.4完善安全管理患者的病床周围应该设计好护栏,防止患者出现跌伤,确保病房内的地面清洁干燥,防止患者滑倒。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的家属经常的沟通,应该在患者上厕所的时候陪伴患者。

1.3.5完善业务素质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的分析,应该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强化培训,尤其是一些年龄小而且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应该强化相关的培训工作,强化专业培训的力度,使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药物的使用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发生突发状况后,可以及时的采取应急措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完善规范操作技术[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可以对各类风险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尽量防止各类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心血管内科,进行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对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干预,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所以,在心内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可以掌握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在工作中可以规避风险,效果很好,防止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各类事故。

参考文献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胡敏,江美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05:906-908.

[2]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01:148-149.

[3]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4:707-708.

作者:谭业菊 李学国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医院

第二篇: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常规组患儿行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结论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心血管内科;应用

0引言

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患儿通常是因肺部感染影响心脏正常功能而住院治疗,重症患儿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症状[1]。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诱因多且病情发展快,具有突变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猝死率。人们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加,无处不在的医疗护理风险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关键。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包括处置、操作、配合抢救等环节,即便是微小的护理活动都会直接影响患儿,因此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其行以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其中,常规组患儿男27例,女24例,年龄介于0.5~12岁,平均年龄为(5.4±1.4)岁;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介于0.4~13岁,平均年龄为(5.8±1.3)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即P>0.05。

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儿行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检查、卫生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健全管理制度。按照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的病情特点,建立并健全病区管理制度、危急病情应急预案、抢救制度、院前急救制度、护理人员缺陷管理办法、考核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对于所有制度和规定内容,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合格过关。如果出现差错事件须第一时间上报,特别是护理工作中的缺陷问题、投诉或纠纷、意外事件等,应实时呈报。②药物护理差错零容忍。在对患儿行药物治疗时,首先了解注意事项,用药前对患儿心率进行检测,推注速度适中,并对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注意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不良反应和药用效果,并做好临床记录。③预防意外事件。护理人员须密切配合医生的工作,在病情检查前需要做好沟通,按照患儿病情评估结果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患儿有多痰的情况,应先雾化再行吸痰,预防意外事件。④护理人员培训。就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的诱因、护理关键、护理流程等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和薄弱的管理环节,了解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实现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控制。

1.3临床观察指标。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该调查表采用百分制,分为三个等级:十分满意(评分>90分)、满意(评分介于60~9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针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

3讨论

小儿心血管内科疾病病情变化快且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力低,很容易因操作不当而产生一系列的护患纠纷,对于此类问题,可以全面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发生风险事件[4]。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以预防为主,更具科学性和实时性,不仅使护理人员防范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得到提升,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其应用也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5]。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中的应用,随着健全管理制度、药物护理差错零容忍、预防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培训等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总满意度为96.1%,而常规组为70.6%,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提升了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总而言之,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敏,吴克念.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健康前沿,2016,23(03):86.

[2]鱼秀丽,王小亚.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01(26):5939-5939.

[3]润香,汪喜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02(16):177-178.

[4]王春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2(02):150-151.

[5]马在萍.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4,01(02):225-227.

作者:尤艳军 高喜琴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

第三篇: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5015年6月急诊病例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病例11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安全管理相关指标评价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安全管理;护理质量

0引言

风险管理为提前预计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风险,并对风险的严重性进行评价,通过探讨研究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发生[1]。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院治疗、护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情况,本文特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资料及评价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对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5年1月至5015年6月急诊病例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病例11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2.14±1.14)岁;对照组男性72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为(41.54±1.09)岁。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病例、平均年龄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如下:

1.2.1健全制度:本院领导小组通过研究急诊科室的临床、护理特点,对急诊护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例如: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风险传递途径[2],告知义务以及相关处罚办法等,通过护理制度的实施,护理人员在接诊急诊患者后会将相关需要告知的情况一一进行介绍,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2提高护士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结合急诊护理的相关操作流程,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筛查式考核、培训,提高相关护理操作水平,制定急诊护理操作临床路径,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原因造成的护理风险。

1.2.3提高文件书写质量: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组织护理文件书写培训教育,注意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并根据制度执行相关审核规定。1.2.4急救用品准备:提高急救用品(器械、药品)的准备管理,定期进行清洁、保养,准保急诊的使用。1.2.5提高人性护理意识:加强对于急诊护理队伍的培训,实施人性化护理培训干预,在收治急诊患者后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干预。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用品齐全率、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评分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20.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急救用品齐全率、护理情况合格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检验,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评分用均数表示,采取t检验,均当P<0.05时说明两组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用品齐全率。

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卡方=9.512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情况合格率。

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2.3患者对护理相关操作评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护理工作为基层医院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全民法制观念的不断提升[3],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中,更注意自身权益的保护,所以一旦出现护理风险,不断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也会影响到医院的声誉[4],所以提高急诊护理风险管控水平,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对于十分重要的意义[5]。本院从2015年起对急诊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护理人员主动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人性护理干预方法在风险管理中也具有积极影响,护理人员可以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充分预计风险的发生,更好的最好相关护理干预。以上所述,在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琼,李秋洁,韩影,等.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5,30(9):53-56.

[2]马桃梅.浅谈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5):51-53.

[3]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4]黄朋珠.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2):149-150.

[5]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作者:杨洋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第四篇: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急诊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75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诊监护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急诊监护与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缺陷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情况、护理合格率等方面。结果参照组的护理缺陷率要高于研究组患者,抢救物品完好率要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合格率要高于参照组的护理合格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症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而提高急症治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尽可能的减少了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患者;安全管理;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研究

0引言

对于急诊科室来说,本身在治疗方面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在治疗效果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我院对收治的急症患者在常规的急诊监护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在16~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6±2.7)岁;其中有71例为车祸致伤,45例为殴打致伤,34例为意外坠跌致伤。依据随机双盲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症监护和护理,其中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营养支持护理、心血管检测、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等常规的监护方案,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急症监护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首先护士长需要根据护理安全管理的原则,再结合急症科的特征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措施,让患者及其家属全面的了解和同意诊疗方案和手续,尽可能的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根据相应的突发事件来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顺利开展护理工作。(2)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急症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使用急救药品的正确率和操作急救设备的技巧能力,并定期的安排医护人员交流经验和工作心得,总结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的加强和完善急救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性。(3)加强对护理文件的记录:一般急诊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对治疗的过程和治疗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确保其客观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妥善存档留观病历,并对病例进行定期的审查。(4)药品与仪器的管理: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急救药品和仪器的管理,最好是进行专人专项的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重视相应的保养和清洁工作,在使用的时候做好登记,并及时的归还,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清点,如果出现问题和障碍,相应及时的进行处理和检修。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缺陷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情况、护理合格率等方面。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行χ2检验,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和抢救物品完好率。参照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6.0%,抢救物品完好率为86.7%,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5.3%,抢救物品完好率为100%,参照组的护理缺陷率要高于研究组患者,抢救物品完好率要低于研究组,P<0.05。

2.2比较两组的护理合格率。参照组的医疗考试、文书记录、医疗操作、导管护理、三基考试、无菌物品灭菌的合格率分别为86.7%、81.3%、78.7%、78.7%、81.3%,研究组的医疗考试、文书记录、医疗操作、导管护理、三基考试、无菌物品灭菌的合格率分别为97.3%、100%、100%、97.3%、100%、97.3%,这表示研究组的护理合格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在对患者护理的时候,会出现护理风险事故,并具有高风险水平、不确定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征[2]。一般急诊科的患者都是病情急而重的,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来说,风险性更高[3],这也导致急诊科的纠纷事件和医疗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更高[4]。因此,这对急症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化其风险意识,有效的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5]。综上所述,在急症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而提高急症治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尽可能的减少了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213-214.

[2]付雪飞,宗彩霞,张呈,贾丽亚,李楠.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17:2719-2720.

[3]苑俊英.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开展方法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9:204.

[4]甫丽,甫凤,曹静.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6,02:137-139.

[5]张洪艳,修雪莲,杨坤,宋静,赵瑞.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用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02:10-11.

作者:张雪 单位:吉林省柳河医院

第五篇: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输液故障发生率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参照组,对其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实验组,对其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是提前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排除和管理,以免造成护理中出现护理风险事故,进而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老年患者是现阶段医院的主要住院人群,静脉输液是为患者给药的主要措施。但是因老年患者自身体质的影响,使得患者的静脉弹性比较较差,且静脉直径比较小,因而就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进一步增加了患者输液过程的不适感,最终影响了整个输液过程的护理质量[1]。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输液故障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都使用同一规格和厂家的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其中参照组男103例,女137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17±5.34)岁。实验组男106例,女13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9.01±5.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第一,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输液中心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处理,做好值班时间的科学安排,完善护理风险事故的奖惩制度及护理人员的晋升制度,以此激励护理人员认真工作,进而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在患者入院之后,风险管理小组有效的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记录可能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因素,加强静脉留置针输液期间的观察。第二,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分析静脉留置针静脉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并进行严格的落实,按照无菌操作进行输液,禁止出现不良护理习惯,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培训穿刺技术,使其能熟练应用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后进行适当的考核,可以举行静脉穿刺竞赛,结合比赛结果和日常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合理的奖惩[2]。第三,增强护患沟通。增强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的沟通,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依从性,避免留置针头脱出、输液不畅等故障,以此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另外,输液前还要询问患者的药物应用史,对药物过敏的应及时停药物,并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留置针头脱出、输液不畅、疼痛等故障问题的发生情况。另外,对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液故障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

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类型比较多,比如并发症、纠纷问题、意外事故等。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不严重仅是影响了整体护理质量,但是若情况比较严重,就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日常护理中要尽可能的规避护理风险,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在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中,留置针是最常见的输液工具,相对一次性输液针,使用静脉留置针会有多的优势,比如针头比较柔软、对静脉壁造成的影响很小、能实现长期保留以及能减少穿刺次数等,最重要的是还能维持静脉通畅。但因其属于有创性操作,长期放置就会对静脉造成不良的影响,假如操作不当,就可能会造成护理风险事故,但是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则能很好的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3]。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就是说,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中的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增强护患沟通等使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护理人员能按照静脉输液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进而防止了风险事故的发生,并提升了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的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而在老年静脉输液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婷.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4019-4020.

[2]卢文英,江海燕,杨燕梅.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08:766-769.

[3]李蓓,全钰平.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2:1724-1726.

作者:张红霞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中心卫生院

第六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和效果。方法以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从而消除护理风险,保障患者饮食、生活、用药、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上升,50例患者均平安出院。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危重症,以呕血、黑便、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病率高的特点[1],因此除了有效的治疗,还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护理系统。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预防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和伤害。为了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了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该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4.8±2.9)岁。护理人员对该组患者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后,50例患者均停止出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上升。同时,护患关系和谐,未发生护患矛盾,无投诉发生。患者均平安出院。

2护理

2.1急救风险管理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急、病情重,为了节省急救所用的准备时间,护理人员应该事先将手术室设备、药物和器械等准备完全,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2~3名即可,避免人数过多造成混乱的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容量过低的情况,这时护理人员应立即为患者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2],帮助患者补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对其进行给氧处理,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急救要求合理使用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和吸引器等设备,掌握各类急救措施,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提供各类器械和药品,减少急救过程所用的时间。

2.2生活风险管理

对于尚处于出血期间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其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如出现呕血情况,应去枕平卧,将血吐出,及时清理口腔,防止出现误吸。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于病床大小便,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指导患者卧位排便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用力,防止再出血。同时,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其他杂物,防止压疮。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沟通,嘱咐其按照医生的嘱托照顾患者,及时记录患者呕血的次数,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严格执行护理警示告知标示制度,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约束患者和家属的各项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3用药风险管理

临床用药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该多加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生的嘱托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控制静脉注射药物的滴速,防止滴注速度过快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上消化道出血常用的药物有奥曲肽、奥美拉唑等,其中,奥曲肽血浆半衰期分长短[3],仅为1.1~3.0min,因此应连续不间断给药,换药间隔应<3min。奥美拉唑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例如头晕、腹痛、血糖升高等,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面部表情变化,及时处理,防止产生护理风险。

2.4饮食风险管理

临床实践证明,饮食不规律或者结构不均衡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知识教育,嘱咐患者控制饮食,按照医生的要求进食。其次,出血期间患者应禁食禁水,避免加重病情。待出血症状逐渐减轻后,为患者提供一些流食或者软食,注意食物的温度和数量。患者家属应该进遵医嘱,不能私自为患者提供不符合病情的食物。

2.5并发症风险管理

由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树立高度的警惕意识,采用预见性的护理,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准备。上消化道出血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有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意识、大小便颜色和数量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避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2.6心理风险管理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复杂,容易复发,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因此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还会丧失治疗的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此外,一些抗病毒药物本身也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4],产生一些精神上的不良反应,引发失眠、抑郁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增加依从性,提高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向患者展示一些已经康复患者的事例,使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的疾病,克服心理上的压力,积极的面对疾病。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践行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及时完善相应的资料,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用药、心理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同时赢得患者家属的认可和支持,能够自觉的按照医生嘱托照顾患者,避免产生风险问题,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萍,秦丽丽,华东育,等.风险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8):232-233.

[2]王文英.6S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分析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23):73-76.

[3]杨秀梅.护理安全管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16(17):2584-2585.

[4]陈芬芬,叶苏玲,陈梦怡,等.优质护理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1(5):189-190.

作者:王楠楠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六病区

第七篇: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

【摘要】把好护理安全关,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运用现代合理的管理方法,有效应用现代质量管理办法,让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为患者供应快速、安全、方便、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进行护理的风险管理,使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使医护、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普遍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1风险原因

1.1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实施力度不够到位

急诊科拟定了很多名目的制度、预案,但最关键的还是实施的力度不够。急诊的特征突出“急”字,常常急诊科护士由于现状而受困于眼前事物。认为简单处置病人之后转送到专科病房就好,所以“简化操作程序”而重业务轻“管理”,常常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业务,把自己的管理职责忘掉,忽视或忘记管理者所承担的任务。

1.2知识薄弱

急诊科的护士大部分是一些年轻的护士,这些护士的工作年限低,经验尚浅,掌握的护理知识不牢固,所以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的工作,也不能够更好的照顾病人。急诊科需要的是一批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照顾患者经验的护士,这些护士都是在医院的第一线工作,假如有一方面发生问题就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给医院带来不能估量的损失。但是有部分护士不能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或者对于医生的医嘱和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没有什么概念,对于患者的过敏史也不知道,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不清楚,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也不能及时的向医生反应情况,这些都是护理人员知识薄弱的问题。

1.3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加强,大量增加合同制护士,加上转科等特征,护士流动性也相对大,同时,急诊病人来院时间短,病情危重,要求高,每位病人和家属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救治,尤其是在遇到节假日、晚夜班这些薄弱的时间段也是急诊病人就诊的高峰时段,因为缺少对繁杂病情的判断能力,缺少和病人与家属的沟通能力,缺少解决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如果应用洗胃机的经过中突然停电或者洗胃机不可以正常工作造成不可以立即应用洗胃机,遇到这样的状况,千万不可以慌乱,要主动找寻因素,把障碍排除,如果实在不能应用洗胃机时,用人工洗胃法,总之不可以延误抢救,不然会因此而引起护患纠纷。

2管理对策

所有临床活动甚至是非常简单或看似微乎其微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更何况具有高风险性的急诊护理。患者突然病情改变或突发意外、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大意,欠缺或应用错误的抢救药品,突发故障的仪器和没有履行告知、知情同意义务,语言不当等构成了风险原因。所以一定要健全、落实护理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使用并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方法,确保急诊的护理安全,这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一定要做好的新课题。下面讲讲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急诊科室要建设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带头,负责拟定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识别与风险监控做好,落实风险分析和汇报制度、增强风险预控,急诊科室护理的信息要及时掌握,把安全隐患查找,提出针对性预防方法。在急诊科室中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要设置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对危重病人设置专人护理。在交接班中认真交接当班护理状况,对也许会发生的护理风险要实施交接。

2.2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公布,为医务人员供应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使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增加了。人为主观原因是执业风险能控制的一面,因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从这一方面来使风险概率减少,主动进行护理安全措施。

2.3提高沟通技巧,建立新型护患关系

在急诊护理服务中,患者的服务需求是护士要善于捕捉,使其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得到满足。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关心、认真、耐心的态度和患者与家属沟通,向其说明抢救、护理经过中也许会出现的意外、解决技巧,让其明白每一项操作、检验等护理工作都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原因。

2.4增强患者转运经过中的风险管理

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包含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状况,适不适合转运;转运前把抢救药品和器材备齐;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知情同意并签字认可;与接收的科室电话联系,使其充分了解病情并做好物品准备;转运前记录最后一次生命体征;转运过程中至少有一名医护人员陪同,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呼吸道分泌物要及时清理,心跳骤停者就地实施CPR,同时快速到急诊科持续抢救;转运过程中做好治疗护理工作;与接收的科室做好交接班,并在转运交接单上签字。

2.5增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急诊护理中,很多风险的产生都和护理技能相关。所以,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增强,提升护理技能非常关键。特别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现在,护理新技术更需要及时掌握,持续充电,更新了解。在继续教育抓好的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班、护理研讨沙龙、参与讲座、自学考试等不一样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护理技能。尤其是应急能力的训练要加强。

3结语

总之,在急诊科进行风险管理的经过中,护士长要主动指引护士树立风险意识,在平常工作中经过现实行为来诠释风险管理的内涵和作用;急诊护士要自觉丰富本身素养,严格实施护理重点制度与护理操作规程,在使患者治疗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满足患者基本的、合理的要求和心理社会要求,用心为患者服务,就可以使风险事件的产生减少和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对患者、对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文英.护士如何防范护理风险[J].中国实用医药,2009,(26):236-237.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7):573-575.

[3]危丽华,郑焰华.实施批量伤员应急预案演练与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7):341-342.

[4]刘春黎.护理缺陷和经验分享制度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133-134.

作者:赵俊露 单位:金华市中心医院

第八篇: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目的对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方法综述近年来护理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护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加强思路及方法。结果护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护患纠纷、意外风险、以及差错风险这三种类型,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员、组织、以及设备。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改善需要从明确管理职责、重视业务质量建设、细化护理过程、以及持续质量改进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思路;方法

0引言

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核心定义是:对病患、探视者、以及医务工作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合理判定风险的程度与影响范围,并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行动,以达到控制并消除风险的系统工作过程[1]。临床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工作均潜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因而需要将护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护理工作的始末。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回避护理风险,使护理纠纷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少[2],确保患者所接受的护理服务更具优质性以及安全性优势,就需要重新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定义进行认识,从护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入手,探讨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思路与方法。综述如下:

1护理风险主要表现

1.1护患纠纷

此类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的开展期间,护理人员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生硬,或所提供服务期间的态度比较冷淡,再加上对相关临床护理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故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满意,并最终以投诉的方式解决。比较典型的护患纠纷包括:由于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不够仔细,导致患者出现部分并发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导致治疗时机延误等。

1.2意外风险

医院所收治住院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常常会发生包括滑到、烫伤、以及坠床在内的多种意外事件。而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与护理工作的不严谨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对患者所处病房进行环境护理的过程当中,没有及时对地面残留的油渍或水渍加以清除,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滑到的事故。又例如对于出现躁动情绪的患者,没有及时增加床旁防护护理措施,看护不够仔细,导致患者发病期间出现坠床等意外事故。

1.3差错风险

由于医院所设置的科室众多,护理工作量始终较大,护理期间所涉及到的技术操作也比较多,若护理人员缺乏严格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循现行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则可能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工作制度,进而导致给药的时间、方式、或途径发生变化,或出现漏服药,重复服药的问题。

2护理风险影响因素

2.1人员因素

首先,从护理人员的角度上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意识,没有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保护患者的知情权[3]。与此同时,护理期间由于所接手的病区众多,疾病类型多,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的压力相当巨大。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有限的工作时间影响下,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对护理流程进行擅自简化,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以及预见性分析,导致最佳的治疗时机被延误,且没有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同;其次,从患者及其家属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患者与家属对疾病治疗效果往往抱着较高的希望,即便是在出现正常的不良反应以及诊疗反应后,也将责任归结在护理人员之上,造成了投诉率的居高不下。

2.2组织管理因素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绝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设形成系统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的把控力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护理工作者也缺乏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意识的培训与加强工作,护理人力资源的调动与配置也不够灵活,高负荷、长时间的运转模式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产生厌倦、厌烦的负面情绪,最终对护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3医疗设备因素

从医疗设备的使用角度上来说,部分医院临床工作中所配备的医疗设备不够全面,设备性能同样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设备装置不仅规格不符合标准,且物资供应也比较的局限,因而均可能导致护理质量大大折扣,并可能对周边管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3.1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需要以护理部主任作为直接领导,安排专人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实施工作,对护理期间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的方式,对一定阶段内的护理工作现状进行总结,汇总在临床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交流改进护理工作质量,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措施方法。同时,在相关措施方法的实施期间,需要对其实施质量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由护士长负责对本科室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以及潜在护理隐患进行收集,针对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加以准确的识别,并及时执行上报制度,使相关对策的执行更加的理想。

3.2重视护理业务质量建设工作

当前护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形势在于:一方面,医疗技术以及护理业务的发展速度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医院所收治患者的疾病更加的复杂,对护理的个体性要求更加具体。虽然护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应用了大量的方法来提高护理安全质量,但仍然可能导致护理问题的频频发生。因此,就需要从质量建设的角度入手,结合护理工作开展实际,制定系统的《病人管理规定》。以皮肤问题为例,通过构建系统制度的方式,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识别存在护理高危因素的患者,实施并发症的预报工作制度。对该并发症治疗期间护理技术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警与识别,集中护理人员通过讲课、考试、以及临床提问的方式,使其能够掌握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3.3对护理过程管理的细化

对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护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以前虽然没有出现问题,但仍然潜在护理安全隐患以及薄弱点的部分,归纳后系统制定《防范意外事件护理预案》等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护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事实,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对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研与汇报。特别是针对住院患者而言,需要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规范,包括对住院期间摔伤、烫伤、坠床等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对出现输血、输液反应、以及发生护理纠纷后的处理程序进行规范。

3.4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以月度为单位,对护理过程以及护理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水平进行全面检测与评估,寻找恰当的改进机会与改进环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防范措施。同时,在发生安全隐患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汇同科室工作者共同对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进行查找。若科室发生护理差错,首先不能批评出现差错科室的护士长,而应当以一种引导的态度,首先肯定护士长在发生问题后及时上报的处理方式,同时需要与护士长一同对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分析,明确发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改进,同时也可对科室现行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与规定进行持续优化。

4结束语

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长期性以及持续性的特征,在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准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对近年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2]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9.

[3]陈丹丹,彭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2):112-115.

作者:宁剑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

第九篇: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摘要】目的:针对神经外科进行护理影响因素、风险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管理优化方案。方法:针对12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资料总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制定对应管理方法体系。结果:风险管理方法优化处理后,对应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理念、记录书写质量、护理效果等均实现明显增长;风险管理后对应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明显,满意度高达97.92%,与优化管理前的86.67%发生显著提高。结论,针对神经外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优化改革,可充分提高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护理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策

神经外科的病患一般具有病情变化快、危险程度高的特点,且极易发生死亡状况,需要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关注。临床治疗中,突发状况多、风险较大,护理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极易发生医患纠纷等负面状况,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针对护理环节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优化方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结果的角度出发,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相应调整对策,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40~65岁,平均(51.03±5.98)岁;疾病类型:脑脓肿,脑出血,颅骨骨折等。另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作为风险管理实施对象,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42~61岁,平均(49.82±6.71)岁;疾病类型:头部创伤,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阶段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针对前一组病患人员进行临床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其中的护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体系、环境条件、病患素养及护理水平等,进行对应护理风险的制定。

1.2.2护理风险管理分析第一、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神经外科管理的责任制体系、风险防控管理体系、高危特殊人员的管理方法、专科护理流程及紧急处理措施等,保证整体风险防控具有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的特点。还需要将风险管理与日常护理人员的考核机制挂钩,并充分体现在对应奖金工资方面,从而提高对护理人员风险管理的实施激励效果。第二、护理环境的优化处理,进行环境风险管理调控优化,如针对病区进行防护栏设置、走廊卫浴处设立扶手、地面污染处和积水处及时清理等,避免患者跌倒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此外,针对病房进行合理的消毒杀菌、通风管理,保证病区的舒适温馨性。第三、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从患者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心理、生理的健康教育,避免其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对其生活习性、病史等全面了解,并进行健康宣教,力求得到家属的全面配合与支持。降低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第四、加强护理团队建设处理,从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角度出发,对风险护理进行优化。如专家培训,增强相关作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临床护理技能。并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学习,增加所有护理人员的法律常识,切实实现风险防控的合理化、合法化。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专科、仪器操作等方面的考核培训处理,保证相关作业人员可专业的完成护理工作,并具有熟悉操作相关设备的能力。第五、加强对护理重点的管理,根据病患特点,针对薄弱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如午休、交接班操作中,保证高风险患者的特殊护理,如危重患者、新病患、精神障碍患者,加强特殊护理操作的管理流程优化,如颅内压监护、管道护理等,必要时可制定专业的护理方案方法,如弹性排班法、特殊护理方案等,以期充分避免薄弱环节的风险发生。

1.3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风险管理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

2.2护理满意度

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由86.67%增加到97.92%。

3结果与讨论

风险管理是针对潜在风险、环境风险等进行管理的环节,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避免危害病患的状况发生,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方法的处理。随着近年来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对应风险管理已经充分引入到医疗行业,借助护理风险管理可充分实现对纠纷状况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外科病患的风险因素较多,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控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可充分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能力、护理专业效果、书写记录能力等,护理安全事件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1.67%-10.42%),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97.92%-86.67%),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4结语

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较多、危害严重,必须加强不安全要素的全面分析、应对处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性的关注。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风险管理制度教育宣传、考核管理等,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修养,方可为病患提供安全稳妥的服务,实现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95-396.

作者:张婷 单位: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

第十篇: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

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与分析近年来,护理安全隐患是患者及医院热议的话题,如何有效地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成为医院建设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就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与分析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对县级以上医院各个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共抽取335名护理人员,男6名,女329名。另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不同科室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了解质量控制前后的护理效果。经确认,参与本研究的所有人员均符合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参与人员的性别、专业、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原因:(1)医院管理制度漏洞,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强;(2)护理工作漏洞,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3)医院环境漏洞,护理用品质量不过关,病房脏、乱、差;(4)患者因素,疾病本身具有高危性、复杂性,擅自进行危险活动。针对以上护理风险,采取措施:(1)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2)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加强学习,巩固实践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护理课程培训;(3)加强医院的环境建设,对急救药品和物品进行有效管理;(4)对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体征变化,保持24h内随时待岗。

1.3观察指标

质量控制前后1个月,对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护理前后急救用品完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效果评价每月1次,共12次。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效果,实行质量控制后,患者的护作者简介:赵丽(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护理学。通讯作者:赵丽,E-mail:zhaoli0415@126.com理满意度提高,并且急救用品完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较质量控制之前均有显著提升(P<0.05),

3讨论

第5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孕产妇100例,其中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实施产科风险管理,将其作为对照组,而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将其作为研究组。两组产妇人数均为50例,其中研究组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6.2)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9±5.3)岁。两组产妇在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风险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落后,责任心不强,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等均有可能产生护理风险事件。部分护理人员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未向孕妇及家属明确告知妊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一旦出现异常,孕妇及家属就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抱怨情绪,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2)护患沟通因素。部分护理人员不善于与孕妇及家属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注重孕妇的心理感受,甚至对于孕妇因紧张、恐惧而反复向护理人员提出问题的行为,表现出极不耐烦,进而引起孕妇及家属反感。同时在孕妇分娩过程中,未给予实时的人文关怀,导致孕妇不满。

(3)人力因素。因临床护士紧缺,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思想不集中,护理工作不到位,容易产生护理风险。(4)护理记录因素。护理记录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执行医嘱随意代签,使护理记录失去法律效应。

1.3对策

(1)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其了解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使护理人员能自觉规范的进行护理操作。另外,利用法律知识,可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减少护患纠纷。

(2)风险评估。针对护理操作中可能引起风险事件、投诉事件的主要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改正措施,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3)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常规,认真执行查对与交班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使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5)加强服务意识教育。由高资历、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讲解护理技巧,并传授与患者交流的技巧、人性化护理细节。每月依据护士的护理质量、服务态度,选出模范护士,给予奖励,以激励其他护士。

(6)合理排班。在排班时,可由资历高、经验丰富的护士搭配资历较浅的护士,在高危时段,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

(7)规范护理书写。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应及时、客观、全面,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汇,并由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4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事件情况。

1.5数据处理方法

采取软件SPSS15.0处理数据,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