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第1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护理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第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特色课程的设置。[1]第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性,但是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开展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同时其创新能力与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2]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掌握为主,并且集中在理论知识层面。即使在实践课程中,由于时间、场地的影响,也是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的实操训练缺失现象严重。[3]

三、完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第一,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所在,只有合理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并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形成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立专项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拓展学生的服务领域,定期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相关的护理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老人和儿童的身体特征及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护理计划,其中保证做到对老人、儿童的常规检查及基本病情的护理。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心得日记,将每天的工作及心得体会做出详细的记录,每次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经召开经验交流会,学生就自己的感悟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发展,并为下一次的实习活动积累经验,做出有效的调整,更好地为老人和儿童服务。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充分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第二,更新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实操性。例如,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在选修课程的选择方面遵循创新与实践的原则,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可选择文献检索、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汇报和实践演练等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第三,建立实训基地。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和临床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临床经验,以应对护理工作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例如,通过联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级,即院内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前者主要以引进先进医疗器材和护理手段为主,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进行临床模拟实习;后者主要是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

四、结束语

第2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1.1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本研究随机抽取郑州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20个教学班,每个班随机抽取20名学生,共计400名学生;随机抽取护理专业相关教师60名,其中专业课教师40名,基础课教师20名;抽取郑州市较为知名的医院、社区门诊等相关医疗机构30家。发放调查问卷,对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课教学与实践安排、师资队伍、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调查。

1.2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及数据,同时结合小组访谈、个别访问的方式作为补充,对所抽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发放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行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法和改革意见,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将该新模式在我校护理专业的30多个教学班进行试行,观察效果,逐步完善和优化。

2.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整理,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其中学生问卷394份,教师问卷58份,相关医疗机构问卷29,有效回收率均在96%以上,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2.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能够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结合性整体护理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现有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以生物护理模式为主的临床疾病护理,能力、素质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组织教学与培养专业思想不契合

目前,在教学模式方面,绝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都是采用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脱节;在临床教学方面,任课教师主要为临床医生,使学生所学护理理论知识不能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方面,常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形式,致使一部分学生的护理专业思想发生动摇[1]。

2.3课程设置与专业特色不配套

现阶段,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比例不协调[2],护理专业知识所占比例过少,临床课程医疗专业知识所占比例过大;人文课程所占比例过小,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知识涉及的不够;课程内容多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框架构造,以学科为中心,各课程间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各课程之间、前期课程与后期课程之间重复过多。然而,现代护理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但知识覆盖面广,而且实践性强,在与医疗专业相互交叉的同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因此,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日益成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脱节。

2.4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中专院校层次相对较低,高学历的人才不愿选择来中专学校当教师,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护理教师的学历起点仍比较低[3]。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教师本科学历教师为主,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低,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更低,部分学校至今没有医学博士学位的教师;一部分教师是大专学历,且多为各中等卫生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缺少外来人才,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另外,各中等卫生学校护理教师在选拔、培养及执教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因学校教师资源短缺,部分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护理专业教师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相比,所占比重较小;部分临床任课教师需从事临床工作,工作繁忙,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且课后与学生交流时间不足,都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校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3.结论及讨论

3.1明确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医疗卫生职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作为要培养护理人才的中等卫生学校,要时刻认清社会背景,对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收集毕业生反馈,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等各方面要求,用以指导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卫生学校须为培养适应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护理人才寻找新的途径与方法[5]:(1)把好生源关,提高生源质量;(2)选择合理的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建立良好的基础教学设施,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3)拓展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实习基础,并安排师资负责实习工作,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2树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如下新的护理理念:(1)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要让护理专业学生的认为护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疾病”,将服务意识由“病”转向“人”,加强对病人的关注与尊重,为病人创建温馨的医疗环境。(2)整体护理理念。整体护理是指导护理实践工作的一种思想方法,开展整体护理,树立整体护理观,从社会、心理及生理多方面评估病人潜在的或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提供全面的、主动的整体护理,以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要。(3)开放系统理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护理学生只有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并不断地的与外界环境互动,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3.3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新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改革是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要有创新思维,课程设置应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已将护理学从医学领域,转变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范畴。现代护理模式要求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对部分课程优化重组,强化其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如将外科护理学与内科护理学重组为护理课程Ⅰ,将儿科护理学与妇产科护理学重组为护理学课程Ⅱ,将精神护理学、传染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康复护理学重组为护理学课程Ⅲ,这些课程的优化重组,既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又注重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联系,突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满足不同时期、层次的人对健康的需求,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实施。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第3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1.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行业对中医护理专业人员需求量大,但中医护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基层中医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中医护理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护理专业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发展中医护理专业意义重大。尤其是拔罐、刮痧、保健按摩技术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更能适合现代中医护理需要。

2.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

(1)研究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了适合中医护理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广大师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后效果评价。(2)研究方法。主要用了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对比法案例反思法、经验总结法等。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教育教学。(3)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中医护理专业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论证报告、针对调研结果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设计改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现行课程体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主要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按临床路径的工作方式分析了六项主要工作项目,三个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每个工作项目分解成可完成的工作任务,再将可完成的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的职业能力。通过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法,明确“三统一、两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对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对接、专业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对接,将执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2)“3+2+1”课程体系的构建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充分调研后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职业能力培养主线、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同时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2)确定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的工作项目学生毕业应具备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专科护理、监护技能和中医护理技能,并能够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等方法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备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按照临床路径工作方式,将中医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模块划分为护士岗前学习、接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医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出院患者的护理6个基本工作项目,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3个主要发展方向。3)建设课程体系基本框架。通过医院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行业对中医护理人才主要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侧重技能型人才。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10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的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兼顾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医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兼顾对口高职考试。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素质拓展课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时间分配上,构建“1.5+1+0.5”的课程体系,即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医院)进行岗位实践,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考试复习及毕业考试。4)优化课程结构确定授课内容。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结合课程特点和主要内容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全新的创造,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

4.创新成果呈现

(1)论文、课题、校本教材硕果累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发表课题相关论文7余篇、先后申报课题3项,立项校级课题2项、编写校本教材4本,在全体建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稳步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整体提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的建设和研发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构建“三统一,两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护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方法。中医护理专业建设要沿着这一模式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加强校企(院)深度合作,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努力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林华 何文娟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参考文献:

[1]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4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涉外护理专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的护士短缺人数已达到20万,每年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随着国内涉外医院的增加,国内对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巨大的就业空间。2012年,涉外护理专业正式纳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开始作为独立专业招生。但是,我国涉外护理教育的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大多数学校都采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外语课程学时的模式,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在护理理念、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

一、涉外护理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1.国际性护理人才短缺

发达国家护士短缺已持续数十年,虽然各国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干预,但忽视短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美国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1年美国护士的 缺口接近13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万人;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同样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2],护理人员如此匮乏使得这些发达国家把眼光投向中国,这就为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

2.国内就业压力大

由于近年来护理院校的不断扩招,护理人才倍增,同时护生所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就日益严峻,我们选择人才输出,这样既可以解决国外人才短缺问题,也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是即具有普通护理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又具有适应涉外护理岗位的专长,在获得相关国际资格证书之后,可以在国外从事常规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国际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 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3]。

2.国内各院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

一是主要表现在强化涉外护理专业外语特色上,增加外语学时,增设专业外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是部分院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适当增加符合国际惯例方面的课程。三是在一些研究与实践中课程按照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提高了实践学时比例。四在涉外护理课程设置研究中,注重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4]。

三、涉外护理班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安排

1.存在的问题

1.1外语基础薄弱。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成绩相对薄弱,并且外语成绩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外语的毅力不够,有很多学生尽管十分想出国就业,但是由于外语考试的分数达不到相应国家的要求,这是导致许多同学不能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外语教师不足。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一定要有相应的外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督促作用没有充足的外语教师,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学习效果欠佳,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涉外护理外语教学质量不高。

1.3缺少教学经验。目前,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公共英语和护理专业课教学任务分别由外语专业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由于外语教师对于护理专业知识并不熟悉,护理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还普遍达不到―个较高的层次,难以胜任专业外语的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外语和专业知识学习时不能做到很好地结合。

2.改革措施

2.1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运用模拟情景的角色扮演和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虚拟情景构建, 在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涉外护理师资标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建立国外导师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外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应学历教育、国内外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更新教师教育思想, 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使其与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接轨,并在分配上对涉外护理教师采取倾斜政策。常年聘请外教,加强英语教学。

2.3突出涉外护理特色,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分为公共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和护理英语(专业课程)2 部分,分别占总学时的17.06%和4.66%;另外,增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般情况,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出国就业的热情。

2.4体现与国外护理教育的接轨。通过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社会学基础、家庭护理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法规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课程在把握国内高专护理教学内容主体的同时,增加国外较为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

四、涉外护理班雅思培训

1.目前我校雅思培训安排

现阶段我校的学生进行雅思培训是在第二学年的7月份,之前学生并没有开设任何关于雅思的课程,只是在7月份才开始进行专项的雅思培训。

2.改革建议

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雅思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什么是雅思,并主要针对雅思考试,使学生继续加强和巩固公共英语的学习,掌握考试技巧及规则,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努力达到雅思5.5以上水平。

五、涉外护理班学生输出

第5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护理专业对职业人的要求包括职业体认、职业环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身心素质等。护士的职业化培养需要从学校开始,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在职业体认、职业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职业化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致使学生职业化程度不够,导致毕业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化出现短板,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我校自2013年9月对护理专业新生试行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通过三年的实践,这批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完美地完成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职业化和职业人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职业化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

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并能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通俗地讲就是:“干什么像什么”。

2护士职业化和护士职业人

护士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态度。职业认知回答护理是什么,护士是干什么的;职业情感涉及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从事护理工作、完成职业使命;职业行为诠释的是怎样做、如何做,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职业关怀等。

护士职业人是具备一定的护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行为、职业资质和职业技能的人,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治疗疾病的使命,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

3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仅仅发挥了10%-30%左右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的职业化精神教育与职业化培训,就能发回其能力的50%-80%。

4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培养现状

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就是将职业化素质划分为显露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职业资质、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显性的职业素质,存在于冰山以上部分,这部分是我们目前高职教育中所重视的。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是隐性的存在于冰山以下的部分,是不容易被看到的,是被忽略的部分。而恰恰这部分职业素质对职业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2013年9月,我校在2013?护理专业新生班随机选取了4个班作为试点,尝试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构建了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5个基本要素: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评价体系。

6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实施

“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确定为分段式培养,即将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学年,为职业素质形成期;第二阶段,大二学年,为职业素质固化期;第三阶段,大三学年,为职业素质完善期。

7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目前,我校2013护理专业职业化培养试点班级共216名学生已经全部毕业,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到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到这批毕业生的整体职业化素质较高,用人单位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临床带教老师反应这些毕业生在劳动纪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自律性较强。工作积极性高,乐于助人、富有爱心,能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同事关系、护患关系融洽。

(2)职业化形象是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每个同学都必须通过护士职业礼仪考试。因此,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在见习、实习阶段,还是参加工作后,都表现出高标准的职业礼仪形象。

(3)职业化技能是专业技术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职业化技能培训中我们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紧密结合临床案例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用人单位一致反应我们的学生角色适应快、岗位胜任力强。

第6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调研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护理工作的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深入到护理职业教育中。护理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点专业,为使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1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毕节市护理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分布、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素质、知识、技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国家、省、市护理人才现状及需求规划;岗位工作任务;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岗位对专业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岗位拓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调查单位及对象

市县卫生局、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乡镇医院及村卫生室的领导、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一线专业骨干进行调研。

4调查方式

个别面谈式、问卷式、座谈会讨论式,会谈中使用适当语言和不添加评判态度。

5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09所,病床15124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1.81张,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且全省最末位。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注册护士3218人;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0.4人。同样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按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毕节市“十二・五”期间应累计增加床位18916张,床位总量达34040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4人以上,注册护士总数11760人以上。

6分析

毕节市及周边地区护理人才需求量较大,仅“十二・五”期间,毕节市护士需求量就比较大。临床护理与专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均大。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90%以上的人认为中职护理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很有必要,专业培养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人文关怀到位,临床一线最注重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临床一线急需理论及技能型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增加临床见习,使教学与临床零距离接轨。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与操作并重;实训内容要实用,多开展见习实训;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等。

7结论与建议

岗位需求定位,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和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岗位需要,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整体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献身护理事业的理论+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关怀到位、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的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和专科护理人才。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护理评估,熟练应用临床各项护理措施,沟通能力较强,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专业、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使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实习相衔接,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衔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衔接。

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善“院校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二元三段式”、“1.7+1+0.3”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元”强调学校和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突出学校与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三段式”指学生临床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分三阶段:通过“校内实训(第一段)、基地见习(第二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段)”,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三阶段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中强调注重“三结合”:在校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第一结合),毕业实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第二结合),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相结合(第三结合)。“三段式”教学安排前1.7学年(第四学期只上前6周课程)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护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得到加强与提高。1.7学年后到医院进行1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实现“零距离”对接。1年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0.3学年)的理论强化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为学生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护士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标准改革课程体系,确立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构建“人文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护理专业模块”、“岗位特色模块”四大模块组成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修订教学计划与实训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等,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研开发职业技能考评与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对实训操作进行规范。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提高自学能力,加强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明确职责和要求,选拔学历层次较高、素质好、护师及以上资格、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护士带教,加强教学督导,建立健全带教管理制度。

第7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主要基地,推进高职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切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作者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研究与实践尝试。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实用性护理人才,课程改革是基础,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会促进教学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培养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精选与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内容,删除与护理专业培养模式无关的部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体现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够用实效”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教学内容构建。注重模块教学的内容比重,使学生能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能操作能力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立足实践技能操作训练,适应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要求,减少理论教学内容,多做实际操作做到简明、实用、易懂、使学生便于操作。与此同时,我们组织教师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自编讲义、教案和空间教学课件。讲义编写以护理专业临床护理程序为基础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创新整体护理的思维能力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从基础课开始就融入技能训练内容。构成实践---课堂---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从课堂融于实践技能,改变过去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老三段的做法,以此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CAI课件、空间教学软件、仿真实验模拟教具等 教学手段,构建程序式教学环节。强化技能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熟练化,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夯实动手、动脑思维能力。

在实践技能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训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多功能、开放式的技能教学手段。我院还新建多个护理实训室,购置和补充一批具有国内先进的教学仪器和病床仿真护理模型,开展多种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人文素养及关怀病人的情感培养,营造人性化的高尚品德,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

建立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培养实用性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互动的教学运行体系,提升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注重建设重点课程实训室

本院重点建设实训室为基础护理、急救实验室,仿真临床医院病床设置护理病床,集护理、急救于一体。设备设施与临床医院相类似,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会护理、急救病人的程序,为学生掌握先进有效地急救技术,创造了机遇与条件。本院还建立了一批部级数码显微互动、内科、外科、手术室、康复医学等44个实验室。把基础课、专业课、临床课实训室融于一体,有效地保证了护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学生参与了相关实验室安装、调试过程,学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开发,提供了操作练习平台。

(二)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导的带教队伍

带教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关键,发挥和调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建立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的主要因素。教授、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本院注重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在待遇上给予倾斜。引导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上,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建立开放式实训场所

要巩固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还必须勤学苦练,因为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而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练习是无限的。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学生人数多,操作机会少,学生掌握的技能达不到熟练程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开放式实训场所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没有掌握的教学操作内容,使学生锻炼成熟练的实践技能。因此,开放式实训场所是作为正常教学时间的补充,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成华,科研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

[2]温亚丽,“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6)

第8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第9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1.1一般资料

阿勒泰地区各医院(地区、县、乡级各医院)发放调研表1340份,收回1280份,有效表1201份,有效率为93.8%。

1.2调查目的

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护理专业课程及建设给予充分指导与帮助,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充分依据。

1.3调查方法

向各个医院的医院领导、护理人员、实习生等发放护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相关信息调查问卷表。

1.4调查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护理的知识能力、技能,护理人才需求,护理要才培养等方面内容。

2结果

2.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

地区县级医院需要本科大专护士,县(乡)级医院护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卫生部门相关领导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岗位工作中的表现表示满意,82%的卫生部门相关领导认为护理专业人才没有编制、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89.3%的卫生专业行家认为需重点偏重康复方向、社区护理方向护理人才的培养。89.5%的卫生部门相关领导认为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更为重要。需要偏重护理技能的强化训练[2]。

2.2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

护理专业行业专家认为要想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则理论知识传授最好能在模拟逼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在理论课前最好安排适当学时、见习,提高对职业环境、职业岗位感受和感知,尤其在实习期间,能多放手、多动手、多操作,技能操作课的学时占的比重适当加大,更为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提高。

2.3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情况

一半以上的护士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心理与精神护理、护理礼仪等课程非常重要,88.7%的护士认为课程中应该增加健康教育这门课,89.5%的护士认为人际沟通、心理学与精神护理的学时应当适当增加,应该增加学生个人防护、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的讲座。

2.4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和素质

90.1%的护士认为对于护士配合急救与应变能力非常重要,90.2%的护士认为健康指导与卫生宣教能力非常重要,90.8%的护士认为当今社会护士对疾病的康复能力非常重要,92.2%的护士认为护理专业技能操作能力非常重要。

2.5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研情况

89.6%的护理专业行家认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对社区护士的需求会明显增高,90.2%的专业行家认为社区护理职能中健康教育、预防占相当重要地位,88.7%的专业行家认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86.7%的护理专业行家认为社区护士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归避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能力。

3调查结果与改革建议

3.1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的建议

通过护理专家座谈认为,要想符合当前新疆卫生行业和本地区的现状与发展需求,就需要准确设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方向,要培养出的护理专业人才应当能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卫生保健等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具备熟练的专业护理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

专业行家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了以“理实一体化”为核心的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专业课程中增设《健康教育》[3]这门课,符合当前的医学模式;适当增加心理与精神护理的学时,强化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非常有必要,这些将对我校进行的“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护士普遍反映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问题,建议学校今后要适当增加人际沟通的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学生讲解如何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多给学生提供模拟和患者沟通的场景,真正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3.3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