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粮食生产论文全文(5篇)

粮食生产论文

第1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宿迁市国土面积8555km2,耕地面积45.7万hm2。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万人,常住人口480万人,乡村户数107万户,乡村人口439万人,粮食产量38.9亿kg,第一产业增加值228.7亿元,谷物及其他作物总产值10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近年来,全市把土地流转作为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石,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3万hm2,累计流转面积达25.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6%。同时,一些地方为了树典型、展形象,或是为了让集中流转土地尽快被承包出去,出现了片面追求家庭农场数量、一味追求土地超大规模经营的情况,有的地方一次性向农户流转土地规模在千亩以上,有的地方要求新型农户承包经营粮食生产面积不得低于20hm2,有“盲目”“跟风”之嫌。个别基层干部认为,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别的地方能一次性流转给农户上百亩、上千亩土地,我们也能,因而出现了靠行政命令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的现象。

2、粮食生产规模报酬的3种情况

微观经济学的规模报酬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粮食生产规模报酬的3种情况。第1种情况是:在生产规模较小时扩大规模,产量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第2种情况是: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若继续扩大规模,产量会与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产生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第3种情况是:如果规模足够大时再继续扩大规模,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导致规模报酬递减。我国南方地区小麦、水稻、玉米规模报酬变化的转折区间大体在2~3.3hm2,通常小于2hm2时规模报酬递增,2~3.3hm2规模报酬基本不变,大于3.3hm2时规模报酬递减。由于各地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同,此数值存在较大差异。在微观层面,农户追求的是总收入的增加,即使到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在耕地边际回报到零之前,农户仍有扩大种植规模的动机。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为了树典型、展形象,或是为了让集中流转土地尽快被承包出去,往往利用行政力量扶持千亩甚至万亩种粮大户。目前,宿迁市土地规模经营超大户与超小户并存,出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两级分化的苗头。因此,在宏观层面,要统筹考虑增产与增收的平衡、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之前,既要避免土地摞荒或经营规模过于碎小,又要防止土地过于集中,加大就业压力及扩大农村贫富差距。

3、宿迁市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范围

3.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3个关键值

农户生产粮食的土地适度规模与各地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密切相关。学者们在土地适度规模的区间范围内定义了3个关键值,即适度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目标值。

3.1.1适度规模的最大值

考虑到宿迁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8%,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笔者将毋须长期雇佣劳动力、主要依靠农户家庭劳动力就能耕种的最大耕地面积定义为适度规模的最大值。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度规模最大值应该是土地边际报酬为零时的土地规模,此时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未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全社会就业压力考虑在内。

3.1.2适度规模的最小值

综合考虑宿迁市劳动力转移程度、耕地面积及户均务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笔者把根据农业劳动力数量平均分配到耕地的规模界定为适度规模的最小值,即某农户的土地适度规模最小值=(村总耕地面积/村务农劳动力数量)×该户务农劳动力数量。

3.1.3适度规模的目标值

我国粮食生产要防止兼业化、副业化,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就必须使农户种粮收入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目前农民种粮最大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外出务工收入,因此,将能够使种粮专业户的年收入与其家庭全部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时的耕地经营规模定义为适度规模的目标值,这与蓝绍敏书记提出的“让职业农民获得好于城市就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以土地适度规模的最小值为工作出发点,防止土地摞荒;以适度规模的目标值作为发展方向,引导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适度规模的最大值作为控制线,防止土地过度集中而不集约。对于农民自愿扩大规模超过控制线,只要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可不加干涉;要管理各地政府“有形之手”,防止行政干预使土地过于集中并超过控制线。

3.2当前条件下宿迁市种粮大户的适度规模

考虑到宿迁市每年小麦、水稻两季或小麦、玉米两季的现状,2012年,宿迁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91元,乡村户均人口4.1人,按规模经营单季粮食生产纯收益(不含家庭劳动力报酬)6000元/hm2计算,要保证种粮大户家庭收入与宿迁市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一致,适度规模的理论模型如下: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4.1×16991/(6000×2)=5.8hm2。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结果是静态的分析结果是基于2012年宿迁市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农民外出务工机会成本等的平均水平测算得出的,测算结果随着时间不同、成本收益变化而相应变化。如果宿迁市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每户家庭农场5.8hm2需要3个劳动力计算,全市45.7万hm2基本农田仅需农村劳动力23.6万人。3.3用足用好“黄箱”政策“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进行干预、补贴,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子、化肥、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对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世界贸易组织(WTO)认为,这种不透明、扭曲的价格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是不公正的,因此对其有约束限制。WTO规定,发达国家的补贴不能超过农产品总产值的5%,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补贴不能超过农产品总产值的10%。我国“黄箱”支持总量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7%。也就是说,在不挤占其他农产品支持空间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最大支持空间为其产值的17%。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黄箱”支持总量约为粮食总产值的2%,还有15百分点左右的政策空间。2012年,宿迁市稻谷、小麦、玉米等3种粮食总产值为102.6亿元,按15%计算,总支持量可增加约15.39亿元,根据夏秋两季谷物播种面积54.7万hm2计算,平均增加2805元/hm2,对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进行调整。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4.1×16991/[(6000+2805)×2]=3.9hm2。在此情况下,如果宿迁市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每户家庭农场3.9hm2需要3个劳动力计算,全市45.7万hm2基本农田,仅需农村劳动力34.8万人。

4、对策

4.1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当前,宿迁市农户耕地规模小、种粮效益低,种粮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偏小,农户缺乏种粮积极性,许多农民的土地由亲戚、邻居代为耕种,土地经营十分粗放,一般只有播种、收割两道工序,基本没有田间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能维持农民温饱,但是却不能增加农民收入,长期维持这种超小型的土地经营规模,不仅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6]。因此,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既包括粮食生产规模化,也包括产前、产后社会化生产规模化。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收益、提高种粮收入。

4.2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应当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本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目标值为3.9~5.8hm2,如果全市按这一标准推进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仅需劳动力23.6万~34.8万人。目前,宿迁市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约为80万人,全市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尚需转移50万人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有一定难度。各县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不可盲目冒进,积极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向集聚区集中、农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核心,大力发展专业大户、联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集体经营、龙头企业经营以及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内部规模经营、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综合效应。

4.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及流转服务

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市场是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机制,确权是土地流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当前,宿迁市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4年8月底前结束试点,2015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全市45.7万hm2耕地,按300元/hm2成本计算,需要工作经费1.37亿元。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同时,要搞好土地平整、机耕道以及农田排灌设施建设,为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

4.4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第2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1.1自然资源情况

1.1.1温、光、水资源配合良好句容市位于长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18.6mm,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2116h,年平均无霜期229d。境内以赤山湖、沿江圩区为主体的圩区稻作区,有着句容市“鱼米之乡”的美称,水稻生产一直是句容市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1.1.2水源丰富,时空分布不匀境内共有中小型水库(湖)76座、大小河道44条,总长310多km,水域面积2万hm2,总容量3.1亿m3,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全年有5个相对集中的雨期,但时空分布不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干旱与涝渍交替出现、洪涝受害程度重于干旱。

1.1.3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句容市北临长江,宁镇扬丘陵横跨东西、茅山丘陵侧卧东南、中部是广袤的丘陵地带、西南部是肥沃赤山湖圩区为主体的圩区,地形地貌复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说法。耕地面积4.81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4.8%,其中水田占72.2%,旱地占27.8%,人均耕地0.094hm2。土壤类型多:土壤母质为下蜀黄土,发育分化为6大土类、13个亚类、17个土属和23个土种。经过长期精耕细作和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目前水稻土是全市面积最大的耕作土,面积4.4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61%。

1.2品种应用情况

水稻品种基本上是早熟晚粳大穗型品种,大面积生产上水稻主要以武运粳系列、镇稻系列为主推品种,搭配种植迟熟中粳品种,近两年米质达“国标二级米”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比例在逐年上升,对于优化品种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麦主要以扬麦系列、镇麦系列为主推品种,宁麦系列为辅助品种。2.3种植方式变化近10年来,句容市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插秧、直播稻、旱育秧、水育秧4种,小麦种植方式主要有机灭茬、板茬麦、稻套麦等。随着生产模式的转变,种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种植方式逐渐被摒弃,目前,句容市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是机插秧、直播稻;小麦主要是机灭茬、板茬麦和稻套麦。

2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

2.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农村道路改造、集镇建设、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开挖鱼塘等占用了一定的农田,加之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种植面积(特别是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直至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一些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面积有所回升,但减少的趋势将无法改变。

2.2灾害性气候不利影响频繁发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句容市秋收秋种期间温光资源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2015年前相比,11月份温度上旬增加0.7℃,中旬增加3℃,下旬增加4.8℃。降雨上旬减少2mm,中旬减少60.1mm,下旬增加18.2mm。光照上旬增加0.6h,中旬增加25.5h,下旬降低13.4h。与10年前相比,11月上中旬温度偏高,降雨偏少,适宜养老稻,到下旬后天气突变,降雨频繁,影响收种,春季遭遇倒春寒的概率也逐年增加,突发性灾害天气越来越频繁,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很大。

2.3农田基础设施老化

句容市很多镇区的田间沟渠仍在使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基础设施,虽然政府进行了一些维修、改造、新建,但进度和范围仍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严重的地方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加上一些地区开发过程中,毁损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得不到及时修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矛盾。

2.4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劣化,耕地质量及综合生产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三小”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严重;二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养分平衡失调,有机质老化,土壤中元素丰缺差异大;四是土壤基础地力产量下降。

2.5土地集约化生产带来的一些问题

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断增加,机械化进程加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外来大户逐渐增多,一些外来品种被盲目引进,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私下应用,造成品种栽培要点不明,适应性、抗性不清,种植风险增大。二是部分大户、合作社过分扩大经营规模,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造成农忙季节不能适时收种,水稻育秧质量、栽插质量差,改机插为直播方式,小麦迟播、抛荒等现象逐年增多,种植方法也是千奇百怪。三是重稻轻麦思想,惜本思想、收储能力差等因素,特别是11月上中旬气温升高,降雨减少,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过分养老稻,水稻收割越来越迟,小麦不能适期播种,至11月下旬,突遇降雨降雪,影响水稻收割和小麦播种,形成恶性循环,普通农户也开始跟风,虽然近两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稻麦双晚矛盾仍旧突出。

2.6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

一是本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主观上思想保守,凭老经验种田,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应对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差;二是经营分散,每户只种少量的口粮田,缺乏追求高产更高产的积极性;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镇、村两级,农技人员少,杂务多,乡镇一级勉强能维持,村一级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3推动粮食持续增产的对策与建议

3.1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

粮食持续增产离不开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适宜句容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应用高产新技术。特别是句容市目前双晚矛盾仍较突出,要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优化品种布局,根据句容市不同生态区域,引导农户种植适宜品种,适期播种,适期收割。技术上对现有技术等进行集成优化,使之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本土化、适宜化。

3.2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社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和解决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鼓励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购买新型机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根据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务农人数、机械配备等情况,控制其规模经营面积,做到规模适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粮大户,在土地政策、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其组建和扶持综合型农业合作社,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其农业生产,打造一批技术力量雄厚、机械配备完善、生产经营规范、示范辐射力强的现代化综合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3.3扩大媒体宣传,加强培训力度

一是利用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进行宣传。二是以超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以村头、田头实地教学为主,穿插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及流程图教学形式。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按照“四个一”培训模式进行,做到技术手册、技术挂图、技术明白纸相结合。

3.4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第3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粮食生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定量的分析出不同因素对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把理论分析作为切入点,从理论中总结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1.1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以下几种因素来分析研究区粮食生产:(1)粮食播种面积;(2)农村粮食产业从业人数;(3)农用机械总动力;(4)粮食作物化肥使用折纯量;(5)粮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农村总用电量。

1.2粮食生产模型建立

美国数学家Charles•Cobb和经济学家Paul•Douglas提出了著名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可以很好地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其基本模型为:Y=f(A,LA,CAP)=A•LAa•CAPba+b=1(1)式(1)中: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A表示劳动投入;CAP表示资本投入。在本文中,笔者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粮食生产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粮食总产量(Y);解释变量为:粮食播种面积(LAND)、农村粮食从业劳动力(LA)、农用机械总动力(MACH)、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折纯量(FERTI)、粮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IRRIGATE)、农村用电量(ELEC)。根据上述内容,研究区粮食生产的C-D生产函数写成如下形式:Y=f(A,LAND,LA,MACHFERTI,IRRIGATE,ELECTRIC=A•LANDa•LAb•MACHC•FERTId•IRRIGATEe•ELECf(2)进一步对C-D生产函数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产量的生产函数形式如式(3)所示:ln(y)=1nA+a•1n(land)+b•1n(la)+c•1n(mach)+d•1n(ferti)+e•1n(irrigate)+f•1n(elec)+μ(3)式(3)中:a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b表示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c表示农用机械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d表示化肥使用折纯量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e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f表示农村总用电量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μ是随机扰动项。样本时间从1990-2013年,样本大小n=24。

1.3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

在构建的分析模型框架基础上,本文根据分析的需要,收集整理了1990-2013年研究区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1990-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通过对数据整理可以发现,在所考察的时期里,研究区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太稳定,但总的有增加趋势;播种面积变化波动较大,但初始面积变化不大;机械总动力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农村用电量在2010-2011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但总体呈平稳增加趋势;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波动较大,略有增加趋势;劳动力投入有较平稳的增加趋势;化肥使用折纯量变化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1.4模型优化

首先利用OLS法,根据收集整理的样本数据,利用STATA13.0软件用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其结果表1。回归结果显示,R2=0.9741,调整以后的R2=0.9650,表示模型有较好的模拟效果。F=106.75,P=0.005。可见,从整体上讲计量方程解释能力较好。但是ln(x4)和ln(x5)没有t通过检验,说明这2个变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产量ln(y)与农村总用电量ln(x3)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去掉ln(x4)和ln(x5)2个变量,在同样技术水平情况下,优化后的模型为。

2实证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主要是用单位根检验来进行。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是ADF单位根检验、KPSS单位根检验、DF-GLS单位根检验等。其中,DF-GLS单位根检验是由Elliot、Rothenberg和Stock于1996年提出的,其实质就是退势版的ADF检验。DF-GLS单位根检验在面对小样本的检验时,稳定性较好,是目前最有功效的单位根检验法,因此本文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一阶差分后lny、lnx1、lnx2、lnx3、lnx6是平稳序列。

2.2协整检验

如果序列变量有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那么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是常用的2种模型。EG两步法主要用于小样本参数估计方面。当变量个数大于2,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个协整关系,分析结果不易解释,而后者则可用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本研究变量超过2个,所以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因为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滞后期=4,协整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迹统计值都大于最大特征值统计值(除最后一个相等),并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有2协整关系。标准化的协整关系式如下:ln(y)=-0.107+0.790ln(land)+0.405ln(mach)+0.3701n(ferti)-0.1791n(elec)(4)在上述的实证结果中,粮食总产量主要受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的影响,长期看来,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化肥使用折纯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农村总用电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在本文建立的对数线性回归方程中,各回归系数代表的是: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数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那么对应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越大。

2.3结果分析

2.3.1播种面积的影响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弹性达0.790,即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将增加0.790%,表明适当扩大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但是焉耆盆地粮食播种面积在考察时间段内变化波动较大,1990-2003年播种面积递减;2003-2005年大幅度上升;2005-2007年又大幅度下降;2007-2010又大幅度上升,之后变化不大。如此变化的原因如下:首先,较低的粮食价格导致了较低的经济效率,从而导致部分农民主动放弃种粮食。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耕地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1年以来,受国家退耕还林以及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焉耆盆地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

2.3.2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粮食生产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大小。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农用机械总动力与粮食总产量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弹性系数为0.405,说明农用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粮食总产量就会有0.405%的增长。在考察年间,焉耆盆地农用机械总动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3.6896×104kW增加到2013年的76.3279×104kW,增加了5.6倍。这也说明,焉耆盆地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对于保证粮食生产的高产、稳定及农业机械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带动了农民投资,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等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加快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进程,提高了农机作业水平,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3.3化肥使用量的影响肥料是作物的“营养”,合理施用化肥,不仅带来了农业增产,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本研究结表示,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弹性系数为0.370,说明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有机结构恶化、土壤板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能仅依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应该科学的把有机肥料和化肥施用相结合。

2.3.4农村总用电量的影响农村总用电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为-0.179。笔者认为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农村电网建设投入的加大,虽然焉耆盆地农村电力设施条件和用电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能源支撑,但是电费支出过高,加重了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用电安全存在各种隐患,如设备的产权不属于供电部门,设备不定期试验,容易产生漏电,极易造成人身触电事故。

3结论与建议

第4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1.粮食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减少

据统计,全县耕地面积在1949年时为54.95万亩,2001年减少到42.16万亩,期间总共减少12.79万亩,年均减少约2400亩。此后至2013年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到39.79万亩,年均减少约1800亩,这主要是严格保护耕地政策所起的作用。1949年农作物总播面积为69.99万亩,复种指数为127.4%,粮食面积63.1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0.3%。2013年农作物总播面积94.43万亩,复种指数达237.3%,粮食面积71.23万亩,只占总播面积的85.4%。上述情况说明3个问题:一是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退耕还林还草的进一步实施,耕地减少的态势不可逆转;二是人们对水果、蔬菜等需求的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肯定还会逐步降低;三是解放以来,复种指数已提高了近一倍,继续提高复种指数的难度很大。

2.粮油技术推广难度加大

当前,包括农民在内的多数人员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都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撂荒地逐年增多,种粮农户岁数越来越大,外出人员不愿回乡种粮的倾向相当明显或根本不会种粮,造成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相当困难,部分技术甚至有倒退倾向。以水稻生产为例,20世纪80年代亩植窝数平均为1.5万窝,90年代下降到1万窝,现在的部分田块已下降到0.5~0.6万窝,亩植窝数的持续减少是水稻单产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而产量总体变化不大的根本原因是种植品种普遍由穗数型变为了大穗型,由于品种的大变化而大幅度提高了单产,在玉米生产上表现更为明显。从大农业的内部分工上看,由于发展蔬菜、水果和农机化很容易成为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已把更多的精力、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了项目更大、更容易出亮点的其他业务工作,粮油技术推广部门的地位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同时,粮油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人员和较为突出的人才也抽调了不少到其他部门从事更紧要的工作,减弱了粮油技术推广部门的整体实力,部分粮油技术推广部门的负责人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实施农业项目等不属于技术范围的工作上,没有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研究粮食发展的技术应用和推广上来。此外,粮油技术推广部门建立的各种示范片、示范田块,所应用的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一般都需要较好的环境条件和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推广都有较大难度。以隆昌县水稻高产攻关为例,近几年,每年都以增加窝数、增施肥料、狠抓病虫防治为前提建立了百亩、千亩高产攻关片,尽管连续多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田块中稻和再生稻两季亩产超过了吨粮,但由于增窝、增肥、防病治虫需要增加投入,管理不到位还容易造成病虫害加重,以及大幅度增加穗数还容易引起倒伏,同时,农户雇请人员栽秧是以面积为单位给工钱,这样就很难保证栽够窝数。因此一旦示范或项目实施结束,示范片的新技术应用程度就逐步下降。

3.农机化步履艰难

近年来,全县开展了播、耕、栽、防、收全程农机化作业的探索,但仅仅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推而不广的主要原因是:隆昌县属浅丘地区,现在的机械不太适合不规则的小田块,尤其是田坎小巧,机械笨重,搬运不方便,让成片农户整体接受又十分很难。

4.现有种粮补贴不科学

当前分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分别有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名目繁多的种粮补贴,不仅加大了各级的工作量,还没有起到较好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应有作用。6.有针对性的发展粮食生产特色项目少近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安排了一定的粮食生产发展项目,对于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较好促进作用。但有针对性的发展粮食生产特色农业项目少,对下步粮食生产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大,如隆昌县近期稳定粮食产量的主要手段是稳定发展再生稻,却没有再生稻的专门项目,因此,无法结合项目认真研究和全力发展再生稻。此外,务农劳动力紧缺、文化水平低,耕作粗放,农户投入少,种粮成本高,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不能完全落实等,也是当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概况。

二、隆昌县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在依法严格保护耕地和坚决杜绝土地撂荒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潜力,深化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普及旱地多熟制,大力发展间套作冬大豆,逐步扩大稻田两熟和三熟制面积,千方百计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食种植面积的基本稳定。

2.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稳定玉米单产,恢复水稻和红苕种植水平。只要水稻和红苕恢复到历史最高种植水平,全县即可增加总产2万吨。二是积极发展再生稻。近十年的探索表明,尽管隆昌县属再生稻次适宜区,但除少数阴山深沟地区外,90%以上区域实际上是可以蓄留再生稻的,如果按平均亩产100kg、28万亩可蓄留的面积计算,总产可达2.8万吨。因此,稳妥发展再生稻是当前隆昌县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3.积极争取各级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首先应扩充技术人员,其次是各级部门和技术人员应认真研究粮食生产新技术,积极做好试验示范,主动邀请各级领导和重点示范户现场参观指导新技术示范片和试验示范田块。再次是要加大力度宣传农技干部和从事粮食生产人员的敬业精神和高产典型,让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有待遇、有地位、有荣誉,逐步形成人人愿意主动参与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4.全力推广农机化

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应主动研究和引进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积极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的机型选择和农机农艺的综合配套技术,并熟练掌握各种农业机械,争当农机能手,指导农户应用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种粮成本。

5.改革种粮补贴办法和项目实施

可以采取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的办法,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或者采取按交售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的办法,促进种植水平和产量的提高。同时,各地应在明确粮食生产发展的重点作物、主要目标和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按照有关农业项目要求整合现有项目或安排专门项目,确保最有发展潜力的作物或技术有项目支撑、有人员研究、有人示范推广,促进最有发展潜力的作物或技术能够快速成熟和推广应用。

6.制定激励政策

如:提高粮食保护价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一定补贴;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种植专合社补贴标准;提高从事粮食生产工作者的各种政治、经济待遇,吸引年轻一代农民和相关人员从事粮食生产工作等。

第5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

武穴市属大别山脉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全市山地面积有20多万亩,丘陵坡岗地有10余万亩,农民有种植红薯和马铃薯习惯。可引导农民利用中部丘陵坡岗地红壤土种植红薯,利用北部轻质壤土发展马铃薯,可建成10万亩的薯类作物生产区。为了防止品种退化,选择在自然隔离条件好的高山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红薯种苗基地,保证生产用种。

2依靠科技支撑提产能

科技是粮食增产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武穴农技部门可通过科技创新,总结推广适宜武穴粮食生产的增产技术和发展模式,以提升武穴粮食产能。

2.1集成推广“三个一”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水稻推广“一增五改”技术,即增加用种量,提高种植密度,改单纯大穗品种为适应性强的高产高抗优质品种,改人工翻耕为少免耕和机耕,改常规育秧为集中旱育秧,改偏施氮肥为配方施肥,改病虫分散防治为专业统防统治;小麦和红薯推广“一换三推”技术,即换用高产抗病品种,全面推广密植、配方施肥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马铃薯推广“一推三改”技术,即推广脱毒马铃薯品种,改习惯施肥为配方施肥,改平作为垄作,改发病时再防治为提前预防晚疫病。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三个一”技术,使粮食单产提高5%左右。

2.2创新发展三大模式,增加粮食总量

探索“马铃薯搭配早、晚稻”种植模式,力争薯稻稻三熟栽培模式亩产粮食1500kg(马铃薯亩产2000kg,折原粮400kg,双季稻亩产1100kg);探索“马铃薯搭配中稻再生”种植模式,力争薯稻再生模式亩产粮食1250kg(马铃薯产量折原粮400kg,头季600kg、再生季250kg);摸索利用中稻收获后至油菜移栽空闲时间60~70天,秋种马铃薯套栽(播)油菜,力争亩产粮食950kg(马铃薯产量折原粮300kg、中稻650kg)。探索这3种新模式将比原有模式亩增产粮食300~400kg,收入增加1500~2000元。

2.3科学应对灾害,保障粮食稳产

农业生产经常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为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粮食稳产增收,要对各种灾害制定不同预案,并对不同受灾时期提出相应对策,全市各粮食产区要成立多个农业灾害应急、病虫综防等服务队,及时应对各种重大、突发性灾害,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强有力保障。

3培育产业主体强产能

发展粮食生产,还要注重加强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引导和培育,让种粮、产粮、销粮有效益,有奔头,推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3.1培养种粮大户

通过引导、协调土地流转,维护种粮大户利益,使种粮大户有田可种粮,有钱赚。种粮大户对产粮的贡献大,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高。

3.2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各类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在粮食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市粮食生产提供社会化专业服务。如引导、鼓励市内相关专业合作社开展以早稻集中育秧为主的统一订单生产模式,积极推动双季稻发展;鼓励相关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为粮食生产提供专业化统防统治,使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可实现节本增收;支持相关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省工节劳,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3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注重培育粮食生产、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市场化产业开发,提升粮食品牌效应,形成粮食生产订单、加工、仓储、流通“四位一体”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3.4发展粮食深加工企业

红薯、马铃薯淀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其他工业原料,薯类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化工。如本市上市企业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发出以红薯淀粉为原料生产糖类产品和工艺,每年需要红薯30万t以上,实行企业和基地合作订单生产,将为武穴市红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落实政策扶持保产能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机制,合理导向,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粮食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扩能计划顺利完成。

4.1加强耕地保护

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55万亩不动摇。大力扶持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合理流向种粮农户,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4.2建立财政扶持机制

武穴市政府里要出台粮食扩能计划实施政策措施,成立机构,设立专项,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粮食扩能计划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对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种子基地、育秧育苗基地、种粮大户、龙头加工企业等给予扶持建设。

4.3严格考核奖惩

每年根据粮食生产指导任务,对各镇处进行考核,评选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及种粮大户、粮食企业贡献大户奖;对落后的镇村和当地党政一把手实行诫勉,在全市形成比粮食生产比规模、比单产、比总量、比贡献的氛围。

4.4强化组织领导成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