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3篇

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3篇

(一)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各大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单一,比如文献检索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未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采用统一、普遍的教材,并且把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展,面向学校的所有学生,未进行专业与年级的细分。这种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程,必然会出于兼顾大局的需要而侧重于一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检索技能的介绍,课程深度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水平,并且未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缺少必要的吸引力,因此,会降低课程的有效性;此外,现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教育涉及较少,存在一定的缺失。

1.2教学过程中实践性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的就是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信息应用的基础,相应的文献检索课程也要强调其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文献检索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比较不利。

1.3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实践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文献检索课程对任课老师的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其不仅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计算机技术水平也要相对较高。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老师均是由图书馆员兼任的,虽然他们对文献检索的知识与方法比较了解,但是在专业课程方面却有所欠缺,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此外,各大院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相应的任课教师接受再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这些均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产生间接的制约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保证文献检索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2.1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通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对文献检索的技能培训比较注重,忽略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文献检索课程时要增设这些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帮助其树立遵守信息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一个严谨、严肃、严正的信息态度。此外,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数字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网络相关信息检索与应用,掌握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后要进一步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的技巧,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文献检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2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

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一直是各个学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增加实习课时的数量。例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上机实习,在学习一两种数据库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经典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并做出练习报告,通过及时的应用,帮助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具体步骤与技巧,整个过程学生分析课题、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把文献检索课程设计到学生的毕业实习课题中,毕业论文中要求增设文献综述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提升其文献检索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顺利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2.3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

从某种程度而言,老师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文献检索课程老师而言,要求其不仅具备相应的文献情报知识、信息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要达到一定水平,而我国恰恰缺少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要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充实信息教育的队伍。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首先,引进专业人才,包括图书情报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提升信息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大硬件投入与资金投入,增设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老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在教师队伍中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信息、科技查新等先进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授各种实践经验,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在学校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部门,针对信息素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出台积极的鼓励措施;相关学术机构也要以信息素养教育为主题,定期开展一些会议进行讨论,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范围,实现全民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2.4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引入“专项学分”制

为扩大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普及程度,可以将相关课程列入非专业任选课程,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情报学概论》等,引入“专项学分”制,将其它的一系列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形式均列入相关内容的认定,包括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相关知识培训、图书馆书库管理等,与上述非专业任选课程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素养系列课程,进行严格的课程考核,并做出硬性规定,即“未在图书馆获得两项以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专项学分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书”。这种各项课程信息素养系列课程与“专项学分”制有机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总之,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陈翠玲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相关的教辅资料十分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二)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

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三)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要素

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只能使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得到保障,而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则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随着职务变动、工作内容拓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相关技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个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理念等进一步提升,最终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从而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四)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商品化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把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养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课程性质和课时数,完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配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强化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规范教学档案的管理;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大一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着重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个人发展指导—专升本或择业,大三着重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其次,要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辅导讲座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依托各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第二课堂的“隐形课程”体系,并以一定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的差异化教育,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教材,进行相关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阶段的需要。再次,按照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三个层级,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为平台,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规范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最后,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从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两方面开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置权重,重点关注过程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任课教师外,建议吸纳合作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自主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等第三方元素,探索实施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价。

(二)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当前,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一般为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基础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说来源比较单一。因此,首先应该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聘请有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学生辅导员担任专职教师,可以聘请从事心理、教育、社会等相关学科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兼课教师,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精英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担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拓展聘任渠道,完善职业素养课程的师资结构。此外,要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行业调研、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理论水平;对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教学观摩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其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提高其理论授课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服务。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硬件建设

目前,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硬件需求。因此,一定要依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硬件需求问题。一是要争取合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以社会捐赠或者准捐赠的方式,为职业素养课程增添教学设备,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测评系统、计算机辅助工具等;二是要与学院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部门轮岗和岗位指导。三是要依托相关政府部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采取外聘专家讲座、建设校友会、创业论坛等形式,积极引进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先进方法。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校园标示等元素建设,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内化并养成职业素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题,以其醇厚天然的氛围影响熏陶着学生的成长。

作者:于进亮 纪鸿飞 唐文君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编排上,大多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类的课程占据主要地位,而人文类课程被当作“副科”来看待。即使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也主要是依托《思想品质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国家规定的课程,数目不足,形式单一,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且现有的人文课程内容老旧落后,枯燥乏味,实用性差,难以吸引师生的兴趣。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师资不足。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理念,使得人文类课程和教师均不受重视,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投入上也有所倾斜,一些教师考虑到自身发展问题,纷纷转岗或转行,流动性大,师资匮乏。其次,文化课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职业院校对相对冷门的人文教师要求较低,且在招聘时只看重学术成果和专业能力,在源头上就没有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把关。而在进行在岗培训时,往往也只对其技能进行培训,许多教师都缺乏主动学习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动力,致使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不高。再者,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课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许多教师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更不用说主动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和学习,使得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渗透不够,难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方法有待改善

从目前的教学手段来看,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育方法单一而又陈旧。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课程大多以理论为主,因而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课上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课后缺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主体性没有发挥,情感难以共鸣,人文课程成为获得学分的工具。另外,讲课地点几乎拘禁在课堂上,很少走出教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单一呆板。

(四)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职业教育因其学生特点、定位目标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突出自己的特色。然而,许多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跟随大流,照搬照套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脱离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导致职业教育中职业性和人文性脱轨,没有体现出有关专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重点。此外,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时比较单一、机械,弹性较差。

二、加强职业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固有观念,致力于学生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行并重的教育理念,重构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职业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和谐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围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重要的环节。首先,重构课程目标。在制定职业教育目标时,需要重构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培育并重的原则,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效挖掘人文课程对科学教育的隐性促进作用。其次,要完善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还应该涵盖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学科的知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补充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个人基本素质。另外,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语言与写作方面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就职后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教育、法律基础类的课程。最后,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但是若在职业教育中穿插适量的人文教育,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专业课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并且内化。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并通过言传身教去熏陶、感染学生。

(三)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融合

人文素养教育重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知识学习和环境熏陶内化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不能光靠满堂灌、填鸭式的口耳讲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聆听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人文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土壤。其次,丰富课堂教育方法。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实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形象生动能达到枯燥、直白的讲解所不能及的效果。案例要与时俱进,最好是学生众所周知或者社会热点,在讲法律知识时应用极易使学生理解。情景教学法通过创造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融入其中,达到情感与意志的共鸣,比如在讲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时可让学生模拟求职情境,分角色扮演求职者和招聘者,在问答中讲解求职注意事项、需具备的素质等。此外,还可以采用活动组织法或者个别教学法,利用期刊、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因材施教,保证教育效果的全方位性和有效性。最后,还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出真知,对于人文素养教育同样适用。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在理论中获得人文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人文情感和精神,再外化为人文行为。例如,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不怕吃苦、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萌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辅助途径。如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徽,创作具有激励、感召作用的校歌、校训,制作一些有关校训、名人名言等的宣传标语,使校园环境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另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活动、模拟招聘会等,宣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和谴责不健康、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出职业内涵,营造科学与人文并肩发展、互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三、总结

国民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建设需要拥有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和反思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把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作者:刘文学 张淑艳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