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通信传播论文全文(5篇)

通信传播论文

第1篇: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1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发展情况。国外科技期刊发展情况大体呈现为以下特点。在学科分布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STM)领域的学术期刊为主流期刊。在运营模式方面,注重集群化发展。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大量小公司或非营利机构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期刊出版商广泛与各国的期刊编辑部开展合作,编辑部负责内容,期刊出版商负责期刊的运营、宣传和管理。在内容质量方面,注重打造期刊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和效应。在盈利模式方面,注重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业已经做到了从引导科研到投资科研,把科技期刊置于知识创新、知识推广、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1.2出版规模。国外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大。以STM领域的期刊为例,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2241种、爱思唯尔集团出版1670种、约翰•威立出版1300种、泰勒弗朗西斯出版827种[1]。2016—2018年度,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规模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众多,各刊分散经营,集群化程度较弱,2016年、2017年出版期刊数大于10种的出版单位仅有8家,而2018年这个数据迅速增长,达到了32家,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整合的趋势逐渐显现。1.3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认识。一是集群化势在必行。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少,且呈现“小、散、弱”特点,在全球学术话语权争夺上,处于明显劣势。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应该加快进行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二是中英文期刊应协调发展。英文科技期刊是提升我国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载体,而中文科技期刊由于语言优势,其内容更便于在国内传播,面向的读者也更广。2018年我国期刊年检数据显示,英文科技期刊333种,占比6.7%。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英文科技期刊获得了广泛关注,而占据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内容质量持续下滑,严重影响其在国内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传播中发挥作用。做好中文期刊是出版机构的重大社会责任和使命。三是应融入国家科技、经济建设实践中。我国科技期刊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作用,根本就是要为中国企业、科研做好服务工作,使科研与实际结合。期刊布局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建设。四是出版与传播并重。科技期刊出版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和传播其承载的知识信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重出版,轻传播”,对科技期刊传播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知识的价值并未完全发挥。应加大知识挖掘与传播力度。

2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作为战略前沿方向之一,正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较明显,而自主品牌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却与领先的科研实力极不匹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显示,我国在2018年卓越科技论文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19638篇、15177篇位列第4和第5位;在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21514篇、14304篇位列第6和第9位。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学科,其产出论文比例超过世界该学科论文的20%,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2018年,在国内数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24647篇、27608篇位列第3和第2位;在国内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131586篇、119726篇位列第3和第5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产出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世界领先。然而,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却缺乏高水平期刊,顶尖的学术期刊更是凤毛麟角,作者和读者对国内科技期刊的认可度持续下滑,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运营意识较弱。大多数期刊由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事业单位管理,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2)推广和传播力度小。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而传统的运营模式、单一的销售渠道、局限的受众面等限制了期刊自身的推广和发展,甚至对学术传播和进步产生了阻力[3]。(3)运营能力薄弱。每本期刊都有一个对应的主办单位,很少有独立的期刊出版机构,单刊影响力小,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期刊集群化运营是必然趋势。

3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

3.1集群发展现状及困境。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借鉴国际期刊集团化建设经验,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两种相对成熟的集群模式[4]:一是行业科技期刊集群,即以相同行业而聚集起来的期刊集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集群、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据传媒网等;二是综合性科技期刊集群,即容纳多个学科的科技期刊集群,这类集群主要来自于出版社,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期刊中心等。然而,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大多是形式上的虚拟集群,刊群聚合力有限、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能力弱,集群发展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期刊布局方式单一。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基于政策导向布局期刊方向,很少以数据为依据来细化期刊方向和定位,因此常出现集群内部同类期刊的重复办刊和资源竞争,同类期刊之间无法有效协调、形成合力。二是数据资源少。海量数据是期刊集群的重要资源,我国现有科技期刊集群规模有限,且仅有少数集群真正实现了数据整合、信息共享。而基于少量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无法精准掌握前沿热门方向、学者科研动向、学者关系等,对集群内各期刊策划选题、寻找优质作者、遴选同行专家审稿等支撑有限。三是时间和经济成本高。与国际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国内同量级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较少,很多功能都是定制化,在系统开发和测试环节耗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很高,很少有期刊集群能够承担。四是国际化能力弱。英文科技期刊比例较低,而占很大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一直未被广泛重视,国内优秀稿源流失严重,也无法有效吸引优秀的国外作者和读者,集群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建设困难重重。3.2集群建设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本文以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信通传媒”)运营的科技期刊集群为例,分享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经验。信通传媒隶属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于2012年整合《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电信技术》《通信世界》,成立了学术出版中心,并逐步整合行业资源,凸显内容特色,树立集群品牌,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域范围,自2015年以来,分别创办了《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Journalof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Networks》《物联网学报》《爱上机器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形成了统一管理、数据共享、资源互通的信息通信领域期刊集群。其发展目标是“创办和建设符合信息通信领域及行业需求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一流的学术服务”。集群拥有信息通信领域背景优势,且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对期刊创建、人才引进、集群市场运营也给予专项基金支持。因此,集群已建立了5000余人的专家库,深入参与期刊建设的编委会成员达到400余人;拥有一批从事出版工作数十年的优秀编辑和营销队伍,分别负责集群期刊管理、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基于期刊资源,每年还出版图书上百种。3.2.1集群建设实践。近几年,信通传媒的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在出版结构布局、专业管理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3.2.1.1优化集群期刊布局。同类期刊优化布局,注重差异化、特色发展。《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电信技术》报道内容分别定位在理论前沿、创新技术、工程实践,并以优势期刊带动弱势期刊,实现优秀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等资源的共享,3本期刊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在电信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5]。在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领域,布局新刊。立足信息通信领域,在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创办新刊,扩大集群的学科领域范围。以数字化重构科普生态,运营和创办《通信世界》《无线电》《爱上机器人》等科普期刊,覆盖不同层次的读者群。3.2.1.2建设集群专业管理能力。一是分类施策,增强期刊发展活力。传统通信领域老刊注重刊登原创和科学突破的研究成果。新兴交叉领域新刊注重刊登创新性和实效性强的研究成果。二是严格执行出版规范规定。借鉴国际科研诚信伦理做法,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匿名审稿等国际主流的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版权管理规则和规章制度,保障集群内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3.2.1.3建设集群市场运营能力。一是与学会、国外出版机构、学术组织协同办刊。以专家办刊为原则,通过开放协作的办刊模式,与通信学会、计算机学会、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Springer、IEEE、Elsevier、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组织在期刊建设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挖掘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资源。二是打造统一的数字化传播与知识服务平台。集群内各刊采用统一的稿件在线处理平台、多刊协同采编平台、期刊在线出版平台、知识挖掘和知识服务平台、会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多刊专家、数据的整合共享。三是延伸学术服务,“刊、书、会”协同发展。基于集群各刊的优质资源,紧跟科技前沿,打造原创精品。多刊联合策划学术丛书,并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以《5G丛书》为代表的多套丛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精品图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此外,多刊联动,每年共同策划并承办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信息与数据科学国际会议等高端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20余场,邀请学术组织和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提升集群的显示度和影响力。3.2.2未来发展思路。结合《意见》的重点发展任务和信通传媒的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现状,未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集群的运营能力。3.2.2.1多种方式扩大集群规模,提升学术组织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是自己建设一批。以数据为依据,立足国际视野,分析各细分学科发文总量、增速、中国作者在该学科的发文量及占比、高被引文献量及占比等数据,寻找具备创办期刊优势的细分学科,建设一批新刊。二是国内联合一批。抱团取暖,立足信息通信领域,基于数据资源,分析指定学科全球学术期刊发展状况,了解国内相关期刊的稿件竞争环境、生产环境、经营模式,整合一批老刊,帮助其优化学科定位、编委结构、作者结构等,并提供运营平台和传播渠道。三是国外合作一批。与国外专业同行加强在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的合作,如在各自的优势学科领域互相支持创办新刊、联合进行优秀文章的国际化传播、建立专家和稿件互荐机制、共同策划高端学术会议等合作方式,吸引国外期刊加入期刊方阵,扩大国际影响力。3.2.2.2多层次加强对国内外学术圈的影响,提升创新引领力。一是引入国际一流科学家办刊。统一集群期刊对科学家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学家对建设一流期刊的积极性。借助其国际影响力,提升期刊的全球拓展能力。二是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大力推动学术首发,不拘泥于形式,使“好思想”以最快速度发表。集群设置评选奖励机制,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尤其是本土学者贡献优质稿源。三是推动读者全球化分布。成立国际化工作小组,将集群期刊的优秀中文文章向国际推广,深度参与全球学术治理的程度,扩大集群的全球影响力。四是打造一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在会议上和交流最新高水平学术思想,实现刊群对全球高水平成果的虹吸效应。3.2.2.3持续推动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群运营能力。一是完善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内容出版模式,使科学家和科研群体都可在平台上获得想要的服务,增加与用户的黏性。二是与具备一定数据支持能力、平台技术支持能力、传播支持能力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运营管理。3.2.2.4建设一流编辑团队,提升一流人才凝聚力一是自主人才培养。建立“名编辑出版家”培养制度,鼓励青年编辑参加培训、调研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成为学者型编辑。二是吸纳高水平办刊人才。广泛吸纳国内外具备学术、出版、传播等不同专长的高水平办刊人才。

4对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的建议

我国科技期刊运营的市场化趋势不可阻挡,将逐渐形成自负盈亏、编营分离的运营模式,集约化的数字传播平台建设也势在必行,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将成为保障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本文针对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以下3点建议。一是加强协作协同,统一内容评价导向。信息通信领域的期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编委及学术编辑应加强交流,及时分享领域发展趋势和期刊建设经验,开拓办刊思路。加强“领域期刊共同体”的发展意识,例如以信息通信期刊方阵的合作形式,形成一致的内容评价导向。二是合作运营信息通信期刊集群。例如以“信息通信期刊方阵”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和出版资源,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信息通信期刊集群,增强优质知识资源的高度凝聚力、网络运营服务质量的公信力,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形成绝对的科技评价影响力和话语权,引领前沿发展。三是联合推广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评价分级标准。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定期公布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评价分级结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评审推优工作中,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

第2篇: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型广告;传播策略

新媒体是指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还有卫星等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服务的通讯形式。手机、计算机等都是新媒体的产物终端,媒体利用电脑、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一系列的终端传播,并且通过交互把信息传递给用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媒体的真正命名应该为数字新媒体。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平台的搭建处理,从而达到一个可视状态,新媒体的存在无疑是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色,它也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相对于工业社会的产物——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数不清的优点与特色,它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能够处理不同的信息、语言、文本、图像等等,而且新媒体可以跨越时间、位置、空间等一系列传播开来,并且具有交互功能,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媒体比不了的。新媒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无可比拟的结果,它方便快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但是新媒体又和传统媒体是分不开的,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变成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的。

一、新媒体特点

(一)交互性与即对性。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之更加方便、廉价,基层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网络的交互性体现在QQ聊天、BBS消息板等许多方面,互联网等新闻标题常标有新闻标题中的“网友的签名”,互联网用户点击,您可以在弹出页面上对这个新闻端口或标题进行评论。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互联网用户还可以在线提问,并进行实时通信。

(二)海量性与共享性。数字媒体改变了过去严格控制媒体信息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更加自由,改变了以往多媒体区域传播的特点,将传播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与任何其他人交流。

(三)多媒体与超文本。报纸用文字和图片通过纸质媒体传递新闻,广播用声音传递信息,电视用声音和绘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是具有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其它通信方式以保存信息,性能信息,发送一个消息兼容。由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进行综合处理,网络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

(四)个性化与社群化。传统媒体是大众化报道,网络媒体可以实现个性化服务。真正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通信。用户和受众不再需要被动地接收编辑按照线性广播过程编辑的每月内容,而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在无限的节目信息空间中搜索、选择和传播节目。网络通信不仅全面、主动、参与性、透气性和操作特性,并且其中柔性的、开放和交互功能。互动型广告概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广告营销行业也不断产生新的事物。互动营销,让传统的传播模式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搜索或传播信息。随之而来的价值消费品牌越来越零碎时间,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品牌营销的互动形式,正在成为“新宠”。“互动”所带来的好处,灵活的广告形式与传统广告无可比拟。互动型广告特点互动广告,是一种可以使得用户与广告有所互动的广告,它可以将情境、场景融入广告,又通过高科技和巧妙的创意思维融合,从而达到传统广告无法达到的效果,最终让该广告深入人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型广告的创意表现

互动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活动,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内容主题、受众、时间、媒体或载体。离开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并不构成交互式广告。互动广告作为广告手段与通信的自然的人类行为的理念的双向通信,它不同于传统的广告方式。目前,互联网是互动广告最大、最常见的媒介或载体。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在线广告”、“在线营销”等等。交互式广告常常出现在“网站”或“网络标识”等终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型广告案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有许多的互动型广告的案例,其中耐克在2006年推出的一种新的形式:网络博客社区。最重要的部分是耐克在2006年2月和Google,联合推出的足球迷社交博客网站。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注册会员组成球迷社区、博客、组织临时比赛、上传和下载他们喜爱的球队和球员的视频。虽然该事件是在世界杯期间发起的,但比赛结束的影响仍在继续。

三、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型广告的发展建议

要适当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体投放。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虽说网民总体上说是年轻的新潮的群体,然而不同的网站所吸引的固定网民因网站的内容和风格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广告投放要知己知彼,即首先要明确自己产品的受众群,其次要了解网络媒体的受众群,要使依托网络媒体的固定网民。

总结:

现阶段,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人们,而在当今这样一个过度信息化的媒介环境下,广告的传播方式和手法都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手法,广告中的互动和参与已经成为引起受众注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商业广告的迅速发展与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使得广告在迫切需要突破自身局限的同时还面临着强大的外部挑战。只有发展互动型广告,我们的广告模式才可能更上一层楼,通过互动型广告的营销模式,缩小我们与外国广告事业的差距,让我国的广告行业发展的更好。致谢:首先我要对我的指导老师刘颖昕进行感谢,她帮助我确定了论文的大方向并且无微不至的指导我的论文,给了我很多建议与鼓励,她严谨的工作作风,负责任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能够尽全力完成这篇论文。这里我对他们再一次的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指导与鼓励,我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一篇论文的,愿师生情谊长存,愿友谊之光长存!

参考文献:

[1]刘文沛,应宜伦.互动广告创意与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克劳德,霍普金斯,广告心理学[J].广告主:市场观察,2008(7):102-103.

[4]汪清,何玉杰,中外广告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1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

1.1内容依附纸媒,新媒体定位存在争议

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仍以纸质期刊的内容为主,在时间上受到传统出版周期的限制。真正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数字化建设的高校学术期刊仍是十分罕见的,大量的学术期刊申请微信公众号实则是“跟风”行为,或是为了提前占领公众号名称(基于账号名称惟一原则),也有的是为了申报项目、课题,未想着进行实质性的运营工作。此外,期刊编辑部对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媒体的定位不清晰,通常只是将期刊的内容直接转载复制上去,并未投入专人来进行运营。对于微信公众号具体作用的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的内容包括期刊最新进展、有影响力的文章等,定位应是辅助纸质期刊出版发行;也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受限于自身的读者群体,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广泛传播,如果花费过多精力去做新媒体会事倍功半[2]。

1.2推送篇幅冗长,不能较好结合公众平台特点

学术论文以“单调乏味”著称,其公众号内容较为单薄,通常直接将纸质期刊的学术论文复制到微信公众平台上,缺少必要的编辑、加工。一篇学术论文,少则两三页,多则数十页,全篇通常还充斥着大量的学术用语、公式、模型;而公众号阅读具有“碎片化”的特点,讲究短、快、浅,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到有用信息。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基本形式与微信公众号阅读的特点恰好相反,学术论文内容普遍专业深奥,而微信公众号具有浅阅读的特点。如果直接推送论文原文,不但不能吸引更多订阅,反而可能造成原用户数量的减少。因此,单纯地将学术论文移动到微信公众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种简单的搬移不符合微信公众号阅读的基本要求,起不到任何传播意义。为了避免上述情况,需要对期刊刊登学术论文的内容进行二次编辑与加工。不过,一些学术期刊在进行了二次编辑、加工时,仅限于观点概括和删减字数,没有考虑到微信阅读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突出强调,比如字号的区分、颜色的变化等。有些对作者观点的摘选,不但影响了作者本人观点的正常表达,甚至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影响读者正常阅读。因此,在进行再编辑加工时,编辑需要将学术论文进行反复的浅阅读化,以确保论文比较容易地被读懂、被理解[3]。

1.3宣传力度不足,推广程度有限

宣传推广的微信公众号程度直接关系到订阅和阅读的数量。优秀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内容出众外,也非常注重宣传推广。然而,在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统计调查中,发现多数公众号的宣传推广工作十分有限,公众号订阅量和单篇公众号推送阅读量远低于微信公众号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未对期刊公众号进行过特定的宣传活动,对微信公众号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把公众号当作纸版期刊附属;二是对期刊公众号定位较高,与一般公众号相比普适性较差,读者不容易接受;三是期刊公众号更新时间不规律且时间间隔一般较长,这样的更新频率破坏了读者与公众号之间的黏合度,破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

1.4微信公众号功能利用程度不高

就公众平台开发现况来看,根本不能体现出微信的特点,换言之,微信公众号部分功能尚待利用。以当前微信版本(6.6.5)为例,在现有功能中,对学术期刊公众号最为重要的两个是自动回复功能和子菜单功能:自动回复功能能够确保在后台无人监控的情况下及时回复订阅者发来的消息,子菜单功能可以对平台内容进行分类方便订阅者根据子菜单自主选择。总体看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的结构与功能可分为3类:只开通、无结构、无服务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但结构不完善、服务功能有限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且结构完善、服务有序的微信公众号[5]。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处于前两类,部分功能缺失,结构不够完善;有些甚至较长时间没有更新,没有子菜单的设计,整体情况着实不容乐观。

2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我们借鉴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中优秀公众号的成果,对其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改进和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2.1优化推送内容,提高文章质量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需要进行内容筛选,整理期刊优质推送资源,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推送。学术论文虽艰涩难懂、字数繁多,但其内容却是极具价值的,所以应该进行调整性加工修改,对较晦涩的论文进行说明性修改,对内容题材相近的论文进行分组推送,最终形成适合大众阅读的文章。此外,推送内容选择题材还应紧紧围绕行业动态,挑选具有时效性的热点话题、时事要闻、国内外学术动态对公众号内容进行补充,“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频繁,防止给用户留下‘垃圾’的印象,引起用户的排斥与反感”[4],进而弥补传统学术期刊时效性较差的弊端,保证学术期刊公众号更新的规律性、新鲜性。

2.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互动交流

学术期刊应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微信公众号,扩大其影响力,如在纸质期刊的显著位置标明微信平台开通的公告,公布期刊公众号的二维码,方便读者进行关注,将更多的读者进一步转变为期刊公众号的订阅者;在学术期刊对应网站上介绍本刊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提供微信平台二维码;在寄给投稿人的电子邮件中也可宣传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同时,编辑部可以选择一些话题与订阅者定期互动,或者选择开放后台留言区,通过相互之间讨论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平台读者广泛参与,从而达到形成传播影响力的目的。

2.3发挥微信功能,提升服务意识

微信公众号不仅仅是纸质期刊数字化的平台,更是进行及时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学术期刊微信服务号要利用每月能发送4条群发信息的功能,及时为用户推送内容丰富的信息,如刊载论文的摘要、近期期刊专题、期刊目录等信息;订阅号则要利用每天可群发一条消息的功能,尽可能每天为用户提供学术要闻、学术会议通讯、学术最新成果等内容,优化用户体验,逐步建立用户关联性[6]。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定期及时更新信息的同时,应尽早完成微信认证工作,确保公众号的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积极开发自定义子菜单,发挥其层次清晰、分类汇总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推送内容、进行信息检索等的服务,提升学术期刊的服务意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4篇: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一、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意义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和内容的互联网属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的范围。从内容的来源来看,应为科技期刊编辑创作,或由作者创作、投稿并授权首发。从内容的内涵来看,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创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内容的首创,也应包括对已有内容进行的独创性改编、汇编,或进行创作性的多媒体加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应注重观察、分析用户喜欢阅读和转发分享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优质内容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为王”的内涵是创作,创作是内容质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创内容较易获得用户的转发,从而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打造品牌、锻炼新媒体编辑队伍、挖掘和培养原创作者,科技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

1.论文精简碎片化改编论文虽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但将论文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并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未体现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力加工。对论文进行精简和碎片化改编,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最容易切入的内容创作思路。如重点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见解,提炼归纳核心技术和重点难点,删减引言、原理、公式推导,保留关键图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设计,将其浓缩成一篇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内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适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此类的内容再创作加工,并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我看能源互联网》栏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阅读量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2日的《中药马兜铃,我到底有没有错/专家权威解读》,系对该刊论文《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简改编而成,以相对简短的篇幅对当时引起全网热议的中药致癌话题给出了解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留言近30条。2.综合汇编二次加工针对某一个选题,搜集与之相关的书籍、论文、互联网文章、新闻、图片、视频、动画等公开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提炼和初加工。编辑需建立逻辑,谋篇布局,对素材进行组织和深加工。编辑还需撰写承上启下的段落来将素材流畅地穿引起来,最终组成一篇逻辑通顺、内容丰富的汇编作品。《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特别擅长进行综合汇编和二次加工,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拥有数十万粉丝。例如,《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2017年10月30日的《亮剑江湖!京东方打破三星柔性液晶技术的超级垄断》,是在对爱上早读、手机吧测评团、5G网通信等媒体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展现,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3.全面信息的局部提炼一些广受关注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一般都由官方或主流媒体,通常覆盖面较广,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科技期刊可以对这类信息进行局部定向提炼,归纳整理出与该刊所在行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上。由于这类内容通常与用户所在行业或单位产生直接关联,通常会吸引用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转发,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以“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为例,2017年4月21日中国工程院官网新增院士候选人553人名单,“煤传媒”第一时间梳理了煤炭行业的候选人18人名单并,获得大量转发[6]。2017年8月3日网上了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煤传媒”统计了其中15家煤炭企业2016和2017年的排名、营业额和利润,制成表格,并分析了排名变化和相关数据,获得较高关注。4.创作科普帖科技期刊应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行业优势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实现广泛的社会效益[8]。微信公众号为科技期刊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科普知识提供了适合的平台,打破了基于纸刊模式的诸多限制,同时也为科技期刊扩大影响打开了通道。专业技术科普素材丰富,与科技期刊关联密切,容易进行选题,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创造优质原创内容的重要方向。此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从历史、人物、相关专业名词等角度丰富科普的范围。但是要将科普帖创作得通俗易懂,阅读起来轻松畅快,并且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就比较有难度。在这方面,专业科普期刊《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就给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创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思路,即通过时效新闻类、知识技术类、人文类、深度类等选题策划优秀的科普原创内容[9]。如《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以科普为特色运营,紧密围绕中药、养生等大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题,注重文案风格的流行化,善用热点,注重策划,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科普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大众的认可[1-2]。“煤传媒”微信公众号系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主办。该公众号擅长创新,尝试以原创幽默漫画的形式进行科普。例如,“煤传媒”2017年7月30日《液压支架就是个葫芦娃》科普漫画,用21幅搞笑漫画将煤炭开采设备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解释清楚;2017年7月25日《99%的作者都曾想过的……》科普漫画,用17幅原创漫画将作者可能对科技期刊误解和不了解的内容轻松直观地表达出来,引起了读者和科技期刊编辑的共鸣。5.抓新闻蹭热点通常来说,新闻热点传播爆发力强、关注度高。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积极挖掘新闻热点中可能与所在行业或相关专业的契合点,并组织好材料进行内容加工。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内容原创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预见的新闻或热点,可以提前策划,充分准备。例如,电影《空天猎》于2017年9月29日上映,《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分别于9月26日、27日,10月3日、13日、24日创作和与该电影有关的内容,蹭足了热点。另一种是突发热点,需要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思维灵活、响应快速。例如,2017年8月17日一套名为“我们是谁?”的漫画爆红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各行业分别创作各自行业的“我们是谁?”文案。“煤传媒”创作了《刷爆朋友圈的煤矿工人》组图;《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创作了《我是谁?不重要!来看看“战狼”是谁》,配合幽默文案和飞机图片介绍了“轰20”等国产航空重器,获113个点赞。6.H5创作和改编H5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展现形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招聘、会议通知、产品和企业宣传,并且非常适合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扩散。笔者认为,将已有的公开内容,通过H5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创新性加工,使其产生与原内容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更多更好地应用新媒体技术也应是科技期刊探索媒体融合的重要尝试。以“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创作了刊物宣传、论文征集、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等H5,其中制作了基于H5的增强出版论文,将三维动画和作者谈感想的视频等无法在论文中呈现的内容进行展示,给读者以新鲜直观的阅读体验.7.征集原创内容事实证明,优秀的原创内容是阅读量的保障,客观上促使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努力创作和更多的原创内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内容原创是件难度较大、消耗精力多、强度高的工作,需要新媒体编辑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创新、创作、承压能力。仅仅依靠该刊新媒体编辑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一些科技期刊邀请、挖掘优秀的作者为公众号撰写优秀的原创内容。在《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航空知识》、“人呆手户”等微信公众号中,作者投稿的原创内容已占一定比例,说明这些公众号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原创作者队伍,并积极发挥作用。其中,《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还邀请到“知乎”专栏作者为公众号撰稿,为其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内容创作技巧

第一,注重策划。对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来说,尤其需要重视选题和内容策划,策划可分为长期策划和临时策划。一般来说,很多用户关注的大事件和热点是周期性或可预见的,这些是长期策划,可以提前进行策划和准备,以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比如《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会针对24个节气创作与之相关的中药科普帖;很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也会在某些奖项公示期策划对获奖项目和获奖人的深度报道,并在官方信息后第一时间相关内容。临时策划是针对突发新闻和事件进行的策划,需要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反应迅速,除了要保证在第一时间将内容出去,还应预设读者感兴趣的点来组织可延伸的材料,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突发新闻和事件。第二,注重素材。无论是素材综合汇编二次加工、创作科普帖,还是临时策划,若要创作出优秀原创内容都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储备。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应注重在平时进行素材积累,并锻炼自身的内容敏感性,能够在适合的选题下提炼相关的素材内容。第三,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创作思路。好的选题就要在进行策划时理清创作思路,根据逻辑关系搭建内容框架。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帮助新媒体编辑高效完成这部分工作,新媒体编辑亦可以通过该软件筛选适合的素材进行内容组织。第四,关注和学习优秀原创微信公众号。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关注和学习擅长内容原创的微信公众号,向其学习选题思路,留意其公开的素材来源,借鉴其运营模式。这不仅限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更应关注极有影响力的科技微信公众号,如漫画科普公众号“混子曰”,主打重工业、轻阅读为特色的公众号“核电那些事”,介绍科技趣闻的公众号“酷玩实验室”等。第五,原创标签树立口碑。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可只对用心创作、质量较好、传播预期较高的原创内容打上“原创”标签,这样可使原创标签成为内容质量保障的标志牌,同时可以提升读者对原创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使用户更关注标注“原创”的内容,进而提高内容的传播质量,打造品牌,树立口碑。

第5篇:通信传播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期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办刊水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热带作物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农业专业期刊,创刊于1971年,1988年起公开发行,原名为《广西热作科技》《广西热带农业》,2011年更名为《农业研究与应用》,创刊之初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农业研究与应用》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刊源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曾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是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之一,其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理论探讨,涵盖选育种、生物技术、生态资源、耕作、植保、土肥、畜牧、园林、农产品检测、加工贮藏、农业经济等专业学科。为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办刊现状,本文统计分析了该期刊2014年~2018年的载文情况和作者(群)信息,并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7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1载文统计分析

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的总载文量、总被下载次数、篇均下载次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信息密度、即年指数、文献引用半衰期、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情况、文章所属专业学科领域等,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6月6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总数为536篇,其中包含了每年第6期登载的该年度总目次(5篇)和2018年第3、4、5、6期登载的《农业研究与应用》投稿须知(4篇),合计9篇。为了更准确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信息,本文只对其余527篇文章进行分析。

1.1载文总体情况

据统计(表1),《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载文527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70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32次,总被下载次数为50432次,篇均被下载次数为94.09次。2014~2018年,年度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不断有作者流失。其中,2014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34篇、282次和2.1次,2018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76篇、7次、0.09次。科技期刊的信息输出量和编辑容量是通过期刊载文量直接反映出来的,载文量对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数值有一定影响[1],但单纯的载文量并不表示该期刊具有高办刊水平,高水平期刊是依靠大量的高质量载文体现的[2]。信息密度是单位纸张内承载的信息量,它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含量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4]。《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信息密度为118.74篇/印张,平均每期信息密度约为3.96篇/印张;2014-2018年的引用半衰期介于1-22年之间,各年度6期载文平均引用半衰期分别为7.04年、6.45年、8.03年、8.16年和8.32年,5年平均引用半衰期为7.6年,表明作者撰文时参考的文献年限较久,新文献引用少。

1.2基金项目论文资助情况

基金项目论文数占总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是评价和评比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对于选题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立项背景、意义和技术手段及研究团队成员的构成和研究能力等要求严谨,而基金项目承担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反映在研究论文的构思、撰稿等方面。因而,基金论文占载文总数比例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5,6]。表2显示,2014~2018年登载的论文中,无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有269篇,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为267篇,约占总载文数量的49.81%。论文受资助的基金项目类别以省部级为主(214项),其次为地厅级(144项),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最少(38项)。2014~2018年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论文数分别为44篇、56篇、56篇、47篇、49篇,占年度载文总量的比率分别为32.84%、45.16%、54.9%、47%和64.47%。2018年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论文数占该年度总载文数的比率最高,表明当年期刊的学术质量有所提高。

1.3文章所属学科领域分析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农业研究与应用》登载的文章涉及学科领域多,包含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农产品加工、作物引种和育种、农业产业经济学、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组培学、质量检测与监测、农业生态与气象学、园林花卉、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农业科技期刊、科普旅游教育、土地经营规划、植物学、科研单位管理和智慧休闲农业等19个学科领域,表明该刊受到了广泛关注。5年登载的527篇文章中,作物栽培学学科178篇,占总载文数33.78%,占比最大,其次是植物保护学学科,载文63篇,占总载文数11.95%,农业科技期刊方面载文2篇,占总载文数0.38%。

1.4载文作者数量分析

如表3所示,527篇文章中,独著有105篇,占总文章数的19.93%(独著率),非独著(2个及多个作者)文章422篇,占总文章数量的80.07%(合著率)。2014年来,独著和2个作者的文章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3个及以上作者的文章数和占比在各个年度的总载文中是最多的,表明不同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作者的合作意愿较高。文章的合著率可反映出期刊载文的学科领域交叉程度及学术力度[7]。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经常需要多个科研单位不同专业领域科技人员合作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完成后即产生合著论文[8]。

2作者(群)信息统计分析

2.1第一作者信息分析

从文章第一作者的职称(初级及以下、中级、高级)、学历(大专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博士)、单位类别(乡镇级、县级、市级、省部级、高校、企业、国外单位)及单位所在区域(广西区内或区外)等方面统计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载文第一作者的信息(表4)。从职称看,以中级职称作者发文的数量(238篇)最多,占总数的45.16%,高级职称作者发文88篇,占总数的16.70%,数量最少,说明多数文章第一作者的学术水平不高,稿件质量较差。将第一作者的学历分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统计显示,硕士研究生学历作者发文数量为200篇,占总文章数的37.95%,其次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作者,发文158篇,占总文章数的29.98%,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作者发文数量(27篇)最少。将第一作者单位划分为7类,发现大多数(252人)作者隶属于省级科研单位,其次为高校(161人)。广西区内的作者单位571家,区外作者单位数208家。周少霞等(2008)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的载文作者信息,指出该期刊2004~2007年的作者群以广西居多,主要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者[8]。

2.2通信作者概况分析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载文的通信作者概况见表5。由表5可知,527篇文章中,通信作者为中级职称的文章有190篇,占总数的36.05%;通信作者为高级职称(包含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的文章有177篇,占总数的33.59%;通信作者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文章有160篇,占总数的30.36%。

3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往往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质量较差、办刊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作者需求、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期刊办刊管理水平及出版发行模式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寻求提升办刊水平的策略。

3.1作者层面,加强培养和维护核心作者(群)

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和充足的稿源,是期刊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基础。周少霞等(2008)指出拓展期刊登载领域,找准目标作者、缩短刊期和加快出版流程等是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保障充足稿源的有效途径[9]。期刊编辑部应认真分析近年来的载文作者信息,将载文数较多的作者列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掌握核心作者(群)信息,如专业、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所在单位信息等。加强与核心作者(群)的交流,调查了解其需求及对本期刊的办刊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对作者的回馈力度,除了应发适当稿酬之外,还可以评选年度优秀论文,为获奖论文的作者颁发证书并给以一定奖励,鼓励作者继续投稿,支持期刊发展。此外,编辑部还可以提供一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如根据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微信公众号向作者推送专业精品论文;为每篇文章制作专属二维码,便于作者及时扫码阅读和收藏。

3.2编辑层面,加强编辑业务水平的培训和提升

期刊稿件的初审工作往往由编辑负责,编辑在论文审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把关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发表价值[10]。编辑素质的高低与其专业知识、学术品质和能力有直接关系[11]。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文稿编辑的原理、方法和技能,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10,12]。农业科技期刊稿件涉及的学科领域多,而期刊编辑人员一般较少,编辑对于自身所学专业之外的论文的学术价值往往把握不准。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编辑业务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从而在审稿过程中能综合分析同行专家的审稿意见,把握审稿尺度,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

3.3编委层面,充分发挥编委群体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的编委人数较多,成员多是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术能力和影响力极强。编辑部应充分利用编委这一宝贵资源,可以聘请编委成员为审稿专家,还可以向编委成员约稿,以及通过编委的学术圈向其他专家约稿,为编委及专家的稿件设立专栏。在期刊的日常办刊管理过程中,编辑部要积极主动与编委联系交流,向编委汇报办刊情况,认真听取编委提出的办刊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办刊方式和方法,提升期刊质量水平。

3.4管理层面,配备专职专业主编或副主编

期刊主编负责核审各位论文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及责任编辑的评阅意见,对投稿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是否录用、登载有最终话语权。然而,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编由该期刊依托的主办单位领导兼任。受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兼任主编的领导往往无暇兼顾期刊管理和办刊事项。因此配备专职专业的主编或副主编对于提升期刊办刊质量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编辑部可以根据期刊的栏目设置,向期刊主办单位申请为各栏目分别配备专职专业副主编,加大论文质量的把关力度。

3.5地域层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特色办刊

发掘和发挥期刊所在地的地域优势,实行特色办刊。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应组织有地域特色的科技论文报道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状况[13]。以《农业研究与应用》为例,该期刊的所在地———广西,热区面积达11.4万hm2,位列全国之首,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14]。该刊要实现特色办刊,就应本着为广西热区农业产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支撑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针对本区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及传统优势农业新亮点等进行宣传报道。

3.6社会层面,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关注度

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社会公众关注度,培养潜在作者,也是期刊获取稿源的重要途径。编辑部可以发挥期刊主办单位的优势,协助主办单位举办或承办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并在现场积极宣传期刊和约稿;可以前往重点稿源单位开展期刊宣讲会,宣传期刊的基本情况、办刊现状、投稿要求等,吸引更多作者投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项目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7发行层面,实行多元化出版发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