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讨(6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讨(6篇)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关系着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从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学;管理

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是国家未来人才储备的关键时期。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自身意识的发挥,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以学带教”作为素质教育贯彻与实施的核心思想。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简述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改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时代性。首先,要求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初步形成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落实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关注教师发展。根据新课改中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是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注重以学为主,以学定教。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因此,要确立“以学带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作为参照,从而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缺陷

1.教师角色转变困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一切以教师教为中心。但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占据教育教学的指导地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教师心理落差较大,再加上专业水平有限,很难转变观念,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

2.传统教育影响过大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环境,学习较为被动。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传统教育影响较大,多重视学生成绩,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并未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观念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3.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封闭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管理交流甚少。部分学校为了防止其他学校“偷师学艺”,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各自寻求解决途径。好的管理方式难以与外界“互通有无”,无法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衔接。长此以往,好的管理方式也会被时代抛弃。这种封闭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导致教育发展失去原动力,发展步伐迟缓。

4.教育教学制度不完善

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弱,主动性明显欠缺。究其根源,就是教育教学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目标偏移,管理缺少针对性,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管理制度,多数学生难以接受。

5.师资力量薄弱

为全面推进新课改,落实学生“素质教育”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而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的教师,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无法满足新课改的实际需要。很多教师仍然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效率偏低。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效果也不明显,甚至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因此,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策略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标准下,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不再单一地教授课本内容,而是结合课本内容引发联想。学习“人”这个生字时,让学生查阅字典,发现这个字还能衍生出“大”“太”“从”等。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拓展知识面。

2.加强师资建设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与管理角色,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与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就现有的师资根据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的差异性进行分类,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经验尚浅的教师进行课堂实战讲解,由知识结构新的教师带动知识结构老的教师进行“再学习”,打造骨干精英教师团队。同时,在校园内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具有奉献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

3.教育教学管理要具有开放性

学校要从传统教学管理中走出来,打破封闭式管理局面,建立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例如,可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交流座谈会,就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交流彼此的经验和体会,互通有无。将学生与家长融入教学管理中来,听取家长、学生的客观建议。此外,还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于社会评价要认真对待,改进自己的不足,发扬自身的优势,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树立品牌教学,提升社会知名度。

4.打造和谐校园

打造和谐校园有利于教学的健康、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和谐校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客观存在的建筑环境氛围,一种为主观意识下的校园精神氛围。因此,在打造和谐校园时,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在建筑环境上,要保持建筑环境整齐、有序、合理、规范;第二,在校园精神上,要打造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即培养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教师也能够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5.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将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与评价,以及学科、课程、学风、教学队伍建设纳入管理制度;第二,注重教育教学管理的前瞻性,根据学校实际发展不断修订,制定适应学生发展的管理内容;第三,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附加管理制度。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突破障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小学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19):145.

[2]甘泽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华少年,2016,(9):253.

[3]王淑荣,田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25.

作者:张建伟

第二篇:对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分析

教育管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管理者要借助相应的管理手段,完善教学秩序,从而使学校的日常活动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打破僵化老套的教学程序。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素质亟需提高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队伍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或是社会上的工作者通过考试和选拔进入到学校,还有一部分小学教师是其他学校的老师,因为工作调动成为本校的教师。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基本素养比较高,而且对教育行业相对较为了解,但是这部分老师通常毕业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亟需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学校进入本校的教师社会经验相对比较充足,但是缺乏正规的师范教育,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二)管理体制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在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中,有太多保守的观念,不能结合学校的管理结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学校都是采取校长问责制的方式,这种模式之下,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校长一人做主,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导致学校内部上下级权力划分过于明显,对整个学校的决策能力会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校的管理质量只与校长一人有关,管理理念比较生硬。

(三)管理主体非常单一,缺乏协调

如今,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能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致使各方面的教育不能协调一致。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通常在6-12岁,学生的年龄小,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在这个时期,老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而且还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学校的管理过于单一,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教育的管理,主要以书本为主,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在不断完善,小学生开始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学校和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了大量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出现,致使小学生疲惫不堪。学校和家长的交流机制存在缺陷,使得小学教育的管理实效性不强。

二、小学教育管理的探索

教育观念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小学教育管理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完善教师的工作岗位配置和待遇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完善对教师岗位的安排,通过老带新的模式,选择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选择那些教学时间不长的老师作为副班主任,这样老师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确保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开展。一般副班主任比较有活力,思维也相对灵活,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班主任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对学校规模、教师级别等的分析可知,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不是特别高,所以,校长应该关注小学教师的薪资问题,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充分考虑教师的福利待遇,帮助教师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确保教师在教学中无后顾之忧。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平台,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二)树立多学习的思想

很多学校的校长在决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校长的权利过于集中。如今,教育管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方式,不再仅仅采用日常考核的方式,所以,小学校长和管理者在制定各类管理方针时,不仅要结合自身的经验,还要注意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样才能摸索出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制度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学校在制定各项方针时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不断完善学校与家长间的交流机制。校长是学校的直接领导者,其应该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在对学校进行规划和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层面,同时还应该对学校内部人员的利益关系加以平衡。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教学优势,而且每个学校出现的问题不同,所以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取他人的建议。

(三)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家长和政府应该提出相关的建议,老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听取家长的意见,收集家长的建议。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家长和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将平时一些错误的思想及时改正。政府部门也应该为学校提供各项帮助,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

(四)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学校具备先进的管理办法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因而,在实践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开展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一方面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还需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先进管理方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最终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仅要完善科学文化教育,也要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祥祖 吴允琴 单位:古浪县铁门小学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各个小学教学教育管理质量日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极大的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争取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

【关键词】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一、教学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体制的实施,有些教师渐渐地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制度,他们在一时间段不能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能将传统的教学与教育模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而他们不能在课堂上真正的实施情境教学模式,他们一时的难以理解,直接导致了学校对学生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只追求最浅面的形式,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老师教学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该的要求,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如何提问,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而没有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是教人成长的地方,不仅对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提高全面发展。现在在评价学生们的好坏,不是以试卷分数作为评价标准,“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被社会所接受。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教育、研究思考的能力、各种情感等才是学生以后发展需要各个条件。学校要达到教书育人目标,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对学生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育包括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质量、班级风貌等。要使上述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外国一些比较成熟教育方式,针对我国的现实教育情况,作为学校的教学人员。首先,应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加大教学资金,为老师整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教育人员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

二、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内涵及新要求

(一)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内涵

在国内各个班级对学生的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次文章引用了林冬桂教授的解释,他认为这个定义最为合理的解释了班级管理的含义。林教授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合适的教育的方法,建造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诸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二)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新要求

(1)要树立新的班级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校管理的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老师对于班级管理就是怎么升学率高,怎么管理。老师所有管理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所以出现了一种管得非常严格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制度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学校对班级的管理要以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2)充分发扬民主,促进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变化。班主任要放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课上或课外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锻炼创新和自我能力。班主任应指导或通过制度促进班级文化的有效管理。通过养成教育,形成交流、合作、各自研究自己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围中快乐学习。同时,老师还要注重指点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选定崇拜的英雄,通过榜样与英雄的双重激励下,在通过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

三、加强新课改下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新举措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树”字,说明老师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加以做出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转变“精英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由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积淀,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现在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很严重,大部分都是以升学来衡量基础教育的成败。“考试为本,升学第一”这种精英主义教育思想,评价学生的模式单一,追求统一化和模式化,提倡对学生们的智力进行测验,追求标准化的答案,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被淘汰的。

(二)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做到“以人为本”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兴衰,取决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学校的管理中,要求老师要具有人人平等的心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舒展开来。学校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

四、结语

大家都知道成功的管理,不仅仅只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在学校中能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对领导的信任感,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花枝.浅谈小学教育管理[J].福建教育与督导,2007(3).

[2]冯向荣.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探析和建议[J].

作者:王坤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格外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小学教育要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指出了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突出的弊端,并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教育管理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应用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继续创新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其中有效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与文化教育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小学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小学教育重点,加强小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双重提升,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与结合。

1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德、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提高,我国从古至今的道德文化对于代代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到现在依然是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现在小学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德育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做人先立德,可见道德是教育的根本与灵魂。但目前部分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部分小学生的道德缺失,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1.2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小学由于地域、经济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导致教师分布不合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待遇较高,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一些西部地区及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教师待遇较低,导致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次,校园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对于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部分教师没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3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小学生不仅要具备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但实际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较低,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娇生惯养,导致小学生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缺少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小学生的道德缺失已经是小学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教育要注意调整教学方向,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克服困难、不惧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渗透于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流逝,依然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的内容,小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教育也不容忽视。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最初就是指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基础的,意思是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例如“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的人生理想,这些理念经过岁月磨砺反而绽放着道德的光芒。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2.2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是实现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连接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到日常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渗透传统文化。小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和教育,定期聘请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艺术展览,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将传统文化切实落实到小学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活动中,促进教师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在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小学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2.3将传统文化蕴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小学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校园布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标识,校园内的一些古典雕塑,还有古文字字样,用于彰显小学的风格和传统文化韵味。各班可以运用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装饰品布置教室,例如墙壁画可以使用水墨画,还可以悬挂书法作品等,在班级板报上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定期更新诗词、文言警句等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4利用传统文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校教育管理是小学学校的主要工作,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小学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史、读经”的活动,强化传统文化及国学的学习。各科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将传统文化小故事作为引入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课前读一首古诗,大概讲解古诗的含义;思想品德教师讲解“孔融让梨”的古诗,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其次,小学要注意对教材和课外资料的采办及管理,选取一些优质的教材,采购一些涉猎我国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班级开设“阅读角”,课内课外联合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小学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手段提高教育管理效能,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使传统文化为现代小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50-151.

作者:许文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东湖中心学校

第五篇: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探索

【摘要】现代教育管理已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是最能彰显人的本性的价值取向。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科教兴国、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而小学教育管理又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从人文关怀的含义、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出发,以教育管理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建设校园文化为主要对象,探索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现代小学;教育管理;途径

一、小学教育管理强调“人文关怀”导向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界奉行的主要是泰勒、法约尔、韦伯流派的管理理论,而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遵循这一管理理论。[1]不可否认,小学教育管理中引入制度管理范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了管理效能。但是,也应当看到,制度管理在给教育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出弊端。制度管理强调的是程序化、效果化、工具理性以及外部的强制,使得教育管理降低为纯粹的单一技术活动,把人视为“社会人”,忽略了人的自然性和主体性。这样的管理范式显然与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一精神相违背。因此,要有效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制度管理为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有序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工具化的制度管理中探索出一条新的管理范式,弥补制度管理的缺陷。那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管理行动的指导[2],突出管理的人文关怀,即从人的自然性和主体性出发,关心人的情感,关怀人的多元化需求,激发人的内驱力,促使人们自主遵守学校制度,达到自我管理的状态。因此,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应倾向管理的人文关怀取向和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文关怀作为第一原则。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即从人的属性出发,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价值,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关心人的多元化需求,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个体差异和理性思考,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3]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师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促使他们自由和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管理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取向,目的在于协调和平衡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让个体感受生命的体验,焕发个体追求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世界,知识经济社会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时展的特征必然会在教育中体现出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是与时展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的。小学是人接受教育的开始,从小培养其具备时展的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人的一生成才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4]

三、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是通过制度管理、控制、规范和限制人为目的,以达到教育管理的正常运转。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育管理是要把人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尊重、关心、关怀和发展人为根本追求,提升管理的人文水平,切实达到培养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目标。从人类社会历史和生产、生活来看,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换句话来说,只有二者高度融合、有机统一起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管理效能。当然,我们应当清楚,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磨合、调整、适应、发展的过程。从整个管理科学的进程来看,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再向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部规律和历史演变的发展历程。相对来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经历这样一个历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这就要求学校要清晰认识到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根据现阶段校情而侧重不同的管理范式。比如学校新建或处于发展的初期,各种组织和机构还未建立,各项标准、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要求以制度管理范式为主,通过外控的方式来规范和制约行为,为学校建设提供保障,确保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运行。当学校工作在制度管理指导下,学校中的标准、制度和规范得到大家较为一致的遵守,即形成一定的稳定发展后,教育管理工作就应以追求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为主,从人的情感出发,以人文关怀理念为引领,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关心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情感和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5]学校管理走向人文关怀阶段,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激发其内在动机和行为,促使其认同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学校产生共情,从内心深处增强自身的自律性,使教师和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这是最为理想化的状态,也是人文关怀取向的教育管理的独特价值。从表面上看,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相互对立,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把人视为“主体性和自然性”,通过情感的作用达到自律,从而达到管理效能,而制度管理把人视为“社会人”,强调严格、组织、规范、层级,通过外控的强制形式达到管理效能。但是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制度管理是有效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保障,人文关怀又反作用于制度管理,窥视制度管理的不足,为制度管理增添人性化的意蕴,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管理效能。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时,要充分认识到二者是不可独立的统一整体,同时也应该把握好二者的差异性价值,注意主次的统一,即学校教育管理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的侧重点不同,要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取向,共同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但这不能理解为有谁轻谁重之分,而是说明二者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互为补充,呈现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制度管理是人文关怀有效实施的基础,人文关怀是制度管理的提升,为学校创设具有人情韵味的制度文化。

四、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从上文可以知道,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用制度管理来达到有序和规范的状态以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而且还需要营造一个具有人性化的人文氛围,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小学教育管理运用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以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科学看待并协调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矛盾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存作用的统一体。[6]但是,它们的属性不同,目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避免不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也可以视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具体而言,当强调规范化、程序化和效果化的制度管理与注重人的本性、人的情感和需求的人文关怀之间产生矛盾时,对于这种“人性”与“制度”之间的矛盾,学校应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平衡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呢?首先,应该对二者的属性和价值取向有一个充分、客观、具体的分析和把握。其次,在不违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三化统一的执行标准或规章制度。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者综合影响的,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外控手段,属于外因。而小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一般属性,是有情感、个性和思想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即以“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管理行动指导,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彰显人文关怀的含义,即一切为了人、依靠人,紧紧把握教育活动是以培养人,以人的内在需求为基点,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内驱力,促进人的主动、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对于不符合现阶段时展的理念和制度,学校应在举行教职工、学生代表会并结合本校校情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存废或修订,真正使“人性”与“制度”完美结合,彰显人文关怀,以更好地服务师生发展。

(二)重视教育管理者———教师对人文关怀的需要

当今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教师情感,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小学教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教师,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渗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小学教师既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学校管理的对象,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同时也期望学校给予人文关怀。因为只有教师在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推崇和实践肯定学生、关怀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才会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彰显人文关怀情结。传统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中过于倾向工具理性,把“人”视为“物”,忽略了人的情感和个性,看不到制度应当具有的人文性,从而导致教育管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长期失衡,这样的管理范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师参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动性,导致教师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激情、在日常教学环节中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个人应有的教学特色,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核心力量,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热情可视为学校健康发展的“晴雨表”,其参与意识和工作热情一旦失落,将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从这些弊端可以看出人文关怀对教师群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尽快将人文关怀运用到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整个小学教育管理大局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的需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公平的机会,尊重教师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合理安排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尤其是老年教师的工作量),倾听教师的想法,运用弹性的坐班模式,关心教师情感和身心健康,关怀教师生活并给予必要帮助,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并协助安排教师体检,对工作认真、无私奉献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创设条件安排教师外出交流、进修或学历教育等。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师感受到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和地位,使其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认同,激发其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让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找到愉悦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强烈感受到自身生命成长的体验和价值。这样,小学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教师的真心拥护,教师才会真诚地践行,最终达到“学校发展,与我有责”的良好教育管理生态。

(三)重视对受教育者———学生的人文关怀构建

教育管理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7]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对象是6~12岁的学生群体,他们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接受教育的熏陶。小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基本属性,是有个性、有需求、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学校管理教师、教师管学生”这种单一型、忽视个性的管理弊端,要加快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管理的转变和构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发展的今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8]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再次被提及,可见其重要意义。而人文关怀彰显人性,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肯定人、关怀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价值。因此,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文关怀,面对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学生),就是承认、尊重并理解学生主体和个性差异,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管理者才能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此外,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文关怀,要科学看待并协调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在小学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所出现的困惑,应该冷静判断、科学分析,有效整合学校自身、家长委员会、社区等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此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出高素养的个性化人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任导师,应当清晰认识到自身育人的角色,特别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引导和影响学生学会做人;明白自身的职责,运用人文关怀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教师在作业布置的难度和数量上有无考虑每个学生的学情,考虑在课堂提问环节有无照顾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作业评语中有无体现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共融等。人文关怀的教育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创新性地思考,允许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使学生个性得到合理的张扬,让学生处处都能体验细微的人文关怀,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愉悦地度过美好童年。

(四)培育浓厚的人文氛围,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所谓校园文化,即学校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及整个教育过程中积淀而形成具有本校校情特色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9]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我管理,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呢?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抓手。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倾听教师的声音,关心教师的个性化需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施展自身专业技能,探索新情景、新内容、新教法,尊重教师的想法和理性思考,为教师创造一个敢说、乐说、有机会说的人文环境。其次,唤醒教师人文关怀意识,形成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再次,制定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人文关怀”取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找到人文关怀、制度管理与管理对象之间的适切点,并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教育管理中,达到最大化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陈君.略论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7).

[2]王晓龙.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3]周薇.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

[4]曹小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5]常丽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7]冯进.简论高校学生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关系[J].经济师,2009(2).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邓和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卢小陶 余雪莲 杜德栎 丘苑

第六篇: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主要发挥的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奖励机制对于小学教师群体来说是非常受用的,在教师们的内心深处是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的,而激励机制便是对教师们成长与进步的非常显著的肯定方式,小学教师在激励机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会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其他管理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所在。因此,必须要建立并健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本文将就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实际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运用分析

自古以来,激励机制就是管理者所惯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无论在哪个行业还是哪个领域,一套好的激励机制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是与人们本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亦是如此,学校管理者根据教师们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激励手段,必然能够大大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师们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就如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来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启发和助益。

一、激励机制的优势分析

(一)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之所以制定激励机制,其根源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依靠激励机制的作用来维护住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校管理者制定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鼓励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工作当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日素质,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会让教师们的教学状态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上去了,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为了抱住自己在工作当中的职位,基本上会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个人能力,但是,一旦有激励机制摆在面前时,人们就可以发挥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能力,很简单就可以看出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的个人能力能够得到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提升,这就说明激励机制在提高教师们教学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提升校园凝聚力,教师向心力

教师在小学校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双重的,在小学校园里,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所要依靠的对象,有了教师,小学校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才能够得以有秩序地进行。要想办好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就必须要要想尽办法来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必须要保证自己对教师是有了解的,是能够给予每一名教师一个准确的定位的,绝对不能将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更不能以一种管理手段的角度来看待教师体制的改革,而是要与教师们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提升教师们的集体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也可以让教师们来共同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过程。

二、激励机制的分类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激励机制基本上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一般的小学校园理论上都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形式,在这里需要提醒广大学校管理者的一点是,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教师们的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是激发教师们拼搏奋斗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物质激励是施行精神激励的重要载体,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协调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切以调动和维护好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主。

三、如何真正运用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一)正确掌控激励的时机

无论是多么有效的管理政策,只有运用在恰当的时机才能够发挥出应用的效用。在小学校园的教育管理当中,激励的时机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前期阶段、中期阶段与后期阶段,一般情况下,学校管理工作者最常用的是前期激励,前期激励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让教师们知道自己付出努力之后能够得到什么结果,这样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便有了动力,有了目标的激励,自然会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策略

虽然同为小学教师,有着很多的共同性,但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在需求上面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理解教师们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举例说明:对于年龄偏大的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安全保证以及情感上得到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教师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偏向于荣誉以及情感方面的激励机制,而对于年龄偏年轻化的小学教师而言,他们会更加看重工作的提升空间以及所获取的机会与成就等等方面。现代社会中,人们最具普遍性的心理特征之一便是对比心,什么都要和身边的人比较一下,小学教师也不例外,当有教师获奖之后,其他教师总是会习惯性将自己与获奖的教师进行对比,如果都差不多,就会心理平衡一点,但是如果差距有点大,心理就会开始失衡,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最终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竭尽全力保证所有的激励机制的公平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管理者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之多的,因此,必须要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现忠.基于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2]邹明.浅谈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关爱明天》,2015.

[3]俞海霞.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青春岁月》.2015.

[4]蒋劲松.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6.

[5]赵坤.谈谈小学管理中的各种激励机制.《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作者:付丽英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青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