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小学语文专业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小学语文专业

第1篇: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落实育人目标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更为关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重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可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具备的理论与素质以及持续性改进与提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层面,而是强调多方面因素的融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单一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更科学的开展教学工作,熟悉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相信于自身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大多根据自身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关注度不高。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语文教师仅会在考核、课题研究时阅读小学教育理论的书籍,而经常阅读的教师则少之又少。小学语文课程人文性较强,因此教师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有正常的人文知识储备,就可以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另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量大以及自身家庭因素的影响,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度不够,认为现有的知识可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以及说明文,一些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本的讲解时会感到比较吃力。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中涉及到了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需要向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科学知识,而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向学生拓展知识,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课前会查找相关的资料。可见语文教师自身科学知识储备捉襟见肘,这也折射出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非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二、教学基本能力一般,创新力不足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实施结果的某些能力的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基本能力表现较为一般,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在处理运用教材方面,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与课本变化较快,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尽快熟悉教材中的新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前梳理教材知识点时并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材中内容,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进行简化或者调整教学顺序,但部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解读教材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规律去挖掘教材中一些“亮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效的教学设计往往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等。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没有认真的进行学情分析,没有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考核结果等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情况,因而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不能够较好的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研究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够较好的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专题,收集课题相关资料的能力不足,难以较好地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文字表述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了教学基本能力一般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无心钻研业务,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设计教案时,大部分直接照搬其他教案的内容,没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信息素养不高,缺乏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2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就已经指出要建设一支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小学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然面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在信息意识方面,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比较肯定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对于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自己或者是家长的监督,学生在使用信息软件或网站进行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虽然这些教师关注到了这些问题,但在教学中也没有注意此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可见教师信息伦理道德意识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在全媒体、互联网时代,一些语文教师并不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不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整合资源时,大部分教师不能够较好的筛选网络上的资料,设计的课件较为简单,不能够较好地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仅有少部分的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以及设计在线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欠缺。

四、职业倦怠普遍,不善情绪调节

第2篇: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我们对教师的定位都很清晰。教授知识、解答疑惑诚然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传道也十分重要,所谓传道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用自己平时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文学修养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小学时期,学生基本还不能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

1文学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师

1.1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其实我们很难去评判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优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受到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学素养。相对文化素养而言,文学素养则更加具体,一般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文学领域的综合能力。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最低要求是能够保障课堂质量,对所要传授的知识理解到位,不会出现明显的错误。高一点的文学素养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在课堂活动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情感艺术的感召。较高的文学素养离不开实际的生活体验,在厚重的阅历之下仍然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并能够对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1.2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既快乐又痛苦的工程,快乐的是小学生几乎还是一张白纸,能够很快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也仅仅是接受,由于汉语的博大精深,学生往往是只知其形,不明其意。汉语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学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常读常新”就是这个意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基础文字教学、文章教学、情感感召等,拥有良好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越发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2.1保持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保持教学热情,以言传身教和专业的文学素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教学实践一样,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相互的,对学生而言,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人文之美。对教师而言,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得心应手,还能提升个人气质,改善周围环境。在这两方的作用下,教学活动会加顺利地进行,教师也能够保持积极的教学热情。

2.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文字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自学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众人交口称赞,是因为它能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即使没经历过作者的生活也能够感同身受,获得有益的启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引入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实践能力与积极性。

2.3调节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调节仅凭教师一方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可以提升相关的审美水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与教师互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到这一点,以专业的文学素养耐心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4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教育是什么呢?马云曾经说,教育就是毕业之后把教师教的知识都忘掉后所留下的东西。这个观点虽然有些偏激,却也有些道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东西很多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但绝不能说是无用的,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作用在学生身上,学生毕业之后,即使忘记了在校所学的知识,但是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教师,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也比较多,这在日常行为中会有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增强自身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对任课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应当从多个层面着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3.1提高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

在发达国家,教师的工资水平一般与国家公务员相差无几。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师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尤其是乡镇一级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仅能满足日常生所需,很难再用于文化娱乐方面。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教师工资收入。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上面。

3.2加强自身学习

文化修养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不是在一两周内读几篇文章就能提高的,文化修养的积累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不能够理解的东西,要不怕麻烦,多向别人请教,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这个知识宝库,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小学语文教师身担着重要的使命,切不可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而洋洋自得,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能正视自身不足,加强学习。

3.3建设培训机制

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依靠教师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师所能获取的资源比较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相关的讲座或培训会,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的途径和资源。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进修培训机制,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增强教学效果。建设完善的培训机制,认真对待相关规定,激发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热情。

3.4完善教材编排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随着课本的编排顺序,逐课讲授,因此教材的内容的编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小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展现也需要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因此优化教材内容以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地增加优秀文学作品,增强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提升文学素养。教材内容的编排要根据时展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节,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其独特性,编写人员要多下功夫研究,争取做到文学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4结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成就一个人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学生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5(12):106-108.

[2]德吉央宗.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49.

第3篇: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种,同时也是联系儿童与文学的重要工具。周作人先生在他《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儿童的文学既是小学学校里的文学,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1]其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具备了现实性和实践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去教育广大小学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儿童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了特定阶段和领域的素养和气质。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从宏观角度出发,不仅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去更好地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还能加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完善,推进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为素质教育增添激情与动力,加快素质教育事业全面实现的步伐。

1儿童文学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师

1.1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美学需求出发,以广大少年和儿童为对象,进行创作和编写出能够适合他们读阅和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有学者评论说:“欲要真正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关键。”[2]素养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由此可推断儿童文学素养是指具有一定阅历的人们,并在儿童文学的诸多方面形成的一定修习涵养和道德情操。它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如在语文课堂教学、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情感艺术的熏陶等方面,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1.2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素养在教学中的关系

翩然若仙、娇媚可爱的蝴蝶在破茧成蝶之前,就是一只懒卷慵散、相貌丑陋的毛虫。这前后之间的鲜明对照便如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然对比。而儿童文学恰似成人与儿童之间构建撑起的一条沟通心灵的纽带。教师可以借此去唤起自己儿时的童真,体察到学生的内心所感。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通过这条纽带,走进儿童的内心。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引路人,小学语文教师和儿童文学素养是进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二者统一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他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缺少任何一方,小学语文教学就很难顺利有效地进行。

2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影响

教师能传授儿童文学知识,启蒙学生发展智力,开疑解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优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

袁敬有在他的文章里提到说:“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高质量的实践必须依靠理论的指导,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对儿童文学作品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深入学习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去具体分析鉴赏作品,从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分析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3]“当儿童文学作品大量选入教材中、走进课程里时,就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相应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儿童与儿童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4]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多彩世界、成熟心智、完善人格的重要媒介。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分门别类地选入教材,这些作品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筛选裁改,以求适应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瓦韵青评价说:“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节选文章的讲授上,对于独立成篇的课文往往也需要相应的儿童文学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才能更宏观、更系统、更客观地把握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更深厚的知识内涵。”[5]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熟悉其具体内容、教学目的和意义,能够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不同水平、性格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它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科普性。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内的讲授上,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上,更重在教材篇章的选材上。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阶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小学语文教材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得更流畅。

2)具有趣味性。从儿童的角度发现,带着兴趣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和主动接受的容易被理解吸收的知识。例如《陶罐和铁罐》一文,该文以陶罐和铁罐作为文中主要人物,两个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经过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话去包装修饰,便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力,童趣浓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极其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

3)具有目的性。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的高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不断涌入小学语文教辅中,促使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气质越来越浓厚,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越来越高,也有利于大量儿童文学题材的优秀作品能发挥其教育作用。

4)具有美学性。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地域特点和人文风俗的差异分成许多不同的版本,因此好的新的教材,需要选用具有美学性的文美优质的素材编入小学语文教材,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必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素养去实现。在《鸟的天堂》一文中,巴金那确切的词语,巧妙精准的形容词,把情谊抒发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刻画榕树生命力之唯美时,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叶叶生鲜,在这颤动之间奇迹般地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寓情于景,含蓄隽永。当作者再次去看榕树时,看到万鸟游戏、鸣啼艳舞、满眼的鸟影、彻耳的鸟声,场面甚是广大,真是热闹。在作者心中交织着各种音乐美、图画美和意境美。“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善、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6]只有学生的情感同教师所传递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会使文章能够完全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学习的目的。总之,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在教材中映射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的对美的感应。

2.2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同样具有幻想性、现实性、趣味性以及情感特征,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特定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运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去创新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少年儿童的潜能和智力。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主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学思维儿童童真化。在小学阶段,接受教育的大多是7—12岁左右的儿童少年,正值童心繁盛,对这个世界极其新鲜好奇的时段,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要多多换位思考,用儿童的视角和心态去感应儿童的内心世界。

2)教学手段儿童感性化。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若只一味地用成人化的言语和行为去进行说教,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语文教师用儿童情感性的体态和言语去讲述作品,更能利于儿童乐于接受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在讲《丑小鸭》一文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感讲述故事法、动画图片观察法、情景再现表演法等方法的融合。

3)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化。儿童文学作品类型丰富,涉猎了儿童身边的社会、文学、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厚的儿童文学底蕴,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感情和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情达成契合,才能把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感情基调,不能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只强调升学考试,而忽视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上,教师针对这篇课文进行作文指导,要参考这篇文章,去以“崇尚美德”为话题作文。要根据儿童现阶段所掌握的道德理论水平去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儿童文学化,才能创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氛围。

4)教学目的儿童智熟化。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的媒介去帮助儿童发展智慧,成熟心智,促进儿童少年的成长。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教师要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寓言故事来启迪学生透过故事现象去发掘和学习故事的本质。“揠苗助长”是教育我们:欲速则不达。“鹬蚌相争”启示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不能自己起了内乱,让别人渔翁得利。

3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在入学之后,每日里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便成了小学生最亲近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里的真善美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甚至也会影响着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儿童的天性,保持热忱、蓬勃的情感节奏去影响学生的身心,从而更加喜爱儿童、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回归本性,开阔视野,完善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7]小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区分儿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纯真善良、童真可爱,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幻想。小学生对这个精彩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催促着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去感知,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毕竟还不成熟,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例如小学语文教材里的《颐和园》《开国大典》都是向学生介绍祖国秀美风景和国家昌运繁兴的经典文篇。教师要利用学生特点既去唤起学生的童心童趣和爱国情感,又去提升自己的社会感知力。

3.2广泛阅读,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8]语文教师是应让自己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虽然儿童文学作品是对世俗人生的反应,但成人化的世俗作品要用儿童的唯美天真去熏染。小学语文教材里,《荷花》、《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这几篇文章都是以大自然的绝美风景为题,特别是《桂林山水》那清雅脱俗的气质、巧夺天工的精致淡然,无不吸引着儿童那洞悉世界的童心。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内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更要注意许多优秀的课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例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童话故事,极其受到广大少儿读者的欢迎。此外,还有许多经典优美的儿童诗歌,如《小白兔》、《拍手歌》等经典的儿歌都利于儿童的音乐美感的熏陶。

3.3发展智力,激发思维,丰富想象能力

学生们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感知力、审美力和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小学语文教材中意境佳美的文篇,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精美的语言、浓浓的情感和贴真的画面,特别是对想象力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奢侈荒诞的国王每天除了频繁地更换他的衣服便无所事事,他的愚昧无知终于受骗。什么都没穿就游行在大街上,世人并没有去揭穿谎言而是多多夸赞,教师引导着学生们去自由地在这简单通俗的字里行间去欣赏、去感受,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将被充分地打开并放大,思维散溢,联想翩翩。“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儿童文学。我们往往以早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和要求孩子,最近热播的一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个很经典的狼吃小羊的故事。我们在跟孩子讲狼的凶狠和羊的智慧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孩子的看法,他们同情那个经常挨打的灰太狼,在他们眼里狼是弱者。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时候应该抛弃功利性,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影响孩子们的阅读。”[9]

3.4修身习德,健全人格,提升素质能力

小学阶段,是健全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有人这样评价:“素质教育即完整意义上的树人教育,它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内在品质为根本目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起正确理想和坚定信念,提高文化修养,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10]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里,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他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给的影响,但也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身心发展不平衡,甚至是畸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将会发挥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去利用积极方面,修炼学生的日常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品德,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个人素质,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心理走向,准确地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期,去掌控整个教学发展的动态。在教学的内容和特殊的表现形态上它符合了小学生的特定心理、特定的情感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因此是小学生理解和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成熟心智,促进高效优质学习的有利因素。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是需要正在成长的最具生命力的学生去实现和完成的。只有他们身上才能发生奇迹。有较高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驰骋于广阔的教育事业中,去创造社会价值,提升小学语文自我教学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升华,更是时代兴盛的标志。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月华.试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63.

[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147-149.

[3]袁敬有.“阅”读越精彩———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素养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版,2012(8):159.

[4]谢红仙.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16):147.

[5]瓦韵青.中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提升儿童文学的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2(3):17-19.

[6]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123-126.

[7]于树漫.中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提升儿童文学的素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1):25-27.

[8]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5):35-38.

[9]孙晓平.浅议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审美素养提升策略[J].语文学刊,2011(20):126.

第4篇: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农村小学的课改推进工作却因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学校办学理念不明、教学评价滞后而举步维艰。要加快语文课程改革进程,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益,内强素质,外加引领,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村地区;语文课程改革;推进;措施

十几年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也愈发感觉到吃力和迷茫,可谓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专业水平偏低

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听,被动记变为更多地自学、研讨、交流。从课堂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个性思考。但深入课堂听课,我们还会发现,很多课堂还处于课改的初级阶段:一节课,有自学,有研讨,有展示,有质疑,有争鸣,很热闹,但细究起来,自学没给够时间,一知半解;研讨的问题直白浅显,没有价值;合作交流,就是你说我写,没有实际意义。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对课改的理念认识肤浅,对教材把握不透,过分依赖教参缺乏自己个性化的解读”①。

二、语文教师老龄化严重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共有六位语文教师,平均年龄51岁,她们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年轻有能力的老师有的考入了县城学校,有的转了行,有的老师今天教语文,明天数学老师缺了,又去教数学。师资短缺,老龄化严重是农村学校办学的短板,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离他们还很遥远。

三、教学评价机制尤其是考试制度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评价一所学校,评价一个教师,看什么,看学生的分数,看升学人数,尤其是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这样的潜在评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成绩好,就会有更好的生源,甚至还会有更好的效益。教师成绩好,就会在评优评模,晋级涨工资中获得优势,学生成绩好,就会升入优质高中,升入重点大学。成绩,关系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成绩在哪里,在试卷中体现。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说,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也知道课改,但如果我们没课堂改好,学生的成绩又上不去,我们没法向家长交代啊。试想,如果考试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地更紧密一些,是不是课改推进工作就容易一些了呢。为加快推进农村小学课改的步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往的课改培训,常常采用专家讲座,课例观摩,撰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常常是伴随着培训的结束,教师的学习也趋于终止。课改培训后,有的老师说,专家讲的也对,但校长没来,课怎么上我们得听校长的。也有的老师说,观摩课很精彩,但适合城里孩子,咱们在农村,这样的一节课恐怕咱们得上两到三节才能达到目标,照他这样教,咱们也完不成教学任务啊。所以,要想推进课程改革,就应让培训接地气,进农村学校,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手把手地教。现在,老师急需要的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而是能解决问题的“怎样做”。②引领教师学会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学习为本。让老师学会学习,勤于学习,保持强大学习力,这是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根本保证。课改之后,号召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老师自身的学习并没有跟上。学校六位语文教师中,有三位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知识陈旧。所以还是要把增加专业知识,吃透教材,吃透课标作为首要任务,专业的教学期刊,优质的教辅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参考材料。有了这些基础,有条件的可以再增加阅读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加强集体备课,实施“微格教学”研究。在农村学校,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课堂操作模式,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问题放出去,收不回来。小组讨论,面对学生的分歧与质疑,含糊其辞。这些现象里面一个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课堂驾驭水平的问题。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在课堂操作中的“点拨”“引领”“评价”三个方面加强研究③。有的老师课堂理念很超前,路子也对,但不善于点拨,课堂讨论表面化、泛化严重,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没有评价,就没有鼓励,没有激励就没有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下降。以前很多地方搞过“微格教学实验”,针对教学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研究,效果很好,也是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水平的一条捷径。另外,在学校内部,更要加强集体备课,针对共同的焦点,共同研究,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协调,改革评价体系。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不仅是教研室教研员的事,还需教育局等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执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教育局和教研室缺乏配合,政令不统一,搞行政的指导业务,搞业务的不常来指导,有时教育局说的是一套,教研员说的是另外一套,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同时我们也呼唤国家加大期末试卷改革的力度,让考试和平日课改教学紧密结合,能真正把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检测出来。综上,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农村小学的师资课改现状,对深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程改革,利国利民,任重道远,不妥之处,还请大方之家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陈雪艳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总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它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个人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析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通过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老师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则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它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繁重,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比较枯燥,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求知欲不强,思维比较僵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以人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找春天》举例,这篇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春天的景色。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春天的景色,让学生去感受、欣赏春天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和作者描述的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开阔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课程如何融入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生年纪大多数在6—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年纪小,性格和思想品质具有很大的塑造性,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教师的引导,容易走向歧途。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情商方面,学生对情绪的控制、遇到困难和挫折应该怎么处理等,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要做到这些,首先语文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奉献精神,能够为了培育祖国的下一代不断努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立足全体学生,面向未来的每一位社会公民。这与“应试教育”只关注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相对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层次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合理安排,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应该直接用是非观念去否定孩子们的想法和问题,对于符合孩子们想象力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给与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我们常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往往是从小开始培养的。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发现有学生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品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让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语文课堂上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要转换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小学语文课程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的时候,里面会有很多生词。在预习的时候,碰到学生不懂的生词、句子、段落,学生首先应该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如果工具书依然无法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可以求助老师,让老师给予一定的提示,或者与其他同学相互探讨。语文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岚.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J].未来英才,2015,(17):176-176.

[2]米敬然.漫谈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J].关爱明天,2015,(10):177-177.

[3]常秀荣.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J].关爱明天,2014,(11):116-117.

[4]刘胜品.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J].关爱明天,2014,(7):81-82.

作者:田春华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改要把语文素养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才能把语文素养融入到课改目标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发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在语文素养的实践应用中理顺语文教学关系,真正落实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再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要求下,小学语文要结合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遵循语文素养发展规律,推动语文素养培养来反思小学语文课改,从而更精准地推动语文课改的开展。

一、立足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明确小学语文课改目标。

小学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可以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进行概括,但在新课改理念下这四种能力的体现形式又有差别,因为语文素养较对于语文能力更强调平时的语文积累与修养。换言之,小学语文素养包含了语文能力也不只是语文能力,如语文审美素养既体现了审美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还包括了语文修养中的审美情趣熏陶。小学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就是要把小学语文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融入到语文课改过程中,使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能为学生下一段阶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新课改理念。因此,立足于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提升到语文素养的差别,明确小学语文课改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共同点与不同处,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以小学语文的语感为例,作为能力其体现在各个不同学段中的听、说、读、写过程。而作为素养,就不是听、说、读、写所能涵盖的。在小学第一学段中,语感素养是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语文活动中对字词的理解、判断与联想等丰富活动的综合,表现出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色彩感觉。如祖国一词,第一学段的学生对祖国的理解不仅仅是国家这么简单,而应该把祖国与母亲或亲切的长辈等联系起来,从内心深处升起自豪又依赖的感情。而其他学段的学生也要有与其对应的情感体验,这才能体现出语文素养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以,把语文素养具体内涵融入到小学语文课改目标中,有助于深化新课改。

二、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形成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强调语文学习应当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要求语文要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立足于小学生成长发展,小学语文课改还应该从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做起,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推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在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支持了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新课改更应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转化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小学语文的语言素养为例,其包括了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即使在不同的学段,其要求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语文素养的作用。无论是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语言素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延伸,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为基础,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就难以开展。而语言素养的形成习惯,往往又是其他学习活动可以借鉴与迁移的。小学生通过平时的语言训练、表达训练与交际训练,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学习习惯,摸索到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性,理顺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一方面体现于其工具性,是小学生进行社交、学习等活动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上,在语文素养统摄下的能力只有放在实践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不仅有助于语文发挥基础作用,而且还能理顺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在语文课改中,教学关系最重要的体现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而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就要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如小学古诗的教学,在语文课改下,语言、理解、审美、联想等语文素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同学生在朗诵节奏、情感把握、审美倾向及生活体验上都有不同的感受。语文老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把语文素养的实践体验更接近古诗内蕴,才能使学生个体之间形成共识最终掌握古诗,达到课改目标。而这个过程中,语文素养的实践与教师的引导就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学生实践促进了古诗的生活化体验,教师的引导修正学生的审美理解,从而使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之,在语文素养培养下,小学语文课改要化应用为修养,学用结合,把语文素养融入渗透到课改目标中,形成具体鲜明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实现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丽曼.新课改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构想[J].喀什大学学报.2016(03)

[2]俞彩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5(08)

第5篇:小学语文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比较文学;课程设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开始时间比较晚(1998年),到目前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市场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因素必然促使小学教育专业由专科提升到本科层次,这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教本科专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实属“摸着石头过河”。在小教本科的课程设置中,逐渐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极端走向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作为准小学教师的小教专业本科生,掌握实践技能固然重要,但理论修养必不可少。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具备讲课技能、管理技巧,能说会写、能歌善舞就合格的观点无异于盲人摸象,井底之蛙。就小教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多元的文化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驾驭能力。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小学数学、英语教师。而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恰好给小教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完善其多元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学文化素养提供了可能性。因而,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与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契合点,具备了事实联系的机缘。小教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文学的视野。

一、小教专业(语文方向)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比较文学视野

综合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特点。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知识结构完善、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小教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无法面对小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长此以往下去,势必会间离儿童对教师的信任与情感。因此,儿童的综合性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也使得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小学教师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综合实践技能上。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科学的综合知识结构。一名合格或者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必然是有宽度、广度和量的积累的。因此,他们在职前的学习阶段,既要有古汉语的功底,又要扎实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既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又能对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点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既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宙斯、雅典娜、阿芙洛狄忒、阿波罗等希腊诸神的名字,掌握《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浮士德》的里程碑意义,又能理解现代派与后现代的承继与解构。中西方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网络影响空前广泛的现代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的普通话、国际通用的英语、时尚的韩语、日语等无不在他们应当掌握的范围内。此外,他们还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的知识,还需要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有所涉猎。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恰好与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有机契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也不是简单的文学比较,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1]比较文学是以文学研究为基础,构建起文学与艺术、文学与教育学、文学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文学与医学、文学与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宏伟桥梁,视域宽广,胸怀博大,呈现出明显的宏观性和开放性。这也对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没有任何一个文学研究领域能比比较文学更引起人们的兴趣或有更加远大的前途;任何领域都不会比比较文学提出更严的要求或更加令人眷恋。”[2]比较文学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正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增强其理论修养、完善其知识结构的可能性。小教语文方向的学生如果在充分掌握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应用的方法,他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研的工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跨民族性,让学生在孩童时代就逐渐培养起民族文学的意识,初步感知民族文化交流的现象;利用比较文学的跨语言性让高年级学生体会汉译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从语言的对比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知,进而促进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弱化他们“唯分数论”的认识,这样,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领域,又对学习英语起到积极作用;利用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特点,将单纯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教师做到整合性教学,学生具备了整体认知能力;利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扩大小学语文教学的视域,利用外国文学中的神话、寓言故事、史诗等民间文学和名家名作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客观上会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广泛的阅读,语文教学活动由此也会进入一个更深刻的层面。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的原则编写的。其中,范文是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编选的典范文章,是对小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操的载体。范文的选取遵循着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技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粹,培养他们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角度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按照目录编排体例,一至六年级共有课文353篇,其中,涉及他国文学、文化因素的有71篇。小学语文教材中异域文化元素虽然所占比例不及中学语文大,但涉及面很广。具体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俄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希腊、荷兰、波兰、丹麦、瑞士、奥地利、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日本、泰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等。此外,还涉及非洲、阿拉伯和南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六年级语文上册中课文总数为36篇,分必读、略读、选读三类,知识构成呈现出综合性和跨文化性的特点。涉及外国文学、文化的篇目有8篇,其中,《穷人》、《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小抄写员》均为文人所作,作者分别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苏联作家斯克列比茨基、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椋鸠十、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分别介绍了拉丁美洲和印第安文化;《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介绍了贝多芬和达•芬奇。“课外书屋”一栏介绍了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在中国文学文化一类的课文中也有涉及外国文学文化的,比如《一面》中提到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总数为30篇,分必读(10篇)、选读(11篇)、综合复习(9篇)三大类型。涉及外国文学文化的有6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丹麦)、《凡卡》(契诃夫,俄国)、《鲁滨孙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英国)、《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琥珀》(柏吉尔,德国)、《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美国),均为文人所作。其中,“日积月累”一栏编选了国外名人名言,有埃及的迈哈福兹,冰岛的小说家、戏剧家拉克司内斯,英国的戈尔丁,苏联的肖洛霍夫,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印度的泰戈尔,危地马拉的小说家、诗人阿斯图里亚斯,美国的海明威。趣味语文一栏列举的是法国现实主义作雨果的逸闻趣事。教材对异域文学、文化元素的选取,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普遍性。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教育研究都会突破异质文化之间的阻隔,走向全球性,所以,小学语文教材势必也会体现出文学和文化的多样性。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需要他们具备比较文学的视野,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序》所讲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研究角度看,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体涉及艺术、民俗、历史、地理、天文、医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在内容的选取上也体现了时代特点,关注全人类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人类的危机意识,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争与和平等。仍以六年级语文为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取呈现出的跨学科性,正好与比较文学的跨界性文学研究的特点不谋而合。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将语言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打通,从诸学科中汲取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学科交叉中不断充实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本科生如果具备了很好的比较文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那么,他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处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时就会得心应手,能够达到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视野

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快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呈现出了重实践技能轻专业知识的势头。在课程设置中,过度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从而忽视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积淀的培养。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末尾说过,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就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来说,不论是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取等方面,其特点都与比较文学的学科交叉性、文化多元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在基础教育专业培养轻理论素养的大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少比较文学的视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单纯的文学比较,更不能用世界文学的眼光来完成教学。因此,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观念在准备外国文学文化、跨学科知识教案中渗透不足,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指导语文教学过程不足,这些都源于教师在职前学习过程中对比较文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当然,理论知识欠缺不一定就不能胜任小教教学,但充其量只能做“教书匠”而不会成为“教育家”。所以,高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在课程设置环节中应当注重学生比较文学视野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专业性、基础性、方向性和综合性,要培养适应性强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打破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吸取多元化的因素,要体现出综合、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与识字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写作等之外,还应当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儿童生理与卫生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此外,在专业必修课程中还应当开设小学数学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英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要丰富人文通识类课程。由于资源匮乏,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设置在许多地方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不够丰富和完善。国外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高达30%-40%,而我国一些地方院校的通识课程所占比例不足10%。全国各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欧洲文明史、中西方文化比较、人文地理、儿童影视剧欣赏、汉语与中国文化等课程;开设数学文化、科学技术史、艺术鉴赏、人权与法制、生命教育等跨学科课程。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恰好能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开思路,扩散思维。有了比较文学的基础,在学习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跨学科课程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应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文化比较与文化参照,这就更需要教师们在职前教育中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比较文学就是跨国文学文化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能够促进多种文学、文化不同因素的融合。学生具备了比较文学的视野,就能摆脱民族文学的狭隘,以一种扩散性思维考量世界文学、多种学科、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0.

[2]于永昌.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