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分子生物科学全文(5篇)

分子生物科学

第1篇: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实验室条件不完善,实验课时不足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实验条件要求高,所需要的实验设备比较昂贵,由于受实验经费及实验时间影响,有些实验难以开展[2]。本科实验课课程主要以学习为主,本科生第一次接触有关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如何操作实验设备,可能会造成实验设备的损害,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勤俭节约的习惯,会经常性地造成实验试剂的污染和浪费。对此,我们想到除了在教学中用文字叙述实验设备的实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之外,还可以将教师仪器操作的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给予观看,用多媒体的方式来直观、生动地教授学生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实验过程[3,4]。分子生物学实验较复杂,实验步骤多,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一个实验短则一天、长则三四天。而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做的实验不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将几个融会贯通的实验设计成一个实验,一节课学习几节课的内容,这就弥补了实验课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优化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要把科研素质的培养放在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把前面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对此,我们可以在实验课前进行随堂考试,把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问答或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个成绩可以计算到期末成绩中,学生为了期末成绩就会重视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试剂,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去思考实验应该怎么做,可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但最后的实验结果由学生自己负责,实验报告中也要体现出自己做实验的想法。这样的方式迫使学生去了解这个实验,便达到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课里的效果。

三、创建实验小组

在传统的教学中,两三个关系亲近或者同寝室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实验,但这样的小组都是根据友情而不是为了实验课而分的组,并且每个组中成员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同,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同,有的组员甚至会偷懒不做实验。这样的小组并不能融入实验课堂当中,也没有达到每个同学在认真学习实验技术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级30人左右的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组长,这个组长要求学习态度端正,有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负责带领组员认真做实验。教师在实验课程中不能顾全所有的同学,那么教师就要把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详细告诉组长,组长就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纠正组员的操作。

四、成绩考核方式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实验课也是其他学科实验技术的基础,所以实验课的成绩考核就需要严厉地对待[6]。我们把实验课成绩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实验报告、期末操作考试。其中课前预习占总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70%,期末操作考试占20%。课前预习主要是考查学生在课前有没有认真的预习,上课的时候可以按照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用这种方式来代替课堂点名,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实验报告则是应体现学生对实验课目的、原理、步骤的了解,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从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待这门实验课的态度,实验结果记录也可反映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因为实验报告占总成绩比例大,所以学生会看重实验报告的记录。期末操作考试着重于让学生掌握在课堂上学习的重要实验技能,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方法,教师全程观看学生的操作手法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来评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就要记住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增加了学生对操作学习的压力感,迫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五、结语

在我们一起探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全面,可是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留意课堂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再加以讨论修正。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我们的责任是巨大的,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为学校、为社会输出国家栋梁,我们仍在路上,需要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湘新,苏建明,刘进辉,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4):197-198.

第2篇: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

上个世纪中期,核酸被确定为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揭示;进入到上世纪后期,遗传重组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测序技术相继出现、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最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2]。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已经渗透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全面促进了当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是从事生命及农业科学研究和工作必备的工具和知识体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3]。该课程已成为高校生物类、农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国内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经面向农学专业开设该课程长达20余年。针对该课程存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发展极为迅速、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几个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立足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经过长期实践,分子生物学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必修课、农学丁颖创新班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开设前,相关专业的学生已经修习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中与分子生物学存在一定的交叉;部分学生还会继续选修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分子生物学成为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强调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率。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合理选用教材

分子生物学几乎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该学科相关的出版教材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高教出版社,2007)、《分子生物学教程》(赵亚华,科学出版社,2006)、《基础分子生物学》(郑用琏,高教出版社,2012)等。针对于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选用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脱离教材,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做必要提示,自学为主;对于研究前沿,密切追踪,及时跟进,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GeneVIII》(Lewin.B,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MolecularBiology》影印版(RobertF.Weaver科学出版社2001)等英文书籍和专业文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阅读水平,拓宽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经过多年实践,制定了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36个课时用于系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12个学时用于课堂讨论。理论知识包括核酸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具体教学时间分配上,2个课时用于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酸结构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等课程有所涉及,本课程重点阐述核酸结构与性质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基因概念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总计8个课时;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DNA复制与转录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中仅突出讲述以往尚未接触的内容,安排6个课时;蛋白质翻译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本课程将重点放在蛋白翻译的保真机制上,总计4个课时;基因表达调控是整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配16个课时;所选教材中涉及的基因突变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在本专业开设的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进行讲述,本课程不再进行单独的讲述。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内容主要结合1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进行学习,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引导学生及时跟进学科前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进展讨论有机结合,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面向应用,展望前沿,拓宽思路,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坚持德育优先,情感教育贯穿课程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先进性,才能保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德育是任何课程教育都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结合该学科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具体到我校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弘扬前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由此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激发家国情怀,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主讲老师,我们尽量多地了解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和日常动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全方位服务教学工作。

(二)打破教材限制,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且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我们根据实际需求,不拘泥于教材,及时跟进研究前沿热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探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因编辑技术融入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一起进行教学。该课程还存在知识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本校教师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举例,化抽象为具体,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注意色彩搭配,重难点突出,合理规划放映流程,深入浅出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综合使用动画、投影,增强表现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达到启迪思维,增进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在课堂讲述之外,安排课前导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从多个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三)班组结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

我校主要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集中授课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了大班授课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同时辅助以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每个授课班一般为50人左右,每个小组通常为3-5人。通过拟定课外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自发组成课外学习小组,自主选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进行调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班级-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分层学习模式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环节中,以小组为主体阐述观点,结合教师点评,自由提问和辩论,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启发式的翻转课堂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立体式学习环境

农学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即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分子生物学问题;在整体的培养方案中,也有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性课程。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读书报告、阐明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积极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以上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形成立体式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多样化课程考查,有力增强学习积极性

单一地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平时松懈,期末临时突击,考后很快遗忘的负效应。本课程建立了“教师测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程化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查。教师测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课堂综合表现,包括完成作业、学习报告、课堂发言以及课后反馈等进行打分;另一部分为考试成绩,这部分占总分的50%。学生互评建立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表现小组间相互评分,此部分所占比重为30%;教师将评分标准具体化,杜绝小组评分的主观性,引导学生公证、客观地评价同学。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日常作业、网络学习和专业知识应用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及自我成长的纵向剖析,肯定优点、查找不足,进而完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占总成绩的20%。以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日常学习热情。我们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查等方面,对本校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做了全方位的改进和探索。相关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改进以来,本课程历年自主到课率、考试合格率均为100%;选课学生对该课程给予了极好的评价,在本单位历次教学评价中均位列前茅。该课程也全面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其他课程内容的理解,多名学生因选修了本门课程而决定考研深造。基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也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成长。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教师5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团队将继续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促进课程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整合,完善教材、教法,开发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网站和移动课堂客户端,将该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成为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启迪思维的“金课”。

参考文献:

[1]王兰,刘向东.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79-81.

[2]王福,孟娅.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5(31):23.

第3篇: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基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1.1分子生物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以发展速度非常快,引领着生物学领域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及生理学等)的研究不断向分子水平发展。与分子生物学结合、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学基本现象的前沿领域包括分子神经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及分子进化学等。分子生物学已经和生物化学一样成为生物学各个学科共同的基础,在整个生物学基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分子生物学本身也是一门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学科,许多在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因其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或化学奖。如BarbaraMcClintock因发现了转座子而获得198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转座子理论在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细胞分化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RichardJohnRoberts和PhillipA•Sharp发现真核生物的基因中普遍存在着内含子。内含子的发现对认识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理及完善生物进化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美国遗传学家Andrew•Fire和Craig•Mello因为揭示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RNA干扰,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美国生物化学家ElizabethBlackburn和JackSzoskak发现并阐明了端粒酶在细胞分裂时解决染色体如何完整自我复制的问题,而共同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JeffreyCHall、MichaelRosbash和MichaelW•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1.2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通用工具分子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许多学科的发展都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从这个层次上,可以说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通用工具。

2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施

通过分析研究民族院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需求,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认识及对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的掌握与应用。2.1修订教学大纲广义的分子生物学可以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象的学科,但实际上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调控的规律,因此核心内容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教材虽然内容上不尽相同,但都包含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这些基本内容[1-3]。根据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需求及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课程组对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作了适当调整,将主要涉及人类医学的部分章节如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不再纳入课堂讲授,而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实验技术方法,使整个教学内容既理论联系实际、又紧扣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和水平培养的要求。2.2优化教学内容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意义不同,分子生物学可以作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作为一些专业的辅修课程,还可以作为学生知识扩展的选修课程,所以就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要加强教材建设,不同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各有不同,对分子生物学学习的侧重点和目标要求也各有差异,应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二是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教案。目前大多采用的是充分利用师资力量的原则,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去配备师资,或采用适合本专业的教案,大到基础理论的阐述,小到具体实例的列举和分析,都可能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2.3教学方法改革2.3.1以“自主式”教学取代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教材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了教材搬运工的作用,拿着教材对学生“布道”,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注入式”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上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整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走进教材;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或交换角色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2.3.2完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将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视频资料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多媒体课件应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出重点、结合学科进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广泛收集、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图片、动画等,构建了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3.3深入分析经典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理论产生于经典实验,对经典实验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所以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经典实验的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由此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例如,在讲授断裂基因时,详细讲解RichardJohnRoberts和PhillipA•Sharp发现内含子的具体实验过程和归纳演绎过程,以及PierreChambon由于采用了与之不同的实验方法,错失发现断裂基因的机会;在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讲授时,详细讲解发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实验及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4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科有兴趣,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自我思考。在我们前期的调查中,仅有19.2%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非常感兴趣,17.1%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分子生物学”,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而72.6%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学习,课堂上听完了事,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尝试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如我们讲授与课程相关的一些科研小故事及科研最新进展,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理时,讲述了PCR技术创始人KB•Mullis的亲身经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年轻时性格桀骜不驯、不拘一格,在喝了他自制的迷幻药后,想出了解释宇宙大爆炸学的理论,投稿《自然》周刊后,意外被录用,他因此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这些科学家的趣事不仅激发了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学成就背后的故事,而且增强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到基因突变与基因功能时,引用美剧“吸血鬼”的例子,通过吸血鬼的症状让学生了解吸血鬼原型的发病机制,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因功能的理解。

3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把“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讲授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完成教师的职责,更好地实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杨荣武.分子生物学[M].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第4篇: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繁杂,学时有限,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一直以孤立地验证性实验为主,知识零碎,没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缺乏拓展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这种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教学方式高度“程式化”,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和机械操作。

(二)实验教学过程单一,忽略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将实验教学内容发给学生,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工具和步骤等,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再者,实验得到的结果缺乏讨论性,导致学生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性可言。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过程及效果

(一)PCR实验的教学改革

此次实验教学改革是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中“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为研究主题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将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改革内容如下。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PCR扩增技术是生命科学类的学生必备的生物技术手段,自2015年我们新增该实验内容后,一直是指导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讲解该原理和实验步骤,并且将理想的PCR结果展示在实验中,同学们无法真正掌握该技术的前因后果,更不用谈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因此,实验改革亟待开展,具体实施方法是在实验开始前至少两周的时间内,将本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和阅读,学生通过自学理解PCR原理,引物设计原理等;通过一周的自主学习,指导教师将PCR扩增的使用的目的基因序列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引物并委托公司合成引物。这种模式的开放实验,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引用到本科生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2.增加实验预习和自评报告环节,作为实验考核的部分内容。为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锻炼其自学能力,本次教学改革增加了实验预习考核环节,要求学生提交预习和自评报告,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增加此环节做出评价。同时在期末考试时涉及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结合该题考试成绩对此次改革做出合理的评价。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评价

1.调查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162位同学进行满意度测评。其中所有的同学均认为实验课前的预习重要;92.59%的同学赞同PCR实验进行“预习报告—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改革的方式;90.12%的同学认为这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93.83%的同学掌握了PCR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上数据说明了学生非常期待实验教学的改革,并通过改革的确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了提高,同时说明这种改革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做实验,成为实验上的思考者,可以真正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从参与度上来分析,有88.89%的同学可以根据每组分配的任务,组长和组员共同讨论完成实验预习,但是11.11%的同学完全没有参加实验的预习和引物的设计,说明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参与分组讨论和集体完成。2.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评价。PCR实验的教学改革将162位同学分为17个小组进行实验预习和引物设计讨论,老师将模板DNA序列发给学生,由小组讨论设计1对引物,设定产物大小在200—500bp,总共收到17对引物,由上海生工有限公司合成,用于实验。指导老师将自己设计的引物首先进行PCR扩增,保证除了引物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影响结果。根据实验的结果显示,15个小组均扩增出目标条带(200—500bp),有2个小组没有扩增出条带,经过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分析出其原因是手动设计引物时方向弄错了。经过实验报告的批阅,发现所有同学撰写的实验报告很详细,结果分析和讨论很充分,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的小组更是把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的非常透彻。因此,从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不再千篇一律,具有非常好的讨论性。

三、讨论

通过对PCR实验进行的教学改革,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准备中来,改变实验课程中“依葫芦画瓢”“实验结果不具有讨论性”“学生不理解实验前因后果”等不良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有的同学认为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自己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设计,安排任务,这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既丰富了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思考问题,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上的各种软件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进一步地,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参与设计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分析、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涵盖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Z].2008.

第5篇:分子生物科学范文

1.1研究空间更广阔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空间的扩大化,它不仅在宏观方面研究各个生物体内的器官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同时由于生物体存在物质层次性,各个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着碳、氢、氧等各种各样的原子,甚至原子内又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物质。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现代生物科学日趋向微观世界进军,并出现了一门新的电子生物学学科。由此可知,随着生物科学理论与其相关实验的多方面结合,诸多生命物质疑团将在微观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1.2多学科相互渗透

生物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一体,这种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便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举例来说,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对生物科学的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由此开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方向。同时生物科学对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的反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形成类似化学仿生学以及物理仿生学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再其强大的影响力下电子生物学、生物信息论以及生物控制论等边缘学科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促使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那种只局限于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将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

1.3实验手段更先进

随着人们探索空间与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实验手段日趋先进与现代化,这是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其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标志。换句话说,生命科学只有依赖于实验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有飞速的突破与长远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技术水平与方法手段决定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假如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实验仪器,那么其发展进程将受到停滞,甚至一事无成。由此看来,不断汲取新方法,创新新技术,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不仅方便人们从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规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研究分析,这不仅是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对生物的新认识,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2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