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工程平面设计全文(5篇)

工程平面设计

第1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技术要点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20年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住建部于2020年4月下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全面掌握全国各城市现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评估对象及评估体系构建

2.1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为全国672个设市城市的现状建成区,以排水分区为单元,从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整体推进度、规划体系及规划管控、规范标准制定、机构设置、法规制定、制度制定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2.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项目的具体实践并结合《通知》的要求,为使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整体推进度、机制建设六大类,共计16个核心指标,并针对各类城市的特征,提出指标的适用范围,见表1。

3评估方法及技术要点

3.1自然生态格局管控

3.1.1天然水域面积变化率。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后的天然水域面积不少于建设前,或达到蓝线绿线等管控要求。计算方法:天然水域面积变化率(%)=建设后水系湿地面积-建设前水系湿地面积评估区域总面积×100%技术要点:天然水域特指天然湿地、水系,不包含人工景观水体;水域范围时间以城市总体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为依据,按蓝线划定管控范围作为建设前基底;以遥感影像为依据,以2015年12月前影像作为建设前基底。3.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要求:达到所在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标要求;改扩建建筑小区项目外排径流流量不得超过改造前原有径流流量。计算方法: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的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量×100%技术要点:采用模型模拟方法进行计算,条件不足时可采用溶容积法计算控制容积并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若评估区域缺乏海绵城市设施,可采取综合径流系数进行核算。3.1.3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目标要求:新建项目透水地面率大于40%;改扩建项目透水地面率大于改造前原有的透水地面率,且大于70%。计算方法: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T+GS-B×100%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T+GR+T+G×100%式中:S-项目面积;R-除透水铺装外的硬化铺装面积;B-建筑面积;T-透水铺装面积;G-绿地面积。

3.2水资源利用

3.2.1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要求:达到所在区域的国家规范、地方标准或相关规划的目标要求。计算方法: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年雨水收集利用总量年均降雨量×100%技术要点:雨水资源化利用之雨水收集并用于工业企业、市政及生活杂用、灌溉、景观、河道生态补水等。3.2.2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要求:达到所在区域的国家规范、地方标准或相关规划的目标要求。计算方法:污水再生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处理总量×100%技术要点:污水再生利用指污水再生后用于工业企业、市政及生活杂用、灌溉、景观、河道生态补水。3.2.3地下水埋深变化量。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后地下水水位的年平均降幅小于建设前,或建设后地下水水位上升。计算方法:地下水埋深变化量(m)=海绵城市建设前的地下水埋深-海绵城市建设后的地下水埋深技术要点:海绵城市建设前至少为连续5年的监测数据,海绵城市建设后的至少为1年的监测数据。

3.3水环境治理

3.3.1黑臭水体消除比例。目标要求: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质不低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计算方法: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建设前的黑臭水体长度或个数-建设后的黑臭水体长度或个数建设前黑臭水体的长度或个数×100%技术要点:水质监测沿水体每200~600m间距设置监测点,存在上游来水的河流水系,应在上游和下游断面设置监测点,且每个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采样点设置于水面下0.5m处,当水深不足0.5m时,应设置在水深的1/2处;每1~2周取样应至少1次,连续测定1年;或在枯水期、丰水期应至少连续监测40d,每天取样1次。3.3.2合流制溢流污染。年均溢流频次目标要求:雨天合流制排水管渠溢流不得使受纳水体出现黑臭,或合流制溢流排放口的年溢流体积控制率不小于50%。计算方法:降水典型年情况下,在1年周期内,合流制排水系统随着降雨量增加,发生溢流时,混合污水排入受纳水体的次数[1]。

3.4水安全保障

3.4.1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后的内涝积水点个数少于建设前。计算方法: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建设前内涝积水点个数-建设后内涝积水点个数建设前内涝积水点个数×100%3.4.2内涝防治标准达标率。目标要求:满足所在区域对应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计算方法:内涝防治达标率(%)=达到内涝防治标准的面积评估区域的总面积×100%技术要点:一般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进行对评估区域的内涝标准进行评估,缺乏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暴雨时的摄像资料、灾害情况、城市运行情况等资料作为参考,判断内涝防治效果。

3.5整体推进度

目标要求:达标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区域面积,2020年为城市建成区的20%,2030年为城市建成区的80%;计算方法:同时达标2.2评估指标体系中1~10项指标的区域面积;技术要点。以排水分区(建议原则上不低于1km2)为考核单元,城市达标面积为各大面排水分区面积之和。

3.6机制建设

(1)机构设置。分析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编制、运行调度的完备度。包括设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设立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专职编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运行调度机制。(2)规划体系。规划编制体系的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程度。包括形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系统化方案的规划体系;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政府批复;规划满足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要求,能有效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建设。(3)规划管控。整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规划建设管控的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城市的规划建设管控环节。(4)标准规范制定。整理城市出台的技术规划与标准(标准规范、图集、导则或指南)涵盖规划、设计、维护管理的完整度。(5)法规制定。整理通过立法、法规等制度建设,将海绵城市的要求纳入到排水管理、生态城市建设、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中的文件。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是全面总结上一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举措,具有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的系统性、识别城市水系统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达到标准的区域等重要作用。本文初步构建了以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整体推进度、机制建设为主体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估体系,提出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建议,有利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第2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印刷工艺涉及范围广泛,是电脑、信息、摄影、电子科技的总和,包括印前原稿采集与设计制作、印刷制版、印刷过程、印后加工和发送等等,印刷术是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化学、电子、电脑软硬件,再加环保考量的复杂技术,印刷的意义在于对文字、艺术、以及历史的记载和传播,当艺术设计完成以后,只有通过印刷进行大量复制,才能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印刷业,主要体现在现代数字印刷工作流程的建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工艺在不断革新,目前,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已经成熟,桌面系统与CTP技术的结合,使得印前阶段已经完成了数字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印刷机生产商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如海德保CPC控制系统、CP-tronic系统、CP2000等,印刷阶段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非常成熟。印后阶段随着自动配页、折页、裁切等系统的出现,也慢慢开始走向数字化。平面设计是用符号、图形和文字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优秀的平面设计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们能更深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设计师完成平面作品后,通常需要通过印刷进行生产复制,而印刷工艺是制约平面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印刷与设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单纯依靠灵感、软件与方案往往是不够的。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根据对象的特性和客户要求考虑相应的印刷工艺,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只有采取个性化方案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艺条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数字化的发展也给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技术带来新的设计语言和新的设计形式;另一方面,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使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多元化,新媒介的产生丰富了当今平面设计的传播形式。方兴未艾的数字化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从教育理念到课程教学都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其中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尤显迫切。

二、印刷工艺课程现状

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印刷工艺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图形设计、编排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课程,印刷工艺课侧重于视觉传达所依附媒介的属性及实现方式的学习与掌握,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统一”。印刷工艺课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主要体现在:实现平面设计作品印刷输出时所涉及到的图文设计及色彩规范、纸张种类及特性、印刷原理与流程、印后工艺及要求等,还包括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印刷输出技术如写真、喷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热转印及水转印的现代印刷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印刷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印刷工艺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在教学中把印刷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平面设计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才能适应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印刷实验室耗资巨大,而且设备更新较快,高校内部很难健全印刷实验实训基地。对于平面专业,即使建设印刷实验室,往往重点也是在印前阶段,平面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印刷工艺课程基本停留在理论讲授和计算机辅助模拟阶段,所以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印刷工艺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钩严重。

三、印刷工艺课程的改革

1.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更新教学内容体系我国印刷工业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印刷工艺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数字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在这种趋势下,印刷人才培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已成为本课程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现今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前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老师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教材的编纂者更应该主动走访设计室和印刷单位,了解现今科学技术为印刷工艺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了解这些变化对平面设计的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重视印刷工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面设计艺术教育实践性较强,学生完成设计后,需要将设计作品应用到相应媒介上,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印刷数字化趋势下,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参与企业项目,以真实的印刷商业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与实践内容,强化设计理论学习,并将设计用于媒介输出。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学生参与印刷原稿采集、设计制作、印刷制版、印刷过程、印后整饰整个工艺流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项目,学生才会加深理解印刷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明白从设计到印刷品的呈现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否则,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能将设计与印刷真正结合起来。而实现印刷的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一是因为印刷设备价格昂贵,一般院校不会花重资投资,对于平面专业来讲,印刷工艺只是其中一个课题,往往更容易忽视印刷实践设备的投入。二是因为印刷设备操作专业性较强,尽管高校教师有很多高学历印刷人才,但是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较强,实践不足。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高校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印刷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师进行上岗教学之前,最好能够深入行业,对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思维,新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在企业一线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种,也需要不断走访企业,对企业生产内容深入研究,将企业项目或面临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使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衔接。同时,学校也要经常邀请行业精英进行讲座,高校教师和学生要多与企业行业精英进行交流,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及其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总结出更细致、更优秀、更有创造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第3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传统工艺;越窑青瓷

平面设计,是指利用文字、图形、色彩、构图等平面语言达到一定的设计目的、要求或表达设计者的认知、思想与情感。在当今商业社会的大环境中,仅商品的包装一项就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何况平面设计的功用远远不止于此,它几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联系。也正是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系)都开设有平面设计课程。然而,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还较为初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人才的需求。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过于西方化。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平面设计课程的设置多采用包豪斯式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甚至授课方式,几乎都借鉴了包豪斯教学模式。当然,不能否认包豪斯式的教学对现代平面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单一模式的教育势必导致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的设计作品。此外,包豪斯式教育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完全照搬总是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因此,更多的平面设计教师开始意识到应该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更多地融入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元素。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究竟该怎么去利用,又常常使人感到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尽管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但文化现象是具体可感的,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利用也应该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并不断深入。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越窑青瓷无疑是具有标志意义的艺术品类之一,其中包含的艺术审美元素和文化元素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大量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文章即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以越窑青瓷为例,探讨传统工艺在现代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一、越窑青瓷的工艺特色述简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重要门类,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高古青瓷。越窑青瓷是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兴起于东汉,唐代达到全盛,宋代以后开始衰落,为龙泉窑所取代。所以,一般所说越窑青瓷,主要是指唐代作品,其工艺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釉色青黄,莹莹如玉。宋人赵彦卫说:“越乃艾色。”艾草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草本植物,初生的艾叶会透出泛白的嫩绿色,这是自然的颜色、生命的颜色,同时也是玉的颜色。玉在传统文化中是蕴含特殊意义的符号,象征高尚的品德,古之君子必佩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单从越窑青瓷的釉色就可看出儒、道两种文化的体现,看出古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第二,釉面装饰朴素。唐代前期的越窑青瓷装饰以素面为主,后期则增加了堆贴和刻花工艺,纹饰内容逐渐丰富,但与凝重的宋瓷和繁缛的清瓷不同,素朴是越窑青瓷的主要装饰风格。第三,器型端庄典雅。越窑青瓷的器型与唐人饮茶的风尚有密切关系,因而传世的青瓷以茶具为主,端庄典雅的器型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二、传统工艺在现代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包豪斯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平面设计教学更强调市场和实用,以商品包装为例,设计往往是对商品信息的机械组合和简单装饰。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对商品实用信息的直观说明或展示,但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对商品文化信息的联想,更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拥有这样的包装设计的商品是很难在市场中实现产品附加值的。现代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往往不止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追求视野的拓展、文化的探寻和审美的享受,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产品的包装,准确地说是包装的平面设计来体现。所以,在平面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助于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商品附加值的实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流企业拼产品,二流企业拼管理,一流企业拼文化。包豪斯式的平面设计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总拿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文化与外国人比拼。因此,在平面设计中更多地利用传统文化的素材,并更多地体现传统的审美追求,才是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之路。同样,加强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加强传统工艺在现代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第一,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增加传统工艺或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要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会学生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体现中国特色的作品,就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传统工艺的内容。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但多是西方美术中的素描和油画基础,掌握国画基础的学生数量较少,对于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更多交集的界画和传统装饰画几乎无人知晓,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加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素描课让学生临摹越窑青瓷的装饰纹样,加深学生对传统图案与构型方式的理解。当然,教学内容的增加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工艺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如,前文所说越窑青瓷如玉的釉色、素朴的装饰、典雅的造型体现了古人对“德”的追求和“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化典籍,如《论语》《老子》《庄子》等,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第二,在平面设计课程中更多地渗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核心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我国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同一性,即学生接受同一教师所讲的相同课程并接受统一考试,这在基础教育阶段无可非议,但在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后就无需如此了,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更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发掘学生的个性。艺术本无一定之标准,平面设计也是一样,为了不使受众看到的设计作品千篇一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很重要。仍以青瓷为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对青瓷作品的艺术性有完全统一的理解,更不能简单地视不同于己见者为错误,而是要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如,有些学生素描能力较好,教师应该更进一步训练其对青瓷图案的重组和重构;有些学生色彩能力较强,教师不妨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色彩调性的训练,或者加强对学生不足之处的补足性教学。

三、结语

当下,我国的平面设计教学一直未能摆脱包豪斯理念的窠臼,这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水平与西方相比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使得设计作品缺乏个性和民族特色。因此,针对平面设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设置中应更多地加入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元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改革逐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彭付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印刷工艺涉及范围广泛,是电脑、信息、摄影、电子科技的总和,包括印前原稿采集与设计制作、印刷制版、印刷过程、印后加工和发送等等,印刷术是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化学、电子、电脑软硬件,再加环保考量的复杂技术,印刷的意义在于对文字、艺术、以及历史的记载和传播,当艺术设计完成以后,只有通过印刷进行大量复制,才能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印刷业,主要体现在现代数字印刷工作流程的建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工艺在不断革新,目前,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已经成熟,桌面系统与CTP技术的结合,使得印前阶段已经完成了数字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印刷机生产商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如海德保CPC控制系统、CP-tronic系统、CP2000等,印刷阶段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非常成熟。印后阶段随着自动配页、折页、裁切等系统的出现,也慢慢开始走向数字化。平面设计是用符号、图形和文字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优秀的平面设计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们能更深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设计师完成平面作品后,通常需要通过印刷进行生产复制,而印刷工艺是制约平面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印刷与设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单纯依靠灵感、软件与方案往往是不够的。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根据对象的特性和客户要求考虑相应的印刷工艺,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只有采取个性化方案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艺条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数字化的发展也给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技术带来新的设计语言和新的设计形式;另一方面,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使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多元化,新媒介的产生丰富了当今平面设计的传播形式。方兴未艾的数字化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从教育理念到课程教学都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其中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尤显迫切。

二、印刷工艺课程现状

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印刷工艺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图形设计、编排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课程,印刷工艺课侧重于视觉传达所依附媒介的属性及实现方式的学习与掌握,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统一”。印刷工艺课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主要体现在:实现平面设计作品印刷输出时所涉及到的图文设计及色彩规范、纸张种类及特性、印刷原理与流程、印后工艺及要求等,还包括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印刷输出技术如写真、喷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热转印及水转印的现代印刷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印刷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印刷工艺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在教学中把印刷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平面设计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才能适应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印刷实验室耗资巨大,而且设备更新较快,高校内部很难健全印刷实验实训基地。对于平面专业,即使建设印刷实验室,往往重点也是在印前阶段,平面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印刷工艺课程基本停留在理论讲授和计算机辅助模拟阶段,所以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印刷工艺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钩严重。

三、印刷工艺课程的改革

1.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更新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印刷工业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印刷工艺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数字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在这种趋势下,印刷人才培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已成为本课程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现今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前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老师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教材的编纂者更应该主动走访设计室和印刷单位,了解现今科学技术为印刷工艺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了解这些变化对平面设计的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重视印刷工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平面设计艺术教育实践性较强,学生完成设计后,需要将设计作品应用到相应媒介上,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印刷数字化趋势下,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参与企业项目,以真实的印刷商业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与实践内容,强化设计理论学习,并将设计用于媒介输出。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学生参与印刷原稿采集、设计制作、印刷制版、印刷过程、印后整饰整个工艺流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项目,学生才会加深理解印刷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明白从设计到印刷品的呈现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否则,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能将设计与印刷真正结合起来。而实现印刷的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一是因为印刷设备价格昂贵,一般院校不会花重资投资,对于平面专业来讲,印刷工艺只是其中一个课题,往往更容易忽视印刷实践设备的投入。二是因为印刷设备操作专业性较强,尽管高校教师有很多高学历印刷人才,但是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较强,实践不足。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高校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印刷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师进行上岗教学之前,最好能够深入行业,对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思维,新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在企业一线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种,也需要不断走访企业,对企业生产内容深入研究,将企业项目或面临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使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衔接。同时,学校也要经常邀请行业精英进行讲座,高校教师和学生要多与企业行业精英进行交流,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及其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总结出更细致、更优秀、更有创造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4.印刷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5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思路

1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交叉路口又是道路网络的结点,在路网中起着从线到面进行的扩展重要作用。在平面交叉路口,各路车流、人流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不但交通事故多,而且通行能力比连续路段低。因此,应采取措施提升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通畅行,保障人们出行安全,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效率,以及市政道路工程交通系统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有效缓解交通堵塞问题,同时降低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科学设计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做以下探讨。

2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是其中的基础内容。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提,道路交叉口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逐渐成为市政道路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影响着市政道路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根据人们的日常出行要求和市政道路建设要求设计道路交叉口,并全面监测市政道路交叉口的数据信息,能够在市政路网规划指导下提高市政道路交叉口间距的合理性。另外,在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在增设右转车道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的市政道路交叉口,根据城市交通状况采用渠化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的科学性和丰富性。

3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形式

3.1三岔交叉口

三岔交叉口作为市政道路工程中常见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主要涉及T形和Y形等平面交叉口,多被应用在主道路和次道路交叉的路口中。在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中,三岔交叉口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分道功能,同时还能为车辆行驶提供便利。另外,三岔交叉口也可以应用在2条主干路的交叉处,既不会影响主干路的整体通行能力,还可以优化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通过科学应用T形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能够提高交通组织的便利性,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性能和通行能力。

3.2四岔交叉口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设计中,四岔交叉口也是应用比较频繁的设计形式,主要包括X形、┼字形(见图1)等平面交叉口。X形平面交叉口主要是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以锐角的形式提高平面交叉口的管理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2条道路相交,不能采用┼字形交叉口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锐角,锐角角度要在70°以上。┼字形平面交叉口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因为能被应用在多种不同形式的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在应用四岔交叉口设计形式的过程中,要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实际状况合理选择,从而提高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的实用性。

3.3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主要是指在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设计中,在道路中间位置设置一个中心岛,使车辆围绕着中心岛行驶的设计形式。在环形交叉口的应用下,车辆无论朝向任何方向行驶都处于单向行驶状态,能够避免车辆交叉行驶,发生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政道路的交通堵塞问题,还能降低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这种形式多用于交通组织复杂,已形成的多路交叉处。采用环形交叉口时,设计人员需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要求和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中心岛,并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对中心岛进行绿化。

3.4复合交叉口

部分市政道路工程会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复合交叉口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目的是解决多条道路的交叉问题。但是这种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增加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理难度。因此,在具备其他平面交叉口形式设计条件时,市政道路工程不会选择复合交叉口设计形式。

4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

4.1合理的交通组织

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交通堵塞问题,甚至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平面交叉口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行驶车辆存在的插行问题[1]。为了有效缓解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堵塞问题,并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平面交叉口设计中可以设置专用车道,引导车辆有序通过交叉口,提高车辆通行的便利性,还可以避免不同车辆拐弯行驶中的干扰问题。设计人员还要在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标志线、信号灯以及辅助车道,有效解决平面交叉口出现的车辆汇流、合流问题,提高交通组织设计的合理性。

4.2科学的设计形式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不同的道路交叉口所采用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有所差异,因此,在平面交叉口设计中需要保证设计形式的科学性,根据道路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从而提高平面交叉口的应用效率。设计人员要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选择科学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并考虑市政道路数量、周边环境影响、车辆数量等,以此来保证平面交叉口设计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另外,在选择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时,还要考虑市政道路工程的排水排污问题,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平面交叉口设计。例如,在应用十字形平面交叉口形式时,要对平面交叉口的占地面积、交通组织等因素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字平面交叉口形式的积极作用。

4.3保证应用安全

安全问题是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平面交叉口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设计之前要对平面交叉口应用效果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的应用安全。一般来说,平面交叉口的安全与车辆在交叉口处的视野具有直接关系,所以,设计人员要重点关注驾驶者的视野问题,确保车辆驾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状况,从而保证车辆通行的安全性。另外,在设计平面交叉口右转弯车道的侧边缘石时,要采用圆弧形的设计形式;确定转角半径时,要保证转角半径大于车辆右转弯时的最小转弯半径,以此来满足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安全性标准。

5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的设计策略

5.1提高交通组织的合理性

在当前的市政道路工程中,常因平面交叉口组织不合理出现交通堵塞问题,所以,在设计平面交叉口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交通堵塞问题的关注,采用科学合理的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提高交通组织的合理性,从而缓解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压力。车辆插行是市政道路工程出现交通堵塞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平面交叉口设计中要加强对车辆插行问题的控制,利用专用车道实现车辆分流,还能提升车辆交通质量管理效率[2]。另外,提高交通组织的合理性还可以设置交通辅助车道、交通标志线以及交通信号等设施,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进而充分发挥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指导作用。5.2选择合适的平面交叉口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的选择要在相关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考虑平面交叉口车辆的数量和周边环境,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选择的科学性。目前,市政道路工程常见的平面交叉口类型为T形、┼字形、X形、Y形等不同形式。选择平面交叉口形式时,要严格按照道路规划的要求,避免出现多进道口、交叉入口错位等问题。我国相关制度规定,市政道路工程中两条道路交叉时的角度要在70°以上,特殊情况下要保证在45°以上。┼字形平面交叉口是市政道路工程常见的设计形式,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突出的简单性和便利性,能够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组织管理效率。

5.3加强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渠化设计是市政道路工程在设计平面交叉口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加强对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提高平面交叉口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道路渠化设计主要是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要求和车辆行驶流向来增加市政道路工程,并在平面交叉口设计要求的指导下增设左侧专用车道,在高峰期间增设专用交通服务,最后根据市政工程的土地利用状况、平面交叉口形式以及车辆交通方向优化交通组织[3]。在渠化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国家规定的转弯半径和施工要求拓宽进口车道,并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专用车道来满足车辆行驶需求;在二次渠化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过街斑马线进行斜角设计,既能提高车辆左转的顺畅度,又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5.4重视平面交叉口安全设计

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通行安全,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和平面交叉口综合状况进行安全设计,以此降低平面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在设计平面交叉口形式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车辆驾驶者的视野、市政道路的等级、车辆数量等,不断提高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通行能力。另外,在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中,还要融入几何设计元素,从停车视距、道路标志线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符合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要求。通过重视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承载能力,为车辆正常行驶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6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交叉口设计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基础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出行安全和交通便利性。因此,在现阶段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和发展中,要采用科学规范的平面交叉口设计方式,提高市政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性。通过提高交通组织的合理性、选择合适的平面交叉口、加强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重视平面交叉口安全设计,强化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相小丽.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的浅述[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5):27-28.

[2]饶友平.市政道路工程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探究[J].中华建设,2020(8):92-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