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科室经营管理全文(5篇)

科室经营管理

第1篇: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益管理模式;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质量管理

随着外科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新开展的手术不断增加,特别是骨科植入性手术,但由于有些器械价格昂贵、保养费用大、维修困难、更新速度快,医院为了减少浪费,很少配备这些手术器械,需采取租赁模式使用这些器械,租赁来的器械也称外来器械[1]。然而这种租赁模式造成这些骨科外来器械在不同医院流动使用,极易在术后引起感染,发生安全事故[2]。因此加强外来器械的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器械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此项工作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也是一种新的挑战[3]。近年来,精益管理,也称丰田生产系统(Toyota'sProductionSystem,TPS),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质量管理工具被不断地提出,它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而深入开展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能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的占用,已经在全球的许多行业加以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4]。为了提高外来器械的管理质量,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应用TPS模式对外来器械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接收外来器械治疗的患者367例次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实施TPS前接受外来器械治疗的182例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实施TPS改进后接受外来器械治疗的185例次患者作为观察组。本研究所有器械均用于骨科手术,两组的器械种类、规格、型号、使用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消毒供应中心(CSSD)骨科外来器械管理。外来器械送至CSSD后,经布类打包行高压蒸汽灭菌后送手术室使用,待手术器械使用结束,由本台手术器械护士清点检查后,将该器械清洗打包,退回器械供应商。观察组采用TPS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提出问题。成立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TPS培训,使其熟练掌握TPS的干预方法。小组成员从多角度、全方位针对2018年7至12月(实施前)外来器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待改善的问题通过其重要程度1~10分(按对减少缺陷的影响重要性打分,1分为不重要,10分为很重要)、易难程度1~10分(按实施此改善牵涉面和实施的可行性打分,1分为容易实施,10分为很难实施)评定,通过小组成员讨论,把待改善的问题进行优先顺序排列。发现主要问题:①患者信息缺失、错误,多个患者时,无法判定器械与患者的手术是否匹配,用错器械而延误患者的手术;②器械登记不规范,器械、螺钉、钢板、其他等混淆登记,器械使用出现混乱或丢失等现象;③术后器械去向不规范,使用后未经过CSSD清洗、消毒或因为特殊原因患者未使用,就直接交给供货商带走。且发现同一例次患者可存在多种问题。

1.2.2制定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①规范患者信息录入及器械交接流程:骨科医生在确认手术后,通过医院系统将手术通知单的电子版(患者信息通过电子病历导入,防止医生将信息输入错误)在备注所需器械物品后发送到手术室、设备科、CSSD。外来器械进院后由设备科人员审核并与手术室专职人员交接,打印《手术病人信息表》,确认器械的种类、数量、患者信息,再与CSSD专职人员根据清单进行交接,核对后双方签名,器械交由去污区专职人员进行清洗、消毒。CSSD接收人员保存原始单,并填写《外来器械使用前交接清洗消毒记录表》并打印,包装人员根据清单及送货清单对器械种类、数量、清洁度和功能完好性进行核对后将此单贴于手术包外。②规范器械登记:对CSSD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使用前、后外来器械登记的重要性和规范性培训,每月检查登记情况,必要时再培训,直到掌握为止;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使用后外来器械登记的培训,CSSD人员发现登记不合格时,给予及时反馈,并请相关人员对登记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障器械登记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器械管理混乱现象。③规范术后器械管理:与我院签定的供货商协定,坚决不能以任何理由将未经清洗、消毒的器械违规带走。未使用的器械注明“未使用”,和使用后器械统一由CSSD回收,明确术后器械的去向。CSSD专职人员对使用后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未使用器械不予清洗,核对种类、数量无误后填写《外来器械使用后交接清洗消毒记录表》,放在指定位置,供货商与我科的专职人员进行交接,双方签名后带走。

1.2.3监督检查持续改进。成立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抽查外来器械及手术通知单是否及时发送至相关科室,交接清洗消毒记录表是否完整无误,并仔细记录问题所在;此外,调查手术室人员对外来器械包装、配套及清洁度的满意程度,特别是包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更正不满意的情况。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科外来器械准备不完善情况。不完善内容包括患者信息错误、器械数量错误、器械记录错误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科外来器械去向规范率、遗失率。比较医务人员对两组外来器械包的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的《外来手术器械使用满意程度调查表》主要对器械包内物品数量、清洁度、性能、装配质量、标识信息等方面进行评价,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满意”到“满意”分别为1~3分,总分为30分,分别对骨科医生、手术室人员进行调查,实施前、后各发放30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骨科外来器械准备不完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信息错误、器械数量错误、器械记录错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骨科外来器械去向规范率、遗失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器械去向规范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器械遗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医务人员对两组外来器械包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医务人员对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为(27.21±2.61)分,对对照组的满意程度评分为(21.53±3.54)分,医务人员对观察组的外来器械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0,t=7.57,P<0.05)。

3讨论

通过向器械供应商租赁手术器械可以减少医院的手术器械购置费、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开支、减少资源浪费[5]。然而,这些租赁器械通常由供应商自行管理,在不同医院手术室间往返使用,缺少严格的准入、接收管理制度,且管理人员存在不专业等问题,导致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6]。极有可能出现器械数量、质量问题,从而耽误手术时间,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患者手术感染的风险及患者的医疗费用[7]。因此针对外来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感染、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8]。TPS模式是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质量管理工具,它通过关注流程速度与效率,消除无增值的时间、动作和步骤,从而消除浪费,提高效率[4]。将此精神和方法借用在外来器械管理中,应用TPS优化流程的步骤,绘制流程图、找出外来器械管理流程中的问题、严格执行外来器械使用前的交接管理(核对、包外患者信息标识管理)、使用后的管理,使外来器械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全面地提升外来器械管理质量[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信息错误、器械数量错误、器械记录错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器械去向规范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器械遗失率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TPS明确了CSSD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对外来器械医院的供应、保存过程责任明确到个人,使个人责任感增强,降低了器械的损坏率和丢失率,从而避免了因器械问题而耽误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手术的高效性和患者的医疗安全性。综上所述,应用TPS模式可以使外来器械供应、准备与使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医疗风险,并增强CSSD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手术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为CSSD、手术室及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合作共赢创造了良好氛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赟赟.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6,29(9):106-107.

[2]徐毅.多科室协作管理模式对骨科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2):29-31.

[3]姜红萍.手术室对骨科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99-201.

[4]曲松涛,封平,张清芝.运用精益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的实践观[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80.

[6]宋英玲.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信息追溯系统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2):48-49.

[8]吴燕君,范梅花.骨科外来器械的分类清洗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7):689-691.

第2篇: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应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强调精确、细节、实际、严格。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恰恰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精细化管理对于本科院校实验室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本科院校实验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一)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对于制度的需求更为严苛,一方面要完善而合理,实验室涉及的内容广泛,实验药品、仪器设备、实验安全等,从物到人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约束。另一方面,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实验室体系。制度能够为实验室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因而必须要符合实际,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流畅进行。

(二)注重“精细”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重心就在于“精细”二字。“精”是精确,指的是管理必须要精确计算、精准出击,在开支采购方面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处理问题时切中要害,断绝根源。“细”指的是细节,在管理中必须要将制度细化,从微观处着手,只要将所有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小事务管理妥当,管理的整体就会更加完美。无论是管理者的能力、管理的质量、管理的系统化,都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成为重要的制度标准。[1]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目前本科院校的实验室中,管理工作仍然是以人为核心来展开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我们要让管理制度体现人性化,由此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实验室形成良好的风气与氛围,才能体现出员工的工作能力,才能展现出实验室管理者的价值。

二、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的应用途径

(一)软件方面众所周知,计算机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软件可以说是计算机的灵魂。因此,软件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实验室的应用质量和效率。软件又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相关的应用软件。首先,我们来说说系统软件。现在我们常见的系统为微软公司Windows系列的系统。个人电脑常用的是winxp、win7、win8、win10。目前,计算机实验室常用的系统软件有win7、win10。随着硬件的升级,系统软件也会跟着升级。现在的系统软件都有32位和64位之分。因此,在确定用哪个版本的系统软件时,我们一定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不影响正常使用。其次,就是相关应用软件。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分得比较细。因此,计算机实验室也是分得比较专业的,像ERP专用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等。这都有相关的技术要求。像ERP专用实验室,ERP这个软件相对比较复杂,所占用的系统资源会比较多。因此,我们需要单独为它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样才能高效发挥它的功能。最后,就是每个系统都要有一个系统恢复的软件。实验室电脑用的人多,而且经常使用外部存储设备,很容易造成系统出问题甚至崩溃。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系统恢复功能是必要的。[2]

(二)硬件方面硬件可以说是计算机的体魄。所有软件的正常运行都是建立在硬件的基础上的。因此,硬件管理得好坏关系到学校实验课的开展。硬件一般包括电脑硬件及周边设备、网络硬件、多媒体相关硬件。这里我主要说说电脑硬件。电脑相关硬件都是很精密的电子器件,有时显得很脆弱。平时,我们一定要精心保养。例如,我们常见的同学们上完实验课就直接走人了,有些同学不关电脑。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先关闭电脑然后再断电源。如果直接断电,对电脑的相关硬件损伤很大。时间久了,电脑就会出现隐患甚至直接影响寿命周期而提前报废。

(三)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指教师、学生的安全管理。这就需要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范,通过细则约束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确保他们的工作是符合要求且在安全状态下完成的。其二指设备的安全。重要设备必须要匹配使用守则,并说明操作规程,尤其要点明一些损害设备寿命的错误示范,以保障设备的安全。同时,我们还要建立良好的保养维护机制,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与保养,让仪器设备拥有更长久的使用寿命。

(四)人才管理随着本科院校实验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为了确保实验室能够平稳发展,学校对人才的管理也是必不可缺的内容。第一,我们应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于内部员工,我们要时常考核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对于新员工,我们必须要经过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才能单独开展工作。第二,我们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表现突出、工作无失误的员工,我们要有一定的奖赏。对于工作出现问题,或者造成实验室损失的员工,我们则要依据实际情况予以处罚。第三,实验室还需要引入更高学历的高端人才,以进一步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与落实。[3]

(五)制度管理除了上述几方面的管理之外,制度本身也需要精细化管理。完善、科学、有效、统一的制度是实验室更加完善的前提。因此,不断健全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实验室根据国家规定、学校规范以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室人员出入、使用时间、实验仪器管理等19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以确保实验室制度管理的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对于本科院校实验室是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行且发挥出最大价值与服务效能的关键管理模式。我们通过精确、细节、实际、严格的管理,能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进行良好的行为约束,以推动实验室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凌.高校资产与实验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9(34).

[2]毕妤.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风,2019(36).

第3篇: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媒;科技;经营管理;创新

1智媒时代科技报刊经营面临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广告经营收入作为报社生存的重要手段,科技报刊广告经营对报社生存至关重要。广告收入与发行收入是报刊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支柱。让读者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报刊,从而以广告等其他经营收入来实现赢利,是传统报刊媒体运营的基本规律。报刊的广告经营是报刊经营的根本,因而广告就成为衡量报刊生存实力的重要量化指标。据统计,在我国广告约占经营类报刊版面的30%,而在西方国家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0%。而如今,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智媒时代的到来,已经对传统科技报刊业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去纸媒时代”“全民记者”等时代趋势,让科技报刊举步维艰。科技类传统报刊广告经营收入的市场份额不断地被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所蚕食,每况愈下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在新媒体冲击等多种因素重压下,科技报刊的发行和广告收入呈断崖式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报刊首先需要全力稳住发行,才能在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上稳住局势,争取主动权,为未来的转型创新发展创造时间和空间。参考其他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做法,例如:新华社把“确保重点社办报刊发行量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经营目标,实行“全年发行”。有些国外主流报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通过设立“付费墙”、小额支付、电子邮件推送等创新发行模式,把稳定市场份额作为固支点。科技报刊如何能在智媒时代跟着步伐,发展壮大。这无疑需要“创新”,不仅从内容,而且在经营管理上大胆改革,利用智媒时代独有的科技手段,加之科技报刊独特的媒体平台,蹚出一条发展之路。

2智媒时代科技报刊经营管理创新策略

2.1建立用户平台,打牢科技报刊经营转型根基

如今,许多媒体的宗旨都是“得用户者得天下”。智媒时代的用户群体,成为打牢科技经营转型的根本保证。科技报刊的读者大多是热爱科技、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相对这样的读者群体,利用智媒时代独有的特征,即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媒体形态。避免科技报刊与“智媒时代”脱节现象,重点应在已有的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化平台自我展示的基础上更注重用户的消费“体验感”。让人工智能技术在以科技报刊媒体平台为中心的基础上,延伸出多个触角,让受众群体有体验感。融入新技术应用的科技报刊传媒,就意味着将科技报刊原有的媒体平台边际消融,打造科技新生态系统重构。打造可跟踪、可精准服务、可量化的用户平台。在智媒时代,媒体收集和加工信息的环节,不仅仅是人和机器,更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手段,数据加工方式到采集方式成为物联网生产系统。这样使得新闻生产的创作模式及风格得以创新,大数据平台搜集的社会科技热点,得以精准推送,目标客户更愿意看到自己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样的创作模式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更使得广告的附加值得以大幅度提升。

2.2品牌重塑价值,让“科技+品牌”加快经营转型创新步伐

如今,在大数据平台信息碎片化的智媒时代,打造“优质内容”,探索“品牌+理念+团队”模式,是科技报刊转型创新发展的王道。在历经信息生产、消费模式、传播方式发生颠覆式变革的今天,只有那些历经磨砺,有较高公信力、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报刊品牌,才能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一些成功转型的报业集团,都是利用其原有的强大品牌公信力在延伸主业、产业融合方面转型成功。例如:阿里巴巴投资光线传媒、北京社区报、第一财经、博雅天下、优酷土豆等,海航集团收购《财经》杂志网站等,资本看好的并不仅仅是报刊本身的传播价值,更在于它们聚集资源后所能变现的商业价值。品牌是媒体竞争力,是报刊最为宝贵的生命财富。科技报刊可以利用智媒时代高科技机器写作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整理、加工,并且进一步提供个性化创作,为不同的受众读者提供精准丰富的内容。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人文性创作的优势,撰写需要判断力、意见性的评论和感知性强的人文内容。在坚守道德和伦理底线的情况下,更好地协同合作,塑造、培育、经营好品牌价值。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让科技新生力量开启科技报刊经营新模式

随着智媒时代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完美结合,各大媒体都声称“场景为王”。时代的发展,以服务传播建立庞大的用户中心,无疑是科技报刊传媒业的打好机会。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美国传统大报的《纽约时报》受到重创。然而,它利用VR技术,积极探索创新,推出自己的VR频道,为每一位订阅了纽约时报的用户配送了一个虚拟现实头套。不仅VR技术,AR技术的出现更消除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腾讯公司在《深圳晚报》头版投放了整版的广告,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报纸界面扫一扫,便会在手机屏幕上出现与奥运相关的场景。这些技术为科技报刊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新模式。这些高科技新生力量的面世,不仅打破了纸质媒体在呈现模式上呆板的形象,而且更好地消除了读者在阅读时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不信任感。增加了纸媒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同时,也提升了传播效果和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使得科技报刊经营模式上有了更新的突破。

3结论

综上所述,智媒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一系列新生科技术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传媒行业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改变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科技报刊的经营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仅夯实自身内容和品牌基础,结合智媒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模式,完善经营手段,结合自身优势,蹚出一条发展之路。相信,只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智媒时代的科技报刊也会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林秋铭,范以锦.2017-2018:众媒时代到智媒时代的大跨越[J].中国报业,2018(1):20-22.

[2]黄艳华,霍国庆.全球化进程中科技期刊经营的品牌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

第4篇: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需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中职与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1]。例如广东省于2010年在部分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也被列入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来开始对中职院校生源实行单独招生,两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纯粹为了学历而被动学习。任课教师也感觉到中职来的学生不好教,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和旅行社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东省内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里基本都有开设,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亟需加快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改革与实施。作者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以期对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定借鉴。

二、课程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一)厘清旅游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虽都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企业)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别,中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业务操作、景区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初、中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二)对应职业成长路径区分并选择课程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必须了解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层级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接。依据岗位定位的高低,来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3],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与冲突,例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培养导游人才,在求职时,中职和高职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甚至出现中职生动手能力更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4],还要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毕业后及未来5-10年的职业生涯。

(三)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断层的,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考,以致同样一个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得好[5]。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序化上,应当做到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在课程开发中以高职教师为主体,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实现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转变,实现中、高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进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一)联手中职院校,广泛调研行业企业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中职与高职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必不可少。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广东省旅游协会等省内20多家旅游院校和单位,对全省62家旅行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了解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路径,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全省受访旅行社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归类,社内岗位设置有24种,其中,导游、计调、销售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岗位。结合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我们将旅行社的业务岗位划分为导游(含领队)、计调(含票务、签证、策划)、销售(含前台、团队销售和电子商务)和客服四大类,并同时对每一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旅行社中的计调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三)确定岗位分级

一般来说,行业企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行业专家的意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岗位发展路径及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应该据此为中、高职学生设置内容有所不同、层次有所差别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以及同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层级分析,得到I级至VI六个层级,并与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以旅行社中的销售岗位为例,见表2。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旅行社岗位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让行业专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旅行社计调岗位的“设计旅游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学习水平如表3所示。

(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转换

以上步骤可以说是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并根据旅行社各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结合上述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将高职学段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确定为“模拟组建旅行社”、“设计旅行社产品”、“计调业务管理”、“客服业务与管理”、“提升导游质量”、“旅行社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六个基本项目,并将每一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对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单元、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既明确了高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与中职学段的层次差别,促进了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我们仍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在比较中逐步教会学生从最简单的产品设计直到要求最高的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

四、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并予以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是用于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标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可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考核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其中,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本课程共6个项目,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项目的考核,各项目考核成绩加权累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目权重见表5。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以“项目二设计旅行社产品”为例,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见表6。

五、课程衔接改革后的变化

通过以上工作步骤,重新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管理》较之衔接前的课程方案也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由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在高职学段仍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定位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以培养客服助理及客服员、实习导游及初级导游、销售助理及销售员、计调助理为主,在高职学段以培养客服主管、中级导游或领队、资深销售、计调员为主,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差别和层次。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基础性服务操作内容,在高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内容和基本管理,体现了该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差别,例如在中职,学生只需熟悉旅行社产品,并知道针对目标市场怎样进行推介销售,这是属于“怎样做”的技能;而高职学生则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行社产品,并制定营销推广计划,这是属于“怎样做更好”的技能。这些变化恰好体现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区别,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避免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六、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中高职衔接平台———旅游职教集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东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有各自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双方交流甚少,甚至互不来往。中高职衔接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课程衔接更需要一个长效平台,有力推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双方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并使其常态化。与此同时,旅游职教集团还可以成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成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从现行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编写体例上,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模式,如“旅行社导论”、“旅行社产品”等章节内容,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几乎一样,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一些教材虽已按照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但未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渐进、深化与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授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建议以高职院校为主,联合中职院校和企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针对性强、实用率高的教材资源。

(三)调整教师心态,努力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处于普通中等学校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素质落后于普通高中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调整心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不能有歧视心理,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反而应该树立信心,认识到他们是来自中职院校的精英,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其次,要掌握学情,不能一下课就走人,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省众多中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这些科研成果应作为教学标准依照执行。但在实施中,由于受各校政策和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影响,这些成果能否有效转为教学实用工具,一来需要靠时间证明,二来更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用来检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第5篇:科室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物业经营管理;实训教学;物业管理

一、《商业物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匹配行业需要

不同的商业物业类型(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等)对其管理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一方面需要具备物业管理的基础专项技能,如环境、安保、维修等,但管理较住宅物业难度大且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保值物业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这需要策划、招商、日常运营等能力。在今天许多商业物业紧缺的人才需求中,尤其看中第二方面的能力拥有。然而,在现有的商业物业课程目标定位中,往往还停留在以偏向住宅的物业人员能力培养,将住宅物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简单套用在商业物业人员的能力需求上,使得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实际的行业需要不匹配。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岗位需要脱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物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然而商业物业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却没有较好的跟上行业的发展。商业物业的岗位需求不再仅仅是专业维修人员、保安人员、财务人员、保洁绿化人员、行政人事人员等,它需要市场调研、市场拓展、合作合同管理、招商等的经营管理岗位人员。显然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定应与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匹配,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物业管理岗位技能需求。

(三)课程评价不能较好反映岗位能力

课程评价包括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比例等。目前的商业物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评价仍以教师为主,考核方式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偏向常规物业管理内容,这都不能较好的判断和反映商业物业岗位能力的水平。商业物业实训课程的评价需要融入学生的互评,以此检测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需要融入企业的评价,以此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考核方式需融入现代化的评价手段,考核内容可进行能力分项,协调各项能力考评比例,这样保证考核方式的多样,考核内容紧贴岗位能力需求,更能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课程实训环境与实训教师难以满足

商业物业的岗位人员的从业能力需求,商业物业的实践类型多样,且各个类型间的经营管理差异,这都对本课程的实训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业物业的实训教师是需要懂物业管理、又需要懂房地产开发、还需要懂商业物业的运营的综合型人才,这就对商业物业的“双师”教师提出了难度。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的商业实训基地,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让实训课程生动形象,实现线上、线下的商业企业教师的介入,丰富本课程实训环境与实训教师。

二、基于“互联网+”课程实训教学设计

(一)基于岗位能力确定实训教学目标

通过对物业企业的调研,发现商业物业着重在经营层面,其内容包括策划、招商和日常运营管理,其岗位着重在综合经营部相关岗位。从岗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工作任务开始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说明与工作规范,从而明确了商业物业经营与管理的实训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各种商业物业的业态分析、基础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物业节能措施、商业物业资产管理、商业物业绩效考评和商业物业行政管理等,让学生具备商业物业项目调查分析能力、商业物业项目招投标管理能力、商业物业招商策划能力、商业物业合同管理能力,商业物业资产价值挖掘能力等。

(二)从岗位评估-工作任务-能力分析-实训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实训项目体系设计是从对岗位的评估入手,明确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其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而确定实训项目,针对每个实训项目设置若干实训模块,再将实训模块分解为对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点。本文以实训项目“基于商贸物业-大型购物中心的物业招商”为例,阐述实训模块“制定购物中心招商方案”完成的相关工作任务。

(三)制定基于实训项目的实训微课等教学文件

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形成一体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本课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与实训任务的融合,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下,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一个实训项目下,确定每一个实训模块,根据工作任务形成对应知识点的微课、动画等资源,让知识与技能碎片化,同时又能在任务导向下形成内在逻辑联系,进而实现相关任务模块,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学习与提高。

(四)全过程、多样化进行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评价系统,重视学生每一次参与、态度、合作、成果,利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而不以一考定成败。在具体的考核评价中,利用自主学习云平台跟踪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随时可考核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果;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等软件,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与学生的实时讨论、沟通与评价;每一个实训任务的完成,均会形成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成果评价等,不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最终形成全过程的评价依据。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