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跨文化交流范文

跨文化交流全文(5篇)

跨文化交流

第1篇:跨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教学;茶文化交流;文化内涵;内容传递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当我们对该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点认知日益成熟,具体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其中所诠释的不止是一种文化素材,同时更是,精神理念的完善表达。因此,跨文化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之间的交流与融入,更是在整个文化体系融入下的交流与传递。当然,整个茶文化元素中所具体展示的,不仅仅是客观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是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

1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

结合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元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客观而成熟的元素内容不仅表达的是具体的物质所在,同时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而独立完善的茶元素体系也让整个茶文化机制,从单一的客观物质元素,逐渐发展成为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可能。在整个茶元素体系中,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到精神元素的价值内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浓厚文化元素,当然,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国际化发展状况,其中所向我们表述和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元素,同时,更是精神理念上的集中诠释与融入。尤其是茶文化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心态,其中以文化底蕴为基础,融入了合理完善的价值思维,从而使得茶文化时时刻刻都能发挥和诠释的成熟影响力。如果我们对整个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引领和精神启迪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实现整个茶文化的最佳融入、应用效果。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价值,将会为学生形成积极、稳定、健康的社会心态起到重要的激发与展现。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来说,其精神基础和关键内涵是与茶相关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当然,在茶文化体系具体形成时,其中包含和诠释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而其中无一例外的都让我们具体感知到了茶文化的深厚精髓。

2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状况认知

从世界概念形成之后,茶及茶文化就已经不再是我国或者东亚文化圈层中的元素内容。尤其是当茶叶传入西方之后,其就形成了系统化、多元化的茶文化机制,如今茶文化交流活动在具体实施交流活动时,具体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思维都是其中重要的内涵所在。而在当前整个文化融入背景影响中,茶文化机制的内涵以及相应的表现形态,也实现了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具体认识到茶文化交流活动实施进程中,其通过具体的文化元素传递和精神理念综合融入。茶文化体系作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茶文化中所具体表达的,还是整个茶文化交流活动中其所传递的内容,不仅是特定或具体的文化观念,同时,其中所融入的大众生活方式,实际上也对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的诉求。当然,无论是具体的人文理念,还是相应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整个茶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元素。客观地看,当前时代背景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传递与文化融入,完善的文化价值认同,恰恰是我们对整个茶文化交流活动实现全面认知的关键。所以,如何更好去服务,茶文化交流活动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整个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整个交流活动的基础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从而实,茶文化交流活动的最佳应用。结合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具体实施细况看,完善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机制,实际上都是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诠释与表达。

3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与实施来说,其本身就极具特殊性,尤其是其中所传递的文化理念乃至精神思维,都是整个跨文化背景下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作为不同文化机制下的语言交流活动,无论是其中所具体使用的教学素材,还是相应的文化理念,实际上都是值得我们在当前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具体融入的内容所在。而对于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如果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需要的不仅仅是选择相应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文化应用视角出发,跳出狭隘的文化认知观。实际上就需要创新对教学机制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在理解整个精神理念的具体影响下,从而实现了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在当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施状况看,多元茶文化元素的成熟融入与诠释,结合中英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形成背景看,其之所以够出现,并且实现成熟应用。关键是社会大众的共同心态以及人们的普遍认知,都对整个跨文化交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可能。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茶文化交流活动对整个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也要具体感受到茶文化交流活动中,其传递和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元素的应用,也包含了学生自身心态和价值观的实质性影响。当然,结合目前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以及茶文化的具体普及度看,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利用多样化文化元素,服务整个英语教学机制,就必须对当前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形成深层次认知和全面理解。客观的看,目前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其关注度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尤其是正在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所以,此时学生群体的学习理念也在经历相关变化,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去调整自身思维理解与价值认知,将很难有效去参与到整个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之中。

4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中茶文化交流的诠释机制

客观地说,在整个文化传播交流机制日益融合的今天,完善而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其作为融入多元文化机制,并且以具体诠释和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整个精神上的传递与融入,尤其是文化体系作为精神上的引领,其中所具有的元素理念,系统化的文化都为当前我们认知整个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提供了本质上的引领,以及人文理念价值上的诠释。在当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中,整个茶文化体系就以其中所浓厚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从而为我们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这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了解茶文化的前提。不仅如此,茶文化机制的成熟理念和思维体系,其向我们展现了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和内涵化。而在当前,整个文化交流与融入日益完善的时代中,理念认知与文化传播之间形成了深度融合。而这就使得我们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前提。实际上,随着教学机制不断成熟与完善,如今我们关于英语教学的认知,也实现了全面提升。而在整个跨文化英语教学活动中,其需要融入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化元素上的融合贯通,同时也是整个交流机制的具体构建。而认知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各项元素细节,并且具体确定该教学活动中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价值,从而实现茶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合理融入。就整个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看,完善的文化素材,其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元素,同时,也是相应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要求。

5结语

无论是具体的教育知识,还是其中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相应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具体的展现与阐述。客观来看,当前在进行学生教育与培养时,其需要充分注重提高对学生文化认知力和学习心态的合理引导。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文化思维才能符合其成长诉求和发展趋势,这是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理念。

参考文献

[1]汪海洁.功能对等论指导下的新闻英语汉译实践报告--以期刊《经济学人》的翻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2-136.

[2]侯宝晶.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评《文化话语视角下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226-233.

第2篇:跨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仍保持着传统英语教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策略。其教学模式为:教师手持英语教材授课,学生听教师安排,下课进行单个词、句型、语法的背诵与记忆(Sun,2017)。近年来,由于英语应试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暴露了英语传统教育的教学问题,如对一些在历年英语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词语、高频考点等加以记忆,虽有益于应试,但对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有限(雷莹,2016)。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些学校已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学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状况。这类教学会造成很多弊端,如教师讲课理论部分占比太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锻炼,为了应试而长期练习书写能力,因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这种死记硬背的模式,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英语教学和英语翻译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之间在气候地理、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中西方文化也产生差异,形成了语言交际上的障碍,因此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要靠翻译来完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翻译已经使全球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进而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桥梁。本文将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和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间、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也存在着巨大差异。由于这些不同,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的交流差异巨大,人们只是通过共同的兴趣来认识和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形下运用得最普遍的是英文(雷莹,2016)。所以,在运用英文进行跨地域文化交流,英语课堂中也只是通过共同的兴趣来相互认识和沟通。在运用英文进行跨地域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有所不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课堂教学的方式往往习惯于要求把一个词的含义单独记下来,但是在实践中会发现它在语境中会有出乎意料的含义。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固定用法,正如中国有自己的谚语,国外的某些语句的含义是无法直接理解的,也存在思想上的差异。例如,在中国受到赞扬时,每个人都常常谦逊地说“No”,在外国被赞扬的时候,人们就会说“Thankyou”。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语翻译时,为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应该提高英语翻译者的日常应用能力。

2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翻译的因素

2.1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一个宏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智慧的碰撞,同时影响着人类使用语言的方法。中西方人的口语交际内容与交流方法深受社会与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差别(角春娇,2018)。中国人也更相信中庸,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由于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这一点在语言的表现上也非常突出。2.2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语体与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中国人的话语表达方式较为含蓄,习惯于边答边讲,以间接传达他们的思想,而西方人则在话语沟通方面更加直截了当,不擅长迂回含蓄。西方国家对于礼仪用语的规定也非常严谨,因此英语翻译必须注意语言的礼仪(闫晶,2016)。例如,中国对彼此的称呼是由“你”“您”组成,而英语则是“you”,这就要求英语翻译者要针对不同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便让这些礼貌性的词汇意义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下得到正确表达。

2.3生活习惯的影响

由于受历史、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也有着很大不同。不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中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在翻译时就会产生偏差。从家庭教育生活习惯角度看,我国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是一辈子的事情,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则是在孩子独立以后让其自由发展。译者还应正确地反映这些生活习惯,以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3跨文化视野中的英语翻译技巧

3.1英语固定搭配的正确翻译

使用汉语准确地翻译语言,并合理地掌握中英文固定搭配,将有助于提升英语翻译的准确率。在将英文与汉语词汇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英文的词汇量远低于汉语,这就表明了英文中的一词多义词远超过汉语。这种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的表达,但却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难(熊潇,2017)。对一种特定语境下的多义词语进行分析,使其与英语翻译者的语境观相吻合,从而使其更契合所处的社会语境。在译文中,译者不能只考虑词汇的表意。比如,“last”这个词用得较多,用来搭配不同的词汇,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Heisthelastmantogo”,我们可以把它直接译为“他是最后一位离开的”。但如果把它直接译为“Heisthelastforsuchthisjob”,那就和英语的语境不一致,或者把它直接译为“他是最后一位完成这项工作的人”,经过对语境的分析,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翻译结果应该是“他不适合这项工作”。所以在与英文的固定单词搭配时,一定要重视其一词多义的特性,才可以让译文比较适应于西方逻辑。

3.2合理运用增减法

在翻译英文时,要相应地增加原文中未涉及的词汇,或删去那些形态不重叠而意义重叠的词汇,从而使句子的意思清楚、逻辑性更强,并使译文更精确。例如,在译“百闻不如一见”时,若直接译,则英语句子将变得更简单,但若使用增译法,则用连词将其加工成“Itisbettertoseeforoneselfratherthantohearformanytimes”,能让西方人更加清晰地理解意思。至于“Putthefunctionoftheaccessoriesisinordertobeabletomakethedresslookmoreinlinewithhistemperament.”一句中有三个定冠词“the”,这三个定冠词在翻译过程中要被抛弃。这样可以把这个配饰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它看上去更简明。

3.3融入中西文化

在跨文化视角下进行英语翻译,需要翻译者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识。许多翻译者为使译文符合西方逻辑,往往忽视中国文化,这同样不利于翻译。因此,只有将两种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在译文基础上将两个文明相结合,找出源语言的对等词。对一些专有名词,翻译者甚至还能把二者的语言文化互相融汇。例如,在天津有名的狗不理包子就是用“Dogignore”来翻译,并没有基于对狗不理包子企业文化的理解。为了使西方人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商标,狗不理包子是用“Gobelieve”来翻译的(梁隽,2013)。

4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翻译功能

4.1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英语翻译

英文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在人类文明发展及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一种生活文化若为另一种文化所理解和接纳,两者便能恰当地融为一体,而翻译则是将两种文化融合的桥梁。比如,伟大的日耳曼诗人歌德也曾读过一本关于中国的长篇小说,他主要靠英语翻译和德语译文来阅读,因此对中国文学有了兴趣(徐海江,2013)。当交通尚不发达时,西方人到东方去了解中国文化,西方人则不能透过阅读原文来理解东方文化,因此英语翻译就成了最重要的媒介。又如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朱自清等人,就是从译文小说中汲取灵感,与全球文学展开互动和对话。同样,对中国文化的发扬也离不开英语翻译的桥梁作用。

4.2英语译文在传播信息的作用

进行交换的主要过程,就是向接收国传送源语言的相关消息。英语翻译对于信息的传递以及交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英语的翻译才能促进国际信息的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在国际上得以传播与发展(雷莹,2016)。同样,英语翻译的出现使经济国际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变成了可能。文化多元化需要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来实现,达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渠道便是翻译。中国人民对西方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认识,基本都是借助于翻译来进行的,因而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促进了祖国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

5结语

第3篇:跨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信息的市场化需求也逐渐增大。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更新,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给人们的交往和沟通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其中,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同的领域都凸显出了自身的优势。例如网络新闻、公众号文章、抖音短视频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人们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微博、QQ、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的社交平台。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信息传播和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作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在新媒体传播的带动下,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汇集,人们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上网搜集全新的教学资料,聆听著名学府的名师教诲。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传播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新时期也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更为复杂的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二、新媒体传播下的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趋势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指的是以不同文化环境为背景,以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主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形式。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的是适应能力的提升,这里所说的适应能力涉及个体的情感,个体的社会行为,个体的思想认知等多个层面,只有具备足够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与思想,打破沟通的壁垒和障碍。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结合才显得更加必要。英语知识积累的主要目的本身就是以实践中的交流为导向的,如果教师忽略了跨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那么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完全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大大降低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日益推进,也让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1]。

(二)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在素质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宏观上对课堂建设的要求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为本位,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英语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向着更加复合型与实践型的方向发展。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顺应素质化教育的基本需求[2]。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英文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往往更强调让学生掌握特定的语法或词组,却忽略了对英语语言交流的引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学生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英文知识,但却无法将其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这就无法凸显出英文的实用性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英文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贫乏,无法完全应对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和沟通。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在课堂上渗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国内的学生从小缺乏系统的语言环境,所以知识的积累并不够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零碎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学生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汉语搭配的结构去表达英语句子,这种习惯不仅会让学生陷入中式英语的怪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阻碍和挑战,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也无法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并没有充分了解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长时间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和束缚,所以也没有提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关注,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做到全面性教育即可,至于能否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则是学生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限制下,许多教师也没有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没有针对这一领域做出合理的课堂设计和规划,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交际环境,打击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最终使得学生英语运用水平十分有限。除此之外,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上,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应对考试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参与英语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所以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同时,部分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没有把跨文化知识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到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二)教学方法单一尽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积累相当程度的经验和技巧,也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突出且无可替代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便是在面对跨文化知识的时候,也是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积累,让学生在重复性的训练中产生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会让跨文化知识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换句话讲,如果教师采取的方法过于保守且落后,那么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知识点,他们会自觉忽略对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也不会主动对概念进行练习。另外,部分教师仍旧把自己当作课堂建设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忽略了对学情的考量,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也没有注重挖掘学生的反馈意见,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和以往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培养英语跨文化 交流能力的措施

(一)考虑主客观情景交际能力在本质上是信息交流技巧的鲜明体现,强调的是双方都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彼此的意思,理解彼此想要表达的内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障碍的完美交流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对此,个体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交流中的主客观场景,尽可能体会对方的意思。例如,在与西方友人沟通的时候就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分成人为与客观两种类型。以欧洲人为例,德国人更加注重时间,具有较为严谨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交流的时候也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要保证守时赴约,彰显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就意大利人来讲,他们的时间观念就相对较弱,所以在部分非正式场合下,如果事先了解了有关的背景,对方也不会感到被冒犯。

(二)注重对话交流这里所说的对话交流,也是双方交流模式的又一称谓,双方能够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直接展开对话,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不同之处,然后接受这些文化中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对话交流的环境下,双方的地位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也能够在交往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的性格与特点。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无论是对话的哪一方都能够针对彼此所处的交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作出思考,彰显出双方的道德修养。另外,对话的交流方式能够调节双方的差异性,调节固有的文化偏见和民族优越感,让整个沟通能够符合自身的需求和期待[3]。在新媒体的引导下,对话这种交流方式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个体从自我立场出发,承认对方文化和对方的存在。例如,在国际性交流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也会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评论,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是热点话题阐述意见和看法。而网友在浏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观点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三)注重移情和换位思考学会移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所在。只有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才能够充分了解双方的意思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移情,个体能够充分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这也是发扬自身优良品德的鲜明体现,只有真心实意换位思考,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和矛盾,尽可能减少沟通中出现的障碍或误解。并且,当面对对方特定的行为或者语言的时候,个体也应当懂得辩证思考和看待,要从对方的性格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加全面且客观的判断。除此之外,个体也应当懂得用冷静的思维去对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挑战,用更加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展开交流和对话,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让自己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情感影响感情的升温。再者,对话双方要充分理解彼此的逻辑和思维方法,确保对话的进行能够建立在平等且坦诚的基础上,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同时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和固有印象。

五、新媒体传播对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

(一)在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吸收跨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优化,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国际英语交流的前沿成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同时,学校也应当利用多种现代化的途径多向学生普及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要把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知识并有效运用。

(二)利用新媒体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在新媒体的引导下,英语教学的形式已经实现了新一轮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手段也凸显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对此,教师也需要在实践的时候推动自身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场景,让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都能够得到感染,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景,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和体验,让学生形象感受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差异和区别。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把跨文化的知识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瓶颈。

六、结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顺应新媒体国际化传播趋势的应有之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本篇文章通过对话式交流方式、主客观情景的考量和移情与换位思考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新媒体传播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英语知识实践运用的必要性,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相关学习者的参考依据。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个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秦婉如,韩丽娟.基于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分析[J].中外交流,2019(38):39.

[2]陈颖.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评《新媒体传播学概论》[J].新闻与写作,2020(06):115-115.

第4篇:跨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1]。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人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工程专业,其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国的认可。此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校亟须拓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交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过度强调“工具性”的作用,而忽视了“交流性”的功能,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跨文化教学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较大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4]。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也是山东省率先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被批准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本专业针对如何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国际化视野”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决定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本科生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专业立足于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沟通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具体、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点带面,为新时期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主要对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新时期本科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按照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决定以2015级本科生为对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班,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强化班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步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贯穿教学全过程,着重强化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原则。1.“订单式”教学原则。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我们为强化班的学生单独设置了培养方案,增加了拓展提高类课程,实行小班化、精英化培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全程式”教学原则。从新生入学直至本科毕业,强化班各学期均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分阶段、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与交流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根据教学方案,强化班的英语课程包含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第一学年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夯实基础,使其为后续的进阶课程做好准备。我们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必修课“大学英语A1”和“大学英语A2”,并增设了“演讲”“英语视听说”“时文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第二学年继续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将涉及英美文化知识的人文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学年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前提下,本专业开设了“机械工程导论(双语)”“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英语”“学科前沿讲座及文献检索”“世界工业标准概论”等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使学生熟悉国际化标准和规则。同时,我们采取与国际化企业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学生到外资、合资或涉外企业等具有良好跨文化环境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3.多元评价原则。与以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不同[5],强化班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突出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互动、随堂测试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终结性评价也有别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以第一学期考核为例,学生自拟题目,结合多媒体进行演讲,我们邀请外籍专家、外国语学院教师及本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针对学生演讲主题进行提问,并参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演讲的选题、PPT制作、演讲、交流等方面进行打分,最终分数作为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效果

为了建设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针对强化班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强化班的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73%的强化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93%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92%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相比,强化班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先进,授课内容更加新颖、充实,授课强度和信息量更大;92%的学生认为该模式非常有必要,值得大力推广。强化班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外语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提高了其跨文化素养。在期末考核中,考核专家给优秀学生的评语中提到“被考查对象的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已经高于研究生复试时考生的平均水平”,可见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视野明显拓宽。为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我们对2015级本科生英语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第一学年为例,经过第一学期的试验,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1”的平均成绩是73分,而强化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81分,比非强化班提高了10.9%;非强化班与强化班的最高成绩相当,分别是91分和93分。第二学期之后,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2”的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分别是65分和79分,而强化班学生则达到73分和88分,与非强化班相比分别提高了12.3%和11.4%。此外,非强化班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仅为45%,而强化班学生则是78%,可见强化班的教学改革优势明显。以上表明,强化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实现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第5篇:跨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医学留学生教育;教师跨文化能力;多元文化;师资培训;培养策略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发展,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1]。其中,英语授课医学项目逐渐成为教育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医学是因为他们认为该项目能为他们提供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最佳准备。我国对教育项目质量高度重视,为加强对各高校的招生、管理及教学工作把关,教育部于2007年和2018年分别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相关政策。

1背景

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任课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个公式反映出教师与教学质量的正相关关系[2]。留学生的国际教育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这种国际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室里的国际化。留学生不一定理解中国大学的文化框架,他们当地的习俗和价值体系可能与中国文化的习俗相冲突。在留学生的教室里,有中国文化与多元外国文化的互动影响,有留学生之间不同文化的互动影响,这种由多元文化形成的国际教育生态,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理论框架

跨文化交际能力“特指能恰当而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所需的知识、动机和技巧”[3]。Hajisoteriou[4]等人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跨)文化知识不仅仅限于特定文化的知识,而是有关文化身份如何形成,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运作以及文化间互动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的知识。跨文化价值观是指文化移情和其它重要的价值观,例如“自治、批判、关怀、宽容、平等、尊重和信任”。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文化多元的学校环境中建立和维持有效的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互动以及团队合作。

3存在问题

和留学生受到文化冲突冲击一样,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同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目前,留学生教育理念中似乎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教师可按照给中国学生上课的传统教学方式,“趋同化授课方式”。第二个误区是,教师只要英语表达清楚,授课方式灵活,教学内容丰富,就能得到留学生肯定。第三个误区是,留学生群体是同质群体。这三个误区假设造成的弊端是,产生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想法,偏重教学方法和英语水平而忽视教室里的国际化,忽视了留学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对课堂产生的影响,忽视了教师缺少应对国际化多元化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交流障碍、心理距离,甚至误解冲突。有些教师对留学生教学有畏难心理,除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其它现实因素外,还有一个深层次隐性原因是没有做好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准备。国际教育本质是跨文化教育,教师和留学生之间或者留学生群体之间对彼此可能存有消极的刻板印象或偏见。有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课堂上,留学生课堂表现欲强,在老师上课过程中随时提问打断授课进程,组织纪律性弱,个人主义明显,相同国家的留学生抱团意识强。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培养留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实现教师的价值感[5-6]。

3.1医学留学生教育队伍师资培训中的盲区

现阶段的医学留学生教育队伍师资培训似乎更侧重教学方法、授课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很少把跨文化交际课程列入培训日程。在英语语言能力培训中,又把语言和文化学习相分离。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词汇、语法等,而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而学习语言的技能和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第二文化的理解从根本上受到其文化定义的世界观、信仰和预想的影响。在跨文化交流中,仅语言不足以保证与母语使用者的成功交流。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们容易造成错误判断,或造成交流双方的不适[7]。课堂上的误解有时是因为师生缺少跨文化知识造成的。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表示自己谦虚态度,在第一次课上会按照中式思维说“MyEnglishispoor”。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留学生刚开始会感到诧异,疑问为什么安排英语不好的教师给他们上课,时间久了,留学生会误解这是老师为自己英语不好而不能上好课开脱的理由。有些教师非语言交际知识不足,例如,在课堂上和留学生互动时,会把南亚的留学生的轻微幅度地左右摇头行为(表示认同)理解为相反意思。

3.2教室里的多元文化和协同作用

Stryker[8]提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承认并尊重不同群体的存在的信念和行为体系。文化定义了个人如何表达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行动方式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国际学生为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体验、期望和学习方式,从而带来了新的视角。有效地处理文化差异可以在课堂上实现教育协同作用。这样,协同作用不仅是能量的结合,而且是产生更多能量的系统的产物。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工作可以产生的协同作用大于系统各个部分的总和。可以从教室中各种多元文化成分中激发这种协同作用的教师可以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多元文化的留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优势,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学习。在教室管理这种多元群体融合的关键要素是基于对差异和沟通质量的认可。如果教师仅根据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来评估留学生,就会在师生之间产生误解。例如,有些留学生上课异常活跃提问问题,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了解这些文化层面的教师可能会感到挫败,不知如何管理课堂。

4培养策略

1)将针对教师的跨文化培训纳入各级培训活动中。更新教育理念,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加强跨文化的维度,组织国内外专家授课。2)组织教师参加境外全英语授课能力培训,将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课程项目纳入培训日程。教师只有亲身经历跨文化交际后,才能更加深刻理解自己教学对象的经历,感同身受,转变教学思维模式。3)在学校层面,定期开展培训,形成体系模式,培训新老教师,请有跨文化经验的教师或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可采取期初培训、期中交流和评估、和期末总结提升等形式。4)利用现代科技,搭建教师网络学习跨文化知识在线平台。在线论坛可以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小组讨论,并在社区中建立归属感。

5结论

提升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师生心相通,促进教学相长。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把教室里的国际化资源充分调动利用起来,建设具有开放性、支持性、包容性的国际教育生态系统,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进而实现医学项目的培养目标。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教育是跨文化教育,国际交流是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是跨文化合作,从长远来看,跨文化能力强的教师国际视野更加开阔,在国际学术交流上亦得心应手,提升任课教师跨文化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实现我国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筱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

[2]马国添,毛星宁,蓝岚.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师资培训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61-62.

[3]何冰.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A].

[5]宋斌.来华留学生MBBS项目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