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少数民族艺术全文(5篇)

少数民族艺术

第1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策略

当前,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璀璨夺目和生动活泼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也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教育因其能使文化得以产生、保存、积淀、弘扬、创造和发展[1],也成为了最具生命力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途径。教育要从小开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少数民族艺术通过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传承,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期抓起,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

一、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含义广泛,因为艺术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广泛的含义。艺术,《辞海》解释为“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而少数民族艺术指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和群体生活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的属于本民族自身且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艺术文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文学、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等。它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二)幼儿艺术教育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幼儿艺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能使幼儿在幼儿园组织的艺术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

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即是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知水平还比较低,知识经验也较为欠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是启蒙式的,而非技能或技艺的训练。

二、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来自世界的不同文化正在冲击着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安全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安全,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要密切关心,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被侵蚀,同时要寻找和研究出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创新和传承。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传承是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艺术形式最有效的手段[2]。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要有效地传承,目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缺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二是如何应对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们不再是老一辈的少数民族群众,而是青年群体这全新的一代。其次,不可否认,当前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各少数民族不断迁徙后,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新的问题。所以,想要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在新时期大放异彩,想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鲜活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关键影响,甚至可以说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如果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的幼儿阶段就能对孩子们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使他们能从小感受、体验和表现少数民族艺术之美[3],培养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情感,能让他们从小就在自己的心里烙上深深的印记,在幼儿教育中将少数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使他们成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培养继承者。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还可以从小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对本民族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自信心,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将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作为自己本民族的瑰宝来看待。

(二)有利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完善

幼儿艺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和情趣,能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幼儿园五个领域教育内容之一。在工作中,我们应不断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开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在幼儿时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启蒙教育,同时,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是符合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要求的,是对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丰富和完善,是美育在幼儿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必要的。在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中,幼儿通过感受少数民族艺术之美,体验少数民族艺术之美,欣赏少数民族艺术之美,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5]。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区,少数民族所独有的一些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这样的一个区域内,幼儿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幼儿园教育或是社区生活中,都会耳濡目染地被这些因素所感染和影响,因此这些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会更容易被幼儿所熟悉和喜爱,从而变得极易接受并使幼儿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这些艺术形式。所以,想要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可以从幼儿教育这一突破口入手,此时孩子们也已经做好了接受艺术教育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三、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幼儿园要开发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

1重视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支撑,并最终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表现出来。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政策中明确规定:“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执行纲要的具体指导意见,再由幼儿园为主确定本园的具体课程。”[6]所以,在幼儿园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个别教师无系统、无计划的个别教学行为上,而应该紧紧围绕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政策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将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纳入幼儿艺术教育范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来确定幼儿园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目标,选择内容,探讨途径和方法。通过幼儿园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能保存、丰富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在课程实施中,又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巩固和扩大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效果。2确定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的目标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方向来展开,同时也要用目标来检验。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构建了六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幼儿园教育目标、各领域总目标、各领域年龄阶段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和教学活动目标。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应围绕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并确定为: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艺术,体验和喜爱少数民族艺术,表现和尝试创造少数民族艺术。3拓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途径根据幼儿园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幼儿园可以就地选取一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当地少数民族艺术作为课程的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器乐、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等。课程的实施中,可以将这些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穿插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可以组织专门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用一些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关的乡土材料给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体现少数民族艺术,可以组织幼儿外出到民族文化馆、民族服饰商店、民族手工艺作坊、民族歌舞团等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艺术特色的场所进行参观。

(二)家长要营造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氛围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幼儿离不开父母的贴身照顾,他们与父母之间交流和沟通最为频繁。如果家长能在家庭中营造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氛围,就能使幼儿的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事半功倍。有研究表明,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幼儿少数民族艺术的认知、情感和能力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家长的职业与幼儿少数民族艺术的认知、情感和能力水平有显著影响[7]。探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能在孩子教育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不同。因而,要提高幼儿少数民族艺术的认知、情感和能力水平,就应该在家庭中营造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渗透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容。家长可以在睡前给孩子唱少数民族的儿歌,每天晚饭后的家庭时间中,教孩子唱本民族的歌曲。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附近的打歌活动,带孩子欣赏本民族的音乐,跳本民族的舞蹈。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本民族的服装,在传统节日中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感受节日欢快的气氛。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其他民族的节日庆典,如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摸你黑、彝族的火把节等,与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共度佳节,欣赏和体验其他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游览不同民族聚居的村落,感受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民族手工艺作坊,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民族工艺品,如傣族的手工造纸、佤族的土陶罐、白族的木雕、布朗族的牛肚被、苗族的绣花等。家长可以购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手工艺品作为家居装饰品。当然,不同民族对于民族艺术形式的侧重点不同,家庭中的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少数民族的父母很多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着十分深厚的功底,这就成为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家庭中开展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三)社会机构要保护和开发地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

保护与开发这两种手段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就是要“选派文化局、文工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学校音乐、美术教师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采风,通过文字记录、音像记录等形式,将各村寨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存收集和整理起来”[8]。一是要鼓励和帮助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家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和发扬原本少数民族艺术的优秀部分,并与新时代进行有机融合,使艺术作品能够更加具有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群众和少数民族同胞的归属感与共鸣。之后,在一些表演和晚会中,将这些继承和发展的艺术形式进行再现,也可以通过艺术宣传品的形式进行积极的推广,目的是为了扩大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力。二是要打造地方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和“民族旅游”产业。当前,随着我国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民族艺术形式被加以推广和更新,并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进行补充和融合,逐步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思路[9]。三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艺术工作,选派一些有经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专家深入村寨,指导基层村寨的文化艺术工作。同时,推行“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将一些当下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输送到村寨,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优秀文化艺术的洗礼时,也为自身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四是要壮大和激活民族地区的群众文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要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置的建设和正常运行,鼓励和带领群众在生活中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使少数民族艺术更加日常化和平民化。社会相关机构对地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当地幼儿能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少数民族艺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关机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首先,幼儿园要将多种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纳入课程的安排中,即积极开发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课程,使其成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坚实基础。此外,要发挥每个少数民族家庭中父母的教育优势,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机构在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幼儿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顺利实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孙天胜,李永乐.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J].中国民族,2006(9):67—68.

[2]宋桂生.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1):80—82.

[3]腾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魏建培.学前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昆明:云南大学,2010.

[8]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40418.

第2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艺术源于生活,它又来自于民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当代油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来自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其发展。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义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除了具有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民间性源于民间、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间文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功利性具有相当多的使用价值,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很多也服务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显而易见;从众性是集体情感和体验的表现,并不代表着个人,如:山歌、戏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现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着个人的创造;传统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只要这个民族没有消失,其民族艺术将会永远延续。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少,但分布很广,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整个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把丰富的艺术资源运用于我们的油画创作中去。近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众人关注的话题,而对这一由西方传播而来的画种,我们更应该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质,吸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的精华,创作出独特的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三、以陈丹青为例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油画在中国发展百余年,当下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中国的现代绘画体系,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中国油画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变得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形式感也越来越强,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写实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审美表现,这种审美表现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语言中,民族和民间的艺术文化元素表现得尤为重要,它将放大和强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不断地了解中国当代油画。谈到中国当代油画,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画教学和探索的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在艺术上,他出道很早,自学成才。早年,就在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后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深造和学习,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画绘画的技法,他的视野得到开阔,思想也得到升华,为他后来的绘画生涯及创作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作品《西藏组画》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的杰出代表,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认为“”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有着轰动性的影响。其作品冲破了当时长期盛行的教条化主题创作模式,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其新颖的题材和对写实的熟练把握,令人钦佩不已。多年来,陈丹青和他的《西藏组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意义巨大,对中国油画创作影响甚远。《西藏组画》共7幅作品,分别为《母与子》《朝圣》《洗发女》《牧羊人》《康巴汉子》《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西藏拉萨创作完成,作品以写生的方式直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充分地运用于创作当中,表现出他对油画创作的独特见解,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与子》主要描绘的是藏族妇女哺乳孩子的画面,表现出当地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作品《朝圣》描绘的是当地居民朝拜的现场,显示出一种庄严美和质朴的民风;作品《牧羊人》中描绘的是一对拥吻的藏族牧民情侣,充分表现出藏民大胆直白的个性;《康巴汉子》则是描绘的几位藏族当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画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个性。陈丹青画风鲜明有力,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又不失个人特色。画面色彩团块厚重,仔细品后味会后觉得画中环境风貌的特征、藏民朴实淳厚的气质给人一种感人的境界,鲜活地传达出粗犷动人的高原美与人性美。陈丹青在绘画中对饱满的色彩运用充满了激情,在衣着、首饰、表情和场景上充分地利用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间感浓厚,充分地表达出其个性的复苏,表现出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风以及西藏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和藏民生活朴实醇厚的气质,《西藏组画》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结语

第3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1、注重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包豪斯创校的目的,就是将建筑、工艺、艺术结合起来,进而抹除艺术家、工匠和工业之间的界限。因此包豪斯学院在教学上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以艺术家与工艺家为中心构建“工作坊”,将“工作坊”作为教学形式,师生之间以“师傅”“技工”“徒弟”相称。

2、采用双轨教学制包豪斯学院在每一届都会设立一位“形态教师”来教授艺术形式、色彩运用与绘画知识,再配一位“技术教师”,在技术、手工艺与材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3、重视学员综合素质进入包豪斯的新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必须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基础课程教育,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倡作品为大众服务包豪斯改变过去那种艺术设计只为少数权贵服务的状况,提倡为大众生活而设计,因此作品具有实用性、大众性特点。

二、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地域、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他们的民族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在美术层面的表现最为显著,但他们在自己民族工艺美术的教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师的数量并不少,但由于工艺设计与市场紧密相关,导致大量设计师的选择是服务于市场的职位而非教师,致力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教师又是少之又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很难找到水平高超的工艺美术老师。

2、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生源素质不达标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学校只重视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予考虑,这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够,所设计制作出的产品没有内涵,不能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3、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具特色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中并没有突出民族特色,很多学校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只停留在对民族艺术的欣赏上,理论尚且不足,更无需提民族艺术作品的制作技艺。这使学生对民族特色了解不足,作品专业性不高。

三、包豪斯影响下该有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

1、加强师资力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教师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少数民族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能力。借鉴包豪斯的教师配置模式,形成符合专业教育的“双师制”,聘请传统讲座教师在美术理论、绘画手法、创作流派方面教导学生,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民族高级技师,在作品的具体制作上传授学生经验。

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招生时应充分展示自身优势,以吸引优秀学员,并在录取阶段做到严把关,宁缺勿滥。在新生的教育上,不要急于教授他们过于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十分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更有想法,创造的作品更具内涵。

3、产学结合包豪斯学院强调为大众生活而设计,这就要求学校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结合起来,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将学生的作品推荐给他们,尽量使作品得到接受、赏识并批量生产,这样不仅可以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作品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还可以激励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第4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国家认同概念,出现在1970年代的政治学领域,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心理活动,也是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还是国家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政治主张、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是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所在,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实质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保障。如果说国家制度是现代国家构建所必需的“硬件”,那么国家认同就是“软件。、它确立民族国家身份,而且还使它获得巨大凝聚力和复原力,对其统一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认同一旦形成后便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是保证国家民族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文化资源,以及维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桥梁,没有国家认同,就没有国内各民族团结,也就没有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的坚实基础。对国家认同的理解,直接影响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所以,国家认同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艺术教育是国家认同感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世界各国和地区无不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以及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只有将自我归属于国家,确认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个人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才会关心国家利益,自觉自愿地对国家的发展负起责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艺术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认同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二、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的路径

长期以来,当民族院校的德育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等国家认同教育时,往往偏重于知识方面的传授,所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成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堂,“爱国主义”这样一个富于情感的名词被转化成生硬的符号编码知识点传递的过程。这样一来,人们似乎形成一种认识,只要将热爱国家的知识和原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爱国。显而易见,仅仅把国家认同教育视为知识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的道德教育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没有为知识转化提供一个合理的平台,没有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多种途径,这样的国家认同教育是相对不完整、不全面的,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国家认同表现为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归属,社会群体是由无数的个人组成,国家认同的建构除共同血缘和历史记忆外还要有经验分享。升国旗、奏国歌时的庄严肃穆,节日里的秧歌锣鼓,春节晚会的“春节序曲”、”难忘今宵”等等,都是国家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要形成这种群体意识,首先要共同获得某种经验,即经验分享。经验分享并非来自个体的亲身体验,而是通过某种教育途径获得的。共同吟唱的民族歌曲、共同观看的民族歌舞、共同参与的民族体育运动、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民族节日等都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艺术经验。这种共同的艺术经验使民族学生获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群体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共同的美好艺术体验会引导民族学生自觉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可以看到,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使群体间人们相互间更好地融合,增进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同时,优秀的艺术品可以超越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在生动的富于韵律的艺术活动中,把人们召唤在艺术美的海洋里,陶冶情操,获得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使个体能理解他者的内心生活,使不同的精神世界获得沟通,在共同的艺术体验中,自我和他者的清晰界限趋于消逝。

(一)民族预科艺术教育的情景预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品质,重新确立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指导原则,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主要群体,使不同思想觉悟、不同精神境界、不同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与价值共识。这一价值体系能够造就一种强大的“文化场。,为广大民众的价值和意识形态认同提供精神心理共享平台的支持。所以,在民族预科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认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倾听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体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预科艺术教育的情景预设和基本指导思想,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民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既继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土艺术实践,又面向世界发展,既尊重文化差异,又包容多样性的文化,既具艺术的高雅,又包容多元的民族文化,着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而体现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具有整合性的艺术教育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作为国家认同视域中对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路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关注点和指导思想。

(二)民族预科艺术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价值取向。专业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创造精神产品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则重在培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学生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它不过分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注重以艺术影响民族学生的生活或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共同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同自己的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树立国家认同的理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培育现代国家公民意识。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直接的关系。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知识性与体验性、传统与现代、审美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历史,泱泱汉世、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深深扎根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是那些经久不衰、永放异彩的艺术文化。当人们谈到%清明上河图、王羲之书法、蒙古马头琴、朝鲜长鼓舞,以及藏族的锅庄、侗族的大歌等等,都满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更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一种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尊和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去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由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由此而言,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自己和他人文化宗教艺术的尊重,对精神领域的重视。所以,深刻认识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特质与历史文化资源,正确把握文化发展与文化呈现规律,在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尤应立足于国家认同教育角度,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把中国优秀艺术作品的讲授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过程,通过对民族艺术教育文化资源结构、要素、功能的考察与分析,建立起少数民族预科艺术课程资源体系。同时,充分揭示少数民族预科艺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结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少数民族学生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本质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立体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以涵盖中国文化的音乐、美术、影视、戏曲等课程资源体系和多元立体式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课程发展模式为基础,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其文化自信,开发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由资源库到课程开发模式、再到校本课程产品的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路径。

(三)引导民族预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第5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学校艺术教育;重要性

一、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一)即兴特点。少数民族音乐常常有着独特的即兴特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决定了其艺术形式更偏向于即兴表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改变。这个特点极大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少数民族音乐不同于别的音乐形式的重要因素。(二)异化特点。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五里不同腔,十里不同调”。随着地理位置、文化习惯、语言变化和风俗特点的改变,因此,即使相同的音乐形式也会有微小的变化[1]。(三)地方特点。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民族音乐大多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地方特色完全融入音乐形式之中。尤为显著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语言特色及形态各异的风俗习惯。因此,民族音乐既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点,也蕴含了地方的独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审美的方式,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少数民族音乐与主流线代音乐不同,其保留的独特民族性与民俗特点能够有效扩宽学生的审美宽度,让学生在欣赏与学习主流艺术的同时,还能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来扩展其对民俗艺术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方面,可以利用各种知名的乐曲和歌唱形式向学生展示。比如,让学生们欣赏维吾尔族的改编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曲中包含了维吾尔族的婚庆风俗以及维吾尔族曲调的特殊性,以拓宽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其对民族音学的审美能力。(二)提升民族认同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用少数民族音乐能够让各族人民提升对互相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认同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思想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充斥在社会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会出现责任感淡薄、缺乏团结精神等问题。将民族音乐应用到艺术教育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返璞归真,明确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同点,认识到各个民族精神上的优点,并将这种优点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完善学生自身的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其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2]。(三)增强艺术创造性。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宝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现代流行音乐和主流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优秀艺术形式,能够大幅提升艺术的多样性,并使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优秀的现代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例子。如王洛宾的各种维吾尔族民歌改编,以及韩红的《青藏高原》等。在教学时,教师也尝试让学生利用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来进行现代化改编,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四)实现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价值。在学生学习时能够对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少数民族乐曲中充斥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风俗的赞美和尊重。少数民族音乐大多具有十足的艺术张力,再加之其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上增强民族文化的渗透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了壮族的传统歌曲形式《对山歌》,这种音乐形式不仅简单易学,而且歌词的形式多变,内容丰富,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师教会学生们基础的山歌调调,并让其用山歌调调来互问互答。让学生们从本质上了解山歌的实际作用,提升其对少数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并将这种文化用于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上,完成教学上的文化渗透过程。(五)利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将少数民族音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下来,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少数民族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刻体现在其歌曲之中。在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也随之被学生传承下来,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到塑造自身品格的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将少数民族音乐加入艺术教学之中是一种提升学生审美高度、推动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因此,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提升,使学生的艺术教育水平得到合理提升。同时运用科学的艺术教育手法,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包涵的精神文化,并将其中包含的优秀品质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