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情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依据和我国现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开展的,并通过教学一线反复实践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问题”教学内涵概述

“情境—问题”教学中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情境,二是合作性。情境是基于建构性学习理论产生的,是指在教学中构建一定的与学生息息相关而又为学生熟知的环境,通过建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寻数学问题。合作性是基于合作学习理论产生的,在“情境—问题”教学中离不开相互合作,每一位参与“情境—问题”教学的学习者不能完全参与情境中的所有活动,只能是某个情境中的参与者,是通过观察他人,与其他参与者交流和讨论进行学习。

二、“情境—问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机与兴趣并存原则。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度较低,而学习动机是将学生理想和意志转化为学习行动的内在动力。在个人活动中形成的动机或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产生喜好的关键,它可以促进人们主动去了解事物或参与活动,同时获得某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情境—问题”教学的实施务必关注学习者的动机与兴趣的并存,将“激趣促学”作为一项关键任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在数学中的“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问题并用它来组织教学。“了解情况,制造冲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交流”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要让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逐步获取更多的相应信息,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当学生无法思考结果时,可以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回忆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解决后,教师不应急于结束教学,而应让学生思考是否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是否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三、“情境—问题”教学在少数民族中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的创设是开展“情境—问题”的关键。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中学数学开展“情境—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情境—问题”教学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用数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明白了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用的课程,而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这样中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因此,“情境—问题”教学强调创造一种使用知识的情境,让学习者在情境中不断感悟,体会乐趣。(二)“情境—问题”的教学要构建以学为本的合理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进入学习环节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引路人,他们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搭建起自己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开展学习。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能做什么,对什么有疑虑,想做什么,关心什么等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目标也必须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由此可见,要依托学生熟悉的环境,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开展“情境—问题”教学的前提。(三)“情境—问题”的教学要彰显学生的能动性。在“情境—问题”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根据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依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设计“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和难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而不能流于形式。一个好的“情境—问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快速找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实现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探讨,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扮演多个角色,从不同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代表进行陈述,也可以让所有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听取其他小组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断修改各自的小组成果,将小组的成果与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比较交流,最后得到他们认为最满意的答案,并与他人分享小组成果。

四、结语

中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给了我们一定的实践启示:在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必须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师的总结;同时,以鼓励为基础的积极评价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深入地整体感知数学知识,体会探索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加虎.浅谈高中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2]肖丽利,夏吾才让.中学数学课堂中合情推理“情境问题创设”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3).

作者:卫廷斌 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