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

第1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办公、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所学专业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章节多、实践操作强的特点。

2.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2.1地区文化差异导致学习的不适应

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势必会导致文化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相比于汉族地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基础教育环节比较薄弱、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师资力量不足。这些缺点致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当其进入高校学习,会明显表现为之前的知识和目前所学的严重脱节、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无法理解讲课的内容。

2.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薄弱

根据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家庭收入有限,家庭成员较多,需要担负学生上学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金额,根本无力再为其配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有些少数民族同学在入高校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电脑,更别谈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了。

2.3民族习惯和语言的差异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且使用语言不统一,少数民族学生来到高校学习,依然会保留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有些学生甚至不能全部理解汉语老师讲授的内容,需要翻译才能接受,与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和冲突[1]。

3.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3.1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着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2]。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实际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讲授内容主要包含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四大模块,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3.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少数民族学生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少数民族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新生入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学程机房授课,结合案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根据需求,对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上机操作,整合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使案例系统化、分类化。

构建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兴趣、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3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使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综合网络教学,该平台服务于整个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关案例在线观摩学习、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论坛讨论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在线测试,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13.

第2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一、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民族地区特色模式

(一)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招生模式

MBA教育本身是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一个泊来项目,是根植于经济发达、人员素质高,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来开展。而内蒙古大学MBA的生源组织起步就面临着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思维观念落后的特殊地域、人文环境的挑战。以“内蒙古自已的MBA”为宣传起点,秉承民族文化的内涵优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迅速拓展,在短时间内让内蒙古了解、接受了内蒙古大学的MBA,招生数量出现了高速递增的强劲势头。

1.以西部开发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宣传方式。以蒙古族传统图腾苍狼、白鹿为基础设计了Logo,并以蒙古英雄文化为主线来宣传内蒙古大学MBA的品牌形象。

2.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情结”为目标,少数民族管理人才迅速加盟。内蒙古大学的MBA以培养少数民族管理人才为己任,弘扬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以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实战能力为办学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管理人才加盟。

3.以优良的口碑传播为路径,重点领域、行业的MBA生源形成接力效应。卓越的管理素养、非凡的专业胜任能力显示了内蒙古大学MBA的独特魅力,完善的管理与服务、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现代化的设施与环境,产生了内蒙古大学MBA优良的品牌辐射效应。

(二)基于民族地区特色优势来快速提升MBA教学质量

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注重管理理论研究与少数民族企业实践精髓的有机结合。“内蒙古经济与企业发展”、“内蒙古产业与竞争分析”、“民族地区创业学”等特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增添了MBA学员的英雄文化气质,浓厚了MBA学员的本土化情结。

2.教材与案例:本着国外经典教材与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案例有机结合的原则,MBA中心组织主讲教师和在读学员,以MBA独特的视角,编写了“蒙牛”、“伊利”、“兆君”、“鄂尔多斯”、“小肥羊”、“稀土高科”等体现民族、地区优势特色的数十个经典案例,将其应用到MBA的教学与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主讲教师:整合全自治区的师资资源为内蒙古大学MBA授课,以充满挑战魅力的教学舞台、以相对丰厚的授课薪酬公开选聘,挖掘了自治区工商管理学科的带头人、知名教授。同时,聘请国内外名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MBA主讲教师,讲授了12门次的核心课程。

(三)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的MBA论文选题

经统计,参加答辩的论文中,能够立足本土、立足本职研究内蒙古产业经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毕业论文,占到全部学位论文的85%以上,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改革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跟踪调研毕业论文成果,目前已转化为“企业发展战略方案”、“经营管理实施制度”的占到了12%以上。例如:“蒙西公司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内蒙华电投资价值分析”、“内蒙古中西部乳品产业集群研究”、“伊利集团和ERP方案设计”等。

(四)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型人才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定位就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以培养少数民族职工管理人才和经理人为目标。超过90%的毕业学员留在了内蒙古各重点行业与企业工作,他们正在成为内蒙古企业管理界和政府的中坚力量。

二、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成效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业内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四年来已累计招收学员700余人,其中80%以上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已为内蒙古地区输送125名MBA毕业生,其中的大部分学员已走上中高级管理岗位。内蒙古大学MBA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成效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MBA教育的典范。

(一)内蒙古大学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MBA教育的排头兵,并成为MBA教育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传播者

曾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先后有新疆财经大学、广西大学、宁厦大学等少数民族地区MBA院校到内蒙古大学参观、学习。多家媒体对内蒙古大学MBA教育项目给予宣传报道。

(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内蒙古大学MBA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2003年,由《财经时报》、新浪财经、世界经理人资讯主办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MBA”调查活动中,内蒙古大学位居29位并被评为国内最具特色及潜力的四所商学院之一;同年的中国MBA人气排行榜中,内蒙古大学被称为西部地区的一匹“黑马”,人气指数位于全国前列。

(三)内蒙古大学MBA项目已获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关注,成为民族地区MBA的热门报考学校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高速成长,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考生纷纷前来报考。

(四)内蒙古大学MBA项目已经构建起一套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办学模式

基于特色课程、引入本土化案例教学和民族文化的吸收,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产业,注重思维方式培养、强化素质教育手段,内蒙古大学已整合形成完整的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成熟MBA教育模式。

(五)内蒙古大学MBA培养的学员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第3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培养“通用法律人才”、“复合型的法学应用人才”,反对过分强调职业性倾向。不少学者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孙笑侠认为,法学教育是职业型的教育,而不是通识型的教育。方流芳认为,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培养法学大师的学术教育。培养法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学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其目标也应分阶段。要培养应用性的通用人才,先要培养其单项的职业技能,逐步渗透,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为职业型教育,这样的定位对民族大学生尤为合适。新疆的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律,有语言转换带来的困难;二是新疆的法律职业人才奇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很少,有了资格愿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民族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并且深谙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他们在民族地区处理案件更得心应手。既然民族地区急需民族的法律职业人才,那么对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该是职业型的教育。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对国家法生疏

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接触到的是本民族的习惯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都按照耳濡目染的习惯进行。加之汉语水平较差,要用第二语言精通法学理论势必难于登天。如果将法条规定对比他们的习惯法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引导他们讨论、比较,逐渐渗透法学理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对失落感”

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群体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于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

3.渴望学习法律

民族法学学生性格直率、坦诚,通过和他们交谈,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处理好当地纠纷,为民汉和谐社会的建立发展作贡献。他们对本华民族习惯法有一定研究,这为学习中华民族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4.熟悉民族习惯

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对民族习惯了如指掌。在以后的法律职业工作中,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民族纠纷,做好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调适。如对结婚不登记习惯的处理及以后的离婚财产分割、离婚被告、一夫多妻等案件的裁判、调解更有利。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1.汉语水平能力较差

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有些勉为其难。

2.法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

正是由于汉语基础较差,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就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课本,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增加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学生喜欢案例、举例法的讲课方式就顺理成章了。法学理论对法律条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法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对民族生讲法学理论时宜用案例、举例法引导。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3.对学生司考的调查

民族学生毕业后一般在民族地区工作,大部分学生学法学的目标是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籍也大部分与司法考试有关。

4.学生喜欢的课程

学生喜欢的课程集中在案例较多的刑法、合同法,应用较多的婚姻法、经济法上。学生不太愿意上难以理解、案例较少的行政法、国际法等课程。

三、对民族大学生的法学教学的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笔者认为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比较实用。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法学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将一些较难理解而司法考试不考的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改为选修课。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混合编班,加强民汉互动。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与民族生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维语,了解其风俗习惯,为以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

第4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1.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针对少数民族班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教学,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在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大多数民语言学生对于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比较陌生,大多纸上谈兵、脱离实践。我院的民语言学生主要来自于乌鲁木齐和南疆,乌鲁木齐的民语言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对传统民族艺术内涵知之甚少,而汉语对于南疆的民语言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理解和交流有时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隔阂。而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使传统的民族艺术为应重点研究和实践的。目前,新疆师范大学设计系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依据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从民族的社会形态、民俗风土人情、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深入实地考察、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各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先全面整体地了解新疆各民族艺术的内涵,再深入学习设计课程。我们在进行民族化设计教学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中汲取相关元素,并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课程遵循“提出问题——图文搜集——实地考察——理论分析——创作构思——设计完成——互评总结”的技术路线,这种设计要求注重时代感和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在遵循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课程的最终作业成果主要是让学生以PPT形式自述总结报告和设计实例,然后进行设计实例作业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总结模式。以2006级民语言班级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本着以地域为中心、以民族为特色、以现代为准则的设计思维,学生作品既融合着民族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感,在毕业作品展览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图1、2)

2.提升创新思维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艺术设计教育仅仅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保持和发展适当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将其教育部课题“新疆锡伯族民间刺绣艺术研究”的内容融入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很好地完成了由传统上单纯的理论教学向“以实践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模式转变,使现代设计的理念、手法和材料与少数民族传统的美学境界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语言的造型规律、形式美法则以及表现手法与技法,并将其运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中去,脱离了过去单纯的二维设计,以空间定义进行立体式的设计创作。有些学生设计的作品,虽然有些稚嫩,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年轻人独有的活力、朝气和想象力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甚至让一些有名的设计师都啧啧称赞。如将新疆锡伯族刺绣的装饰图案、纹样、色彩等元素立体式地运用到本土民族特色产品包装装饰设计创作中。(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到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保护和传承了本土民族民间手工艺。我系充分利用学院设立的专业实践学分奖励机制,增设各类选修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学校设立的特聘岗机制大大激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科技创新、撰写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成果,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一系列教学制度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民语言学生在对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逐步领悟其内涵并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并创新。

3.加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

目前,现实情况中不容乐观的问题是,高校中设计实践一直是艺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多方面实际条件的限制,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很难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这使得学生对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如材料、预算、施工过程等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毕业转向工作岗位后,少数民族艺术设计人才很难马上胜任社会实际工作,还需要在社会上重新接受一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给跨越式发展的新疆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我们学院积极加强了这一环节的教学。首先在教学硬件条件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建设了设施较为完备的摄影、幻灯、电脑等美术专用电教设备,学院图书馆收集了丰富的中外艺术设计图书资料,还建立了雕刻泥塑、版画、陶艺等各专业辅助工作室。同时,还配备了现代设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技能训练的电脑美术工作室。其次,我系在多年的实习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院教师与一些设计公司及企业合作,在创作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设计流程的创作,熟练实际操作技术的功能和技法,探索设计材料的特殊表现性,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开发合适的表现形式,将创作理论与实践心理运用于实际的设计创作中。这种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的设计实践教学能够充分使学生从市场调研的阶段就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做到从整体上考量产品的功能改造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富有开发价值或投产价值的优秀作品来。例如,新疆“丝路灵香”薰衣草系列礼盒包装装饰设计方案,以新疆地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将丝绸之路文化与薰衣草相结合,营造古朴的西域风格,采用新疆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拱顶元素作为函套外形,融入具有伊犁锡伯族刺绣文化元素的植物纹案进行镂刻装饰,简洁大方、淳朴中又不失现代感。(图4)学院在与企业合作期间,有许多设计方案被社会企业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实践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日趋成熟,人才培养也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信任。

4.结语

第5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王建新,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文献分为七类,并分别概括了各类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发现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指出需从微观入手,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育;教师;政策;模式;评价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疆开始实行双语教育,而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七类: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双语教育个案研究,双语教育教师研究,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近年论文包括: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张洁、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嵇宇科的《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双语教育关系研究》,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等。

近年专著包括:陈世明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廖冬梅的《新疆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等。

这些研究文献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待遇较差、培训体系不完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等,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对策。

2.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李中耀、海峰和夏迪娅・伊布拉音的《新疆叶城县双语教学调查研究》,吐孙阿依・库尔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库尔勒市H县为例》,李文涛的《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疆疏勒县为例》等。

该类文献针对具体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双语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材、课程、学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标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指出目标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合理教材、缺乏汉语环境等,并提出了对策。由于实地调查并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因此该类文献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出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能服务于目标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

3.双语教育教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王阿舒,苏生艳、汤允凤的《南疆三地州双语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刘旭的《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方晓华的《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杨淑芹、吴敏的《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等。

该类文献分析了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语言使用情况、培训现状等,并指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较低、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能力不高、培训体系较差、教师待遇较差等问题,认为要提高双语教师地位和待遇,开展多元化培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

4.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

张兴、崔静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做了研究,指出当前的课程知识体系单一,难以培养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指出要设计合理的双语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了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1]。杨德明对哈密市鲁能小学做了个案分析,认为该小学双语教学开展较为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开设了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而问题之一是缺乏适合的教材[2]。

5.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赵鸿锴、张迎治从语言政策角度梳理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3]。王阿舒回顾了新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演进轨迹[4]。陈旭、陈进分析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王阿舒、孟凡丽阐述了50多年来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5]。上述文献表明新疆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的双语教育政策,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6.双语教育模式研究

陈得军、刘琴和方晓华对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做了分析[6]。赵建梅针对乌鲁木齐市T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李儒忠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性质、特征及目的,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是新疆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学模式[7]。魏炜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利于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8]。张梅分析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模式,认为模式应体现双语教育的目标[9]。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双语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地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教学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育模式。

7.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方晓华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10]。马小玲认为要以教学及其主客体作为新疆双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与社会因素为辅助内容,并以历史和现状为根据提出了新疆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11]。

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发现研究者以新疆高校师生为主,研究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大多发表在新疆本地期刊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分析新疆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多,而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对于新疆双语教育而言,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不同、汉语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即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难以相互照搬经验,应采取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策略,而这就需要从微观入手,对各地区的双语教育开展个案研究,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兴,崔静.论新疆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J].双语教育研究,2014(3):35-39.

[2] 杨德明.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疆哈密市鲁能小学的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2):50-55.

[3] 赵鸿锴,张迎治.新疆双语教育语言政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7.

[4] 王阿舒.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当代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12(3):119-122.

[5]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22-26.

[6] 陈得军,刘琴,方晓华.文化生态语境下的新疆双语教育模式[J].民族论坛,2014(1):63-67.

[7] 李儒忠.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34.

[8] 魏炜.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8.

[9] 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第6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 途径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案例教学为学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让学员分析与思考,为学员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教师教育策略。

一、案例教学在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被视为解决理论与实务间落差的利器,通过研究教学案例,学员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传播新信息,亦可激发学习者讨论与辩证的动机。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能力、评鉴能立即在情境脉络中的决策能力。

1、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确定努力方向。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视听媒介展示典型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员的感知活动。学员通过整体观察,全面感知优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片断反复,体会教学语言与教学组织的艺术:通过画面定格,鉴赏板书的艺术与体态语言表达的艺术等,并能使其逐渐发现自身工作的难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2、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教学案例也有着较强的针对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答案的多元性。让学员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3、案例教学可以使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结构性”不是很强的知识领域。在这些领域,充满了形形的不确定性。案例教学的出现,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达到“思想共享”,求同存异。

4、案例教学可以训练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之一,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少数民族教师的“弱项”。结合案例教学,我们积极引导学员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培养口语表达能力。针对学员语言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制订了口语训练“三步曲”:敢说――会说――巧说。敢说,即排除羞怯心理及其它种种心理压力,培养正规场合下大胆讲话的勇气,训练大大方方讲话的习惯。会说,即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词达意。巧说,则要求口语表达角度巧,立意新,语言生动,收放自如。引导学员结合自身实际“对号入座”自定目标,有计划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注意提醒学员恰当地把握音高、语速、语调,力戒各种不良的发音、表达习惯,使口语表达规范化、标准化。

5、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写作基本能力。

基本写作能力是从事教育活动、总结教育经验、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条件,也是对21世纪“学者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中,我们引导学员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写感想、写体会,主题自定,字数不限,这种做法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丰富了学习收获,无形中便提高了驾驭文字的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要求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将其模式化地加以滥用,都必然会带来诸多负效用。是否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频率怎样,都要视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本身的素质条件、学员实际情况而定,绝不可牵强附会,简单从事。案例教学在其具体实施中要注意:

1、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手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对教学对象有一定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学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较好地分析和理解案例情景,较快地进入案例中的角色,对案例所给事实提出合乎情理的分析和看法。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有时间上的保证

案例教学耗时较多,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情景有充分准备时间,为参与案例教学提供保证。其次。还应保证课堂上要有足够时间开展案例讨论。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舍得下功夫,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

即学员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员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教学目标既要明确体现出学员解决问题时所显现的能力水平,又要考虑到学员学习能力、态度的改变,并要考虑学员的条件和状况。

2、选择好教学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学员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员外在的学习激励。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坚持集体参与原则,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和主张对事不对人的交流方式;坚持以学员为主,即以学员学习需求为主,在课堂策略上采取使学习者经验共享的方式,营造一个氛围,让知道者告诉不知道者,让不同经验得到交流,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充分分享来源丰富的各种信息,尊重和发挥学员的学习风格,使学员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4、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

第7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占到全国人口的8.41%。发展以“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民族高等院校,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不断增大,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互动性更强,舆论生态纷繁复杂,尤其是国外某些敌对势力始终不放弃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掀起事端,意图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制造矛盾,进而分裂中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民族院校新闻专业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对于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民族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这既有普通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通问题,也有民族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误读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今天的“95后”大学生们,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在互联网、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彼此渗透下,他们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认识较为多元化。加之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他们在对待课程上倾向于以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更看重课程的时新性和实用性。

以笔者所任教的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大二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年课程开始前,笔者都会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较为狹隘,大多停留在中学政治课的水平。不少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等同于“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认为既然已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通识必修课,还加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纯属多余;有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解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不仅学起来头大,而且与火热的新闻实践不沾边,属于最没用的理论课;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教条”,与这个新媒体时代相去甚远……鉴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尚未进入课程之前就已经带有反感、抵触等负面情绪。

(二)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意识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虽然年轻的新闻学子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抱有“枯燥”“过时”“无用”等成见具有普遍性®,但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差异也导致了民族院校新闻学子在思想意识和课程接受能力上的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尤重“维稳”,担心授课过程中触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会引发思想风险。但是,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人们不能回避热点和争议,如果避重就轻或者语焉不详,只会让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塑阶段的各族青年学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充满怀疑,转而到网络上寻求各种良莠不齐的观点。然而,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味地正面灌输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因此,在民族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教育,必须探寻出更适宜于学生思想意i只水平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纠正误区,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价值揭示出来,才能真正引导各族青年学子树立起坚定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民族院校中不少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汉语水平有限,在理解复杂深奥的理论概念时表现出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具体教学手段上,不能再沿袭重理论的灌输式教学,必须以重实践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大量鲜活可触的实践案例,并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动手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二、历史与现实相观照,增强学生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业及其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气其精要所在,表现为以下几点,以人为本:新闻传播必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贡献社会以取得自己存在的权利;实事求是:传媒及其从业者是社会的哨兵,监测环境变迁是传媒重要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动的报道必须真实、客观,对民意的表达也要公正、全面;党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媒体都是党领导的新闻宣传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会责任:由于新闻传播在当代社会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超乎想象。传媒不能片面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开放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并不是一个孤立僵死的教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特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变化,新闻传播现象规律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这就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空环境及传播实践进行新的阐释。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特点,授课内容也要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加以阐释,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分析其变迁轨迹。但是,从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列宁,再到20世纪中叶的毛泽东、邓小平等,课程涉及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以及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对“95后”的大学生们来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理距离。

首先,“95后”大学生们是伴随视觉文化成长的一代人,是麦克卢汉所谓的“电子媒介人”,相比照本宣科的人物生平介绍,恰当的视觉影像资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之德国篇、苏联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复兴之路》等纪录片、《建党伟业》等电影片段、《恰同学少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电视剧片段集锦,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情怀、家国理想的亲近感,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几代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正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的全面解放。

其次,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们而言,仅有“伟光正”的宏大叙事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热情,有必要将高高在上的历史伟业与平凡人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更加“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可结合新闻专业学生热衷于动手实践这一特征,设计“口述历史”课程实践环节,将学生按照性别、民族、地域相交叉的原则,组成课程实践小组,利用国庆长假和周末,采访新中国历史的亲历者,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事。尤其鼓励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电话采访家族中的长辈,或是走入少数民族聚居区采访本民族的老人,在今昔对照中展现本民族的历史变迁。通过这样的课程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查找历史资料、寻访亲历者、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更能在亲耳聆听中切身感受建国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体察各民族同胞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共同愿景,以历时性的眼光审视我国国情,从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最后,追溯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在“口述历史”增进学生历史纵深感的基础上,需要紧密结合近年来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热点,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这是包括各民族同胞在内的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关键时刻。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相互观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民族问题无小事。作为未来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之下,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要求在民族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时,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但要用传统的理论诠释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价值和内涵讲清楚、讲透彻,还要积极结合案例分析法和实践教学法,以“做中学”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学生日后新闻实践的价值准绳和操作原则。

具体而言,可采用“理论阐释+案例分析+模拟实战”的方式进行。例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要所在,强调新闻传播必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贡献社会以取得自己存在的权利。在讲解这一理论时,首先从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毛泽东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到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的“三贴近”原则进行纵向的系统梳理,详尽地阐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新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理论要落到实处,最好引入经典案例加以佐证。主流媒体近年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息息相关的报道便可使理论具象化、生动化。如《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青藏线上除冰人》、央视记者蹲点新疆塔县马尔洋乡的道《皮里村孩子们的上学路》、云南怒江索道医生邓前堆数十年如一日溜索过江为老百姓看病的报道,以及央视大型系列报道《走基层边疆行》等。这些案例以质朴、真诚和深入的调查展现了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处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与默默奉献。这些平凡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唤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新闻报道的主体”的真正内涵。

在观摩和分析案例之后,还可以设置“模拟实战”环节,如“学生记者走基层”等课程采写实践,让学生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领会“人民至上”的精神。如有同学通过电话采访,讲述了自己作为援藏干部和藏区养路工人的亲友的故事;有同学就近取材,采访报道了“90后回族揉面师”等校园内的普通劳动者;还有同学聚焦“选课难”等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调查。在学生完成采访后,再通过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一个小组的报道提出修改意见,并且将修改后的作品以H5、长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发表在班级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上,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实战感。

由于一个学期的课程容量有限,不能每一个知识点都采取上述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和演练,有的环节可以简化进行。如在讲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时,可以联系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和“一般的公正”等概念作出深入的阐释,同时结合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闻反转”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规避之道;在讲到列宁的“党报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概念时,可以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报道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媒体的“组织”功能何以发挥,在课堂上组织模拟选题会,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对诸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等热点议题进行主题性报道。

在讲解案例时,不妨将最近的案例与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相结合,甚至是正反对照,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时,首先以2008年西藏“314”事件中部分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为反面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国外敌对势力试图分裂中国的薄弱环节,作为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新闻从业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接着,以2014年昆明“31”暴恐案中新华社的现场报道《昆明携手向前》、《人民日报》评论《十足的虚伪和冷漠》和《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为正面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对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中“什么样的报道可以传播,什么样的报道不能传播,以什么样的口径和方式进行传播”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为将来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参考框架。

第8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研究

新时期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阻碍性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兰州市的调查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分析

我国民族地区贫富收入差距研究

青海牧区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牧转农地区水资源利用调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

安史之乱中的突厥与回鹘

从熙平二年卢同上书看北魏后期军功赏赐制度

试析辽代贵族婚姻对政权的影响及其妇女地位的变迁——以皇族、后族为中心

恭门古城堡历史考述

“缠回”更名“维吾尔”时间考

对广州《重建怀圣寺之记碑》的再次解读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青海省民族地区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现状分析——以青海省天峻县为例

灵魂信仰与少数民族葬俗述略

藏族天文历算的传承与发展

试析梅瓶的形成演变及其艺术特色——以甘南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折枝花卉梅瓶为例

论回族习惯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有成例者易循”——读《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

吉尔吉斯斯坦因民族问题引发骚乱对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

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读

发展夏河旅游经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试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对肃南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教师教育

浅析民族学与文化研究

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舅权现象

武威博物馆馆藏藏文文献概述

伊斯兰的教育观

新疆藏传佛教寺院——承化寺概述

和硕特蒙古经略述略

《天盛律令》卷一译释及西夏法律中的“十恶罪”

吐蕃赞普赤达尔玛①的统治及其后的简要历史

浅述元、明时期的撒里畏兀儿

藏族阿柔部落的婚姻习俗简述

华锐藏区茶文化考述

我国清真饮食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方略

探析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象征——以三种图案为例

当代民族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暨省级民族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穗召开

祝贺《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出版发行

九甸峡水电工程非自愿性藏族移民搬迁现状调查

兰州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的民族学调查与思考——以回族为例

从洛家窑村、小洼山社发展变化看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民族问题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城市民族关系浅论——以兰州市为例

再探北魏对归附者的政策

清代与尼泊尔的贸易概述

“西夏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综述

清代蒙地藏传佛教寺庙喇嘛日木扎仓教育

伊斯兰文化向欧洲的传人途径及思想贡献

灵光、典范及人主之中介——论《天方诗经》的赞圣思想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甘肃天水旋鼓舞的保护与弘扬

台湾原住民分类之界说

浅谈影视中少数民族武侠人物的塑造——以大刀王五为例

发现与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

藏族乡村社区研究述评

第9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内容构成的分析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需求分析,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体系,并对其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内容的构成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程很难顺利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加快发展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我十分赞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双语教育力度的要求。双语教学可以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精通双语、有更广阔视野的人才。能不能搞好双语教育,除了教材,很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达标的双语教师。”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汉语语言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

(一)汉语语言培训

汉语语言培训在整个培训时间中所占比重较大。用双语进行教学,必须要解决语言表达的问题,这是基础。因此,对于培训学员最基本的要求是HSK成绩达标。

汉语语言培训与其他语言类教学内容相似,有阅读、语法、听力、口语、写作、综合练习等。

(二)专业知识培训

专业知识培训是补充和提高的培训,在整个培训时间中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原因是培训学员大部分是专业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是以前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所以,专业知识培训只是对学科的新内容、对转学科的学员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对学员相对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加强。

由于培训学员中有小学各学科的教师,因此,单一学科内容不多,但是学科种类却很多。

(三)教学技能培训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最终的目的是保证学员今后能够用双语进行专业的教学,因此,教学技能培训在整个培训时间中所占比重也较大。

教学技能培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培训阶段,另一个是实习教学阶段。其中,实习教学阶段为一个学期,且在一所中小学进行。因此,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培训阶段。

培训阶段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准备、说课练习和模拟课堂教学。

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需求分析

(一)汉语语言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支撑需求分析

汉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环节主要有:阅读、语法、听力、口语、写作、综合练习、HSK训练等。按照各个教学环节必备媒体类型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口语部分涉及媒体类型最多,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所需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类型也最多。因此,应对口语部分的支撑需求加以关注和重点分析,如果口语的支撑环境分析清楚,则其他各个环节均清楚。

从教学过程分析,口语的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两部分。其中,课堂教学部分又分为内容讲授、课堂示范、领读、提问、课堂练习(对话练习、朗读练习等)、作业布置。

1.应有完整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口语教学环节中内容讲授、课堂示范、领读、提问、课堂练习(对话练习、朗读练习等)与其他教学环节有共同点,教学的课件具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展示功能便可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语言类教学的特点是练习多,不论阅读还是听力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仅依靠课堂教学的课件无法解决加大练习量的问题。口语更需要较多的练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堂课教师只能提问、指导有限的几个人,其他人无法得到练习和指导的机会。

因此,对于语言类教学教育技术的支撑应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加大学员课堂练习的量,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完全具备制作这一系统的技术环境。

2.应有支持口语课后练习的设备

口语教学环节中最特殊的是作业的布置。由于口语的练习是学员说的内容,教师不论安排背诵,还是朗读内容,学员完成的情况只能靠下次课的课堂提问。但是,提问的人数有限,教师很难完全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更无法布置跟读、对话练习这类的作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曾经尝试用录音机或者复读机。但是,由于作业的提交和检查都非常麻烦不得不放弃。应选择一种便于学生声音复制又便于作业提交和教师检查的教育技术设备用于口语和听力课后练习的设备。

3.应有足够的语言类教学素材和题库

语言类教学教育技术的支撑必须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普通课件需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要做练习就需要有练习题,不仅要有文字的练习题,还要有大量的音频练习题。同样,课后练习的设备也需要大量的习题才能应用起来。

因此,教学资源是整个体系的基础,特别是音频类资源和题库。

(二)专业知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支撑需求分析

通过前面的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到相对于单一学科而言,专业知识培训的量比较少。

但是这部分有两个特殊问题:

1.种类多,涉及中小学的各个学科。

2.不确定,由于是补充性和提高性的教学,因此,每届每课学员所要补充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不确定性是教育技术支撑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专业技术培训的支撑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根据需要搜集、整理、加工,逐步进行积累,最终达到学科种类组成系列,内容全面覆盖。

(三)教学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支撑需求分析

1.应建立一定规模的案例库

教学技能培训阶段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准备、说课练习等环节教育技术支撑要有课件作为教学的支撑,同时,还要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供学员参考。如教学设计案例、教材分析案例、教学案例、说课案例等等。因此,应有各学科的案例库给予支撑。

2.应提供类似微格教室的新手段

模拟课堂教学环节有其特殊性,模拟课堂需要学员进行模仿实际教学的讲课。这一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指导教师的数量有限、指导的时间有限,导致学员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机会也有限,每位学员在进人教学实习之前,模拟教学机会太少,效果也不理想。以前教育技术支撑的手段是微格教室。学员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便于观察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微格教室建设成本太高,操作也十分繁琐。应提供更加便捷、能够达到微格教室相同效果的新的手段。

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体系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体系架构图(见表2)

(二)体系架构图概况说明

整个支撑体系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

软件部分面对学员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而此系统是建立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之上,教学资源库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分为语言类培训、专业类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三部分;类型分为素材库、题库和案例库三类。资源库的底层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撑,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依托某个操作系统。

硬件部分主要分为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两部分。

通用设备是支撑软件体系的基础,有支撑底层软件的服务器系统,有支撑资源库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有支撑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运行的计算机。

专用设备主要是用于双语教师培训的特殊设备,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于口语课程课后作业练习的MP3播放器;另一类是用于教学技能训练,替代微格教室功能的数码摄像机。

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体系应用与实践

(一)语言类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

按照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体系的设想,逐步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中口语教学环节最具代表性。口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8年3月开始尝试在口语教学中运用MP3进行口语录音和口语朗读学习。首先,将课文泛读储存到每位学生的MP3中,以达到课前预习、帮助学生课下指导和纠正口语发音的目的。其次,每堂新课结束后以问答或对话的方式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将答案录制在MP3中,以小组的形式上交作业。教师依据MP3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形成以下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地将口语学习结果反馈给教师,确保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其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口语练习,练习的效果迅速被教师掌握。同时,积极进行计算机双语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口语素材、习题资源的采集和整理。

第二阶段:2008年9月开始尝试应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双语辅助教学系统进行口语教学。课程安排与传统课程安排变化较大,其差异如表3所示。

在机房中,学生借助计算机双语辅助教学系统将练习结果以“语言”的方式录制在计算机中并加以保存,进行自我检查纠错,最后上传。教师对上传结果进行检查、指导,形成以下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口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开口练习的时间成倍增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每位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也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看到自我的进步,树立学习口语的信心。

辅以MP3方式进行课后的口语练习,使得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论课堂还是课后,效果明显。

其他语言类教学环节,如阅读、听力等一并进人计算机双语辅助教学系统,课程的安排与口语教学相似,均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同样达到了每位学员练习时间长、结果反馈快、学习自主性强的效果。

同时,为了支撑计算机双语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收集和处理。其中扫描识别整理双语有关教材7本,共计1600多页,形成200多万字的文字素材。

从录音带转为MP3音频资源16盘,共计约8小时的音频资源。

收集MP3音频资源10G,音频资源共计约30小时。

扫描识别整理口语教材2本,共计280多页,形成40多万字的文字素材,录制了全套教材的主课文和副课文的录音资料共计30课,200M。

(二)专业类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

专业类培训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这一专业尝试应用,根据必修的专业汉语准备了数字版的专业汉语教材供学员参考,并针对专业汉语收集了大量练习题供学员练习。同时,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准备了OFFFICE,FLASH,VB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素材供学员学习使用。

(三)教学技能类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

教学技能类培训也是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应用,提供了教学设计案例、说课案例、示范课程录像资料供学员参考,并鼓励学员搜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在模拟课堂环节提供3台数码摄像机替代微格教室供学员使用。所谓微格教学其核心是将学员的模拟教学活动通过摄像机录制下来,供学员、指导教师观看,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往采用微格教室的方案受到了当时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没有数字化的时期,模拟摄像机很难保证录制的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过程录制的质量,要安排多台摄像机和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录制。因此,整个微格教室的成本很高,还必须配备专门摄像技术人员。

数码摄相机用于教学时,摄录像质量远高于当年微格教室的摄像设备,同时操作极其简便。只要对学员稍作讲解,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完成。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员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开始模拟课堂的训练,学员面对摄像机也很紧张。虽然不完全是面对学生,但效果也很好。学员完全模拟真实教学过程进行讲课,然后观看录像,很多学员立刻发现自己的问题,积极准备重新开始讲课。有的学员面对摄像机讲了十几节课,最少的也讲了七八节课,如果考虑同一节课重复多次的讲解,相对以前每位学生只能模拟讲解两三节课,效果十分明显。

当学员进人实习阶段时,所在的学校不同。同一学校各专业的同学都有,但是实验班的学员都是最早进人实际教学环节的,有的学员比其他学科的同学提前40多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