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新兴产业监管全文(5篇)

新兴产业监管

第1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新模式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到平稳发展时代,我国已步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前期高速发展阶段,多年的政府财政支出沉淀了巨量的固有资产,本文将针对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固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固有资产的新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所拥有或控制的用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固定设施,是提供公共产品的物资保障,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对其管理是保持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也是在有限财力的前提下,减少浪费,确保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良性发展的手段。固有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管理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行固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配备相应的管理部门,例如财务、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一同协作,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充分发挥其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固有资产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保障固有资产的安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通过固有资产管理的意义可以得知,固有资产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利润,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固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短板,下面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的短板进行分析。

(一)固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固有资产管理制度或者没有可以操作的固有资产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套按类别制定的详细的固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并针对固有资产的取得验收登记、财务入账、移交使用、保管维护维修、财产清查盘点、出租出借、对外投资与处置回收、绩效管理等环节设置流程清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的操作规程,就会乱象丛生,比如高价采购、盲目采购、低价出租、低价处置等。

(二)制度意识淡薄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问题可以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有资产运作时存在一定的违法乱纪问题,这就说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固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制度管理意识薄弱问题,在一些固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固有资产管理人员身兼会计与保管等多种职务,由于分工不够细致,给予了一部分固有资产保管人员窃取国家利益的机会,导致固有资产受损的现象发生。当然,制度意识淡薄也与前述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滞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必然产生意识方面的惰性。

(三)资产管理手段落后、工作不细致通过数据可以得知每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资产管理不细致,账目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一部分单位在进行固有资产核算时出现了有总账,却无明细账单的情况,没有明细账单就意味着总账很有可能出现部分问题,使账目管理与物品管理脱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内部控制,导致部分固有资产的领用、保管记录不全的现象发生[2]。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对固有资产保管工作不力、闲置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事情发生,这会导致固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得不到保障,损害了事业单的总体利益。在进行固有资产盘点的工作过程中,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够及时地对资产进行清点,导致账目与单位资产存量不符的现象发生,不能够保持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完整性。

(四)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会计核对账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在进行固有资产购进后,没有及时地对固有资产进行账目的修改,导致一部分固有资产没有及时地被收录至账目之中,部分单位对捐赠的资产未进行及时的登记,甚至出现不计入登记的情况发生,这就使得工作人员在对固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衡量行政事业单位的真正固有资产价值,产生不能清晰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总量的情况[3]。

三、改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重大的工作失误,使固有资产不能够有效地得到利用,影响了管理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固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策的探讨,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的新模式进行研究。

(一)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应当重视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通过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质量。严格遵照法律程序、规章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固有资产进行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当对固有资产管理规则进行更深入的制定,首先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固有资产管理条例,对固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固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4]。其次要设立起一套完整的固有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对于低价出售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为经过市场调研购入高价物品的现象进行监督,对于出现问题的管理人员应当追究责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人员应当进行法律责任的追究。

(二)用新技术、新理念加强财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之后,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还应当加强财务部门的工作力度,在互联网时代,相关部门设立网络化的完善的固有资产风险识别系统与固有资产预警系统,采用高技术手段对固有资产潜在风险进行科学的评判,从而减少固有资产受损的情况发生。财务工作者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要求,对可能存在固有资产受损的情况进行财务监督,通过固有资产核算、固有资产账目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详细的了解,挖掘出固有资产的潜在风险,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对固有资产的工作质量。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对固有资产进行电子档案的记录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固有资产账目进行妥善的保存,便于日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并且财务部门还应当完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财务工作队固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同分工,从而提高固有资产的安全性,充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发挥固有资产的最大效用。财务部门对固有资产进行管理监督的过程中,部门领导还应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集约化水平,制定各项工作内容,与固有资产的使用方式,对于固有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工作,使固有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固有资产闲置的情况,从而达到合理应用固有资产的管理目的[5]。并且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固有资产管理的控制力度,加强固有资产管理的事中控制力度,采用随机检查的模式对固有资产的保管现状使用现状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且还应当制定出合理的固有资产清算方式,对于固有资产管理异常的现象要及时寻找原因,防止固有资产受损的情况发生,提高财务对于固有资产的管理质量,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清晰地了解到固有资产使用配置情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固有资产受侵害的现象发生。

(三)树立固有资产保管新理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应当为固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固有资产管理信念理念的树立工作。树立节约型的现代资产管理理念,使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人员能够对固有资产进行更加完整细致的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新观念树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首先,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工作人员将慎独、自律等财物保管理念融入日常固有资产管理工作之中[6]。其次,还应当加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固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人员不断地强化自身工作能力,熟练地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及核算方法,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过程中的规范程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有资产保管的工作质量。新理念的形成还要依托于新技术,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网络技术对固有资产进行管理,通过管理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进行盘点核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日常消耗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数据录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在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固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且切实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防止只做表面功课的行为发生,拒绝形式主义,要真正做到固有资产管理环环相扣,对财务的管理依法依规,提高行政职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质量,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

结语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探究可以得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工作还略有不足,通过固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探究,将有效提高固有资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安丽华,吉剑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20(22):74–75.

[2]祝跃宸.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价值工程,2020,39(21):61–62.

[3]财政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通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9):1–2.

[4]覃安娜.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8):19–20.

[5]时桂云.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20(23):134–135.

第2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发展质量不高、缺乏创新驱动、消除不当激励实现转型发展的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代转型升级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仅中央层面颁布的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就多达416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众多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产业政策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政策往往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产业政策的碎片化。一是政策主体多元化导致政策之间有矛盾。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导致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相互矛盾,问题突出。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增加了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我国产业政策并不唯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政策文件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指导意见、纲要、指南、目录、管理办法、通知等形式,名目繁多,包罗万象。汇总起来看,主要有中央政府的正式政策、中央部委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专项检验和专项整顿七大类,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政策变化频繁缺少稳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而且每个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产业政策要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新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又造成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引发贯彻执行难题。

2.从内容上看,过于强调选择性政策而忽视功能性政策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没有注重对市场功能的培育,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是产业政策覆盖面太广。由于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的科学指标,导致政策执行越来越宽,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不严谨,重复建设十分突出。二是政策干预市场过多。既包含了从产业初创时期的研发支出支持,到中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培育扶持,甚至对部分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相关的政策优惠,政策体系覆盖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均有明显的价格扭曲情况产生,并显著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效率。三是政策选择性太强。从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内容上看,现有的政策倾向对于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技术路线加以支持,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不确定性高、研发风险大,很难预测到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会被市场选择,最终结果就是政策无法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分割了有限的产品市场和创新资源,以致出现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3.从执行结果看,产业政策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有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推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一是政策并未起到明显的技术创新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创新作用。例如,政府直接补助与产业产能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间接补助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政府补贴甚至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政策执行扭曲违背初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本意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但由于方式不当、措施不力,结果诱发了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过强,一辆车补贴的金额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出现了多家汽车企业“骗补”的问题,企业不是通过补贴促进技术进步,而是“寻租谋补”或“琢磨骗补”,导致政府补贴成了“唐僧肉”,而非“药引子”。三是政策脱离实际难“落地”。一些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相脱节,造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根据政策,只有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没有考虑到新业态、“互联网+”等新发展模式,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产业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它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基础,以相对价格为分析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从静态看,对于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一定的,这种特定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不一致,产业中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从动态看,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最优产业结构可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禀赋结构。有效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价格竞争机制,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引导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是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进入哪种产业、采用何种技术。因此,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的前提是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也就是要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整个经济才可以创造最大资本积累,使得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逐渐向资本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解决企业之间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协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企业选择的技术符合了区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交易成本过高,而政府一旦采取措施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交易成本,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二是总有一些企业处在创新前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创新完成在不容易通过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无法收回创新投入,为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提供创新激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了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根据潜在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把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成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五大类。分析不同产业,利用两轨六步法分别应用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一轨,甄别什么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轨,根据这个产业中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因势利导,改善软硬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具体过程如下:对于追赶型产业,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国外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先型产业,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必须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领先型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退出型产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过剩的产能。战略型产业,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有政府的保护才能发展起来,但要避免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由政府财政直接拨款来支持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政府采购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支持其产品的生产。

三、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举措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主张,产业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取消可能影响反映资源真实相对价格的一切政策,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渗透兼容,避免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人为干预和扭曲,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将政府作用限制在“有为”区间。新结构经济认为有为政府的有为就是除去“不作为”与“乱为”之后剩下的补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因为行业特殊性政府既不能“无为而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政策不当而“乱为”。政府的作用限定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产业政策不要产生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直接干预,对行业中第一个而非所有技术研发者进行鼓励支持,其余问题交给市场解决,让企业家有最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协调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者是不同的目标,两者都重要,有效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解决公平问题,有为政府可以促进公平却缺少有效率的激励机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2.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相机抉择,协调好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关键是对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进行有效组合。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应鼓励企业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符合的技术组织生产,这其中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空间范围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特定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性政策要选择性和功能性相结合,选择性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提供具体分行业的指导性政策,重点支持关键少数“吃螃蟹”的企业,功能性政策则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上,在产业发展初期注重选择性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在产业发展中期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并用,以促进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自主创新转变,鼓励转型升级。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性政策应以支持涉及国家安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技术为主,而功能性政策则更适合产业中的一般技术和大部分企业。

3.根据新时展要求,注重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匹配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融入到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一是产业政策目标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从注重激励要素投入、扩大规模转向以鼓励增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投入为重心。二是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梳理、清理以及评估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实施成效,尤其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由供给型产业政策为主向供需结合型转变。三是产业政策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国防科技工业中也有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从以往“以民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力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是产业政策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及世界政治有重要影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借助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布局、联动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李美桂,林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韩超,肖兴志,李姝:《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政策与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差异?》,《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第3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政府补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大幅减少,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驱动经济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产业演变的视角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两次“死亡之谷”:一是技术研发突破后,需要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产品推向市场后,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无论是技术研发过程,还是从“技术-产品”的转化过程,或是从“产品-产业”的产业化过程,战略性新兴企业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但在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筹资偏好以及筹资渠道选择不同,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基于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阶段剖析企业财务风险并及早予以防范,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的。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蔓延到全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到巨大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四万亿计划”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战略性”体现着国家意志,属于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战略产业的一部分,反映了产业的重要地位。“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新兴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企业产品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提升、质量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了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市场能自由进入的情况下,成功企业的示范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新兴技术得以扩散,新兴产业得以发展,逐步成长为成熟产业。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演进的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产业演化的阶段性研究集中体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演进过程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国家遴选确定的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需要进行高额的资源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较大,但是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1、技术不确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首先要突破的是技术创新,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存在不确定性。所谓主导技术,指的是行业内首次出现的能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的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具有正外部性,共性技术的突破使得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能受益,但是研发企业无法完全排除其他企业使用相关技术信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存在市场失灵。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信息掌握不多,技术变动较大,存在不确定性。2、资源投入高。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投入来开展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面对共性技术以及专有技术的突破,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技术成果转换过程中,面临专用资产的投入,实现技术创新的产品化;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需要专利保护等政策支持,减少市场失灵,维护创新企业的收益,使得研发投入能尽快收回并能有丰厚的利润,吸引研发企业有动力和能力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持续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期特征。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渐趋成熟,进入由产品研发到市场转化的阶段,很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第一次“死亡之谷”。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会受到市场需求、产品定价、上下游产品的兼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仅以南京为例,南京有52所高校和众多科研机构,但在2017年在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一半。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增长率较高,市场需求高速增长,行业信息已逐渐掌握明确,行业产品品种和竞争者数量逐渐增多,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成熟期特征。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生产逐渐规模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承担水平逐渐稳定,进入稳定化发展的状态。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得到突破,行业信息逐渐清楚明朗,行业主导产业已经明确。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逐渐稳定,产品需求增长率不高,行业进入壁垒很高,行业内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高销量已经很困难。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经济的好转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逐渐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企业设备,公司治理逐步规范化。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衰退期特征。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下降。企业没有研发的内在动力,生产的产品品种逐渐减少,企业不需要进行设备设置等大额资本支出,企业经营活跃度逐渐下降。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过长期发展,管理机构逐渐庞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加,决策效率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逐渐浮现。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财务状况)

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要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研发成果存在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在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风险情况有明显差别。

(一)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但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技术研发成果的无形资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核心的资产,固定资产比重相对较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公司治理尚未完善,不能规范的提供企业财务信息。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创新技术的价值。作为本质上厌恶风险的银行,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筹集银行借款比较困难。

(二)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开始市场化,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有个过程。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材料供给、质量监控方面的支出随之增长,虽然产品销售收入开始增加,但与企业运行支出相比缺口较大。企业面临高额资金需求,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不太稳定、偿债能力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企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稳定的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入,企业资金需求压力逐渐缓解。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渐趋饱和,企业扩大销售很困难,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管理层面对企业研发突破的内在需求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管理层私人受益下降,管理层倾向于选择短期有利的行为,例如改善办公条件、增加股利发放等。激励和监管缺失的管理层可能会使企业错失突破机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发展机会,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逐渐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但是,企业没有大额的厂房、设备等资本支出,企业研发、营销等需求也少。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没有高额的筹资需求,财务风险相对较低。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事关国家战略布局的新兴企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大量资金需求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开拓、企业管理,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收入较少,偿债能力弱,很难取得银行借款。财政补贴和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发挥重要作用。1、财政补贴。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技术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导技术未完全确立,企业技术研发既有共性技术突破的需求,也有企业专有技术攻坚的任务。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对行业发展都有基础性奠定作用,具有正外部性,这使得研发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带来市场失灵。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补偿,降低了研发企业的成本支出,缓解了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资金困境,鼓励研发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可持续发展。2、风险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研发成果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有助于缓解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相对而言,风险投资更关注企业的公司治理、风险防范,能为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咨询服务等增值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风险投资通常采用可转换优先股等投资供给,没有严格的抵押品和担保要求,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二)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企业规模扩大,资金支出增加,企业融资需求大。股权融资及政府采购是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容易获取资金的方式,也有助于降低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1、股权融资。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逐步推向市场,未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能提供的抵押品或担保少,企业偿债能力弱。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股权投资者会更看重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更容易获得股权投资。2、政府采购。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但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还不太规范,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小。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采购为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同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采购向市场提供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加速了市场对企业的接受程度。

(三)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企业留存收益逐渐增加。随着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饱和,企业面临追加资金进行“二次创业”的需要,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也能给予战略性新兴企业政策支持。1、银行借款。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企业规模已经扩大,经营管理逐渐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容易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乐于向规模化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资金用于企业转型发展。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收入,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较低。2、税收优惠。战略性新兴企业符合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的发展方向。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企业实现销售突破很困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并引导企业继续进行研发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第4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了起来,主要建立了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还要看到,目前还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等问题。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目前,国际环境方面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中后期,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国内方面,新一届政府坚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可以说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强固。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拉动增长潜力巨大。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时果断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显现。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经济增长处于“稳增长、保质量、增效益”的宏观调控时期,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再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较弱。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抢抓机遇,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健康科学发展。

二、继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条件。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上任伊始,就开始推进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迈进。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与市场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服务;二是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各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举措,做到了便民服务,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我国当前社会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看,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培育市场主体企业;二要培育各类要素市场;三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有偿承接政府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四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价格决定权交还给市场,政府不再干预;五要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监管。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是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减排,推动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换代。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领域,提高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5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创新

当前,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既要面对加速发展的重任,又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偏重的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大气污染防治为核心任务,着力解决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硬任务,这些都是河北发展中要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因此,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整体的竞争力成为紧迫的任务。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其在河北经济规模中的占比,对调整以及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但能够提升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的布局。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点。近些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河北努力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新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动力。河北省拥有487km的海岸线,沿海地区宜渔浅海滩涂总面积1000多万亩,能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航运业和沿海地区工程项目以及海滨旅游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河北拥有4个大型综合性港口,2018年,河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11.56亿吨,增速居全国第二位。河北境内长芦盐场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还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河北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包含全面,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国内和国际的游客吸引力。同时,海洋旅游资源的组合具有明显优势,区位分布合理,方便游客最大程度的享受这些资源。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原因,河北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程度还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2018年,河北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548亿元,在全国海洋经济整体中占比仅为3.1%,远低于广东、山东、天津等省市。全国相比,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从主要海洋工业各部分来看,除海盐、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海洋产业的排名则相对靠后。

(二)海洋资源状况先天不足

目前,河北省的油气资源储量在环渤海地区处于第一位,海盐资源在全国处于第二位;港口资源及滨海旅游与其他地区相比,除质量占据一定优势以外,其他海洋资源状况先天优势则较差。主要是因为河北省在沿海地区中海岸线相对较短,全国占比仅为2.71%,管辖海域面积很小,全国占比仅为0.2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8,每人仅为240.6m3;滨海湿地资源相对较少,仅占全国的4.31%,这些资源在沿海省市中均处在第9位,位列11个沿海省市的倒数第3位。海洋资源总量整体较少,且河北省海岸线系数排在全国的末尾,这些对于河北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限制。

(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首先,河北省海域的利用率和沿岸的海滩利用率都不高,沿海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其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且生产效率不高,例如,河北省生产海盐盐田开采总面积较大,但是生产效率不高,生产能力较差,海洋渔业的捕捞主要还停留在近海附近,远海捕捞技术不足,发展缓慢。再次,部分资源开发过度,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破坏了渔业资源生产繁殖周期,个别常见的鱼类资源已经无法见到,海洋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

(四)海洋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河北省所拥有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人员远低于北京、天津等地区。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海洋专业人才较少,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学历上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其中,河北海洋专业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数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后。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上,河北省高校开设海洋专业的较少,本硕学位点数不多,海洋专业的博士点更是一个也没有,而与河北相邻的山东省,本硕博专业点加在一起近百个,博士点的数量已经高于河北省本硕博专业点的总和。由此可见,海洋专业人才的后备储量不足,海洋科技人才的短缺,也是限制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对河北省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

海洋经济取得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变化的一个突破,这主要依赖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海洋社会福利分配得到明显的改善。要提升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加快发展技术高、潜力大、消耗少且污染小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着力构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发展河北海洋经济的关键,这既是河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需要,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从市场供需的角度分析,构建海洋产业结构时要首先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这也是河北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市场需求不足会导致产业的衰落,即使这个产业当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市场地位。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是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这个主导产业应该是在自身产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产业。河北内环京、津两大城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京津冀三地的紧密联系,因此京津的需求对河北至关重要。做为离北京最近的省份,河北省很多消费品的主要客户都在北京市场,海洋产品也不例外。首都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市场规模巨大,对于消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比一般地区要高得多,北京对于高质量海洋产品的需求,正是对河北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就要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支撑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提升资源分配效率,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尽早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将海洋经济的增长由单纯量的增长提高转向质的提升和变化,提高海洋产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科技创新成果是河北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物理支撑,依托海洋资源的第二产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是重点,不断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方向。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支撑科技化的特征,因此,海洋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优势,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可以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之首,河北省显然能够运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借助京津的创新力量,快速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贯穿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产业持久发展的关键。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和生产的清洁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海洋经济发展要努力做大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环境的平衡协调,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大力修复和治理已被破坏的海洋区域。河北省海洋经济规模仍然偏小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前,包括辽宁、山东等河北省周围的沿海省份正在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试图从深度开发海洋中寻找新发展机遇,河北所面临的海洋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大,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则可以使河北省有能力面对竞争,实现自身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政府宏观调控为引导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