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幼儿美学教育全文(5篇)

幼儿美学教育

第1篇: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对美感经验着墨最多的杜威(John Dewey),不仅着重于探究师生间教学互动过程中所蕴含的美感体验,也主张课程应透过完整经验,使经验的主体能专注于经验的过程中,使个体内在理性与感性达到融合的状态,同时在经验过后能获得完满自足的美的感受。这里的经验主体不仅指涉教师,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学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教师与幼儿既是“做”,也是“受”的对象。换句话说,杜威的经验观不只是重视课程经验要能引发个体内在完满的感受,同时也重视经验过程中,相关人、事、物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

“想象力”和“艺术”对人们的启发,希望透过美育可以使个体破除习以为常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视野进而丰富生命经验,还希望能改革过度理性化的教学与课程,让学校重视美育的影响,最后希望藉由美育来改变社会,打造一个和谐共荣、自由民主的社群。将艺术中有关鉴赏与批评的观点应用于课程当中,研究者认为他在《启蒙之眼》中指出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多种表征形式,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舞蹈家或是作家等,皆有与世界有关的重要事物要诉说,对于肯定多元认知与意义的诠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多元的美学观点,除了有助于研究者重新省思自身的教学模式与过于制式化的课程经验外,如何将课程经验“艺术化”也包括了理解幼儿对于经验的感受,以及本身对于课程互动过程中各种条件因素的敏锐性,教师不单只是如研究者所述无意识的教书匠,而应是具有个人意识的艺术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幼儿透过教育的过程,摆脱社会意识与主流价值的操控,使自身得以自由地存在,这才是研究者最终所关心的问题:如何使幼儿得以展现其主体自由的意志。

二、美学价值就在于它重新审视了课程中幼儿的主体问题

以及对课程意涵的扩大与充实。而随着美学如何激发幼儿主体性,并使之得以展现的主张不同,也在课程上形成不同的课程美学派别。就此目的看来,同样也借助美学做为主体展现的另一种途径的。傅柯的生存美学思想,是从各种权力论述与社会脉络中来思考人可以如何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当幼儿进入到教育体系开始,幼儿本身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的影响,而且经由各种评量机制与学校制度的运作,幼儿不自觉地成为规训下的主体,就傅柯看来,这其实是论述实践的结果。过去研究者习惯以“唯有念书才能换取好的未来”这种主流意识来思考课程问题,致使课程成为知识训练的场所,深究其原因其实也是一种论述实践的结果。傅柯提出生存美学思想的目的,正是积极寻求身为人的“能动性”。他透过自身对于界限的体验与超越,不仅展现出人与权力论述抗衡的那一面,也呼应了前述研究者在教学现场中的困境与无奈。更重要的是,他从古代希腊人对性活动的道德反思而发展出各种具自我意志的节制风格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揭示出人作为自身的统治者,对自身的行为实践所行使的自我决定的能力。换句话说,傅柯的美学观不在于探究课程中的美感经验,或是探究课程本身蕴涵的艺术性,而是着眼于人的“自由”与“解放”,探讨人一方面既能满足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又能妥适地生存的生存艺术。因此,许多的课程美学观点虽也是重视幼儿的主体经验,以及探讨如何展现主体性之问题。但研究者认为,傅柯的生存美学思想从主体的解构与重构来探究人的“存在“问题,能有助于我们重思课程目的与经验之合理性,也响应了研究者自身所遭遇的教学困境。这也是何以研究者聚焦于探究傅柯生存美学思想的原因所在,为的就是寻求课程的另一种可能性。

美的客观论始自古代毕氏学派起就奠下了基础。他们主张”美”乃是内在于事物本身,它们必须合于某种秩序、规则,才能算是美的事物。而当时,认为宇宙万物所蕴含的自然法则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法度。这样的观点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其它学者身上,同样获得了支持与延续。正是认为人为之美必须符合自然法则的这种观点,使得艺术的目的为透过”模仿”来呈现事物美的属性;而艺术家的职责则在于为我们呈现出美的原理原则。总的来说,主张美是客观属性的论点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说法,且一直持续至中世纪。

第2篇: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象学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价值

一、现象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情况

现象学运动起源于胡塞尔,他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面向实事本身”的态度,即摆脱权威的中介、理论或学说,力求直接、原本地把握绝对真理自身。同时,他也开辟了欧洲哲学一个新的时代——现象学时代。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现象学“把哲学重新带回到现时代”。教育借助现象学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奥凯、史密斯、范梅南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教育现象学”“现象学课程论”等理论。现象学美学体系中,体现出对审美经验的重视。美学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在现象学关于人的考察领域,加拿大学者范梅南率先提出应该对儿童和教育保持一种现象学的“关切”态度,用现象学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儿童。1983年创刊的《现象学教育学》杂志,是当时现象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马修斯的《与儿童对话》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最早就见诸此杂志。此研究也揭示着一门新的学科——儿童现象学的诞生。随后涌现出许多研究儿童世界的现象学学者,他们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游戏、时间观等层面对儿童进行研究。作为教育现象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学者范梅南认为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关注日常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一切皆体验。简而言之,无论对于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对于现象学教育学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系统和深入研究逐渐浮现。如,有些学者尝试以现象学的原理探讨学生主动表现的问题,李力加的《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李文静的《体验——美术教育的新话语》即为代表。这些研究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摒弃关于“儿童”的传统认识,让儿童能尽情发挥想象进行美术创作。现象学教育学倡导建构一个符合儿童自我体验需求的空间。丰子恺将儿童视角的特征称作“绝缘”,正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社会价值及关系的“不理解”,儿童视角在呈现世界的原生态面貌上有着成人视角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虽然学者开始以现象学的视角触及教育、美学相关的研究问题,但以现象学为视域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的现象学美术教育理论有很大填补空间。

二、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现象学是多视角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来源,幼儿美术教育立足于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体验入手通往美术教育的道路,它以鲜明的个性和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关于美术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作出了有力的调整,指出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在三个维度中更重要的应是情感目标。在现象学研究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和类比的迁移,激发幼儿的所感所知,完成情感赋予。教育评价方式由叙述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作品与其经验间的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现象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在研究中加深对现象学的学习和理解,根据现象学理论基础,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幼儿获得成长并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尊重的感受与人生意义。幼儿美术教学设计中,首要的是教师引导幼儿对视觉艺术进行体验,从视觉这个维度认识、感受世界,然后再回到幼儿自我和内心,让幼儿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经验的内化、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境、日常生活。受到好评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正是对幼儿语言的积极倡导,他们鼓励幼儿表达自我、探索环境,文字、图形、动作、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的体验式语言的表达。教学设计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要有力地体现实际生活与教学任务的相互关联,通过美术的基本元素、原理让幼儿体验到世界的美,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体验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更有利于经验积累,帮助幼儿将疑难的知识转化为连贯的知识积累。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身感受获得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将课程活动设于情境之中,使幼儿对于所处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对幼儿美术教育产生整合与内化的积极作用。幼儿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而是让幼儿顺其自然地学习,符合天性的选择。儿童自然教育和尊重身心自由发展的观点是教育的依据,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与程序,包括指导思想、教学主题等内容。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现象学将美术、教育、师生关系、自我、认知、创造、知识与学习等基础概念还原为本身的意义,阐释了独立人格与自由意识的幼儿美术教育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现象学美术教育认识论,可以得到对美术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在认知规律、幼儿发展规律、艺术规律、教育规律之下构建教学体系,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回到原始的感性与理性的圆满状态,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的认知。幼儿美术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民主、回归人性。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便实施了教育,并应用了许多不同学科知识。阐释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课程研究的特征,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经验和课堂体验。在现象学理解下,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具有优先地位。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重视情感体验和基于个人理解的认知模式,从以往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重视实质的美术课程体验,并从幼儿视野看待幼儿美术。艺术应回归生活世界,美术教育也应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唯一的无法去除的前提,也是体验的源泉,要在生活世界中寻找艺术的答案。现象学为美术教育提供了适合艺术学科的哲学理论基础,并与美术教育情境相结合,形成了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教育学新认识论。由此拓展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形成具有美术教育独特特点的教育学方法,为美术教育增添由法到学的色彩。

三、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从现象学出发研究美术教育强调现象学实践的经验理念,其价值在于追求美术教育的本真,要求恢复美术教育从注重个性到注重创造,以实现激发人的潜能的目标。现象学视野下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是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进行的幼儿美术教育认识和实践的理论建构。它根据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精神,尝试从美术教育中最本源的部分探讨问题,并提出美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生活世界,教育需植根于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这种模式下的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基于内心情感体验的美术教育,旨在获取生命的意义。其研究价值在于追求美术教育本真的精神和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平添助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在现象学视角下开展的幼儿美术教育还可以提高美术课程的艺术感受性,对于美术课程的生活化、体验式美术教学的实施以及美术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在美术教育领域,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梳理幼儿阶段美术教育问题和探索特色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现象学视野下的幼儿美术教育致力于对幼儿精神世界的观照,它关注生活与教育的平等关系,主张幼儿与授课主体平等对话,倡导用直接的、生活的、交互的态度对待幼儿美术教育问题,以真实体验生活的意义和完成幼儿生命主体的价值建构,对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舍勒.哲学与现象学.倪梁康,罗悌伦,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吕耀坚,魏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5]李力加.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第3篇: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成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第4篇: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摘要:幼儿教育是每个学生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研究者要认真分析社会对于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根据实践教学经验,研究出科学的幼儿美术教学策略。正确运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运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创造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树立全民族人民的创新意识,建立一个属于我们国家创新体系的教育系统,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判断现代化教育有效性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有没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幼儿教育是我国教学的根本,在每个人今后的教育经历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美术教育又是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应当被我们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去研究。

一、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价值体现

1、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时展的需要

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整个社会发展寄予幼儿教育的希望,也是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化。然而,要想加速知识创新,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高新技术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国际社会的发展,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创造性人才时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人类发展新思路的主力。通过对许多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在四岁时,处于创造力、想象力的最高阶段,五岁处于幼儿创造性下降阶段。人的创造力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特征、知识积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甚至是会慢慢降低的。这就让我们必须关注幼儿时期,对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只有当更多的幼儿能接受创造性培养式的启蒙,我们的教育才有符合时展的未来。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需要

成才之人都具备特有的创造力,只有创造出独特的创造成果,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在科技不断更新换代的年代,想要成为人才,那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而人的高创造力并非一日之寒,需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幼儿时期是人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快和最受影响的阶段。在幼儿园的美术课堂上,幼儿也有很多的想象力和思想,但幼儿由于受到系统和经验的限制,会通过自己的符号系统来表达自己思想,和对生活感情的宣泄。而幼儿由于系统和经验限制,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去发明符号系统,方便自己用这些符号系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生活印象。一幅幅出自儿童的图画和手工作品,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幼儿的认识和情感发展,表现着幼儿纯洁的心灵,事物的认知,情感的宣泄。这些创造都是幼儿潜意识的表现,它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在成长中,幼儿的创造力随着对事物认知的越来越多而逐渐退化。所以,为了幼儿健康成长,逐渐成才,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措施

1、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机会,拓展自由创造空间

想象是人们通过对自身原有经验进行加工,形成一种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我们可以说,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对自身经验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既然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想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地运用幼儿美术教学,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通过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对自身经验进行再加工。幼儿时期是人们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人们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虽然此时的他们,缺少理性知识的积累,但是他们也降低了现有理性知识对他们发散性思维的控制。幼儿所具备的天真思想,正是他们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本身就不属于理性知识传授的课程范围,更多地加入了感性思维、想象力的内涵。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根本目标。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再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帮助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2、美术教育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幼儿时期的学生有着本身所具备的生理特征。游戏活动能够很好地迎合幼儿的这些特性。因此,笔者认为,游戏能够成为培养幼儿有效学习方式以及创造能力的大舞台。在游戏活动当中,幼儿能够长期处于精神集中、兴趣高涨的状态当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幼儿的创新探索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以及自信、勇敢的品质。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游戏活动和主题,并且与学生一起投入到游戏当中。观察有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点,然后采用适当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源源不断地产生创造灵感。

三、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蕴含着丰富创新想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此阶段做好对幼儿的创新教育。由于幼儿受到认知事物全面性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点拨。幼儿就是一束束幼小的花朵,只有经过园丁精心培育,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何敏宜.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4)

[2]杨慧玲,马建新.创新评价机制打造高效课堂——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甘肃教育,2012(05)

[3]李淑英.从“有效教学”角度对小学美术单节课评课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陈飞峰.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6(07)

作者:王篆宝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教科局

第二篇:幼儿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

【摘要】对于低龄段幼儿来说,美术是锻炼色彩敏锐能力、激发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之一,一堂优秀的幼儿美术课应该可以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根据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部分幼儿园中的幼儿美术教育往往轻想象而重技术,这样就使得孩子的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被扼杀了原有的天性与个性,从而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孩子能够更加享受美术的学习过程。而本文就这一问题,对低龄段幼儿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展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幼儿美术;低龄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教学;游戏运用

在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低龄段幼儿的美术教育难度和大龄幼儿美术教育难度相比更加巨大,这是因为低龄阶段的幼儿其肌肉的控制能力、课堂学习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以及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能力都处于启蒙阶段,而低龄幼儿的生理与心理机能都相对薄弱,这种种原因就使得幼儿美术教育尤其是低龄幼儿美术教育的难度大幅增加。因此,想要使得孩子能够在美术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想要使得幼儿美术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老师必须尽量使得美术教育趣味化、生动化,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对美术学习有更加浓烈的兴趣,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低龄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游戏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游戏化教学运用之教学内容游戏化

想要使得低龄幼儿美术教育更好的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那么首先老师应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从教学内容中提取出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赋予所提取教学内容必要的趣味性与游戏性。比如说,在教授孩子基本如何画出线条时,老师可以提出“线条”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赋予“线条”趣味性的含义,如将线条当作是轨道,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颜料为自己的小汽车画出专属于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帮助老师将小汽车送回家[1]。而这种将教学内容与孩子玩具联系起来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明白自己应该在课堂上做些什么,还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内容的想法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在美术教育中切实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运用之教学形式游戏化

由于低龄幼儿的各项能力都较不成熟,所以老师不能对他们对画笔的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在这一基础上,如何解决孩子对画笔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课堂效率低下成为了所有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面对这一问题,老师同样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予以解决。比如说,在让孩子完成“我心中的冬天”这一美术作品时,老师完全可以将原有的“手把手”教授如何作画的教学形式转变成让孩子利用手中纸进行“自由撕贴画”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排除孩子自身技能对美术学习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对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有正面的作用,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对于老师而言,老师不仅需要在孩子进行撕贴画活动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还需要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给孩子营造一种温馨的、童话般的“作画”环境,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对自己的画作有更多的想象[2]。

三、游戏化教学运用之教学材料游戏化

在上文中探讨,低龄幼儿对自身肌肉的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老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而老师在转变传统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材料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使得美术教学的教学材料更具有趣味性与游戏性[3]。比如说,老师在让孩子完成“我的课余生活”时,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彩纸、玩具、路边捡的美丽鹅卵石亦或是妈妈的毛线等等让孩子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创作,而这些生活中材料不仅简单易得且具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完美的帮助老师完成游戏化教学[4]。

四、游戏化教学运用之教学评价游戏化

为了使得低龄幼儿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老师还应该在教学之后完成相应的教学评价,而来自于孩子的教学体验往往是老师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当然,如果让孩子直接对课堂进行“点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对老师的尊敬甚至是恐惧而不敢“有所言”,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将教学评价工作转化成游戏,从而让孩子在游戏中畅所欲言[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龄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要实现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在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有更大的收获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雪兰.浅谈游戏化教学在低龄段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62.

[2]才吴忠.“e笔异画”:幼儿美术游戏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88-90.

[3]刘晓丹.开展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活动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251.

[4]赵冬娥.浅析幼儿美术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J].科技视界,2016,17:164-165.

[5]王惠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88.教学信息

作者:朱莹 单位: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

第三篇: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特征探索

【摘要】有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在对幼儿的右脑开发方面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所以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成为专家学者和家长热心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中增加的课题,本文就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生活化;分析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保证人类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认知的基本条件,智力由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五部分来组成,智力的发展随着人的生长而不断的提高,而在幼儿时期,他们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进入中年以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性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进行弥补。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以幼儿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在教育中所提供的素材均为幼儿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样的素材选择最能与幼儿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可以始终保持极高的兴致和热情,这将有利于他们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在美术中描绘生活,表现生活,从而对他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非智力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对智力的高要求,但是同时对他们非智力方面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二者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相辅相成,智力的发展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非智力能力的高低对成才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活动内容,在完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由于这样生活话教学方式的应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就会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发挥,当他们看到自己在纸上所描绘出来的美好生活时,他们就会变得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很棒,这种能让他们感到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心里的自信心、满足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这些心理感觉会极大的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家庭家族与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促进二者之间的项目联系、相互共同与相互协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辅助,达到共同教育来育人的目标。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在幼儿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幼儿教育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到其中,家长发挥自己在幼儿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来带动学校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充满趣味性与灵活性,这样的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为家庭与学校搭建了一个完美平台。

4、提高幼儿的心里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小做起。虽然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大范畴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它可以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打动人,教育人,同时,美术教育主要的作用为情感教育,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情感体验而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从而在道德上得到判断。这样的教育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幼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感受美、追求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素质就会慢慢的得到提高。

二、生活化幼儿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来进行选择,在幼儿上学、做早操、午休和课下游戏等过程中,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让幼儿通过美术来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景象,教师利用这样的机会还可以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想象来表现自己心中所想,主动动手的操作过程还可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另外,还可以让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中来进行选择,幼儿生活环境范围较小,身边所接触的人和事都很少,所以他们对身边的这些生活景象印象都特别深刻,选择这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一种亲切和幸福的感觉,比如,我们可以在“三八”妇女节那天,让幼儿通过美术来表现自己的妈妈的生活状态和外在形态,这样可以让幼儿跟妈妈之间建立更深的感情,他们也很愿意去花费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情境的创设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正处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发展时期,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机制类似于条件反射,是在周围的环境刺激下产生一种无目的的注意,这种无意识的注意对幼儿所起到的引导作用非常大,所以要在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为他们创设出一些情境来。

(1)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创造出美术的氛围来,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的给幼儿美术的熏陶,以此来增加他们对美术的认识,让幼儿通过欣赏美术、体验美术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主动的学习兴趣,从“老师让我画”的被动学习态度转变为“我要画”的主动学习状态。

(2)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所以可以通过让幼儿用美术来完成对家庭的布置来让家庭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之一,比如可以让幼儿把自己的卧室装扮成“小画廊”、“我的小天地”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动手来去体验美术所能带给他们的乐趣,充分发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3)大自然美术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场景,山、水、树、石头、花草等素材都是美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创作部分,而且大自然的这种创作环境可以极大的放松幼儿的身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环境特点来带领孩子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生活的同时积累创作素材,表现他们的创造力。

3、教育形式的创新

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面被动听讲,被动接受,学生没有办法主动融入到课堂中去,慢慢的,幼儿自然就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举办一些美术活动大赛等,比赛的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享受过程,感受到美术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达到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化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在兴趣发展时期兴趣培养方面的需要,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合理的处理好预设活动与实际活动之间的差距,能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术,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志红.浅议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策略[J].学术期刊教育界,2014,9.

第5篇: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本教材的编写在不失其科学性的前提下,本着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幼儿实践,精选、编排教材内容。但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那样会使得教学内容苍白、无力,教学过程简单机械,学生也就未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知识的背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授作品分析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将从网上或幼儿园实践中搜集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幼儿作品,进行有计划的分类、汇总,再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让他们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针对不同的幼儿作品,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再通过动画演示将幼儿创作时的想法或表情、动作播放出来,把学生带进当时幼儿的创作氛围中,恍若身临其境,发挥学习优势,寓教于乐,变枯燥的学习为轻松愉快。这样对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作品分析法的含义、意义及针对幼儿作品了解其身心理发展特点便有了一个更加完整、深刻、立体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求知欲,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利用情景再现,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趣味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必然要指导于未来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但是仅仅依靠我们教师课堂上详细的言语讲授,那么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往往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快把握抽象的、深奥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接收信息,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即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幼儿的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中气质的差异时,将四种气质类型相对的代表人物,通过图片罗列出来,再配以视频演示,让学生丰富表象,展开联想,再现当时的情景,势必会从感性认识阶段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形象、直观、趣味的认识,再让学生分析对照,绘成表格,从真正意义上把握了教学重点、难点,变枯燥生硬的文字描述为多姿多彩的实体形象,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拓展教材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4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理解、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巩固强化、把握要点。对此,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提倡为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开拓良好的思维空间,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亲力亲为,启发性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以便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幼儿游戏及其指导的内容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幼儿园小朋友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有代表性的游戏案例,然后要求他们针对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再给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相关模拟游戏训练,进行课堂的实践模拟教学,变静态为动态,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理解。这样不但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在提升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对于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组织力、实践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他们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5运用多媒体,巧解练习、巩固新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