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幼儿个案分析精选(九篇)

幼儿个案分析

第1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案例背景:萧萧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虽然平时在班里并不是很会说话,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他会说英语,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很着迷,他的知识面很广,而且经常能在不经意的时候表现出来。但是在在日常的生活中缺少爱心,不愿意为老师和同伴帮忙,相对而言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看到眼前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会默然走开。对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全面发展,用自己的爱心来对待每个小朋友,将会非常出众,。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展开对他爱心的培养。时间案例描述分析与反思(教育策略)

2月25日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陆续都回到了幼儿园,一个寒假没有见面,他们很多个子都长高了,见面的第一天,他们象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围着老师说个不停,这个时候,萧萧来了,他没有多说话,自己径自走到位置上,摊开一本宇宙的奥秘开始看起来,也没和任何人说话。我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没有多说话,等我一再要求时候,他才向我问了个好。(由此发现萧萧好象做什么事情都是很淡然的,对周围漠不关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所以我想以后对他要多加提醒,也许会又收效。)

3月1日开学两个星期了,从早上来说,萧萧见面会和你问个好,但是,好象都是处于义务,而不是由心而发的向你打招呼,而问好结束,就开始看他的书,我发现他看书的时候是很认真,而且带来的书大都是宇宙的奥秘,自从上学期进行过宇宙的主题之后,我知道他对宇宙很着迷。(于是,我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宇宙开始进行和他的交谈,他对于兴趣的东西完全是两种反映,所以我想这个也许是拉近我和他关系的地方)

3月18日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把桌子上西湖的图片架移开,于是我指定了陈雨瑞来负责,今天上完课以后,忽然看见萧萧迅速从位置上站起来,然后准备把图片架子放回原来的地方,但是雨瑞马上就说到,这是我的事情,萧萧说,我只是想帮帮你,于是悻悻的走开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是高兴的,说明他并不是冷淡于一切,帮助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表扬了他,鼓励了他。但是他的表情却显得无所谓。)

4月19日我们最近在进行七彩世界的主题,主题进行到今天,我们尝试做了一朵七色花,当问到你会怎么使用七色花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要买很多玩具,要有很多吃,也有小朋友说要帮助别人,帮助生病的小朋友,当问到萧萧的时候,他说他有了七色花要让妈妈的身体更好。(我听了以后,觉得他其实是一个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好象都放在心里,我马上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他表情上告诉我他很开心。)

5月17日中午在吃饭前,别的组都很安静,惟独霄霄一组声音很响,等我走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他和天天已经手和手扭在一起了,我想,应该是和他们有冲突了,我有点生气的和萧萧说,“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天天没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开始吃饭了,老师还没有请到他呢”(我一听,马上批评了钟天逸,但是我也同样批评了萧萧,他觉得有些委屈,就眼睛直直的望着我,我就和他讲起了道理,最终萧萧服气的点点头。)

5月31日在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各自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萧萧也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带的是一辆半机械的塑料自行车,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我的跟前不停的晃来晃去,有时还故意在我的面前把法条一拉,让“自行车”滚到的脚边,这时我明白了,他是在引起我的注意,我立刻捡起地上的“自行车”,装着很欣赏的样子问:“这是你带来的”,他点点头,“这个玩具怎样玩,你教我玩好吗?”那一天我看见他会心的笑了。

6月8日今天,萧萧的妈妈告诉我,萧萧与以前有了变化,发现他的班级荣誉感强了很多,以前对班级的事情是丝毫不关心的,但是,前几天,他请求妈妈帮他买瓶洗手液,原因是班里没有洗手液了,我听了很高兴,赶忙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我看的出他很开心。

6月21日中午,他在教室里玩汽车,突然风风哭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萧萧玩的汽车压到了他的脚,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他马上就向徐道歉了,而且棱棱的看着我,似乎我要批评他,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是自己就走开了,(我看到他的进步没有多批评他,反而安慰徐风起,并一起得到他的原谅。)

小结

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交往,幼儿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行为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像萧萧这样的幼儿在各个幼儿园为数也不算少,他们由于某些客观的环境影响,使得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同伴之间有差距,因此交往起来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交往时多倾向于那些有能力的人,而对那些反应慢、行动迟缓;生性怯懦、胆小,遇事无主张,只会随大流的人,会避开他们,不愿和他们呆在一起。因此,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又是成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的翻版。通过这一学期的观察,及鼓励,萧萧的进步应该说是很大的,从对周围的漠不关心,到现在的爱心涌现,很多地方体现出他有爱心的一面。在平时的教学、游戏中,在集体的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克服自卑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这种良好的个性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让我们的老师都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受小朋友尊敬的,喜爱的老师,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不再受冷落。

个案分析:俊俊的转变

背景:

俊俊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甜甜的,是班里的“开心果”,可最近“开心果”变成了“哭宝宝”。老师总是听到俊俊的哭声“呜……,老师我不会剪。”刚把剪刀`手工纸拿到手里,俊俊嘴一咧就哭了,老师刚帮俊俊擦干眼泪,手把手教完俊俊。还没来的及转身。“呜……,老师我不会粘。”俊俊的小脸上又挂满泪珠。“我不会”是俊俊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在幼儿园只要遇到问题,困难。这三个字就伴随着哭声出现

场景一:

喝牛奶时,俊俊拿着吸管,费了好大的劲,还是没能牛奶袋,向老师投来了求助的眼光。老师鼓励他俊俊能行的,再试试,并用目光关注着他。在老师的引导下,俊俊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把吸管牛奶袋中了。老师当众表扬他俊俊你真行,小手很能干。俊俊小脸蛋涨得红红的,开心极了。老师还让俊俊教大家。好几个孩子向俊俊求助,俊俊热心地帮助大家,还鼓励小伙伴“不要急,慢慢来,你能行的”。(这个小小的成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俊俊从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了孩子的信心,俊俊开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了。)

场景二:

早晨,俊俊拉着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幼儿园,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妈妈说这是俊俊的爸爸从青岛带来的,俊俊非要带来给小朋友看。老师问:“这是什么呀?”俊俊自豪地说:“这是海龙,这是海马,还有贝壳!”小朋友也都围上来想看个究竟,七嘴八舌地问起来:“这是什么呀?”“这是海马,是生活在海里的!”开始时俊俊的声音还很轻,后来渐渐响了起来,“我告诉你,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的口袋里生出来的。”“你弄错了吧,孩子都是妈妈生出来的,怎么是爸爸呢?”马上就有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是爸爸生的,就是。”俊俊又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老师。老师适时介入:“小海马是谁生的,我们一起回家请教爸爸,妈妈,查查书本。明天再讨论吧!”(在老师的日常观察中和与俊俊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的知识面较广,老师又了解到孩子对爸爸出差带来的贝壳,海马等特别赶兴趣,就主动和家长联系,取得支持,请家长多让孩子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主动创造机会,为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改善了孩子的同伴关系,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和支持,进一步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场景三:

第二天,俊俊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刚到,小朋友就围了上来。急性子的扬扬问:“为什么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生的呢?”这次俊俊可是有备而来:“是因为海马爸爸长着一个育儿袋,海马妈妈就把小海马生在这里面,海马爸爸帮忙孵出来的。”……(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使他们主动地、乐意地去做事情,利用孩子的长处帮助树立信心。)

情况分析:

1、家长的“包办代替”教育方式

俊俊大部份时间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遇到事情事无巨细都帮孩子解决,久而久之也造成孩子动手能力弱,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也不会。再加上孩子自尊心极强,当孩子做不好时就会哭,引起成人的注意,帮助他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

俊俊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老师也总觉的孩子年龄小,对他放低要求,孩子遇到问题向老师求助,老师也总帮孩子解决。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了依赖思想,对俊俊的动手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综上所述,造成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问题不主动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产生了恶性循环。孩子出现自信心不足是常见的。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的也会出现个性偏异,危害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一)教师对孩子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自身的言行往往缺乏评价能力,。常见有些孩子做事顺利时就说;"我聪明。"遇到困难就会说:"我笨。"一般说,儿童对自身力量的评估都是依从于他人的。别人怎样看待他的,或者孩子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孩子怎样看待自己。周围人的鼓励,对于增强儿童自信心有很大作用,教师作为儿童所尊敬和崇拜的权威者,对他们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一般说,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信心,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教育作用。例如,有的成人对儿童的称赞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而是笼统地说:"太好了"、"好极了",甚至夸大其词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称赞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样样都好,渐渐从缺乏自信到过分自以为是。

(二)坚持正面教育,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主要是对自己没信心,害怕失败。当教师用积极的眼光、正确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孩子时,孩子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教师适当引导孩子参加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既不太难也不太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这样做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孩子的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引导孩子独立地去完成力所能力的工作,用“皮格马列翁效应。”努力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支持孩子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都是大有益处的。坚持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激发孩子不懈的克服困难,解决困难。俊俊很胆小,教师就时时鼓励孩子,告诉他俊俊你能行的,老师相信你。在孩子遇到问题困难时,教师适当降低困难的难度,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例:帮孩子解决最难的部分,其余的问题鼓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树立孩子自信心的同时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长处。

教师在引导孩子看到自身力量、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同伴的长处,使孩子意识到自己会做的事其他小朋友也会做。有些事情自己比别人做得好,但另一些事情别人比自己做得好,每个人各有各的长处。这种多方面的横向比较,既不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亦可防止孩子产生过于自信或轻视他人的骄傲心理。

(四)家园配合,共施良策,促其转变。

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要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学的、适应俊俊的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俊俊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关注和支持俊俊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他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俊俊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在《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充满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我们大家应该承认和看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喝彩!

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顾颖捷观察时间:20__年9月2日、9月3日观察内容:开学了观察者:wode

观察背景:新入园,幼儿情绪不稳定,依恋性强。

案例:

观察(一)

今天是入园的第二天,教师要求家长把孩子送至教室后马上离开,顾颖捷的妈妈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准备离开,可顾颖捷小朋友却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愿下来,嘴里喊着:妈妈不要走。看到这情况,我便过去接,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她妈妈手里接了过来,我以为她会平静下来,没想到她对我无休止地拳打脚踢又加上抓和拧,我只好把她放了下来,可下来后更厉害,她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脚不停地蹬,谁在她的旁边就打谁,谁去理她她就叫得更响,我们只好离她远远的。

过了一会儿,她停止了哭闹,开始注意旁边小朋友的游戏了,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喜欢的神色,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又看看那群小朋友。

老师介入:

这时,我就过去轻轻地把她拉起来说:“来,老师带你去游戏。”她的眼睛看着我,顺从地跟着我,一会儿就愉快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了。

分析:

幼儿[夏冬平1]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刚入园的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对父母和家庭有强烈的依恋感,入园后产生分离焦虑,对幼儿园的人和环境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孩子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没有安全感。虽然我们在孩子入园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家访、带孩子入园游戏等,这也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从案例看顾颖捷也是个倔孩子。

观察(二)

户外活动时,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滑滑梯,顾颖捷小朋友很高兴地跟着老师来到了滑滑梯旁,她像一只小猴子一样灵活地爬上滑滑梯,到了滑滑梯的最高处时,她挥动着小手对我喊:“老师,再见。”说着,就很快地滑了下去。第二次滑时,她同样高兴地和我交流。我便走过去和她握手,她很兴奋,像老朋友一样和我握手。

直到晚上离园,她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

分析:

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刚刚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她很快地被幼儿园快乐的游戏所吸引,也和老师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能友好地和老师交流。从上述案例看,她是一个情绪变化较快的孩子,情感丰富、动作爽快。为此,我查阅了她的家访记录,发现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活泼、大方,就是喜欢耍小脾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抓住孩子的个性,慢慢地引导她,让她顺利地度过入园关。

观察(三)

今天是入园的第三天,早上,顾颖捷小朋友较早地来到了幼儿园,我以为今天她肯定会乐意上幼儿园了,没想到,她还是扯住妈妈不放,嘴里还哭喊着,我接过她,她没有像昨天那样对我拳打脚踢,可还是拼命地挣扎想下来,放她下来后,她又坐在地上哭,我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不去理她,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她换了一个地方,她就坐在我的前面,哭声也轻了,眼睛看着我,似乎在对我说话,我扶起她,一摸裤子湿了,原来她尿裤了,所以移动了位置。帮她换洗干净后,她就和小朋友游戏了。

分析:

顾颖捷今天的情形比昨天有了 明显的好转,哭闹的时间也缩短了,只是在哭闹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不顾,甚至要小便也不去,宁愿尿裤,也不跟老师讲。情绪波动后,她用移一个位置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请求老师的帮助。任性的孩子没有自我克制能力,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孩子的未来创造幸福,对于任性的孩子,我们要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帮助幼儿逐步改正。

观察对象:小二班幼儿

观察时间:20__.10

观察内容:图书哭了观察者:wode

案例:

最近阅读区的图书越来越破,平时也没发现孩子们有什么争抢,因此进行了观察。今天中午大多数幼儿吃完饭在走廊里看书,“哇!一条小虫,快来看呀!”孩子们有的顺手把书放在小椅子上,有的随手把书一扔,扔在了地上,有的扔在花坛中;有的由于急着看虫子,就匆匆从书上踏过去,似乎无心顾及图书的“安危”。我还发现小朋友放图书时,没有把封面翻好就随便一插,有的干脆乱塞一通,图书架一关,许多书就折歪了。

老师教育:

为了引导小朋友爱护图书,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小二班的书架里住着书宝宝,它们跟小朋友生活在一起非常快乐,小朋友常跟它们学知识、学本领。可这几天书架里有人在哭,且哭得很伤心,怎么回事呢?我随手打开书架,让小朋友讨论:书宝宝为什么哭呢?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爱护图书把它弄破了。“以后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说了该怎样保护图书,我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还跟小朋友一起修补图书,体会到我们更要好好爱护图书。我请每个小朋友争当图书管理员,爱护图书。

分析:

知[夏冬平2]、行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孩子有了知情感受,行动上才能反映出来。小朋友有了相互督促的习惯,看见别的小朋友把图书乱扔,就会提醒。经过这次教育及随时提醒,图书破损现象越来越少。

观察对象:施姗姗观察时间:20__.10观察内容:我们一起玩吧观察者:wode

案例:观察(一)

来园时,施姗姗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我就站在她的面前迎接他,可施姗姗却径直走到教室里。我牵着她的手说:“姗姗,你早!”她用眼睛望着我,但很快又移开了。我又说:“姗姗,你早!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她看了我一下,才轻轻地说:“老师早!”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姗姗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终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分析:

施姗姗已能愉快地上幼儿园了,但姗姗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希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观察(二)

自由活动时,施姗姗拿着新带来的汽车玩具,独自开心地玩着。这时王泽宇走过去,向她要小汽车玩,她摇了摇头跑开了,王泽宇见她不肯,就准备抢,施姗姗一边紧紧抓住汽车,一边还“噢噢噢”叫起来。我走过去,施姗姗和王泽宇停止了“抢战”。我引导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我们一起玩好吗?”结果施姗姗爽快地把汽车放到了王泽宇的手中。

分析:

从施姗姗玩“汽车”时的开心模样同被抢时的紧张神态可以看出,她已经把“汽车”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因为她不仅可以在玩的时候舒发自己的情感,还能通过“汽车”与小朋友交往。

从案例看,她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特别是在交往方面,她似乎不知该如何参与到同伴当中去。如玩积木,实际上她很想玩,但又不敢大胆地对小朋友说:“我和你们一起玩”。起初,她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当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了以后,她又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明她内心也渴望和伙伴交往。

观察对象:季丽丽观察时间:20__.11.观察内容:去玩吧别怕观察者:wode

观察背景:季丽丽在体育活动中,很少主动参加游戏,是不喜欢还是不敢呢?

案例:观察(一)

晨间户外活动中,我领着孩子玩“开大炮”的游戏,孩子们把雪碧瓶当成炮弹扔向远处,兴致很高。轮到丽丽了,只见她笑眯眯抓起瓶子,可还是让彭李诚先一步扔出去了,其他孩子叫起来:“丽丽输了,诚诚赢了!”丽丽听了捏着瓶子低下头不肯扔了。我鼓励她:“丽丽没输,只是没准备好!”丽丽听了我的话,鼓起了勇气,把瓶子扔了出去,可还是诚诚扔得远,孩子们又要嚷了,“嘘.....”我马上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她休息一会儿,后来丽丽在老师的鼓励下,又一次加入了游戏的队伍。

分析:丽丽第一次投掷时笑眯眯的,只是被孩子们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当瓶子扔出后,孩子们的评价使丽丽的自尊心受挫,但从再次参加游戏中看出,她正逐步的融入集体,并开始承受失败,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观察(二)

今天我带孩子们到“淘气城”去玩,孩子们很兴奋,他们迫不及待的往里跑,愉快地玩起来,可丽丽在原地不动,我提醒说:“丽丽和小朋友一起。”她摇摇头,“我带你玩?”我拉着她的手说,可她一个劲儿往回缩,“你看!行行在玩走铁索桥呢,一荡一荡,多好玩呀!”我试着分散她的注意力,并不停地向她描述游戏的欢乐,过了一会儿,我惊喜地发现丽丽一边听一边不由自主地走到“淘气城”边,还不时回头看看我,我故意装作没看见,很快孩子们欢快的情绪感染了她,慢慢地她开始玩起来了。

分析:

季丽丽并不是真的不想玩,只是因为这些玩具平时没接触过,需要她鼓起勇气去尝试,探索其中的玩法。而尝试和探索的结果或许成功,或许失败,因此丽丽有些胆怯了。而老师的讲述正是为丽丽“打气”,让她知道这并不难,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能得到快乐,逐步引起她游戏的欲望,开心地加入到孩子们的行列中。

策略:

1、在平时的各项户外活动中,多鼓励和引导季丽丽参加,即使不成功也对她的勇气加以肯定和表扬。

2、在她的活动能力范围内,要适时地帮助她更快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积累她的游戏经验。

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不爱交往的韩韩

观察时间:20__年3月

观察对象:韩韩

观察地点:活动室

背景资料:

韩韩是这学期来的新生,不太爱说话,性格内向。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非常忙,很少抽出时间陪她,因此她常常一个人玩。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缺乏主动性,很少自己主动跟孩子们打招呼、一起游戏。

观察目的:

新世纪主题探索课程提出:“幼儿园课程要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都应存在着教育,韩韩不能主动找小朋友玩,与孩子们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影响着她的心理健康及今后与孩子之间的交往。

观察实录:

餐后的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走进了自己选择的区域。今天韩韩吃饭慢了一些,当她走进娃娃家时,自己爱玩的娃娃已经让琪琪、珊珊等几个小朋友抱着了,她们一会儿给娃娃喂水,一会儿给娃娃喂东西吃,玩得不亦乐乎。韩韩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悄悄地站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我轻轻地走过去问:“韩韩想玩娃娃吗?”她点点头。“那你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吧!”她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微笑着对她说:“韩韩,你看琪琪她们一起和娃娃玩的多开心呀!你也可以参加她们的游戏呀!这样又有人和你说话了,又有人和你做游戏,那该多好玩呀!其实她们也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做游戏,不信你试一试?”“那我怎样才能参加她们的游戏呢?”韩韩终于开口了。“你可以当小客人呀!带上你的礼物去看娃娃对吗?”这时她才慢慢地挪着步子走进玩得正开心的琪琪小声的问:“我做你们的客人好吗?”“可以”琪琪开心的回答。韩韩露出了笑脸说:“我今天来看宝宝,你们在给宝宝吃什么呢?”“吃米饭、牛奶”琪琪边看看娃娃边说。“我送糖给你们的宝宝吃吧!”,于是琪琪她们和韩韩一起给娃娃喂起了东西,有说有笑开心极了。不一会儿,我发现她们还进行了分工合作:琪琪洗菜、珊珊切菜、韩韩做起了饭,另外的几个小伙伴有照顾娃娃的、出去买菜的……等等。这时 的韩韩已经融入到和小朋友们开展的游戏中了。

分析与措施:

孩子具有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是他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每当有小朋友找韩韩玩时,她能够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但只要让她主动找小朋友时,却是难上加难。韩韩可能还没有形成主动找小朋友交流的意识,因为她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好。或是由于长期独自游戏,没有掌握与小朋友交流的方法,导致交往能力较弱。

一、让孩子有交流的愿望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韩韩不能主动找人交流是她缺乏交流的愿望,平时无论在家还是在园总爱一个人玩。因此,我们要关注她的兴趣,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我发现韩韩想玩娃娃却又不愿与幼儿一同游戏时,我先给她描绘了投入游戏所带来得愉悦感觉,而后鼓励她去参与,给她支持。

二、让孩子有交流的对象和学会交流的方法

韩韩不愿与孩子交流,也可能是怕被人拒绝。当她说“我怎样才能参加她们的游戏”时,我知道她还没掌握主动与人交往的方法。于是我鼓励韩韩以客人的身份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在活动中。我们应帮助孩子寻找交流对象,并逐步引导幼儿由介入式交流向自主式交流发展。韩韩由慢慢地挪步走向小朋友,到开心地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充分的体现了交流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交往应当学会相应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刚开始时韩韩只是与孩子们一起喂娃娃吃东西,后来融入到了小朋友的游戏中,在孩子的带动下和她们有了协商及更好的分工合作:有洗菜的,做饭的、照顾娃娃的……等等。

三、让幼儿有交流的内容

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很重要,让幼儿“言之有物、言之有味”孩子后来的分工合作,就来自于在生活中看见父母做饭的情景及周围生活中看见的大人抱孩子的样子。这使我充分认识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更要充分挖掘周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四、让孩子体验交流带来的快乐。

这一次的成功交流,会为韩韩积累一些谈话的经验,更会让韩韩感受到交流带来的乐趣。“一吐为快”之后韩韩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这为她下一轮的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只有一次成功的交流经验是不够的,我们应多帮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家园结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第2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被拒绝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分别从家庭、幼儿园和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其被拒绝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被拒绝幼儿;攻击;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43-02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帆(化名),男,六岁,幼儿园大班。他强壮结实,出手有力,思维活跃,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纪律性差,喜欢和他人交往,但是不善用语言交流,喜欢用手推、拉、抓其他幼儿。一旦不顺其意,他就会大打出手,或者恶言相对。时常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老师批评过小帆后,他会暂时收敛一些,但很快又旧态复萌。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帆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年长9岁的姐姐。因是家中独子,家人都对他宠爱有加,日常起居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家里,小帆常常横行霸道,一旦不如意就发脾气,乱扔东西,有时还会动手打家长。通过现场同伴提名法对该班幼儿进行测试,得出小帆正提名标准分-1.6876,负提名标准分4.5757,符合被拒绝幼儿的标准。

二、个案举例

案例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让每一组表现好的幼儿去拿水彩笔,并且这名幼儿有权利不发给表现不好的幼儿。到小帆这一组时,教师让小格去拿水彩笔。其间因为小帆在座位上乱动,抓前面小女孩的辫子,受到了老师的点名批评。小格对小帆说:“你表现不好,老师都批评你了,我不给你发水彩笔!”小帆站起来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发水彩笔!”“因为你表现得不好.”其他小朋友一起说。小帆就要动手去抢小格的水彩笔,在争执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呵斥了小帆,令其坐下。其他幼儿已经开始画画,小帆没有水彩笔,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他趁小格不注意,在她的画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说:“让你不给我水彩笔!”小格跑去告诉老师,老师命令小帆站起来,今天不许他画画。

案例二:户外活动时间,大家排好队准备玩滑滑梯。小帆站在队伍的中间,他等得不耐烦了,就挤了上去。同样在过道中的小涵说:“你挤着我了!”小帆说:“让开,让我先滑下去!”由于过道很窄,小帆挤不过去,他就在后面推着小涵“快点,快点!”到了滑滑梯口,他一下把小涵推了下去,然后自己也滑了下去,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接着从后面排队继续滑,而是逆着滑梯爬了上去,上面等待的幼儿大叫“老师,你看小帆,他又从下面爬上来了!”老师见状,将小帆拉到了一边,进行了说教。

三、问题分析

通过了解小帆的基本情况及典型的案例发现,小帆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受到幼儿的告状和老师的批评,通过同伴提名测量,得出小帆属于被拒绝幼儿。什么是被拒绝儿童呢?从社会测量的角度来说,被拒绝幼儿是负提名较高正提名较低,具有高水平的同伴拒绝和低水平的同伴接受。从外在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说,被拒绝幼儿是指在同伴群体中常常受到拒绝和排挤的幼儿,他们在交往活动中消极被动、不良行为较多,交往质量低下。被拒绝幼儿的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达到支配、干扰其他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打架、捣乱、咆哮等行为。退缩行为是指儿童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和其他人交朋友,经常独来独往等行为。小帆属于攻击型的被拒绝幼儿,他的主要问题是好攻击、自我中心严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经过观察、访谈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小帆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小帆的家庭结构是传统型的,家长对小帆是过分溺爱的,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小帆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逐渐养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帆的一些行为使得家长不得不违背他的意愿,但是,一旦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小帆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家长,而大人的忍让和放松则会使小帆更加任性、更具有攻击性。但是,进入幼儿园之后,老师和同伴并不会像家人一样处处让着他,而且小帆还必须遵守幼儿园的纪律、游戏规则等,这一切让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引发攻击。

2.教师评价的引导性。在幼儿园中,幼儿喜欢观察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多幼儿都会将教师的话当做“圣旨”。由于幼儿认知水平的限制,加之对教师权威的尊重与服从,在评价同伴的时候,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依从性,即把教师对某个幼儿的评价当做是自己的评价,把教师对某个幼儿的喜恶当做是自己的喜恶。因此,教师对不听话孩子的批评教育也影响其他幼儿对这类孩子的评价。教师在园对小帆的评价通常是负面的,这些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帆在班集体中的形象以及地位,当问及幼儿为什么不喜欢和小帆一起玩的时候,不少幼儿都提到了:老师经常批评他,他不是好孩子。教师的评价与态度加深了其他幼儿对小帆的排斥心理。

3.自身不良的交往策略与行为。小帆自身不良的交往策略是导致其被拒绝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小帆一日活动的观察与记录得到:在交往性质上:小帆积极交往3次,消极交往9次,中往4次;在交往的方式上:言语交往2次,动作交往3次,言语动作综合交往6次;在交往结果上多以失败告终;在交往的行为上主要有:抢夺东西、调皮捣蛋、打人、说话难听、推人、抓女孩头发、乱动别人作品、搞破坏等等。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他不善于运用语言,喜欢动手,有明显的攻击性。小帆为什么爱攻击呢?儿童的攻击主要是通过模仿和强化而习得的。首先,儿童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语、动作、为人处世的方式,从模仿中习得攻击性的行为。其次,强化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攻击行为,如小帆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打人、推人、骂人等)而获得了玩具,成人不加理睬――默认或鼓励(正强化),小帆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

四、问题处理

1.家长要改变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家长要改变对小帆过分溺爱和保护的态度,学会了解小帆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需要,拒绝小帆的不合理请求。其次,家长要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当父母遇到与小帆观点不一致或者需要惩罚他时,不要打骂他,应该用理智的非攻击性的方法解决矛盾。再次,家长要制止小帆观看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等,如果不可避免,家长可与小帆一起看,分析使用暴力的动机和后果,并讨论使用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小帆的爷爷奶奶如果过分溺爱孙子,可将老人和小帆隔离一段时间,父母要承担起监护教育的义务。

2.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造成小帆被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小帆爱攻击,要想改变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需要纠正小帆的攻击行为。对于小帆良好的行为,如助人行为、礼貌用语等,应马上给予奖励;对于小帆的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惩罚。老师尽量少用口头批评或说教来对待小帆,惩罚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比如说:打扫卫生、做家务等,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其他幼儿评价的引导性,从而间接提高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另外,可采用代币制来矫其攻击行为,代币制是通过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针对于小帆,在实施计划前,先确定小帆的攻击的种类,如打人、骂人、争抢玩具等。通过观察记录小帆每天发生攻击的平均次数5次。然后,开始实行代币制:①与小帆进行谈话,告诉小帆打人是不对的,希望他能改变;了解他的喜好,小帆喜欢教师经常用的贴,想让妈妈带他去玩蹦蹦床。②和小帆约定如果一天之中,攻击的次数不超过4次,就奖励给他一张贴画。一周之内有三张贴画就可以去玩蹦蹦床。以此类推,改善小帆的攻击。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小帆的同伴交往能力。小帆不良的交往策略也是导致其被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小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也可以有效改善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小帆的自控能力与纪律意识,教给小帆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幼儿园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有目的的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培养小帆积极的交往策略,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让小帆逐渐学会多用礼貌语言、少用不良动作与同伴交流。如:主动向对方打招呼、用微笑点头来称赞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解决矛盾的有效策略等等。最后,培养小帆的同情心,通过阅读绘本、情境剧等方法让小帆了解到受攻击幼儿的痛苦,使其清楚自己的攻击会给别人带来疼痛、痛苦和不快乐。

参考文献:

[1]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事件一:每天早晨入园的时候,凯凯都要哭闹一会儿,时间不久,大概2分钟左右,如果是爸爸送的,时间会长一些。

我们采取的策略:转移注意力

当他在哭闹的时候,老师将电动玩具“叮当猫”放在地上行走,以语言引诱:“看!这是什么啊?”其他孩子都会围过来玩,凯凯就会被声音和玩具所吸引,当他拿在手上玩的时候,“分离焦虑”的情感就被转移了。这只是老师的一个策略,虽然能解决“早晨哭闹”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安全感。凯凯“哭闹”主要来源于没有安全感,爸爸没有和他住在一起,有空时才来看看他,所以,他特别“粘”爸爸,不想和爸爸分开。为此,老师和凯凯爸爸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将孩子的情况说明后,要求爸爸和老师配合,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首先,“言语”安抚,每天入园和孩子说说话,告诉他:“凯凯乖乖上幼儿园,下班爸爸一定来接你。”下午放学后,爸爸来接凯凯,第二天“哭闹”的情绪时间缩短。其次,“身体”安抚,平时多亲亲他的小脸蛋,多抱抱他,通过身体接触让他感觉到爸爸的爱。

事件二:打“妹妹”

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凯凯回到家里,看见奶奶抱着妹妹,就跑过去打妹妹,不让妹妹玩他的玩具。而且,在幼儿园里,打人和争抢玩具的事件也增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和凯凯进行了一次言语交流:

师:凯凯,你有妹妹吗?

凯:有。

师:她叫什么名字?

凯:彤彤。

师:那你喜欢妹妹吗?

凯:喜欢。

师:那老师听说,你回家怎么打妹妹呢?

凯:不打了,不打了。(他在说这句话地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双手一直摆动着说,表情也很沮丧,眉头皱得紧紧的)

说到这里,老师就赶快转移的话题,对话结束。我们将这一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为什么凯凯对“打妹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呢?

第一:凯凯对奶奶“占有欲”很强。因为他从小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家里也只有奶奶会带给他似妈妈的情感。所以,凯凯对奶奶的“依恋”最重。

第二:凯凯心理焦虑、不安,甚至害怕。以前只有奶奶、爷爷和凯凯三个人时,他们的焦点只有凯凯。现在家里多了幺爸、幺妈和妹妹,本来凯凯很高兴的,但是后来发现:奶奶不再天天抱着他,而是抱着妹妹,他开始觉得“不安”,怕奶奶被妹妹抢走。由于凯凯年龄小,语言表达的能力差,又没有其他途径供他发泄这种“不安”情绪,所以就发生“打妹妹”事件。

第三:奶奶对凯凯“打人事件”处理不当。开始凯凯只是想“赶走”妹妹,进行“打人”行为。这时奶奶对他的态度是责骂,并将他赶离了身边。这个举动造成了奶奶“抛弃”他的假象,加深凯凯心理不安的情绪,慢慢变得急躁、不听话。最后只好抓住爸爸这唯一的安慰,寻求温暖。

我们的策略是:多关心下孩子,给他一个“爱”的氛围。在家里,奶奶照顾妹妹的同时,也可以让凯凯参与进来,让他观看奶奶是怎样喂妹妹的。增进奶奶、妹妹和他的交流,不要让他感到孤单。其次,多抱抱他、亲亲他,把对他的爱说出来:“凯凯,奶奶(幺爸)爱你。”在幼儿园里,用个洋娃娃做“妹妹”,引导凯凯去照顾她,喂饭给她吃,给她盖被子,和她一起玩玩具等。通过“娃娃家”游戏的方式让凯凯学会关心、爱护妹妹。

事件三:“等爸爸”

天黑了,爸爸还没有回家,凯凯坚持坐在板凳上,望着门口,盼着爸爸一进门就能看见他。这天晚上气温较低,凯凯穿着短袖突然跑到外面坐在台阶上对奶奶说:“我等爸爸”。奶奶苦劝无果后,陪着他一起等。过了一会,奶奶看着凯凯冷的发抖,劝他说:“凯凯,外面好冷哦!我们进去等。”凯凯双手抱肩,扬起小脸,倔强地抖着说:“不,你把妹妹的衣服拿来给我穿嘛”。后来,爸爸没有等到,却等到了感冒。

我们的策略是:让爸爸多陪陪他。爸爸平时工作忙,下班后可以陪他玩,让他感觉爸爸是“爱我”的。同时,爸爸不能在凯凯不知道的情况下“消失不见”,他会感到恐慌的。还有,不能欺骗他,对他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如爸爸说:“下午来接你。”那么下午一定要来接他。这样凯凯才会相信爸爸的话。以后说“爱他”才会相信爸爸是真的爱他。

针对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凯凯是个很敏感的孩子,而且长期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迫使一个2岁多的孩子变得小心、谨慎,怕被抛弃,怕离开亲人的怀抱,怕一个人生活。所以,才会出现早晨入园的哭闹而不愿意离开奶奶或爸爸的怀抱;为了“争宠”,不惜打人;在冷冽的寒风中,执着的等待自己最后的温暖,即使打针、吃药也在所不惜。

凯凯的事件是个案,但不是特殊现象,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造成了越来越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没有健全的家庭,孩子的身心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告诫父母们,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就害了孩子的一辈子。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共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2002.

第4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记载 成长足迹 促进 个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们进行《幼儿成长袋的课题研究》试图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来建立具有幼儿个性特点的成长档案,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在制作幼儿成长档案过程中,教师通过收集的作品和资料,来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幼儿个性特点的成长档案,并用多元的理论去发现幼儿、看待幼儿的发展与长处,了解幼儿的优势。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评价,分析幼儿的优势、弱势,尽可能帮助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幼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通过全班幼儿档案袋评价,每个幼儿的个性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一些集体生活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一些问题孩子,我们教师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如:刘意小朋友插入我们班时性格内向孤僻,我行我素,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经过老师爱心关照、谈心、鼓励、肯定,同时让同伴多关注她、多亲近她、给她温暖,她慢慢她融入了班集体,在自己设计档案袋中,已经愿意参加各项活动了,老师在档案袋评价中,鼓励小伙伴把档案袋给她看、讲解给她听,与她一起游戏,慢慢地她的笑容多了起来,每到礼拜天还嚷着要上学。

(2)档案袋中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

档案袋中积极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到自己进步,发现自己能力和才华,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如在初建档案袋时,,我班一些叛逆心、攻击较强。教师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自己装饰档案袋,并经常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不断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经过教师的鼓励、赞美,他们学会了欣赏自己,表扬别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后来居上。

2.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为幼儿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

个人成长档案是幼儿成长历程的缩影,是幼儿“学习和思想的博物馆”,也是幼儿自我成长的学习工具。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为了丰富“档案”内容,我们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从幼儿的身边寻找活动内容。比如,在发明区把幼儿利用废物制作作品展示出来,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拍成照片或画下来作为档案资料保存。

(2)从教育主题内容中挖掘幼儿及家长资源。比如,教育主题“恐龙世界”我根据喜欢恐龙的特点,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上网,去书店找资料,再回园交流、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探索、也学会了通过种种渠道去获取信息。教师利用主题活动,把每位幼儿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观察记录或录制下来,然后分析存档。

(3)从幼儿的言行中捕捉成功信息、关注幼儿的“惊人瞬间”。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教师一旦发现孩子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加以引导。象这种活动可采用记录的方式、也可以用拍照方式,把孩子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

3.通过建立成长档案,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幼儿时期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对个人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成长档案中渗透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让幼儿理解成长档案,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特别需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的、独立的、真正的人来看待,能满足和尊重幼儿,包括幼儿的天性和心理需求,注意给孩子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成长档案建立之前,教师开展了以成长档案为主题的谈话活动,先请幼儿说说自己对成长档案的理解,然后教师告诉幼儿什么是成长档案。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成长档案所记载的内容,让孩子在了解中体验到快乐,个个都很自豪,这是开启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其次,教师还允许幼儿充分创新,积极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创新行为并及时记录,从而激发和鼓励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2) 在选择成长档案的内容时,我们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正确把握幼儿的优势领域。

第5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第6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一、案例呈现

张老师组织小班幼儿到户外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小明举起手问老师:“老师,我想上厕所,可以吗?”张老师回答说:“好的,快点回来啊。”小明高兴地离开了活动场地,但他并没有前往卫生间上厕所,而是来到了幼儿园大门附近的小树旁边,站在那儿小便,此时,在远处组织开展活动的张老师看到了小明的行为,她很生气的大喊道:“小明,你在干嘛?怎么在那儿上厕所?”喊声过后,班上所有同学的眼睛齐刷刷地朝向小明那儿,随后便是一片哄闹声和嘲笑声,接着,张老师严厉地训斥道:“小明,你到教室里面去罚站,等会我去找你。”于是,张老师继续组织活动,小明则呆在教室里面等老师。

户外活动结束后,张老师见到小明,未等小明解释,张老师的一堆说教性语言便充斥着他们的“交谈”过程,“哪有小朋友像你这样,站在外面小便。”“站在外面小便,既不文明,也不卫生。”“大家走过你小便的地方,会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最后张老师说道:“以后不准你在外面上厕所,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就罚你在角落里呆上两个小时。”在张老师的批评教育快结束时,一直低着头被老师批评教育的小明,唯唯诺诺地解释到:“老师,我看那颗小树很小,我在那里尿尿,是想给它施肥,之前,张老师您不是讲过,我们人拉出来的东西有肥料用途,我希望那小树快点长大。”听完小明的解释,张老师感觉自己错怪了小明,但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下:“好了,我知道了,给小树施肥的方法很多,下次不准你用尿尿的方式给树施肥。”于是,小明悻悻地回到了同伴当中去。

二、案例分析

不同的案例反映出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都存在差异,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却大同小异,笔者基于对上述案例的分析,认为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漠视对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儿童是社会的一员,是具有自主性的生命个体,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人格和权利的诉求不亚于成人对其的诉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对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与成人相比,不尊重人格和权利的行为对幼儿产生的伤害更大。在上述案例中,张老师在不明了的情况下,当场公开指责小明的“不良行为”,将小明的“不良行为”裸的暴露于所有的幼儿面前,将幼儿眼中习以为常的行为标定为不当行为,并主观武断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这种教育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严重伤害了小明的人格和尊严,未给予小明足够的尊重和表达解释的权利。然而,面对这种“合理”的伤害,小明只能缄默不语。

二是以不平等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谈。师幼之间的互动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质量。由于老师与幼儿之间在认知、经验、信息、社会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对称”,因此,交谈中极易导致教师与幼儿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特别是当教育对象为幼儿时,师幼间的“不对称”关系尤为突出。然而和谐的师幼关系要打破客观“不对称”所造成的互动障碍,幼儿教师不仅要聆听幼儿心声、尊重幼儿的内心想法,更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幼儿交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喜欢和赢得幼儿的信任,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在上述案例中,张老师完全控制了她与幼儿交谈的基调、方式、内容与形式。张老师在未耐心听取小明解释的情况下, 武断地评价小明的行为,并将自己所谓合理的价值观强加给小明,期待小明的行为符合她的价值规范和标准。对于这样的教育行为方式,张老师不仅丧失了一个很好的聆听幼儿内心想法的机会,还可能会因自身不当的教育行为,引起幼儿的困惑及对说教的反感。

三是忽视幼儿行为表现的背后原因。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成人一样,幼儿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目的,只是,当成人无法理解幼儿的世界时,会认为幼儿的有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加“匪夷所思”。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以幼儿的不良行为表面进行判断,行为只是一种外在表象,而表象背后“匪夷所思”的原因和目的更加值得关注。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引导和改变不良行为的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上述案例中,小明最后说出了他为什么要站在小树旁小便的原因时,张老师并没有为自己忽视了小明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感到羞愧,甚至也没有抓住这个极佳的教育机会,开展与“我爱卫生”相关的主题活动,而是草草敷衍的回应了小明,这种无意的行为,对于小明来言,他感受到的或许是不被老师尊重,又或许是不被老师理解,无论是那种可能,因为张老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已撕裂了小明与张教师之间的情感。

三、案例启示

通过呈现“小明给小树施肥”案例,并对此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呈现”和“分析”中,笔者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幼儿是具有自主性的生命个体。不同教师对“幼儿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应注重促进幼儿朝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教师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都应认识到教师所面对的幼儿是一群具有自主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行为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相符合的。

第7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盲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八届(2014年)评选活动将自2014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4年6月10日。第八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4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伟芳《幼儿说谎的眼动研究》

陈庆香《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基于浙江省81所幼儿园的调查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张司仪《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沈敏《运用故事教学提升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王津《学前儿童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理解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汤杰英《学前教师领域教学知识研究》

贾莎莎《从文化的视角看我国儿童游戏的历史演变》

王哲莹《示范画对幼儿绘画表现影响研究》

南通大学

万品《流动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张晓霞《4-5岁幼儿积木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几何空间能力发展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

王小林《农村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研究――以x幼儿园为个案》

首都师范大学

李春光《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邓进红《大班幼儿追逐打闹游戏现状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

云南师范大学

曹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张丽《云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背景》

谭恒《21世纪以来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王梅《不同信息源对4-5岁儿童问题解决的影响研究》

周杰《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西南大学

武欣《我国幼儿教师评价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丹《家长角色观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基于亲子园情境的研究》

张亭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与自控能力的关系――基于不同冲突情境的研究》

吴梅芬《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幼儿教师职业资格政策执行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李钰燕《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结构、特点及支持性策略――基于北京市某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现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李传江《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义发展研究》

张文洁《新疆双语幼儿园集体活动课堂互动质量的现状研究》

汪天水《幼儿园自主游戏分享环节的教育功能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王澜《5-6岁儿童数字线估计能力及其与早期数学能力发展关系的追踪研究》

庞泰梅《民办幼儿园分类准入制度的个案研究――以天津为例》

梁瑞雪《我国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研究――基于相关教材的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王慧娟《幼儿园教材中幼儿用书的分析与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幼儿园幼儿用书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陈怡《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训练:基于故事的实践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李婧菁《不同阶层幼儿家长学前教育需求的跨个案研究》

戴璐《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个案研究――以杭州市X幼儿园为例》

张国栋《质量评价视角下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跨个案研究》

李梅华《幼儿园实习教师的反思书写研究――以某幼师学院专业硕士的实习反思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袁永雄《我喜欢的幼儿园――来自5-6岁大班幼儿的声音》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

程亚男《自闭症幼儿社会故事法干预的个案研究》

王晓棠《Y市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吴晓《南京市“幼儿助学券”政策社会反映的调查研究》

臧蓓蕾《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调查》

陆奕霏《大班幼儿加减运算水平的研究:概念理解与计算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薛超《学前儿童基本数量加工的眼动研究》

陈溢智《面部特征空间关系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行为学与ERP研究》

沈晓青《手指玩偶对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影响》

杨晨《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广州大学

魏宝婷《教学情境与课堂师幼互动的适应性关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张静雯《小班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李晓彤《应用行为分析法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干预的个案研究》

杨玉茹《羞愧感影响5-6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验研究》

刘佳杰《幼儿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

张红翠《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新手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

李晓玲《大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操作性材料使用的现状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

赵娅萍《幼儿园晨间活动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谢雯佳《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大班儿童对小学生活认识的现状研究》

韩月莲《上海幼儿园幼儿档案袋评价实施的现状调查》

云南师范大学

张军艳《昆明市市区两所幼儿园教师工作―家庭支持现状调查》

首都师范大学

王晶《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研究》

二等奖

洛阳师范学院

禹培慧《21世纪国内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郜前方《洛阳市区父亲教养方式现状调查研究》

张多《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需求与成效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陈晓红《N市保育员职业认同调查研究》

彭慧《儿童视野中有吸引力的动画元素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娟娟《父母对幼儿攻击与被攻击行为的反应及应对策略研究》

方圆《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石琴波《正常发展幼儿对待自闭症幼儿的态度研究》

陶个妮《手势在学前儿童空间推理中的作用》

高黎阳《关于大班幼儿教师运用前识字教学策略的调查研究》

周雯雯《自主性游戏情境下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

王倩赞《大班歌唱教学教师PCK现状研究》

王海燕《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故事治疗法》

许超超《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

蒋路易《运用视觉支持性教学提高自闭症幼儿功能水平的个案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

岳凌霄《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

史晓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

鹿丹《常熟市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王玉涵《外来工子弟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

华东师范夫学

韩董馨《体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前景调查》

尉颖聪《中美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比较研究》

梁雯静《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王晶晶《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孙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

杨晓澜《小班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章小华《5-6岁幼儿对“朋友”理解的性别差异》

宫潇博《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体态语言的现状研究》

刘梅《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组织过程的现状研究》

申丽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现状研究》

马丁《5至6岁儿童的气质类型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

许丹《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钱倩雯《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农村幼儿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茶建莲《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凤尾镇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调查》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男生专业认同的质化研究》

南通大学

杨晓云《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现状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于颖《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特点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杨冉明《幼儿自我提升与自尊的发展及其关系》

三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晓霞《幼儿园玩具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戴璐《中班歌唱教学教师PCK现状研究》

金瑜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幼儿园科学教材设计的评价研究》

朱晶晶《社会性品质类图画书的内容分析研究》

林玲《养育经历对幼儿教师工作影响研究》

朱玲《生活环节中小班幼儿等待行为的个案研究》

程娅《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专家一新手型教师的师幼互动的个案对比研究》

陈佳叶《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语特征研究》

董兴慧《教师编制对幼儿教师流动的影响研究》

马祯《幼儿园新手教师的“伦理两难”分析》

林印月《以CIPP模式开展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方案的评价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

吴秋月《大班幼儿绘画活动现状研究》

陆媛媛《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王汐钰《幼儿园图书室创设和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尤晓芬《幼儿园集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研究》

韩忆慧《公立幼儿园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研究》

李新会《幼儿园托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研究》

郭冰冰《北京市亲子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研究》

李雨轩《大班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段亚利《5-7岁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的个案研究》

温丽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的现状研究》

李婷《长沙市主城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

李小平《美术教育机构教师评价行为的个案研究》

胡梦楚《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研究》

南通大学

吴文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

孙绪倩《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养成现状研究》

孙梅《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现状研究》

杨莹莹《4-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认知发展研究》

王秀琴《幼儿园童谣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韩聪聪《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的组织现状研究》

谢鹏琪《师范生教育实习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大学

李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研究》

苏静怡《广州市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以海珠区为例》

洛阳师范学院

康紫苑《0-3岁儿童早期阅读材料选择研究》

朱银锋《幼儿园“体智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洛阳市为例》

车路阳《亲子绘本阅读现状研究》

寇亚龙《洛阳市幼儿园兼职体能男教师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罗《洛阳市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倪凯歌《基于道家思想探析传统主流儿童观》

南京师范大学

周云裳《大班幼儿积木游戏中主题搭建活动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谢佩倪《民间游戏在马来西亚华人幼儿园实施的行动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徐娜《重庆市石柱县城乡结合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邹静莉《5-6岁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

成芳《苏中地区蒙台梭利教育法本土化实施的研究》

郁洁《幼儿园绘画活动中范画使用现状研究》

余霞《泰州市海陵区家园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翟晓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钱建霞《教师对幼儿行为奖惩方式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顾华叶《有潜在阅读困难幼儿个案的研究》

陈佳佳《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研究》

施天颖《绘本阅读活动的症结在哪里:基于名师示范课的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

琼啦《幼儿园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个案研究》

袁甜《4-5岁幼儿数量守恒概念发展的干预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林静宜《广东城乡亲子游戏现状的比较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

吴艳《公办园与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

王桦《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改革追踪研究》

专科生组

一等奖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刘静娴《上海市幼儿园男教师在园发展状况的研究》

曹叶倩《浅探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对中班幼儿阅读个案的分析》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字琪《黑幼专男幼师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海生《男幼师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吴慧萍《实习老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原因调查》

俞诗雨《蒙特梭利理论在台湾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吕娟《大班幼儿晨间体育锻炼的研究》

唐珠琳《小班韵律活动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研究》

周亮亮《中班实习教师组织指导幼儿早操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杨文超《教师批评幼儿运用方式有效性的观察研究》

二等奖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唐思赞《“图”写新意,“唱”响童心――浅谈图谱在幼儿歌唱教学中的设计与妙用》

顾陈展《有关三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游戏干预研究》

丁亚《同伴交往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的影响》

包雯怡《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及展开形式的研究》

黄子格《小班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吴宙晨《浅谈幼儿胆怯的原因及策略》

葛燕菲《关于大班幼儿习惯养成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丽敏《绘本教学,让幼儿爱上“悦”读》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梗

周冬梅《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初探》

许婷《不同个性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交往方式的观察研究》

陈婷《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章婷《幼儿园进餐音乐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影响研究》

章娟娟《有声动画与无声动画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影响对比探究》

许仙香《新故事的讲述方式对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研究》

吕丽英《小班幼儿集中教学活动中干扰行为的观察研究》

罗春草《中班幼儿表演游戏与语言发展的个案研究》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艺彬《福建省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的内容现状与分析》

蚌埠学院

马丽《论郑春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心童趣》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武建丽《教师言行对幼儿想象力的影响研究》

三等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晓菁《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的观察与分析》

魏玲敏《实习教师与幼儿互动的现状及教育建议》

陆琴《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合理性的观察研究》

陈艳《家长接送环节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语言技巧》

詹爱珠《关于大班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

李凯诗《对幼儿色彩敏感度的培养》

黄雅文《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观察研究》

余堂芳《小班美工区的创设与指导的研究》

吴少华《中班幼儿争抢玩具现象解决策略的研究》

叶莉华《中班区域活动新材料投放指导策略初探》

郑菁菁《中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张琬真《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张美琴《如何在小班发挥奖励策略进行辅助教学》

张佳惠《范例在绘画中对中班幼儿想象力影响的研究》

许晓玲《大班幼儿一日活动攻击的观察研究》

吴荣芳《让音乐成为教师的组织语言》

王婷《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卢绍云《屏东幼儿园中班幼儿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

廖黎欣《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个案研究》

黄明丽《大班幼儿自主活动时男女语言差异性研究》

何丽梅《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高玲玲《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崔思佳《大班幼儿节奏感培养策略研究》

曾雅莉《小班绘本阅读的策略研究》

蔡苗苗《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的空间意识培养研究》

陈雨薇《家长对待幼儿行为的态度调查研究报告》

吴灼英《小班幼儿艺术品质的培养》

昊玉勤《范画对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作用》

蒲佳桦《大班幼儿攻击成因及矫治个案研究》

李文霞《大班数学区角材料投放与利用探究》

陈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王秀花《浅谈幼儿园活动室墙饰的创设》

欧阳慧玲《实习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中游戏评价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陈春华《集中幼儿注意力的研究》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张雪晴《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丁汀《是什么让幼儿更好更快地入睡》

汤丹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李慧《试论学前儿童节奏感发展与培养研究》

刘佳莹《对幼儿区角活动中攻击的个案研究》

李娟《中班幼儿攻击研究》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青《对幼儿数学生活化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柳絮《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宋晨《从“虐童事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第8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小班幼儿 体锻活动 成功感

成功感,又称成功体验,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感,是个体在达到自己的抱负水平后所体验到的情感。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体锻活动占有较大的比例,并在幼儿成功感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积极的语言是幼儿获得成功感的基础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便捷、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在体锻活动中,教师通常是用语言与幼儿进行直接的对话,教师的语气、调值、用词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心理,也是幼儿获得成功的基础保障。因此,在体锻中,我们力求用积极的语言影响幼儿,改变幼儿胆怯的心理,最终获得成功感。

1.鼓动性语言:是指教师给出行动建议,通过肯定、表扬、赞赏、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幼儿不断进取,建立自信。

案例:小蚂蚁运粮

早上,我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活动的项目是“小蚂蚁运粮”。这时,第三组正好轮到昊昊运粮,只见他背上背着小蚂蚁的粮食,小心翼翼地往前爬着。当昊昊爬到路中间的“小山坡”下时,抬头望了望却开始犹豫了,后面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催他,我连忙鼓励他:“昊昊,不要害怕,就差一点点你就可以帮小蚂蚁运到粮食了,就胜利啦!往前看,不要害怕,我会保护你的。”他听后,立刻鼓起了勇气,继续朝“小山坡”上爬去,不但比刚才更加小心,而且比刚才更沉着了,动作也麻利了,很轻松就翻过了山坡。他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我表扬他:“昊昊,你可真棒呀!第一次爬就取得了成功。”

分析:

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增强幼儿活动的欲望,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在体锻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的鼓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于挑战自我。上述案例中在教师的一再鼓励下,幼儿最终战胜了胆怯的自我,走向了成功。

2.引导性语言:是指教师或幼儿通过自身的语言引导,激发幼儿向他人模仿的过程。

案例:和皮球做游戏

豆豆和小雨两个人手拉手拿着一个球玩起来,两个人边玩边讲话,玩得很开心;琦琦和媛媛一组,甜甜和良良一组在玩对传球;心语一个人追着球跑来跑去;只有新新站在装球的筐旁边,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其他人。于是,我走过去跟新新说:“新新,你也拿一个球啊,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很好玩的。”在我的引导下,新新怯怯地拿了一个球,抱在手上。她站了一会儿,然后将球往地上一丢,又赶紧伸出手去拍,但是没有碰到。我赶紧说:呀,新新在拍球呢!本领好大啊!而且,和他们玩得不一样噢!……

分析: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交叉游戏的行为比较少,通常是独立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相互模范,玩出花样。在体锻中老师会给予幼儿示范性的提示,变化幼儿定式的思维,拓展幼儿思路。如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其他幼儿的示范,提示心不在焉的新新如何游戏,让她也参与到活动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3.评价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观察的行为做出事实判断或定性鼓励。

案例:圈圈真好玩

晨间体锻的时间到了,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场地上,拿着圈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又要和圈圈做好朋友,和圈圈一起玩了。可以怎么玩呢?”

豆豆说:“可以转。”

我追问道:“怎么转?你来转一下好吗?”

于是豆豆就把圈圈往身上一套,然后开始扭动腰部转起来,但是圈圈太轻了,不太容易转起来。

我鼓励道:“让圈圈变成呼啦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分析:

当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及时的语言肯定了幼儿的想法,一方面拓展了幼儿后续的思路,另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4.指向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帮助幼儿认清事物的过程。

案例:运水果

这天的挑战活动,我们安排了“运水果”的主题活动。我事先设置了一系列障碍,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个个异常兴奋,跃跃欲试。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和幼儿讨论了今天的主要器械“看看,前面都有些什么”。

分析:

有些时候教师会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幼儿从没有接触过,兴趣很高却不知道怎么用,会出现不安全的隐患,因此教师可以事先有目标地让幼儿观察,稳定幼儿情绪,确定方向后再开展活动。

5.介入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介入,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情节,产生后续活动的兴趣。

案例:我也要摘果子

在开展“小刺猬摘果子”的游戏中,戴着刺猬头饰的乐乐怎么跳也摘不到挂在绳子上的果子,于是嘟着嘴巴跑开了,我看见了问他:“乐乐,你怎么不玩啦?”他指了指高高在上的果子。根据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我首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没关系,刺猬妈妈陪你一块去摘果子,好吗?”听到“妈妈”这么说,“小刺猬”一下子就不哭了,拉着“刺猬妈妈”一起来到了“果子”的下面。……

分析:

在体锻活动中,幼儿常常出现害怕、退缩等行为,这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积极投身其中,参与幼儿的活动。例如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扮演“刺猬妈妈”的角色,让幼儿感到温暖,觉得安全有依靠,这样幼儿才不会害怕,最终体验到成功。

6.规则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建立活动规则的过程。

案例:跳跃的小青蛙

在游戏过程中,我创设了情境,提供了荷叶、石头等物体。在游戏的过程中,我提示说:小青蛙先过小桥,再跳过小石头,最后跳到了荷叶上。

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规则性的语言让幼儿了解了活动的规则,掌握了小青蛙的路线,为活动建立了良好的规则。

7.提示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的过程。

案例:投一投

在一次双手向前投掷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一开始显然有些不明白,因为他们对于投掷这一动作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清晰地掌握投掷的基本技能,我运用了提示性的语言:两个小手牢牢地抓住小沙包,小沙包要去旅行了,他从胸前绕绕饶一直绕到我们的头顶上,停下来,沙包休息一下,好了沙包要到远方去旅行了,用力往前扔,飞喽!……

分析:

由于幼儿对某些新的技能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时教师要运用提示性的语言指导幼儿如何操作,给予具体的提示。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形象的提示语言提高幼儿兴趣,让幼儿开心学习的同时也简单习得了投掷技能。

8.追问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追问拓展幼儿思维的过程。

案例:小蝌蚪在长大

在幼儿理解了小蝌蚪长大的过程后,我紧接着问:“青蛙怎么跳的呀?”有几个聪明的孩子立刻回应:“两只手要举得高高的,两只脚要向上跳。”“哦,对的,两手弯一弯,两膝弯一弯,准备,跳”。在我的一声口令下,许多孩子跟我跳了起来。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我们快乐地演绎着小蝌蚪在长大的历程。

分析:

追问性的语言能让幼儿的思维得以再次拓展或者对新授的内容得以再次巩固。上述案例中教师的一句追问就是让幼儿对新的技能进行再次练习和巩固,在技能熟练的同时体验青蛙跳的快乐。

二、有效的指导策略是幼儿获得成功感的支撑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在体锻活动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梳理出以下指导策略:

1.语言激励策略。

该策略主要指教师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幼儿胆小害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你很勇敢”“你一定行的”等语言激励幼儿,从而获得成功。

2.肢体语言策略。

肢体动作是一种暗示作用。例如在激发兴趣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和幼儿做做热身运动,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舒展幼儿关节,为后续活动做准备。

3.示范榜样策略。

该策略是指在教育中,教师用他人的好思想、好行动和英雄事迹影响和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社会品质的方法。如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或者同伴的示范帮助掌握动作的要领,支持后续的活动。

4.个别指导策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或欠缺的一面。尤其在体锻活动中,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建立自信,走向成功。

5.媒体支持策略。

是指教师在活动中利用音乐等不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幼儿获得成功感的辅助策略。在热身运动或者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营造活动氛围,让幼儿产生美的享受与喜悦。

三、良好的环境是幼儿获得成功感的后盾

在体锻活动中必要的环境营造和适宜的器械提供都是幼儿获得成功感的坚固后盾。通过摸索,我们总结出在环境营造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营造积极宽松的环境。

宽松愉悦的环境首先会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体锻活动中他们对一些有难度、有挑战的器械存在一定的恐惧和害怕心理,这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舒缓的音乐背景消除这种恐惧和不安,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宽松的环境还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安抚、行为支持等手段帮助幼儿减轻压力,如教师可以用“你真行”“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等语言激励幼儿,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2.营造趣味性的游戏环境。

趣味性的游戏环境可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提供渲染气氛的音乐和道具,孩子们个个满怀信心,通过各种艰险的路况,实现活动目标。

3.提供适宜的体育器械。

首先,器械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年龄段运动的器械是不同的,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身体发展阶段和后续发展目标,这样教师在选择器械的时候就会有方向,而不置于盲目。

其次,器械的选择要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更何况孩子呢?因此教师在选择器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需求,在开展体锻活动时要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在技能上得到发展,并得到快乐。

第9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一、评价的路径

1.幼儿表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即探究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评价方法,如发展目标阶段检核、个案观察、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幼儿故事、作品取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者可以从中获得幼儿发展的真实信息,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非统一标准的多元评价。

2.游戏环境:评价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对所提供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科学合理程度。与幼儿经验水平、发展能力的适应程度作出评价。以促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投放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3.教师指导:评价教师的指导策略。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包括游戏预设、观察指导、游戏讲评等,是否对幼儿的发展有效作出评价。旨在帮助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基础上作出游戏计划、游戏指导与游戏评讲。

二、评价的工具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显现的发展水平,我们借鉴《作品取样分析系统》一书中的“幼儿发展检核表”,对游戏中关键因子评价系统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性的检索,确定并初步形成了游戏中的评价工具系统。

工具一: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检核表

从幼儿游戏显性的“语言与表达能力”“运用与操作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个性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估。每个发展维度都有具体的分类发展目标:“语言与表达”——倾听、会话、表演与表征;“运用与操作材料”——材料的运用、材料的操作;“思维能力”——问题意识、规律与关系、探究;“个性与社会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学习方式、互动与冲突。每类发展目标均有细致的分类描述与不同发展进程的描述。运用此工具对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每学年在学期初、学期末、学年末进行三次评价。每周对5个~6个幼儿进行观察,经过4周—5周的周期性观察,获取人均3次的发展状况信息。

工具二:幼儿发展多元叙事性记录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即时、多变的。随着游戏交往的深入,游戏情境的变化,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均在发生着难以预测的变化。为及时有效捕捉幼儿发展的信息,我们采用叙事性记录的方法,尝试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发展状况记录,如个案观察记录、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作品取样等,这些叙事性记录可以生动地显示幼儿的发展,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为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分析评价提供支撑。

工具三:游戏环境与幼儿发展需要适应性评价检核表

检核表从“游戏场地的占用面积”“不同游戏区的数量”“游戏区内容的适龄、适宜性”“游戏区的外部结构”“游戏区的内部结构”“游戏区的安全、卫生”六个维度对游戏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每个主题进行两次观察,分别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和中期,获得两次环境方面的评价信息,为主题开展中游戏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调整作出指导。

工具四:游戏中教师指导与幼儿发展需求适应性评价

以“教师在游戏进行中的指导行为”为评价依据,从游戏开始、游戏过程、游戏讲评三个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观察工具的使用与教师的日常游戏观察记录相结合,既可以获得幼儿行为表现方面的描述性记载,也有助于及时获取教师的分析与反思评价。

三、可行性与实效性检核

1.促研究新进展

一系列新工具的使用,会改变教师以往很多的工作习惯,并带来意见与建议。反馈意见的改进与优化是研究能不断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定期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观摩游戏现场,让教师在游戏现场开展发展评价。教师在亲身经历中谈感受、摆问题。共同面对问题与困难,集体商讨改进的策略。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修改、调整,观察、评价的工具越来越完善,也更易于操作与使用。

2.构研究新模式

对于不同的幼儿园,我们遵循“量力而行、辐射全区”的理念,以开发区直属幼儿园为龙头,将区内43所幼儿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4个片区,启动“片区重点领题——深入开展研究——总结梳理经验——区内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幼儿园、骨干师资的引领作用,辐射片区内所有幼儿园,共同参与研究,研、展、训合一,并以此作为全区青年教师重点研训的内容,从师资源头保证游戏的质量。

3.显研究新视角

幼儿发展评价一直是一线教师的操作瓶颈,教师们缺乏科学使用观察工具的指导与实践。随着科学评价观念的引入,尤其是在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发展评价渐渐地从关注定量评价走向定性评价,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这使得一些贴近幼儿教师实际操作的故事描述、作品分析、日常轶事观察、档案袋记录等方法进入了日常评价的视野。我们针对幼儿园现状、幼儿实际情况创建的这些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使得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转变了教师的关注视角,将幼儿发展放到了研究的首要位置上。

四、方向与价值再究

对于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我们既要向研究的深度要质量,又要向研究的广度求延展。研究如何渐进深入,如何取得更有价值的突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

1.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

幼儿发展评价需要综合整体地获取多侧面、多维度的信息,在众多原始信息基础上,教师需要透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梳理和分析,通过价值判断与分析了解幼儿的需求。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上的重要内容。

2.依据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计划的修正、材料的更新、环境的创设等后续跟进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教育行为的落实,而教师的自觉主动成长是教学研究持续深入发展不变的主题,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并形成有效的个体教育方案

幼儿发展评价更多地转向了幼儿个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因人而异更好地为幼儿个体设计教育方案,其中的视角、策略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