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

幼儿审美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幼儿审美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幼儿审美教育

色彩审美如何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中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当代美术教育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如照搬成人教育模式,忽略幼儿的一些个性和不科学的评价。其次诠释了色彩审美感知和对幼儿美术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色彩审美感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可实施性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将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我们该如何实施,从而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规划。

关键词:色彩;审美感知;幼儿美术教育;实施

一、色彩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形式要素,作为视觉艺术语言,其效果应体现在视觉上,并在心理和象征上获得一定体会和理解。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色彩的主观性、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情感表现以及色彩的统觉。审美感知在审美心理学中,意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幼儿绘画中,幼儿一般都会画太阳,他们帮太阳涂色时会画的很红很鲜艳,这就是审美知觉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普通知觉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情感色彩,以及随之而来的强烈的情感活动。所以审美知觉通常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在对审美对象的各方面属性的比较和抉择之间按照情感发展的逻辑进行的,故而审美知觉它呈现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不足

(一)忽略幼儿个性和性别对绘画的影响

在我国,美术教育一直深受前苏联教学体系思想的影响,大体上都是以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讲演,模仿等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不够重视。从性别来说,男孩喜欢画飞机,轮船,坦克,汽车等,而女孩喜欢画花,草,胡蝶,气球和一些小动物等。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个性特征,然而教师很少关注这个,一般都是统一的绘画一些内容,忽视了幼儿的个性,从而使幼儿逐渐失去对绘画的兴趣。

点击查看全文

幼儿园戏剧活动中幼儿审美能力探究

【摘要】当代社会,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国内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后,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幼儿园开始进行戏剧活动教学。通过多家幼儿园的实践应用发现,开展戏剧教学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幼儿时期审美能力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学生未来审美能力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本文以幼儿园戏剧教学活动为中心展开分析,从多角度探讨其给幼儿审美能力方面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戏剧活动;幼儿审美;具体表现

幼儿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为其综合素养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当代社会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幼儿时期加强这一方面的培训教育。审美能力需要通过实际接触生活中的事物来得以提升。学生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审美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戏剧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经相关实践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应用戏剧展开教学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对戏剧教学进行优化完善,以便幼儿在优质环境中学习戏剧,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能力与戏剧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美能力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人们通过对万物美的认知去了解世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戏剧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其覆盖面较广。丰富多彩的戏剧种类,能够为幼儿审美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在幼儿园开展戏剧教学,对其审美教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一教学变化,使幼儿对美的概念发生变化。幼儿不再根据文字或记忆了解美,而是通过实际接触去了解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其艺术内涵得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使其审美经验得以大量积累。笔者认为,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幼儿戏剧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多姿多彩的戏剧教学,使幼儿审美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二、戏剧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戏剧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幼儿美感发展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元素的艺术形式。以传统节日为基础,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美的感受,还能拓展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要利用好传统节日文化,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农村幼儿;美感;艺术

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丰富的艺术之美。良好的审美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观察和感受生活,增强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培养幼儿的审美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在节日文化的熏陶下,能够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一、音乐典故激发幼儿兴趣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所积累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节日之中往往带着古韵之美。在对幼儿的审美教育中,可以突出古韵美的特点,加强幼儿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元素的感受,使其具备发现美的能力。而音乐作为人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提升幼儿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可以在中秋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明月几时有》的舞蹈排练,用充满古韵美的音乐来引起幼儿的共鸣和兴趣,让幼儿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构建出月亮之上的嫦娥、玉兔的婉约风姿。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在舒适且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良好古韵美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幼儿对中秋节的了解更为深刻。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典故传说,成为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钥匙。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传说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文化,随着深入了解,发现文化习俗和传说中蕴涵的美。例如,在七夕节时,教师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用鹊桥相会的传说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了解到牛郎与织女每年的七月七日都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相会,激发幼儿的同理心,感受相逢团聚的喜悦。同时,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心目中鹊桥的样子。用传说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让幼儿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自发地探索相关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营造环境渗透传统文化

幼儿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良好的环境是教育的基础。例如,在重阳节到来之时,教师可以将重阳节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以装饰的方式布置在幼儿学习的环境中,带领幼儿走近节日文化,深入感受并进行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向幼儿渗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选取重阳节的赏菊和登高布置本次主题,要让所有的幼儿都投入其中,可以由了解重阳节的风俗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参加进来。例如,熟悉插茱萸的幼儿可以带着其他人在布置时插茱萸,并邀请幼儿对插茱萸进行介绍,习俗的由来、插茱萸的方法等,让其他幼儿在小伙伴的带动下,观察茱萸的特征,发现茱萸的美。这样一来,其他幼儿每次再见到茱萸,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此次插茱萸的经历,以及茱萸的特征,在不知觉中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

点击查看全文

民间玩具中幼儿美术教育作用解析

摘要:我国民间玩具的民族文化特征较为突出,不仅具有玩耍、审美的基本特点,而且还有教育、陶冶幼儿情操之功能。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动手创作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加强培养其审美能力与美术艺术的创作力,最终达到通过审美的教育形式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目标。本文就主要针对民间玩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其目的在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民间玩具;作用

一、民间玩具的概述

(一)民间玩具审美价值的突出表现

1.色彩上的美感。民间玩具在色彩上的设计多为鲜明之感,具有欢乐、喜庆的基本形态,色彩多采用红、黄、绿等靓丽的颜色构成,即便使用的材料较为简单,但是在色彩的调配上基本不会太暗,同时通过色彩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人们在感情上的真情流露。不同地区会有一定的差异性。2.造型上的美感。民间玩具在设计的审美理念上,比较倾向于欢乐、祥和与美好的想象,玩具在造型设计中大部分会呈现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泥老虎、风车等民间玩具,自身线条的设计较为简洁,在其装饰与神情上的效果必须要用色彩的勾勒来体现。

(二)民间玩具信仰与习俗的突出表现

1.信奉的习俗。民间玩具的发展依据民间艺人自身信奉的精神载体完成创作,如:挂虎、香包等,这一类的作品自身带有节日的氛围,体现辟邪护平安的主题。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使用这一类型的民间玩具,可以影响、塑造幼儿的思想与人格的形成。2.象征的寓意。民间玩具所象征与暗示的寓意和普通玩具有所不同,它不仅起到娱乐玩耍作用,同时也表达着中华人民对艺术情感的传承,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过应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怀与自豪感。

点击查看全文

剪纸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满族剪纸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指出,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可通过开展具有独特魅力的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艺术潜能,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以实现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艺术教育宗旨,同时弘扬和传承我国剪纸艺术技艺。

【关键词】满族剪纸文化传承幼儿艺术教育

一、满族剪纸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传承满族剪纸手工技艺

中国剪纸曾被郭沫若咏赞为“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满族剪纸为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作之一。在儿童早期艺术萌芽阶段应激发幼儿对传统技艺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习传统的优秀手工艺技能,又能体会剪纸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从而更有效地传承满族剪纸文化。满族剪纸文化与生俱来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宝贵的文化积淀,为幼儿更加深入的学习与传承提供多元化的背景。一方面,满族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或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特殊的审美观念被满族剪纸所传达,和谐、自然、对称、平衡、统一等表现形式在幼儿民族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将剪纸文化注入幼儿的认知行为中。

(二)加深理解剪纸文化内涵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满族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满族杰出的文化代表是具有民族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出现纸张以前,勤劳的满族人就开始利用桦树皮、金属薄片、鱼皮、兽皮、麻布及绢帛等制作镂空剪刻图形纹样,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使满族剪纸样式丰富多彩、内容主题更具有鲜明代表性。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巫教。满族剪纸的内容较多反映出祖先崇拜等方面,如《祭祖》《挂签》《清明祭》等,这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剪纸的珍品。此外,满族剪纸的最大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其古朴、粗犷、浑厚、洗练的作品,至今还保留着较多满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满族剪纸是一种承载着黑龙江流域灿烂而厚重的文化艺术,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