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园区规划设计全文(5篇)

园区规划设计

第1篇: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加贴近大自然,寻求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休闲农业在我国获得了大力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休闲农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数量、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1]。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和理论基础,加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缺失,休闲农业园区鲜有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导致规划不合理问题屡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十分关键,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休闲农业园区的内涵

休闲农业园区是一种新兴事物,主要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园区,集合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购物游乐、休闲度假、科技展示、康体保健以及养老养生等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休闲农业园区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我国的休闲农业园区最先发展于台湾,受全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大力推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脱离传统规模经济思想的束缚,朝着更高层次的农业政策方向转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值得借鉴和学习。休闲农业园区较之传统的农业而言,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的单一经营思想,促进了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

2.1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

休闲农业的规划是根据地理位置、农业资源类型和气候特征等基本条件来进行的,所规划出的不同类型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目的[2]。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手段,以功能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为出发点,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满足城乡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入手,加强功能培育,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使园区的现代农业资本、特色资本、原生态资本、文化资本、精神资本等整体协调发展。同时,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要注重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经营休闲农业,或农民与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2.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2.2.1收集和分析基础资料主要是地区和项目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政府政策及发展规划,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结合实地踏勘获得的一手资料,分析项目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人文资源等,综合评价园区的发展条件,发掘其资源优势,为营造园区特色奠定基础。2.2.2确定园区规划方案1)园区发展定位和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价园区开发条件的基础上,以休闲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休闲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园区和谐发展为宗旨,根据园区资源环境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环境,深入挖掘园区的市场价值和未来潜力,分析确定园区规模、性质、功能、主导产业结构,结合园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2)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休闲农业园区的功能选择应充分考虑和挖掘自身特色,可按簇群式布局发展,各簇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3]。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分区:保持农业特性,明确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园区中的基础地位,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划定农业生产示范区,展示国内外先进适用的作物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出发,划定树木、花草、水系、亭台楼阁等景观观赏区,采摘、垂钓、健身、游乐等体验参与区,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科普教育区,乡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富集的文化功能区等,拓展养生养老功能区,并完善生态餐饮和住宿休憩功能区,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3)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4)园区景观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协调园区内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叠加和综合利用,在对物质环境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并做好重要节点的设计。按照科技规划思路,认真考量色彩、材质和造型等艺术特点,使园区景观具备艺术和美学双重内涵,实现景观的观赏作用。此外,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还要具备功能实用性,在植物栽植上,应尽可能选择兼具经济价值和观赏效果的林果,坚持农业造景的原则。同时,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置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宁静美好的田园景色。5)园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是休闲农业园区的动脉,道路的等级、布局关系到人流的畅通和休闲农业园区线路的导向,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和休闲活动的分布,结合园务管理活动的需要,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来规划道路系统,使休闲农业园区内的景观美化自然而庄重,突出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园区一级主干道与进、出口相衔接,用于车辆通道和游人集散;二级干道是一级主干道向各功能区和主要景点的延伸。6)园区给水排灌工程规划。园区给水排灌工程均以地埋暗管为宜,在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整体协调的同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灌溉系统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园区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可进入城市排污系统或经园区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园区绿化灌溉。7)估算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及技术经济指标。估算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初步核算园区建设的成本及收益,评估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论

阐述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内涵,给出园区的现代农业资本、特色资本、原生态资本、文化资本、精神资本等整体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园区规划方案的确定说明园区规划的关键环节和方法,为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6-20.

[2]刘娜.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分析研究--以榆林瑞丰生态农业园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童佳民,王健.热带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框架构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0(6):181-184.

第2篇: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

近些年,农业在我国一直是热点话题,也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新城镇化的背景下,都市农业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优势,迎来大好发展机遇[1]。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促使其在整个农业新时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未来都市农业发展还需落实到具体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谋划,保证长远发展。

1都市农业概述

1.1内涵及国外模式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到都市农业受都市经济的影响,是分布在都市中或围绕都市的特殊农业形态,集约化、专业化种养殖生产和经营[2];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提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概念[3];在1977年《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韩国、新加坡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中国的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念引自国外,以国外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对于都市农业虽然争议颇多,但综合起来,从范围、体系、内容和功能等角度来说,都市农业范围有3种:一是镶嵌在城市内部;二是处于城市边缘近郊地带;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经济圈内,辐射半径2h的交通圈。依托现代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休闲观光、绿化、市场创汇等目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文化与教育于一体,是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4]。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为前沿,形成了几个典型模式:①美国模式———典型的都市区域内的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引擎,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的结合,风险共享、利益共担,搭建了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②德国模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城镇化率较高,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比较完善,整体土地利用较为均衡,经济上也属于发达国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质,农产品以进口为主,林业非常发达,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农业,人地矛盾相对突出,都市农业镶嵌在城市中。政府通过立法和改变税收政策推行都市农业,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实现防火防灾、绿化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景观、科普教育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同时从事都市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农业发挥重要的经济功能。以功能进行划分,即经济功能型都市农业、生态社会功能型都市农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兼具的都市农业模式。

1.2发展意义

我国的都市农业原型由20世纪90年的城郊农业发展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趋势,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发生了转变,不仅需要绿色无污染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还要满足体验、消费等需求。从农业供给侧来说,由农产品的供应发展为满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给状态,而且城市对供给质量要求更高,业态要求更多,旅游、休闲、体验功能需求上升。从经验上来看,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才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5],以此标准来说,我国大多数地区已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早期的都市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积累的都市资源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率先实现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到现在形成了以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形式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但离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还有很远的距离。都市农业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前景远大。都市农业涉及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等多方面,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农业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有利于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经济的基础[6]。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意义。

1.3规划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农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和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农民增收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一个具体展现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中引进资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脚点,承载着都市农业多样功能。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各不相同,对于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园区,没有现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设条件可以生搬硬套,投入的资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适的规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如何正常运营,为了避免重复改造、浪费资源,需要规划先行。规划是园区发展的蓝图,以宏观层面的战略性、区域性规划为前提,通过总体规划制定园区发展方向,融合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以中观层面的园区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平面布局、具体的建设内容,细化道路、景观及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规划,预测投入产出值,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指导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

2规划原则

2.1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研究国家及省、市(区)相关政策,依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规划前,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城市及周边都在不断发展,对待当地的情况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和评估;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基础、交通区位、农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条件等情况,分析与周边的相容性和产业结合性,选择都市农业园区类型或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布局,选择恰当的配套内容,确定合适的规模体量,预测评估开发价值。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2.2主题突出、产业明确原则

主题的确定依赖于都市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区域地位、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都市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确定园区主题定位,主题也决定了园区未来的运营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政策,结合资源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合理划分园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产业突出优与特。

2.3质量优先、保持生态原则

都市农业园区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一方面要引入高质量的项目,设置严格的引进入园标准,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是确保产品质量,产品的高质量是价值和销路的前提。在规划和实际开发中,通过引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生态的设施种养殖技术,达到提升品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措施处理好生产中带来的污染,整合土地、环境、水及产业等多方面资源,兼顾质量与生态,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4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原则

一个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决定着园区的成功与否。紧跟市场,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变化,融入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普教育产业、农业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新产业,融入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新业态及新业态产业集群,集多功能于一体,满足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稳定发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建设融资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3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兴起依托于城市,距离城市比较近,拥有区域、人才、市场、科技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区域[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特性,演变为现在的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性以及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园区中,可以具体体现为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观光体验休闲、企业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生产加工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生产加工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在国内除了公共性比较强的农业公园,其他模式的都市农业还是很注重园区开发的经济价值,生产加工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基本保证功能。内容可以涵盖标准化生产、初级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

3.2都市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功能

以不为城市居民熟知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事体验为主,结合园区和当地的文化、产业资源及自然景观,达到满足休闲、旅游、享受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的。

3.3科技示范引领带动功能

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及数字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3.4企业孵化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科技和品种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引进国内外新型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结合园区的辐射和传递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资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比较明显。

3.5科普教育示范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还是以其他模式为主,里面涉及到现代化科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平台以及生产技术等,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展示、拓宽知识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引用,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4问题思考

日本的都市农业具有高度专业化、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特征,支撑了农产品高品质发展、高标准体验和高效率生产,虽然人多地少,但其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我国同日本的国情不同,但在农业上也有些类似的地方,比如人均资源少,老龄化严重,同样都面临着“谁来种田”的问题。日本寻找的出路在于推行高精尖的智慧农业,一方面解决人手短缺,用较少的人养活较多的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农业中。在都市农业园区规划时重点考虑智慧农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科创为突破口,跳出农业做农业,在不影响质量、生态的情况下,考虑都市农业投入的方式和战略部署,去推动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所体现的前沿科技、高值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代表了时代演进的特征,也将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潮流。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也将不断丰富,渐渐形成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多样模式。这需要规划指引,实践验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申合帅.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赵天逸.都市农业景观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史慧俊.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8(11)

[4]詹慧龙,刘燕,矫健.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2015(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在开发十大功能.(2015-2-27).

[6]金阳.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对S市若干涉农区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第3篇: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体验;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延伸,或称为人类第四个经济发展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后如今已在旅游业充分实践。休闲农业则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1]。本文将立足体验经济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

1休闲农业的体验类型

休闲农业的体验类型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可以分为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种类型。娱乐体验,如观看动物赛跑、节目表演等给人以愉悦;教育体验如认识小动物、参观农具、听取讲解等获得知识的体验;逃避体验是游客积极参与、沉浸在一种环境中或活动中,得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满足感,如品农家美食、享传统美酒、赏田园风光、闻鸟语花香这般桃花源式隐逸生活;审美体验贯穿整个游览过程,游客先通过感知获得声、色、形的感官愉悦,再通过思维领悟景物的精髓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点

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就是要利用农场为舞台、以农特产品、田园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为道具,透过服务的方式,为游客创造值得回忆的活动[2]。对其的规划设计有必要从体验的角度进行,结合一般规划设计的程序,从以下几点分析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特点。

2.1明旨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突出体验的旅游经营形态,规划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挖掘农业体验项目,只有真实的农业生产才能给人真切的体验,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竞争优势。农业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有研究表明我国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中约有67.7%的销售额来自农副产品直销,且属于低消费旅游产品[3]。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定位应该有别于风景区或公园,要突出农业生产的地位,有农业生产才有休闲农业。段兆麟[4]则认为休闲农业是在主业经营下行有余力的副业。因此,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懂农业、抓农业,切忌当成孤立的第三产业去发展。体验是休闲农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要“巧于因借”营造丰富而真实的体验环境。借用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农家生活、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增进游客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5]。

2.2相地

相地包含对项目的选址及对用地基址的分析两个含义,选址之工有事半功倍之效,明地之宜方能发挥地宜。休闲农业的选址受市场区位、自然资源、农业基础等的影响较大。王晓峰[6]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研究发现,关中休闲农业受市场区位的影响较大,而陕北和陕南的休闲农业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王树进[7]认为,农业基础和农业技术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有正向作用,旅游发展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项目基址的分析包含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环保资料、市场区位等方面的分析。

2.3规划设计原则

通过对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明确园区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等,为园区建设指明方向,并坚持以下原则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2.3.1因地制宜,突出主题。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每块地都有不同的建设条件。在充分的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不盲目照搬别人的项目,在内容上办出自己的特色。2.3.2兼顾特色与多样性。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区对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力,但为了照顾不同游客的需求,休闲农业园区还应该有良好的多样性。耿红莉[8]发现,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既有如牧场、渔场、林场、酒庄、市民农园等特色鲜明的主题项目,也兼顾了教育解说、教学体验、风味餐饮等共性体验项目。2.3.3以农业生产为本,以体验开发为要。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要围绕农业生产这个根本展开,生产的全过程都可以纳入体验的环节。如以稻米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从认识稻种、播种、插秧、割稻、打谷、晒谷,到稻米加工储藏、制作粽子、米醋、品尝传统米食,再到有机稻米、纪念品的销售,及农家农具展示、稻草艺术编织活动等等都是体验的内容。2.3.4可持续发展。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采用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重视自然本身的价值,顺应并突出原有资源特色和功能。

2.4景观规划

研究表明的景观质量对休闲农业园区的影响至关重要,仅次于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9],要利用艺术的手法改善园区的景观质量。休闲农业园以农业为基础,那么农业形态必然主导景观类型,如田园、林地、牧场、渔场、设施农业等。而这些场景往往存在均质化现象,导致视觉层次单调、空洞无焦点等情况,视觉感官欠佳。景观生态理论的斑块-廊道-本底模型为景观规划提供了思路。农田、林地等为本底,道路、林带、河流等为廊道,建筑群落、水塘、农田种的片林等为斑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在艺术上对应的是“疏密有致”。通过在本底上有机的布置斑块和廊道可以丰富景观的层次,完善园区的功能。

3小结

休闲农业园区因主导农业产业的不同而有数量繁多的类型,本文试图总结其规划设计共性内容,以便农业经营者、投资者及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农业作为休闲农业的基础,经营者、投资者及规划设计人员务必要对相应的农业生产有深刻的认识,先做好农业然后才有休闲体验,不能本末倒置,以免得不偿失。作者简介:王楠,1987年生,男,助教,现任教于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兆麟.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03):24-26.

[2]段兆麟.体验经济与教育农园[C].中国北京:2002.

[3]刘红瑞,安岩,霍学喜.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3-89.

第4篇: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为确保物流园区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满足煤炭物流目标需求量,开展对其空间布局规划的设计研究。通过确定园区内建筑物煤炭物流需求量、基于层次划分的建筑物节点布局、基于煤炭物流动线的建筑物空间规划,提出一种全新的布局规划方法。通过选择某物流园区作为实验区将新的规划方法应用到该区域内实现实例应用的方式,证明了设计的规划思路能够充分满足煤炭物流目标需求量,并能够为未来园区升级提供需求量上升空间。当前我国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呈现出逆向的分布形式,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对煤炭物流产业上的创新上,并根据其需要,在多个地区设置了存储和送配中心。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煤炭供应压力的作用。当前,我国多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富集度极高,并且含煤面积占到富集地区的七成以上,同时在部分地区煤炭资源的储量能够超过1500亿吨,并且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环保动力煤产区[1]。但目前,制约着我国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运输终点较为分散,并且在煤炭运输行业当中由于多个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发展压力进一步提升。但由于部分地区对于煤炭生产环节重视程度明显高于运输环节,使得煤炭的生产产值、利润等具有极高的关注度,但针对煤炭在物流环节所涉及到的运输、存储、加工等需求则存在重视度不足的问题[2]。这一问题的存在无法实现煤炭资源在经营环境的优势作用,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针对煤炭物流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并逐渐实现了对煤炭物流园的建设。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物流园区内部存在建筑物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也使得各类建筑结构及其相应功能无法得到有机融合。煤炭物流园区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对于未来整个园区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率运输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满足当前煤炭物流市场需要,开展煤炭物流园区建筑物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研究。

1.煤炭物流园区建筑物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1.1确定园区内建筑物煤炭物流需求量

在对煤炭物流园区当中各个建筑物的空间布局规划时,首先需要明确该园区当中煤炭物流的实际需求量。针对以往园区当中的价值量以及实物量,分别从定性分析和预测分析两个角度确定煤炭物流需求量。其中价值量又包括了供应链上的增值、收入和成本等,除此之外,根据物流运输特点,还需要将煤炭配送量、交给那个量等作为具体作业量,引入到总物流需求量当中[3]。同时,在定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项建筑物空间需求预测指标,分别从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指标。其中需求数量指标当中包含了物流成本指标、物流效率指标以及物流时间指标,根据上述三个指标对建筑物空间布局下的煤炭物流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需求数量指标,又包含建筑功能需求质量和总量需求指标,进一步细化得到建筑仓储总需求量、煤炭运输总需求量、货运量和货运额度等[4]。根据上述明确的指标,实现对建筑物中煤炭物流需求量的确定。从完成定性分析角度对煤炭物流需求量的确定后,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时间跨度,选择不同的预测数学工具,对煤炭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若时间跨度在6个月以内,则可以通过统计学模型的方式对历史物流需求量数据进行映射,并根据映射结果将其二次映射到未来6个月以内的物流需求当中,从而得出实际需求量结果。针对时间跨度在6个月以上但小于12个月的中期跨度而言,在对其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时,可引入因果关系模型,通过描述形式与统计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未来6个月以外,12个月以内的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5]。针对时间跨度在12个月以上的长期跨度而言,在对其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时,需要结合比较分析的方式判断并估计未来需求量是逐渐增加或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对未来12个月以上物流园区需求量的定性预测。

1.2基于层次划分的建筑物节点布局

在对建筑物的节点布局进行划分时,需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第一阶段,针对物流园区当中的建筑物组成和建设的可行性从园区现有技术、效益和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后续节点的布局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其次,在第二阶段,完成对建筑物节点的规划与设计。根据当前园区的现有建设条件和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园区内部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确定建筑物在空间当中的功能对其进行布局优化。具体的规划内容包括:对园区内部发展需要进行规划;对园区中带有控制性功能的建筑物进行详细规划;对园区当中现有建筑物的修建需要进行详细规划。最后,在第三阶段,在完成对各个建筑物节点的规划后,还应当在正式建设以及后期开展招商、运营等工作,从而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根据煤炭物流园区当中各个建筑物的功能需要,以及其功能的具体强度和辐射强度,对建筑物进行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次,对其分别从规模、功能、货物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按照表1中的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建筑物节点对其进行布局设置,以此在充分满足各项煤炭物流运输需求及相关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同时,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多个三级物流节点能够同时对一个二级物流节点提供服务,而同样多个二级物流节点也能够为一级物流节点提供服务,以此确保在其中某一节点存在问题无法提供其应当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时,能够通过其他节点实现物流的动态调节。

1.3基于煤炭物流动线的建筑物空间规划

在实际对物流园区当中的建筑物进行空间规划时,影响其规划方案和最终效果的因素众多。在引入煤炭物流动线进行规划前,首先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存在。例如,综合考虑规划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从产业布局上实现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布局规划。其次,考虑园区所在区域及周围的交通运输条件。根据交通运输干线、港口、货运站等布局对建筑物进行空间规划。根据上述综合分析内容,在确定建筑物节点的具体布局形式后,为了进一步满足建筑空间合理布局需要,还应当引入煤炭物流动线的特点,对建筑物整体空间进行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明确煤炭物流动线的方向,以及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会涉及到的具体路径。在煤炭物流园区当中,联外道路是与外界进行联系的通道,同时也是物流园区建筑物空间整体结构当中一项重要分支。因此,在对建筑物空间进行规划时,需要结合外联道路的特点,在尽可能避开过境交通量较大的道路上选择外联道路,并充分考虑到煤炭物流园区周围道路的交通情况,从而方便运输车辆的进出。同时,基于煤炭物流动线,给出两种建筑物的空间规划形式,分别为双向轴线型和层次环状型。图1为双向轴线型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图1中所示的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为沿着干线轴对园区建筑进行布设,并将相应的配送中心建筑和物流中心建筑分布在轴线方向性垂直的两侧。采用图1中所示的规划类型更加适用于中心分散的中等规模城市,并可将铁路、主干网等作为干线轴。图2为层次环状型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图2中规划类型是一种集中分布在城市内外圈的布设方式。这种规划类型更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将园区设置在城市外圈结构上,并在城市内圈结构上完成对物流中心建筑的建设。同时,将市中心作为该规划结构的圆心,为其配备相应的配送中心建筑,从而更加方便内陆城市实现对煤炭物流资源的运输。在具体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规划时,应当根据该城市的实际特点,在上述设计的两种空间规划类型当中进行合理选择,从而在实现建筑物空间布局合理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除上述两种空间规划类型以外,根据实际煤炭物流园区的运营需要,根据园区自身规划建设条件,还可引入一种扇形扩散式的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在这一种规划类型下,可将物流园区建设在城市的某一侧,沿着布设的区域向城市内部逐渐扩散多个物流中心建筑物,并根据物流中心运输需要,分散并完成对多个配送中心建筑物的建设。这种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更适用于沿海城市,将含有港口的一侧设置为煤炭物流的出入主要方向,并将海岸线作为主轴结构,将港口区域作为依托,完成对物流园区中各个建筑物的建设。通过上述结构的建立,能够将整个煤炭物流园区建筑物以扇形分布式的结构向城市内部逐步辐射,以此达到良好的建筑物空间布局。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合理选择上述三种建筑物空间规划类型中的一种,在为煤炭物流园区提供良好建筑物空间条件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

2.实例应用分析

通过本文上述论述,从理论层面上实现了对煤炭物流园区中各类建筑物的空间布局规划上的设计,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划思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选择以某煤炭物流园区作为实验区域,根据该实验区域当中50个煤炭物流需求点的具体需求量,对其建筑物结构进行空间布局上的规划设计。表2为该煤炭物流园区典型10个物流需求点在不同时期阶段的具体需求量记录表。从表2中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该煤炭物流园区中需求点1、2、5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需求量均较多,而需求点3、7、10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需求量均较少,同时还有部分需求点为第一期多,第二期少(例如,需求点8);第一期少,第二期多(例如,需求点4)。综合上述物流需求点的具体需要,按照本文上述设计思路完成对该物流园区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为了验证本文上述规划思路在实际应用中的建筑物节点流量分配性能,选择通过绘制建筑物节点流量分配曲线的方式,并将上述规划思路下的节点流量分配曲线与各个需求点目标需求曲线进行对比,实现对本文规划思路实际应用后布局合理性的实践验证,如图3所示。图3中煤炭物流园区最高节点流量分配数值可以达到80万吨/年以上,最低也超过了40万吨/年。根据煤炭物流园区的节点流量分配需要,按照本文上述思路完成对建筑物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后,得到的实际分配曲线均能够满足最低节点流量分配需要和最高节点流量分配需要,并且在第5个节点上,可达到85万吨/年,不仅能够为目标需求提供条件,同时还能够根据该节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为其提供更高的节点流量分配空间。从图3中两条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按照本文上述思路提出的布局规划方法在应用到该煤炭物流园区当中,其建筑物节点的流量分配能够充分满足目标需求,保持与目标需求曲线相同的变化,并且在大多数节点上节点流量分配超过了目标需求,可实现更多需求量的配置。因此,通过上述应用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布局规划方法能够实现对建筑物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满足煤炭物流需求。

3.结束语

第5篇:园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引言

我国越来越重视绿化、节能、减排等环保理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工作之外,大部分人们选择在居住空间的娱乐区域、休闲区域来放松和休息。因此,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已成为重要建设区域之一。设计师必须遵循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规划原则开展设计工作,以确保园林设计能改善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1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1.1把生态园林作为设计主体

我国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达成人与环境和谐生存,长远发展。而园林已成为现代城市居住区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园林规划设计。设计师必须考虑住房环境、景观覆盖率、气候、地域、人文等多种因素,并把生态园林作为主体,对居住区进行规划。以天津地区为例,设计师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域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进行设计,如将小桥、流水、庭院等元素纳入园区中。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必须选择适合的绿植,并结合园区楼宇设计特点,最大幅度地提升绿化范围,不仅如此,还要重视停车场、篮球场等公共区域的绿化设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使用材料,使用材料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如因使用材料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就会影响居住园区生态健康,违背园林建设工程的初衷。

1.2充分展现民俗文化和地方特点

园林设计不可忽略建筑、人的存在,优秀的园林设计能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的生活会环境。为确保园林设计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园林设计必须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在做设计之前,设计师要了解当地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深度研究当地文化,保障在现代化设计中能凸显本地文化特色。达到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彰显民俗特点、符合居住习惯的现代化园林景观目标[1]。

1.3“节能”、“减碳”理念融入设计中

观察过去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案例,不难发现,大部分园区园林景观改造都有较大改动,虽有很大改造力度,但最终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低碳”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必须融入“低碳”和“环保”的理念。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要结合位置特点、当地气候选择绿植,用绿植提升居民空气、环境质量,扩大绿化面积。此外,还可以用政府同居民合作的方式,制定园林设计方案,既能节约成本,还能减少能源消耗。

1.4以人为本、建设为民

园林景观建成后,是否符合居民生活特点,为现代生活居住区提供更多优美环境,都是评判一个园林工程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居住特点,如老人与儿童的数量占比、出行时间、作息习惯等,保障园林景观既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优质的环境,还能让居民生活更舒适更便捷。设计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做到建设为民、服务于民,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例如,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场地、自由活动区域、乒乓球场地等区域的规划和设计,确保符合居民路线,让居民生活更便捷[2]。

1.5符合大众审美,紧跟时代潮流

对园林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大众审美和时尚潮流两个因素。设计师需紧跟时尚步伐,将潮流元素融入其中,为园林设计赋予美感。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是否符合大众审美,是否能满足大众需求。工作人员可以引入新型环保材料和工艺,为园林设计增添更多可能性,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园林工程设计的优点,不断建设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时尚潮流的园林景观。

2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现状

2.1缺乏专业型人才

我国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较少,具备专业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设计师数量有限。设计师在开展工作时遇到困难较多,如在与政府合作的园林工程中,由于领导不是专业设计人员,所提出设计意见和需求不符合实际情况,最终导致园林设计效果较差;许多领导所给出的参考意见,设计师不能完全领会,难以在建设中表达,导致设计效果不理想。部分设计师有许多创意,但大多创意虽符合设计理念却不符合实际,导致园林工程实用性较差。部分设计师性格孤傲,不愿意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也会导致园林建设不实用[3]。

2.2未能合理选择绿色植物

在园林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绿植。近几年,人们选择居住区域也把绿植覆盖面积纳入其中。在园林建设中,选择绿植不能盲目,许多园林建设中,选择绿植是很盲目的,为缩减经费选择大众化、成本低的绿植,降低园林建设效果。在建设中,还有些设计人员将绿植东拼西凑,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从长期来看,绿植并不能根据期望方式生长,所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并没能得到回报,园林建设效果不明显。因此,设计师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的绿植,从整体到细节都要选择适合的绿植,在确保绿植覆盖率的同时,让绿植和谐统一。

2.3园林建设工程存在设计方案抄袭现象

为提高现代城市居住区档次,设计师喜欢参考成功的园林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并将优秀的部分照搬照抄或直接挪用。使用这种设计方式,导致许多地区园林设计雷同,缺乏特点。这种设计方式还存在缺点,如参考时不考虑因地制宜原则,也没有结合当地居民生活特点,导致景观不具有实用性。而许多景观并不能完全模仿到精髓,使得其实用性也大大降低。园林规划设计还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特色,设计师参考其他设计方案建设园林,也不利于文化传承。因此,设计师必须杜绝抄袭,并充分将经济、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不仅保证景观足够美观,还要确保景观实用[4]。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建议

3.1设计时突出园林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不仅要考虑是否具有观赏价值,还需考虑是否符合居民生活习惯,能为居民带来更多便利。以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为基础,让园林规划设计更具实用性。现代城市居住区分布较广,设计时需充分考虑道路板块,要充分满足人、车出行条件,确保人、车出行不拥堵,并根据设计标准对人、车进行有效分流,让车、人出行不冲突。此外,人车分流还能保障老人和儿童的安全,让车出行更通畅。设计时可以用绿植对道路进行区域划分,不仅能让道路更美,还能为人们提供便利,有效疏导交通,解决早高峰、晚高峰人车出行量大的问题[5]。

3.2融入本民族优秀文化

各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为园林设计赋予内涵,让园林设计更美观。设计师可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让园林设计方案更有艺术性,同时,也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传奇故事、传统民俗等多种文化都能应用于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既能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还能宣传传统文化,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在建设中借助古诗词设计凉亭、小桥、流水;将名人、名作雕刻在引路标识上,用这种方式增加观赏性,提高设计方案的审美价值,增加实用价值,让人们在休息时,能被环境所熏染,自然而然地记住名人、名作。在园林建设中,提高园林实用性,还能为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增添艺术价值。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本地文化,不仅能提高园林观赏性、传承性,还能提高更多审美价值,满足当地居民内心需求[6]。

3.3设计师充分考虑环境共享性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地环境有了更高要求[7]。为满足需求,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中,要体现出景观效果,重视景观设计,为人们营造出温暖、轻松的生活环境。建设初期,要考虑各区域环境,把共享性设计理念融入原理念设计中,并展现出来,打造真正能为居民服务的生活环境。由于各个小区内绿化面积很大,设计师需要合理设计各区域空间,根据“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人性化地划分出娱乐、休闲、出行等多个区域,并将各区域位置合理划分,满足小区住户的多种需求。这样的规划形式才能够保障不同活动场所有不同的需求,让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满足社会性需求和审美的要求。在选择绿植上,要用多种绿植互相结合,让绿植种植更规范,有层次。比如,在娱乐区域种植较为矮小的绿植,让矮小绿植与树木错落有致地排开,老人与小孩在娱乐区域进行玩耍时,让老人有休息区域,让孩童有玩耍区域。

4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师要遵循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原则,以提升园林建设的环境质量,让环境更美观、更实用。通过分析当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现状,采取重视功能性设计、融入当地优秀民俗文化、让园林环境具备共享性等特点,以改善当前园林设计建设项目,让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更美观,更符合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邹德剑.刍议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相互结合[J].建材发展导向,2019(14):83-84.

[2]吴欣彦.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评《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10):174-175.

[3]戴涛.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1):81-82.

[4]王河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浅析[J].建筑技术研究,2019,2(6):120-121.

[5]赵红伟.城市居住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解析[J].现代园艺,2020(22):86-87.

[6]高鹤轩.生态规划理念在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35-136.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