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工民建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工民建专业论文

第1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工民建教学 体现

1.引言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尝试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到工民建教学中,即“工”+“学”或“学”+“工”的教育方式,试图解决以往建筑理论课程中的通病。

2.“工学结合”溯源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飞速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之类的名词也和职业教育一起方兴未艾。其实,“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类似于半工半读的形式。有了这么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以学习技能为学习目标,而学校则以实践检验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企业既工作又学习,还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学生要接受来自企业与学校严格的双重考核。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便是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而工学结合这个名字也就被完全确立了。由于这种办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3.“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这是因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既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然而,受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更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却更新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

(2)“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完善,工民建的教学还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学生实际上在工地参加工程实践机会并不多。

(3)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工作实践支撑,这也就影响了在实际工作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脱节,大量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内容,都只能是一些极为表面的文章,或者只会按照建筑规范去硬套。

(5)课程作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忙于应付各自独立的作业,而这些学习往往都是盲目的。因为作业与作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知识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6)需要创造更好的专业办学条件,大多数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所配备的教学设备还是黑板和粉笔,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书籍采购,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工学结合”,不是牺牲理论课程的教学来换取建筑实践教学的。相反,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就像一条空中通道,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互连通、紧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着的体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

4.“工学结合”教学的合理性

(1)工民建本身的特点符合实施“工学结合”。众所周知,工民建向来是综合学科,是实现人文艺术内容与制作形式的统一。其本质是以适于人们居住和生活实用为目标。因此,对于工民建的研究,其研究者自身就必须客观、全面,否则片面强调建筑设计的技能属性,或一味强调理论性,便会阻碍建筑专业的发展。因此,工民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工”+“学”的观念与形式出现。真正的工民建专业教育只有从建筑本质出发,才能实现属于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教育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需要实施“工学结合”。因为中职学校在中国都还是年轻的院校,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工民建专业也不例外。在现在的建筑理论教学中,学科内容之间缺乏必有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补充,割裂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或全面性的认识、思维和创造,结果是:工民建理论课堂上似乎什么都在学,但什么都没学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通过工学结合途径。工学结合所倡导的认识观,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工民建人才。

(3)职教建筑专业的特点需要实施“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它在整个专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以使当前的专业学习更加完善。通过工学结合,在学生奠定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此可知,“工学结合”相对于职业教育建筑理论课程来说,应该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工学结合”不仅改变了各课程的组织形式,而且是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成果。

5.“工学结合”的建筑理论教学改革的应用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工民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知识点介绍得简明扼要,语言通俗,层次脉络清晰,不要有过多高深刻板的理论,让学生能获得相对初级知识储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措施,供参考如下: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进行技能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例如: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内实验室,要求学生按照已画好的图纸和任务单进行梁、板、柱的钢筋绑扎。梁、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多长,先计算出来,然后用粉笔画好,请老师验收,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板按照“验收规范”来进行绑扎,板中部要求采用跳扎。所有的都绑扎好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验收,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利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

(2)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毕业设计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工民建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训练课,是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学习汇报,能训练学生把几年来学到的专业知识合技能通过独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上的指导,而对于综合运用实践知识和功能则要求进行设计技巧分析,解决完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经过指导老师启发式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设计和绘画等内容,必要时给予指点;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对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查和提出意见;解疑时着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的能力、熟练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清教学计划的核心作用,突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教学计划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课时有限,课程多、内容多的矛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工民建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可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在“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计算”等课程上有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工民建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手段,也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技术含量,把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70-03

2014年7月23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工作座谈会召开,双方就共建传媒学院举行了签约暨揭牌仪式,并召开了传媒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贵州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正式启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在民族类院校中实施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类学院。自从部校共建工作开展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界与业界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部校共建,属于新生事物。脚下的路如何走,舍探索而别无蹊径。

一、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基本情况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成立于2010年1月,是学校根据学科专业调整将原属不同院系的相关专业经过优化整合,成立的贵州省首个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体建制的二级学院。学院现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1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形成了文、理、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学院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抓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新闻传播学成为贵州省首个人文社科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先后获批贵州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贵州省广播电视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自2014年,学院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招收“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0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8人;在校本科学生1728人、研究生35人。学院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拥有全面专业能力为教学重要目标。学院下属的“现代传播和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贵州省首个省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备资产总值逾2000多万元,技术水平先进,实施齐全,居于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提供了现代化平台。

二、部校共建传媒学院的目标

部校共建传媒学院是贵州省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有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开展部校共建,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极其重要。目标过低,失去共建的意义;目标过高,无异于空中楼阁。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确定的目标是: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民族大学各自优势,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新闻人才,为贵州省新闻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目标定位,为其取得既定成效奠定了基础,其实际做法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要深刻认识部校共建工作的时代背景、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共建工作,不断提升共建水平;要把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建设成为贵州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培训高地、理论高地以及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智库和研究阵地,密切联系媒体发展和舆情实际,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前瞻性研究,破解当前新闻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突出共建特色,充分发挥贵州的地域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贵州省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要建立起贵州民族大学与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单位等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围绕共建任务,将共建内容科学化、具体化、项目化;突出学用对接,努力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确保共建工作办出特色和水平,取得实效。历史的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凡是重要决策的做出,必须事先就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否则,则易于步入歧途。

三、部校共建传媒学院的内容与成效

部校共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举措予以有力的支撑。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在部校共建中,从精品课程建、共建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建设三方入手,无疑找准了切口。其新鲜经验,也为其他单位部校共建提供了借鉴。

(一)精品课程建设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部校共建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工程建设。一年多以来,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张广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芳芹、副部长谢念等领导多次莅临学校分别指导“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知行合一: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做一名符合要求的贵州好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背景下的新闻职业素养与道德”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通过共同观摩师生影视作品、听取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实习体验与学习汇报,以及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加深了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认识,为自觉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立了以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鹏程为负责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团队,努力搭建党建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会贯通的平台,全力推进建设凸显贵州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工程。

二是创设“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自从部校共建工作启动后,传媒学院创设了“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主要邀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业界精英与学界名师走进校园为传媒学子举办讲座。先后邀请贵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冲,贵州日报社社长宫喜祥,贵州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邹虹,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霍邢平等分别就“放眼互联网时代,投身网络传媒大发展”“关于网络时代的新闻摄影”“新闻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素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国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蒋晓丽、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和根等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发展前沿问题与师生进行了分享和交流。这些讲座的举办开阔了师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传媒学院在2016年部校共建工作计划中,已将“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作为部校共建工作的亮点和品牌进行打造,计划邀请国内知名的媒体记者及主持人走进民大,进一步提升讲坛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是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根据部校共建实施方案,传媒学院通过组织有关学界业界专家召开论证研讨会和学生交流座谈会、积极主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等方式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课程体系。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时代性。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三适应、两并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学科并重、传播技术与社会能力并重。例如,在培养方案具体实施中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的质量,将原来安排在大四后半阶段进行专业实习的时间调整为大三下学期,有效避免了学生因考研、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与实习时间冲突的矛盾,确保学生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共建骨干队伍

一是开展“互聘互挂”工作。201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与省主要新闻单位互聘互挂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部校共建传媒学院互聘互挂工作的序幕。通知要求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所在的媒体单位每学期选派2-4名资深编辑记者到学院挂职任教一个学期。现已选派贵州卫视公共频道副总监刘克舜担任2014级新闻专业《摄像基础与编辑制作》课程教学,每周4学时;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张兴为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讲授《新闻策划与采编》,每周4学时。当代贵州先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燕、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群工部主任侯德明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传媒学院学生进行授课。同时,传媒学院每个学期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媒体单位挂职6个月,学院已先后选派6名教师分别到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室等省主要新闻单位(部门)挂职学习。互聘互挂工作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师媒体实战经验欠缺等问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案例,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是开展专项培训。2015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贵州省传播学学会和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了“贵州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暨网络政策法规”专题培训班。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全省新闻宣传骨干队伍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宣传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宣传干部网络政策法规的水平,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为期四天的学习中,课程安排突出前沿和实用性,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国内和省内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专家和学者。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采取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等形式。通过双方的培训合作,学院师生和宣传部门骨干人员在学习与交流中对新闻理论与实践有了新了认识和提高。省委宣传部和传媒学院已达成协议,今后双方每年将不定期至少举办两期面向全省新闻宣传部门骨干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三)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立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专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贵州省主要新闻单位与传媒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该举措进一步完善了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等贵州省主要新闻单位合作共建的省级媒体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各类实践基地24家,其中包括19家网络人才实践成长基地;与县(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合作共建基层新闻单位实践教学基地4家;与有关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乡镇合作共建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教学基地1家。

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学院通过部校共建积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前期考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公共传播培训中心,邀请贵州电视台等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学校投入200多万元建成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演播厅。该演播厅集成了新闻模拟、电视访谈、电视新闻播报、虚拟蓝箱、影视观摩及教学点评、信号调度控制等为一体的集成、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既可以满足电视摄像、摄像基础与画面编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作与特效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又可以作为贵州省宣传部门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服务社会的共建共享。

(四)研究智库建设

一是成立“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经申请,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挂牌成立贵州省“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任务是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人才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贵州省传播能力建构现状的同时,针对贵州省情结合移动互联网社会的背景,探索提升贵州省传播能力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全力提升贵州传播能力,使媒体讲好贵州故事、传播好贵州声音,引导好贵州舆论。

二是成立新闻阅评工作组,搭建交流平台。传媒学院分别与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网信办新闻宣传处合作,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学院多名教师承担新闻阅评工作。新闻阅评工作范围涵盖平面媒体《贵州都市报》《贵阳日报》《贵州商报》,广播电视栏目《百姓关注》《法治第一线》,网络媒体多彩贵州网等。学院教师发挥专业理论知识,结合阅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了互利共赢。同时,学院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创建贵州省网络传播微信公众号工作,利用新媒体传播及贵州前沿动态,分享业界最新成果,充分发挥网络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促进贵州省新闻舆论、宣传思想工作健康发展。

部校共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新闻专业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从传媒第一线请进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授课,另一方面又为学校教师接触传媒搭建了平台,从而扩展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使得新闻专业教学脱离实际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第3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随市场需求不断发展,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由于自身在硬件设备、社会认可度上不足,加上就业压力,民办高校要发展壮大,必须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矛盾的持续升温,学生就业前景较为严峻,探究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形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不明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导致学生毕业就业不够理想。如今艺术设计专业已逐渐成为热门专业,据初步调查,在2014年全国2246所高校(含民办普通高校444所)中约80%以上学校有艺术设计专业。从人才培养上看,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自身在硬件设备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中仍显滞后,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内容脱节传统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艺术设计职场实践环节的指导,无法将艺术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设计层面上仍是“纸上谈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价体系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学习。2.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丰富,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民办各高校艺术设计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学科设置将打破常规,新媒体语境能为艺术设计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路径。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内容与艺术实践无法衔接,严重影响艺术设计创作水平提高。3.艺术设计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仍不足,缺乏校企深度合作,无法达到职场需求民办高校由于实验基地与实验条件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造成学生真正实验机会较少,创新意识无法提升。加之对毕业班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不够严谨,教学实践表面化,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学生学到课堂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应用。4.缺乏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河北民办高校由于缺乏一支具有优良素质、技术精湛、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中难以保证具有教学经验与行业一线工艺美术师经验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指导、更新学生知识结构、将行业的技能要求带入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路。5.艺术设计教学与河北地域文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河北文化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国家从文化产业层面也提出弘扬大国的“工匠精神”这一口号。但由于很多教师传统教学内容模式是闭门造车,无法与产业有效对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高校教学产业观念淡泊。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提高学生对河北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能力,这是艺术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6.艺术设计教学中忽视职业复合素质的塑造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强调技术培训下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创新内涵与职业素质不高。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人才职业复合素质,提高职业复合能力,能够使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河北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取得一定市场认同,但是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民办高校由于一度扩招和不重视专业特色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因此,需要对构建河北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同时可以建设计工作室、艺术研发中心、校内建厂等,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二、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究

河北民办院校需加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探索,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以艺术设计就业为导向,增强课堂实践设计教学力度在河北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应以河北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岗位需求为立足点:(1)加强河北文化产业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入,在现代艺术设计学习中深入挖掘河北文化产业资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促进河北文化产业资源的传承。其中民间美术,如唐山皮影、武强年画等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有效提升学生设计文化视野,拓宽知识面,形成“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商品”的全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2)将河北现实的社会岗位项目引入课堂,将艺术实训融入实际教学之中,严把教学质量,研究教学方法,建立课堂评价。(3)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注重大作业或毕业设计艺术作品的成果转换。学生设计作品由高校与企业共同严格考核,构建高校与企业实习单位、设计创作、就业环节的“一站式”教学评价,将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成绩作为职业水平考核的重要依据。(4)拓宽校企合作路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对行业最新的工艺和创新设计方式的融入,在项目教学中探索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按照课堂、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方式建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路径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以此实现河北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就业有效对接。2.推动艺术实训项目工作室建设,提高设计教学质量河北民办高校应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加强艺术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应体现专业特色,与岗位需求教学结构相适应。依据岗位开发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传统专业的壁垒与界限,加强团队合作,以专业工作室为起点营造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气氛带入,企业真实课题带入,与企业人才需求直接对接。高校在以市场、就业、职业为导向的理念下,构建专业项目和工作室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产业对接的工作室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向公司员工岗位转变,指导教师向艺术指导转变,教学场所转变为企业艺术创作环境,毕业设计成果最终转变为商业产品。同时,提升工作室制建设,形成学生艺术工作坊、指导教师创作室、企业工作室“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实践能力建立起与今后职业相一致的职业规划,学生成为项目任务的主角,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毕业、就业零距离。实践证明,经过系统地以就业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教学,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职场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对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需求,能尽快展现自己职场实践能力。3.以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与“设计竞赛”等方式建立实践教学环节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竞赛内容丰富,如大广赛、中国大学生学院奖、全球华人金犊奖、艺术设计竞赛等,相比于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构建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在设计竞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国际化,观念与时俱进。在竞赛中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实践,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创意、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构建校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整合市场相关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就业能力的整体提升河北民办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不但可以提升学生“教、学、做”一条龙的实践效果,同时能提高服务社会的力度,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艺术创意的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在学校通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后,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学习,能增强市场观念,巩固完善已学习的知识,在互动中形成学生与社会接触的窗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创作实践与就业对接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河北民办高等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提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实践创作发展。这既为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艺术设计人才提出更大的挑战。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学校要将实践(实训、实习、实操、实验)、模拟项目、设计参赛、教学汇报巡展教学环节进行融合设计,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今天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在为生存进行创新发展,河北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艺术设计的专业优势,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范围给予河北民办高校自,形成实践特色教学与“职业化”教育对接的模式,力求将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建成教学定位准确、市场目标明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化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的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目前,河北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在实践教学中仍显不足,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教学研究仍然缺失,这将影响河北民办院校转型发展。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需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应加强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职业为导向,构建课堂、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项目工作室、新工艺开发、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专业竞赛实战等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形成自身特色,形成河北民办高校与社会需求“共赢”的局面,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与创新力的艺术设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卫丽,曹猛.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探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3

[2]燕宏.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初探[J].美术大观,2011

[3]陈敬国,闫超,吕丹丹.基于就业导向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品牌,2015

第4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然要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实践教育方式,二者间这一天然结合点推动了近年来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本文侧重从民族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转变,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其一,火热的招生与严峻的就业相冲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国内几乎所有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也较为热门。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连续四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四年居高,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其二,与名牌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客观来看,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多少,比如我国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是在1999年,而在2000年吉首大学就举办了第一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当然,光有创业教育理念还不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受限于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等方面劣势,在创业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高校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构建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已已经成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迎挑战、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其一,观念转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例如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很早就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其二,政府扶持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2001年,为加快培养西部发展急需的高等人才,中国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计划实施10年来,受援高校和支援高校的数量分别达到67所和94所;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可以说,对口支援计划给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其三,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前,创业型经济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逐渐兴起,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为西部民族地方高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营造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民族地方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更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把特色性原则作为学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

2.实用性原则。体系构建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要充分体现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系统性原则。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众多要素,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把握,不能把某一部分、某一指标作为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而应从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学生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既要有清晰明确的总体思路,也要有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持续完善,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系构建的总体化、综合化和持续化。

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如图1所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构成:

其一,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基础理论教学应以管理学为核心,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等方面建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特色模式。

其二,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广大学生主体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以及创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需要从三方面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一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型经济的介绍。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中小企业经济。民族地方高校大都地处落后或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立足区域特征及民族地方高校实际,积极宣传介绍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相关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二是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当代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其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亦或自主创业,良好的综合素质都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民族地方高校应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和创新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素质能力;三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增强创业自信心。

其三,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任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层面,主要通过选用具有代表性和区域特色的案例,运用专业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大力实施模拟教学法,即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管理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和实操能力的目的;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层面,首先要积极“请进来”,即经常邀请校外各行业各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来校讲座,建立职业经理人讲座长效机制,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走出去”,即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方针,巩固和完善原有实习基地的同时,持续拓展校地、校企及校际间合作,努力发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广的实习内容。

上述三个教学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都是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及体系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落后者与追赶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并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一是要改变以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多少为判断标准的传统人才观念,转而树立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现代人才观念,系统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着力打造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特色性,逐步建立人才培养的非对称优势。

2.完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实践教学条件与氛围。软硬件环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专业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师资软环境,强调的是“人”;二是以专业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硬环境,强调的是“物”。无论“人”还是“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人”和“物”的基础与实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整体偏弱。未来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者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对现有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与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民族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与资源的扶持,大力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与完善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逐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寓教于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

3.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除了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宣讲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等相关知识外,还需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激发机制: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民族地方高校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弱是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在校内定期宣传这些优惠政策与支持,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热情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更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当地创业,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知名企业的魅力与成长历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大建立与当地中小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的长效稳态合作机制,让学生对现实企业的创立、运行和发展过程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4.“学、研、用”结合,构筑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方面,要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有机会依据自身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研”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参与相关教师的纵(横)向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兴趣与质量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用”方面,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营销新星”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施展其才华的舞台。

5.持续跟踪评价,推动体系调整与完善。持续的调整与完善是体系适用性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评测系统:一是体系实施主体对体系本身的评价。其中既包含民族地方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也包括各任课教师对体系的评价;二是体系适用对象即各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体系的评价。学生是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具客观与公正性,理当将他们的评价给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三是体系的校外合作方的评价。校外合作方虽没有直接参与体系的构建,也不是体系实施的主要主体,但整个体系从构建到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与支持,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予以重视;四是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如何,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最具发言权,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与走访,从而掌握体系实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 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91-94.

[2] 杨之雷,等.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

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12):73-74.

[3] 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6-117.

[4] 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

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6):37-39.

[5] 邱州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47-148.

[6] 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

105.

[7] 丁永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78-80.

[8] 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3):21-22.

[9] 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

第5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0年8月,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于1950年8月成立时为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2万余人。学校现有56个民族在校生22059余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59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有4个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2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47多人。有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1个教学团队,有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有1个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有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有3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和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获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1项,国家教改项目6项,省级精品课程24门。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6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58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1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252项;出版专著614部,8255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24篇。科研成果获得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05余项。学校研发《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国际期刊指南刊物,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两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俄、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八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15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外教和近400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李铁映、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专业设置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十分突出的院校之一。

二、学院及专业介绍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起步于1951年,以培养音乐表演、教育、创作人才为目标。现拥有我国当代作曲家尚德义教授,小提琴教育家、音乐学家李曙明教授、声乐教育家赵景华教授等学科带头人。聘请琵琶大师刘德海、作曲家王西麟、陆在易、王世光、刘聪、楚兴元,声乐教育家赵登营、栾峰,合唱艺术家黄培方等为兼职教授定期授课。学院设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演唱、演奏)三个本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艺术硕士培养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讲师18人。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800余人。《人民音乐》、《音乐创作》、《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年鉴》核心刊物及其它刊物共发表我院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文集《天人乐舞》、《乐舞论》、《中国艺术歌曲论》、《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音乐美学学术年会”、“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以及相关李曙明教授学说的“‘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专题笔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受国家民委委托先后组成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出访西欧与非洲。学生合唱团获《首届中国室内合唱比赛》、《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黄河大合唱合唱邀请赛》金奖。

咨询电话:0931-2938146 2938141

音乐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程度的演唱、演奏、伴奏能力及教学能力。可在高等院校、中专和各类中小学任教;在各种音乐研究部门从事研究工作;在文化艺术团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社会音乐活动。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与合唱指挥、声乐、钢琴和其他乐器、教育学、心理学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全面的音乐理论修养,熟练掌握作曲技法,具备创作能力,可在高等艺术院校任教,或在各类文艺团体、艺术教育机构、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团体担当作曲、指挥、从事艺术行政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法、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钢琴、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律学、音乐美学、艺术概论、名作赏析、电脑音乐制作等。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第6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民建教学;现状;方案创新;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74-02

一、工民建教学的现状

1. 工民建教学的主要内容。工民建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机械、水利等方面的相关工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板块。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其中,基本的文化课包含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课程;专业课包含建筑制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及建筑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基础技术知识。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提高教学的质量。

2. 工民建教学存在的问题。普通的教学重点通常是放在课堂内部的教学,而对于中专工民建教学来讲,更应注重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讲解传统的书本知识,即使每个学期都组织实习,较短的时间也无法让学生将知识完全消化,真正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果不经常进行实践锻炼,即使是在校成绩十分优异的毕业生,初到工地进行现场指导施工也会常常面临很多难题,觉得无从下手。

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前往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全面的训练和实践。比如,教师可在假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假期之余到施工现场参观,观察一线施工人员的操作,听取他们的讲解,然后在现场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从而更娴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工民建教学中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案探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化,人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中专生而言,通常都是作为技术职工进行就业,面临的社会压力巨大。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一大难题,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结合实例来探讨教学方案的创新。

1. 因材施教,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筑施工类的工作,往往对技术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一水平,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施工现场发展的需要,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各种问题。中专学生的入学成绩通常不尽如人意,通常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工民建这个陌生的专业来讲,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带领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从而树立专业信心。对专业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才能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例如,教师在开学之初,可以就专业的现状及就业等方面组织研讨大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提问,经过专业老师的讲解与互动,学生能形成初步完整的专业印象,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学习专业知识。

2. 创新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计划赶不上变化。目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赶不上实际生活中的变化发展,大部分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面临困惑。面对施工现场,常常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学到的知识不够用。更有甚者,当所面临的实际工作找不到课本上的理论依据来指导时,常常会产生恐慌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传统、落后,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思维能力,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讲授传统的理论知识课程时较为枯燥,机械地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对号入座,套用公式等。比如,当培养学生建筑识图、建筑结构和房屋构造这类基本知识时,课本上的图片往往较为抽象,容易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感。此时,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以3D的方式将建筑物呈现出来,让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实践,通过实物进行具体地讲解,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塑造。遇到比较复杂或是难以理解的课程,如在讲授预算施工这类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开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施工场地的各类工作人员,通过表演将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切实理解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所应负的职责和维护的利益。同时,以比赛的方式展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在自身表演的同时观摩他人的表演,找出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与其让学生盲目无味地学习专业课程,不如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 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建筑类专业,教师在进行工民建的教学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更要结合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娴熟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学校可以组织工地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掌握各种施工管理的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动手能力,积累施工经验,应对将来工作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进行工地实习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做好大量完善的准备工作。在实习之前,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实习报表,学生可根据表上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实习,将实习的工作清晰化、简洁化、合理化。同时,带队实习的老师还应提前深入实习工地进行考察,针对不同的专业项目进行人员的安排和分配,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二是要指定相应的负责人,对实习工程进行细致的管理。所挑选的负责人不仅要监督学生学习和工作,还要照料、保证学生在外的安全问题;三是积累经验,做好工作总结。学生可根据事前的报表进行整理,总结实习的宝贵经验,以便于日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工作经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更能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建工师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会适当穿插施工现场的实践学习,常常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学习实践,以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及时的运用。毕业实习时,学校还建立了实习跟踪检查机制,由专业教师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现场专业跟踪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难点,并进行解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工民建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适应就业的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抓住工民建专业学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浅谈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10,(3).

第7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1、精心组织旗委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定了旗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学习制度,进一步规范旗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旗委中心组组织了1xxxx集体学习,党校举办了13期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190xxxx。突出抓调研、办实事、促工作,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课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等主题,召开了旗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邀请了内大教授呼其图、市党校校长李文艺、教授苏永清、市委副书记孙炜东分别作了《民族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跨越式发展中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等专题讲座,提高了旗委中心组成员对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旗委中心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宣讲,并结合课题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文章。 2、扎实推进理论进基层。健全基层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基层理论学习的组织引导,联合举办了科学发展观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培训班,培训理论骨干40xxxx人,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基层宣讲,开展了“点燃绿色激情,推进全面小康”、“同铸绿色、共建和谐”等主题宣讲活动4xxxx场次,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知识送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身边,受教育人数达400xxxx人次,促进了理论常下基层。各基层党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两个条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专题学习,在基层形成了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

3、深入做好理论宣传研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辟理论专版专栏,积极营造学理论、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结合形势编写印发了《党员干部理论政策学习问答题》60xxxx册,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教材。在全旗组织开展了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建设绿色乌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读一届八次全委会精神”等理论研讨活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向市社科联上送论文6xxxx篇,有1xxxx篇获奖,达到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实效。

4、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宣传工作,在全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以铸牢“主心骨”为重点,以架通“连心桥”为核心,以做好“贴心人”为根本的“心系百姓、绿兴乌审”主题实践活动,达到了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

二、围绕中心,把好导向,着力营造起了良好舆论氛围 紧扣中心,把握导向,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加快发展中。

1、探索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路子,创新工作方式,整合新闻资源,构建新闻工作新模式。一是举办了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聘请了33位骨干通讯员和7位新闻评审员。二是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为旗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旗经济工作的战略目标、思路和举措,组织开展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集中宣传战役。三是提高了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坚持把“三贴近”原则贯穿新闻宣传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整体策划,组织宣传战役,打好服务发展这一主动仗。指导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努力提高新闻采编质量,发挥旗电视台、电台宣传功能,截至11月底,全旗广播电视自办节目共播出蒙汉语新闻230xxxx条,其中在市级电视台、电台播出455条,区级6xxxx条,中央级18条,社会新闻《内蒙古发现嘉庆年间一口大锅》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选用播出,进一步提升了乌审知名度,扩大了乌审影响力,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宣传。围绕“四大产业”,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专题宣传,进行了“解读绿色乌审”系列报道,营造了举全旗之力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围绕“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和“心系百姓、绿兴乌审”主题实践活动,在《绿色乌审》、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努力把旗委的决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精心策划,在市级以上媒体重点推出了“解读绿色乌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乌审”等专题、系列报道;配合鄂尔多斯电台、电视台完成《构建和谐看跨越》大型新闻系列宣传报道的制作,对我旗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谋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旗各主要交通要道两侧设置了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推出了《绿色乌审兴工谱》、《华丽沃野谱新篇》、《风正一帆悬》、《加强行政监察、促进依法行政》等10部重点专题片,开办了《聚焦绿色乌审》、《党旗飘扬》、《时代先锋》、《妇女风采》等专栏,紧紧围绕第一要务,积极宣传旗委、政府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决心、思路和措施;积极宣传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宣传各行各业围绕发展搞服务,围绕发展抓招商的做法,提升了我旗的良好发展前景、投资环境和整体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着力抓好系列主题社会宣传。采取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黑板报、宣传栏、专题专栏、等形式,组织开展了市委全委会、旗委扩大会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政策法制、科技教育、人口抽样调查、环境保护、国防教育、双拥工作、重大节庆等主题宣传。《绿色乌审》、电台、电视台、网站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新闻报道,在全旗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了对社会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4、突出抓好破解“三农”的宣传。一是抓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宣传。强化新闻媒体的合力,对我旗深化帮扶措施进行了大份量、有深度的宣传,二是抓好农村改革的宣传。积极做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农村群众迅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引导农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进一步做好“同森”“皇香”等农牧业品牌的宣传,推动了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打造品牌、树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对外宣传工作 把对外宣传继续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着眼打造乌审品牌,着力树好乌审形象。

1、深化重大主题对外宣传。精心策划,在市级以上媒体重点推出了“解读绿色乌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乌审”等专题、系列报道;配合鄂尔多斯电台、电视台完成《构建和谐看跨越》大型新闻系列宣传报道的制作,对我旗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谋求“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2、围绕重大活动对外宣传。围绕“萨拉乌苏草原文化促进会”、“第1xxxx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暨牧区大寨命名40周年”等重大活动,邀请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记者来我旗集中采访报道,共接待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民族报、香港大公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北方新报、山东电视台等3xxxx家媒体30xxxx名记者,与新闻媒体相互配合,专门组织力量在第一时间对活动全程进行集中强势报道,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了乌审旗。组织开展对外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活动,旗乌兰牧骑先后赴西安、郑州等地对外交流演出26场次。积极参加开展涉外经济贸易活动,旗委、政府组织参与香港经贸洽谈会、组织参观考察了棋盘井工业园区、在南京羊毛市场进行了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拍卖会等活动,并发放了数百套画册、光碟等外宣品。

3、加强主流媒体对外宣传。积极争取上级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强势媒体的支持,立体式对外推介乌审旗。其中,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中国女性记录》播出了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迹;策划并邀请中央电视七台“搜寻天下”栏目制作播出了《成吉思汗帝国的国旗》上下集、《毛乌素,我决不放弃》上下集、《沙漠里的养鱼人家》五部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播出了我旗制作的新闻《内蒙古发现嘉庆年间一口大锅》;邀请内蒙古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席尼喇嘛诞辰130周年纪念》、《嘎鲁图第四届诗咏比赛》专题片;鄂尔多斯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文化大旗路正长》等专题片;并请山东电视台拍摄了外宣专题片《西部胜境,绿色乌审》,制作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邀请内蒙古电视台“相约周末”和“音乐部落”等媒体栏目前来乌审旗制作专题片。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在我市各级媒体刊播报道乌审旗的新闻、消息、专题200xxxx篇,中央级媒体38篇,区级媒体26xxxx篇,进一步提高了乌审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借助多种渠道对外宣传。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加强我旗外宣品制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注意外宣品的实效性。抓好重要窗口、旅游景点、宾馆饭店等涉外场所的外宣品陈列建设。积极培育“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席尼喇嘛故居”、“萨冈彻辰纪念馆”等对外宣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外界参观考察和记者采访报道,扩大我旗外宣品在区内外的影响力。同时,组织制作推出各类文化书刊、画册、vcd片2xxxx种。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把开展网上宣传作为提高我旗对外宣传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我旗互联网的新闻宣传,积极占领网络宣传这个舆论阵地。结合本旗实际情况,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内蒙古新闻网,全面介绍了我旗资源优势、投资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发展等概况,对于宣传展示乌审旗、打响乌审文化品牌,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把绿色乌审网站列入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技术监控,加大了即时新闻宣传量,力争网站建设走进全区旗县级前列,成为对外宣传乌审旗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以人为本,着眼立人,深入推进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弘扬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席尼喇嘛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挖掘乌审旗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革命遗址资源,利用节庆日组织开展瞻仰参观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开展学习牛玉儒、任长霞、郑秀英等学习教育活动。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纲要》培训班20期,培训干部群众100xxxx人,农村牧区宣传文化站组织广大农牧民举办《纲要》知识竞赛xxxx,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税务杯”全旗青少年法律与公民道德知识竞赛、“6.26”禁毒宣传活动、“十位好母亲”、“十位好园丁”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活动,并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了旗内xxxx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部分公益性文化设施。广泛开展了“校园拒绝邪教,家庭拒绝邪教”活动,营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以加星晋级为目标,精心组织了星级文明竞赛活动,集中时间开展了第六届“文明进万家”百日行动,命名“文明进万家”示范村xxxx,有效带动了农村的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了道德、治安、科技、文体、卫生、法律“六进社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对XX年以来第一届重新认定的鄂尔多斯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以及XX年新申报的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进行了验收复查,切实夯实文明基础。今年我旗重新申报市级文明单位2xxxx、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xxxx、自治区级文明单位xxxx、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xxxx,有xxxx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xxxx单位被自治区命名为区级文明单位。

五、紧贴实际,服务群众,加快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抓群众文体活动。主动对接群众科技文化需求,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正月十五灯谜展、焰火晚会、元宵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乌兰牧骑专场演出等文艺活动近百场次,观众达2xxxx万人次。每周由各中小学、幼儿园在苏里格广场组织一次专场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七一期间,举行了“庆七一歌会”大型文艺汇演,教师节举行了专场演出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全旗引起了广泛反响。围绕文化教育年这个主题,联合学校、社区以广场为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少儿书画现场大赛、草原文化成就展、“石化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全旗文化户重新进行了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分等分类,明确职责。充分利用蒙古族传统敖包祭祀文化在我旗留存的优势以及蒙古族源远流长的歌舞文化,着手申报我旗为“草原敖包文化之乡”、和 “民族歌舞之乡”。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广场文化,为干部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倡导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氛围。

2、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宣传思想工作考评要求,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调研。组织“三下乡”活动,全年举办理论宣讲18xxxx场,受益农牧民xxxx多人;举办科技讲座195场,培训农牧民2600xxxx人;举办文艺演出20xxxx场,观众达xxxx多人;放映电影175xxxx场,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演出84场,为农牧民赠送科技图书60xxxx册,科技信息报20xxxx份。同时无偿开展卫生知识咨询、卫生保健、义务诊疗、技术帮扶。举办了乌审旗首届萨拉乌苏文化节民族地方文献和民族用品、工艺品展览,展出了由我旗文艺工作者创作的21xxxx部体裁不同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和16xxxx乐器、根雕、民族用品及工艺品。展览期间,自治区及市、旗各级领导和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观看了展览,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注重工作创新,充分利用历代名人、革命志士、典故趣谈等相关资料整理成章,赋予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新亮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抓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新文化投入方式,整合文化资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成一级文化站xxxx,XX年10月,总投资150xxxx元、建筑规模达1000xxxx米,集影剧院、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健身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全旗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工作全面铺开,在利用传统方式招商的同时,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网上招商。目前已在鄂尔多斯旅游网旅游招商项目xxxx。引进并落地实施旅游业开发项目xxxx,对萨拉乌苏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九游白纛进行综合开发,涉及引进资金1.84亿元,昭示着乌审西部第三产业发展将得到大幅推进,区域财政和农牧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启动了巴图湾景区改扩建工程,《乌审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萨拉乌苏旅游区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九游白纛游牧生态旅游区总体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预示着乌审旗旅游业从此将步入理性发展阶段。旅游业收入创历史新高,全旗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xxxx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xxxx元。XX年7月,关于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做出规划文本)通过自治区级评审论证,部级规划论证审批已接近尾声。申报海流图庙、大石砭庙、巴图湾抗联旧址等14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乌审召庙、蒙古大汗国九足白徽遗址、梅林庙、十里梁古墓群、郭梁古墓群等8处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嘎拉图庙革命旧址、翁滚梁古墓群2处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嘎拉图庙革命旧址已经通过评审论证,顺利成为第六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旗委政府委托乌审召生态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萨拉乌苏”、“乌审召”两个系列商标。系列商标共包括化工、燃料、皮张、毛肉、农作物、饲料、旅游业、药品、饭店、销售、建筑、房地产、工艺品等34类(件),此举为“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战略和拉动“四大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打响品牌化、推动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10月份,由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文管所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在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萨拉乌苏组地层中挖掘发现了7xxxx件披毛犀骨骼化石,xxxx鄂尔多斯人胫骨化石,xxxx鹿化石,xxxx羊化石。这是萨拉乌苏遗址出土化石数量较大,方位明确、地理位置准确的一次发掘。同时,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民政府委托,内蒙古文物局召集内蒙古文物专家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馆召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自治区级专家论证会,《萨拉乌苏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已经顺利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投资50xxxx元对乌审召庙进行全面修缮。

4、抓文化市场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队伍,针对互联网、游戏机、音像、书刊等市场存在的问题,联合开展了专项检查整顿,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7xxxx次,出动执法车辆145台次,警告、处罚违规经营场所xxxx,依法查缴非法出版物20xxxx本,非法出版音像制品312xxxx张,查处违规经营网吧xxxx。在全旗安装了“净网先锋”网吧管理平台,和区、市网络文化市场对接联网,实现了网吧的集中管理和全程监控,丰富了监督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打击了非法经营活动,促进了我旗文化与出版物市场健康有序、不断繁荣。

5、抓文学艺术创作。我旗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在打响品牌战、推动产业化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坚持面向群众、贴近基层、多出精品的思路,全年共创作舞蹈xxxx,歌曲25首,小品、相声xxxx,器乐节目xxxx,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完善了大型民族风情组舞《敖包乃日》,并赴西安、郑州等地演出,受到普遍欢迎。在8月份召开的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乌审旗乌兰牧骑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集体演出金奖、团队一专多能奖等七项奖项。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征文大赛,并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册,编纂出版了《乌审旗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乌审旗诗选》,着手收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乌审旗专版,目前,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增强素质,提高效能,进一步推进了宣传思想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学习教育,推进效能建设。建立并坚持了每周一理论学习的制度,采取自由讨论、集中辅导等多种形式,组织了xx届四中全会、“两个条例”等学习2xxxx场次,开展了向郑培民、牛玉儒、郑秀英等学习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部机关干部的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新闻系统组织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2、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创业竞赛。努力在宣传系统营造“充满正气、充满情谊、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树立了“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工作作风。在认真做好宣传思想本职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做好联系点工作,制定了联系点工作计划,多次深入联系点,为乡村理清发展思路,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一年来为联系点贫困户捐资200xxxx元;为帮扶户送去磷酸二铵7袋,碳酸氢氨24袋,折合人民币180xxxx元;部内领导干部还深入联系点指导了青贮、秋收工作,竭力改善贫困户生活;利用部内优势,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贫困群众积极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为联系点农牧民进行政策、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等培训xxxx,联系点农牧民培训人员达20xxxx人。

第8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于2001年6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国广厦控股公司独家投资5亿多元创办,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学院位于东阳市江北新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2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笔者白2006年起,担任学院人事处处长。从中认识到,作为人事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工作当中应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化解其中风险。时经多年的积累与思考,拟就此作些议论,粗略地表达自己的管窥所见。

一、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等两个部分。自1980年中国成为世界产权组织的成员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专有技术,等等。涉及面几乎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领域。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重视专利申报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目的,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例如我们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席草生产的需要,研发了“双头并列式自动席草搓绳机”,极大地提高了席草加工的效率,获得了专利发明权。民办高职院校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获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二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三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取得社会对学院工作的支持与合作,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重视维护教工著作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教学做”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整合,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会有大量与企业一起编写的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及教学创新成果问世。比如我院教师编写的《高职语文》、《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大家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同时,也坚决反对学术腐败,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论文的审核、相关信息的审查,加强学院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功能。

(三)突出品牌效应

我院办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规模,求生存;第二阶段,上档次,求发展;第三阶段,上水平,创品牌,最终创办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的广厦学院。为此,对校名、校标、校训,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建设,都特别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提炼与巩固,加以保护,突出品牌效应。

(四)能正视其局限性

一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认识还不够完善,不够到位;二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维护的组织,亟待设置;三是还没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目前还几乎为零。

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学校教学资源受到严重冲击。多媒体教室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大量电子版本的课程、教案、课件、试题、论文等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制资料,这在为师生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产生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潜在风险。例如,教师制作课件时未经授权使用互联网资料、学生随意下载作业、教师学术研究及学生论文中作弊以至剽窃等现象。民办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展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任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生源及学生质量相对偏低较差,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显得任务重大。学校必须对自己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的负面后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风险登记(见表1),建立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也就有所收获。下表为我院人事处根据有关理论,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在反复试行的基础上设制出来的。整体来看,其项目较齐全,等级较客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三、建立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原则,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四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是要认识知识产权对学院管理工作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认识,引起师生重视,促使师生自觉实施其中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加大要对学术腐败如剽窃等不当行为处罚力度,营造诚实、信任、公平、尊重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为创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有所作为;四是要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学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促进学校教改与科研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师层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坚守“为民而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二是要在平时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发现剽窃行为的能力,并从中做到端正学风,为逐步消除学术领域的腐败现象而努力;三是要积极参加发明创造、课程建设、专业比赛等活动,并对相应成果要有自觉保护意识;四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做到到从学生抓起。

(三)学生层面

要做到端正思想,认真学习,提高技能,从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抄袭、剽窃、重复使用作业及伪造参考资料等现象,力争德能双收,德才兼备。

第9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间工艺 专业建设 草编工艺 蓝印花布

中职民间工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学校的投入,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立足于学校的地域特色和发展实际,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初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逐步完善“接轨行业,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起自我发展的机制。

一、民间工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其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辉煌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草编工艺和蓝印花布这两项具温岭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以其各自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当地中职学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才需求的现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迫切性,选择这两个项目作为民间工艺的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1.蓝印花布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作为温岭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其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深深地根植于古老而悠久的地方文化之中。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岭新河曾染坊林立,生意兴隆,但后来随着工业化生产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染坊渐渐倒闭,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今天,蓝印花布作为部级非遗传承项目,传统印染技艺经过传承和发展也已经成为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一批年轻人来保护和传承。

2.草编工艺――经济增长点

草编工艺具有国内外两个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编工艺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编织帽的年产销量达到6亿顶以上,销售额达到35亿以上。我国编织帽等相关编织类企业众多,而温岭市仅一个箬横镇就有365家之多,产值已达10多个亿。事实表明,传统的类似于草编工艺美术产业已经成为温岭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民间工艺专业建设的探索模式

中职民间工艺专业想要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专业方向与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建立订单式的教学模式。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

目前除了相关草编和蓝印花布规模企业中的少数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外,从业人员整体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并不高,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专业教育,对各类工艺与制作领域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学校应在明确专业的建设方向后,加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民间工艺专业建设方案,并在对草编工艺和蓝印花布项目上对各门课程都设置专门、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设置结合当地帽业业务发展需求,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同时,通过认真探索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温岭帽业经济的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与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推行与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目前,温岭市工艺美术行业主要以帽业为主,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开始注重对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建设,开始关注产品的艺术性。因此,民间工艺专业在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应围绕学生适应地方相关企业生产为培养目标,采用教学实习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也就是教学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匹配,从岗位需求出发,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分为德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强化技能训练

民间工艺专业需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民间工艺专业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安排上应倾向于专业基础,考取初级资格证书。在第二学年通过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不仅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工艺、蓝印花布等)的基本情况,更要掌握相关传统技艺和生产工序,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考取中级资格证书。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安排学生或学生自行寻找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与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也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平台,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和强化训练,一方面可为参加技能大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本专业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更可协助专业教师辅导技能训练,以生带生,达到共同提高。

4.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建立订单式的教育模式

目前大多数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不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专业教育,已普遍出现行业人才短缺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蓝印花布和编织帽的企业都在坚持走科技发展之路,迫切希望与大中专院校技术联姻、引进人才,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开发力度。建立起订单式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订单式”培养使民间工艺专业的人才岗位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培养更具针对性。因此,学校应通过积极与相关企业签订订单合作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主动邀请行业专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建设出谋划策。同时企业也能为学校提供充分的设备资源、财力资源和就业实习岗位,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保障,为民间工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最后,在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中,还需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由于教学和实训场地的限制导致实训的时间和效率大打折扣、部分产品无法形成量产、经济效益难以体现等,要提前做好初步解决方案,并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提高民间工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民间工艺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