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木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木工实训总结

第1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一、总体工作要求: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

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镇党委、*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日报社和*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第2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休宁木工学校坐落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休宁县,创办人叫聂圣哲。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开始做大学教师,23岁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副研究员。他后来去美国留学了8年,回国后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一家营造木结构洋楼的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一方面因为他的公司需要木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乡,他就在休宁办了一个木工学校。

聂圣哲的确是个奇才。他二十多岁就当教授,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会员,写过好几本大学的化学教材。因为从事建筑领域工作,他不仅写过相关专著,还是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同时,他还是位于苏州的四川大学联合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他创建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并担任基金会主席。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写诗歌、写小说、写戏剧,而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戏剧《徽州女人》的编剧,林心如主演的热播剧《大祠堂》的总导演。据说他最近正在研究经济学,要写一本《劳动论》。一个人能够横跨文化、艺术、经济、教育等领域,且都做得风生水起,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办的学校也与别人大不一样。以往木工的传承大都由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即使很多职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木工专业。而他的木工学校,不收学费,全部由他个人出资办学。创办了8年多,一年招几十个人,也就培养了不到300个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却供不应求、非常抢手,还没毕业就已经被招聘一空。

学校的办学原则是道德第一,就是你首先要学会做人。校训也很简单: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与很多学校提出的“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等相比,他们的校训更具体、更明确。而且,这个校训不是仅仅挂在墙上,而是努力落实在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所有的日常生活中。聂圣哲认为,这是他们学校的“魂”。事实上,我不少学校是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的,有些学校的校训很难让人记住,但是休宁木工学校的校训却真正地让人印象深刻。校训实际上包含两部分的内容:诚实和爱心。这个校训告诉学生:犯错误没关系,犯了错误承认了,改正就好。但是,你如果隐瞒错误、不诚实,那就不能被原谅。做人的关键是诚实与爱心,而做事的关键是勤劳、不走捷径。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这几点,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为了把校训的内容落到实处,他自己还编写了一本《木工道德与修养讲义》,里面讲到了很多从祖师爷鲁班以来的木工的历史故事。同时,他还编写了一本《学生制度读本》,他说,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形成一种风气,做错了事主动承认的诚实之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会受到表扬;而对那些掩盖事实真相的人,一定要惩罚。他要让木工学校成为一个诚实人的天下。

聂圣哲总结的校训,不仅体现在做人上,也体现在专业技术训练上。他把木工不仅仅看成是一种技艺,他认为其中是有职业精神的。所以他的木工理论和实践课,首先不是培养学生怎么去动手做事,而是引导学生从内心喜爱木工这一行。他们经常通过精美的家具作品展示和参观徽州古建筑艺术,让学生体会木匠工作的创造性和艺术魅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受到木工不仅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休宁木工学校让学生在喜爱木工的同时,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聂圣哲主张:要体验做木工的乐趣和神奇,让学生体会到选择木工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是生命深处的需要。他对学生说,一块普通的材料,在一个工匠的手里能够变成一件产品甚至是一件艺术品 ,这是多么神奇啊!与此同时,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木工技能的同时,要学会感恩,学会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劳敬业的品行,要按程序按规则、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更不弄虚作假。

休宁木工学校特别强调技能训练,也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做法,他们的文化课和实训课的比例是3∶7,也就是说实训的时间必须占70%。实训过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重点向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和木工基础知识,掌握看图的操作能力,纠正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错误,使用斧头、锯子、刨子、凿子等手工工具,从练习劈、刨、锯、画线、凿眼、拼板等基本功入手来学习传统木工手艺,然后学习制作方凳、长条凳、床架、子孙椅等简单家具,最后再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因为在古徽州,能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太师椅就意味着合格了,学徒就可以“出师”了。

他们的学区负责制也很有特色。实训的时候把学生分为4个学区,一个教官管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名悟性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执行长,然后4个学区开展“比学赶超”教学竞赛活动,这是他们的教学组织形式。聂圣哲采用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即在实训过程中师兄带师弟,这样能让学生形成宽松学艺的心理氛围,师兄弟之间心理没有距离,便于沟通。

学校实行教官承诺负责制。每位教官必须保证所带学生的80%以上都能够独立地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其中至少要有10%的学生达到优秀。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接下来是末位淘汰制、奖学金制、学分制,最后是独特的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然后由德胜公司派出总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整体、构件、榫结、合角、工艺5个步骤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并逐一打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聂圣哲讲过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的木匠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也就是说,即使你只是一个木匠,但只要你敬业,你就有可能比那些平庸的博士更有用,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毕业典礼,学生们穿着非常隆重的“匠士服”,头戴“匠士帽”,被授予“匠士”的学位。他们认为,得到“匠士”学位代表着已经获得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的能力。“匠士”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着现代职业精神。

第3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28.5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1.5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1.5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19.5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11.5周实践课共3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18.5周的实践课共41.5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28.5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第4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前德门苏木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西接乌额格其牧场,东与科右中旗毗邻,南与道老杜交界,北与乌额格其苏木相连。

前德门苏木总土地面积66.6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80亩,草牧场44.67万亩,林地9.58万亩。全苏木总户数1958户,7285人。行政区划分为8个行政村,是典型以农业为主体的农牧林相结合的经济类型区。

二、进展情况

自从旗动员安排部署以来,我苏木按照《扎鲁特旗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扎党办字﹝2018﹞123号)精神,结合我苏木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高度重视,健全了组织机构。我苏木成立了党委书记苏木达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苏木办公室。

(二)制定了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扎鲁特旗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扎党办字﹝2018﹞123号)精神,结合我苏木实际,制定了《前德门苏木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三)广泛宣传培训。我苏木通过动员会、培训会、调度会、推进会,对苏木嘎查宣传培训,全面开展推进了我苏木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去年12月末前,我苏木8个嘎查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目前8个村已完成了清产核资结果确认,公示工作,并做好了软件材料。

(五)安排部署了确认成员身份工作。4月份,我苏木召开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重点安排部署了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身份工作,参会人员有苏木党委书记、苏木达、分管领导,经管工作人员,各村书记,村主任,报账员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清产核资工作方面,各村还未全面完成债权人、债务人的询证函、送达回执工作。

(二)确认成员身份工作方面,嘎查村进度缓慢,部分嘎查村初步排查认定工作都还没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推进改革工作。各嘎查村债权人、债务人的询证函、送达回执工作与身份确认人口排查同步进行。

(二)做好清产核资“回头看”工作。按照扎鲁特旗开展农村牧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验收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第5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 办学模式 创建 原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77-04

一、“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及其创建经过

“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项教学成果。其中,“树木树人”首先要求学院师生要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坚持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统一。其次要求学生明确来学校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知行合一”是坚持认知与行动的统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塑造品行的统一。“知行合一”和“树木树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是学院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模式。

“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所依托的项目基础之一是《广西高等林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组当时调研了学院50年来与广西林业息息相关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学院的办学理念――“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同时,学院进行“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系统化模式的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边推广,逐步创建“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

(一)开展校训征集活动,展现学院办学理念。上世纪50年代,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林业建设急需大批动手能力强、能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背景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柳州林业学校于1956年成立。学校成立时,开设造林、森林经营两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开辟教学苗圃和标本园,认真组织实施部颁教学计划,结合实践拟定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对学生强调德、智、体、美、技,“五育”一起抓。50年代至70年代,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积极下乡参加广西各地的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在总结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88年4月13日,确定了“团结、创新、重教、勤学”的校训,同年9月22日,学校提出了“努力办好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学校”目标。所谓“广西特色”,就是根据广西的实际,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在实行以教学为主的原则下,林科教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适应广西林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继而凝炼形成“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林校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

2002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以来,学院在积极建设优质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着手征集校训,要求校训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又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经过四年多的酝酿,2006年9月在评建期间,学院选定“树木树人,知行合一”作为校训和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既是学院贯彻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思想,对高职办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学院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师生结合教学下乡参加广西各地植树造林;80年代后林科教相结合,创办全国重点学校,培养了大批适应广西林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的历史传承。

(二)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宣传校训,凝聚人心,塑造学院形象,建设精神校园。2006年10月10日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庆50周年,在“宣传校训,凝聚人心,塑造学院形象,建设精神校园”的主题号召下,以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学院结合校庆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大门入口左侧耸立镌刻了校训的校训石,对来访的领导来宾介绍校训内涵,与他们在校训石旁合影留念,在学院网站上介绍校训,进行了“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校训的宣传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丰富了校庆活动的内涵。来自全区各地1000多名毕业的校友们和在校的5000名师生员工通过这一活动接受了校训精神文化的洗礼,荣誉感、责任感倍增,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以及文化品位得以展示,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的文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实地考察的平台,初展办学模式,彰显办学特色。根据广西教育厅《关于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实地考察的通知》,教育部专家组一行11人于2006年12月11日至14日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听取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院长报告《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特色报告《产学结合 树木树人》。学院运用人才培养工作实地考察的平台,院长报告和特色报告融入了“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项目成果,既展现了学院的办学模式,也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得到评估专家组的肯定。

(四)以示范建设为标志和抓手,践行“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评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2008年,学院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9年,学院进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培育单位行列,按照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订了学院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重点在专业建设、实践条件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领导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方案中提出了践行“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2010年,学院“建设方案”被教育厅、财政厅正式立项,“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成为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模式。

(五)以科研项目和媒体为助推器,推进“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2002年以来,学院结合评估工作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全面推进“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和基于该模式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工作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效果。为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解决好高职教育中依然存在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相互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学院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学院向区教育厅申报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项目,被批准立项一般资助项目。“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和基于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进入更高层面,有了更宽的视野;教师们撰写了诸多论文介绍了“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它的推广应用也向更广的领域纵深发展。

二、“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和经验总结

(一)特点分析。“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50多年历史沉淀而形成的规范化的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独特的背景与存续的基础。该办学模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林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校行企深层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产业发展为需求,进一步加强林业高职学院基础建设,扎实办好传统林业类专业,稳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林业群专业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由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从林业行业办学的体制向林业行业特色办学的转变,因而其“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的行业性特点鲜明:与林业紧密联系、重点专业具有林业技术特性等。这也决定了林业高职学院办学模式的明确的区域性和较强的应用性特点:行业性、区域性和应用性蕴涵着多样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林业高职学院办学模式的多样性特点。这种多样性,赋予林业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以强大的生命力。

(二)经验总结。一是坚持“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院将50多年的办学经验凝聚成“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而且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十一五”期间,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认识上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06~2010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良好,深受社会好评。二是坚持“立足林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学院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紧紧围绕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总体要求,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人才需求新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以及生源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办学规模的不断拓展,而且实现了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校行企深层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学院依托广西林业行业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重大教学成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的优质林产品,而且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彰显了学院办学特色。

三、“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操作路径和功能

“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是优秀的办学理念,也是系统化的办学模式。根据学院“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办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索其基本原理与操作路径和功能。

(一)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育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在管理的原理中有代表性的并具基础性的原理。它要求教育管理从教育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教育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运行的规律,对教育管理各方面(要素)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按照教育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教育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根据这一原理可构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系统构成要素及功能示意图(见图1)。

图1 学院办学模式系统构成要素及功能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二)“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调控原理。办学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赵庆典认为:宏观的办学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或者是办学的总体思路;中观的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对办学行为的规范,或者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等的有机结合;微观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对教学组织和过程的规范,或者是教学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

办学模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创设和执行过程,宏观上事关政府的体制,因此学院宏观层面上的办学的总体思路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和文件,动真格去行政化;中观上事关学院的章程,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适宜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以法治教。微观上事关各层级人员的执行,落实到高校就是要明确学校、校长、教授和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观”各层面上做到中宏观立意、中观布局、微观落实的谋略,使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真正走向成功。

图2 办学模式三观攻略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三)互动与耦合原理。“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是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树木”(寓行业)与“树人”(寓教育) 、“知”与“行”由多个工作层面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的实质是“树木”与“树人”、“知”与“行”的互动耦合,其过程是一个循环演进过程,是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过程,见图3。

图3

上述原理体现在办学模式上,则要求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广西生态建设的发展;体现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则要求学院“学中有工”,企业“工中有学”,学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开放式办学系统和人才培养系统,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通过“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学院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对象、内容和范围,工学结合的路子越走越宽,工学互动耦合的局面逐步形成。

(四)多层联动原理。“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中的“树木”与“树人”、“知”与“行”的结合都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多种互联要素共存于结合的系统之中(见表1) 。“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系统体现了“树木”与“树人”、“知”与“行”结合的多层联动关系,提供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的制度化模式,进而成为学院的重要办学理念和育人原则。学院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努力跟进广西生态建设发展进程和人才需求,前瞻性发展又为学院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专业设置依据。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唇齿相依,学院想拥有蓬勃发展的生机,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企业总是站在先进生产力的最前沿。市场新产品的出现千变万化,一项新技术、新工艺的问世,一种新产品的诞生,往往就孕育着一种新职业、新专业,这就给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建和应用“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综合职业能力,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表1 “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系统结构一览表

办学模式 结构 层面 要素 问题 性质 定位 理念

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 外 宏观 教育与行业(树人与树木) 发展。林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的需要 定位 主题 发展理念。林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

微观 学院与企业(育人与用人) 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学院“学中有工”,企业“工中有学” 体制 关键 教育观。教书与育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统一

内 宏观 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 教学 工作 中心 教学观。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塑造品行的统一

微观 学习与就业(认知与行动) 育人 任务 根本 人才观。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在国家、社会、市场和知识四因素中,国家一直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市场也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种外在的强势力量。而长期作为面向行业办学的林业职业院校,市场通过对行业的影响,进而影响林业行业的变迁必然会对林业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知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影响现阶段林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社会、行业和知识四因素,四因素互动分析框架如图4所示。

(五)互利双赢原理。“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系统是由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四个行为主体构成的多元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学校、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而且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是教育教学和招生就业的市场主体,政府更是关键的统筹调控主体。四者的利益关系如图5所示,形成供给与需求、教育与培养的关系网和循环链。“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办学系统化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工学结合的多元主体结构,优化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统筹兼顾了各方利益,使学校教育呈现开放式多主体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

(六)全程渗透原理。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树人树木 知行合一”是学院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项成果,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每个专业每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门课程从开始至终结的学习,甚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渗透到系统、子系统的全过程。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加速他们成长进程。

【参考文献】

[1]沈振峰.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3]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 (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项目(2013LX200);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JGW017);林业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践(2013JGA360)

第6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根据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我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国家教财司(2019)12号文件的要求,根据教财司函(2019)15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的具体要求,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拟申请“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简介

伊春林业学校是国家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9年晋升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9教育部2019(1)号文件批准首批晋升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省级花园式单位,省教育厅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伊春市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先进标兵单位。2019年,伊春林业学校被伊春市政府授予“伊春市就业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优秀单位。学校是国家CEAC认证考试定点单位。设有林业生产类技能鉴定站,是国家计算机水平与资格考试考点,伊春再就业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小兴安岭红松故乡,部级生态园林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始建于1958年8月,隶属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由伊春林管局(市政府)进行管理,是我省森工系统目前仅有的唯一一所林业中等职业学校。建校近50年来,累计培养各类林业人才两万余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9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9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有各专业实验室40个:多媒体电教类5个、林业及多种经营类10个、工艺类10个、基础类10个、机电类5个;实习工厂5个;有信息网络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生产实验中心、产品展销中心、装备维护中心;有光明集团、侨艺公司、郎乡林业局、北药集团、北山植物园、迴龙湾旅游度假村等校内外实训基地14个,有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一处,300平方米花卉温室一处、实习林场一处,林地2,583公顷、木材蓄积近10万立方米、耕地面积200亩,并建有我校的药材花卉基地,与同类职业院校相比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现有在校生2388人,教职工156人,专任教师12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6.92%,具有高级职称80人,占教师总数的51.28%(教授1人,高级讲师66人,高级实验师10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20人,中级实验师13人),双师型教师57人(高级实验师10人,注册会计师3人,会计师9人,经济师3人,律师4人,网络工程师3人,家具与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方面的高级技师8人,中级技师8人,高级营林工程师4人,园林规划设计师1人,高中级计算机程序员各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名,省森工系统带头人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研究生5人(其中3人是经济类,1人是林学类,另有工程硕士园林方向1人在读)。本科学历117人,专科学历3人,教师队伍整体师德高尚、思想进步、业务过硬、技能熟练,在我省我市职业教育界享有盛名。学校党政班子成员9人,内设机构23个,中层干部32人。

学校现有13个专业。形成了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业培训需要的,包括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园林、数控技术、机电技术、财会、家具设计与制造、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木工机械、工美装潢、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为主体,重点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二)办学方向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四个一流”(建一流队伍、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创一流业绩)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以服务经济为依托,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办学渠道和功能。办学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1、全日制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相结合;2、短期技术培训快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企业委培与市场潜在用工培训相结合;4、实用技术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职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功能,为地方建设培训了大批生力军。2019年,由我校牵头,由企业和同类院校参加,组建了区域性职教集团。发挥辐射作用,与光明集团、朗乡林业局等开展校企合作,与友好、铁力、伊春职高等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辐射办学,为培养一线急需短缺人才做出贡献。

(三)就业导向

一是突出职教特色。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办学、突出职教特色和职业特点,采用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顶岗实习、强化技能训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岗位工作能力,毕业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有课时安排、有专职老师讲课、有成绩考核,并与职业生涯设计课紧密结合,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建立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三是加强就业服务。学校建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有主管领导、专职人员、专项经费和就业信息网络,组织招骋洽谈会等,保证为每名学生提供两个以上就业岗位,近年学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

二、学校的改革与管理

(一)人事制度改革

我校从1998年起进行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师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各方面的管理科学、规范、务实、高效, 2019年以来,在我市8所大中专院校历年综合工作业绩评比中,均获得优秀级别的好成绩。2019年被晋升为部级重点校,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1)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乔巨文,研究生学历,2019年获全国百名杰出职教校长提名奖、全省十佳职教校长称号,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党委保证监督校长独立行使职责,并坚持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的重大事项须经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或教代会讨论通过。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分管工作。

(2)学校实行全员聘任制。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科室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搞活分配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实行评骋分开,人随岗定、薪随岗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实行了社会化改革,实习林场、校办公司、伙食科、浴池、托儿所实行了委托经营或租赁经营,学校负责监管,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3)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各部门年初根据岗位职责和学校总体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末通过述职汇报、实绩考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评价等形式,进行科级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二是实行督导考核制。每学期按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对每个教师进行百分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金分配、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相结合。

(二)实验、实习、实训管理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建立了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建设和管理体系,发挥了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和产品研发的功能。

(1)管理体制 我校实验室主要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由计算机教研室管理,教务科有一位副主任主抓实践教学,有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管理,学校聘任企业人员参与实习管理工作。

(2)管理规范 有健全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管理制度。有要求、规则、须知守则和考勤等制度,有各项实训实验的记录、报告,以及备品管理的卡、账、薄等。实验室实行实验员管理责任制,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的车间主任管理责任制。同时聘任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指导教师,配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实践教学严格按计划执行,按制度进行,授课教师认真做好学期实验和实训计划,主管科长和实验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计划认真做好实验和实训的各项准备。

(三) 教师实践

学校定期指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1-3个月的能力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培训。教师已经全都通过了CEAC认证,85%的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政府重视和投入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伊春市委市政府、省森工总局教育局,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召开一次职教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职教工作,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省政府每年拿出巨额资金用于职教投入;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由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带队的调研组,来我校进行调研,并积极支持以我校为龙头组建市职教集团,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社会支持、资金投入、校企联合、学生就业、扶贫助学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19年省为我校投入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市政府2019年拿出地方教育附加费的20%重点用于我校建设,近三年我校共获得专项资金1000万元。

四、申报基地的基本情况

当前国家“天保”工程和林区的资源转型战略措施实施后,东北林区已将木材精深加工业作为林区支柱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市林权制度的改革,职工家庭林场的普遍建立,对林木的综合利用精度深度加大了,这方面的人才的短缺就更加突出。不说我省,仅以我市为例,全市现有家具及木制加工企业5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全省共有1300户,从业人员29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人员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急需培训,同时每年企业对家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达2019人。学校近年来实行“定单式”培养,与光明家具集团、大连雨生集团等大型家具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标准,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为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熟练劳动者。目前仅光明一厂就有我校毕业生127人。

1、专业设置情况

(1) 招生培训 1997年我校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木材科学利用、精深加工、变废为宝、增加林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木材的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及新兴木制品企业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组建了木制工艺品制作专业。经省教育厅职成处评估批准,1997年当年招生47人,1998年又批准增开了工艺美术与装潢专业,1998年两个专业招生91人,1999年两个专业招生87人,2019年两个专业招生86人,2019年招生85人,2019年招生123人。五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19人,该专业的学员绝大多数被光明集团、侨艺木业、美溪工美厂录用,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了企业的骨干。

从2019年开始,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部分企业订单,我校在原有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木工机械和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四个专业2019年招生170人,2019年招生172人,2019年招生178人,在校累计专业人数520人。

(2) 实训基地 1998年建校内800平方米实训工厂一个,购进木工机械和木制工艺品加工机械40台套,学生产品展示室一个。2019年我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省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家具生产厂和木制工艺品实训厂。我校建有校外大型实训基地两个(光明集团和侨艺公司):光明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家具木制品生产企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研发队伍、市场开拓能力。与我校相距500米,地缘关系紧密。光明集团的部分高管有4人、中层管理人员有26名是我校的学生,人缘关系密切,为联办学校奠定了基础;侨艺公司是我省较大的专业木制工艺品生产企业,经济实力和科研生产力量强大,多年来始终是我校的实训基地。

(3)职业技能鉴定 我校设有家具设计与制作行业的技能鉴定站,林业行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鉴定站,可以开展对学生和生产一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学校还是国家信息产业局批准的国家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资格考试考点,CEAC认证考点考试单位,并负责伊春地区考点CEAC认证考试技术支持工作。

我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基本技能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鉴定证书后方可毕业。通过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了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水平,木制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学生的作品先后参加了长春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哈尔滨国际木工节、冰雪节、教学仪器展及职业教育成果会、小兴安岭森林节、小兴安岭家具及木制工艺品设计制作大奖赛等赛会的展示,获得了特殊贡献将,一、二等奖、优秀奖等,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90%获奖,2019年王斑同学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19年在全省职业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工艺品设计二等奖,计算机操作二等奖各一人。通过不断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和考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各类鉴定考试中证书获得率100%。

2、专业师资情况

学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认证考试,获得专业技能证书。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指导实验实训。学校现有家具木制工艺专兼职教师24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兼职教师8人。有双师型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侧重于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的教师14人,该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区别,该专业的专业教师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学校与光明集团、侨艺公司是共建实训基地单位,教学需要时可以随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指导实验实训,学校有5名家具专业教师在我市的家具与工业品类企业挂职,同时这些企业也有10人在我校任兼职教师,实现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

3、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用“三化一本位”的教学模式 (即以能力为本位,基础课专业化,专业课技能化,技能课产业化,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衔接),探索出“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两项培训、注重三个结合”的培养模式。

“突出一条主”即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以需要为准、够用为度、适用为先,让学生学会理解;专业课以技能训练为主,突出岗位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学校依托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岗位技能标准,调整教学计划,缩减文化课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合理选择和整合教材,开发自编校本教材。学校自编了木工机械、家具设计与制造、工艺美术装潢、木制工艺品设计与制做等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和32 种实训指导校本教材,我校教师承担了省教育厅布置的《家具与木制品专业设置标准》的开发任务,已经通过省教育厅专家验收。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校教师还开发出教学培训用多媒体课件62个,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做到有大纲不唯大纲,有教材不唯教材,一切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出发,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小而全”,大胆改革,合理组合,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学习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指定年度得到相应学分即可毕业。

“强化两项训练”即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训练和职业岗位训练,一方面技能训练课程化,增加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开放计算机房和实验室,实训室,设计室,鼓励学生业余实践和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计算机CEAC认证和职业岗位证书。近几年我校家具类专业的毕业生100%通过计算机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而获得双证。

注重“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学校以“下基层、进企业”的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目前有80%的专业课教师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次在教学中调整理论与实践课之比,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整合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因需施教,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受到必要的岗位技能培训,毕业时获得一书多证,增强尽快适应岗位的能力;三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岗位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我们一方面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职业意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学生适应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实施“三项工程”,即 “四自五爱”教育工程; “党员育人责任区”育人工程,德育评价工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和能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自己创业,成为身价百万的企业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4、合作与交流

一是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我们与伊春光明集团、哈尔滨市鹏程园林公司、大庆市园林公司、北京林源时代家具有限公司、大连雨生集团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二是联合办学采取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方式拓宽办学渠道,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松花江林管局广播电视大学、佳木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众工业学校、青岛海人学校、黑龙江省金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哈尔滨东方花卉学校、五营林业局职业高中,铁力市职教中心等学校,实行了校校联合,拓宽了办学渠道,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优势互补,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办学效益。

三是对外交流,取长补短。我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到目前已有五批共10人赴美国、新西兰、新马泰、俄罗斯考察办学。并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我们借鉴国外办学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产教结合。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产学结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主课堂。因此,我们依托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力量优势,联合兴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一是利用建设省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的有利契机,与光明集团共建高起点、大规模、功能全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二是坚持科学筹划、突出重点、合理分布、优化配置的原则,集中林区优势资源建立了以朗乡林业局、光明集团、北药集团、侨艺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龙头与我校专业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14个,把教学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学生可自主选择订单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

2、主动服务,互惠双赢 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就业岗位,技术支援,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我们为企业培养了实用人才,培训了员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我们都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专业教师组成服务小分队,深入林场、企业、社区免费开办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班,适用技术短训班、企业员工短训班等。以家具类专业为例,2019年,为光明集团培训一线家具装配人员165人,为光明集团培训一线木制工艺品制做人员140人;2019年,为侨艺、美江等6家大型工艺品公司培训工艺品制做人员305人,为17个林业局轮训中级家具木制品设计人员185人,初级操作人员560人;2019年为嘉荫、铁力县轮训家具木制品设计人员80人,初级操作人员285人,培训再就业人员学习制作木制工艺品240人;2019年为光明集团轮训高级设计人员50人,中级技师72人,初级操作人员226人。2019年为汤旺河、新青、友好、上甘岭、五营、南岔6个林业局培训行业一线人员650人,中级管理和设计人员40人,2019年来我校家具类专业共计培训2998人。年平均培养599.6人。另外,三年来我校非家具类专业累计为企业和各行业培训4684名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为伊春21个林业局、150多个基层企业、单位、个体业主解决种植养殖、森林资源管护、家具与木制工艺品制造技术及工艺、育苗、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等技术难题120余项、为企业增收节支约300万元,例如:我校家具专业教师2019年在光明集团顶岗实践过程中,发现“220卧室套装家俱”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了外形刀具改造方案,被采用后使生产流程减少了一个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该项技术改进成果为企业年创利润28万余元。

我校的这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有为换有位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好评,表扬信和锦旗接连不断,伊春林校在林区人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工学交替,现场教学 依托我市两县、14个林业局,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方式改革。在我市的广大区局厂县,有许多在岗人员由于工作关系,不能到学校学习,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工学结合,分段教学和现场教学方式,一方面利用淡季集中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当地和企业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和技能训练。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广大学员兼顾了工作。

六、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目标

1、建设项目内容

建设“黑龙江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家具与木制品信息网络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生产实验中心、装备维护中心、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建成后将具有家具与木制品行业网络信息传递功能、产品设计研发功能、新产品生产实验功能、装备维护功能、产品展示功能、教育培训功能,是一所集六大基本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2、建设项目组成

第一、信息网络中心。

为实现信息搜集与传播功能,在我校原有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更新部分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使其功能更加完善,能够履行基地运行所需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任务,如完成学生的实训、对社会人员培训、远程教育、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任务。

第二、产品研发中心。

从2019年起,以我校家具木制品专业师资和光明集团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外聘人员为辅助,组建了我国一流的专业研发队伍;以我校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光明集团的部分设备和厂房为主体,构成了研发中心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国内唯一的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该中心具有一流的人员、一流的数字三维研发手段、一流的研发速度与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三、生产实验中心。

家具与木制品生产实验中心是家具基地的主体部分,包括实习工厂和生产实验中心两部分。

第四、装备维护中心。

该中心建设包括机电技术中心和电子数控中心设备装备维护中心设备采购一览表

第五、产品展示营销中心。

中心包括产品配送系统、贮藏系统、销售系统、售后服务系统;中心包括300平方米仓库,营业展示厅400平方米及其运输工具。

第六、教育培训中心。

主要功能用于学员教育培训。用于专业信息搜集与服务,培训考试,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实现校园网与互联网的资源综合共享;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板、新产品的内涵与外观设计的教学,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培训。主要包括CAD微机室、多功能培训教室、 制图实验室、样品室。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的林业政策使基地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国家“xx”规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把小兴安岭列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我们要抓住机遇,结合黑龙江省家具行业和伊春林校的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高新技术带动基础工业发展的道路,将科学教育事业与家具制造行业的结合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伊春林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光明集团在家具行业的知名度和技术优势,建设黑龙江省家具及木制品实训基地,培养家具行业专业化人才,促进全省家具行业共同发展,加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

2、家具行业的内在发展决定了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据专家论证目前我国家具行业呈现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家具产品也形成了 “艺术化、时款化、系列化、个性化、民族化”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家具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缺少家具科技培训基地,没有专业化家具人才培训场所,家具设计人才缺少,设计手段相对落后,家具生产技术和工艺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东北家具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的更突出。因此,加强家具科技培训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有利于森工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家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实施项目的人员条件、资金条件和基础条件

伊春林校家具木制品专业教师结构合理,师资水平较高,先期已投入资金987万元,用于建校内实训工厂、信息研发中心、师资培训等。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政府和光明、侨艺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环境。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把学校建成为以林为主、特色鲜明的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基地,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培养经济建设、林区和林业建设方面急需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林业经济和林区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是林区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2、人才需求

“天保”工程实施后,大量的林业职工下岗,需要再就业。同时很多林业木材加工企业产品转型,向精深加工发展,向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伊春地区部分家具制造和木制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从业人员70%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专业技术性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投入低产出。随着家具行业标准的提高和与国际市场接轨,每年有50%左右企业和从业人员将被淘汰,家具行业将出现专业从业人员荒,急需补充。伊春地区现从事木材精深加工和家具生产人员1万余人。但中高级专业人员仅占3.3%,且大部分集中在大企业。家具设计、林木产品精深加工、检验人员大量缺乏。随着该行业企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在家具木制品企业的应用,迫使企业必须大量吸纳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人才需求将逐年增加。全省家具企业的30000余人从业人员,35岁以下的19000余人需要技术培训。仅伊春地区现有家具制造业和木制产品业将专业人员比例上调达到27%,就要有3500人需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在结构比例上看,至少有6000人以上急需提高,同时将有新的从业人员加入该行业,所以具有生源保证。

3、培训模式与教学内容

(1)高级技师层次培训,培训期为1年,每年120人。

(2)中级技师层次培训,培训期1年,480人。

(3)一线操作工培训,培训期30天,每年2019人。

(3)下岗、转岗、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培养目标为操作工,学制1年。

(4)岗前培训,培训目标为专门操作工学制3个月。

该培训基地每年可平均培训人员600人,短期培训每年可达2019人。

教学内容:执行国家教育部2019颁布实施的中职学校教学指导方案,并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实际加以调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实施性方案。

4、项目实施后对改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1)将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场所。

(2)实现技能培训的四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传统手段向现代手段的转变,二是由实验室模拟操作向实训基地现场实地操作转变,三是由纯教学型培训向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转变,四是实现教学由纯支出型向获取经济效益型转变。

(3)将改变以往学科性教学的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做法,同时也为实现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提出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提供实践场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4)是林区资源转型的需要,是保持林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5、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

一是示范功能。基地以它的先进性为林区林业经济研究和林业科技发展做出榜样;二是教育培训功能。面临全面经济转型的林区经济,大批转岗职工,基地科研提供种植养殖、北药种植、珍稀野生动物养殖、林木产品综合加工等培训;三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基地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发技术,为林区企业及家庭自营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6、风险预测与对策

我们对项目进行了科学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分析,根据国家 [1993]530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本项目运行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分析。

6-1风险分析与对策:

市场竞争风险与对策

(1)市场竞争风险

木制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华丰家具、天坛家具、华鹤家具,以及北京木材厂、上海安信、立德、四合,天津美克、吉林新元等已经构成竞争。做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存在与对手争市场的现实。

(2)对策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此我们拟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用户信得过的合格产品。同时,公司按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生产管理体系,生产100%合格产品;二是加强新产品开发工作,用新产品占领市场,始终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三是实现基地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四是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信誉美誉度,增强在家具与木制品市场竞争的能力。五是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用品牌占领国际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原料涨价风险与对策

(1)原料涨价风险

物价上涨是国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调减,随着中国木材资源的持续缺少,木材涨价在所难免,将会导致产品可变成本的升高,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对降低了产品利润,所以原料涨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风险。尤其是木制工艺品常用的硬杂木涨价的可能性更大。

(2)对策

为了回避原料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基地坚持在每年的1-3月,收购实训与生产用原木、板材,与夏季相比也就回避了原料涨价,同时争取政府给予优惠价格政策,利用好实习林场的林木资源,相应降低原料涨价风险。

技术风险与对策

(1)技术风险

目前,世界上木制品生产技术最好的国家应该属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从事木材加工行业比较早,设备功能比较先进,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所生产的产品款式新颖、外观典雅,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实训基地的产品面临着世界先进国家技术的竞争,同时我国的木制品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产品设计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2)对策

选用国际先进的木工机械设备,科学、合理地编制生产工艺流程,经常去国外学习、参观和考察,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技术。努力培训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产品设计研发队伍, 随时掌握国内外产品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做到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我校就有能力克服在技术方面的风险。

财务风险与对策

(1)财务风险

前两年是项目建设期,需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财务不可避免处于紧张状态。2019年项目进入投产阶段开始盈利,资金状况开始好转,但如果融资不到位,或市场发生变化资金运转有可能遇到困难,遇到财务风险是有可能的。

(2)对策

积极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作好融资前的准备,优化资金配置策划工作,募集大量资金,作为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的资金后盾,可以抵御财务风险。

完工风险与对策

(1)完工风险

在项目建设期间,存在着施工、工程质量和延长施工时间的风险,由于某种因素可能导致项目建设期的延长,可能造成项目完工风险。

(2)对策

为了避免项目建设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完工风险,在项目建设前期,聘请有资质的工程设计部门对工程进行规范设计。同时实行工程招投标,聘请有国家二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并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施工全程跟踪、检查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按时完工,避免项目完工风险。

管理风险与对策

(1)管理风险

实训基地处于创业初期,尚未形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摆脱不了对核心人物的依赖,因此存在管理风险。

(2).对策

积极探索基地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用懂管理、品德好、会经营的人做基地各部门的领导。

不可抗力风险与对策

(1)不可抗力风险

由于水灾、火灾、战争、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抗力的损失,多数具有猝发性,令人们不可预测,是人力难以避免的意外风险。

(2)对策

为了避免因水灾、火灾、战争、台风、海啸、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学校将加强防汛、防火、预测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并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投保,确保财产万无一失。

6-2经济投入分析

(1)、经营规模:本项目经营规模前面已经进行了论述。

(2)、经营期及计算期:计算期2019年,其中建设期2年,经营期2019年。

(3)、经营、费用投入:1)本项目燃料动力费:水:2元/吨;电:1元/度;供热费35元/平方米;2)定员、工资及福利费:本项目全部劳动定员52人,其工资标准每人平均1000元/月,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工资及福利费共计71.14万元。3)固定资产折旧费及摊销,建筑工程折旧年限为30年,机械设备平均折旧年限为2019年,残值率5%。摊销费按2019年平均摊入总成本中。4)、修理费按折旧费的20%计算。5)借款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中。6)其他费用,是在管理费用中,扣除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后的费用。。经计算,正常年总成本费用为199.66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52.47万元,可变成本47.19万元。

(4)、收入及税金:本项目正常年收入340.00万元。按现行税制的规定,本项目享受免税待遇。

(5)、利润总额:正常年利润总额为140.34万元。

6-3财务评价分析:

经济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11.77%

(2)投资利税率:11.77%

(3)全部投资回收期:6.97年(含建设期)

(4)财务内部收益率:15.33%

(5)贷款偿还期:5.83年(含建设期)

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

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25.16%

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只要达到设计能力的25.16%时,项目收支平衡,超过此生产能力,项目即可盈利。

(2)敏感性分析

影响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有旅游价格,经营成本、建设期延长等。

敏 感 分 析 表

从敏感性分析结果看,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的变化对项目的效益影响最为敏感,应引起注意。

第7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发展历史,居中国“四大名雕”之首,被列为全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促进木雕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提高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院于2008年开设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使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木雕专业的探索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很多成功范例,国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东阳木雕作为传统艺术,其传承方式主要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通过拜师学艺,十年方有所成。在东阳木雕行内就有这么一句行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可见,学成时间之长。传统的师徒相承有其可取之处,但这样练就的是手艺高超的雕花匠,雕工很好,但他有缺陷――缺乏创新。为此,我院在吸收传统师徒相承优点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专家及相关企业的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反复的研讨和论证,并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针对木雕人才培养的实际,形成了适合木雕人才培养的“2+0.5+0.5”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木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通过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并聘请木雕大师和企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2+0.5+0.5”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木雕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所谓“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二年在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行半工半读,不仅要进行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又要进行雕刻技能训练,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而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深对雕刻技术和传统的雕刻艺术的认识,熟练地独立完成或参与作品制作,并在具体的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最后半年,回校进行毕业创作,通过独立设计作品到完成制作并通过毕业答辩,全面反映学生在作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木雕工艺技巧的能力,创作出较高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的作品。“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口手相传,学艺时间长,只注重技艺传授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综合培养模式,使木雕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大师引领,能手授艺,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由于我院的《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国内高校唯一的木雕专业,开办之初,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学院通过反复调研,根据其他专业的办学经验,首先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功夫,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担任专业负责人,并聘请其他10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大师为兼职教授,同时招聘了12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木雕能手、工艺美术师和技师作为专业教师。他们与学院的其他课程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和行业人才要求,共同探讨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并通过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已培养出四届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木雕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一部分聘自木雕企业的专任教师,还有一部分则由木雕大师们组成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针对科班出身的教师技能水平弱和来自企业的教师理论水平弱的特点,实行导师制和集体备课制等方法,并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教学所需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这些能手、技师们,他们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学院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加强培训和指导,通过传、帮、带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理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实训工场,每班配备2位专任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实训,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肯定。而这些大师作为兼职教师,站在行业的至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指导专业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谋划策。他们为学生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传授,并进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创作等指导,及时引入行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专业教学的职业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支职教特点鲜明、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2.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推进“双证融通”

由于木雕专业国内高校唯一,因此没有现存的课程体系设置可借鉴,更没有现存的教材,只有一些木雕相关的参考书,为此,我院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木雕人才培养实际,根据木雕专业学生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木雕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结合行业标准,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岗培养”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了《木雕基础》、《工笔白描》、《木雕制作工艺》《木雕设计》等四门核心课程及《雕塑基础》《计算机木雕辅助设计》《电脑雕刻》《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相关专业课。针对专业教材缺乏的具体实际,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和完善,从无到有,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木雕制作工艺》《木雕实训图谱》《工笔白描》《电脑雕刻》等教材,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6年的教学实践,木雕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木雕行业职业标准相融通,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一致,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相一致,校内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一致,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3.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教学平台

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现建有木雕技艺校内实训基地和10个校外实训基地,搭建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技能教学平台,实行工学结合、实岗培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采取半工半读、边学边做,突出东阳木雕传统特色,突出木雕制作工艺核心能力培养。实训项目结合市场需求,按照生产实际、按照学生未来岗位的任务,编制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通过实训完成一个个产品,推向市场,达到了学生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这种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学生大一阶段的木雕制作训练实行项目化教学,训练内容从山水到花鸟再到人物,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雕刻制作的系统性训练。从大二开始,根据每年一届的学生技能大比武所产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结合市场营销情况,选取样品由学生进行产品制作,真正实行产教融合。同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承接部分外加工任务,由专业教师把关,有目的的选取典型的、有技术含量的木雕产品,进行来料加工,做到产学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生产加工任务,既训练了技能,又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培养,使学生更贴近企业的要求。

大三前半年,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木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得天独厚的木雕传统文化氛围中,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按照企业标准要求进行木雕设计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基本职业素养,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岗位。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教师和师傅“双师”指导,考核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促进学生实习和技能提高。

三、结语

学生通过3年时间的培养,经过系统的高职专业教育,提升了木雕人才的全面素质,成为技能突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木雕人才。学生创作作品充分反映出观念新、题材新、构图新、手法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木雕大师们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三年的高职培养达到了传统培养六、七年的水平,使高职毕业生的技术与职业能力普遍达到中级工职业资格水平,并有少部分达到高级工或技师的职业资格水平,充分说明了“现代学徒制”木雕专业人才培养途经的有效。

通过近六年木雕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证融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得到了木雕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思考术[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第8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版权所有

截至××年月初,我县总共组织参加培训班期,参训人数达人,参训人员都能珍惜机会,认真听课,比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技术,的学员学成回乡后,都能较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或新上经济项目,或扩大原有的项目,在“带富工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学与不学大不一样。

一是通过参加科技培训,掌握了科学技术,发展经济路子更加宽广,发家致富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在参加市培训中心培训班学习以前,不少党员干部致富无方,家庭经济建设徘徊不前,家庭生活相对还比较困难,缺少办大事的实力,更无法较好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参加培训以后,原先找不到路子的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原先发展经济路子比较窄的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从××年月份以来,参训学员学习回来后,新上经济项目项,扩大经济规模项目项,拟上新项目项,人农村党员成了科技致富能手,人农村干部成了科技致富领头雁,并且有人非党经济能人入了党。城关镇翠屏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林界英,参加市第三期科技培训班学习,学成归来后,立即筹集资金万元组建种鸽养殖联合体,仅用十多天时间就完成了筹建工作,并开始投入养殖。目前,该联合体已发展成拥有对鸽子的初具规模的种鸽养殖场,为带动地方养鸽业的发展,促进忻城乳鸽酒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联合体目前已出栏乳鸽对,已产生经济效益元。遂意乡联堡村共产党员蓝绍辉参加市、县培训后,带领户农户种植良种木瓜亩,建造木瓜乳液加工房,与南宁老板签订协议,初步构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报务,使一亩木瓜纯收入达元。

二是党员干部参加科技培训之后,掌握了科学技术,在选择发展经济项目时,能够做到科学选项,所选项目更加切合自己的实际,切合辐射地方的实际,上马一项,成功一项,县示范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很好地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红渡镇西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潘绍基参加市第一期科技培训班,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系列科技技术。××年月日,他到县城养鸡场购进只鸡苗,进行肉鸡笼养示范。由于采取科学喂养,科学防治疾病,成活率达,长势很好。仅三个月时间,单鸡平均重量已经超过三市斤,在进行养鸡示范的同时,他还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小灶制酒生产,并配套发展养猪业。除此之外,他还进行桑蚕生产,水产养殖,多业并举,均取得了成功。潘绍基的成功示范,很快在所在自然村以及附近村屯全面辐射,拉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潘绍基所在的自然村个农户已有户发展养鸡业,周边村屯也有户受到影响,大量养殖肉鸡。这些农户均养鸡在只以上,其所在自然村,已有户向他学习,进行米酒加工,全屯日产米酒—斤左右。这户也都同时发展了养猪业,户均养猪在头左右,全年户均出栏生猪在头以上,全屯年生猪出栏在头左右。

三是党员干部参加科技培训,掌握了实用科学技术,能够较好地指导当地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家致富奔富裕小康。多数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在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都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周边群众,使广大群众能够不出家门即掌握一定的实用科学技术,很好地指导家庭经济发展。宁江乡加仁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年参加培训回来后,帮助结对村黄宜村委会投入万元创办育肥牛基地,并亲自进行技术指导。该项目预计年收入达万元左右。城关镇都乐村女共产党员黄彩艳参加第四期科技培训回来后,运用学到的种植技术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上市销售,××年实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元,××年,她还积极发动本村群众利用冬闲田连片种植了多亩四季豆,现在长势良好,花开满枝。

安东乡国辉村共产党员韦忠录参加市、县培训后,摸索研究出了大小蚕分育技术,运用大小蚕分育技术养一张蚕种可产茧至斤,未运用大小蚕分育技术一张蚕种产茧都是在至斤这一幅度,运用大小蚕分育技术后,韦忠录养一张蚕种产茧在至斤之间,最高的一次产茧斤,蚕茧价格也比未采用大小蚕分育技术的高出元斤。韦忠录向群众推广这一技术成果,去年国辉村蚕农下半年按卖茧次每斤元计算,每户蚕农增收就达元。

二、几点体会版权所有

来宾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中心,举办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班,对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以及市、县“党员带头奔富裕小康工程”示范户进行培训,在忻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取得的结果。但是,要使科技培训在地方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县、乡党委、政府还要做不少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带富工程”的领导,使该项工作能够有序、快速地在各地开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县从上到下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担任有关机构的负责人。县委组织部作为该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多次组织乡(镇)有关领导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并组织县基层办等有关部门,经常深入村进行督查,使工作做到有人抓,抓得紧,抓得好。

第9篇:木工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张英波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

图3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