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精选(九篇)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

第1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一、历史渊源

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有3―5寸,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在精雕细刻磨光后能与象牙雕媲美,因此享有“木中象牙”的美誉,随着时间流逝,黄杨木的颜色会由浅变深,显得古朴美观。

黄杨木雕的发源地在浙江温州乐清,其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当地民间元宵节举行“龙灯会”时在木雕龙灯装饰中的木雕小佛像。据考查,现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铁拐李”像,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唐宋时期,黄杨木雕因其材质和技艺上的优势成为民间流传的主要雕刻技艺,印刷业曾以之制作精细文字插图的木印板。至清代末年,温州名艺人朱子常在泥塑的基础上研究人物个性和特征,把泥塑佛像的技法融合到黄杨木雕人物刻画上,以独到的技法创造了一批富有艺术价值的木雕精品。宣统二年(1910年),35岁的朱子常创作了黄杨木雕《济癫和尚》,经温州商会推荐参加南洋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优等奖。1915年,朱子常的作品《雕木偷桃图》夺得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己等铜牌奖章。清末的黄杨木雕已经发展成为以精雕细刻见长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虚实相间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得到迅速发展,雕刻技艺进一步提高。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名作。当时黄杨木雕的著名艺人有王凤祚、叶润周、王驾纯等,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朴实、传神,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擅长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镂雕技法。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乐清的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2006年,上海徐汇区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区文化局和长桥街道在普查中,发现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居住在长桥地区。区文化局、街道的工作人员和民俗专家一起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撰写申报文本及拍摄专题申报片,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2008年,黄杨木雕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海派特色

在我国黄杨木雕的历史上,上海的海派黄杨木雕可谓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逐渐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已经逐渐渗透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系统之中,它们既丰富了社会民俗的内涵,也加强了城市精神的建构,而海派黄杨木雕正是这一文化底蕴的具体呈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兼收并蓄,中西合璧,这便是促成海派黄杨木雕成为我国木雕工艺中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分支的重要基础。

与传统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相比,海派黄杨木雕的形成历史并不长,但其技艺在各种黄杨木雕门类中却风格鲜明,独树一帜。20世纪3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在上海徐汇地区初步形成,其创始人是曾经在土山湾学艺的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历史积累与艺术锤炼,海派黄杨木雕已经发展成为当代民间手工雕刻艺术门类中一朵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艺术奇葩,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海派黄杨木雕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互相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美学效果。

写实是海派黄杨木雕的灵魂。在海派黄杨木雕艺人手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甚至每个物件,都十分讲究结构、比例,以表现其真实与可信。尤其是人物雕刻,不但要刻画其外在的姿势神态,更偏重表现其内在的性格与精神。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司马迁》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司马迁身戴手铐脚镣,披着御寒外衣,手中拿着笔和竹简,在微弱的油灯下专心撰写《史记》的情景,而且还表现了他凝重沉稳的神态与忍辱负重的精神,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张飞打督邮》着重刻画“揪”的瞬间,张飞双目圆瞪怒火中烧的神态,贪官督邮被揪时的狼狈不堪,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

海派黄杨木雕在创作取材方面有着鲜明的现实性。艺人不摒弃传统题材,但更注重现代题材,他们往往将身边的生活琐事信手拈来,运用十分到位的工艺手法和技巧加以细致的刻画,以塑造海派黄杨木雕特有的写实形象。作品《撑骆驼》就选取游戏中最高潮的一刻,生动地刻画了情绪上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两个儿童的形象。

海派黄杨木雕的用材也有独特之处,在设计制作中除了用足材料外,还注重扩张材料的体积感。这种材料体积的扩张不依靠料的拼接,而是在设计制作中,注重对内容的布局调控,使观者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海派黄杨木雕也涉足其他材质的雕刻,如《五卅风暴》运用整块香樟木雕成,在雕刻方式上又有新的突破,人物用圆雕、高浮雕,背景用浮雕的手法结合处理,保留整块木料的外形和部分树皮,气势宏伟,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处理手法在当时的木雕行业中可谓独辟蹊径,对整个雕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工艺程序

黄杨木雕的工艺主要有设计、选料、雕刻、粗坯(人物整体造型)、细坯(四肢、脸部、衣纹等)、修光、打磨、刻纹、上清漆、配底座等多道程序。木料一般选用具有四五十年树龄的黄杨木,以形状直而圆、无节疤、树皮细匀、木纹细密、色泽嫩黄者为上。雕刻时,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循序渐进。修光是细致地刻画人物,并注意刀法,使之线条流畅。打磨是用细砂纸顺木纹摩擦,消除凿痕,使之光洁。刻纹是刻画头发、眉、胡须、兽毛、服饰图案等。上清漆是在作品上涂饰清漆和香蕉水的混合溶液,不仅使其光亮,而且起到保护作品的作用。雕刻的技法有镂雕、圆雕、浮雕、线刻等,以圆雕为主。其中镂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产生动态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派黄杨木雕所使用的刀具基本沿袭传统,但又别具一格。它们大致可分为平口、圆口、斜口、槽口等几种类型,其尺寸大者主要用于出毛胚,稍小者则用于细胚雕刻,再细小者则主要运用于精雕修光。在海派木雕中,“月剜刀”的使用体现了十分独到的创意。这种刀具一般都呈圆弧形,其作用兼容了圆刀和平刀这两种功能。以前上海木雕艺人使用的刀具,常常有三四十把,多者会有上百把。刀具的多样,使作者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海派雕刻刀具的材料一般都采用全钢具,用较有韧劲的“弹簧钢”作原料,只要有火、油、水,即可自行打造。为了追求气势,有时在一些大型的海派黄杨木雕作品中木雕作者还会有意识地加入“排刀”工艺,即利用大小圆口刀在作品表面的刀痕造成表面的起伏,形成肌理效果,以增强力量感。虽然海派黄杨木雕的刀法随创作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基本原则――“进刀随结构”。

四、技艺传承

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可以首先从其“祖师爷”――徐宝庆算起。徐宝庆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长大,正是在这里,他与黄杨木雕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先后师从日本美术家田中德、西班牙雕刻家那勃斯嘎斯,通过多年刻苦学习,逐渐掌握了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通晓了明暗公理、分块分面的造型方法。

1945年,徐宝庆将自己熟悉的底层贫苦大众形象通过宗教题材的内容展现在大家面前,创作了《圣母》、《圣家族》、《善牧》等作品,引起了宗教界的轰动,《传教报》给予了大量篇幅的报道。1958年,他又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会议”,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展厅创作了“农”、“林”、“牧”、“渔”大型樟木雕。1964年,轻工业部授予徐宝庆“雕刻工艺师”称号,徐宝庆作为上海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

在徐宝庆的一生中,一共教了一百零一个徒弟。他带徒弟的热情非常高涨,只要徒弟肯学,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恨不得徒弟们明天就学会。在这种情况下,徐宝庆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黄杨木雕接班人,其教授的雕刻技艺也广泛涉及了木雕、石雕、玉雕等各种类型。如黄杨木雕上海市级传承人侯志飞是徐宝庆在新中国成立后带教的首批六个弟子之一,是国家邮电部1978年发行的工艺美术系列邮票中“飞跃”的原作者,他的作品既沿袭了徐宝庆的雕刻风格,又有自己的独特意蕴。

20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通过学校招生的方式培养海派黄杨木雕人才。当时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六五届木雕班,首创了留刀痕、显凿迹、粗细对比、光毛相对等一些新海派的表现手法,对于海派黄杨木雕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中汤兆基的作品《觉醒》,大胆运用密刀排列、粗细结合等艺术方法,一改以往雕刻中一味追求光、细、亮的传统。六五届黄杨木雕毕业生创作的《大庆精神》、《广阔天地炼红心》等一批作品,题材涉及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连美术界都为之瞩目,被誉为工艺美术中的宣传画。现黄杨木雕上海市级传承人毛关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创作了黄杨木雕代表作《喜事多》、《爱民凯歌》等作品。

20世纪7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七一届的学员王小蕙成为了木雕学科的带头人。她在海派黄杨木雕的创作上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并将自己的技艺精心传授给学生。她的木雕作品《惠安女》、《梦都飞翔》、《美甲系列》直至今日仍然令本行许多艺术家刮目相看。

海派的精髓,就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都市中形成的海纳百川的精神。它既不摒弃传统,也不拘泥于传统,海派黄杨木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五、保护发展

近年来,黄杨木雕技艺传承遭遇瓶颈,一方面,黄杨木雕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优质学员不容易招集。徐宝庆先生在世时就曾说:搞黄杨木雕必须做好充分的吃苦准备,只有耐得住寂寞且吃得起苦的人,才能做这件事。另一方面,徐宝庆大师生前虽然教授众多徒弟,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多数弟子改行,已无法专心传承技艺。加之徐宝庆先生于2008年1月去世,海派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一度濒危。

为保护和振兴海派黄杨木雕艺术,徐汇区文化局多线索开展拯救工作。为保存徐宝庆大师的黄杨木雕作品以及器具,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大师的子女协商,最后收藏了大师的全部工具以及部分作品。2009年,区文化局专门组织人员前往黄杨木雕的发源地浙江东阳、乐清等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木雕保护工作情况,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明确了保护传承的工作方向。

经过区文化局积极筹备,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黄杨木雕”传习基地建成。徐宝庆老师的大弟子侯志飞老师以76岁高龄带徒10余人,开创海派黄杨木雕科班传承方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之后,刘文潞老师也前去指导。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有20余名学员接受了黄杨木雕技艺培训,其中数人表现出较好的素养,对木雕技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8月,徐汇区文化局、长桥街道、社科院文学所三家共同合作,启动编写非遗丛书《上海黄杨木雕》,图书将于2012年内出版面世。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也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海派黄杨木雕的纪录片,以让更多市民们了解、感受上海黄杨木雕艺术。

海派木雕艺术浓缩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蕴,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练的艺术;相应地,黄杨木雕接班人的培养也需要整个社会长期的心血倾注。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海派黄杨木雕,但今天,其保护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2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般有吉祥图案、神话典故、人物故事、山水花乌、民俗风情等几大类。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风格、人物题材的选取,解析了莆田木雕在传统人物题材上的创作应用,包括对创作题材、用料、技法以及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横跨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以充实、丰富的内涵,凭借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多种多样的题材内容,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代表,宣扬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传统木雕表现的题材丰富广泛,精妙绝伦。所谓木的“传统”,可以从题材与制作两方面探析。从题材上说,中国传统木雕,乃是一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景象在现实世界的物化与映射史。早期中国的木雕,绝大多数根据图腾和神灵,具有浓厚的宗教膜拜,以及对祖先祭祀的需要创作塑造而来。发展到汉代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雕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的礼俗生活。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木雕艺人通过丰富多样的题材,精湛的雕工和精巧的造型设计等,展现了中国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不同时代特征。通过把人们的价值观,对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美满生活、寓意吉祥以及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融入到具体的木雕创作中,再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熏陶中对美的需求,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木雕的题材选取

在中国木雕艺术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以及民俗故事题材大多是艺人们创作的重点,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以及其中的人物,例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宋江等108好汉经常被雕刻塑造。传说故事如五子弥勒佛、如意观音、竹林七贤、嫦娥奔月、八仙等。此外,作为佛教大国的中国,人们还通过塑造佛像,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其中,赋予塑像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

例如,由笔者设计雕刻创作的小叶紫檀作品《立荷叶如意观音》,采用传统圆雕技法,观音脚踏莲花宝座,莲花是圣洁、吉祥的象征。观音体态纤美优雅,左手持三镶如意,右手当胸作开花叶势,拇指与中指相捻象征佛说法之意,亦称“说法印”。整尊观音菩萨圣像,造型端庄,设色研雅,比例适度,线条圆润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营造了一种安详的氛围,寓意吉祥如意。

传统木雕基本上以雕工精细为欣赏主体,其重心在工。从制作工艺上说,中国传统木雕,主要是手工技艺的产物。首先是由于木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这种个性化要求,主要根据不同的业主而定,对形态的需求千百万化,即使是同一题材的木雕作品创作,审美视角亦是因人而异。其次,木雕技艺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就算是父子师徒,父与子的雕刻风格,同样无法完全一样,各有所擅长的技法,塑造的风格各异。最后,木雕的生产主力主要以民问为主。因此,传统木雕的生产,是以一位作头师傅带若干徒弟或下手帮工组成的个体组织方式、并主要运用其个人的技艺而进行的。

莆田木雕在传统人物题材上选取及用料

福建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著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风格独特,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至今,一枝独秀,焕发出极具闽莆地域特色的活力,已经成为全围最大的木雕佛像、木雕工艺品产地和集散地。莆田木雕主要选取福建本地的龙眼木为原材料,雕刻武将、神佛、仕女等古代人物,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空雕。早期多选取福建常见的龙眼木为原材料,利用其根部及曲折疤结雕刻出老翁、仕女、仙佛等古代人物,光泽美丽,线条流畅,造型精致。

莆田木雕得以兴盛,与它所选的题材息息相关,涉及题材十分丰富,包括、民问传说、莆仙戏曲、历史人物、祥禽瑞兽、花草鱼虫等。尤其是对于人物故事题材融合技法最为突出,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莆田人把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或图案刻在建筑物或日用器物之中,老百姓在平日里可以目睹这些工艺品,审美要求得到满足,又因为是自己喜闻乐见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愉悦心情,再次获得艺术感受。

木雕离不开对木质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通常,对木质的选择十分慎重,木纤维的横向结构要紧密,这样不易开裂。木质要十分细腻,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运刀。木料的强度也很重要,以保证刻好的作品不轻易变形。小叶紫檀是极为名贵的木材,因其生长缓慢,数量稀少,非数百年不能成材,遂为世人所珍重,有“木中之金”之称。

笔者创作的木雕作品,都是选取小叶紫檀为原材料,利用小叶紫檀质地坚韧,色泽耀眼逼人,刚中有柔,不易开裂和变形,表面光滑,沉穆雅静,纹理生动瑰丽,纤细浮动的特点,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既庄重又美观适宜雕刻工艺品,雕刻出关公、八仙、寿星、观音等民间神话人物,线条圆润精致,色泽古朴典雅,令人爱不释手。

圆雕技法在莆田木雕人物题材中的应用

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技艺,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也形成了不同的雕刻手法,使用不同的刀具。在莆田木雕的工艺制作中,雕刻刀和辅助工具起到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古人的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下,我国的木雕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是中国艺术的瑰宝,让世人叹为观止,被古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折服。一件木雕艺术品的问世需要从挑选木料开始,到下刀雕刻成成品,需要繁琐的步骤和谋划,需要工匠删繁就简、游刃有余。时至今日,莆田木雕工艺也发展成:平雕、浅雕、深雕、镂雕、圆雕(深浮雕)几大类。

圆雕,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进行雕刻,又称立体雕刻,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刻,是艺术形式在雕件上的整体展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物体的各个侧面,从各个角度进行雕刻。例如,由笔者设计雕刻的木雕作品《四大美人》,以印度小叶紫檀为创作原料,选取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为题材,采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雕刻风格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分明,人物情节丰富,细节雕刻得须眉毕现,衣纹清晰,表情生动。“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整体构成一幅韵昧十足的画面。

对于圆雕的构图方法来说,要根据木头的天然造型而定,按照木头生长的纹理方向进行设计。木料的纤维包括纵向与横向,纵纤维使用牢固且不容易断裂,横纤维使用就容易折断,因此说纵向构图时,木料也要纵向应用,反之亦然。在具体的雕刻中,这种构图规律运用很多,不管使用那类的的木料创作,遵循这个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部分木雕工艺品产生的强烈“枝条感”而言,就是充分运用了纵纤维组合的方法,充分展现镂空雕刻的技法,作品玲珑剔透,显得美观而牢固。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练习,笔者学会了各种雕刻技法,也琢磨出了适合自己的运刀雕刻的章法,又熟练运用“圆刀”雕法,创作的木雕作品刀法娴熟,形象生动,赋予作品一种更加美妙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特别是木雕在纹理、质地上讲究精工细琢,让木头神态逼真、充满灵气,重新被赋予生命。笔者创作的木雕作品都是以纯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神态自然灵动,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品。精细的雕刻手法,是为雕刻材料带来了传神的生命力,既可远观其整体的气势和艺术效果,又可近看其精巧的雕工和玲珑剔透的细部,体现出远、近、深、浅的空间意蕴,一种秩序井然的结构美以及深层的空间感瞬问跃然而生。

第3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徽墨墨模 雕刻艺术 通性 特异性

雕塑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其中木雕工艺多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徽墨墨模雕刻是木雕的一种,但由于徽墨生产的特殊性,徽墨墨模雕刻要求木质坚硬不变形。徽墨墨模雕刻与以艺术展示为主的木雕有很大不同。

人们对文房四宝的了解局限于笔、墨、纸、砚。实际上,笔、纸、砚都是直接加工的产品,不存在模具问题。唯独墨必须利用模具加工才能成型,因此只有墨才能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而墨的艺术内涵又全部来源于墨模,因此墨模的雕刻艺术在徽墨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徽墨墨模是民间木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其色料为松烟、油烟。因为产地、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墨需要固体块状才能方便地保存和运输,制墨模具由此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墨的外形开始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徽墨成为兼具实用和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化产品,制墨模具的雕刻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艺。到清代,制墨技艺达到顶峰,涌现出胡开文、曹素功等一大批制墨名家。

墨模是制墨成型的基本模具,模具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徽墨外形的艺术特性。因此,精美的徽墨产品,其模具也是徽雕艺术精品。

墨模的雕刻工艺和图案设计与一般的木雕工艺具有相似性。

在艺术设计上,徽墨墨模与我国传统民间工艺有很大相似处,即在题材上以民间故事、吉祥图案、名胜山水为主。

在雕刻工艺上,简单文字和线条的处理与一般的木雕基本一致。如墨模的文字雕刻和图章、私章等雕刻基本相同,线条的雕刻则与版画雕刻相似。在雕刻技法上,徽墨墨模雕刻则与一般的木雕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徽墨是以外在表现为主的艺术品,通过空间构型复杂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艺术信息,因此墨模的空间结构也相应地十分复杂。在雕刻技法上是浅弧雕、线雕、阴纹雕、阳纹雕等多种雕法综合运用,相应地刀法也是圆刀、侧刀、平刀、铲刀等多种方法的组合。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徽墨墨模是民间木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徽墨墨模的制作还受到徽州版画、徽州木雕等的影响。古时制墨家为了推广自己的徽墨产品,大量聘请民间版画刻工制作文字图册用于宣传。这些工作一方面将制墨名家们的精品通过墨谱的形式流传于世,成为现在徽墨艺术复古开发和传承的珍贵资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谱》《涉园墨萃》等。另一方面,在墨模雕工与版画刻工交流的过程中,版画的线条技术等被墨模雕刻大量吸收,丰富了墨模雕刻的层次感,提高了徽墨产品的表面观感和信息承载能力。

二、徽墨墨模的特异性

1.徽墨与墨模同为艺术品

通常的术品都是最终产品,只有徽墨最终产品和核心加工工具(墨模)可共同列为艺术品。

徽墨作为艺术品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墨模则通常不为人所知。这主要是因为墨模是制墨过程和徽墨艺术体现的工具,是生产设备,并不随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普通的使用者和收藏者可以接触到徽墨艺术品,却不能接触到生产模具。实际上,高质量的墨模是生产徽墨艺术品的基础条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墨模是比徽墨产品更精致的艺术品。由于墨模在制墨过程中会产生磨损、损坏,不少历史名墨的墨模已经无迹可寻,只能通过名家墨谱欣赏其雕工艺术。流传下来的墨模则多数已成为文物,被博物馆、民间藏家等所收藏,也不是常人能接触到的,因此其价值难以估计。

2.墨模用料唯一考究

徽墨墨模雕刻的常用木料为石楠木,其材质致密、细腻、密度高、坚硬、柔韧而不脆,干燥后不裂、不变形,雕琢而成的墨模可长期保存。如著名的地球墨墨模虽然历经一百多年(见图1),至今仍然基本完好如初。一个墨模可制墨数千方而不破、不损,就要求木质细密、坚硬、柔韧。

用于雕琢墨模的石楠木以百年以上老树为佳。木材开采后应放在阴凉且略微潮湿处自然阴干1年以上,再置换到略微干燥处阴干1年以上,最后置换到较为干燥处微通风干燥1年以上。经过3年以上阴干,检查确定无开裂、变形等瑕疵后,才能解开木材雕刻成墨模。石楠木材3年阴干的工艺也是徽墨墨模雕琢的环节之一,因此一个优质的徽墨墨模至少需要3年准备方能开工雕刻。雕琢一具较为复杂的墨模又需要耗时数月甚至一年。

3.墨模是艺术造诣超越徽墨的艺术精品,是徽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徽州木雕造型出众,但属于正雕,雕工只要能把握艺术形象就能成型,精雕可以出精品。印章、版画是反雕,但印章、版画只需把有用之处和线条留下,把没用的铲除刻掉即可,可以不考虑内部凹处是否平整光滑。徽墨墨模雕刻是反雕,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细、写实见长,细节上的雕工要求远远超过印章、板画等反雕(图2)。以最简单的文字为例,首先雕好的文字的线条要平整,像贴在平板上一样;其次铲除的凹槽也必须平整、圆润,不能有任何的不平和毛头。如果出现线条不平或者有毛头,一方面墨模的这些部位在制墨过程中很容易被墨的强大黏性撕掉,使墨模很快损坏;另一方面,生产出的墨坯表面不整齐,成为残次品,缺乏工艺加工的价值。这就要求在雕刻的过程中,每一刀的力度、深度、宽度都要精确无误,一刀失误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徽墨墨模出于出模的考虑,在层次构建上不能采用木雕的常规技艺。徽州木雕的作品是工艺成品,在艺术表现上可以采用镂空等工艺,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图3),在木料选择上比较随意,目前存留较多的是由石楠木等较优良的材料雕刻而成的。但墨模是生产工具,其雕刻制作必须优先考虑生产性能。如果采用镂空等雕法,则制墨时出模困难或者无法出模,因此墨模的技法与普通木雕存在较大差异,普通木雕的很多艺术表现手法在墨模雕刻上无法应用(图2)。由于镂空等创造层次感的雕法无法应用,墨模的艺术表现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要求墨模雕刻要以细节和质感弥补层次感的不足。墨模雕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表现出的艺术质感进一步体现了徽墨独特的传统美感,这也是徽墨和徽州墨模的传统魅力所在。

第4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印度木艺是最原始的艺术之一,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已证明它的长远和广泛性。印度人丰富的审美力透过梵天湿婆雕像、建筑的木檐檩条、日常生活中的木勺瓢碗,汇聚在匠人的指尖和刀锋上。

印度地缘广袤,气候差异大,树种多,拥有丰富的木资源,在东北、中部、喜马拉雅、希瓦拉克、安达曼和高止山脉东西两侧及沿海地带均有分布,森林覆盖率为19.45%,面积仅次于农业用地。人们生活与木材有着天然的联系,约2.75亿印度人依赖或者部分依赖森林资源生存。每年出口的家具、木雕、竹藤制品等在印度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木工艺在人类文化中很具普遍性,不同地区和民族有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木文化。印度的手工艺古老、美丽,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基础。在印度常见以家庭为单位的店铺,摆放着很多工艺技术娴熟的工艺品。印度木雕工匠称为“sutradhar”,在社会上始终保持较高的地位。

印度常见的木材有:檀香、乌木、黑檀、印度黄檀、胡桃、酸枝、柚木、橡木、芒果木、菩提木、雪松等。印度各地根据当地易得的木材,形成了一个个鲜明风格的地区木艺:如北方克什米尔的建筑构件和天花板;旁遮普的镶嵌木;西部古吉拉特家具和苏拉特的“sadeli”盒。撒拉兰普是最繁华的木雕中心,有雕刻家具和黄檀、柚木产品。西孟加拉传统的民间雕刻;比哈尔优雅的雕像、橱柜、首饰盒和灯具;还有奥里萨擅长的彩绘木;安得拉邦最著名的木制玩具等等。在被称为“上帝自己的国土”的南方喀拉拉、泰米尔纳德和迈索尔等邦,各式木制家具、雕刻、玩具,则承载着印度民族最本土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印度木艺中的工艺手段主要可归为五类:雕刻,卯榫,镶嵌,车削和彩绘。

神和女神像是印度常见的木雕工艺品。印度的工匠们始终将宗教作为装饰艺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装饰艺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雕像中繁缛精致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具有神秘性,反映了工匠们的虔诚。

木雕中凝聚了印度人祈福平安的心智,每一件护佑平安的神像均雕刻各种吉祥的图腾。亚克西(Yakshi)女神木雕板中的树和鹿都是生育能力的象征。用檀香木雕刻神像一直是南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大多数印度人都有一个持续数十年香味的檀香木神像。数百年前木雕从安得拉邦传入泰米尔纳德邦后,神像雕刻的装饰风格变化并不大。图中一件直立的雕版,描绘毗湿奴神的配偶拉克希米站在一棵枝藤茂盛的树下,一头深情的牛站在旁边,面板的下方另刻有图像。图中描绘湿婆的形像,这神像有犀利的眼神、丰富的头发和蛇的形象等细节。

由于印度的历史,木雕所表现的题材和风格也是多样的。位于果阿的圣耶稣教堂是一座反映葡萄牙统治时期印度工匠精湛工艺的令人充满敬意的纪念碑式建筑。这座教堂始建于1559年,其中镀金的天使木雕、木隔窗、雕塑和周围的天花板,华丽而设计复杂,是印度木作的卓越典范。献给圣者圣凯瑟琳(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的金黄色主祭坛,描绘她一生及殉教过程,旁有6个圣徒雕像点缀。美丽的镀金讲台、神龛、天花板和大门雕刻,气势宏大。

印度传统中,木雕大量存在于建筑中,是重要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元素。典型设计是其频繁使用雕刻隔窗,也涉及梁、柱的点缀和精心雕刻的门、门楣、窗、家具等。

在喀拉拉邦当地,有一种很有特点的建筑叫“koothambalam”,含义是:封闭的大厅。这是印度南方用于表演泰米尔音乐舞蹈等梵剧的场院。为适应当地时而大暴雨,时而阳光强烈的气候,坡形大屋顶倾角达45度,架在矮矮缩进的迴廊上,雨季时排水顺畅,旱季时屋顶阴影减少烈日暴晒的热量。这类建筑远看非常有气势,层叠递升创建的陡峭的金字塔屋顶大空间,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当进入室内后,就会发现进入了一个木雕建筑装饰语汇的世界,有很多兼有功能性和装饰性的木元素:花卉或动物图案的门楣、狮子形象的横梁、托梁等。天花板一般由单元组件构成,每个中心有浮雕的莲花图案、八面守护神等。三面墙壁间的木格子窗户,能进行有效的通风和屏蔽炎热的散射光。印度南方许多庙宇、宫殿和豪宅中都配饰精致的木雕艺术品。

克什米尔地区建筑中有“Pinjrakari”和“Khatumband”两种木工艺最为著称。“Pinjrakari”是运用在门、窗户和栏杆上的轻质木作,形式是复杂的格子或格状形式,主要起到观赏、通风、分隔的功能。每一帧上可粘贴薄纸,既可削减料峭山风,又有足够的光线通过。这是一种卯榫结构的细木工技术,有很高的精度,整件作品不使用胶水和钉子。“Khatumband”是用薄雪松木切割并配有双条板槽的几何图形片。重复使用同样的单元可以连续拼接扩张构成无限大的天花板,整体结构装配在一起同样不使用钉子。广泛应用于房屋和廊饰建筑中。隔窗是印度建筑中理想的选择。它不仅保持通风减少阳光,也为室内空间带来奇妙的情趣。印度寺庙等大型建筑的主要构件、匾或家具浮雕上,大多雕有宗教象征意义的主题内容,包括雪狮、龙、神话中的金翅鸟、吉祥符号、莲花、云、山、环环相扣的“卍”字边框等。家庭和寺院中,经常使用梨木、核桃木和柚木雕刻木门、楣梁、家具。

印度北方拉贾斯坦建筑中有一种名为“Jharokha”的木悬垂式封闭架构,人称莫卧儿风格建筑中风情无限的“美女”,从中世纪流行到19世纪。这是一个从墙平面上突出,四周围有精致格子窗的封闭阳台,可俯瞰景街、市场、庭院或任何开放的空间。美丽的装饰使它构成庭园住宅和公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阳台实际是一个允许偷窥的观景台,女眷们能看到外面发生的事而不将自己暴露在公众前,堡垒中的弓箭手也可以用来隐蔽自己的方位。构建“Jharokha”的材料除木外也有砂岩和大理石。

印度有各类日用的木制品,如车轴、纺轮、摇篮、柜、屏风、椅子、桌子、烛台;勺、碗、盘、拖鞋;玩具、娃娃、舞蹈俑;马、大象等动物雕像以及首饰盒、笔筒、花瓶、壁挂、镜框、杯垫、烟缸、时钟、信持等等。题材相当丰富且富有艺术气息。各地风格略有不同。

拉贾斯坦邦以悠久的盛产木手工艺品而闻名于世,掌握优秀传统手艺的民间艺人遍布全邦。工匠们在农闲季节采用当地的天然木材和染料动手做一些手工艺品。精美而朴实的作品,表达出对家园和生活的热爱。

克什米尔核桃木雕刻制品是当地重要的手工艺品。有龙和花卉图案的深雕;有平面上排列植物图案的浅雕花板以及半镂雕技术。克什米尔的雕刻形式活泼,喜欢含蓄和多样化的设计,经常性图案有玫瑰、莲花、鸢尾、葡萄、梨和悬铃木叶等。克什米尔的木雕刻中甚至能找到印北绣花披肩图案的影响。

新德里地区木雕刻是在1989年象牙雕刻禁止后,原本依靠象牙雕刻为生的工匠们改行而发展的,设计制作的产品主要满足旅游市场。

南印度木雕风格较独特鲜明,迈索尔、卡纳塔克和安得拉等地出产著名的雕刻镶嵌家具和木制玩具。木雕大象也是卡纳塔克邦一种特殊的产品。印度南部的木雕家具及家居用品有保持自然木质的,也有上漆的。安得拉的几个小村庄中,色彩明亮的木制彩绘娃娃具有巨大的声誉。同时当地也用木材制作维纳琴(Veena)和小提琴等乐器,表面用牙骨装饰,打磨精细。安得拉邦的乌德耶吉里还出产雕刻的木制叉、勺、刀餐具,手柄上镂雕精致的图案。

印度的手工艺非常发达,种类也繁多。因此在手工木艺的发展上也吸纳结合了一些其他工艺,形成了很有印度风貌的作品。

拉贾斯坦的“TARKASHI”嵌铜或银的木艺技术,是从印度的迈恩布里来到斋浦尔附近,取自莫卧儿风格灵感的几何形状或花卉图案,极具特色。

所谓的“孟买盒”,是印度艾哈迈达巴德、苏特拉和孟买一带檀香木雕盒的美称,名贵工艺品之一。主题大多是神话题材。苏特拉和孟买的作品多浅浮雕,卡纳拉和迈索尔的作品多高浮雕。艾哈迈达巴德的作品,浮雕雕体深挖,底部平坦,陪随着香花和神话混合的主题。

在喀拉拉邦的科钦堡地区有一种名为“马拉巴尔”的传统木箱,类型很多。以前主要作为当地居民的嫁妆。早期用菠萝蜜树材,有时也用花梨木,配以黄铜铰链和支架。

西印度有一种特殊的木雕,是传统中的木雕印板。技术高超的工匠设计雕刻了非常微小的几何和花卉图案,用于布匹印染。这在卡奇木制品中有一个漫长的古老传统。

印度木制品中还有精美的彩绘工艺和车削工艺。彩绘工艺主要用染料在木雕上上色,也有漆绘。车削工艺更多用于玩具和建筑配件。

印度木艺的艺术特征:

一、建筑和生活中的重要用品和装饰品。作为木艺中重要的建筑附件的装饰雕刻,其主要形式是浮雕,既有极其繁缛极尽堆砌的复杂花板,也有错落有致数理有序的构图;如克什米尔木雕,如拉贾斯坦的木窗棂。

二、造型钝重厚实,线条柔和。神像雕刻,形象丰满;女性人像,丰臀细腰。人物动态造型多呈“S”曲形。即使是花朵或动物,也表现出对大自然中鲜活曲线的发现和研究,或攀枝缠叶,或肌肉饱满。圆雕的表面或周围喜欢布有雕饰,纹饰繁缛,富于动感。

三、表现手法多样。印度的手工木艺不仅用材广泛,表现手段随地区不同而变化。雕刻、镶嵌、车削或涂色;有素色的木雕,也有彩绘和漆饰的;有比较写实的,也有装饰象征性的;有单一材料,也有结合其他材料,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形式。

印度人心灵手巧,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制作各种风情别具的手工艺品装饰自己。手工传统世代相传,形成工艺世家。手艺是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手工木艺也是印度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奇妙的手工作品所创造的美,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特点。

第5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许海峰(1980-),男,浙江上虞,双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

宋蓉蓉(1983-),女,浙江温州,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研究。

摘 要:东阳木雕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目前对其的“非遗性”保护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当下的内外部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性,提出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性保护概念,并对此进行理论研究,为其在当下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1、概述

1.1“生产性保护”概述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是由现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于2006年在其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直到2009年元宵节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大展系列活动”中,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也作出了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手段,将具有转化经济资源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对具备进行产业开发条件的项目,形成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化促进其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等保护方式与手段一起,并列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基本方式和原则之一。

1.2东阳木雕历史与现状

东阳木雕是以地处浙中腹地的县级市东阳市地名命名的一项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其起源于商周,滋长于秦汉,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应用在建筑及其装饰上的以平面浅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雕刻艺术。” [2]东阳木雕是浙江三大雕刻之一,位于国内四大木雕之首。其在2006年其被录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至此,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在新世纪得到了新的发展,如东阳市目前已把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作为市支柱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东阳市现“全市已有木雕企业2733家,专事木雕制作的加工点、家庭作坊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3.4万人,产品涵盖建筑雕饰和建筑装潢木雕、家具和日用品雕饰木雕、陈设欣赏品木雕、宗教用品木雕等四大品类,年产值达145.2亿元。” [3]截止2012年底,“东阳市木雕・红木家具上规模企业95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生产企业1200余家,经营户950余家,从业人数近10万余人。全市木雕・红木家具产业完成产值约120亿元,新增投资约2.4亿元。” [4]其中年产值已超亿元企业10多家,5家企业入中国红木家具30强,拥有自主品牌15个,2012年其产业值约达120亿元,新增投资约2.4亿元。目前,东阳市拥有艺海路、吴宁东路、东阳中国木雕城、东阳红木家具市场、南马镇红木家具市场及横店镇红木家具市场等数个专业性市场,木雕产业已成为东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人才方面,目前,东阳木雕现有从业人员13.4万余人 [5],并具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名,部级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5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10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3人、省级5人。全市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68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28人、工艺美术师21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631名。 [6]以上人才,绝大部分是从事木雕事业,强大的专业人才优势在全国手工艺行业中视属罕见。综上所述,东阳木雕在产业发展、人才方面都拥有较好的基础,产业化发展红火。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东阳木雕的历史特点以及其自身属性,当下的产业化发展为其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实行“生产性保护”符合其保护与传承的特点与要求。

2、“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2.1“生产性保护”的目的

东阳木雕是随着传统传统建筑的发展而来,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对其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装饰与美化一项传统工艺。其不管是在建筑装饰与室内陈设设计与制作中,还是在传统的婚嫁的嫁妆器具中,均是东阳木雕集聚展示的区域与载体。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以适合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存在并以此连绵不断地发展至今。确切地讲,东阳木雕至今还能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是因为其适应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设计与制作、装饰与美化,符合了区域百姓的审美要求与心理需求。因此,对其提出进行“生产性保护”是符合东阳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自身基本属性、特点与要求。

2.2“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东阳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其具有固有的雕刻技法、传承模式、传承特点与要求等,在历史上东阳木雕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进行。行内形象地概括了其学习的历程,即“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这说明了东阳木雕这样技能学习的难度与时间的跨度,“这基本上是一个东阳木雕师傅的成长时间表,古时如此,现今亦然。跟中国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东阳木雕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拜师学艺,练得十年功,方可有所成。” [7]东阳木雕能发展至今,该种保护与传承模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据非遗传承的基本模式与特点,即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模式与学徒自身的“偷学”加实际项目的实践,并在与师傅的实践和指导中习得东阳木雕的“核心技艺”。因此,东阳木雕的传承实质上是在实际的项目生产过程中加以传承与发展的。鉴于此,当下我们提出的“生产性保护”概念是适合东阳木雕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实质和属性要求的。

3、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的发展始终是扎根于传统建筑、百姓日常生活器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符合百姓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当下提出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护,在遵循非遗产本质属性与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对非遗保护成功案例与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性保护”应遵循的路径与策略有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工艺精品的纯手工制作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作品中的精品工艺,其代表着东阳木雕的历史、工艺水平和艺术品位。同时,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木雕艺人在雕刻过程中对材料本性、设计内容的定位、设计意图的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思考,加之在雕刻过程中对雕刻灵活多变的处理,是艺术性、独特性、灵活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的集中体现,这也是雕刻艺人的设计思想、文化底蕴、个人喜好、艺术修养等综合体现。鉴于此,我们认为,这也是东阳木雕核心技艺难以传授的难点之处。

东阳木雕的“核心技艺”是从设计、打胚到装配等二十多道程序,而在当下的工业时代,传统工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业技术的渗透从而导致其“核心技艺”的丢失。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其“核心技艺”不在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中流失,东阳木雕这门千年传统工艺也就不会流失。而依据东阳木雕实际,我们认为具有各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人们,鼓励其坚持纯手工制作,主要生产传统的木雕作品为主,重点突出作品的原创性、独特性、收藏性、观赏性、艺术性等属性为主,从而实现东阳木雕较高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价值属性,以打造东阳木雕精品为主,以此促进大师们的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创作环境,并反哺于东阳木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其二、走现代工业与流线型生产制造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的设计与制造、装饰与美化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日用性特征,加之当下东阳市大力发展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我们也认为,对于东阳木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基于其核心技艺不丢失的情况下,鼓励其面向市场进行产业化发展。但在发展中我们认为可以依据以下方式进行:(1)流水线式人工操作模式。把其作为工业产品在对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可参照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分解东阳木雕生产过程步骤,各个步骤均以熟练的木雕工人进行实施,把握其总体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速度。同时,也可以此对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的提升与精化。(2)“精雕机”应用的适度化生产模式。在当下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精雕机的使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可促进生产的快速化、标准化、统一化,也是工业化生产所需的设备之一。我们尊重合理利用现代化工业生产形式与方式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并以此形成规模效应,促使产业化发展,提升东阳木雕品牌效应,并以此反哺于东阳木雕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但是我们认为,精雕机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能促使东阳木雕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并反哺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利用的不好,则会更快的促使东阳木雕“核心技艺”的流逝。因此,笔者认为,精雕机只能适用在如现代东阳红木家具等工产产品上或只能应用在其辅助工序上,绝不能应在其雕刻的核心技艺上。确保其核心技艺的不流失。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东阳木雕的“生产性保护”应该坚持以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坚持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主,设计制作以原创新、独特性、欣赏性、收藏性、艺术性为主的纯手工作品,保护其“核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建议流水线式人工操作模式和精雕机”应用的适度化生产模式,从而确保其核心技艺的不流失。本文以此抛砖引玉,对东阳木雕的“生产性保护”进行必要的思考与探讨,从而为这门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取得更好、更全面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来源: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R466005

参考文献

[1] 汪欣.对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艺苑,11(2).

第6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木质文化产品概念

文化产品就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文化产品承载着文化符号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文化产品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学术界对于文化产品的定义也是不统一的,这也为我们在以后研究文化产品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保证。在对国内外研究资料以及文化产品领域的特性分析研究时,进一步针对文化产品特征、特有的属性特征以及不同人对于文化产品的认识方面加强了理解,文化产业相关人员、文化生产企业、部门等都能够借助一定的精神物质方式来从事相关的文化生产活动,进一步创造形成能够更好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呈现社会发展状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本次研究中提到的文化产品就是人们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使用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开展文化活动,使人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增强进取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大小、特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木质文化产品的工艺手法探讨

对木质文化产品分析研究时,对其表面工艺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认识。

第一,无处理。这种工艺手法就是保留木质本身纹理及质感而不施加多余的装饰和处理,有些天然木材的表面本身就具有很美好的花纹,未经处理的木质产品表面更加温润。比如常见的就是红木材料,这些木质材料本身纹理极具观赏价值,在使用中更能形成包浆,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其用在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木制品上更显相得益彰。

第二,油漆涂饰。采用不同的油漆涂饰处理方式需要利用不同的油漆原料和涂饰工艺技术,对于很多家具制作来说,除了部分人造板选择贴面处理外,实木家具生产过程中都必须要有利用油漆来涂饰这个工艺,红木家具生漆涂饰处理,白木家具采用不透明、透明的涂饰技术进行处理,因此家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木余料的油漆涂饰有一定的生产基础。

第三,雕刻工艺。雕刻是为了更好的展现物体造型的艺术美和立体感,充分反应纹理的装饰内涵,是有效提升产品档次的工艺处理技术。在家具制作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雕刻工艺,比如在欧式家具中,雕刻工艺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手工雕刻、机器雕刻等。手工雕刻是我国手工制造的一个伟大艺术,包括线雕、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工艺对于雕刻技术操作人员来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整个制作过程相对机器历时要长,但手工的技艺与创意是机器不可替代的,机器雕刻可以实现批量生产,雕刻效率比较高,但是相比于手工雕刻来说,纹理显得相对固定,审美比较程式化。

第四,激光雕刻。这是现代加工制作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比较先进的雕刻工艺技术,除此之外,在包装、印刷、工艺礼品等制作过程中也经常会用到激光雕刻,这是整个制造行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工艺方式,激光打标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对整个工作开展局部照射操作,使得表层材料有效汽化或者发生颜色变化的物化反应过程,能够留下永久性雕刻标记的一种雕刻工艺技术,在当前的家具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第五,拼花。这种家具工艺主要是对装饰效果进行组合处理,使得装饰效果更加丰富、更加美观,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六,和其他材料相结合。木材是属于天然材料,将木材和其他材料结合在一起后,可以制作不同的产品,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现木材的天然特性以及本身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他材料的功能完美的加以呈现,相比于金属、玻璃等材料来说,木材更具有生命力、想象力和温暖度,但是相对于皮质的一些柔性材料来说,木材又可以充分展现它的刚直的一面。

上面的这些工艺处理技术在具体的木制品制作过程中不是单独使用的,有可能是多种工艺并存形成的一个产品,木质文化用品表面采用不同的工艺处理技术也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如此简单的工艺操作过程,整个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流程。同时采用不同的工艺处理技术形成的产品大小、规格、尺寸、特征等各个方面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就算是对于同一块木材的处理操作,处理方式对人工、机器设备运转参数、材料使用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有些生产条件企业无法有效的达到既定的效果,有些手法只能够通过借鉴其他的工艺处理技术。企业在具体进行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工艺情况加以分析,选择适合的工艺操作手法完成设计过程,保证整个设计的安全、准确、科学、合理。

余料在木质文化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方向

第一,在余料本身大小、规格、尺寸基础上的应用。根据不同类型的余料尺寸大小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需要选择适合的产品类型,开展后续的设计操作过程。以余料的形态、大小、规格等作为基本条件,针对性的制作该尺寸可以达到的产品,经过多种处理工艺操作后,最终完成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这种处理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余料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设计,提升余料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余料的剩余价值,也促进了我国家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了资源,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能为企业实现更广泛的价值体现。

第二,余料形态因势利导。在对余料形态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根据其形态特征来选择适合的加工处理方式,因势利导加工形成和固有存在的木质文化产品相类似的产品,提升余料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第7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木雕的历史

我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了木雕工艺品。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趋于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被称为是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题材,多以吉祥纹样,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等为题材,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木雕的用料

考虑到木材温润、热胀冷缩的性征,为防止其开裂或霉变,木雕艺术品的用料及其考究。普遍使用的有樟木、榉木、香榧木、红松木、椴木、桧木、黄杨木、紫檀木……而其中受到雕刻家和收藏家普遍喜爱的稳定性能优异的木材,为桧木。而桧木中,又以加拿大桧木最为普及。

加拿大桧木:红桧与扁柏合称桧木,加拿大桧木的生存仅见于北美山区,桧木林为最古老生态系,与银杏、水杉等等同为世界顶级的古老珍宝,被誉神木。桧木散漫迷人的芳香气息,色泽淡雅,纹路细腻,含有丰富芬多精,百年不变。

木雕工艺品

木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的木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据专家介绍,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

工艺木雕通常是指流传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

工艺木雕又分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

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或半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历史人物等,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有思想意义的作品。如温州黄杨木雕,产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

实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宫灯、落地灯、屏风、镜架、笔架、镜框、钟座、首饰盒、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还有专为其他工艺品配制装饰的几、案、座、架,如玉器、牙雕、花瓶、首饰,瓷器等,这些艺术品配以木雕装饰,烘托了主体,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在木雕艺术中,工艺木雕虽然是根据某种装饰需要(它们大到传统建筑、古典家具、寺庙、神坛;小到生活用具、案头摆设),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

由于这种木雕需要量大,应用范围广,所以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或工艺美术师设计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工人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制作工序也很明确,分出坯、修细、打磨、上光、配置、底座等流水作业。

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作品。艺术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

艺术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雕塑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

艺术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也就是“因材施艺”。艺术木雕的表现手法丰富且不拘一格,有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有精雕细刻、线 条流畅;有简洁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艺术木雕不仅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美化环境 、陶冶性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我国当代雕塑家有不少喜欢从事木雕创作。他们往往都在正规院校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熏陶,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他们的作品往往立意不凡,制作独特,能激发人们的欣赏欲和拥有欲。

木雕作品和任何其它艺术品一样,无论它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多端、隐晦曲折,它总是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和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激发。作品本身实际上是作者借以传情达意的载体。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按抵御归纳起来有五大种类:

1.东阳木雕

2.乐清黄杨木雕

3.福建龙眼木雕

4.广东金漆木雕

5.中原木雕

如今这五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127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制小型黄杨木雕人物陈列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8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关键词:黄杨木雕;创作;创新;融合

黄杨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在宋、元开创,明、清时代流行。因取黄杨木做原材料而得名。黄杨木有着“岁长一寸,遇润而退”的说法,生长缓慢,一般需要几十年的生长周期才能作为雕刻的原材料。由于其生长周期长,更体现了黄杨木的珍贵性与稀缺性。黄杨木大部分直径在9到16厘米之间,其木质坚韧,硬度适中,纹丝细腻,光滑柔和,色如象牙,古朴美观,是雕刻小型圆雕的绝佳原材料。黄杨木雕保持其木材本色,经过精细雕刻磨光后,又随之时间的流传,颜色渐深,有着其特有的古朴美感。

在黄杨木雕的创作中,我一直苦练基本功,虚心求教,在创作过程中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在我的每件作品中我都倾其全力,通过不断的积累我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与其他木雕不同的是黄杨木雕的原材料较小,大多数适合雕刻一些细腻、精致的小型摆件,因此对工匠的雕刻技艺要求比较高。如何使自己的技艺日渐精湛呢?只有不断的练习基本功,才能在其基础上创作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黄杨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及其卡钳、刮刀和各种类型的塑刀等。还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其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功能全面,种类繁多,有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多种工具。传统的黄杨木雕作品,需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操作细致,包括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原材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配底座。这些工序都需要扎的基本功做支撑,才得以完成。

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创作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相同。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做其原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不能作为人物雕刻的木材劈开,用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不刻意精雕,顺其自然。

在我们不断学习基本功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继承先人智慧的时刻。黄杨木雕充分展示了民间工匠的伟大智慧,前辈的经验和磨练给我们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先人留下的传统技法和创作理念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在我们掌握了传统技艺之后,必须也要有所创新,为了适应现在大众的审美要求,只有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才能让黄杨木雕深受大众的喜爱,才能让黄杨木雕经久不衰。

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黄杨木雕才能在传统工艺中有着一席之地。在如今黄杨木雕的创作中,很多工匠的创新名作屡屡问世,他们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的固有模式,他们不再追求细腻具象,而是结合了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雕刻手法特别,粗放,简单几刀就初见作品雏形,略加修饰,就是一个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多的是介于抽象与意向之间。但这些作品也受到了民间老工匠的质疑,他们认为作品丢失了黄杨木雕原有的传统风格。但是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看,创新的作品并没有脱离本质,只是表现风格不同而已,我认为眼光不该只是集中在传统创作上,而应该开拓创新,赋予黄杨木雕新的生命。这些创新的作品提高了黄杨木雕的艺术品位,以全新的面目给大众一种不一样的欣赏体验,使得传统黄杨木雕走出几百年的局促,让黄杨木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生产行业,黄杨木雕的传统作品还是有着很大的比重,有着广阔的市场,观赏者、收藏者。但是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和审美视野的开阔,我们的传统黄杨木雕创作必须勇于创新,把新技法和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使传统和创新相融合,创作出适应大众审美的好作品。

第9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历史悠久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的圆雕艺术,它利用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精雕细镂。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工艺要求非其他雕刻所能比拟。由于黄杨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木雕大多为小件,以小型人物、动物、器皿见长,以巧见精,以精见贵,注重细节刻画是黄杨木雕的特色。作品主题突出,精美古朴,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堪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价值凸现深受青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木雕收藏市场逐渐升温,在所有木雕作品中,黄杨木雕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在收藏市场上,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尤其是精品存世极少,因而在拍卖市场倍受追捧,价格不菲。

早在1995年朵云轩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如意观音》便拍出了22万元。2002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件高为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拍出了68.2万元。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一件高仅9.8厘米的清黄杨木雕树干形摆件拍出5.7万元。2007年在北京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观世音》拍出12.1万元人民币。同年,在诚铭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李铁拐》拍出275万元人民币。近年来,现当代黄杨木雕也受到藏家的关注,一些名家的精品拍卖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据雅昌艺术网统计,截止2008年2月,国内拍卖市场共上拍黄杨木雕作品1479件,成交582件,总成交额达25,587,625元人民币。

黄杨木雕为什么会受到藏家青睐,其收藏价值何在?首先,因其特殊的材质。黄杨木本身极其珍贵,生长五六十年的树木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其材质密度高,质地细密绚丽是天然的雕刻良材。其次,黄杨木发色美观,极具观赏性。黄杨木的天然莹润光泽,随着作品存世的延长,其颜色会逐渐变深,上百年的作品,可以出现金黄色,甚至黄紫色的诱人光泽,并会形成半透明的“包浆”,呈现出温润圆滑的外观,与象牙可以媲美,这正是黄杨木雕的诱人奇特之处。第三,黄杨木雕工艺讲究,雕刻技法丰富,技术含量高。黄杨木雕综合运用圆雕、镂雕、浮雕,镶嵌、劈雕等各种技法,强调精雕细刻,镂雕剔透,刀法工整,清新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知名度高,国际影响大。早在上世纪初黄杨木雕就屡获国际大奖,作品远销国外,在海内外有广泛声誉。

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民间稀少,尤其是名家精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在目前木雕收藏市场上,黄杨木雕作品绝大多数是当代工艺美术师的作品。例如以当代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虞定良、王笃才等为代表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名家,他们的作品受清代文人画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构思独特,创作手法多样,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倍受木雕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其作品价位也逐年攀升。目前当代黄杨木雕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少数名家的精品则可高达十几万元以上,但总体价位并不高,在当代艺术品逐渐成为热点的今日,收藏当代名家黄杨木雕作品可谓正当其时。

理性投资鉴藏有道

由于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价格昂贵,已成为人们竞相求购的珍品,收藏市场上也不乏以新充旧,以假充真的黄杨木雕。作为收藏者如何鉴别收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