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科室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科室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全面总结和检验全区机关科室建设工作成果,扎实推动创建高绩效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机关开展“先进科室”“优秀科长”工作成果展示活动。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年12月至年1月。

二、活动安排

1、总结成果(**年12月中旬)

年度市区机关“先进科室”“优秀科长”(**年已提拔为处级领导干部的优秀科长除外)要对照今年全区机关建设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先进科室”“优秀科长”的评选标准,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梳理和总结在保持领先水平、推进工作创新和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工作亮点和成果,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经验材料,于**年12月15日前报送区直机关工委。同时报送3-5份能够反映科室或科长工作亮点和成果的相关资料(数码照片报送电子版即可)。

2、经验交流(**年12月下旬)

召开全区机关科室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科室”“优秀科长”工作经验和成果,部署今后全区机关科室建设工作任务。

3、成果展示(2007年1月)

对机关“先进科室”“优秀科长”工作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区机关科室建设再上新水平。

第2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绩效考评 定量分析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1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effect will affect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design a set of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for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is can work in laboratory supervision more effective,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data will also provide a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school laboratory management decision,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Key words open laborator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evaluation system

1 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原则

绩效评价,是对一项工作各个环节,不同的指标进行的对照评价。一般参照基础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量化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工作项目各个环节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进行对比衡量的客观评价。通过合适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各种环节的工作进行量化的评比,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建立考评体系需要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1 简明科学性

选取或者设定的指标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内容。并且指标可以度量和参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要充分反映实际,又不能太过细小,不能实际测定。

1.2 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的不同指标之间要具湟欢ǖ穆呒性,能够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不同的指标反映实验室建设不同方面的功能特征。众多不同维度的指标,才能形成全面的衡量和考核标准。

1.3 可比性

遵循可比性,是为了实验室的各项评价指标能够进行统计,在不同的学校实验室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参照。绩效考评体系的对比,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相关指标在比较时,要能够运用定量比较的方法,提高比较的准确性。

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建设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实验室建设内容庞大,涉及到的人员、事务以及仪器设备较多,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本文研究中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认为一套合理的,能够基本反映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质量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如下几个部分:例如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质量、实验室科研水平和对外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能力等。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和支持,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产出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验室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设定的标准高一些,包含的考核评价维度要更集中一些。具体来说,本文提出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结构指标变量,以此作为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干内容。

2.1 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实验室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高校科研,因此,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是实验室绩效考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技创新是衡量实验室研究能力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细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二级考核指标。如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研究的高水成果、实验成果产品转化率等。

2.2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由于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实验室专业管理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国内不少高校实验室的一些特殊工作岗位,由于国内专业人才不足,而是聘请了国外科研人员。因此,在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工作时,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到考评指标体系中去。这方面的人才包括:高级科研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特长顾问,青年科技创业人才等。

2.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建设内容就包括了管理,建设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单独地将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分开。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实验室的承建单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管理优势。因此,实验室建设要与管理进行深入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尽量寻找那些建设管理资质全,经验丰富的单位。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利用建设单位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日常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具体来说,相关的二级考评指标可以从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及环境、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制度管理及安全卫生等几个方面设计。

2.4 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高校很多专业都有实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绩效考评体系中,要将实验室教学进行考核。实验室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方式,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和科研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室进行锻炼实践,还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

2.5 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应当立足高校自身发展,服务当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资源方面,要做到开放和共享。一所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参观、实验室仪器对外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衡量。现代国家提倡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加大同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要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的技术、人才优势,更好的服务社会。

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3.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好之后,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上述指标设定合理的考核权重。即每一项以及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权重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各专业教师、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合理设置。需要注意权重系数不宜特别复杂,因为一级指标维度相对较少,要考虑绩效考核的简洁性。

3.2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指标值与标准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的监测方法。相当于树立一个标杆,所有指标跟标杆对比,达到或超越了就算100分。上述指标体系的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较先进的标准确定。

3.3 综合评估定量化

通过对指标体系各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公式为 = (=1,2,3……),其中为第个指标的无量纲转换值,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时,先用实现程度和权重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加总可以得出每一类指标分值,最后加总得出总体的分值。分析时既可以进行总体情况的分析,也可以按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有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为了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细化,在实际考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一级指标设置5个左右的二级指标,这样能够提高以及指标的丰富性,也使得考核指标的代表性更广泛。

3.4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不合理的权重指标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虽然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但是,随着实验课题、实验理论以及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指标和权重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保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相应的权重分配,不是固定不变,需要结合实验室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3.5 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对高校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找到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和改正。通过上面的指标评价能够看到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就某一所高校来说,其实验室在同类高校中处于什么层次,还需要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横向的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高校实验室建设同比较对象之间的优势、差距和不足等问题。而高校实验室每年的绩效考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从直观层面分析实验室建设管理情况的年度变化。通过横向、纵向的指标对比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情况能够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从而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4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并且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为考评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并且在运用绩效考评体系时,还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不同的考评需求。

1 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原则

绩效评价,是对一项工作各个环节,不同的指标进行的对照评价。一般参照基础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量化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工作项目各个环节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进行对比衡量的客观评价。通过合适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各种环节的工作进行量化的评比,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建立考评体系需要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1 简明科学性

选取或者设定的指标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内容。并且指标可以度量和参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要充分反映实际,又不能太过细小,不能实际测定。

1.2 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的不同指标之间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能够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不同的指朔从呈笛槭医ㄉ璨煌方面的功能特征。众多不同维度的指标,才能形成全面的衡量和考核标准。

1.3 可比性

遵循可比性,是为了实验室的各项评价指标能够进行统计,在不同的学校实验室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参照。绩效考评体系的对比,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相关指标在比较时,要能够运用定量比较的方法,提高比较的准确性。

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建设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实验室建设内容庞大,涉及到的人员、事务以及仪器设备较多,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本文研究中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认为一套合理的,能够基本反映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质量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如下几个部分:例如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质量、实验室科研水平和对外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能力等。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和支持,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产出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验室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设定的标准高一些,包含的考核评价维度要更集中一些。具体来说,本文提出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结构指标变量,以此作为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干内容。

2.1 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实验室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高校科研,因此,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是实验室绩效考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技创新是衡量实验室研究能力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细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二级考核指标。如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研究的高水成果、实验成果产品转化率等。

2.2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由于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实验室专业管理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国内不少高校实验室的一些特殊工作岗位,由于国内专业人才不足,而是聘请了国外科研人员。因此,在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工作时,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到考评指标体系中去。这方面的人才包括:高级科研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特长顾问,青年科技创业人才等。

2.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建设内容就包括了管理,建设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单独地将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分开。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实验室的承建单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管理优势。因此,实验室建设要与管理进行深入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尽量寻找那些建设管理资质全,经验丰富的单位。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利用建设单位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日常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具体来说,相关的二级考评指标可以从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及环境、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制度管理及安全卫生等几个方面设计。

2.4 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高校很多专业都有实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绩效考评体系中,要将实验室教学进行考核。实验室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方式,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和科研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室进行锻炼实践,还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

2.5 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应当立足高校自身发展,服务当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资源方面,要做到开放和共享。一所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参观、实验室仪器对外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衡量。现代国家提倡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加大同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要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的技术、人才优势,更好的服务社会。

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3.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好之后,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上述指标设定合理的考核权重。即每一项以及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权重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各专业教师、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合理设置。需要注意权重系数不宜特别复杂,因为一级指标维度相对较少,要考虑绩效考核的简洁性。

3.2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指标值与标准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的监测方法。相当于树立一个标杆,所有指标跟标杆对比,达到或超越了就算100分。上述指标体系的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较先进的标准确定。

3.3 综合评估定量化

通过对指标体系各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公式 = (=1,2,3……),其中为第个指标的无量纲转换值,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时,先用实现程度和权重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加总可以得出每一类指标分值,最后加总得出总体的分值。分析时既可以进行总体情况的分析,也可以按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有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为了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细化,在实际考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一级指标设置5个左右的二级指标,这样能够提高以及指标的丰富性,也使得考核指标的代表性更广泛。

3.4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不合理的权重指标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虽然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但是,随着实验课题、实验理论以及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指标和权重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保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相应的权重分配,不是固定不变,需要结合实验室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3.5 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对高校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找到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和改正。通过上面的指标评价能够看到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就某一所高校来说,其实验室在同类高校中处于什么层次,还需要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横向的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高校实验室建设同比较对象之间的优势、差距和不足等问题。而高校实验室每年的绩效考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从直观层面分析实验室建设管理情况的年度变化。通过横向、纵向的指标对比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情况能够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从而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4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并且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为考评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并且在运用绩效考评体系时,还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不同的考评需求。

1 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原则

绩效评价,是对一项工作各个环节,不同的指标进行的对照评价。一般参照基础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量化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工作项目各个环节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进行对比衡量的客观评价。通过合适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各种环节的工作进行量化的评比,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建立考评体系需要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1 简明科学性

选取或者设定的指标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内容。并且指标可以度量和参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要充分反映实际,又不能太过细小,不能实际测定。

1.2 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的不同指标之间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能够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不同的指标反映实验室建设不同方面的功能特征。众多不同维度的指标,才能形成全面的衡量和考核标准。

1.3 可比性

遵循可比性,是为了实验室的各项评价指标能够进行统计,在不同的学校实验室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参照。绩效考评体系的对比,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相关指标在比较时,要能够运用定量比较的方法,提高比较的准确性。

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建设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实验室建设内容庞大,涉及到的人员、事务以及仪器设备较多,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本文研究中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认为一套合理的,能够基本反映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质量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如下几个部分:例如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质量、实验室科研水平和对外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能力等。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和支持,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产出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验室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该设定的标准高一些,包含的考核评价维度要更集中一些。具体来说,本文提出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结构指标变量,以此作为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干内容。

2.1 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实验室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高校科研,因此,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是实验室绩效考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技创新是衡量实验室研究能力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细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二级考核指标。如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研究的高水成果、实验成果产品转化率等。

2.2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由于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实验室专业管理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国内不少高校实验室的一些特殊工作岗位,由于国内专业人才不足,而是聘请了国外科研人员。因此,在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工作时,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到考评指标体系中去。这方面的人才包括:高级科研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特长顾问,青年科技创业人才等。

2.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建设内容就包括了管理,建设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单独地将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分开。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实验室的承建单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管理优势。因此,实验室建设要与管理进行深入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尽量寻找那些建设管理资质全,经验丰富的单位。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利用建设单位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日常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具体来说,相关的二级考评指标可以从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及环境、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制度管理及安全卫生等几方面设计。

2.4 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高校很多专业都有实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绩效考评体系中,要将实验室教学进行考核。实验室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方式,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和科研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室进行锻炼实践,还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

2.5 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应当立足高校自身发展,服务当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资源方面,要做到开放和共享。一所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参观、实验室仪器对外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衡量。现代国家提倡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加大同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要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的技术、人才优势,更好的服务社会。

2.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建设内容就包括了管理,建设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单独地将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分开。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实验室的承建单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管理优势。因此,实验室建设要与管理进行深入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尽量寻找那些建设管理资质全,经验丰富的单位。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利用建设单位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日常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具体来说,相关的二级考评指标可以从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及环境、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制度管理及安全卫生等几个方面设计。

2.4 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高校很多专业都有实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绩效考评体系中,要将实验室教学进行考核。实验室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方式,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和科研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室进行锻炼实践,还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

2.5 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应当立足高校自身发展,服务当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资源方面,要做到开放和共享。一所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参观、实验室仪器对外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衡量。现代国家提倡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加大同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要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的技术、人才优势,更好的服务社会。

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3.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好之后,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上述指标设定合理的考核权重。即每一项以及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嘀氐纳柚茫需要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各专业教师、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合理设置。需要注意权重系数不宜特别复杂,因为一级指标维度相对较少,要考虑绩效考核的简洁性。

3.2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指标值与标准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的监测方法。相当于树立一个标杆,所有指标跟标杆对比,达到或超越了就算100分。上述指标体系的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较先进的标准确定。

3.3 综合评估定量化

通过对指标体系各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公式为 = (=1,2,3……),其中为第个指标的无量纲转换值,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时,先用实现程度和权重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加总可以得出每一类指标分值,最后加总得出总体的分值。分析时既可以进行总体情况的分析,也可以按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有科技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为了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细化,在实际考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一级指标设置5个左右的二级指标,这样能够提高以及指标的丰富性,也使得考核指标的代表性更广泛。

3.4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不合理的权重指标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虽然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但是,随着实验课题、实验理论以及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指标和权重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保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相应的权重分配,不是固定不变,需要结合实验室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3.5 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对高校实验室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找到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和改正。通过上面的指标评价能够看到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就某一所高校来说,其实验室在同类高校中处于什么层次,还需要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横向的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高校实验室建设同比较对象之间的优势、差距和不足等问题。而高校实验室每年的绩效考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从直观层面分析实验室建设管理情况的年度变化。通过横向、纵向的指标对比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情况能够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从而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4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并且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为考评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并且在运用绩效考评体系时,还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不同的考评需求。参考文献

[1] 陈烨,周莉萍,姜文彪,徐弼军,王登科.建立实验室绩效考评与保障体系提高实验室建设成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8-15.

[2] 周恒瑞,金德飞,马从国.浅析高校自动化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31).

[3] 聂奎营,王传坤,张星.开放型实验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5(3).

第3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各支部、各科室:

我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狠抓内涵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促进医院加快发展,经院总支、院委会研究决定,从今日起利用一周的时间搞好年终总结,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医护质量为主题,围绕医院建设与发展,紧密联系当前医院工作的实际,全面回顾总结全年的工作,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和差距,深入分析原因,为新一年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总结的主要内容

1、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管理方案,看是否实现了全面完成任务和超额完成任务,服务态度是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一年工作的主要成绩是什么,对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任务的科室要总结出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需要进一步发扬和改进,对没有完成指标任务的科室要总结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在管理工作方面,各职能科室是否严格履行了各自的职责,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是否真正做到了尽职尽责、大胆管理,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无畏首畏尾和好人主义等现象,是否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和表率作用。全院干部职工是否能够服从管理,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有无迟到、早退窜岗、脱岗等问题。

3、在政治思想方面,看加快医院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强不强,促发展的氛围浓不浓,看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否能跟上医疗市场发展的需求,集体主义观念是否树立的牢固,是否真正做到了团结协作谋取发展,有无相互拆台、不思进取和消极怠工等问题。

4、业务技术方面,医疗程序是否规范,医疗质量是否得到保证,特别是看业务水平是否有了新的提高,新技术、新项目完成的如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开展的是否扎实有效,有无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苗头发生。

5、行风建设方面,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开展的是否扎实有效,有无吃、拿、卡、要,收受红包现象,有无参与药品促销活动、私自收受商家药品回扣的不法行为,有无开搭车药、逃费检查等违规行为,有无私自收费、乱收费行为等。

三、方法步骤

1、认真回顾,自下而上的进行总结,个人写出书面总结并在科室交流发言,然后再进行科室总结。

2、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制定出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

3、各科室要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评选出本年度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

四、时间安排

1、12月15日:召开院周会,搞好思想发动。

2、12月16-17日:个人写出书面总结并在科室交流,然后进行科室总结。根据总结出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结合本科实际,制定整改措施,提出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3、12月20日前将科室总结、整改措施、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交政工科。

4、评先选优工作时间、具体指标和要求另行通知。

五、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对今年的工作总结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通知精神,使职工能充分认识年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保证人人参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结合科室实际认真搞好总结。

2、各科室要结合本科工作特点实事求是的总结一年的工作,做到既要看到成绩,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

第4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摘要】 目的 通过实施科主任备忘录探讨提高中小型医院科主任能力的方法,以及科主任备忘录在医疗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科室施行科主任备忘录之前与施行之后的一个对比,以及对科主任备忘录内容的一些探讨,开展科主任备忘录的组织活动,形成院内各科室科主任对科室所有事物的综合管理,提高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并提高医疗管理质量。结果 通过科主任备忘录的施行,使科室管理更有效,更有序,并且便于科室评估。使科主任对科主任职责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完成医疗任务,做好对医疗质量的监控,完成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对科室成员的服务管理,医疗安全管理,投诉管理,科研教育,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医德效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结论 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制度,提高了科主任对科室的质量管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强化了各级医务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并加强了医德效能建设,提高了科室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科主任 备忘录 医疗管理 医疗质量

目前,中小型医院中,中干多为业务骨干,虽然他们在技术上经过了很多的培训,也有很多的临床实践的经验,但是他们基本没有受到医疗管理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医疗质量管理往往缺乏规范的方法和一些核心理念。

专科医院科主任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应重视科主任管理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管理的积极性,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以提升科主任管理科室的能力[1]。所以为提高科室质量管理,通过这一年多对部分科室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以南区10个科室为试验组,施行科主任备忘录,以北区32个科室为对照组,并以2010年实施后与2009年未实施对比分析:医患纠纷,,科研项目等指标。

1.2 科主任备忘录的内容

1.2.1 年度工作要点 其中包括了医疗指标与任务,医疗质量管理,服务管理,医疗管理,投诉管理,科教研,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医德效能建设等等。

1.2.2 月质量与指标分析 每月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指标分析,通过绩效评估,明确科室病床利用率,控制药物比例,严格按照三基三严,以及医院的核心制度来执行,对病例质量评估,对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整改。

1.2.3 半年责任追究小结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笔者系统剖析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提出加强医疗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树立法制观念意识、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2]。控制医疗纠纷的数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在半年责任追究小结中记录半年的医疗事故,追究责任人,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并提出整改方案。

1.2.4 年医生职业生涯培训评价 评估医生这一年的职业培训,包括思想法律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学术论文情况等。

1.2.5 年带教情况分析 评估科室在带教期间的绩效,配合医院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总结教育过程的经验教训,积累教育经验。

1.2.6 年科研及新技术新项目小结 通过全年的技术项目小结,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

1.2.7 全年工作人员评价 通过评价情况使科室人员明白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得到改进,同时也宣扬比较好的作风,树立科室品牌。

1.2.8 全年工作总结 通过全年的工作总结,列出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方案,并作出明年的计划,通过一年一年的不断改进,使科室的各个方面都有质的飞跃。

2 结果

实施组和对照组两组工作人员工作性质都相同,实验组医患纠纷为0起,36篇,占全院的18.3%,与2009年的9.3%相比增长一倍;科研立项4项,有了零的突破;晋升高级职称8人,中级12人。医疗投诉相对比明显下降。

3 讨论

(1)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有效提高科室整体医疗质量。

(2)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可减少医疗纠纷。

(3)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可提高科主任管理能力,带领整个科室不断的发展。

(4)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提高科研、教学能力。

(5) 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6)施行科主任备忘录,便于科室资料系统整理、总结、保存,为科室建设、达标晋级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有助于中小型医院的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提升,有助于科室发展和医院管理,是科室建设的有力武器,长期坚持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可实现科室及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第5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坚持“三个致力于”的学会工作总体思路。

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认真抓好目标教学、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初高中毕业班教学指导、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和第八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等项工作。

二、总体工作目标:

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工作都要立足于出成绩、出成果、出队伍、出名师、创一流,为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方法:

抓住两头、当好中介、深入实践、调研分析、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网络联系、集思广益。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积极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

本学期,教研室要多次召开工委、乡镇(校)业务校长会,各学段各学科要多次召开中心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传递教改信息,并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举行教材教法辅导和专题讲座。

(1)小学学段进行新教材辅导。

(2)初中学段除暑期对六年级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分阶段对六年级语、数、外新教材进行辅导和初三年级教学辅导。

(3)各学科教研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本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部分学科举行“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讲座。

(4)如何撰写教改试验方案和加改实验报告。

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途径和措施。教师要按照《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破备课和讲课两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学期初,教研室将制定《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此作为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狠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各校要切实上好考查科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准随意增、减课时,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总量。教研员下乡检查指导教学,要把检查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并将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向主管领导汇报。小学学段结合上学期县教研室对全县小学考查学科质量考查的检查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向全县通报。

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活动课,加强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室要加强对活动课的研究与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指导学校把活动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上。要认真开展“创新周”活动。各校要根据县教委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做到“活动时间、内容、指导教师、学生”四落实。创新成果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研究性论文、科技方案设计、科幻作品等。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月上旬,乡镇中小学以工委为单位(国办校以校为单位),将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与交流。月中旬,将优秀创新成果报教研室参加县级评选。

根据县教委关于开展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好“双优课”评选活动。各工委、乡镇教委和国办校要制定好实施计划,成立评审小组,广泛发动。做到人人展示,层层评选,发现典型,推出优秀。本学期完成工委和国办校级的评选工作,并将参加县级评选的“双优课”人选报县教研室。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要结合评选市、县级教改积极分子活动,深入开展“名师创名法”活动。

根据市局精神,继续举办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今年的竞赛范围为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初三年级语文、外语四科。各校要认真组织,做好辅导工作,加强对特长生的培养,力争取得好成绩。加强对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学指导,教研员要多听推门课,从中发现问题给以及时反馈和指导。把教研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基础薄弱校的指导上,各学段要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重点的改变1——2所教学基础薄弱校的面貌,以提高我县整体教学水平。

(二)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教学工作的创新

各乡镇、校向教研室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要认真研究运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已取得那些经验和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数据资料是否归档?下一步怎样做?在基层自查的基础上,县教研室要进行抽查。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的研究。在试行县教委下发的《县小学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考查指导意见》的同时,本学期制定《县小学考试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指导意见》。各工委、乡镇、校除组织好在小学就读的六年级教师参加县级教研活动外,还要协本学片六年级教师的二级教研活动。乡镇、校认真组织所属六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

(1)组织六年级教师到初中听课观摩。

(2)本片初中教师送课到六年级。

(3)提倡学片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等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讨活动。进而避免六年级教师教学的小学化弊端,大幅度提高初中整体教学质量。

认真搞好第届教研教改“双成果”论文评选活动。各乡镇、国办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进行层层评选,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的积极性。各工委、国办校按要求于11月20日前将评选的优秀论文统一报县教研室办公室。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开展教学研究。各级领导要切实抓好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工委、国办校的中心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学科教研组利用教学研究时间,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理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提倡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确定重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教师依据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课题,选定其中一项进行研究与实验,也可联系教学实际,围绕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选题,题目宜小不宜大。

(三)深化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与推广工作

继续抓好中小学目标教学试验校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小学分别对5所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试验校的目标教学盯住不放,进行经常性指导,同试验校领导和教师一起进行成果总结,并在面上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题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在学生的情感、动作技能的评价上还需认真研究与实验,完善实践操作技能与学习情感的测评要求,逐步完善各学科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教学检测与评价的研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有关学科教研员要按照大纲和教材要求,拟好单元(章)形成性检测题和终结性检测题,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加强学科德育和美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面向全体。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目标教学管理。教研室要加强对目标教学的过程管理,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适时举行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进行推广。县教研室及各学科教研员要全面掌握全县中小学目标教学情况。

(四)认真搞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

全面做好首轮课改总结。各学科要对高质量的课改成果和典型经验进行推广,适时举办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为新教师传经引路。开好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推动会,认真学习上级精神和课改文件,进一步明确新一轮的课改任务和工作思路。搞好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高一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暑期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县教研室高中组教研员有计划的进行学科培训,或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高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对新、旧大纲和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进而把握新大纲、新教材的内容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加强专题研究。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采取滚动发展式的研究模式推进研究工作,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新一轮高中课改试验的质量。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分类辅导、分层讲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对于分层讲评,各校要认真研究试验,争取早出成果。教研室对高一教学加大宏观调控和指导。每月召开一次学科会,通报教学情况,解决前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下段的教学进度。在学进度的基础上,加大教学调控力度,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五)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推广

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学纲、掌握教材内容体系,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开好信息技术课打好基础。教研室和各高中校要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并搞好《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指导工作。本学期还要组织教学实况的摄录像技术培训,以提高学校摄像人员的技术水平。各学科组在教学研究与指导中,要积极倡导把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注意引导示范,有层次地逐步推进。要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和使用效果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继续抓好中学有关学科参加市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评选人选的跟踪指导,迎接市级验收。为发挥其示范作用,举行初中数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展示课2—3节。认真做好部级、市级和县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日常指导工作。部级、市级实验校要做好试验结题的准备工作,学期末完成学校和实验教师的课题实验报告,总结出本学科和学校的整体实验成果(包括优秀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软件。优秀论文等)。县级实验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加强实验课题的过程管理,力争做出成果。乡镇、校也要抓好自己的典型。加快我县教研网建设,构建学科教育信息资源库。各校要尽快完善学科组计算机的配备,逐步建立学科网页,加大学科教研创新力度。各校装备信息技术室要执行县教委的统一标准。初中校要做好信息技术室的装备工作,为年季开设信息技术课做好准备。

深入基层校检查指导。通过查看教学设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指导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搞好课堂教学。努力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力争使中小学常规电教媒体普及率达到90%,高中信息技术普及率达100%,初中信息技术配备率达30%。并发挥其实效性。

(六)搞好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及高中会考研究

认真做好中考试卷及考试情况的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初中各学科将举行九年级教学讲座和教学研讨课,以引导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研的进一步深化。高中校要认真分析今年高考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各校要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适时召开年毕业班经验交流会。

根据年我市高考将实行“3+X”科目设置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发挥高考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为学习研究“3+X”高考方案,教研室将组织高中校领导到外地考察学习。地理、生物已为高考学科,两科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动向,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高三各科分别搞1—2节研讨课,以达统一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高二年级面临六科会考,这些学科要狠抓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六科会考全部过关,优秀率上新台阶。

教研室将经常深入高中校听课调研,了解掌握各校的教学情况;经常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传达上级有关高考和会考的精神和信息。教研室对高二和高三个课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学期末进行一次统一练习,统一评估,了解各校的教学情况。月份高三语文学科举行话题竞赛;月政治学科开展一次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的演讲比赛;根据“3+X”高考模式,将组织一次学科与学科间的小综合竞赛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内部建设

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讲”、“三个代表”的有关论述以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学习全教会文件,深刻理解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关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县教研室《端风正纪“五不准”守则》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使命感。

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业务,更新知识,特别是学习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练好教研基本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按照市教研室《区县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业务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县教委《教职工岗位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好本职工作。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

(1)每位教研员重点联系一个乡镇,了解掌握教学工作的各种情况。

(2)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搞一个系列讲座。

(3)每位教研员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学科典型。

(4)每人确定一个教科研课题,一年出阶段性成果,三年出终结性结果。

第6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工科 办公室 实验室用房

高校学院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平衡的重要作用[1],是学校行政指令的执行部门,对教学、科研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工科学院的办公室管理要求、实施方法与文科、理科类学院有着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在校工科大学生有近700万人,居世界首位。工科学生的数量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尤其是在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材料等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高校投入大量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所涉及的实验室种类愈发复杂,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何与时俱进地履行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工科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科研基地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办公室的新课题。

1. 高校工科类院系的实验用房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用房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条件,然而随着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用房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安排。

以江苏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该校主要以工科类教学和科研为特点,新校区于2006年建成,该校某工科学院的楼宇兼用于实验室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共11207.72平方米。在建成之初的分配方案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学院公共设施面积2279.7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3%,主要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报告厅、资料室、储藏室以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室面积为1545.2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8%,用于学院97位教师办公、休息;研究生教研室面积为3154.2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8.1%,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室内多以隔断形式划分为多个区域共多名学生使用;实验用房总面积为4085.4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5%,其中教学实验室926平方米,科研实验室3195.45平方米;其他用房143.0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主要为卫生间、开水间、强/弱电间、值班室等。

在学院建设初期未对用房进行预留,所有面积均已进行分配使用。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该院平均每年新进青年教师4至5人,每名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要新增办公面积分别为9平方米,而每年的退休教师人数在2人左右,且退休教师办公用房收回较难,新进青年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日积月累实验楼宇面积的局限与新型工科实验室的需求矛盾也日益凸显。(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际每年的实验室用房面积增长需求缺口约为90平方米。

2. 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用房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单纯依靠行政调配、无偿使用,导致使用人缺乏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且学校各单位房产需求增加过快,房产利用率不均衡且调控困难,占房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实验室用房的效益,最初的管理策略是实行资源调节费制度,把实验室用房调节费与实验室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使用单位向学校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办法改革,即制定公用房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室用房根据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等情况核定免费定额面积,超过面积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高校收取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用房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但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实验用房仍存在弊端,一是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加强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用房建设速度加快,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实验室用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大;二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管理手段随着科研经费收入的增长,其调节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参考用房的“量”,未体现其“质”。没有考虑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绩、完成实验教学的质量、数量和水平等绩效因素,缺少激励作用,实验室更新动力不足。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办公用房的管理策略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第一,实验用房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对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指标是承担实验教学的情况,实验教学成果和水平,实验教学理念、措施与发展思路,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对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科研工作方向、承担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情况、研究成果和水平、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办法,把公用房作为投入,把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产出,评价实验室的用房效益。

第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验收结果,将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作为次年实验室调整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在合理安排实验室空间面积之后,需结合实验室用房情况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实验室负责教师,履行安全第一,水、电、大型设备和具有毒性的试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但是工科类实验室直接使用人以研究生为主,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较弱,处理危机的经验欠缺,而安全问题是涉及生命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院系办公室与学校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之间要加强广泛、频繁的沟通协作关系,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汲取其他院系优秀的管理办法,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改进自身的管理策略。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对院系时时更新消防、试剂管理上的漏洞事故情况,交换总结经验教训,在管理化学试剂时可与化工学院合作针对使用危险试剂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试剂管理和使用培训,管理大型设备时可在对设备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及保护方面与土木学院交流配合等。院系办公室可以在其中起到联系、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配合学校每年例行实验室检查之余,更要时时监控实验室的使用和安全。定期面对全院师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演练。

第三,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配合2014年12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整顿行政办公用房的通知,院系严格按照下发标准调整压缩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室由原来的405.6平方米,压缩至255.84平方米,将整顿清理出的149.7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教学科研用房。

第四,清退退休人员实验用房。协助即将退休的教师将实验室和办公室内物品和资料整理,将交钥匙环节作为退休前在院系办公室必须办理的环节。同时也需将退休教师在办公室内的国有固定资产划分到负责部门统一管理分配。

第五,培养科学使用实验室用房意识。很多高校中尤其是以工科类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内部,存在着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购进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设备,造成重复浪费。公共资源中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因此得不到合理运用。教师中仍存在实验室用房“圈地”情况,因担忧未来实验设备得不到用房支持,可能发生的延误项目进度和效果,就事先将大面积实验用房占据,但在短时期内并不作为实验之用,产生一方面实验室办公用房闲置,而整体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时常发生。本质上应从人文精神方面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工科类院系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自动调控或在院系办公室管理下合理布局实验室的使用。不断完善实验用房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布局实验室,打消教师们用房紧缺的不安心理,从被动、清理实验室用房,到主动寻找与相关项目组合作、使用实验室用房,尤其要明确房产资源是国有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产权性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占有”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是要充分保障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占有”,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本质转变。

3. 结语

根据以上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进行管理,通过制度把院系办公室的用房管理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增加了院系办公室的调控能力和导向作用,是实验室用房管理的一种创新。充分发挥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高得多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较少;绩效中等的少奖励,使其与过去所交纳的水平大体相当;评价差的不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增加,为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调配提供了制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试论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13(2).

第7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超声科医生工作总结

  20xx年参加工作,一直于我院检验科工作。秉承“质量第一、服务临床”的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高质量、高效率地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踏踏实实,勤奋工作。尤其近几年来,我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在这里作简单的陈述:

  一、政冶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组织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几年来,自己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工作严谨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配合主任的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临床的思想,急病人与临床之所急。严格遵守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在完成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本科室进修与实习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二、工作学习方面:

  本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业务学习和工作能力。面对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每年订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检验医学》经常上网浏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临床输血与检验》《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等相关、专业杂志;同时特别关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开设的“继续教育园地”拦目学习;参加各种提高培训班、学术交流会。xx年参加xx研讨会;xx年5月参加xx培训班。7月被当选为xx市医学会第二届检验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除在业务技术方面努力学习外,也加强相关知识英语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20xx年参加了自学[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的学习,今年年底毕业。从中学习了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获益匪浅。

  三、道德品质方面:

  (一)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我来自农村,深深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上中学时,生活的艰苦及一直步行于十几里之外的学校,磨砺了我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品质性格。参加工作后,一直与血、尿、便、细菌、病毒打交道,虽然有点脏、苦、累,但我从未为自己选择的专业而后悔。使我自豪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诊断依据。特别是为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康复科等提供的药敏试验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信任和好评。

  (二)有严于律己、诚信为本、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我信奉诚实待人、严于律己的处世之道。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从未与同事产生过矛盾纠纷。我自知还有许多缺点,但我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时刻在完善自己。

  四、今后的工作计划

  今有幸被当选为超声科主任,今后的工作,不仅在业务上,而且在管理工作中,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在院长的领导下,配合好各位同事,努力把我院检验科带入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检验技术质量,早日使我院检验科各专业实验室,通过iso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更好地为临床各科室服务;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开展临床需要,特异性较强的检验项目,增加科室经济效益;激发科室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为科室的发展献计献策,将检验科建设成团结向上的一流科室,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等到退休回首时无遗憾。

  本人于20xx年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后分配到建始县人民医院,轮转一年后定于神经泌尿外科至今。经历了见习医师、住院医师。现将本人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及理论水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有关泌尿科理论基础,同时记录读书笔记。听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泌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处理本科急诊、熟练本科各类小手术及一般中型手术操作。工作中能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并能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对患者极端负责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最大程度给于患者精心治疗,自工作以来,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及同事的肯定,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注重临床科研工作,积极科内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关成绩,总结临床资料。

  工作以来,能以身作则,积极接受上级医师指导,完成一般患者诊治工作。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当然在工作学习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有时对一些疑难病例还不能很好的进行诊断治疗,手术操作方面还待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还待进一步学习。综上所述,本人从政治表现、业务技术、等方面已经较以前有一定的提高。今后将会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各项水平。

  超声科医生工作总结

  (一)进修后的反思探讨

  1、我们和华西的区别:我们想到的、做到的,他们早就想到了、早就做到了;我们想到的、没做的,他们想到了、也做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也做到了;国外想到的、做到的,他们也试着做了、甚至超越了。但我们也不必因此气馁,我们需要的是加倍努力。这也是我们进修学习的目的!追求的目标!发展的方向!

  2、对理论的探讨(理论是基础):进修学习是一个学习、适应、修正、肯定、接纳、总结、规范的过程。

  3、对诊断思路技巧有待提升(经验之谈的思考)。

  4、医院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规范(结合医院实际)。

  5、新方法新技术开展的探讨(结合医院实际,医疗过程是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各部门协调发展)。

  (二)今后我院超声科建设的想法

  1、我院超声科的现状:基本框架未形成;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当前需要克服的主要矛盾和难点:临床如何带动超声的发展?超声如何促进临床的发展?超声专业发展的方向(新技术开展)?超声诊断的数量与质量?超声设备的投入:高、中、低端比例?超声人员的传帮带(断代?)与流动?

  3、我院超声科建设的建议:向华西医院超声科学习!

  学习内容提纲:

  ①“三流策略”:广泛交流、掌握潮流、争创一流。

  ②科室理念:临床是本,教学科研强科,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③工作策略:发挥每位职工的工作潜能,保持科室专业的自身优势,逐渐发展“亚专业”,促进各个“亚专业”的纵向发展,加强与临床科室的业务联系、沟通和回访(尊重原则,避免“边缘化”、辅助检查?不仅诊断还要参与到临床治疗当中),建立有专业特色的超声医学诊疗学科。

  目标及展望

  希望所学知识能够推进医院超声科工作的发展,能为医院的总体发展献上一份微薄之力、注入一份新的活力!

超声科医生工作总结   

  超声科在医院党政领导的科学指导下,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根据医院及科室实际情况,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逐步更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切实实行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圆满的完成了科室的日常检查工作,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检查患者耐心、细致,出具报告及时、规范,报告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5%,无差错事故发生。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二、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科室成员业务学习,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进展,学习超声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了本科室工作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水平。积极鼓励科室成员出去进修、学习,培养科室的核心技术力量。进修,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三、强化安全意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注重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了科室的良好形象,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

  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职业病体检、放射线体检、健康体检、工会旅游体检、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等工作,得到了院里和体检方的一致认可,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认真完成了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以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各项任务,从全院的整体出发发展科室。

第8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有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费87%来自科研项目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数的27%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承担了78%的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4的973项目,1/3的863项目。可以看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科研经费方面既有优势,也是团队获得科研投入的重要渠道。所以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投入现状。表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1999~2009年间获得的国家基金项目数和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简表。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5人没有相关记录。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国家基金方面优势明显,代表团队的个人在获取科研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差异显著。张启发获批准18项,经费总额为1696万元人民币;陈赛娟获批准11项,经费总额为1276万;张天真和华子春均获批准7项,经费总额分别为264万和249万;朱玉贤和郑平各获批准5项,经费总额分别为979万和116万;叶新山和孙凤艳获批准2项,经费总额为145万和65万;钟建江获批准1项,经费总额为20万。张启发、陈赛娟、朱玉贤所获资助比较多,同时他们所在的团队也是综合科研水平最高的。虽然单凭申请国家基金来评判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也许太过偏颇,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部级别的各种资金项目,对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实验室科研经费2/3以上来自社会竞争性项目渠道,主导方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实验室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导就必须竭力争取科研资源,合理与否姑且搁置不议,这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开展科研的首要基础。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30~100人规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土建经费大约400~1000万元,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大约50~60万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所以多数重点实验室会从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中扣取适当比例作为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稳定性,这与重点实验室需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而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则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正因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转费用要用项目经费来补贴,在项目经费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的关注,研究方向贯彻“短、平、快”原则,缺乏原始性创新。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4小结

第9篇:科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业实验室/演进/管理/经验教训

【正文】

一、工业实验室的源起

提起工业实验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普通的实验室、试验室甚至是化验室。事实上这种实验、试验或化验之场所的来源至今仍相当模糊。据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史家汉纳维(O.Hannaway)研究,出自于拉丁方言中的同源名词Laboratorium (指话题中的深层涵义),

肯定不是Laboratory(又译试验室、研究室、研究所)的经典来源。在早期,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仅仅与酒精和化学联系在一起。直到16世纪晚期,才逐渐扩展到用来描述那些实施对自然现象进行操作性考察的场所,也就是说,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在16世纪晚期“不仅指化学实验室,也用来指解剖场、以及那些令人感到好奇的小屋、植物园和天文观测所”。〔1〕它的出现是科学需要一种新范型。在该范型内, 人们需要有手工技巧和建构、拓展概念知识的各种特殊仪器、器械和技能,以便对所要观察的自然进行观察和操控。显然,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至今仍然存在,但它并不是工业实验室。

同“实验室”一词的来源一样,世界上最早的普通实验室建立在何处,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早期的学者还是手工艺人所为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经验或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实验场所必然会有很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培根所开创的经验科学传统与近代科技史、科学社会史和企业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经验科学家、著名企业和企业家。它们的涌现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的出现机率,而且提高了各类实验室早期发展历史的可考(证)性。同时也为我们梳理工业实验室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依据。

自17世纪下半叶,在重商主义支配下的法国,化学家不是经营他们自己的化学品制造厂,就是被国有企业任命为负责人。〔2 〕这直接增加了工业实验室出现的可能性。但是有史可据,直接设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的出现却晚了近一个世纪。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任硝石火药厂总监后于1775年在炮兵工厂设立的。此后,在125年的时间里, 设于企业内部有确切记录的实验室主要有8家。分别是:1826年由化学家 I.默克在达姆斯塔德的一家工业企业中设立的;1860年英国人R.W.亨特地坎布里亚炼铁公司约翰斯敦工厂建立的化学实验室;1862年克虏伯在其钢铁厂建立的化学研究实验室;BASF公司于1865年建立的工业实验室;1882年V.西门子在其所属企业中建立的实验室;里特公司于1886年建立的企业研究所;1888年在拜耳公司形成的以卡尔·杜斯堡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和在此基础上于1891年建立的完备的、规模巨大的工业实验室;以及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建立的工业实验室。

除以上8家正式的工业实验室外,在20世纪以前, 许多企业已开始雇用科学家、工程师。在德国,巴斯夫、赫希斯特和拜耳三家公司中,雇用的化学家与大学相比,其比例在1865年为1∶24,到1875—1880 年前后已超过了大学。(同〔2〕,p.106)1890年后,一些大企业开始建立和扩充所属实验室。到1896年,德国整个化学工业的雇员与科学家之比为37.5∶1、在石油工业为84.7∶1、重化工业是67.1∶1、 人工肥料和炸药工业是60∶1。(同〔2〕,p.107 )企业雇用科学家人数的增加,很有可能象拜耳公司一开始只雇佣几名化学家,到后来直接发展组建而成为工业实验一样,成为工业实验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各类实验室发展史中,设在大学中的一支研究教学用实验室资料比较完善。较早的有:1682年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设立的实验室;18世纪中叶前在德国的开姆尼茨和弗莱堡矿业学校设立的实验室;1825年J.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的实验室;1865年,H.W.霍夫曼在柏林大学和玻恩大学建立的实验室等。同期,在美国则出现了一批较著名的私人实验室或独立实验室。主要有:1824年由富兰克林建立的私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个机械研究所);1836年,J.C.布恩在费城创办的实验室(当时是一个工业研究中心);1876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的实验室,等。在早期的大学尤其是独立实验室中可能有极少一部分在后来发展转变成为工业实验室。

在德国,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出于扩军备战的需要,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科研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实验室的进一步萌发。自1873年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始,1877和1879 年先后又建立了国立化学工业研究所与国立机械研究所; 1887年在“电器西门子”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国立物理技术研究所。在德国的刺激下,此后,英、美、法等国先后也建立了国家一级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既是工业实验发展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促使工业实验室进一步趋于成熟的重要原因。

从创办工业实验室者的社会角色来看,像拜耳、西门子等科技型企业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示范作用,尤其以德国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直接参与工业实验室的早期萌发史必会因此而重写。然而,科学家的参与程度和示范作用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与之相比,企业家的觉醒及其利益动机、以及企业本身自19世纪未发生的制度变迁其作用要更为根本。因为正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及专利等有关知识产权保障才促使一些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与直接购买发明专利相比,自己在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成本要低一些、法律纠纷要少一些。自19世纪所发生的由近代工厂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等因素刺激下,一个制度安排上的组织创新既是在企业内创建工业实验室。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实看,工业实验室的创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二、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

如果说最早萌芽于法国的工业实验室主要是在德国发育、成熟起来的,那么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则是一个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初直到50、60年代,在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以美、英、德、日、法等少数国家为中心的巩固、发展时期,亦称“中心期”,与之相应,50、60年代后,我们称之为“扩散期”,在这两段时期,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数量上的增长、整体规模的扩大

德国创立工业实验室的经验很快传至美国。1900年,美国GE公司招聘了由德国归来的电学家、交流理论的首创者斯特恩梅兹到该工司工作。为公司筹建科学实验室,着手电灯、真空管的基础理论研究。1909年,该公司又招聘了兰米尔到该公司从事化工、电器方面的研究。在公司的40年研究、实验中,他完成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63项,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企业科学工作者。

从GE于1900年建立它的工业实验室开始,1902年杜邦公司建立了“东方实验室”,1904年AT&T建立了实验室。此外,如威斯汀豪斯、美孚石油、柯达、西屋等公司也建立了实验室,到1920年,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仅在美国,至1913年已经建立了大约50个工业实验室,1920年达2000家,1927年有近1000家。到1931年,几乎稍大一些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实验室,其数目超过了1600家;1940年达3450家,1956年为4838家。到70年代末,大约有15500 家公司拥有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从拥有人员数量上看,1930年有3. 4 万人, 1940年有7万人,到1979年有45万人,占全美科技人员总量(61 万人)的73.8%。(注:有关数据〔2〕第111、179页;《科技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4〕第167页。)

与欧美相比,工业实验室在日本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19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的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为地球物理测量而建立的。到90年代后,才出现了一批由政府出面为发展工业而创立的研究机构,如电学实验室(1891)、发酵研究所(1903)。但是直到“一战”前,日本的科研机构还只存在于政府部门,它们只是在工业需要时给以指导。随着一批科学家从学术官僚转变为重专家治国的政治官僚,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受到了重视并得以实施。这受到正在兴起的企业家阶层的欢迎和支持。1917年“理化”研究所的创建就是一个证明,因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工业部门(占85%)而不是政府”。在“一战”期间和战后,“私人企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建立自己全面的工业实验室。”(同〔2〕,p.239)在“二战”结束后的近10年中,在欧美一些国家科研活动向政府部门集中时,日本则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与工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开发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到工业企业部门。到70年代末,日本企业已有R&D机构1.6万多所,而政府科研机构在总数中不到11%。日本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

2.功能的高级化

与早期的工业实验室有很多是实验用实验室甚至是化验室相比,进入20世纪后,大多数工业实验室是一种R&D机构, 而实验用实验室退居到了附属位置。现在如果一个实验室仅限于实验之用,或者它用于实验的功能高于它作为R&D的功能, 那么这种实验室是被非史研究者排出在工业实验室概念之外的,功能的高级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其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内部R&D能力的必然结果。

3.内部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化

随着企业发展,工业实验室内部规模越来越大。在30年代中期,“各大化学和机械工业也纷纷建立科研部门,其设备之完善是任何大学不能望其项背的。”同期在德国象I.G.法本那样的巨大工业联合企业研究实验室变成了比政府和大学更重要的研究中心了。而且工业实验室本身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并使研究协作成为可能。〔3〕象IBM公司研究部门到80年代初设于纽约市的沃特森研究中心,有10余个实验室,从事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研究。它在加州的圣多斯有8 个研究实验室,在瑞典的Zürich设有7个。三处共有人员2350名:GE到80年初拥有30个科研中心实验室,为公司下属30个生产销售部门,150 多个工厂,60个分公司及下属企业服务。 贝尔实验室在1981 年有19个实验室,有22569人近16亿美元的研究经费。(注:经费来源为AT&T提供53240万美元,占33.3%;西方电器公司提供83760万美元,占52.5%; 政府提供4590万美元,占2.9%;其它来源为120万美元,占0.1 %。见刘君礼,“美国大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载同〔4〕,第167页。)在该实验室的有些研究发展部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85%以上,在整个员工中,三分之一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拥有硕士学位(硕士学位以下人员不雇用)。杜邦公司的R&D实验室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50%, 整个研究发展部有工作人员4000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大学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后勤行政人员各占三分之一。〔4〕

4.类型的多样化

1988年,波兹曼(B.Bozeman)、克诺(M.Crow)对美国的R&D实验室做了调查和重新分类。〔5〕在此次调查中共包括574所工业实验室。149所政府实验室,194所大学实验室以及49所按归属无法分类的实验室。 波兹曼、 克若按照它们的特征和使命将其分为私人专有(privateniche)科学实验室,私人专有科学技术实验室、 私人专有技术实验室;多源(mixed—source)科学实验室、多源科学技术实验室、 多源技术实验室;公有科学实验室、公有科学技术实验室、公有技术实验室,共9类。经过处理发现, 工业实验室分布于除私人专有科环境外的所有类型当中。并且主要集于私有技术环境下。它们受市场的影响程度最高,且受政府的影响程度最低。41%以上的工业实验室是私有技术实验室。还有30%以上的其它类型的工业实验室也是受市场影响为主型。波兹曼、克诺的这种分类,不仅是工业实验室类型多样化的一个典型例证,而且对于各类实验室克服其使命不清、 职责不明(ambiguous  missionsand roles)等缺陷,提高实验室的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5.实验室的公司化和公司的实验室化,即公司和实验室的一体化

实验室的公司化是指以各类实验室为基础直接发展转变成为各类R&D公司,成为企业法人实体,亦即各类实验室的企业法人化。 其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非企业部门实验室的公司化。如设址于剑桥科学园的激光扫描公司是由卡文迪许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在同一地方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公司的前身是剑桥典型的CAD中心; 靠近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射线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公司。二是以前已是企业所属工业实验室或是其全部实验室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相对或完全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R&D公司。 如国际亚瑟公司是一家法国公司在伦敦的计算机研究分部;剑桥咨询公司则是全英物理学科的主要科研项目承接者之一,它本身的是一个公司化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后本又从该公司派生出一系列专门从事R&D活动的公司。至于R&D项目承包公司,不少是从大学实验室和当地仪表企业衍生出来的。〔6〕公司的实验室化, 是指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R&D机构化。在80年代前期的剑桥大学周围的189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报称其R&D经费与营业额之比大于5%,有八分之一的公司报称其比例大于50%。在“现有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研究—设计—开发活动,即使在为数不多的随后有了大批量生产的公司中,其生产任务通常也转包给国外其它的一些低成本工厂进行。”其中,还有一部分退回到从事研究—设计、设计—开发活动。(同〔6〕,pp, 36,89)

总之,公司化的实验室本质上也是公司;实验室化的公司也是工业实验室。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它们既是公司又是工业实验室,是实验室和公司的一律化,因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了科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断言,它们在今后仍将代表着实验室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6.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

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是指非企业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企业,使实验室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或者在各类实验室的发展中,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它类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使各类实验室的发展出现了向企业集中而成为工业实验室的过程、事实或趋势。如1925年贝尔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AT&T和西方电器公司,归属这两个公司的双重领导。从历史上看,从19世纪未到1920年以前,发达国家的独立实验室数量很多。然而从20年代后,此类实验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据统计,1921年在独立实验室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占所有专业人员的15.2%,1927年降到12.9%,1933年是10.9%,1940年是8.7%,1946是6.9%〔7〕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已很少有这样的独立科研机构了。

7.工业实验的国际化

据英国管理专家R.皮尔斯等人调查,在1940年以前,日本在其公司所在国以外设立的实验室只占13%,从1940年到195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在60年代,日本在海外设立的实验室增长到34%,70、80年代分别为66%和63%。由于1970年以前日本公司在其所在国已有67%建立了实验室,因此在70年代新增的R&D设施中,有43%是设在海外,80 年代则达到84%,1990年日本在欧洲建立的与制造业相关的R&D 设施数目增长了93%,1992年又比1991年增长了55.2%。与制造业没有直接关系的R&D设施1991年比1990年增长82.6%,1992年又在1991 年的基础上增加28.6%。〔8〕在美国,到1992年底有250个外国实验室的执行机构设在其全国的23个州,并主要集中在硅谷区。其中日本的R&D设施有150多个,占所有国家在美国设立实验室总数的60%。以下依次为德国(占13.9%)、南朝鲜(占5.9%)、英国(占5%)、法国(4.7%)、 瑞士(占3.9%)。〔9〕这些为日、德等国企业所有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电子、生物技术、自动化三个行业,并且主要从事技术搜寻、产品设计、产品的商业化和产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基础研究。

三、工业实验室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工业实验室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任务的企业R&D机构, 对每个工业实验室而言,管理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事关其本身的生存、演变或发展。自工业实验室产生以来的200 多年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一个完备的工业实验室系统在管理上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以下我们仅从这三个大方面进行总结。

1.围绕以项目为中心的具体技术创新活动的执行进行的管理。在这方面较成功的做法是:(1)目的确确, 使参与项目的每个成员都能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奉献力量。(2)时间限定,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应延长时间。(3)应选定恰当的项目领导和负责人。一般说来,中、 小项目应以硬专家负责为宜,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交软专家领导为妥,否则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4)事前应做好安排,事中、事后要掌握情况, 及时做好评估。

2.围绕以R&D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各类R&D资源的管理,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R&D人员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R&D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念。

研究表明:(1)R&D职业本身具有创造性,这同时也决定了成果产生的不确定性。在接受一项任务后,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否会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正是由于R&D 工作本身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对R&D人员来说, 使命和目标的参与程度本身既包含着他们完成工作动力的大小。(2)R&D职业是以成就定位个人,每个人从工作本身寻找动力。取得成就的需要和工作本身对R&D 人员的激励是最根本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有意义的、可以看得见的工作,能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来自管理上的支持,组织或同事的认可,运用能够增强其责任心,其次才是报酬和晋升机会等。(3 )在实验室或企业内的气氛是否和谐,对R&D人员来说很重要,若潜隐着无谓的竞争会引起其不安全感, 并且会强化他们承担低层次风险和及时进行滚动创新的意愿,而不管这种创新本身对企业有多大的意义。同时,无谓的竞争有时还危及到对资料和数据的分享,影响了队伍效率。(4)在职业倾向上,R&D人员首先要证明的是他的工作和职业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才是企业。“职业第一,公司第二”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其它技术人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条。〔10〕如果职业需要公布成果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时,会挫伤R&D 人员的积极性;当来自工作本身的激励失去,即他们的专长和技能得不到发挥时,便会有“江郎才尽”之感。(5)R&D职业需要持久地服务于组织目标,但是R&D工作本身具有持久的内在性,从事R&D工作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自由性或自觉性。因此从本质上看,可以说R&D 职业的本身就存在着与管理目标相抵触的地方,这向管理者提出了严重挑战。

其次,要勇于正视管理中的问题与矛盾。

造成R&D人才资源浪费和实际效率低下, 是工业实验室管理失败的最显著,最根本表现。造成管理失败的因素有:(1 )在企业或其实验室中笼罩着保密气氛;(2)R&D人员缺乏个人自由;(3 )不适当地采用集权管理;(4)安排给R&D人员的日常性工作过多;(5 )要求研究成果立即收效的功利主义思想;(6)经费和供使用的其它软、 硬条件的虚假节约;(7)严格的、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等等。这些因素, 早在20世纪30年代J.D.贝尔纳等人研究实验室或企业内部R&D 资源管理问题时就曾提及,从今天许多著名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著名工业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仍在讨论这些问题(注:例如在R.Szakony根据美国115家公司,近一千名从事R&D和非R&D管理者的讨论整理出的101条具体、 实用建议中,同〔10〕以及由M.Song和M.Parry 对不同种类的日本高技术工业411名R&D管理者的调查材料中(见.X.Michael Song and Mark E.Parry,"How the Japanese manage the R&D—Marketing interface",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Vol.36,No.4,July-August 1993,pp.32—38),都提到了这些问题。)来看,可以说,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事实上,一些来自实验室管理目标和R&D 职业本身的矛盾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权衡这些矛盾,是人们改进和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第三,在充分认识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具本看来主要有:

(1)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力的范围, 适当地安排一些长期项目。研究表明,造成一些R&D 人员势气低落的原因在于让他们从事短期的技术服务和长期从事短期项目的研究、开发,而没有长期的、富于挑战性的项目。实验证明,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安排一些长期项目可以使R&D 人员感到他们正在为公司的利益发挥作用和才智,并因此而产生自豪感、 责任心和满足感。 该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提高R&D人员积极性、鼓舞其士气的最好办法。

(2)R&D人员智力劳动具有内在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制定一个适当于R&D 人员的工作时间表一直是具体管理工作的难点。在这一问题上较成功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减少日常性事务。把日常工作日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更多时间用于提高和保持其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休息、娱乐等方面,对于提高实际创新效率更为有益。

(3)设立供科学家集会和自由交流场所;制造条件,鼓励R&D人员把那些不易为人们所注意的新思想、新观念集中、整理出来;为R&D 人员创造再教育机会,等等。以恢复R&D人员士气, 使他们与本专业前沿保持一致,激发创造力,或捕捉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机遇等。同时,还应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待R&D人员工作中的失败。 在这方面,日本的有些大公司、大实验室专门为失败的创新者设立奖励制度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已获得了许多管理者的公认。

(4)建立R&D人员流动机制。包括在公司内各实验室之间,以及实验室和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流动。同时,对于处在流动中的R&D 人员在数量上应保持平衡。流动到其它部门尤其是事业部门中去的R&D 人员通常至少应在2年内招回。有时为了保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平衡, 除接收其它实验室流入的人员外,还需要从外部招聘新成员。

(5)积极为R&D人员创造软、硬条件均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实验经验表明,在硬条件如器材、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吝啬或节约,和软环境如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官僚主义等,是造成R&D 智力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R&D 人员所提供的有关公司科技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认识。实验室和公司都应予以充分、足够的重视。在对R&D 人员业绩进行评估时,应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依据。避免和杜绝对R&D 人员进行预测性的能力测试。大量材料和事实表明,带有预测性的能力测试结果,与R&D 人员在后来所取得的实际成绩和贡献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仅仅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态度即奉献或敬业精神这两个不需评估即可把握的因素有关。

(6)促进R&D人员对顾客的了解。为了让R&D 人员对市场和顾客有一个较深印象,请市场部或经营部管理者帮助,通常比让他们自己去了解顾客效果更好。但是偶尔让他们去销售一些东西,尤其是他们自己研制出来的东西,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顾客是一个工业消费者,那么有关R&D人员则应该对其消费者的技术队伍有所了解。

3.围绕企业良性运营的需要对实验室及其管理人员的选择。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要建立何种实验室问题上,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战略定位、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据对英格兰战略决策办公室咨询专家阿劳德(Robin H.Arnolol)发表的图表〔11〕分析, 可以得出如此结论:(1 )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越高,实验室的组织越适宜采取集权方式组建成大中心实验室,如麦克、菲利普等公司,反之,则相反;(2 )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程度低, 实验室越适宜采用分权方式组织, 如Rover,Hyundal等公司,反之,越不适宜采用分权方式;(3)组建小规模中心实验室和分权形式的发展实验室,要求公司的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互成反方向,如NBZ、Honda、Zenich等公司,反之,同样成立。

其次,在管理形式上,硬专家管理对小实验室较为有益,较专家管理则对大实验室有利,反之,很难收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专家集团一般是为总公司或大公司的大型分公司服务,其成员是由公司的高级科技副总裁和各分公司的实验室主任以及直属公司的实验室领导组成,它通过科技战略和措施的制定对各实验室工作发挥规导性管理作用,至于中等实验室,无论是采用软专家,还是采用硬专家的管理形式,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三,对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要求上,基于实验室管理具有特殊性,要求管理者应做到:(1)目标明确,熟悉R&D人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能有效地调动R&D人员的积极性,有相当的科研管理经验和能力, 能够协调好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2)高级R&D管理人员有义务帮助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有义务和权力向其它职能部门灌输科技的作用,搞好各职能部门与实验室的协作,负责领导和制定公司技术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等等。具体事务虽少,但管理范围更宽。使命不清、职责不明,则是存在于高级R&D管理人员中的最根本性问题。(3)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还应有为R&D人员建立一个职业技术梯队的经验, 这对实验室的发展很重要。

四、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实验室的源起来看,工业实验室是教育发展、经验科学和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那些出身为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或兼具这几种身份的人,在工业实验室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业实验室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第三)领地;是企业科研走向集体化、合作化的开始;使企业技术进步摆脱了非职业科学家头脑的传统;使科技发明变成了企业的内生变量;为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提供了条件;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为科技的发展找到了经济依托,使科技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改变了科学方法、科技知识与经济、社会问题的脱节。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壮大,为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基点提供了基础;使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一国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使技术创新资源分布于企业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发挥,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科研管理和运营机制;为现代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佳结合点的前提、保障;它开辟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它既是企业制度在组织方面的变革内容,又是事关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从微弱走向强大的变革,因此我认为,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和壮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变革之一。

最后,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德国工业实验室发育、成熟较早,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成千上万名物理学家、化学家被派到工业实验室中去,才使得德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把原来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奠定基础的染料和炸药工业变成德国工业的一部分,进而又进一步垄断了世界市场。(同〔3〕,p.71)离开工业实验室, 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德国企业的迅速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并在19世纪末刚刚结束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后,便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法国,尤其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具有良好科学传统的英国,实现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日本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一言以蔽之,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历史及其作用,人们对于整个近现代文明史的理解将只能流于片面、肤浅和苍白。尤其是,工业实验室本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日趋科学、合理,其作用得以更充分发挥的历史。因此对于急需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得合国力、改善民众生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力发展工业实验室,进而改变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使其更趋科学、合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O.Hannaway,"Laboratory design and the aim of science.Andress Libavius versus Tycho Brathe",ISIS,Vol.77,No.286,1986,p589

〔2〕W.贝拉尼克G. 拉尼斯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儿国历史与比较研究》,卢鹤纹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 商务印书馆1986年,北京,第208—209、285页

〔4〕胡平,“美国科技人才德行培养,管理与使用考察”, 《美国科技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1982年版,第288—289页。

〔5〕B.Bozeman & M.Crow, "The environments of U. S R&Dlaboratories.political and market influence", Policy Sciences,Vol.23,No.25—26,pp.36

〔6〕《剑桥奇迹——高技术在大学城的成长》, 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87年版,第39页。

〔7〕G.Dosi et al( eds) ,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Theory,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8,p.257.

〔8 〕 M. Papanastassiou  &

R.

Pearce,

"The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Japaneseenterprises",R&D Management,Vol.24,No.2,1994,pp.158—159.

〔9〕M.Seropio and D.Dalton, "Foreign R&D facilities in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Vol.36,No.6,Nov—Dec.pp.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