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第1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2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一、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新时期。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总书记和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做了重要讲话。今年2月2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国培计划”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7月,教育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袁贵仁部长指出,加强教师培训,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要统筹规划,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确保质量,精心实施,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作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国培计划”开局良好。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之强,培训覆盖范围之广,培训模式机制之新,培训效果影响之好,可谓前所未有。“国培计划”自启动实施以来,各地、各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培训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培训了一大批“种子”教师。2010年,“国培计划”共计培训115万名骨干教师。通过网络匿名评价统计,参训学员对“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的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对“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总体满意率达到85%以上。一大批“种子”教师必将在今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形成了一大批部级优质培训资源。“计划”的实施,锻炼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开发、生成了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经过严格的遴选评审,教育部已公布500人的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一批“国培计划”生成加工的优秀课程资源将纳入“国培计划”资源库。第三,探索和创新了有效教师培训的模式和机制,推动了全员培训的开展。“国培计划”在培训理念、内容、模式、方法、管理和考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创新探索。国培的“种子”播撒大江南北,国培的模式机制融入各地教师培训工作,国培的资源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下,各地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启动本省培训计划,推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据初步统计,2011年省级财政性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达到近10亿元,比2010年增加3.3个亿。其中,北京、山东、浙江、重庆、天津、广东、河南、江苏、新疆、广西、湖北、贵州、陕西等省省级财政性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增加超过1 000万元。其中,北京、山东、浙江、重庆、天津、广东、河南、江苏八省市经费增加超过2 000万元。

二是做到了雪中送炭。首先,突出农村教师。2010年,“国培计划”重心下移,以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为重点,共计培训县及县以下农村教师100万名,占参训教师总数的95%以上。其中,“中西部项目”覆盖23个省份的8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县以下农村教师超过70%。其次,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重点加强了对农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出了贡献。

三是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国培计划”注重调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积极性,有效整合了全国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优质资源,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批教师培训重点基地,加强了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推动了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计有165所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承担了培训任务,数百所优质中小学参与了培训。参与专家数千人,一大批高水平、有影响的专家如韦钰院士、史宁中教授、温儒敏教授等纷纷担任“国培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通过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0年,各地各院校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创新,狠抓质量,圆满完成了“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基础。各地各校普遍重视了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和参训教师的需求,认真做好项目规划,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如,重庆市建立健全了“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片区重教研”的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以成长规律为着眼点,规划“三类”培训项目,探寻“苗子―弟子―影子―种子―路子”的培训路径。安徽省遵循“面向农村、倾斜皖北、突出骨干、促进均衡”原则,整体规划项目,分类分层分项设计实施方案。

第二,公开遴选,竞争择优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关键。“国培计划”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招标或者邀标机制,严格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面向全国,遴选符合条件的高校、具有资质的教师培训机构及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确保培训质量。示范性项目从申报的68所院校和机构中遴选出38所院校和机构承担培训任务,中标率为56%。中西部项目各省按照两部招标指南和有关标准,规范招标、邀标程序,遴选培训院校和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由两部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答辩评审,最终确定158所院校和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河南、新疆等省(区)承担培训的省域外院校和机构超过50%,充分体现了国培“国”字号的要求。

第三,创新模式,改进方法是做好“国培计划”的核心。各地各校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探索了不少好的培训模式和方法。置换脱产研修是国培计划的一项重大模式创新,将农村教师与师范生实习支教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紧密结合,是一举多得的创新举措。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成果。如,河南、山西、青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贵州、云南、陕西等省(自治区)认真落实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模式,安排被置换出来的教师在院校进行集中研修,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村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跟岗研修工作。安徽、重庆等省(直辖市)细化“影子教师”跟班研修要求,提出了“带课、带研、带学、带资”研修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研修效果。广西采取“先扶后放,从模仿到创新”的四段式置换培训模式,建立被置换教师和实习支教师范生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提高。湖南采取“两次置换”模式,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第一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第二次置换,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远程培训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教师的重要手段创新,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各承担机构普遍注重采取混合学习的方式,将培训者集中培训与大规模远程培训相结合,将教师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并充分发挥远程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让更多一线教师受益。短期集中培训承办院校进一步突出需求调研、互动参与、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观摩研讨等方式,并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专家下校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支持,强化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加强管理,强化考评是实施“国培计划”的保障。各省各校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和考核。中西部项目省份均成立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组成的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本地区项目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并针对项目特点制定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项目承办院校主管领导亲自负责,充分调配和整合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国培计划”服务。四川、河南、吉林、山西、陕西、重庆、湖南、贵州等省(直辖市)建立了本省(直辖市)国培计划网页,加强项目管理,交流培训经验。宁夏建立了“三挂钩”考核机制,即培训考核与年终考核挂钩,学员参训与绩效工资挂钩,学员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与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推荐培养挂钩。安徽将项目绩效评估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开展对项目院校和机构考评的同时将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纳入对市县教育局年度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新疆、山西、重庆、海南、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中央、地方”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省级财政解决了实习支教、参训教师交通、表彰奖励、课题研究等必要的费用,为“国培计划”有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之,各地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明天研讨时还可以继续交流。我们要边实践边总结,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二、明确任务,大力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开展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培训体系,做好培训规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在培训模式、培训制度、培训体系、组织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认真总结“国培计划”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一要统筹规划,做好全员培训。要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保证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同时,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根据上述总体目标认真研究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建立健全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要创新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质量是培训的生命,培训质量和效果关键要看是否紧密结合教师的需求,是否将培训落到实处。要积极大胆创新,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力求“大规模、广覆盖、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要注重培训需求调研,丰富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注重教师参与,要在培训课程、时间、途径、机构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选择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广大教师对更多培训需求、更多培训选择、更高培训质量的需求和愿望。

三要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培训能力建设。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直接关系着我们向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的水平。要按照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原则,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培训中小学教师。要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等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上联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发挥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并组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专项研修。要大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建设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和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

四要完善制度,促进持续发展。要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完善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强化质量监管,加强教师培训评估与考核,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督导,促进教师培训持续发展,确保培训质量。要将教师培训情况与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相挂钩,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五要落实经费,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的要求,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教师培训经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三、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2011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之年,是“国培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整体部署,2011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继续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筹划,为做好2011年“国培计划”提早做全面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国培计划”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本地区培训项目实施具体协调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宗旨,结合本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认真做好项目规划,统筹安排各级各类培训子项目,科学研制项目方案,充分整合和调动省域内外资源,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国培计划”。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要将改革创新作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满足教师对大规模高质量多样化培训需求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开放性,充分调动和整合一切优质教育资源用于教师培训。要完善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招投标机制,规范流程,采取公开招标或邀标方式,面向全国择优遴选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和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和主体作用。

要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模式方法。衡量和检验有效教师培训的唯一标准,就是参训教师的满意度。好的培训要能够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总结有益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断创新和完善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培训模式。要加强前期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精心设计,不断丰富和优化培训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要努力改进培训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开展培训。要不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教师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三要确保取得实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和政策保障,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效果落到实处。要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优化培训内容。要注重遴选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教学,注重教师参与,互动交流,注重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加工利用。要充分利用并继续建设好“国培计划”专家库和资源库,促进优质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3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课程实训;成绩评定办法

实践性教学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实习、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来验证和深入领会基础理论知识,从而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达到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目的。

课程实训是高等职业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而精心组织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是各专业主干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阶段结束后所进行的一项解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我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实训环节见下表:

如此多的课程实训环节,要想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指导教师在实蘸的前期必须要作好课程实训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对实训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提前操作,作到胸中有数,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套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对实训课程进行评定的办法,以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训任务。

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决不应该像学院的考试或考查课程采用笔试答卷或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因课程实训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成绩的评定办法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方面进行考核,要体现其操作过程的参与程度,体现其操作成果的质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怎么评价实训成果的优劣,笔者在近几年来所完成课程实训的教学任务时,总结出一套客观、公正、透明、可操作的成绩评定的办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一、有效引导,考核办法明确

课程实训教学应与企业实践工作内容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略。这就要求课程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最好是有参与企业工作过程经历,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要有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在课程实训第一天布置实训任务的时候,指导教师根据事先编写的任务书和指导书下发给学生,同时还要将课程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实训成绩的评定方法直观的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就已经能够意识到指导教师是有目的的引导、组织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工作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模拟性的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活动,让学生在校内接受岗位工作培训,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参与的意愿,也能够明确成绩考评的办法。

我专业上述几个课程实训项目的考核办法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课程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如下:从课程实训开始直至结束,根据学生每天完成的课程实训的进度、出勤率、实训独立完成情况、实训态度、纪律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动态评定,共结果占实训总成绩的2 0%,(如果实训属于分组进行的,此项评分可按10%赋分,各小组组长应对组员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为每个成员打分,在总分中占10%。);课程实训结束后,根据学生最终上交的实训成果评定成绩,其结果占实训总成绩的的40%;最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实训质疑答辩,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场确定成绩,其结果占课程实训总成绩的40%。上述三个方面的成绩综合在一起即为学生课程实训的综合成绩。

二、实训全过程实行动态考核

指导教师在课程实训指导的全过程中,一方面要抓好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实训的场所、实训资料的印刷、实训的动员、学生的准备情况等工作,另一方面还在承担实训的指导工作,解答实训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记录每个学生每天实训操作的进展情况,分组协作情况、出勤情况、是否独立完成实训操作、实训完成的质量等情况,通过动态观察,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后期的质疑答辩、实训成果的评审、最终合理地确定每个学生课程实训的终评成绩,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一对一”答辩

因为整个实训过程的时间安排较长,每个指导教师除了担当指导工作外,还要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或其他工作,不可能与学生实训的时间全部同步,而且,参加实训的学生平时在学习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有必的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答辩。因为有了这一环节,学生在平时实训时也会因此而有紧迫感,能有效督促其实训的自律性,确保其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程实训中,以保证实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完成的质量得以保证。由于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质疑答辩中不会有畏惧心理,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

质疑答辩时,教师根据实训期间所掌握的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如果整套实训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解答,指导教师给予肯定;答错了,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耐心讲解,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么做是对的,在质疑过程中老师能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及时总结经验,寻找教训,为下次实训提供依据。

四、批阅实训成果

实训成果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综合反映,是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训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如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实训,其实训成果: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训成果是建筑工程概预算书;房屋识图与构造的实训成果是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的建筑图或结构图等,指导教师应严格细致的批阅,对每个学生都应作出正确的评价。批阅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面对面的完成这种批阅过程,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如果学生不参与批阅过程,指导教师要对实训中的错误做出一些符号,并附上简要的批语,给出正确的点评。这样,会使学生对自己课程实训的结果有着更清楚的了解,“批阅”的过程既是“改错”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

五、实训总结分析

实训总结分析是考核体系最后环节,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使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实训效果及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为本课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提供参考资料。

第4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我们以实践教学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实训中心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这样会增加企业生产一线的现场感,可以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周期。2012年,实训中心引入了指纹考勤机来模拟企业对员工出勤的基本要求。每周的工程实训前,由参训班级的班长前来实训中心领取指纹考勤机,集中采集指纹,采集后,将指纹库下载到U盘上,再经U盘上传至考勤使用的考勤机。这样,每位参训的同学都经历一次采集过程,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增加了模拟的真实感。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其职业素质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训项目

每周的职业素质训练由哪些实训项目构成?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什么样的实训项目既能实现工程实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又为参训学生喜闻乐见?在两次调研、学习淅江大学工程训练(金工)中心,同时借鉴其它高职实训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从以“金工”为核心的实训项目设置上,逐步过渡到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实训项目设置。“金工”为核心的实训项目,以机加工为核心,设置车工,钳工,刨工,铣工,焊工,铸造,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脑组装与组网共8个实训项目,机加工单独或协同制作一件产品,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组装一台调频/调幅收音机,电脑组装与组网进行电脑常用故障排除、各类即插即用设备安装及网线制作。2012年,我们医学系护理专业为试点,尝试了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实训项目: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与人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的协作意识;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为此,一周的职业素质训练由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电脑组装与组网三部分组成。其中,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项目重在培养提高参训学生与人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后两个实训项目培养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为例,实训的内容是把调频/调幅收音机散件按图纸的要求组装成一个电子产品,并具有相应的功能。整个装配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需要安装的电子元件较多,不少同学缺乏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这些职业素质是护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有的同学焊接出来的电路版非常美观漂亮,调试的过程也非常顺利。在后期调试的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对比学生的产品,总结原因,一个电子元件的极性装反了都可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训练总结中,不少同学都写到通过实训体会到了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重要性,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培育。2014年,在总结医学系实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又开设了电渣压力焊及钢筋处理实项目,针对政文系,外语系非机电类学生又开设了速录实训。训后从参训学生及系部的反映来看,都较好地实现了职业素质的培育。

3充分利用实训前的动员教育

淮南联合大学实训中心自2007年就一直坚持在每周的职业素质训练开始前对参训学生进行动员教育。实训动员教育紧紧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开设职业素质训练?它主要由哪些实训项目组成?在实训过程中如何着力培育职业素质?我们首先强调,每位同学要完成在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即:从高职学生转变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指纹考勤,应着工作服,女员工应扎头发戴帽子,注意每天“上、下”班的时间等等与职业相关的行为。参训学生进入现场后,要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各实训项目涉及的各项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4结语

第5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广州;职工;素质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3-04

职工素质教育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是职工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开展职工素质教育,把职工素质教育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广州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精神,积极推进中华全国总工会等9部委提出的在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的职工素质教育,面向广州市各个企业大力推行职工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对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背景、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及所遇到的困难等进行考察,力求为进一步推进职工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借鉴,促进职工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背景

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党和国家对职工教育的提倡和重视密切相关,同时全国各地职工素质教育的举办对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一)党和国家对职工素质教育的提倡与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就重视发展职工教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把全面推进职工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在1981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职工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国民教育计划的轨道,要使职工教育列入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且要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办好。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职工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中华全国总工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对在全国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有力地指导了全国各地职工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全国各地职工素质教育的举办及其成效

据《工人日报》报道,截至2010年底,全国命名了800个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扶持各地工会建设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3000余家,带动各级工会自建“职工书屋”共3万余家。“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中,各地已投入技能培训促就业资金1.75亿元,有150万人次参加职业培训,其中有91.2万人获得初级以上资格证书,104万名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各地已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领导体系。30个省(区、市)总工会成立了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领导机构,27个省级工会制定了本地区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实施意见,19个省级工会制定了本地区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或三年规划。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探索利用大量社会资源和手段,为职工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教育、人事、劳动、电大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电视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不断丰富职工素质教育的学习渠道,116.8万职工可免费登陆教育网站学习。上海市总工会、上海电视大学等联合开展了上海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开发了初级工商管理(EBA)资格培训及开放式大专学历教育。可以说,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开展职工素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制定了相关规划和政策

早在1996年广州市就制定了《广州市实施职工“六学”素质达标五年规划》(1996―2000),提出从1996年至2000年,在全市开展以“六学”即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法律为内容的职工素质达标活动。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提高职工素质”这一主题,以学技术为突破口,实现素质达标,全方位提高职工的素质。为保证职工“六学”素质达标活动顺利开展并能落到实处,还成立了以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科委、劳动局、人事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新闻出版局等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这是提高广州市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职工的知识化进程,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2005年广州市多个相关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职工中大力开展“创争”活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劳动者队伍,为广州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10年9月,中共广州市委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强调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强化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推进职工教育网、工友和谐家园及流动影院建设。充分发挥职工教育网作用,引导职工学技术、学文化,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2010年12月,广州市总工会颁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广州职工教育网作用,大力推进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要以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己任,高度重视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建设和使用。

由上可见,广州市对职工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它制定的政策对于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的开展,无疑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企业培训和教育

广州市企业职工素质教育工作主要由工会和企业自身组织,依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就业培训机构、大专院校或企业自办培训班等院校机构实施开展。不少企业成立了培训机构或人力资源部,肩负着为本企业培训各类干部、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岗、岗前培训和职业提升等各种培训任务。各大专院校的继续教育部和市场上专门的培训机构也都承担着企业的各类项目的专业培训。

一些企业行业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有自身特色的职工培训和教育。如广州市地税局审时度势,着眼于更好地

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设想,并进行了有效的创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州地税培养出数以干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广州港务局近几年提出职工教育要为港口生产经营服务,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明确要培养造就一支与港口生产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广州供电分公司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全面提供“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的宣传教育,为了切实提高学习质量,专门请中山大学为管理干部开设了EMBA学习班,举办了全体职工参加的以“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为题的考试,在职工中开展了普及性教育,着重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认识。

(三)深入调研职王素质教育的需求

2009年11月,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创争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广州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开展做了前期需求调研工作。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企业单位共51个,职工人数多达144933人。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职工文化程度低于专科水平(初中33673人,23%,中学57859人,40%),达到专科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为16%(专科22468人),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职工不足14%(本科20487人,研究生2098人,0.15%)。企业单位已经建立职工培训机构33个,具有学历提高服务需求的单位有40个,需要继续教育培训的单位有46个。调研结果表明,广州市企业单位对于职工学历提升教育、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非常急迫。通过调研,有效地掌握了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工培训学分制度、岗位证书与薪酬挂钩等情况,同时也为开发职工培训课程带来了新素材、新思路。

(四)开发与运营广州市职工教育网

为促进广州市各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创建和职工整体素质提高,由市总工会牵头,广州电大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共同开发创建了“广州市职工教育网”,为职工提供基于互联网培训学习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继续教育在内的系统教育。目前已建立了50多个学习中心和1个服务中心,为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上网学习提供服务。职工教育网开设了包括广州电大和12家网络学院的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及硕士四个层次合计159个专业的学历提升教育,39项技能工种的等级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

目前,自主设计和开发了EBA初级工商管理知识培训,旨在实现全市班组长素质提升。开设了“通用管理能力开发”、“实用文书写作”、“实用法律基础”、“企业管理实务”等课程,并组织一批专家开发了相关教材和网络课件。开发了EAP职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训,对全市职工普及心理知识,消除心理隐患,促进心理健康。现已建成了课程教材、授课讲义、教师授课录像、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相关教学文件、课程试题等课程资源。

职工参加培训学习将在网上拥有终身学习平台和终身学习档案,对职工个人信息、培训情况、参训情况、工作经历等进行真实记录,打造成为职工应聘、就业、转岗等有效凭证。同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训门户。

(五)创新职工学习的载体

1 延续传统的职工教育模式,包括面授辅导和定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了职工教育系列之专家讲坛,针对目前职工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邀请行业的著名专家,讲授关于心理健康、美容养身、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组织开展了“心系女工――女职工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各项建功立业主题活动。组织十大行业开展劳动竞赛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亚运为主题,在职工中进行亚运知识的普及,发放了《亚运知识知多少》、《亚运文明观赛指南》等书籍,开展了亚运知识竞赛、“迎亚运、展风采”运动会、广州市职工“看羊城美景,迎亚运新风”系列活动等,将亚运精神与企业形象结合,提高了全市职工的文明素质。

2 创新“职工书屋”和“工友和谐家园”建设模式,打造职工素质提升平台。积极开展职工读书会、朗诵会、座谈会和读书比赛活动,促进“职工书屋”利用率和健康发展。一批批“职工书屋”在丰富职工知识、提升职工素质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白云区外来工图书馆、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图书馆、沙湾镇职工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官洲街科普图书馆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书屋”荣誉称号。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的职工书屋藏书量逐渐增加到400多册,书屋内还放置了电脑,供员工查阅信息使用,成为员工读书学习的好去处。全国总工会为广州城轨公司配发了图书1256册,为一线职工奉献最前沿、最时尚的科技文化大餐。此外,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还建成了首个“星级”建筑工地农民工书屋。“职工书屋”的建立,为方便职工学习,提高职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遇到的问题

广州市实施职工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是存在不少的差距,具体原因如下:

(一)运行联动机制尚待完善

广州市虽然出台了推进职工素质教育的文件和规定,成立了实施职工“六学”素质达标领导小组和广州市创争领导小组,工会组织在职工素质教育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但是政府与工会、企业行业之间尚投有形成一种合力联动机制,也缺乏相关的统筹协调、保障监督部门和积极有效的领导组织体系、实施运行模式和监督保障机制,导致一些政策和规定有时流于形式,而没能持续有效地施行,素质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二)社会资源未能有效统筹

目前,广州市对职工的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发挥多方优势以达到通力合作,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大多数企业都是封闭地开展着各自的培训。不同的行业属于不同的分管部门,因此,各个企业行业按照不同的要求开展职工教育,内容大都没有经过科学长远规划。而是根据企业临时需要而开展的短期培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学习内容的不科学性。培训内容存在单一性、狭窄性,与广州市作为包容性强的改革开放的大前沿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职工教育经费筹措较难

一般来说,职工培训费用的来源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职工、单位、政府和其他来源。政府对职工培训是有经费补贴规定的,但因缺乏监督机制而很难落实到职工身上。蔡兴勇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广东企业承担了员工培训费用的绝大部分份额。而政府和其他来源渠道的经费较少,这种较单一的经费筹措机制加大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压力,企业员工自费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历程度、获得某种实用技术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但是,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利润时高时低,所以经费不足的现状普遍存在,甚至个别企业把正常的职工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再加上广州是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城市,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会使企业有很多短期行为,妨碍员工

培训的正常进行和培训效益的发挥。

(四)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职工多元化需要

职工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还存在脱节问题,课程多偏重于基础性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缺少直接的关联,在课程开发中缺少与企业行家里手和一线员工的沟通。造成职工对这样的教育感到枯燥、单凋,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高的作用,不能满足职工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四、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更新职工素质教育理念,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职工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应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职工的职业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员的培训,以提升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为背景来科学规划职工的各类培训。城市的精神风尚、文化氛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更新教育理念,顺应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社会,转变传统的培训思维,采用数字化新型培训方式,更有利于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方面,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主体”的理念,根据职工需要,准确定位教育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采用灵活的便于职工学习的方式,着力解决职工工学矛盾,满足职工个性化的需求,充分调动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引导职工将个人理想与企业共同愿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取得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二)创新职工素质教育模式,建立职工教育数字化平台

以广州市职工教育网为载体,建立为广州市职工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网络教育大平台。引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的师资队伍、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现代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领先的行业知识和人才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创建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层式需求培训模式。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育、通用能力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工会干部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项目并举的教育体系。形成以网络教育为基础,学习中心实地实践为辅助,送教上门进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职工远程教育新模式。建构以广州市总工会-电大及远教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学习中心-职工个人为横向梯度的四级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育内容上,适应企业和职工需求,开发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行业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工作。既要有面向所有职工的通用知识,又要有针对不同行业的岗位专业课程,同时还要有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课程内容。要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认真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一线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现状,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层面职工的需求。依据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培训知识内容,聘请学科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设计和论证,以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按照“市场运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构建面向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课程学习资源库,为广大职工提供开放、及时、便捷、无处不在、低成本的教育服务,实现资源、服务一体化。

在教育形式上,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优化职工素质教育方式,创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形式和载体,促使职工培训的教学方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为职工学习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根据不同对象和内容,采取个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网络资源学习与现场模拟学习相结合,将基础知识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技能竞赛和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对职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

(三)完善职工素质教育机制,保障职工教育可持续发展

1 建立多方协调参与的运行机制。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党政领导支持、工会组织保障、多方参与运行、站点具体实施”的运行机制,明确各方职责、配合协调。市委、市政府、市人保局、市教育局应制定法律法规,为职工学习提供政策支持;市总工会利用工会组织优势,发挥指导协调、宣传组织的重要作用;广州市电大系统、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为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提供课程资源和支撑平台;各行业、企业应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教育为基础和主线,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职工教育培训规划,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 建立教育经费分担的保障机制。坚持多渠道筹集、多方面分担的原则,逐步构建政府投人、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保证、职工适当承担学习费用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通过法定的监督机制,督促企业行政按国务院文件规定的“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依法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将60%以上的职工培训经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培训。各级工会组织应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列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要条款。

3 健全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由政府设立职工教育专项基金,并向职工免费发放终身学习券,鼓励职工参加培训,给每一个职工都提供学习的机会。职工根据终身学习券上的用户名及密码,在“职工教育网”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进入网络社区免费在线学习与下载所需的学习资源,学习完成后凭学习成果获得职工教育基金奖励,职工教育服务提供单位凭回收的教育券结算相应经费。设立职工终身学习电子档案库,构建以广州市总工会一区、县级工会(产业工会、直属工会)一职工个人为纵向梯度的三级职工终身学习学分档案的综合管理系统,将培训成果与职工个人考核挂钩,作为职工今后提升转岗的重要依据,激励职工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业务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Z],1981一oc一22,

_

[!]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启动之年成效显著[N],T-A,日报,2010一]2一06,

[3]广州市实施职工“六学”素质迭标五年规划[EB/0L]。http://www,51xue,org,on/Web/m42042,htm,

[4]蔡兴勇,骆 风,谷 靖,广东企业员工培训费用问题的调查和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7,(12):88―92。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2―08―24,

第6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装备采购;教学协作;任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任职教育的不断推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协作培育人才早已成为共识。2003年以来,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大力开展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架起了院校与院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合作的桥梁,对促进装备采购工作、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培训工作,起到了“催化”和“助推”作用,同时也为军队任职培训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实现广泛、深入、持久的教学协作路径,需要科学把握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内在需求,探索创新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院校联合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内在需求与平台基础 

装备采购涉及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工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工作范围覆盖全军,培训专业性强、教育内容范围广、学习掌握难度大。随着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新装备不断投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要充分依托领导管理体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紧紧围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益。 

(一)装备采购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对教学协作提出了更高远的新要求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多型号、多批次、大批量的装备科研与生产交叉并行,进度要求急,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调整和军民融合不断推进,大量民口企业、非公经济加入军工市场,装备承制单位日趋多元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调整了装备采购程序、方法和管理制度。新的形势引发了装备采购工作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而对装备采购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协作力度,努力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益,尽快培训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装备采购干部。 

(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集中统一管理,为教学协作搭建了更宽阔的新平台 

在成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的基础上,2011年四总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总部机关、各单位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三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培训工作组织体系。总部主要负责装备采购管理和通用技术类培训;军兵种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军兵种通用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军事代表机构主要负责新型号装备专项培训和新技术、新材料等培训;承训院校等单位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集中领导和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任务分工,分级分类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培训三级管理体系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求教学协作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力度,更加注重协作的艺术性。 

(三)装备采购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互补,为教学协作奠定了更坚深的新基石 

多年以来,各院校在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因此,通过各院校的大力配合,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军种间在装备采购领域内的交流,采取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军种院校互动、多部门联合的新型任职培训协作路径,不断健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学科支撑的装备采购学科专业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整体质量效益。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按照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构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管理模式,对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循环”规程 

为促进教学协作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构建形成协作计划、协作实施、协作检查、协作总结“四循环”管理规程,保证协作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协作计划。以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装备采购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牵引,科学统筹、认真谋划,每年依据培训计划及时制定年度教学协作工作计划,指导教学协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认真组织协作实施。严格按照协作工作计划,严密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协作活动,如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课题等评审和教材试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召开协作组专家组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会议等。 

三是严格规范协作检查。为有效控制协作工作计划的落实,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监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坚持对新开班次进行评估审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对教员授课质量进行测评,对办班质量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评选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等。 

四是扎实开展协作总结。为确保协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教学协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次教学协作活动均有总结,如每年有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教学协作年度工作总结、五年工作总结、十年工作总结等。 

(二)“五统一”办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协作工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实现了“五统一”办学,即培训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采编和教学要求的统一管理。 

一是统一培训计划。按照总部机关的指示精神,紧贴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对人才的迫切要求,结合装备采购干部实际和各院校的承训能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上报总部机关,统一纳入全军干部调学计划。 

二是统一培养方案。按照总参军训部下发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统一规范,统一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邀请四总部、送训单位主管机关以及军事代表机构和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共同评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后,上报总部主管机关。 三是统一课程标准。各院校共同承担的同一类型的培训班,其中60%的培训课程,由协作组专家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决定,对重点课程名称和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其余40%的课程由各协作院校根据本军兵种特点自行设置。 

四是统一教材采编。装备采购干部通用教材由总部统一下达编写计划,协作组统一组织评审验收和试用,试用期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使用。 

五是统一教学要求。根据装备采购干部的特点,通过师资培训班,组织各协作院校的一线教员,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统一思想,交流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采取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研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地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学习交流案例编写技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三)“六规范”制度 

针对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特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调查研究、审查把关、观摩检查、总结报告、年度会议和专家咨询六个方面对教学协作工作进行规范,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协作管理制度。 

一是调查研究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赴各协作院校、军事代表机构及部分承制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就培训需求、送训能力、培训效果、联教联训等问题与有关单位深入研讨交流,认真分析总结,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二是审查把关制度。建立教材(案例)编写和研究课题“初审、中审、验收”的三审制度、统一组织开展评审及验收工作,并依据上年的教材课题案例完成进度质量情况,调整下一年任务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教材、案例编写和课题研究质量;统筹规划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本着“先建设、后办班”的原则,加强对拟开办班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的评估检查,确保办班质量。 

三是观摩检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教学观摩制度,加大对新开班次和重点班次的检查指导,利用专家测评、学员满意度测评,评估办班效果和教员授课质量;与学员、教员座谈交流,了解培训需求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观摩、调研考察等活动,学习交流培训经验,了解各协作院校建设情况,促进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和推广。 

四是总结报告制度。在高效完成各种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建立总结报告制度,及时向总部机关上报总结报告(抄送有关单位),汇报工作完成情况,为总部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年度会议制度。建立年度会议制度,在各协作院校间轮流组织召开协作组年度工作会议和专家组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统一观念认识、相互交流沟通的效果。 

六是专家咨询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协作组专家组、装备采购工作专家咨询组作用,为教材、案例、课题评审,以及教学效果检查评估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运行机制的建立完善 

(一)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 

教学协作单位之间是平等协商的关系,核心任务是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并以任务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形成院校共育装备采购人才的良好局面。建立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机制,就是以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为主导,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各军兵种主管机关协助指导,各军事代表机构和各协作院校按照不同培训内容和层次,具体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工作。通过到军事代表机构、承制单位参观见学,举办师资研讨班,到军事代表室现场办班,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员代职锻炼,选派教员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采购质量检查、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等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师资聘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军事代表系统专家、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协作院校授课、参与科学研究、编写教材、案例等,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院校与科研院所、院校与承制单位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和装备采购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装备采购教学协作联系会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确定联系会商的组织形式,使联系会商制度有规可循、形成常态。 

(二)教学协作的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对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越发强烈,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针对各协作院校面临的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资源参差不齐、培训交流不畅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编印《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信息》,搭建“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网”等,面向总部和军兵种业务机关、装备采购系统和各协作院校,及时刊发军委、总部关于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政策精神,装备采购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培训最新动态、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为装备采购干部和协作院校一线教员提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信息交互平台和资源载体。针对从事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教学水平不齐等制约院校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据装备采购人才任职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鲜明、共性内容与特色内容相融合的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课程体系;依据“选用与编写相结合、统编与自编相结合、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案例与想定作业相结合”及通用型、继承性、系列化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建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教材体系。通过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协作的评价激励 

评价机制对于组织或个人工作业务水平与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大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本依据,规范的评价程序有助于获得可靠的评价结果,并能使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装备采购教学协作工作中,通过不断完善装备采购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专家打分和学员测评标准,采取教学观摩、学员测评、专家打分等灵活多样的评价办法,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开班次论证准备、教材案例编写完成情况以及课程建设和班次建设、教员授课质量等方面,对各院校的装备采购任职教育协作情况进行多方位评价。同时,激励机制的制度、措施、手段与方法必须科学配套,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激励有度,才能获得最佳效能。通过优质课程建设、精品班次评选,先进个人评选和“讲好一堂课”授课评比,评选教学观摩先进单位等,有效激励了装备采购教学协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7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训体系 员工激励 按需培训

一、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坚持总体指导原则,一切从有利于企业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的角度出发,完善现有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做到针对性培训、按需培训,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进步的双赢,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服务。

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后要抓好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管理重点放在员工知识与技能更新培训与提高上,遵循按需培训方针,做到结合企业实际与员工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并对培训情况与目标进行落实,后续做好培训成果的评价与总结。培训管理工作中从知识与技能入手提升员工个人素质,要注意培训三大要素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全面培养,让员工在熟悉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工作心态,以更加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验证自身所学知识,锻炼自身所学技能,在认真负责的心态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在培训工作实施中,还要注意及时对培训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员工培训成绩和培训绩效,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总结评价及时发现员工新的培训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可找出培训目标与现实培训工作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培训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培训体系的完善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的开展策略

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进行,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培训实践,评估培训成果,推动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做到按需培训与全面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服务自身进步与发展。

完善培训体系时要注意体系运转安排与准则包管。培训体系的运转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因此对于各项规定准则要做到清晰明确且积极落实,从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负责人、培训方案、培训评估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完善,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展开员工培训课程,从而确保培训真正做到言之有物,真正为员工提供进步资本,实现其知识、能力与态度三方面的进步,让员工将所学真正转化为服务企业的各种资本,推动企业管理与生产方面的高效运转,在企业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展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建立还要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来贯彻落实,发挥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对培训的认可度和信任度,真正落实到自己身上,从而避免形式主义的老路。在评估中一方面要对培训课程的实施执行进行全程监督核查,一方面要对参与人员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监督,从而确保培训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到位。

完善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在积极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将企业内部岗位职责、岗位技能需求清晰明确地传递给员工,让他们明晰自身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在培训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事半功倍,从而熟练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人整体素质,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员工绩效,应对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问题与挑战,从行为、认知、技术、纪律、责任心等多个角度把握本职业需求,真正在培训中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赢,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培训体系建立后,还需要注意后续维护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要建立长效的后备人才培养通道,通过交流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积极上进,实现个人价值目标,将个人的进步最终转化为企业进步的力量。企业在后备通道建设方面,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从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等多个门类出发,建立专门通道,让员工可根据自身努力目标谋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通道,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加强企业与优秀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

培训后续工作培训成果的总结与评估是尽可能发挥培训价值的另一大要点。企业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机制,对员工个人知识、能力进步情况进行评估,可通过运用积分卡制度来增强员工对自身进步的认知与感悟,及时总结受训情况,并将其列为重要绩效内容,保证培训成果考核的及时性和功效性,从而为企业发展管理服务。态度评估可通过培训长效跟踪机制实现,通过长期考察评估员工岗位表现了解其工作态度,及时了解其工作缺陷及进步,为后续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下一阶段培训计划的制定,形成长效模式,服务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建立要在遵循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培训制度、内容、方法、执行力、考核、评估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到全面培训与按需培训,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2010(2)

第8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is a key project of teaching reform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he total under the topic of corpus. Since January 2011 the total task start later, in June 2011 to May 2012 to form the course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study, forms throug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 Practice b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第9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江梁艳(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电业局,工程师。(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44-02

2013~2015年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地市、县级企业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员工队伍的能力素质和岗位适应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省公司“三定、三考”工作要求,满足我局全员培训和承担部分省公司层面的培训需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为此,福州电业局不断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分析梳理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结构

福州局现有一、二、三级兼职教师203人,属于局培训中心管理的一级兼职教师65人,占员工总数的0.6%;其中48人为男教师,17人为女教师,51岁以上4人,46~50岁11人,41~45岁9人,36~40岁13人,31~35岁13人,30岁以下15人,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平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5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69.2%;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30人,其中2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的90%;中级及以上职称或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47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72.3%;高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32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49% ;“双师”素质一级兼职教师14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21.5%;具有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16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24.6%。

2.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情况

(1)选人用人渠道多。一是坚持“按需配置、宁缺毋滥、稳步发展”的原则,采用部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的职数限制,在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兼职教师选聘。二是将专家能手纳入兼职教师网络;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省公司“513”人才、省公司聘任的兼职教师、“海西·电网杯”竞赛第一名获得者、部级竞赛前二十名获得者、局“四个通道”6 级、7 级人员直接聘任为一级兼职教师;局“四个通道”8 级人员直接聘任为二级兼职教师。

(2)职责和权利明确。一是明确各级兼职教师的年度达标授课学时,每年安排一级兼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不少于80学时。二是分层分类优化兼职教师管理。培训中心负责局一级兼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一、二、三级兼职教师的聘任,各部门负责二、三级兼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一级兼职教师候选人的推荐。三是组织开展专家人才上讲坛活动。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国网优秀专家人才、省公司“513”人才、各级各类技术能手面向全局员工开设前沿讲座。四是要求兼职教师必须服从培训中心统一调度和所在部门安排,承担竞赛调考集训、培训办班、导师带徒、县公司人员帮带等任务。五是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为优秀兼职教师创造外送培训、深造学习、考察、调研的机会,帮助兼职教师开阔视野、吐故纳新、不断学习成长。通过签订企校合作协议与系统内院校合作,聘请系统内专职教师援教,安排对口专业兼职教师旁听,提升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

(3)实施正向激励。一是举办兼职教师聘书颁发仪式,由局领导宣读全体受聘兼职教师名单并为兼职教师代表颁发证书。二是提高兼职教师授课待遇,并按照教龄、职称、技能等级实施差别待遇;给予兼职教师一定金额的书报费补贴。三是评选培训先进个人和十佳培训标兵,在优秀兼职教师中好中选优、树立标杆,进一步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落实考核评估。一是兼职教师授课台账归档保存一年备查。二是定期深入基层单位和县公司对年度培训计划实施、兼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跟踪。三是实施兼职教师动态管理,聘期为三年。聘任期满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予以续聘。考核结果作为国网公司专家、省公司“513”人才、“首席带新人”计划“首席”等专家人才相应年度培训考核的依据。

3.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局的师资数量、结构呈逐年良性发展势头,但总体数量增长速度较慢,跟不上电网建设跨越式发展和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结构与企业实现“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不够匹配,缺乏年纪轻、高层次、行业中有影响的领军人才;不同专业(工种)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部分兼职教师仍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水平等。

(2)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兼职教师虽然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授课技巧,个别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不足,不适应课堂环境,授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差,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兼职教师培训授课的计划、考核、使用、待遇等政策性措施滞后,培训结果的应用效果不明显。部门间认识不平衡,培训工作效果差距明显。

二、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置重点专业的师资资源,重点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

2.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一是通过将业务骨干培养成兼职教师、聘任在岗的专家人才、返聘离退休专家等途径,不断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企业员工队伍规模相适应。2015年末一级兼职教师数达到105人,占员工总数的1%。二是构建专业梯队。2015年末培养1至2名国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3~4名省公司专业领军人才;每个专业培养“双师”素质专家人才1~2名,每个职业工种至少具有2名专业理论兼职教师和2名实际操作兼职教师(理论和实际操作兼职教师可以兼任,但总数不得少于3人)。

(2)素质提升目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5年末“双师”素质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中级及以上职称(含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80%,高级职称(含高级技师)的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少于55%;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5%;一级兼职教师企业培训师格证持证率达40%;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生产技能类一级兼职教师比例达100%;一级兼职教师相应岗位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从事特种作业培训的兼职教师持有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办法的作业许可证的持证率达100%。

(3)体制机制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有利于“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1.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1)积极创造条件,为兼职教师优先提供在职学历教育机会,支持和鼓励培训管理人员、兼职教师攻读本科与硕士学位,给予经费支持,不断提高培训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的学历层次。

(2)按照“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支持和鼓励兼职教师按照规定条件同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并给予经费支持,凡取得“双师”(技师和工程师及以上)资格人员优先推荐参加岗位晋升、专家人才选拔,并在其职业能力贡献积分中予以相应加分。

(3)支持兼职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给予经费支持。

(4)将兼职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资格等级与兼职教师聘任级别挂钩。

2.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兼职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二是定期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外部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培训,从而保证兼职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够保持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三是定期组织兼职教师授课技巧和授课方式培训,主要包括兼职教师职业形象的训练、开场结尾和主体组织等授课内容呈现的训练、课堂提问、应答、点评、现场应变、控场方法等培训师临场能力的训练。四是支持兼职教师参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五是定期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教材讲义、课件评选活动。

3.健全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1)职业发展通道。为兼职教师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一是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级,根据兼职教师的培训评估效果和培训授课年限进行职级晋升。二是在专家人才选拔和岗位晋升的过程中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的兼职教师,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家人才选拔的基础条件,并明确兼职教师级别与专家人才级别的对应关系。

(2)评估考核。建设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一是健全培训课程监控体系,对于培训课程尤其是周期较长的课程,在课程初期和中期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测评和考核,及时发现在培训进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纠正和弥补。二是完善课程后期和培训结束后的评估机制,根据培训目标计划明确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对受训人员受训后的收获进行评估,即从受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或者业务技能是否提高、工作态度是否改善、工作业绩是否有所提高等方面进行测评和考核,从而最真实地评估出培训的效果。三是完善兼职教师授课台账,详细记录兼职教师在课程开发、授课学时、教材讲义、题库和技能项目评分标准编制和评奖、培训效果评估、考核结果应用等情况,为兼职教师的使用、培养、晋级提供依据。

(3)考核结果应用。一是作为评定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的参考依据或加分依据;二是作为评价部门年度人力资源专项考核的依据,将部门兼职教师素质指标、派员教学、培训效果等指标等列入单位年度人力资源专项考核;三是作为课酬津贴兑现依据。

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福州电业局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培训的副局长担任组长,副组长为培训中心主任,组员为各部门行政负责人,负责全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制度,确保目标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培训中心),办公室成员为各单位培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