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图书馆年终总结精选(九篇)

图书馆年终总结

第1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一、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学习

图书馆始终把思想业务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深感一个良好团队的重要性,只有一个精神面貌、业务素质良好的工作队伍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馆每周二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学习院方的制度及文件精神,使我馆人员及时了解院方指示,时刻与院方步调保持一致。同时又加强馆方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经过了多方面的学习,工作人员在思想和业务方面得到了提高,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党员11人,积极分子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3人,形成了一支良好精神面貌的专业队伍。全体工作人员每天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岗,不串岗。每天下班各部室都会关好电源,门窗,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确保公共财产的安全。

二、工作方面

1、主要工作

全馆工作人员在新馆筹建期间(8月5日——10月15日)完成了354615册图书的搬迁和上架工作,同时各部门还完成了以下工作:

采编部:修改加工图书2414册;整理修补破损图书608册;打印复印图书馆其他资料709张;对6485册期刊回溯建库。

流通部:接受借书178953册,还书178131册;上架图书182131册;修补破损图书4000多册;催还图书2354册;

期刊部:接受期刊10302本,修补破损期刊350本。输入期刊数据1195条,修改数据957条;打印架标1512份,贴小卡片2096张;对XX年8035本杂志进行整理送去装订;征订09年期刊1180种,报纸113种;接待读者61281人次。

信息部:整理报纸8216份,装订2472册;以教改为主题办《信息之窗》6期,以图书馆主导作用为主题出板报7期。

技术部:完成新图书馆网络布线;硬件设备安装和调试;软件安装与调试;系统及硬件维护;图书馆网站制作;数据备份及统计。

自修室:接待读者136850人次。

图书馆10年共接待读者377084人次。

2、新馆筹建

由于学院的发展壮大,图书馆规模也在扩大,新图书馆已于10年5月份竣工。为使图书馆布局更合理,按照计划,将成立以社科为主的老馆和以自科为主的新馆布局,这就表示图书馆516892册图书要进行库室调整,将近一半的图书要搬迁到新馆。虽说一半图书在老馆,但却带动整个库室的调整,意味着516892册图书要重新下架打包再重新上架,也就是1033784册图书重新上架,任务繁重可想而知。为了使新馆早日利用,早日为教学科研服务,19个工作人员在炎热的天气加班加点的投入了紧张的打包中。天气炎热,书库没有风扇,别说干活,就是站在那里不动浑身都流汗,但同志们没一个说苦的,累的回去吃饭时拿筷子的手都在发抖,但没一个退却的。就这样,在15天时间内就完成了3个书库,354165册图书的打包工作,一百多斤的书包打了4000多包。对于4000多包图书的搬迁,现在回想起来也有种恐怖的感觉,我们忘不了工作人员那一双双磨破的手套,忘不了被袋子割破的双手,忘不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连续几天搬迁图书的壮观感人的场面,没有电梯,一楼到五楼,一百多斤重的袋子全靠各系部同学人工搬迁,工程浩大,让人为之震惊。同学们三五人搬一包,一个方队累了,就换另一个方队,就这样,像“蚂蚁搬家”,像“愚公移山”一样,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和各系部的大力协助下,在短短10天时间顺利的完成了搬迁任务。而后,19个工作人员在15天时间对这些图书进行了分库室上架,老馆成立了2个书库,新馆成立了5个书库。15天的日子更是难熬,为了按计划完成,工作人员白天没回去吃过饭,都是在书库里面吃一个饼解决,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苦虽苦,累虽累,但看到焕然一新的图书馆,分工详细的书库,能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阅览环境,大家感觉到了欣慰,感觉付出所换回的价值。

三、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硬环境建设取得了极大改观的基础上,我馆及时调整建设思路,把工作重点从硬环境建设转移到软环境建设,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各项制度,优化管理软环境。

1.遵循馆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我馆人员认真遵循《图书馆岗位职责和业务工作细则》、《图书馆2010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制度计划,并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减少工作盲点,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程序,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标准。

2.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管理软件来提升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管理。目前,我馆已全面实现图书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的各项内务统计都已实现电脑操作、有序化管理。我馆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已有四年,目前数据库中藏书种数数据已达105022条,即有516982册图书,为了确保数据库数据安全与规范,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对数据库进行经常性的、制度性的维护,同时做好2台服务器、40台工作机、14台公共查询检索机的维护保养工作。除此之外,我馆利用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复印及检索服务。

3、认真做好巡架、整架工作。为节省师生的时间,我们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作文章、下功夫。一是勤整理,对师生归还的图书每天及时归类上架;二是勤检查,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勤查找;三是勤过目,到书架旁勤看一看,对图书的位置了如指掌,为师生查找资料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和赞誉。

4、延长开馆时间,使图书馆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新馆自11月1日开馆后,白天8:00——晚上9:30,全天开放,使阅览时间达到了74个小时以上。

5、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在图书馆开展了勤工助学岗位,本年22位同学参加了勤工助学,缓解了工作人员少的紧张局面,又为同学提供了助学机会。

四、环境卫生

为了给读者,创造一个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我馆对各部室及馆外环境卫生要求严格,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室内要求图书摆放整齐,书架无灰尘,地面无纸屑,室外要求扶手无灰尘,地面无纸屑。自修室要求每天早晨8:00以前清洁完毕,清洁员每天是早上7:00上班。根据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形成习惯,每天无论室外还是室内都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幽雅干净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第2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d)著作权及其在图书馆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允许公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这种限制主要是基于个人学习、科研、公开借阅等非营利活动的需要。对于图书馆来说,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条款实际上是对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权利的一个法律保障。由于我国社会整体法制环境的发展比较落后,尤其在以著作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法制意识不强,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对于这一与自身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起步非常晚。可以说,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活动中,中国图书馆领域鲜有作为,直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活动空前国际化,这一问题才突然引起重视,我国图书馆领域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一步迈进数字化时代。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受到关注的是国际图联等图书馆行业组织在数字环境中对著作权法修订过程施加影响的过程和成果,之后开始针对不同类型文献涉及著作权问题、不同服务活动过程涉及著作权问题、新环境新法令对图书馆相关活动的影响、以及图书馆相应的活动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深层次的讨论。

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此前,我国图书馆界一直密切关注《条例》的立法进程,并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施加了影响,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图书馆的意志和愿望。《条例》颁布以后,不到一年时间,业已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围绕《条例》的解读、具体实施、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此外,围绕着著作权保护而展开的图书馆业务活动更为具体,如著作权的授权模式、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寻求著作权人与用户之间数字权益的平衡等问题,在今年前3个月内均有高质量。

10.图书馆的哲学理念

图书馆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人们对于图书馆事业及其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它包括图书馆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对图书馆工作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一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王超湘先生在2004年出版专著(《现代图书馆理念论纲》,北京燕山出版社)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阐述,他总结说:20多年来,图书馆理念创新的成果,主要是提出了以下9种理念:①开放理念;②知识理念;③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④效益理念;⑤全面质量管理理念;⑥信息资源共享理念;⑦特色理念;⑧学习理念;⑨法制理念和职业道德。而笔者认为,这许多理念说明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主张什么”、“图书馆依靠什么”、以及“图书馆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其中有关“图书馆怎么做”,在本文第5部分(图书馆的管理)和第6部分(图书馆的服务)中已经单独进行过总结,在此不再重复。

(1)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历史使命

图书馆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使命?自从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在英国产生以来,有关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讨论就一直从未停歇。从贵族消闲娱乐到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教化,到社会民众民主教育,到维护知识自由和信息平等,图书馆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其价值、意义及其社会实现也随之不断获得新的解读。

现阶段,图书馆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提供平民终身学习场所、维护社会知识自由的社会职能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关于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讨论开始转向其如何在具体环境、具体活动中实现这些职能的议题上来。

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首先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如孙丽文、辛艳玲的“公共空间论: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新定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2期),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社会休闲文化发展的现状,对图书馆公共空间理念的具体实现进行了探讨;又如魏宇清的“图书馆如何在现代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作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2期),对现代学术交流体系的新特点和图书馆在其中面临的变局进行了分析,对图书馆如何在此新环境下坚持自己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展开了讨论。

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必然给作为社会公共保障机构的图书馆带来变化。目前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此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涉及内容包括图书馆内部员工队伍之间的和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如莫振轩的“试论高校图书馆和谐馆读关系的构建”,《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1期)、图书馆与社会其他力量共创社会和谐(如孟化的“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与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2期)等,还有一些文章则对这几个方面综合进行了评述(如朱立芸的“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和谐文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2期;陈希、彭一中的“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年第1期,等)。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仅仅套用和谐社会的一些概念,对图书馆原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原则进行重新解读,还缺乏一些新的突破。

(2)图书馆的工作原则

图书馆主张什么?或者用当前图书馆学的一个热门关键词来说:图书馆的精神是什么?早1992年,程焕文教授就将图书馆精神高度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书、爱读者”的 “四爱”精神。此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发。到今天,图书馆精神的概念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展,尤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改革进取精神等结合起来做了新的阐释。另外,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开展,图书馆开放理念和合作共享理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

图书馆的工作原则是图书馆精神的具体体现。以什么为工作之“第一”是图书馆工作原则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读者第一”,还是“馆员第一”,抑或是“服务第一”?1999年前后围绕这一问题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各有各的说辞,实际体现的是重视读者服务、重视馆员素质培养的办馆原则。不论重视的是哪一方面,其核心总是围绕着“人”的因素的,而“读者第一”最终仍然是主打。在“读者第一”这一原则下,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产生了一场新的辩论,即“用户永远是正确的”之争,除《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第1期刊载了一组相关专题文章以外,“网络图林”对此更是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图书馆应该在多大程度上顺应读者的行为和愿望,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推进图书馆的发展,成为争辩的中心。程焕文教授提出的“用户永远是正确的”观念受到多方面的质疑,而质疑的理由大多基于对各方利益的平衡,认为虽然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目的,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不容置疑的工作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读者一味迁就,忽略个别读者以外的普遍读者,忽略作为图书馆服务主要力量的图书馆员。

(3)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有关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前后,这与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领域对人们知识、文化需求的关注趋强,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的迅速渗透到相关的经济领域,图书馆面临的信息服务环境已经演进为一种开放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各类搜索引擎的发展、网络自助式、智能化信息服务前景的逐渐明朗,都给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带来冲击,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样的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要依靠什么生存下去?或者是否还有必要生存下去?它的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它将如何面对不同性质信息服务实体的竞争?

该主题下的研究主要包括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定位研究和分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研究和分析、图书馆核心竞争的培育和评估研究与分析等几个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杨广峰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杨广峰. 国内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 图书情报工作. 2007(1))本期其他相关文章中,主要集中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方面,尤其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对一些相关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如陈永耘、王丽华的“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何晓红的“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等。而关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评估,除杨广峰在上述论文中稍略提到过以外,目前还很少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

结语:近期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近期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观察,并结合同时期网络文献反映的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现状,以及对在此之前一段时间图书馆学各个领域研究状况的大致回溯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近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和趋势:

a)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

对于与文化事业有关的各种大政方针(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活动(如全民阅读活动等)以及民众的数字生活潮流(如web2.0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界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虽然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得出的结论也未必体现创新,但是这种紧抓时代脉搏的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来说,起到的是一个宣传呼吁的作用,图书馆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终于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研究活动最终将图书馆推向社会、推向用户,推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b)实践活动对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增强

粗略统计,在本期680余篇期刊论文中,有近200篇文章是基于具体的图书馆实践展开研究的成果,虽然本文对图书馆学某些问题研究现状的阐述中曾指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还有些不够,但是这里的统计数字仍然反映了一个整体的、比较不错的趋势。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必须要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进行尝试,总结经验,然后通过交流实现完善和推广,这是所有研究活动的最终目的。

c)跨领域间学习和研究的力度加大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涉及很多理论和技术,都来自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图书馆学从传统的图书管理之学走向现代开放的社会服务理念,对于外来的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日益重视。虽然其中存在一些生搬硬套,囫囵吞枣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讲,这种积极开放的学习气氛对于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d)集团化的、有组织的研究活动的开展

在近些年来的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中,各级图书馆行业协会组织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密切关注图书馆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召开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围绕薄弱环节、结合现实需要,组织举办了一些有价值的培训活动,这些举措将使图书馆学研究进一步向更贴近现实,更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3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其结果让人失望,成效无法与其投入相匹配。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图书馆开了关,关了又开的通病。通过杭州图书馆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可以为我们尽快寻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提供帮助。

杭州市图书馆从2003年开始进行“跨系统联城乡的总分馆制”实践,到2007年底已初步完成对杭州地区所属区、县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工作,其间最为艰难的就是街道(乡镇)、社区(村)一级服务网点的建设。本文着重对杭州城区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杭州市总分馆制下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剖析其利弊并提出建议。

一、杭州市区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现状与经验总结

杭州市区公共图书馆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极度稀缺,与市政府打造“品质生活,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理念很不相称。在2006年前,市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只有6000余平方米,老城区7个区只有两个区有图书馆,其中西湖区图书馆与文化馆合署办公,没有专项的购书经费,2007年只新增图书130册。杭州市图书馆就是在这样一种现状下进行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从2005年到2007年底,已建成街道、社区图书馆1DO家。纵观杭州市图书馆进行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采用总分馆制的组织结构模式;

2.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

3.采用通借通还理念,建立“一证通”借还书体系;

4.投资成本小,推开速度快。

两年内,建立的100个基层网点,基本上是在东海明珠工程与文化共享工程原有设施与资源基础上的重新“激活”,真正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新增网点两年累计办理5580个借书证,累计借还书421000册次,取得了比较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对两年来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组织结构松散,只是名义上的总分馆制

杭州市图书馆对区、街道与社区分馆的人、财、物没有控制权,只是一种基于道义或全靠个人魅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结成的联盟。缺乏人、财、物控制权的总分馆制就缺少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牢靠的利益基础与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的联合终归是难以长久的。

2.文献资源的产权不统一,通借通还范围有限

由于总馆与分馆各自有不同的行政归属与经费来源,造成了目前建立的100个街道与社区分馆,包括两个区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互不统属。杭州城区100个街道与社区分馆只有4个街道、社区图书馆的自有图书由市图书馆进行统一编目,并进入市图书馆的中心数据库。杭州市图书馆的图书在社区图书馆可以还也可以借,但只局限于市图书馆还到社区的图书。“一证通”借书证除了在这4个分馆通用外,要借其他分馆的自有图书,还必须另外办证。要实现理论上的通借通还,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问题――杭州城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统一采用的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只要分馆的文献进入中心数据库,不必再铺专线就可实现联网。但要让转移的文献资源实际控制权与所有权重新统一,就需要支付不菲的物流费用,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大多数总分馆制下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的主要原因。

3.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不完整

目前的总分馆制主要是由市图书馆在推动街道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8个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里只有两个区有图书馆,其中西湖区图书馆无论从馆舍面积与经费投入来看,只相当于一些条件好的社区图书馆的简单升级版。市图书馆在缺少区一级中心分馆的承上启下,没有政府政策与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与街道、社区对话,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下,在两年内建立了100个分馆。

按照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层级结构理论,市馆只负责对区一级图书馆的业务规范与指导,区负责辖区内街道一级图书馆的布点与业务辅导,街道图书馆负责社区图书馆的日常业务管理与监督。由于区一级图书馆的功能缺位,致使服务网络出现严重的断层。苏州的情况与杭州类似,也是市馆绕过区图书馆直接在社区建立一级基层分馆,是典型的二级“扁平管理的总分馆制”。这种二级网络结构的最大问题就是,一旦分馆数量超过一定数量,总馆对分馆的监控力度将逐渐削弱,管理成本也随之增加。杭州市图书馆对总分馆制下的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已经开展了两年,总结得失,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多达100个基层网点进行业务规范与管理。如果还只是由目前不足十个工作人员的市图书馆读者工作部负责业务辅导与管理,不论在人力上还是时间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难题。

二、国内外总分馆制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

国外的总分馆制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各国对总分馆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统一的模式,基本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与历史沿革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到今天比较典型的大致有三种类型的总分馆制:其一为新加坡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归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管理,管理局负责全国范围内各级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各级公共图书馆按照总分馆制模式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国家图书馆是总馆,下面依次是3个区域馆、19个社区馆、18个社区儿童图书馆。按照最初的设想,社区图书馆下还有街道这个层级的图书馆。这种高度集中,各级图书馆分工负责建立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思路就叫新加坡模式。其二是纽约的多头竞争型总分馆模式,美国通常采用的是我们熟知的严格的层级总分馆制,同一个城市不同系统的图书馆可以各自建立自己的服务网络,但同一系统如公共图书馆通常只有一个总馆。纽约的情况比较特殊,有3个并行的公共图书馆系统,3个总馆――纽约、皇后、布鲁克林各自拥有几十所分馆。其三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模式,特点是州图书馆无分馆,只有99个地区中心图书馆,中心馆各自拥有数量不等的社区分馆。州图书馆与地区中心馆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总分馆关系,但帅l图书馆自身没有对外开放业务,只承担对地区中心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并根据对地区图书馆的业绩考评拨付专款补助,这是一种上升为纯业务协调与管理的总馆。

国内(不包括总分馆制已成熟的香港地区)的总分馆制理论研究源于上世纪末,真正付诸实践则是在2001年左右。所谓总分馆制,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互助合作、联合办馆的一种模式。其最 初的设想是优化资源配置,寻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现在某些地区把总分馆制实践上升到图书馆发展要走社会化道路的理性高度。如苏州市图书馆提倡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杭州市图书馆提倡的“平民图书馆”,所追求的都是一种普遍平等的知识权利。从组织结构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征看,国内的总分馆制分横向联合型、纵向层级型与混合型,单纯的横向联合与纵向的层级结构很少见,大多采用跨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合与同系统不同层级的图书馆纵向联合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完整的服务网络。这种类型的联合办馆模式虽称谓不一,但其思路或最终目的无一不是希望松散的联盟能发展到紧密型的总分馆制。

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制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完善的组织结构;

(2)在统一技术平台上构建的服务网络;

(3)在清晰的产权关系基础上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与通借通还。

从国内进行图书馆共建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实践来看,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制的地方不多,大多名义上的总馆对下一层级分馆的人、财、物没有处置权,基于上可以定义为松散联盟式的总分馆制。虽然业内普遍认同严格意义的总分馆必须实行人、财、物的一体化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只有苏州市和嘉兴市两地的图书馆正在实行的二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验,以期能够绕过行政层级人事管理与分级财政体制障碍,实现相对严格的总分馆制。

苏州的做法是直接找街道领导进行说服宣传,让他们每年拿出5-8万元的维持经费与场地,市图书馆则负责每个社区分馆的图书配送轮换与人员管理,这种曲线救国式的柔性方式,既要经办者拥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又要精通人情世故,还需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一定的业内威望,要求过于苛刻了,是一种变相的“能人模式”,并不具备复制与推广的可能性。这种扁平结构的管理模式还带来了分馆数不可能无限扩大的弊端。管理学的层级结构理论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层级与成本成正比,管理幅度与效率成反比,一个总馆只能掌控有限的分馆数,一旦超过一定数量,必然导致控制力下降与成本的上升。有限的分馆数导致服务输出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也与设计者追求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目标不符,分馆数增加又与节约成本的扁平管理模式相违背。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突破,相信我们会在必要的结构层次与合理的管理幅度上找到一个很好的支点。

如果苏州模式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晓之以理”模式,嘉兴的做法则可以称之为“诱之以利”模式,推行的整个过程完全是一种财大气粗的作派。市、区、街道三级财政各出10万元的分馆开办费,以后每年各出10万的维持经费,足以免除以往街道、社区图书馆开了因无后续经费投入而办不下去的后患。这种政府主导、多方投资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再次印证了有钱好办事这旬老话,也证明由政府推动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是快速推动图书馆事业建设,是一种短期取得成效,屡试不爽的不二法宝。但这种模式也被无数的惨痛的历史事实证明,剔头挑子一头热的行业与政府自觉行为,往往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美国州、县总馆办街道与社区分馆的经验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派流动图书馆到社区定期定点服务,达到一定的借阅量才考虑设固定借阅处,其次为图书站,最后才升格为正式的分馆,美国人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珍惜物力财力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对杭州市总分馆制下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杭州市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下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及国内外总分馆制实践利弊分析,本文得出一个基本观点:要在杭州城区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应该有更完善的组织与财力保障机制。在目前没有政府政策支持与人力物力有限的前提下,建议进行数量有限却是严格的总分馆制实验,具体的建议是:

1.在巩固与提高现有100个街道、社区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在各个区选取一、二个条件比较好的街道、社区图书馆搞试点。

第一步是先把人管起来,市图书馆出钱养人,然后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达到统一的开放时间与业绩标准。杭州图书馆协作协调部负责监控与业务辅导,社区图书馆管理员达不到要求就换人。

第二步是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自有图书整理编目,进入市图书馆的中央数据库,为实现通借通还做好技术准备。在上述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可以尝试采用苏州的“流动产权”概念,将文献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与所有权统一起来,以解决物权转移带来的物流障碍,这是苏州总分馆制实践在理论上的一大突破。但要让街道、社区的领导放弃先期投入购置的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并不现实,变通的办法是在投入比较少的图书馆先试探其反应,许诺由市图书馆统一配送一定数量的图书与音像资源,并定期轮换。对一些说服难度较大的图书馆,干脆不提此类敏感的内容,日后其资源一旦进入中央数据库实行通借通还后,自然会实现物权转移。实际上,最容易发生产权流失的反而是市图书馆,因为读者在市图书馆借了书就近还到社区图书馆的可能远比在社区借了书到市图书馆还的可能性要大;至于街道、社区图书馆间自有图书的自然流动数量应该不会很大。

第三步是规范业务管理,加强对街道、社区图书馆专职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业绩考核标准,从开放时间、办证量、流通人次、借阅人次与册次等多项指标上评定该馆的社会效益,确定服务输出能力的星级标准并据此确定扶持力度。如果一个试点做不好,还可换另一个试点继续实验。

2.通过规范街道、社区分馆的示范作用,力求引起市、区、街道、社区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市图书馆推行“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标准化分馆建设。对一些实在不能发挥作用的街道与社区图书馆应该考虑撤点,提高新增基层服务网点的准入标准,社区图书馆布点上还是坚持效益效第一、宁缺勿滥为好。一旦严格的总分馆制在全城区推开,就必然要面对如何发挥区一级图书馆的作用问题。杭州图书馆协作协调部的人到最远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坐公交车路上就要花一个半小时,跑社区的三个工作人员每人要负责三十多个点。如果不能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想管好这些基层服务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建立三级以上的层级网络结构,让各层级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已是当务之急。比如,可以将拱墅区基层点的管理与督促职责移交给办馆条件比较好的拱墅区图书馆。

3.开拓创新,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尝试建立新的分馆。新加坡设立社区图书馆在选址上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在社区中心,一个是购物中心。从实际效果看,设在购物中心的社区分馆借阅量远比其它分馆大,我们可以考虑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建立一个分馆,在远在异乡游客中传播公共精神与人文关爱的种子,让公共图书馆真正担负起相应的社会使命。

第4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统计工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98-01

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各项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和记录,搞好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对详细了解图书馆工作情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改进图书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目前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现状

1.对业务统计工作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统计的意义、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图书馆统计可有可无。各个图书馆虽有一定的登记统计,但只是一些较粗浅的数据,缺乏详细、必要的原始记录,有些统计也只是应付检查,以致造成了统计的不准确、不全面。

2.统计制度

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从整体上看,许多图书馆统计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规划,不重视统计规范化,形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分散状态。图书馆统计的种类有:文献验收工作统计、文献采访工作统计、文献流通工作统计、参考咨询工作统计、技术服务工作统计以及各种辅助活动统计等。而多数图书馆统计仅限于一些直观现象资料。如阅览人数、图书借阅册次、人事统计等,而没有开展深层次、全面的统计,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3.有统计无分析

一般图书馆有专业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受过专业统计培训的人较少,缺乏统计知识,即使作了统计,但因为缺乏数据分析,影响了其质量。这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不能充分发挥统计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二 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

1.统计工作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

图书馆的每个业务部门、每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有统计数据反映情况,任何总结、分析和评估材料,都是以数字统计为论证的依据,任何较好的计划、总结,都来源于详细的统计资料,只有真实的统计数字和系统的计划、总结,才能使领导作出科学的决策。

2.统计工作为评价工作成效提供依据

我们衡量某个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好坏,不能光从表面上看其建筑面积大小,藏书数量多少,人员、设备的规模,而要从根本上看它重用了多少人才,获得了多少人的经验效益,业务统计就是考察图书馆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一种手段。

3.统计工作能够调动馆员的积极性

在图书馆中馆员所从事的业务不同,所属岗位也不同,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呢?要依靠统计,这些数据对每个人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能够衡量出谁优谁劣、以便奖罚,在一定的程度上牵动着馆员的自身利益,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 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管理

1.领导要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做好统计工作首先领导要对该工作的全面组织和规划,各部室、各岗位也必须有人分管统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统计工作制度。试想,如果一个图书馆对自己的人员、经费、藏书建设、读者需求不了解,那么要做好图书馆工作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把统计工作当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来认真对待。

2.建立有效的图书馆统计系统

一个图书馆的各级各类统计工作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要保持它的连续性,从基础数据开始,日记实、月汇总、年总分析等都要做到有始有终,有条不紊,时间上要做到及时,质量上要做到精确,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对统计资料的研究利用

图书馆统计并不是最终目的,为统计而统计,那就失去了统计的意义,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是其最终目的。

4.配备一定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并搞好培训

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并进行图书馆业务统计知识培训,是开展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要求图书馆业务统计人员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图书馆专业知识,因为这是必备的现代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总之,我们必须加强图书馆的业务统计工作,把它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此外,也希望决策部门能够制订统一的图书馆统计标准,以利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统计规范化,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本质理论体系价值多元化

1图书馆学“没有”研究对象不再追问本质

图书馆学有研究对象吗?这一质问似乎很荒谬,也很幼稚,因为在现代性视野中不可能存在没有研究对象的学科,某一学科之所以成立和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在现代性视野中,图书馆学理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在于其能够揭示和确认图书馆的本质,而这一本质就在于研究对象的准确认定上。长期以来,“界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揭示图书馆的本质”的逻辑,顽固地支配着无数学者的思维路向。于是,在我们的教科书和论文中,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说”,不计其数。每一种“说”的提出者,几乎都言之凿凿地论证和认定自己“说”的科学性、正确性、本质性……。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说”能够得到学界大多数人的认同或赞许。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图书馆学本没有研究对象,还是因为我们如此众多的学者都只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而未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显然都不是。问题出在思想方法上,即对现代性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思想方法的盲目崇信。按照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图书馆现象如同自然现象图书馆现象的产生必然基于某种“始基”、图书馆现象中必然存在某种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本质。然而,这种“始基”和“本质”是什么?谁能准确无误地发现并界定这种“始基”和“本质”?显然,谁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图书馆现象并非自然现象,它的所谓“始基”或“本质”其实是人的主观建构的产物,而并非它本身所固有的东西。既然是一种主观建构,就不可能产生统一或同一的界定,而只能是“观察视野”情境下的各种“一家之说”,甚至是不厌其烦的自言自说。包括当年声名鹊起的宓浩、黄纯元等以“知识交流论”来“追问图书馆的本质”的努力,也不能摆脱仅是“一家之说”的命运。

从后现代视野看,对图书馆现象的“始基”或“本质”的追问,实际上是人们总想做到“图书馆学的牛顿”的心态之表现,即欲求“一锤定音”、“一言九鼎”、“以一驭万”、“惟我独尊”的幼稚心态的表现。用利奥塔的观点说,人们以界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方式来追问图书馆的本质的努力,其实并不是在“发现”本质,而是在“制造”本质即在制造乌托邦式的“元叙事”(meta-narrtives)。

事实表明,图书馆的本质是一个无法用“元叙事”方式确定的东西。这种永远不可确定的东西,与其说它客观存在,不如说它“没有”!

2图书馆学“没有”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精神监狱”

图书馆学有理论体系吗?这又是一个看似荒谬和幼稚的质问,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坚信:图书馆学既然是一门“学”或一种“理论”,必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正是这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才使图书馆学得以成立。于是,自从施莱廷格起,学者们纷纷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如在王子舟先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一书中就介绍有9种(包括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说”。但是,这些所谓理论体系之间没有两种“说”是一致或相同的,有的“说”和其他“说”之间差异还很大。这说明了什么?还是思想方法问题每个理论体系的提出者总想异想天开地提出一个比别人“科学的”、“优越的”理论体系。殊不知,所谓理论体系,仍然是提出者主观建构的产物,是提出者以自己的“学科价值观”为指导的“一家之说”而已。当然,对不同的“说”可以进行比较评价,但要知道,这种评价仍然无法摆脱时代的或价值观取向的“前结构”的影响,从而不可能作出绝对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也就是说,各种理论体系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关系,永远处于不可公度的分立状态。因此,只有不同理论体系的提出者,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体系。

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哈曼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体系不过是一所精神监狱”。所谓学科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科内容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不仅框定学科内容本身的结构,而且它还能框定认识者尤其是初学者的认识结构。这种认识结构一旦被认识者内化,就会变成长期支配认识者认知活动的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对认识者产生先验性的、作茧自缚式的思想禁锢作用,这种思想禁锢无疑是一种“精神监狱”。尤其是把某种“理论体系”写入教科书或出自某一“名家”的论著中的时候,其精神禁锢作用更是强大无比。

所以,热衷于理论体系的营垒,无论营垒者的主观动机如何,总是难免出现这样两种客观后果:一是所提出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已有理论体系无法相融,只是“又增加了一种理论体系说”而已,这实际上为原本不确定的理论体系又增添了不确定性;二是由于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框架性结构特征,所以所提出的理论体系极易对他人或后人产生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效应。

可见,初学者或后学者,若想避免陷入“精神监狱”的牢笼,其策略就是对已有理论体系进行“解构”(deconstruction)。其实,在后现代语境下,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营垒,都难免被解构的命运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言说,终将落得“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命运。面对这种命运,与其像西西福斯(Sisyphus)那样徒劳无功地去营垒什么理论体系,不如像哈曼那样视理论体系为“精神监狱”,把它当作“没有”为宜!

3放弃元叙事,尊重差异性走向多元化

在上文中,笔者以图书馆学人砣砣追问图书馆本质和营垒理论体系的“西西福斯情结”为例证,批判了长期以来图书馆学人热衷于制造“元叙事”的努力。在笔者看来,这种制造“元叙事”的努力该到终结的时候了。以往“元叙事”的泛滥,源于思想方法上的价值一元论,所以,“元叙事”的终结,意味着转向价值多元论。这种趋势的应然性在于:

制造图书馆学“元叙事”,实际上是在制造图

书馆学的“真理”,而制造出来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真,乃最大的不真,也是最大的危害之源。社会意义上的“真理”,其实都是人的主观意志制造和建构的产物,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必然性。或者说,所谓“真理”,其实都是由权力(包括学术权力)生产出来的。图书馆学中的“本质说”、“理论体系说”不断被生产和泛滥,实际上是图书馆学领域中的真理话语权的不断争夺过程。所以,对图书馆学“元叙事”所追求的“真理”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种“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在于“谁在说”、“谁在建构”。谁是真理的拥有者,谁有权力界定什么是真理?对这一问题能做出肯定的答案吗?显然不能。“我们渴望真理,但在我们身上找到的却只有不确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轻易声称自己拥有或掌握真理是危险的,在这一点上,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希特勒当年发出的狂言:“我宣布我本人及我的继承者在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方面拥有政治上不会犯错误的权利”。图书馆学中的“真理”,可以轻易地被生产,但决不会轻易地被认可;与其生产“真理”,不如质疑“真理”。真理难寻,更难确定和垄断(除了权力予以干预)。在这种情况下,真理话语必须保持多样化和多元化(这句话不表明我本人是真理多元主义者),任何人都不应该以真理的拥有者或发现者自居,而应该把是不是真理的判断权交给他人、交给历史哪怕他人或历史也永远做不出“是不是”的判断。

制造图书馆学“元叙事”的努力,诱导着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兴盛,抑制着方法论的多元化。图书馆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们认为,可以用某种逻辑方法准确无误地概括和描述图书馆发展规律,这种逻辑方法可以简而化之地准确解释纷繁复杂的所有图书馆现象。逻辑实证主义者们还认为,实证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应受推崇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其他方法要么是虚幻要么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应遭唾弃。于是,一些人开始沉迷于建构“逻辑图书馆学”、“抽象图书馆学”、“实证图书馆学”。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把图书馆的发展视为奔向某一事先确定好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用逻辑的或数学的模型或公式加以精确描述,只要按照这种逻辑方法去思考、去实践,图书馆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普遍的解决。显然,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支撑的是“历史决定论”或“历史目的论”。然而,在后现代语境中,这种总体性、普遍性、精确性解决方案(即现代性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解构。“自然并无计划,历史亦无剧本;原则上,并无任何单一钥匙、任何公式能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普遍的解决并非解决,普遍的目的绝非真实目的”。还是哈曼说得好:“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生活中的全部矛盾、全部特殊性,而不是把它大而化之,或是用虚拟的抽象观念、理想化的本体取而代之……上帝是诗人,不是数学家”。图书馆的发展决不可能按照某种抽象逻辑发展,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会事先显露出来成为“已知条件”,可供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因而,“逻辑图书馆学”、“抽象图书馆学”、“实证图书馆学”理论不可能给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有效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图书馆理论或实践的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肯定不是单一的、确定的,反而肯定是多样的和多元的,因而,多样化研究方法和多元化解决方案及其博弈选择,才是不可避免的。

第6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核心价值 内涵 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

1、问题的提出

早期的图书馆并没有注意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问题,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70年代,图书馆成为了社会中唯一的“公共信息中心”,获取各类知识信息等作用十分明显。90年代以后,图书馆变成了众多的信息中心之一,社会环境的剧变使得图书馆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二十一世纪以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发现和确立成了图书馆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2、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的研究

价值观是指导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核心价值(core value)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一些原则,是组织的灵魂与中心,是全体成员都必需信奉的永恒的信条。核心价值往往植根和渗透于组织发展的过程和层次,并影响组织的发展结果。

2.1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的研究

美国是最早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国家。早在二十世纪80代,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William Summers 在其就职演说中呼吁重估图书馆永恒的价值。198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主席Griffin在一次会议中将“信息平等获取、馆藏平衡”等作为学院图书馆的价值标准。1998年,美国图书馆学家Richard Rubin出版了《图书馆情报科学基础》其中就涉及到图书馆核心价值,包括服务价值、阅读、尊重事实与追求真理、宽容、公共物品、正义、美学价值。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Robert Vaagan分析得出挪威图书馆的职业价值主要有:资源与信息的自由获取、创造阅读文化、知识与能力的传播、职业中立与客观、鼓励终身学习、平等获取、信息素养的传播、鼓励文化多元性、保存记录、保证信息的质量、有效管理与组织、用户隐私的保护、版权保护等。此外,英国图书馆协会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日本图书馆协会公布的《图书馆自由宣言》等具有行业自律性质的文件,都试图展示图书馆核心价值,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国内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的研究

国内图书馆界对核心价值的介绍和研究起步要晚于国外,始于二十一世纪之初,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逐步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专家和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刘月秀把图书馆的价值归纳为读者价值、社会价值、资金提供者价值和馆员价值等几个方面。她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图书馆通过促进文献知识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由此而导致的经济效益。李青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总体定位应体现在保障读者自由利用知识信息的公益性上。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通过《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宣言》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和历史使命的新总结,是图书馆职业信念和职业精神的新提升,是图书馆服务理念和行业自律的新发展。

3、图书馆核心价值确定的现实意义

价值是事物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结构、功能、属性的总和。核心价值是恒定的最基本的价值,是一个行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特有的价值。它不会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或被其它行业所替代,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深入研究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准确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对于加快和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向社会表明图书馆的职业目标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的责任或使命的一种系统的说明。在知识经济与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其它行业的信息服务交织在一起,使人很难分辨出图书馆独特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为此,图书馆的职业目标更需要通过图书馆核心价值向社会管理者与社会公众清楚地表明图书馆是干什么的,图书馆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用,以争取全社会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图书馆在公益性、服务性和自由存取原则下充分体现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决定着整个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的核心能力,是形成职业价值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3.2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理性发展

图书馆核心价值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意义是明显的。它将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念、远景、使命、原则、制度、战略、目标、任务、计划和行为精神等。图书馆的四项基本社会职能是:保有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送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作为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双重特点的图书馆行业,非盈利性是其显著特点,服务大众又是其运营的重要目标。图书馆核心价值可以指引图书馆职业活动与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保持一致,引领图书馆事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于鼓励和宣扬图书馆精神,体现图书馆事业的精髓,为图书馆事业的良性运行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条件,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理性发展。

3.3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物换星移,核心价值观永存。图书馆的人、资源、技术、设备、环境可以不断地变化,核心价值观稳固不移。图书馆核心价值在理念、远景、使命、原则、制度、战略、目标、学术热点、事业组织、业务流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影响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即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方方面面都要贯彻核心价值思想。它对图书馆理论建设、管理、业务开拓及团体文化进行指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与确认,将极大地丰富图书馆学理念体系。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认,有助于在理论上对图书馆进行功能定位,提高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图书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紧紧把握核心内涵,提升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实现服务于社会的最终价值。

4、结束语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种图书馆界对于自己的责任或使命的系统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中国图书馆界经多年历练,几易其稿,数次完善而成的第一个宣言——《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正式通过和,将对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推动图书馆行业自律,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改善图书馆法制环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并思.迈出研究与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一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

[2]李青.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 2006, 26(4):46-48.

第7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 图书馆 融合服务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76-04

The Paths and Drives for Library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studies in all-media field,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ll-media and convergence service, summarized four applicable methods for library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by analyzing the drives for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digitalization, 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by application cases.

Key words all-media; library; convergence service; digital library

全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深刻影响图书馆的新一代传媒形态。国家文化部在2011年5月的《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其核心是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分布式资源库群,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1]。文化部将“全媒体”写进重要文件,足以体现出全媒体在文化服务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在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边界将逐步消弭,呈现出一个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的全媒体服务形态。图书馆要重新设计自己,积极转型,走符合国家要求的全媒体发展道路。

1 全媒体融合服务概述

“全媒体”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互通而发展起来的。2008年全媒体理念开始在国内传媒界崭露头角,有学者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并呈现出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注重媒体手段丰富拓展的“扩张式”全媒体;另一种是注重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的“融合式”全媒体。2009年传媒界对全媒体的定义出现了争议,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从“营运理念”角度认为全媒体是指媒体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南京政治学院讲师周洋则从“传播形态”角度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随着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媒体内容、传播渠道、功能层面逐步融合,媒体形式的丰富多彩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概念,至此,“全媒体”的定义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逐步清晰了。2010年武汉大学的罗鑫在《什么是“全媒体”?》一文中指出:“融合式”发展才能发掘出全媒体的真正价值,更符合其内涵。全媒体是在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便捷、更个性、更多视角的媒体体验。全媒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随着众多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媒体网络化、数字化转型以及各种媒介、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全媒体的内涵与外延变得越来越丰富[2]。可见,“融合”是全媒体的核心理念。

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是指在信息传播网络融合环境下,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深度融合产生的服务。将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有效结合,通过内容处理、资源共享、聚合衍生形成融合式信息知识产品,即可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传播同一信息知识内容,也可在同一研究平台和终端获得跨媒体、融媒体的信息知识服务,是一种创新运作模式。信息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影像等传统文献内容,超强的数据加载能力使新老文献信息深度融合繁衍,并精确链接融合传播,结出融合信息知识服务的新颖果实。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不同载体文献之间鲜有交集,但是现在不同了,信息技术赋予传统文献新的传播方式,传统文献通过文字扫描技术实现数字化,融入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仅拥有数字文献传播功能,还有导航功能,可进行知识发现、智能推理、跨媒体搜索,可为用户创建一种新的融合阅读研究平台,把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是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在资源体系、组织联盟、用户终端、智慧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服务,具有立体化,互动性,同一性、聚合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鲜明特征[3]。目前关于全媒体融合服务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但它所影响的服务创新已悄然展开,图书馆面对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必须接受挑战。

2 全媒体融合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路径

近年来,图书馆在全媒体服务领域有所拓展,正在积极构建全媒体服务体系和传播平台,但尚处在实践和探索时期。笔者试将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归纳为四条路径,它们都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具有“融合”特性,是全媒体服务形态的初级阶段。

2.1 “文献信息中心”服务

国家、区域、行业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将资源、网络、组织、服务共建共享,是打造全媒体融合服务新业态的重要基础。国家文献信息中心即“国家数字图书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将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文献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截至2011年6月,数字资源总量达560TB,服务全国二十多个省区。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是由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及学术团体共同建设的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的教育数字文献信息中心,可提供跨媒体一站式知识服务。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于2011年7月, 提供的云图书馆解决方案实现了国家中心、省中心、图书馆之间的三级互联互通,资源总量约7千万条,为1251所高校提供服务。目前,在我国还形成了以中央党校为核心的党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以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各级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知识的普遍存取,使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能与人类的知识宝库近在咫尺,使图书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文献信息中心”。

2.2 “区域集群”服务

组织融合的“区域集群”模式体现了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的融合服务,达到文献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的理想目标。珠江三角洲图书馆联盟是以广东图书馆为中心的集群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其文献数据库和元数据仓储范围覆盖了国内外著名图书馆馆藏,平台操作简便,可实现跨库检索。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是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成员达261家,打造完成了六大服务品牌,即: 文献共享的“一卡通”服务,远程检索的“e卡通”服务,联合知识导航服务,网上委托借书服务,馆际互借服务,讲座延伸服务,形成了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新机制;2010年末,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全市区基层服务点全覆盖,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图书馆集群服务系统,开创了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新形态,体现出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颖、多样、融合、交互、人本的全新理念。

2.3 “终端融合”服务

媒体传播的最终展现需要各种终端,终端是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环——信息呈现。终端融合是指使用不同终端如电脑、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对同种或同类文献内容或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阅读而获取文献知识的方式。杭州图书馆是“终端融合”服务模式的先行者,尝试了门户网站、手机、电视三大服务终端的融合。该馆是国内首家实现三网(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移动多媒体网)融合、三平台(网站、手机、电视)运行的数字图书馆,读者通过网络或电视可以进行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电子书刊阅读、音视频观赏,也可以通过手机在线阅读期刊,在网站上可以免费获取涵盖多学科的数据库资源服务。杭州图书馆注重多种传播终端的全媒体融合服务,前瞻性地把握了全媒体时代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4]。如今各种类型的终端层出不穷,自从Michael S. Hart 于1971 年推出电子书以来,其后四十年间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已经从纸媒悄然进入到了数字化平台,各类电子书、电纸书、手持阅读器层出不穷。在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上推出的有声图书,实现图文、声音以及影像等跨内容形态的精确链接,能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上看到与之关联的影像内容,实现通过纸媒、网媒、掌媒等载体个性化选取纸质文本、电子文档和音、视频内容,使用户享受同步阅读的乐趣,让奇妙的全媒体融合阅读成为现实。

2.4 “智慧图书馆”服务

物联网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张融合,赋于图书馆新的含义,让图书馆变得聪明起来,达到智慧状态,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融与互动。深圳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全面使用物联网RFID技术的图书馆,通过 Internet 达到物理图书馆任何文献的互联,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识别任何文献,使文献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产品”。在此基础上深圳图书馆开发研制成功“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集办证、借书、预借、还书、查询等多功能为一体,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街区,该系统又被称为是“知识银行”的ATM机,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完美融合。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建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感应装置验证用户身份和图书RFID标签,自助借还机协助用户完成无人值守的借还操作。无锡新区图书馆于2011年8月建成依托网络融合技术,基于RFID+Web2.0的智能图书馆,既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借阅传统物理文献,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文献数据库数字资源。

3 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动因分析

全媒体融合服务的根本动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瞬息万变,使得不同媒体间的依存关系、功能边界发生变化,催生出许多新概念。“全媒体”是从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发展而来的,最近又出现了“融媒体”、“云媒体”等新概念。新媒体技术还将催生什么概念,我们无法预测,但促使图书馆融合服务发展的动因,我们有能力展开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的主要动因。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3.1 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从技术视角理解分为两个范畴,数字资源和网络系统,一是将传统文献信息转化为数字文献信息, 二是构建泛在的数字文献信息存储、交换、传播系统。国外图书馆数字化进展卓有成效,大英图书馆于2011年6月公布将版权过期约100万册图书的数字化计划,并和搜索引擎谷歌达成协议,目前已将25万册图书扫描成数字版推送至互联网上,时间跨度为1700年至1870年,可以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提供服务。谷歌已和世界40家图书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扫描图书1500多万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进展也如火如荼,由浙大牵头,人大等16所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的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 CADAL)项目,拥有17个扫描中心,扫描仪150余台,月加工能力1500万页以上,可以扫描图书、缩微胶片和大幅地图,2010年该项目技术智能服务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大力支持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计划到“十二五”末,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2011年数字出版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形成8至10家具特色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我们若站在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储备的高度来看待数字化图书馆的意义,上述事实正是发展全媒体服务的最大推动力量

3.2 物联网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概念由于受到物联网领域观点分歧的影响,出现了两种研讨倾向,一种是基于RFID的智慧图书馆研讨,一类是基于RFID+Web的智慧图书馆研讨。在物联网领域争议的焦点是:物联网究竟能否与互联网融合?一种观点认为,物联网的本质是专网业务和应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物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的延伸,能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具备数字处理功能,它不仅仅局限于传感功能;目前物联网的确是专网专用,但从长远来看,彼此隔阂状态会被互联互通所取代,信息孤岛只是物联网发展初期的表现。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马建认为: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是走向国际化的全球的网,是可扩展的;物联网真正的应用不仅是物理事物的管理,要与其它网络具有互操作性,网络融合也是一个重大的体现[5]。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认为:物联网各模块和技术的综合集成,将提供巨大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随意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随时传递出去,物联网使人机或能结合,变成“脑脑互通” [6]。如何把物理实体和数字信息相互关联起来,是物联网核心研究之一。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将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划分为三个维度:①更透彻地全方位感知和度量图书馆的本质和变化;②与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③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对话[7]。如果说物联网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网络,它可以将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传感网等各种异构网络整合再造一个超级网络,那么基于未来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既有RFID物理图书馆服务功能,也有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由此产生的融合服务,正是全媒体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3.3 云计算

有专家预测今后两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将是过去五千年文明的总和,云计算与数字化、物联网是息息相关的,其扮演的角色对网络应用有很大影响。因为运行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庞大信息将创造出浩瀚的数据海,云技术可将数据海信息完善储存、处理、流通,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未来智慧图书馆所创造出的数据,不仅有感知、定位、描绘物理文献的数据,还有海量的数字文献和知识信息数据,在这片数据海上,可以诞生许多“数据云”,当“数据云”飘进图书馆时,如何将文献资源与读者需求匹配,服务方式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云计算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优化了IT基础,以互联互通的智能网络作为支撑,使得“云图书馆”无需配置庞大的基础设施,将资源分布在“云”上,便可整合、组织、关联、导航,甚至可视化服务,让用户实现“云中漫步”之美妙体验。云计算的本质是数据共享,与全媒体共享理念不谋而合,融合服务的更多精彩或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

4 结语

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冲撞整合,新媒体连续上演着媒体传奇,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大多数纸质文献将寿终正寝,这一观点显然是带有激进色彩的媒体进化论。事实上,现在的新兴媒体流淌着传统媒体的血液,而传统媒体也不断生长着新兴媒体的元素,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缺陷。全媒体融合服务作为学术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作为历史现象,其发展也还刚刚起步。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创新意味着变化万千,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全媒体融合服务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用户”与“服务”为基本点的研究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玮.两部门决定“十二五”期间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EB/OL].[2011-05-31]. http://省略/jrzg/2011-05/31/content_1874168.htm.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3] 张芳宁.“全媒体”视野下思考图书馆服务的未来[J].情报资料工作,2011,(7):74-76.

[4]叶辉.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EB/OL].[2011-02-11]. http://省略/qmyd_pd/hddt/201102/t2011021

1_67070_2.shtml.

[5]马健.全面集中发展物联网 实现整合多元创新[EB/OL].[2011-12-01].http://it.省略/20111201/n327586717

.shtml.

[6]潘云鹤.物联网时代数据为王[EB/OL].[2011-05-23].

http://tech.省略/t/2011-05-23/09535557715.shtml.

第8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很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如果说学校是人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堂,那么公共图书馆则是人接受教育的终身场所。

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这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全面、系统地收藏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知识经验的各类文献,是人类文献长久保存下去。各国政府设置图书馆的初衷就是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保存本民族的历史典籍,以备查考利用。基于这样的需要,图书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必然以保存、整理现有文献为前提。

伴随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社会文化普及、接受教育和信息获取利用的需求的日益增加,更加凸显图书馆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知识水平越来越提高,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就指日可待。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民众的知识观念普遍提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发挥图书馆在全民读书学习中的优势作用,强化图书馆的终身教育职能和服务意识,承担起社会赋予图书馆的历史使命,这是每一位图书馆馆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物质生活上处于贫困状态,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和政治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公共图书馆为了做到为每个公民服务,就应该从社会弱势群体着手,使这些人能够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达到无差别地为社会大众成员服务。泰安市图书馆专门设置了盲文书籍和音响资料,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实现了无障碍阅读,有效的搭建起了为盲人朋友服务的优质平台。

公共图书馆是广大少年、儿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本馆长期关注弱势未成年人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为弱势未成年人群体提供文化知识信息扶持。本馆不定期的开展“少儿图书馆有奖征文主题活动”,拉近了公共图书馆与广大少年、儿童的距离,使他们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并且学会了使用图书馆来获取文化信息知识。泰安市图书馆本着为城市边缘地区、农村及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提供大量书籍积极配合省文化厅建设“农村书屋”工程的活动,在一些偏远的城镇、村庄建立起了一个个阅览室。

二、保障全体公民阅读的权益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藉此鼓励世人有其事年轻人发现阅读乐趣。为此泰安市图书馆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届,目的就是要在社会积极倡导读书,引导广大市民亲近书籍、亲近文化、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共建和谐社会。

三、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

图书馆的管理要自动化,图书的编目、流通与期刊的管理要进行计算机的联机管理;馆内局域网、电子阅览室的电脑要和校园网和互联网实现连接;馆藏资源的结构由传统文献与电子出版物有机搭配,比例科学合理,不断补充网上资源,形成各种资源互补、共存;封闭的服务观念转变为开放的服务观念;文献服务转变为信息服务。图书馆不能再满足过去的“藏书楼”的状况,而应创造优质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服务,努力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把精神文化知识传播出去。

四、“零门槛”准入制度

2011年7月本馆实行免费办证,市民凭借有效证件即可进馆阅览。实行公益性免费开放,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回归的重要标志。无偿开放公共图书馆资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育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尊重知识文化的风气,在于使公共图书馆真正实现“公共”回馈全民,达到全民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履行提高全民素质的责任。

五、管理人员转变服务理念

如今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应当更加主动、积极地融入社会的发展中,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等待式服务。我们要做的是:服务措施要到位,服务质量要高,服务效果要好、公众满意度要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从馆内借阅到远程获取,从阵地服务到服务网络,从单一服务到多样化服务,从提供文献到知识服务,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为实现全民共享图书馆、有效高质利用图书馆的目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也必须要创新,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适应这一要求,服务理念和方式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六、图书馆读者服务推广工作

近年来,全世界各国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推广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种阅读推广模式、案例有助于启蒙幼儿智力发展,培养儿童成为积极的读者。促进儿童阅读长久以来是美国的国家工程,无论前任总统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还是现任总统奥巴马,美国历任总统上任后都大力倡导阅读,引导了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图书馆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树立坚实的支持力量和服务社会的信心。

七、政府、基金会、学校、家庭、公共图书馆共同携手

图书馆要想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八、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石

若没有充足的经费,再好的促进教育的计划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英、美、德等国家,通过基金会的社会捐助资金,以及政府拨款给基金会,共同资助各公共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促进社会阅读的活动。

公共图书馆要想完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这伟大而光荣的使命,必须立足自身发展,争取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推广活动,才能烘托全民读书、爱书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第9篇: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

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

本研究选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作为评价对象。选取这31个评价对象主要出于以下的考虑:(1)这31个省、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原始数据可以摘自相关年份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从而确保评价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统一性。(2)选取的个体都属于省级区域的公共图书馆,能较好地符合DEA评价中决策单元“相同类型”特性的要求。(3)由于近几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图书馆硬件、馆藏和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完成了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选取这31个省、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作为评价对象,可以增加评价活动中决策单元之间的可比性。构建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注:表中各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度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7]。

评价结果与结论

本文利用DEAFrontier软件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值进行计算。DEAFrontier软件作为Excel的一个插件,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软件的所有操作都在Excel电子表格中完成。在DEAFrontier软件中用C2R和C2GS2模型进行统计,可得各省、直辖市的总体效益值、技术效益值、规模效益值及其规模收益状态(见表2)。由表2可知,利用C2R和C2GS2模型计算出总体有效的有13个地区,分别为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为了进一步比较这13个总体有效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情况,继续运用DEAFrontier软件所提供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处于C2R模型效率前沿面的13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体效益做了进一步的测算,计算出了这13个地区的超效率值,其运算结果见投入指标人力投入X11机构数;X12从业人员;X13高级职称人员产出指标Y1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Y2流通人次Y3刊文献外借册次物力投入X21总藏量;X22公用房屋建筑面积;X23电子阅览室终端数;X24阅览室坐席数财力投入X3本年支出合计图书信息资源投入X41本年新购藏量;X42当年购买的报刊种类2012年第12期表3。可以看出,超效率DEA模型却让原来得分为1的地区有了新的效益得分,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水平更加明显化4.2评价结论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1)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的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这13个地区达到总体有效,占参评地区总数的41.9%。在理论上,相对其他地区来说,这13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效率相对最高。另外从表3可以看出,效率最高的前3名分别是湖北、上海和北京。表313个总体有效地区的超效率值(2)非总体有效的18个地区中,和青海达到了技术有效,其非总体有效是由规模太小引起的,这2个省提高图书馆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大其资源投入的力度和规模;其它16个地区既是非技术有效又是非规模有效,它们一方面需要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投入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还要增加投入以适应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3)从规模收益状态来看,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都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都处在资源投入不足的状态,换句话说,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果将所有投入资源的数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将获得更大比例的回报[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