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

第1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初秋,走进江口县双江街道窍湾、凯德街道周屯、坝盘集镇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区内,一栋栋土家风格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整洁宽畅的街道两旁正在有序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一个个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安居乐业的移民新村跃然眼前。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决战贫困的通途,要把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农户搬出来,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必须实施困境突围。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四定法’,较好地破解了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让搬迁群众搬出希望、搬来幸福。”江口县委书记袁刚说。

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 破生活保障难问题

江口县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目标,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江口县人社局联合县扶贫办及乡镇对全县景区、园区、企业、合作社可提供岗位数进行调查统计,全面摸清全县就业岗位底数,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按照每户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标准,综合区域、产业类型、岗位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搬迁人数。

坝盘镇在确定搬迁点人数之前,首先实地了解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及主要致贫因素、就业现状,然后再深入搬迁点周边的种植基地、农业合作社、建筑工地等进行实地调查,统计出就业岗位150余个。因此,该镇计划搬迁150户,确保“一户一就业”,有效破解群众搬迁后生活保障难问题。

同时,根据搬迁户家庭就业需求,结合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合理绘制“一户一岗”或“一户二岗”的人岗衔接信息表,并进行公告和适时更新。

据统计,江口县2016年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计划新建集中安置点7个,搬迁安置1259户4515人。

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 破“穷窝”难移问题

江口县通过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认真聆听群众心声,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同时,大力宣传国家易地扶贫政策,充分调动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当面提问和发放问卷等形式征求搬迁对象意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县乡规划、交通、产业、地理等因素,科学选定几个较为理想的搬迁点,再召开村民大会,经过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镇复核再公示、县初审、市审批、省抽查确认等7个步骤确定搬迁地点。最后,群众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确定搬迁意愿,选择园区、集镇、县城等安置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需求。

针对少部分有故土难离情结,不愿搬迁的群众,镇村两级干部反复深入搬迁户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卸下思想包袱。

以户籍人口定安置面积破大小不均问题

江口县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结合实际,吃透政策,以户籍人口多少决定户型面积大小。家庭人口3人以下的计划住房面积80平方米,家庭人口3-5人的计划住房面积100平方米,家庭人口5人以上的计划住房面积120平方米。再根据搬迁户的家庭情况,规划安置房户型的大小和数量,做到建设与群众需求相统一。

双江街道在窍湾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通过对搬迁户家庭人口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统计,结合国家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的政策要求,严格按照户籍人口数确定安置面积、选择户型,既解决了“人多房挤”“房多浪费”的问题,又遵循了国家住房政策要求,群众搬迁入住后满意度非常高。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政策好,我们搬迁过来后,交通便利了,环境好了,吃水用电也不愁了,比起以前好得太多。住的房子宽敞明亮,一家人还可以在城区周边找活干,生活越来越好。”入驻窍湾新村的易地搬迁户杨勇军高兴地说。

以家庭情况定脱贫措施 破“腰包”难鼓问题

江口县针对不同搬迁户的家庭情况,分类施策,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腰包”难鼓问题。

对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三缺”搬迁户,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到搬迁点周边发展特色果蔬种植,积极引导搬迁户参与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人均一亩的种植产业带动计划,通过政府每户补助3000元创业资金、贫困户自行贷款30000元以上作为入股或启动资金,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对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有土地的“三缺一有”搬迁户,依托搬迁点周边的蔬菜、茶叶种植基地,将易地移民搬迁户原住地土地流转给园区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每户平均每年可获得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

对于有技术、有劳动力的搬迁户,统筹协调就业岗位,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岗前培训,推荐搬迁户就近择业,从而增加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对于有资金、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三有”搬迁户,依托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风情乡村旅游,推荐搬迁户修建乡村客栈及采摘篱园,兴办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做活辖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

凯德街道周屯搬迁点针对208户贫困群众,拟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精准统计出208户共有劳动力198人,除去外出务工的88人,对余下有技术的35人协调进入园区企业工作,对其余家庭妇女中有劳动力的就近安排到园区和产业基地打短工,基本保证每个家庭有1人以上实现就业。

凯德街道还打破区域限制,依托县城区和周边3个园区1个基地,实现搬迁群众用原有土地拿租金、用扶贫资金入股拿股金、到园区或基地务工拿薪金的“三金三变”,探索出“飞地脱贫”新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亮点,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做好移民贫困户的群众工作,对移民贫困户入住后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动态跟进,保证搬前一个样,搬后大变样。确保每一个安置点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群众称心,建成富学乐美的美丽新社区样板。”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云说。

江口县是“两欠”程度最深、扶贫开发和同步小康任务最为艰巨的区县之一。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大部分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康梦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近年来,江口县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通过引领示范,借助“精扶贷”等优惠政策,带动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发展生产,共享发展红利,真正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8月9日,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一行深入该县凯德街道明星村、周屯移民搬迁点安置调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时,对周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选址规划、工程建设进度表示充分肯定。

8月13日至14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深入江口县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到周屯、窍湾移民搬迁安置点进行现场调研,对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2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桃源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85户12225人,其中:2016年完成2462人,2017年完成3938人,2018年完成5825人。集中安置点2016年14个,安置262户857人;2018年32个,安置1831户5825人,总体量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总任务的65%)。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搬迁成效较好,特别是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上做实搬迁“大文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就学就医

一是促就业。为拓展增收途径,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我县多措并举将扶贫车间办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挑选引进了鑫诚鞋厂、美音电子、杰远电子、君和野茶等12家工作环境优、企业信誉好、容纳人员多、工作稳定、待遇较好的民营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了电子元件加工、制鞋、茶叶加工等岗位种类11种,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最终通过本地就业、公益性岗位、能人带动创业等方式,实现岗位收集和岗位开发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和扶持性岗位兜底就业一批、扶持能人带动创业就业一批,达到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目标。二是保就学。积极做好学校转接工作,进一步落实安置点贫困学生的教育助学政策,根据迁入群众适龄子女入园入学规模,合理调整优化安置点周边教育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迁入教育资源保障,满足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上学还要翻山越岭的历史。三是稳就医。严格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先诊疗后付费”的健康扶贫政策,以户为单位为搬迁群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医疗精准扶贫救助档案,对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病的搬迁群众,制定“一人一策”靶向治疗方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切实保障贫困户就医问题,彻底改变了贫困户因为距离远,小病“等”痊愈的历史。

(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

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规模经营。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据统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165户472人享受唐宸生态农业产业帮扶、131户438人享受冯鑫林木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帮扶、100户343人享受华星智能牧业有限公司产业帮扶等,其中主要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每年按照一定的受益比例参与多元化入股分红,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

(三)“易地扶贫搬迁+”创新管理

第3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一、加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

(八)加强饮水安全保障。

10.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集中供水。

计划:配合水利部门的工作,对需要审批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按流程审批。对接省发改委,对符合政策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积极争取扶持政策。

二、分类实施精准帮扶措施

(十五)强化消费扶贫。

27.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组织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关协作方面和各乡镇(街)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购买、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多措并举解决“卖难”问题。

计划:协助镇村扩展滞销黑木耳网络销售渠道。

(十六)强化生态扶贫。

28.引导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提高收入水平,落实好全省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

计划:配合林业部门的工作,对需要审批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按流程审批。对接省发改委,对符合政策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积极争取扶持政策。

(十八)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32.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政策,强化就业创业,发展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

计划:一是积极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特岗”等就业帮扶政策,安排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二是对新生适龄搬迁贫困人口做好登记,保障搬迁贫困户适龄子女在迁入地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雨露计划”等助学政策;三是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及时将搬迁后符合低保、残疾人条件的搬迁贫困户纳入城乡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范围,加大搬迁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四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搬迁行政村,依托村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对可行性强、收益性高的扶贫产业项目优先予以资金支持;五是对搬迁贫困人口劳动力情况进行排查,掌握就业需求,建立搬迁贫困劳动力台账;六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村级光伏电站,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光伏电站要优先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就业;七是对建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及鉴定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房,必须即搬即拆,确保旧房全部拆除;八是对集中连片的迁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生产开发,如积极推进四道沟镇三合城村迁出区土地流转开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九是依托村级电商服务平台,线上销售村级特色农副产品、乡村手工艺品,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对具备能力和有意愿开展网络销售的搬迁贫困户,予以政策和技术支持;十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宣传力度,推介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搬迁群众脱贫发展故事,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二)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37.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荷载能力,补齐农村电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及智能化水平,确保“两率一户”供电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计划:作为牵头单位,积极与地方水电公司联系沟通,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做好调度工作。

四、光伏电站安全检查

采取“一看、二听、三查、四反馈”一听企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二看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台账,三查企业工作现场安全管理情况,四反馈检查结论意见的方式,计划每季度对光伏电站检查一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开展检查工作。如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依法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督促被检查单位立即予以纠正或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四、项目审批与争取资金支持

第4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一、做法与成效

2005年,宜春市开始在铜鼓县启动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工作,2005年至2007年,每年搬迁400人,三年共搬迁1200人。2008年,根据省有关政策,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扩大到铜鼓、万载两个比照西部政策延伸县,2008至2010年,两县共搬迁移民9036人。2011至2012年,此项工作在各县市区全面铺开,两年实际搬迁移民11788人(含扶贫移民、避灾移民、重点污染及地质沉陷移民区)。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移民22024人。共计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10355.8万元。

1、基本做法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把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手段和民生工程重要内容来抓。市、县(市、区)、乡(镇)均成立了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了移民搬迁扶贫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规范操作,严格管理。一是“坚持四个原则”:即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省市支持、县级落实;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公开公正、阳光操作。二是“严把三道关”:严把补助对象关。加强资格审查,对移民对象全部实行村委公示,乡镇审查,县有关部门联合审核备案的操作程序,全部建档立卡,确保对象真实准确。严把资金管理关。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都设立了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户专帐,单独核算。严格按上级要求,将搬迁移民资金通过“一卡通”足额补助到移民搬迁户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集中建房、集中安置的采取成立移民建房理事会管理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资金由移民建房理事会统一管理,工程进度和质量由移民建房理事会把关,工程由乡镇村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因地制宜,多元安置。各地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方式,实行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具体操作上根据移民户的经济状况和意愿,主要采取了五种安置模式: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务工经商,城镇购房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建房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异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对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者实行集中供养,敬老院安置。

着眼后续发展,做好结合文章。一是将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小城镇与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移民户解决就业、发展生产提供更有利的平台。二是将移民搬迁与安置地产业发展扶助相结合。鼓励移民户参与新住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给予移民户同等享受各类产业扶贫政策。如上高县镇渡乡井头村的移民户,学习当地油茶“低杆嫁接”等实用技术,并且加入了当地的油茶协会,融入到当地产业发展中。

整合部门资源,落实优惠政策。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后续服务保障措施,积极探索有利移民生产生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铜鼓县允许移民自愿保留农业户口或转为城镇户口,安置地公安机关及时办理迁移落户,并免收户籍迁转手续费,搬迁户子女入学免收转入费。樟树市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移民搬迁户优先列入参保对象,并动员和组织他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移民户自主创业可优先享受政策性贴息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三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移民可优先享受“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培训。四是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对移民户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水面等生产资料可自愿选择经营方式,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变。

2、主要成效

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据初步统计,搬迁后与搬迁前比较,居住点距离最近公路平均减少4.5公里,距离小学平均减少4.3公里,距离医院平均减少6公里。贫困群众行路、子女上学、看病求医等困难基本得到解决,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集中安置点均实现了“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三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大部分家庭用上了热水器,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

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各地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干部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移民发展产业或外出打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铜鼓县永宁镇八亩村客家移民新村移民发展“农家乐”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客家旅游、餐饮等产业,取得很好的效益。上高县城郊区安置的天山村移民,通过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家家都有劳动力进县城工业园区企业务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据统计,搬迁后移民仅有40%继续务农,有42%务工、7%经商、11%从事其它服务行业。以2012年移民为例,至2012年底,移民户的人均收入比搬迁前平均增加500元以上。

迁出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变化。移民原居住地农户大都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生产生活,按传统生活习惯,都是砍树作薪柴。以每户农家年烧柴8000斤左右计算,移民户每年要烧掉木材近4000万斤,相当于2.5万立方木材。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后,大部分新建的生态移民新村,取消了烧柴灶,全部改用液化气和沼气,大大减轻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明显降低。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政府扶贫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实施移民搬迁后,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定了小区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移民后续扶持和普及医疗、教育都有了依托和着力点。铜鼓县设立移民小区管理委员会,以老党员老村干部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实现移民户自主处理小区内部的相关事务,建章立制为移民户提供一个新型生活管理制度,移民小区有了崭新的生活风貌。

二、困难和问题

据初步调查摸底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重点污染及地质沉陷区需要搬迁的贫困群众约16.2万人,数量庞大,居住分散,生存条件恶劣。在所调查的人口中,有97%的人愿意搬迁,86%的人希望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群众搬迁意愿非常强烈,移民搬迁扶贫仍是目前宜春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难”:

1、土地调剂难。宜春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安置地调给移民户建房宅基地本来就存在较大困难,再调整耕地给移民户耕作更是难上加难,以2011、2012年移民安置情况比较,2011年集中安置率为87%,有土安置率为16.8%,2012集中安置率为69%,有土安置率为12.6%,集中安置和有土安置都呈下降趋势。

2、整体搬迁难。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想搬不敢搬。部分贫困户怕搬迁后,失去原有的生产资源,加上大多自主创业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存在想搬又不敢搬的顾虑。二是想搬搬不动。一些缺钱少劳的特困群众,家庭收入水平低,既没钱又借不到钱,仅靠他们个人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搬迁,自己想搬却搬不动。三是主观上不想搬。部分贫困户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传统思想,缺乏开放意识,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外迁的主观愿望,甚至有的在建(购)新房后仍保留原有住房,在原住地居住,生命财产仍然遭受地质灾害威胁。以村小组为迁出点测算,目前实现整体搬迁的仅为70%左右。如果不能实现整体搬迁,遗留的贫困人口将仍然是扶贫的难题。

3、资金筹措难。一是贫困群众自筹建房资金难。目前扶贫移民搬迁建房专项补助标准偏低,移民负债建房情况较为普遍。二是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统筹资金难。移民集中安置点人均500元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对于安置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来说无异干杯水车薪,而统筹相关部门建设资金又缺乏政策支持。据统计,目前移民搬迁安置点纳入新农村点建设的仅有三分之一左右。

4、发展增收难。一是囿于资源所限,缺乏足够的耕地资源,有限的耕地只能满足温饱所需,缺乏后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增收渠道;二是受自身观念、素质、能力、资金等条件所制,创业既缺胆识又缺钱,务工又缺乏技能,谋生致富的办法和手段不足。

5、社会事务管理难。移民集中安置区产生了新的农村社会群落,人员来自外村一个或多个村委会和村小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姓氏派别等必将产生碰撞,原有利益格局受到影响,各种社会纠纷逐步显现,而原有的村、组管理体制和手段显得鞭长莫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户籍管理、医保社保等社会事务管理面临新难题。

三、对策和建议

1、拓宽思路,探索城乡一体化安置理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进入了调整深化期,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就业渠道和生活方式逐步更新,新的发展形势对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将移民搬迁与县城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示范集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由“进村进镇”安置逐步向“进城进园”安置转变·。

2、整合资源,破解移民搬迁资金难题。一是建议提高移民补助标准。要实现应搬尽搬,特别是整体搬迁,必须提高移民补助标准,确保移民户在安置点建设基本住房(80-100平米)的资金要求。二是大力整合部门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全面整合民政、城建、新农村建设、发改、交通、国土、教育、人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文广、电力等部门政策和资金,统筹用于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补充困难户建房资金不足。三是参照城镇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对原有住房按照面积和房屋结构,制订拆迁补偿政策,鼓励移民户及时拆除原有住房,复耕还林,促进整体搬迁落到实处。四是动员社会各界帮扶。适当进行社会捐助和融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移民社区的建设中来,积极引导当地企业扶持移民新村建设,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对移民安置点提供资金扶持。

3、统筹兼顾,搬迁安置做到三个注重。一是选点布局注重与主导产业、就业岗位相结合。县城安置选择在县汽车站、专业市场或工业区附近,集镇安置选择在中心示范乡镇,中心村安置选择在规模高效农业主产区,以保障移民的充分就业和产业发展。二是安置方式注重自主自愿多元化。采取县城、工业园、示范镇、中心村和养老院等多种模式,让移民自主选择。三是安置小区建设注重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交通、通讯、上学、就医、商贸等公共服务统筹考虑,做到宜居宜业。

第5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今天召开全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全市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对照省搬迁指挥部验收反馈情况,查找我们自身的不足和差距,针对当前搬迁工作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夯实措施,确保2012年搬迁任务顺利完成。刚才,康泽同志对2011年移民搬迁完成情况和2012年移民搬迁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县政府对2011年度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奖励,洛河镇、广佛镇就做好2012年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绪林同志宣读了县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纪律要求,我都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做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准确把握移民搬迁工作形势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自2011年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群艰辛努力,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有序推进,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搬迁工作任务。回顾一年的工作,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高度重视搬迁。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机构,落实专职领导和得力干部主抓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搬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认真落实“领导抓点示范、职能部门援建、镇村干部包帮”工作机制,在全县形成了苦抓实干、协力推进的工作氛围。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避灾移民搬迁与7.18灾后重建相结合,统一在2010年7.18灾后重建时规划的集中安置点上进行新建和续建,使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有规划、有设计,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评估,确保了安置点选址安全、布局合理。三是推进措施有力。全县先后多次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领导小组会等会议,专题安排部署移民搬迁工作,通过督查、通报、考评等形式加快推进移民搬迁,起到了较好效果。四是部门共同协作。在搬迁工作中,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县形成一盘棋,在规划设计、协调用地、筹集资金、配套项目、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通过优化服务促进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移民搬迁工程的全面实施和纵深推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在7月初省搬迁指挥部对我县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检查中,我们的工作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把关不严。移民搬迁镇政府是责任主体,各镇注重搬迁农户房屋建设,而忽视了对象的认定和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虽然我县全部完成了2011年2500户的搬迁任务,但是搬迁工作中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象审定程序不到位、报批手续不健全、建档立卡和搬迁台账不完善等问题都在验收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就因为这些细节问题,导致在省考核验收中成绩极不理想,没有真正反映出我县的实际工作水平。二是集中安置率不达标。2011年省上规定的集中安置率为75%,由于进城和分散安置较多,多数镇都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同时由于和省检查验收组在对集中安置的统计认定上存在差异,导致我县2011年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不理想。三是规划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各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安置点规划设计不全、相关手续不齐、规划不符合要求等问题,甚至个别安置点至今无规划。四是2012年搬迁任务欠账大。2012年市上下达我县搬迁任务4000户14800人,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搬迁对象2796户,占任务的70%,开工建设的只有2697户,占任务的67%。为高速公路拆迁安置预留的1000户由于高速路项目迟迟未动,列入拆迁安置的搬迁对象至今没有开工。全县还有1204户搬迁对象未开工建设,将严重影响年度任务的完成。

二、深化认识,努力提高移民搬迁工作水平

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除了要让易受洪水、地质灾害威胁的危居群众和贫困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外,更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彻底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我们对避灾扶贫搬迁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安居工程、民生项目”的层面,要充分认识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克服单纯任务观点,避免就搬迁抓搬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全域规划统筹水平和推进力度,全力把我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搞上去。其次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规划是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有效推动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切实加大统筹力度,更加自觉地把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放在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要围绕区域人口布局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完善避灾扶贫搬迁安置规划,分解落实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年度规划,使移民搬迁规划同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各项专项规划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布局调整的有力抓手,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成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有效载体。再次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要认真落实“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搬迁工作原则,按照省上规定的集中安置率必须达到80%以上的硬性指标和赵省长在调研讲话时强调的要求,2012年集中安置率达不到80%的将一律不予验收,不纳入搬迁奖补兑现。同时要打破“有土安置”、“本土安置”的束缚,克服图省事省钱省力等主观原因,站在新的高度上,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集中安置小区,确保80%以上的集中安置目标顺利实现。对于分散安置户,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提倡进城落户,鼓励投亲靠友和向已有村组并建,坚决杜绝出现新的单庄独户。

三、夯实措施,奋力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进度

1、强化任务观念,确保硬件达标、软件齐全。

强化任务观念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认识。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避灾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实现危地危房群众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我们一定要抢抓难得的机遇,将避灾扶贫搬迁放在县域发展的全局从长计议,扎实推进。强化任务观念必须扭住年度目标不放松。今年要完成4000户14800人的搬迁任务,县政府已与各镇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各镇务必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以房屋达到入住条件、住房落实到搬迁户名下为基本验收标准,细化量化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加快建设进度。特别是当前已进入汛期,对居住在洪水、地质灾害威胁及危房中的搬迁安置对象更要创造条件促使其尽快迁入新居,确保安全度汛。强化任务观念必须真抓实干。省上检查时逐点逐户见人见房进行验收,内外业要求都很高,今年下半年的搬迁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不能再停留在一般性安排推进上,要狠下决心,扎下身子,强化措施,以干克难,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要高度重视搬迁对象的确定,鼓励建单元套房安置,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要严控建房面积,按省上要求,户均占地不得超过0.25亩(含公摊面积),人均占地面积控制在25平方米以内,户均最多不得超过140平方米,对严重超面积的建房户不认定为移民搬迁对象。我们还要认真汲取本次省指挥部检查验收的教训,把内外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彻底转变“重农户建房轻档案资料”的态度,打消对待内业敷衍、侥幸、变通、应付的思想,按照省上要求,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完成农户建房任务,而且要从对象审定、登记造册、台账管理等各个环节完善好内业资料,做到搬迁农户档案齐全,安置点手续完备,再不能因软件不齐而影响考核验收。

2、狠抓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年度任务。

今年的时间已经过半,但我们的搬迁任务差距还很大,必须把加快建设进度作为当前和今后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省上要求集中安置率必须达到80%以上,为确保在检查验收时顺利达标通过,我县确定今年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不得低于85%。针对当前搬迁工作实际,全县要以52个集中安置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每个小区有一个安置规划、一名挂联领导、一个包抓部门、一支工作队伍、一本安置台账、一套增收措施的要求,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不断加快集中安置步伐和房屋建设进度,确保全县所有搬迁对象房屋建设在7月底前全面开工,力争房屋主体工程在12月底前基本竣工,对今年新规划启动建设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7月底前全部启动实施,为农户搬迁入住奠定基础。属高速路拆迁安置的对象,相关镇村要提前搞好安置区规划、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待高速路项目启动后迅速推进搬迁工作。同时,要加强分散安置管理,核准分散安置对象,严格规划审批,严格控制用地,特别是要科学选址,坚决避开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区,确保新居安全,分散安置农户必须在7月底前开工建设。

3、完善设施配套,推动集中安置顺利实施。

按照省上确定的新标准,集中安置成为今后搬迁工作的重点,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程度与集中安置能否顺利推进息息相关。省政府正在协调大配套的资金整合,将会对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支持,各镇必须充分认识搬迁任务的长期性,要本着实用、节约的原则,注重功能性、服务性,淡化装饰性,逐步配套到位,优先保证安置小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保证搬迁群众能正常生活。对学校、幼儿园、医务室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配套到位。对绿化、亮化及装修、装饰工程,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得贪大求洋,盲目铺摊子。这里再重申一下县上安排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的五条原则。第一,必须是当年新建的点,每镇每年重点配套扶持一个,过去建的原则上不再配套;第二,必须报经县政府踏勘确定;第三,必须以高山危居群众搬迁安置为主,就地拆旧建新或民房改造的原则上不予扶持;第四,必须有建设规划、配套工程施工设计和投资概算,并报经县政府评审认定;第五,必须坚持陕南徽派民居风格不动摇,要多学习先进,克服单调、低水平建设。对县政府已经明确的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镇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尽快搞好组织实施,确保搬迁基础设施尽快配套到位。

4、把握关键问题,全面提升搬迁工作水平。

今年是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工作规范之年。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的同时,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全面提升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水平。一是要更加注重将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鼓励农民进城、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具体操作办法,着力建设一批穿“三件衣服”的集中安置小区,打造一批“三结合”示范样板,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要突出产业发展,注重产业配套和创业就业工作。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把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与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搬迁安置群众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创造平台,为搬迁安置户增加收入提供门路。同时,要加大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由有土安置向有业安置的转变,稳步增加搬迁安置户收入。三是要更加注重特困户的搬迁安置工作。坚持“三优先、抓两头、促均衡”的原则,“三优先”就是要实行地质和洪涝灾害高易发区优先,生存条件恶劣区优先,危房户和特困户优先;“抓两头”就是要一手抓有搬迁能力、有搬迁愿望的农户,一手抓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家庭这些需要政府重点帮扶的对象,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总体均衡。特困户搬迁安置要推行“交钥匙工程”,由政府负责建设30—50平方米的住房,或通过入住敬老院、调剂闲置户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围绕困难群众的搬迁安置要逐户建立档案、落实责任、严格考核、验收销号,防止工作中出现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搬富不搬穷”现象发生。

5、严明工作纪律,促进搬迁工作安全有序推进。

第6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移民搬迁作为拔穷根工程,是彻底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涞源县立足县情,以城镇化、产业园区、灾后重建三个载体为依托,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行动。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移民搬迁

新阶段扶贫规划实施以来,涞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梯次搬迁、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探索实施了自然村向行政村搬迁、插花搬迁、建移民小区三种搬迁模式,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按照《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结合7.21灾后重建,按“群众自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户监督”的原则,2012-2014年建设完成17个移民小区,搬迁2147户7025人。为扎实做好“十三五”移民规划,该县精心组织,2012年6月底前完成了摸底录入工作,共录入9486户,28578人。

在小区建设过程中,涞源县强化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的原则,涞源县加大移民小区建设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水、电、路、危房改造等资金,共3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配套21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 900万元。

助力趋势,全面推进移民搬迁

助力趋势,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省市领导视察涞源时提出的“超过灾前、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成为样板”的总体要求,涞源县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共启动建设了9个灾后移民小区,安置757户2375人。依托灾后重建,充分扩大了移民空间,加快了小区建设。

聚集优势,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推进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涞源县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托一城三区、五个重点镇、60个中心村总框架、科学规划小区建设,坚持集中安置,鼓励整村或整自然村搬迁,逐步增加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人口规模,加快幸福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如白石山移民小区,聘请保定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依托白石山景区,按重点镇打造精品工程,建设高标准的农家院,既解决了搬迁问题又发展了后续产业。

以人为本,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参与。在建移民小区过程中,从选址、设计、建设、房屋分配等环节全程让搬迁户参与,突出搬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动员搬迁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等工作。每个在建小区涉及村都由村民代表推选2名质量监督员全程监督建房工程质量,采取集中建设,分户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群众对工程放心、满意。

措施保障,强力推进移民搬迁

政策组织保障。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涞源县成立了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组建了第一家移民搬迁办公室,具体负责移民搬迁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做到了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地点、有经费。同时,有任务的乡、村也明确专人负责移民工作,为移民搬迁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移民搬迁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土地政策:县国土部门在土地使用上,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房需求,采取土地置换、拆旧置换、废弃地开发利用、市场运作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搬迁需求。

资金政策:按省市要求,县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列入专户管理。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围绕搬迁小区做好项目对口上报,争取省、市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单位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必须优先完成小区配套项目,使每个小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

户籍政策:户籍管理要尊重群众意愿,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的纳入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医保、养老保险、子女上学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不愿转的仍保留原村户籍,原待遇不变。

制度措施保障。搬迁政策制定出台后,重在狠抓落实、严格标准。在解决“搬谁”的问题上,涞源县严格按照“冀政办函[2012]86号文件”确定的搬迁7条标准,搬迁对象为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户籍截至到向省备案前。

严格程序。在搬迁户的确定上,涞源县明确程序、强化措施、严格把关。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移民搬迁农户自愿提出申请,报村委会进行资格审查,同时对搬迁户进行公示,并签署意见;再报乡(镇)政府审核、乡(镇)长签字盖章后报县移民搬迁办公室。

严格审批。县移民搬迁办公室组织人员到村入户核实,同时对照建档立卡资料核对,并根据全县的移民搬迁扶贫规划进行综合平衡,逐户审批,最后确定搬迁户,汇总入档发还乡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做到了户有申请、村有项目实施方案、乡镇有搬迁底册、县有台账,使移民档案管理底数清、思路明、措施硬。这些深入得力的措施既保证了搬迁工作的公正、公开、透明,又为移民搬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续产业保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总体要求,为搬迁村谋划了三方面后续产业:

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利用县职教中心、县就业局、保定天宇培训学校等单位对搬迁村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进行订单培训,培训内容有酒店服务、电气焊、旅游服务、航空票务员等,仅去年培训6次、680人,劳务输出300余人。

第7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陕南三地2011年总人口838.18万人,其城镇化率为35.4%,低于陕西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按照陕南移民工程规划,十年实施移民60万户240万人,如果80%的集中安置移民按照城镇化的模式进行建设,可新增城镇人口192万人,提高陕南城镇化水平23个百分点。十年后陕南城镇化可达到60%以上,开始进入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突破50%,意味着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将引起区域发展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管理结构的重大变革,带动陕南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两年来,成效明显,让他们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向小康生活迈进打下基础。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还需做好以下方面的转移工作。

安居

安康市提出“三个100万”人口发展规划布局。其中安康中等城市和九县城需要布局全市2/3的总人口。占陕南总人口1/4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布局,如果与市县移民搬迁年度计划任务和全市人口城镇化发展规划布局相协调,就能有效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相反将成为安康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障碍。安康围绕全市“三个100万”人口布局规划,必须坚持集中安置率达到80%以上,集中安置点在县城规划区布点达到1/3以上,集镇布点1/3以上,安置点规模达千人以上,规划和建设标准达到城镇小区标准。农村尽量不布或少布安置点。边远户、受灾户和贫困户主要通过已城镇化转移的农村现有房产流转解决。支持鼓励跨行政区域搬迁,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陕南移民房价实行单体建筑成本价,既未包括公共设施(政策明确由政府出资建设),又不包含城市管理服务投入(减免一切税费的优惠政策)。在同一城镇形成房价双轨制。这种双轨制房价差别越大,对城市房地产的市场化挤压越大。虽然有利于当前城市化,同时也限制县城城镇化进程。一方面由于政府对移民安置小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难到位,建设标准低,管理服务差,功能不配套,严重影响城市建设质量,使已进城农民过着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边缘生活,降低了人们对城市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人们市场自由化的城镇化方向,人为增加了政府对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还容易造成因移民搬迁而形成的城镇贫民区。因此,政府在确定移民搬迁的房价控制上,不能过分一味强调低房价、低成本、低投入。人为割离移民小区应该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放而不建,或等待今后政府建设。应把小区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纳入移民搬房价成本。它既体现了城市房产的价值属性,又包含了购买城市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平原则,减少了恶性竞争。要把城镇区位优势让给市场、让给城郊。区域建设移民搬迁保障市场房价与移民搬迁房价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平衡。关键要确保两点:一是移民房价控制在搬迁移民可承受的适度范围之内。通过减免相关税费后低于市场房价的25-30%。二是确保搬迁移民具有完整有效合法的房屋产权。能交易,可转让,促进再城镇化。

要提高陕南移民搬迁质量,真正让移民过上城镇现代文明生活,必须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小区的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尊重城镇化建设规律,下工夫做好小区科学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小区与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移民小区带动城镇建设,城镇发展带动小区功能配套,提升陕南移民工程对陕南城镇化带动促进作用,让更多的人民共享陕南移民建设发展成果,参与支持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创建和谐社会。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做好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的项目捆绑、资金统筹、部门共建和责任分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共建,社会参与、资金统筹,统一设计、共同管理,统筹协调、共同受益的建设格局。

就业

农民的自由迁徙总是流向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城镇化的关键要有工业支撑。没有工业支撑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农民就成不了城里人。要实现更多的陕南移民向城镇搬迁,依托城镇二产业实现就业比住房更为重要。就业是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住房才是生活的保障和必要条件。要把搬迁人口的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首要工作,优先抓好。彻底改变“有土安置”的传统移民安置方式,善于运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思维,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和园区经济,打造产业载体,搭建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升级,整合龙头企业,培育新型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创造更多城镇就业岗位,安置陕南移民。

安康市现有工业园区11个,已聚集了全市40%以上的规模工业,而且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围绕县域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在工业园区建设千户陕南移民安置点,既完成了移民搬迁,又实现了城镇就业,还保障了农民工的安居乐业,又为园区企业发展留住了技工、人才,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多得。在认真研究制定园区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办法和配套政策的同时,还要明确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移民组织和共建责任。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已开工建设了白柳张湾、朗盛、草坪等三个陕南移民搬迁点,并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园区企业和园区农民工非常拥护,购买积极。但还仍需在省市县移民搬迁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提高,为全市园区移民创造经验。

致富

第8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一、强化理论学习,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综合保卫党支部定期举行民主生活会,积极积极学习贯彻党的报告精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加深对党规党章、的系列重要讲话等内容的理解,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向党工委推荐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同志转为正式党员,一名同志转为预备党员。我们物色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了解治安、思想动态等重要信息,为学校的政治稳定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落实责任,提高队伍战斗力

继续实行“一人多岗、多人一岗” 的工作运行机制。目前安保组共有11名工作人员、45名保安队员,负责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今年学校把校区搬迁安保工作纳入2017年重要工作规划,保卫处负责人李修荣亲自抓,形成组织健全、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体制,保证了校区安保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今年保安队员增加了8人,我们不断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队伍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取得的工作业绩

1、秩序维护和安全管理:2017年保安队员日常巡逻时间达8370小时、巡逻里程达22000公里,做救死扶伤等好人好事6起,接受师生其他求助15起;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各类案件9起,参与处置、调解各类案件和纠纷案件40余起。发现及处置传教活动1次,处置、阻止农民工上访2起,参与各类重大活动警卫任务120余次,出动安保力量近600人次,在校园内安装“报警求助电话标牌”15块。

2、消防安全:完成kn系列及地下停车场B2.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食堂等项目的消防维保招标;完成了消防微型站建设,完善了消防档案管理工作;全年共组织消防安全检查86次,下达整改通知书8份,整改隐患8处;为室外消防栓安装了80余个保温罩。新配灭火器200余具,维修灭火器40 多具,新配灭火毯等器材一批。组织完成了“安全生产月”及“11.9消防安全宣传日”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处置火险2次(创新中心模板着火及王照明老师私家轿车自燃)。为2017级新生、附小、幼儿园组织了消防逃生演练,组织培训和演练8次,联合即墨消防队开展消防装备进校园活动一次。

3、交通管理:在校区有关路段设置和完善了交通安全标示牌和警示标志,设置道锥150个,限速、禁鸣、禁停标志17套40块,防撞桶及爆闪灯5套,移装自行车架75个计150米,新增和移装隔离石墩300个(处),安装减速带30条计320米,校内交通管制十多次,临时开关西门北门6次,移动岗亭6次,封堵校园周边临时通道50 余次(处),协助处理校内交通事故5起,处置社会车辆堵校门2起,

4、户政工作:为150名新生办理了户口落户手续,为六个学院和饮食中心等单位申办了暂住人口信息登记窗口,及时协助师生办理居住证,接受师生户政咨询答疑200余人次。

5、技防建设:12月份完成kn区的技防建设验收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调拨300万元资金用于完善楼宇内外的技防建设,全程参与监督技防工程验收整改;与兄弟高校就技防建设开展业务交流6次。完成财务大厅监控、防入侵设备安装,完成2018年度消防技防经费预算编制工作。

6、安全教育:年内组织各类消防培训和安全教育十多次,为1000余名新生组织了消防逃生演习,为师生组织消防培训7次。维修、新增、更换灭火器310多具,制作消防展板8块,发放各类安全提示和消防宣传材料8000余份,组织了“11.9消防安全日的宣传活动”和防诈骗等各类活动。安装诸如“请勿依靠”、“学校驻地、注意安全”、“小心台阶”、“待建区域请勿进入”等各类警示标志牌近80 个。

7、年内,代表校区起草出台了《安全责任书》,并与校区26个单位部门签订了该责任书。与校内各个施工单位和校内商业经营业户分别签订了《校内经营业户安全责任书》和《校内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书》。

8、搬迁工作:今年暑假期间,校区搬迁任务重,按照“一人多岗 多人一岗”的工作原则,从未缺位,主动补位,主动积极与公安交警部门、学校各个搬迁学院加强联系和调研,积极协助学院和校区各部门查找、探讨和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协助搬迁办制定出台了安全管理措施,合理安排警力夜以继日,维护搬家秩序和交通秩序,确保了搬迁期间人身、财物的安全。

四、获得的荣誉

2017年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保卫处荣立青岛市公安局集体三等功一次,于志圣荣立青岛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一次,张玉峰获青岛市公安局个人嘉奖。

五、经验与问题

2017年安保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学校的要求和师生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师生数量的增多,在服务细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继续处理好与学校各部门、政府部门的关系,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六、2018年的工作打算

1、在做好日常安保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防”建设,构筑完善的安全防范网络。继续加强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演练。

第9篇: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范文

当后者模仿着拆迁人员腔调,重复他们那句“我就是来拆你的房子的,这就是我的工作,别忘了你的小家还在共产党的大家里面,这里的旗帜还是红色的”的时候,不无诙谐地笑出了声。

尽管本世纪初就停薪下岗了,但夫妻二人用全家所有积蓄再加上七拼八凑来的共计50万元启动资金,开了一家用女儿名字命名的公司―南通欣然粉末涂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然公司”)。王连芳一直经营着这家公司,而丈夫则继续坚持着下岗后一直从事的保险业务。如今,公司算是小有成绩,2010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年纳税70多万元。

正当夫妻俩准备大展拳脚,继续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他们建工厂时租用的土地,被划入南通市政府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规划用地范围之内。一纸命令,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工厂必须搬离。

博弈在所难免。可王连芳未曾料想,接下来的事情如同噩梦。

艰难创业

1973年出生的王连芳,从南通职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南通市海安县农机公司工作,认识了做保险的丈夫。

2003年,王连芳下岗。她动员丈夫和同为下岗职工的公婆,用全家所有的积蓄再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50万元,孤身一人从海安县来到南通市秦灶镇,办起一家工厂。

“虽说叫公司,其实当时只能算是一个作坊,厂区只有200平方米。”王连芳说。她将这个工厂看得很重,并用自己女儿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商标。

必须承认,王连芳发现的是一个极好的商机。

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粉末涂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以有机溶剂为载体的涂料,其生产过程中,无废水、无废气、无味道,成品之外的不良品亦可由专用的脉冲除尘器特殊布袋回收,车间空气中的粉尘由水幕除尘管道系统加以控制,产品则用纸箱储存,不属危险品,特别符合环保节能特征。

“这种材料是发达国家极力发展推进的项目,将逐步取代油漆,每年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扩大,所以,我很看好它的发展前景。”这是当初王连芳选择进入这一行业的原因。打开南通的局面后,王连芳开始涉足周边省份市场,多次赴山东、河南、安徽等地。2005年,王连芳费尽心血创办的欣然公司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这一年,由港闸区幸福乡人民政府牵头联系,欣然公司和幸福乡文俊村经济合作社签订一纸土地租赁协议,以每亩1500元土地租金外加1500元/亩的基础设施配套及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的价格,租赁该村7.02亩土地。2006年,欣然公司按照合同以每亩不得低于80万元的价格,建成3695.3平方米的厂房。

摆脱原来的小作坊作业之后,欣然公司发展平稳,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在新厂房投入生产后,企业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为994万元、808万元和1253万元。每年纳税额为70万元,雇佣20多名工人。与此同时,欣然的产品品质也有很大的提升,逐渐成为不少全球500强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目前,‘欣然’的品牌在行业内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我们不欠银行一分钱贷款。”提到这些心血背后的成绩,王连芳颇为自豪。

“强拆”来袭

公司发展的喜人形势,让王连芳一家有理由继续憧憬美好未来。按照王连芳和文俊村经济合作社的合同,他们至少还可以在这里办厂20年,合同到期之后,欣然公司还有优先租赁权。

王连芳未曾想到的是,憧憬的背后,是晴天霹雳。

2011年3月,王连芳得知南通市港闸区规划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下简称“北高新”),按规定,处于北高新内的农户和企业一律搬离。欣然公司,正位于被拆迁区域内。很快,王连芳收到搬迁通知,政府相关部门聘请的南通中房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也前来进行房屋补偿初评。

王连芳起初对拿到补偿择地重建厂房很有信心,“政府不会不管我们这些企业的。”她告诉身边同样面临搬迁的工厂老总。

然而,当她拿到3600多平方米的厂房仅38万元的房屋补偿外加搬迁补助费、附属物(内+外)补偿总共150万元的初评报告后,傻眼了。

原来,在南通市港闸区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审核提供的初评报告中,面积为3695.3平方米的厂房,总共补偿38万多元,即便加上搬迁补助费,也仅为150万元左右。而实际上,依照2006年“欣然”和南通市港闸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中,仅工程项目投资总额就为750万元,这还不包括随后为生产涂料购置设备所用的大量花费。

但王连芳还是相信政府,积极和幸福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晓兵沟通。3月15日,她以邮政EMS的形式致信张晓兵,介绍欣然公司的现状以及日后拆迁面临的困难,恳请政府给予一个稳妥的方案。3月23日,张晓兵带着王连芳去南通市闸西区看厂房,但双方在租房价格、厂房规模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随后,张晓兵抛出要其搬到的门槛高达1亿的化工园区方案。

“接下来的一幕幕,我现在都不敢回想。”王连芳说。

4月20日下午,拆迁公司一帮人闯入欣然公司院内,指着王连芳的鼻子要打她,幸亏被王70多岁的公公挡住。拨打110后,民警到场,局面得以控制。当晚8点多,两辆汽车载来多名拆迁公司人员,在工厂门口大吵大闹,敲玻璃,放音乐,直到晚上11点20分才离开。

更离奇的招数是,4月23日23点55分左右,有人指挥四辆渣土车将建筑垃圾倒在欣然公司大门口,堵住欣然公司的大门与出路。

8月,王连芳一连几天收到了来自江苏省电力公司的短信通知,内容是:“南通欣然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因气温升高用电负荷猛增,电网严重缺电,贵用户按方案属于高耗能低产出第5组,请8:00-22:00停止生产,谢谢配合。”

事后,王连芳咨询专家得知,所谓高耗能低产出第5组是指高污染企业,可欣然公司显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电话咨询后,电网工作人员说,和拆迁有关,并在第二天恢复供电。

8月24日,王连芳接到街道安监所通知,明确提出要到欣然公司检测粉层,但由于当天限电未能进行。对此,她很是纳闷,“在幸福开公司近6年,街道安监所从未有过如此服务。”她推测,这不过是强迫他们搬走的手段。

9月17日,一把不锈钢铁锁锁住公司进场大门,锁孔被强力胶水封死。

9月24日,一批人来到公司大闹,放高音喇叭,投掷矿泉水瓶。王连芳拨打110,强烈要求立案,但至今未看到公安部门对此事的书面答复。

针对上面的种种行为,时代周报记者先后采访了港闸区和幸福街道的多位领导,包括幸福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晓兵在内的官员,均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回应。

王连芳还算幸运,尤其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企业。2005年10月28日,同文俊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一共有欣然公司、南通五峰物流、南通华生风机、南通沃得工具、南通诚晟电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这几家中就有不少公司因拆迁公司员工抢夺生产工具等原因停产了,甚至还有公司老板被带走几个小时。

这让王连芳恐惧感猛增,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区长、市长和省长写信求助。南通市政府在给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的回复中明确提出会妥善安置,这让人感到很欣慰。

争论“北高新”?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局面,王连芳慢慢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留意收集各种证据,并将这些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在她的微博上,王连芳发现有几个固定账号批评她贪婪,敲政府竹杠,是高污染企业,甚至还有人说她租农用地建工厂不合法,应拆除……

“说我贪婪,完全没有根据。在给市长、省长的信中,我都是说只要合理的补偿就可以,让我的企业生存下去。”王连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和政府谈厂房迁址问题,我也只在厂房面积和用电规格上提出了要求,可他们要我搬到1亿元门槛的南通化工园内,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怎么可能?”

至于租农用地建工厂不合法,应该按照违章建筑拆除,王连芳指出这个理由不成立。“当时我们是8家企业集体来幸福街道的,属于政府‘集体招商引资’的形式,很多手续都是政府办理的,港闸区政府、乡政府还参加了这些企业的开工奠基礼。”

因为在土地租赁合同上,明确写到欣然公司必须在甲方所在地办理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并要求竣工投产后,确保实现营销收入600万元,税金25万元,而且第二年度开始在确保完成投产的基础上力争达到20%的增长。

政府和领导的表态,给了她一个定心丸。港闸区政府在一份公开回复中承认,不能算违法,且这些企业建工厂确实是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

此后,王连芳就开始给港闸区政府、南通市政府和江苏省省长信箱写信,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她的这个成长中的企业能否生存下去;二是拆迁公司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对于拆迁谈判绝不反对,我只想我的企业有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王连芳说道。

8月23日,王连芳向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政府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强烈要求政府书面公开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立项审批的文件,书面公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附图、书面拆迁许可证及作出予以拆迁许可的根据。”对此,官方答复书是,“北高新《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已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在办理过程中,目前该信息不存在”,并称“该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已启动。”至于拆迁许可证,提出集体土地搬迁没有明确的许可程序。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在办理?可按规定,超过70公顷农地批准征收至少需要省人民政府批准文件或者国务院批准文件。而按规划,南通北高新规划总面积为520.6公顷。难道赶他们这些企业离开的北高新项目,就能平息本身就存在的土地征收争议?对此,王连芳很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