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国家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国家审计论文

第1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一)通过国家审计正常开展揭露腐败

审计能够对在经济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的风险和问题着重予以关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主要体现在: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揭露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从而更容易发现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从而揭示腐败行为;国家审计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些领域项目多、涉及资金量大,也是腐败的高发区域;国家审计涉及的层次也在逐步提高,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细则的出台,就为审计反腐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对“领导腐败”也起到了良好的制约作用。审计始终把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作为实际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审计署移送案件23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2400多亿元,在反腐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国家审计结果完善机制抵御腐败

“审计风暴”曾让民众对审计的惩治腐败的功能寄予厚望,但随后,却出现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其根源就在于体制的弊端没有根本消除。在国家管理过程中,一个合理、完善的制度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查处腐败行为、处理腐败分子,对反腐工作的推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查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揭露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审计推动建立健全制度3800多项,从而有效地促进制度和机制的完善,构筑起一条抵御腐败的坚实防线。

(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促进形成

廉政文化氛围使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意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不断强化职业责任和审计服务意识。通过廉政教育,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更好的为反腐工作服务,真正发挥国家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惩治力度不强

近年来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但也暴露出国家审计问责不够、追责力度不强等问题。比如公共权力未得到有效监督,或者明明已经“有效监督”了,却无法进行应有的惩治,屡审屡犯,屡犯屡审。

(二)腐败治理监督合作机制不健全

纪检、司法、监察、审计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在总体上处于各干各的状态,未实现信息共享,未建立日常沟通协调机制,未形成统一的合力。国家审计在反腐中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官员的线索,然后移交给公安、纪委、检察院等机关处理。但是,相关法律没有对信息传递时间与内容,信息保真的措施和传递过程中出现泄密事件如何补救、泄密人员该受到何种惩罚,法律均无详细规定。

(三)审计公告制度不完善

审计公告可以将国家审计发现的问题或者值得推广的做法公之于众,它可以揭露浪费、舞弊、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让更多人监督被单位的整改情况,提高制度约束力,将审计对象置于“阳光下”。而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尚不成熟,近几年来,我国公布的审计结果只占总数的很少一部分,远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

(四)审计机关人员自身素质低下,廉洁自律意识差

当前,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财务收支审计层面,对于计算机审计,云技术熟练运用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与审计大数据时代脱节。同时审计机关的廉政文化教育缺失,没有形成良好的廉政自律的氛围。

(五)国家审计模式的固有局限性

我国国家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审计的三方关系人中单方独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公众也对国家审计的独立性表示疑问。一项全国性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受访者认为,审计受政府其他权力部门的干预较多,审计的独立性有待加强。

三、新形势下提升国家审计整治腐败的途径

(一)适应审计新环境,调整审计工作的方向和范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工作中心和党政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焦”点问题开展审计监督,全力推进“四个全覆盖”。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通过审计,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加大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着力构建政府投资立体审计新模式,确保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重点关注政策落实、财政、土地、节能减排、社会建设和编制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专项资金审计全覆盖,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在实处;扎实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工作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在当前的形势下,关键在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成效,核心在于推进全覆盖的强度、力度和深度,全方位的抵制腐败。

(二)加快与立法、司法部门协调配合的法制建设

反腐倡廉工作离不开审计与立法、司法机关之间地配合与协作,但相关法律并没有对此做出规定。因此,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尤其对于审计人员向其他部门移交被审计项目的时间和流程做出详细的规定,并在移交过程中严格保守秘密,对于没有及时移交或泄密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有些案件存在着违纪违法行为交错的情况,审计机关需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发挥其优势,运用其熟练的专业知识,及时发现线索,找到案件突破口,提高工作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审计以权力监督来制约权力,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应更广泛的参与国家治理和法治监督,覆盖国家立法、司法的全过程,形成社会主义完备的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深层次推进国家治理和依法治国的能力优化,在反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推进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从手工账务审计到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审计精准度和效率,开创了审计的新时代,十四中全会提出审计全覆盖,将成为指导未来审计工作的总纲,也必将开启审计新时代,这需要新方法和新思路。审计也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首先,大数据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从离散向连续过渡、从微观向宏观过渡,强化审计监督功能;其次,积极推进对重要行业、部门的联网审计,尝试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关联分析,提高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积极探索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利用大数据加强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实施疑点筛查、精准打击,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新技术应用,发挥审计的监督的作用,全面打击腐败。

(四)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增强审计公告透明度将审计结果公之于众,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审计公告对腐败的揭露功能。应克服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小地缺陷,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所有审计项目的结果向社会公告,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加大公众监督的范围。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和范围能够将问题置于人民监督下,加强制度的约束力,从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应明确审计公告程序,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法律体系,提高公告的监督效果,提升制度约束力。对涉及重大腐败的案件建立特别公告制度,及时公布整改结果,增强处理案件的透明度,并对案件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制度上的漏洞,从源头上扼杀腐败。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质量提升的前提条件

第2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文化 建设途径

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物质文化是基础,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审计精神文化是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本文就我国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谈以下几点认识,以就教于广大审计理论与实践工作者。

一、 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理念依据。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已成为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先进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审计发展观,科学的审计发展观应该是审计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是依法审计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协调,是审计人员与先进技术的协调,是审计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进而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科学的审计文化观,一方面是指审计文化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指科学的审计文化还是引领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2006年3月21日李金华审计长在接受由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全球会长方士达先生向其授予的“ACCA会长会计行业成就全球奖”后的讲话中指出:[1] “当今的世界,应当是一个法治与诚信的世界。国家治理的优化、政府责任的落实,离不开国家审计的保驾护航;搭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建设有效的内控机制,少不了内部审计的辛勤付出;而披露诚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专业独到的审计意见,还需要社会审计的不懈努力。法治的国家诚信的企业、可靠的交易,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证。当今的世界,还应当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世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都需要国际会计审计同行考虑如何去面对。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努力实施效益审计,大力开展环境审计,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士在21世纪的全新课题。”审计长的这番讲话,客观地分析了审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在这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牢固树立全新的审计文化理念:1、树立共性与个性并重的理念。审计文化的共性是指审计组织系统是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个审计机关的组织文化都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条件。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个性,一是指审计文化建设要有中国特色,即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二是指要有社会主义特色,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和需要;三是指要有审计机关的特色,即国家经济独立监督部门的特色。2、树立持续性与渐进性并重的理念。审计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文化的吸收和采纳要经过历史的鉴别。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其次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3、树立整体性与层次性并重的理念。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在整体结构中给它以正确的定位,坚持系统的观点,正确协调和处理各类关系。审计文化建设还必须具有层次性,高层、中层和低层要依次展开,长期、中期和短期要相互照应,前后衔接。此外,我们还要树立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以及内化与外化并重的理念等。我们要用这一系列全新的审计文化理念来指导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 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治的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2] 。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扫清障碍。首先,立法要体现公平、公正、统一的原则,通过改革立法程序,加强听证工作,公开立法意见,广开言路,同时强化监督和立法审查机制;其次,修法和立法程序要公开,这是法律文化的最高形式——法律文明的体现;再次,要树立执法公正、执法文明的意识,在公正执法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在文明执法中赢得社会尊重。只有真正的实践文明的审计法律建设,才能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地保证。笔者以为,国家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修订《宪法》有关条款。我国现行审计制度是根据1982年的《宪法》第九十一条和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而建立起来,再通过1995年的《审计法》予以细化和落实的。2006年2月28日,我国对《审计法》作了修订,此次修订虽然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四个方面强化了审计的效力,但未解体制难题。在新的形势下,其无论在“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审计监督什么”以及“审计工作如何开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审计为谁服务”方面,明显的存在两大缺憾:一方面,现行审计制度中缺乏审计监督直接服务于人大立法机关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人大不是审计的服务重点,国家审计也没有主动为人大服务的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审计结果的对外披露同样在宪法和审计法中缺乏规定,如何披露、披露什么以及披露程度等问题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据法学专家研究表明:未来宪法思想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最终会对我国现行的审计制度及审计实践产生重大影响。[3] 人大立法机关由于《审计法》受到上位法《宪法》的相关规定之限制,故要想修订《审计法》,就必须先修改《宪法》的有关条款。

(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三)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国家审计规章体系是由审计署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与国家审计有关的行政规章构成的体系,是法律效力等级相对较低的国家审计规范的集合。审计准则体系主要由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三个层次构成。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保障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效率的原则,从审计工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加大审计体制革新力度,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奠定雄厚的政治基础。

(一)力求构建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独立性是国家审计的“生命线”,而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组织独立性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计在工作上、人员上、经费上等诸方面的独立。我国目前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自身,力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政府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者发生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等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尤其会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体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审计体制应逐步由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1、在机构设置上,设立国家审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最高国家审计院,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处于相同级别的地位,形成“一府三院”。在县级(含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地方审计院,其无论在行政上,还是在业务上均由最高国家审计院直接领导。同时,在重点地区和部门由最高国家审计院设立派出机构,代表最高国家审计院行使审计监督权,负责对派驻地区的审计监督工作。这样,全国的审计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展开,且由最高国家审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4]2、在人员配备上,实行任命制和聘任制。(1)国家审计院负责人实行任命制。最高国家审计院长由国家主席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主席任免。并实行审计院长长期任职制。这样,使审计院长职务不受国家主席与政府任期的影响,从而在客观上有效地保证了审计院长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地方各级审计院负责人由上一级国家审计院负责人提名,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任免,并报上级审计院备案。(2)各级国家审计院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首先,由国家审计院和国家有关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并各级、各类审计人员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然后,根据以上条件进行分别招聘录用;最后,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不符合以上资格条件者不得进入各级国家审计院。(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尝试实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制度。审计人员实行审计官制度,审计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检察官和法官,而是由专门法律(如审计组织法)规定的国家的一种专业官员,其地位是独立的,无过错或失误不得调离和免职。3、在体制建立上,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为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家财政进行有效监督的需要,在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应实行审计院垂直领导体制,即省、市、县国家审计院的人事、业务及经费等均由最高国家审计院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4、在地位确立上,国家审计超然独立。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政权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审计权独立于其他权力,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国家审计权与国家其他权利之间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5、在职权范围上,国家法律明确赋予。就国家审计职责而言,几乎涉及政府的全部行为,并以公共财政为审计主要对象,包括公共财政涉及的国家权力、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等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所有“产品”和“劳务”,并把政府绩效审计列为工作重点。同时,国家审计具有鉴证和评价等职责。就国家审计的权限而言,国家法律赋予其神圣的权力,主要有:检查权、调查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处理处罚权、报告权、公告权及建议权等。

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过渡后,国家审计的立法型审计体制最终必将形成。这样,一方面,国家审计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国家宏观控制的再控制,亦即从国家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时,其作用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理顺了委托者、独立经济监督者和公共资财管理责任承担者之间的审计关系,真正体现国家审计“政府花钱、人民监督”的本质和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另一方面,改变了现行审计体制的内部监督色彩,彻底摆脱了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成为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外部监督,在客观上保证了审计组织的独立性。

(二)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署法制司王秀明司长于2006年2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的理事论坛上提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四个“有利于”:[5] 一是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二是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当前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二是及时总结,严格规范,不断完善公告制度;三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适合对外公告的审计制度;四是严把审计质量关,有效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

四、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人是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审计文化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总理在视察审计署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即“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四点希望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根据温总理的几点希望,在审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全面实施人才强“审”战略,为国家审计文化的建设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一)完善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和机制。1、改进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对审计人员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并行管理的模式。2、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考评机制。审计机关应结合实际,完善对审计人员个人业务考核的综合实施办法,要努力做到:一是考核标准科学化,要建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学历、资历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定期和日常考核制度;三是考核范围合理化,既考核德、能,也是考核勤、绩;四是考核程序制度化。3、完善审计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对审计人员实行经济利益激励。二是对审计人员实施权利与地位的激励。在人才选拔上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审计事业发展后劲”的观念;在干部使用上,树立“用人看素质、看本事、看实绩”的观念,注重以“绩效”论英雄。

(二)强化审计人才教育工作。[6]1、加强职前审计人才培养工作。就整体审计教育工作而言:一要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我们的高等审计人才教育目标应逐渐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整体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局面。二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并实施严谨有效的教育手段。三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强化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应有的高度。2、强化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国家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具有政策法规执行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必备能力。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则是保证审计人员具备上述能力的关键措施。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全年培训项目计划;二是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三是审计机关要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卓有成效的后续培训机制;四是培训方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采用经验交流、理论探讨等多种形式。

(三)提升审计人才品质。一要帮助审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知荣明耻、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二要加强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的职业原则,应当保持严谨、稳健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应当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应当保守秘密,还应该遵守廉政纪律。三要打造审计人才的团队精神。通过努力,力求全面塑造审计人员的新形象:塑好执法形象,认真履行职责;塑好廉洁形象,增强免疫能力;塑好服务形象,提高服务水平;塑好团结形象,发扬团队精神;塑好学习形象,不断提高素质。

五、加快实施审计信息化工程,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进程,积极实施审计信息化工程,既是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形势,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7] 1、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为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两个中心点,建设好审计信息化系统。2、审计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立足长远,注重实效”的原则。3、审计信息化应兼顾当前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在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现在已经建成的网络、设备,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又要切实考虑到适合将来发展需要。4、就网络建设而言,要加强审计广域网的建设、审计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政府网站的建设。要利用多种手段联网,做到处处能连接到审计网络,使审计信息资源随手可得。在建设上先依托政府网,充分利用政府网资源,再根据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补充建设其他联网手段。5、确保信息安全和保密,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就应落实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保密观念。同时,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对计算机等信息载体要加强管理。还要界定内网(局域网)、相对外网(政府网)和绝对外网(Internet网)三个概念。从技术上做到内网与相对外网有防火墙隔离,内网与绝对外网从物理上隔离。这样,既充分地发挥了网络的优越性,又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荣获“ACCA会长会计行业成就全球奖”[J].中国审计,2006年第7期.

[2]白建东. 王凤. 新时期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J].中国会计视野(),2006年2月20日.

[3]杨肃昌.博士后论坛 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中国审计,2002年第1期.

[5]刘英来.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论坛综述[J].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6]张凤林. 试论国家审计人才队伍建设[J].会计之友,2006年第5期.

[7]陈正兴.周生春 . 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年.

第3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理念依据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什么是审计文化?总体来说,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培育形成的,体现审计工作特点和规律,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国家审计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所形成的工作氛围决定审计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有效性。对此,审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

所谓科学的审计文化观,笔者认为,一是在审计价值取向上,要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核心,以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则,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根本,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搞好审计工作的高质量监督和服务。二是在审计监督取向上,要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战略性转变”:即从过去侧重审查物质指标,转向注意审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指标;从过去侧重于审查真实合法性指标,转向注重审查效益指标;从过去侧重审查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审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从过去审查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审查可持续发展指标。三是在审计服务取向上,要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全局,坚持微观揭露与查处;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尽职尽责地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

二、加大审计人才建设力度,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人是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审计文化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审计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把审计人才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点来抓。

首先,要建立健全审计人才工作机制。一要严把审计人员的“进门关”,执行“凡进必考”制度,探索以审计职业准入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化建设之路,确保审计队伍的“活水源头”。二要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增强人才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三要完善促进合理流动的人才交流机制,将专业领域磨练与多岗位锻炼相结合,运用“多岗快跑”的方式,实现科学的人才轮岗交流。四要建立健全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评、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管理和监督。

其次,要强化审计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有三点:一是要围绕审计署2008至2012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鼓励审计人员自学和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具有审计工作特点的教育培训制度,积极探索全新的培训模式。二是在培训人员上,要以审计领导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和审计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专业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采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把实践作为第一跑道,认真落实主审述职制、审计实务导师制,以及“审前分析、审中交流、审后总结”制等制度,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锻炼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造就人才,努力增强审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工作技能。

第三,要提高审计人才职业修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以大局观、民本观、绩效观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的职业原则;保持严谨、稳健和负责的职业态度;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保守秘密,遵守廉政纪律。要打造审计人才的团队精神。通过努力,力求全面塑造审计人员的新形象:塑好廉洁形象,增强免疫能力;塑好服务形象,提高服务水平;塑好团结形象,发扬团队精神。

三、加快审计体制革新步伐,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体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审计体制应逐步由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体制建立上,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为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家财政进行有效监督的需要,在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应实行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即省、市、县国家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及经费等均由国家审计署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在地位确立上,国家审计超然独立。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政权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审计权独立于其他权力,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最高原则。国家审计权与国家其他权力之间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

(三)在职权范围上,国家法律应建章立制,明确相关权力的赋予。就国家审计职责而言,几乎涉及政府的全部行为,并以公共财政为审计主要对象,包括公共财政涉及的国家权力、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等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所有“产品”和“劳务”,并把政府绩效审计列为工作重点。同时,国家审计具有鉴证和评价等职责。就国家审计的权限而言,国家法律赋予其神圣的权力,主要有:检查权、调查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处理处罚权、报告权、公告权及建议权等。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过渡后,国家审计的立法型审计体制最终必将形成。

四、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要全面贯彻审计署“人、法、技”发展战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两个中心点,建设好审计信息化系统。

一是要坚持推广应用AO系统与深入开展审计模型研究并重,在全面推广应用AO系统开展项目管理和数据分析同时,加大审计方法或审计模型的研究力度。通过对审计模型的深入研究,使AO系统应用深度得以拓展,促进计算机审计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二是要坚持推广应用OA系统与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并重,在不断完善OA系统,实现广域网互联互通的同时,高度重视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研究开发“审计信息网站”,使之成为OA系统应用的有效补充,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要设计网站专用数据库系统,对审计简报信息、大要案信息和对外宣传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为领导决策和审计人员随时了解审计工作成果提供服务。四是要加强审计信息资源管理,特别是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运行维护和数据加载的管理,建立健全岗位工作责任制,确保审计信息化建设发挥最大效能,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发挥审计文化的整体功能,是创新发展审计文化的内在要求。

笔者认为,一是要把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促进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深入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单位”和“党建先进单位”的“双创建”活动,增强审计文化的对内感召力和对外感染力,促进审计文化增值。二是要把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作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素质的主推模式。特别是抓好以审计、计算机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评比竞赛,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从而进一步合成审计文化素质。三是要把开展献爱心、关注社会活动作为增加审计文化思想养成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扶贫等公益活动,以及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光荣传统教育基地等,深入感悟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理念,使审计文化贴近群众、植根社会。同时,要抓好审计机关业余文体生活,通过组织审计人员广泛开展摄影创作、书法展览、竞技等,让审计人员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文化涵养,为创新发展审计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4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GAO的早期工作主要是负责报销凭证的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GAO的财政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全面,开始审视经济状况和政府运作效率。20世纪60年代,GAO开始负责绩效审计并通过项目评估工作确定政府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如今,GAO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即监督、洞察、预见。GAO的监督工作是要确定政府机构是否执行了分配给他们的任务、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期目的、是否遵守法律法规。GAO的洞察工作是要确定哪些项目及政策的执行效果好,哪些效果不好。洞察工作还包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分享最佳做法和基准信息,即既要横跨政府部门,又要在每个部门上下级之间进行资源分享。最后,GAO的预见工作就是在关键趋势、新兴挑战还没发展成危机前就能发现这些趋势、挑战,如我们在工作中考虑过美国在财政问题上面临的长期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安全威胁问题发生的变化、信息时代的需求、全球化的复杂性、不断演进的治理结构等。

美国联邦问责署的主要职责

GAO在展望未来工作的同时,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GAO的职责涵盖联邦政府所有的工作,范围极广,如国防支出、医疗保健、金融市场乃至其他领域。另外,如果政府合同的竞标者认为某个联邦机构在政府采购中的做法不符合规定,GAO也会参与这个问题并作出判决。

GAO的工作报告中涉及对于几乎每个美国公民都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最近GAO公布了美国债务限额、食品安全、药物短缺、手机安全、邮政业务、石油与天然气生产、网络安全、边界安全、反恐等问题的研究报告。最重要的是GAO的工作取得了切实成果。GAO特别重视定期衡量并报告政府机构的绩效。去年,GAO产生的财务效益合计558亿美元。这就是说,GAO每投入1美元,就能获得105美元的回报。另外,GAO记录到的其他效益达1440项,其中包括法律的修改、公众服务的改善、政府运作的加强等。GAO还追踪所提建议的落实状况。2012财年以来,GAO发现2008财年提出的建议有80%都得到了落实。GAO以4年为一个建议落实情况衡量周期,为政府落实建议留出了足够的时间。GAO定期与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会面,以此确保GAO在国会议程和国家事务中发挥前瞻作用。在国会需要GAO开展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时,指导我们如何作出反应。以上这些工作都有特定的程序和指南,而这些工作报告对GAO来讲非常的重要,因为GAO每年要从国会收到900至1000条的这种要求,即要求GAO对相关项目作出评估。因此GAO的工作指南和程序确保GAO在与所有委员会及其成员交往时都能保持一致、透明。因为GAO在国会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常务委员会以及70%的小组委员会,所以保持一致和透明特别重要。GAO的议定书有助于确定国会需要的轻重缓急,同时确保GAO能够对其向国会所做出的承诺担负起问责。GAO在与被审计机构交往时也遵循类似的指导原则,以便从收集信息到对被审计机构就我们报告给出的评论意见作出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前后一致并且公平。这些机构的意见连同GAO的评估,都包括在GAO最后的报告中。

美国联邦问责署应对挑战的各项措施

(一)制定强有力的政府审计标准。显然,强有力的政府审计标准对于政府审计工作而言很有必要。GAO负责美国政府审计工作的标准。2011年底,GAO了最新更新的美国政府审计标准,该标准为高质量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使审计工作能够做到胜任、正直、客观、独立。但审计标准仅是手段,其目的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客观分析信息。

(二)信息公开制度。GAO坚信自身必须保证信息透明,即美国人民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政府的绩效、成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GAO公开报告工作。如果读者上网查询,就会找到GAO的工作报告。在GAO公布每份报告、证词的当天,这些报告和证词就会被同时在GAO的网站上。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GAO的最新工作进展,GAO还会继续在数字媒体、社会媒体上公布工作报告内容,扩大公众的知情范围。现在,GAO注册了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网络相册(Flickr)、友途(YouTube)等社交网站。同时,GAO还将新技术、技巧融合到了沟通中。例如,GAO就一些最新研究采访有关的专家,并将采访内容制作成音频播客提供给民众。GAO还组织专家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回答公众提问。

(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资本。由于美国审计长的任期长,审计长在任职期间强化了GAO的独立性和连续性。美国审计长的任期为15年。除了司法任命之外,这是美国政府内任期时间最长的职位。在本文作者之前,只有7个人担任过这个职位。由于领导层稳定,因此GAO能够考虑大局,在权限内对有争议的问题畅所欲言。

员工是GAO最大的资产。GAO的员工招聘以知识、技能、能力为基础,要求十分严格。现在,GAO的雇员近3000人。除了财务审计师以外,GAO还有经济师、社会学家、公共政策分析师、律师、电脑专家、科学家、通信分析师等。GAO的专家遍及各个领域,从农业政策到外交政策、银行业务、预算,再到医疗保健等。之所以人才分布的领域如此广泛,也是因为GAO审查的内容范围广泛,需要拥有各种专长的人才。

美国联邦问责署应对挑战的优先要务

近几年GAO在帮助应对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面临的挑战时,有以下几个优先要务。

(一)应对金融市场动荡。美国金融市场最近出现的动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GAO在监督政府对该项事务的反应上正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末政府制定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授权美国财政部斥资高达7000亿美元,帮助稳定金融机构及市场,缓解抵押贷款房产没收的情况。针对这个救助计划,GAO被赋予了内容广泛的监督、报告责任,其中包括至少每60天就提交一份工作报告。2008至今,GAO已经了60份报告,同时还在绩效审计中提出了70多项建议。此外,GAO的报告还公布金融机构注资的使用状况,协助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和美国汽车工业,协助联邦政府帮助业主避免因抵押贷款违约而被没收房产。GAO意识到强有力的金融市场运作监督对美国经济的福祉至关重要。2009年初,GAO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添加到“高风险清单”中。2010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会通过了《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以解决美国抵押、证券、金融市场中的监管空白和监督失败问题。该法案要求监管机构制定出相当数量的规定。金融监管机构正在准备数以百计的新规定来实施这些改革,但是这些规定中尚有许多还未最终确定及生效。法案中的条款还要求GAO就一系列广泛的金融改革、消费者保护问题开展40多项研究。这些工作的报告时间段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迄今为止,GAO已经了法案所需研究2/3以上的工作报告,所涵盖的问题既包括消费者的保护,也包括银行资本的需要。

(二)审查各评级机构的作用及其绩效。GAO审查了各评级机构对国家、城市和公司所产生的作用以及他们的评级绩效。GAO还研究并找出了替代方法来补偿信用评级机构为了缓和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损失。GAO还审查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评级机构的监督以及委员会就评级质量、评级行业竞争、删除信用评级的引用等的规定。

(三)审计金融市场应急计划。GAO审计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以金融手段为具体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提供援助以便稳定金融市场的应急计划。GAO还审查了联邦储备银行的治理。此外,《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还授权GAO审查未来的任何特别信用安排、某些公开市场、贴现窗口贷款交易。金融市场的其他方面仍需改革。自2008年起,政府接管了抵押贷款市场的两大政府资助企业:房利美、房地美。GAO已经分析了重组房利美、房地美的几个选择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既可以将他们转为政府机构,也可以对其进行私有化或关闭这两家企业。GAO还研究了这两家企业在支持多户型住宅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国会和行政部门都还未决定这两家企业的未来。在此期间,这两家企业继续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监督政府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GAO一直在监督美国政府对国内经济环境做出的反应,特别是在监测2009年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俗称“刺激法案”)所赋予的资金开支方面,GAO一直处于监测的最前线。GAO每两个月就根据“刺激法案”资金接受方的报告抽查有关州和地点的资金使用情况,就创新或保持就业机会的估计数量发表评论。因为这个法案还涉及8000亿美元的资金,因此GAO在“刺激法案”资金使用方面的工作还牵涉跟踪审计。也就是说,GAO在项目进程期间,在拨款接受方用完所有资金之前就对资金的使用方式做出判断。GAO还与整个问责界的各个实体,包括国家与地方审计机构、恢复问责与透明度委员会以及各联邦机构的检察长保持密切合作。由于受到“刺激法案”提供资金援助项目的领域很广,包括医疗保健融资与交付、教育、住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清洁安全的饮用水、能源效率与过冬维护援助、宽带项目等,所以GAO动用了GAO内的各方面专家来完成与“刺激法案”相关的工作。自2009年至今,GAO已两月一次的审查报告17份,还有1份正在撰写中。同时,GAO还了有关“刺激法案”资金的其他报告、证词共100多份。这些积极主动的努力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成果。GAO在“刺激法案”上做出的努力以及所进行的跟踪审计有助于“刺激法案”在资金流向和取得成果方面确保落实问责、反欺诈并提高透明度。

(五)为政府执政提供建议。GAO还一直在给美国官员提建议,指出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在预算受到严重约束的时候,充分发挥税收得来的每一分钱很有必要。准确地发现政府援助项目中哪些地方有重叠、重复、缺少整体观念的情况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明年初,GAO将就整个联邦政府内出现的重叠、重复、缺少整体观念的情况第三份年度报告。届时,GAO的审计工作将覆盖几乎所有联邦机构和援助项目。前两份年度报告全面研究的议题有132个,就如何改进、节省成本,增加收入提出了300多条建议。另外,消除浪费、欺诈、滥用、管理不善的现象也非常必要。每届新国会开始时(每两年一次),GAO都要一次更新的“高风险清单”。GAO将在2013年即113届国会开始的时候一个新的“高风险清单”,关注政府内容易发生浪费、欺诈、滥用、管理不善、需要广泛改善的各个领域(有时这是具体部门或机构内的一个项目;有时需要改进的是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做法)。GAO目前的“高风险清单”提出要改革的领域有30个,既有政府对石油、天然气收入的管理,也有对国防部业务活动的控制,还有对医疗保健开支的控制。多年来,GAO提醒人们关注影响美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需要加强联邦系统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自20年前GAO建立“高风险清单”以来,已经有1/3以上领域出现的问题得到了足够的改善,并从清单上删除。GAO定期与总统行政办公室的代表以及联邦机构领导人会面,探讨这些高风险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若要将其从清单上删去则必须采取什么行动等。

美国联邦问责署的未来工作

(一)未来工作中心。展望未来,战略思维仍是GAO的工作中心,并以此保证GAO继续站在国家大事的最前沿。每隔几年,GAO就会一项新的战略计划并作为GAO未来的路线图。GAO目前的战略计划周期为2010至2015年,并正在为2014至2019年更新战略计划。GAO的战略计划展示出引导GAO未来五年工作的主题,帮助GAO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区分轻重缓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战略计划还提出了GAO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帮助应对影响美国人民福祉和金融安全的现有以及正在出现的挑战;第二个目标是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以及全球相互依存所带来的挑战做出反应;第三个目标是帮助联邦政府转型以应对国家面临的挑战;第四个目标是通过向国会提供高质量的以及及时的服务,努力成为实践型联邦机构中的领军者,尽量提升GAO的价值。

(二)未来工作发展趋势。GAO认定了未来工作趋势从而为当前的计划提供基础。这趋势是:安全威胁不断演进;急需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债务带来的挑战;经济复苏以及就业增长恢复;全球相互依存、权力转移的变化动态;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进步;网络、虚拟化的影响不断增加;政府、治理方面的角色变化;年轻人、老年人所面对的人口、社会变化问题。

(三)美国联邦问责署在科技领域的工作。科学进步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但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严峻挑战。纳米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发展领域以尺寸小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材料为中心。纳米级材料具有不同寻常的性能,用途很多,既可以治疗癌症,也可以制造各种家居用品。然而,人们才刚刚开始了解纳米材料给环境、健康、安全带来的影响。

GAO在纳米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研究联邦政府的举措,研究统筹了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绩效和风险管理框架的需要,并且GAO已经在这些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GAO计划2013年举办一个论坛,邀请公共、私营行业专家探讨纳米制造这个话题。GAO在政府中的作用不断演进并且已经开始技术评估报告。这些报告通常是分析各种技术和相关政策的价值和取舍,试图让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更容易被立法者所理解。去年,GAO了两份这样的报告:一是关于更好地设计全球气候系统技术的方案提议;另一份是关于革新先进中子探测器所带来的技术挑战,目的是使探测器不再依赖于全球供应日益减少的一种特殊同位素“氦”。GAO还制定出一项有关技术是否已经准备妥当的评估指南,帮助各机构改善在将新技术融入诸如武器系统这样的大型投资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应对各项挑战时的作用

显然,最高审计机关在政府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可向政府官员提供应对每个国家具体挑战时所需的至关重要的信息和分析结果。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今天各国面对的许多难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和国际性的解决方案。

(一)制定国际审计标准。世界审计组织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建立国际审计标准方面以及帮助世界各国执行这些标准方面等。世界审计组织的上一届代表大会为最高审计机关通过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审计的核心科目(如金融、合规、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框架,以传递审计知识、改进世界各国政府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机关的专业能力以及提升最高审计机关在各国的影响力。支持这些国际标准在全球实施是2011年世界审计组织捐赠方合作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资助。2012年,世界审计组织的国际发展倡议推出了一个全球能力发展项目,旨在帮助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执行国际标准,共有190个国家参加了这个项目。

(二)成立全球金融危机工作组。全球金融危机工作组也是不同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联合起来应对全球挑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审计署的努力值得赞赏。在特别工作组的第一阶段,中国担负了第三分组的领导角色。这个分组所负责的内容有:最高审计机关权威的不同;审计工具与技术;人力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国际组织(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联系;与世界审计组织公共债务工作组和国家关键指标工作组的联系等。GAO将在不久后向世界审计组织理事会提议将全球金融危机特别工作组转变成实现金融现代化的永久工作组,该工作组主要工作是聚焦金融市场和机构的监管改革。工作组将寻求加强最高审计机关的工作,分享有关金融监管改革是否足够的知识。工作组还将寻求改进信息获取和分享的现状,以帮助最高审计机关对现在和未来的金融危机做出反应。该工作组的关键目标包括:首先,监测国际、超国家、国内改革的状况和执行情况;其次,为在评估改革方面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发现机会;最后,监测金融监管以及其他方面的努力,开发预警系统,使各国能更好地发现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第5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1、查错纠弊,规范管理

2014年4月初开始,国家审计署派出了数百人的队伍进驻国家电网公司,同时还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另一家国有电力公司进行监督审计,暴露出原国家电力公司还存在很多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如:不按规定和程序进行投资、担保和出借资金,风险控制不力,造成投资损失;违强调局部利益,违规转让资产和股权,关联交易不规范;个别人员挪用、侵占、贪污公款,违法违纪导致犯罪①。

2、受托责任得到有效履行

电力体制改革后,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形成了国家—区域—省级—地(市)级的4层级“金字塔”型管理体系。所以各自在经营管理中,会受主观意愿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容易出现偏离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这就需要对每个责任中心是否全面有效地履行了受托责任进行内部审计。

3、增加价值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创造经济效益就是他们的目标。而内部审计也应该从这一目标出发开展有效的审计工作。目前主要是通过落实受托责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及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为企业创造价值。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如通过内部审计为国网增加收入,为国网减少不合理的支出等;二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如加强对招投标过程及工程合同签订的内部审计,可以在源头阻挡国网价值的流失,对其更好地内部管理提供途径与方法。这些效益是无法计量的,但作用却是广大的。

二、国家电网自身特点

1、国家电网的自然垄断性

电力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发电、供电、输电、配电四个基本环节,其中发电和供电属于非自然垄断业务,能够引入竞争机制;而输电和配电则属于自然垄断业务,多个电网经营成本比一个电网经营成本更高,为了防止私人垄断就需要由政府管制或独家经营。在未来的电力行业改革中,由国网承担的输配电环节也将逐渐的市场化,改变国网南网两家独大的竞争模式,更多的企业可以参与进来,2015年将在深圳试点的这种竞争模式即将开启。

2、国家电网的公益事业性

由于电力产品和服务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国家电网在经营中存在着垄断性质,政府控制着电力产品的服务和价格,企业只能上网竞价,这就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于社会效益,导致其只能亏损。然而国家电网既具有社会公益性又要满足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趋利性,那就要求其必须社会效益与企业盈利两手抓。

3、国家电网的资金密集性

电网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需要高度集中化的资金,来筹筹建电网系统。与此同时在国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也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逐渐加大,电网系统的建设也日渐加快,投资行为逐年增加。国网的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又多,使得电网系统的建设必须具备高技术性,这就导致了企业大部分资金都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资金流动性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

4、国家电网的技术密集性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执行一些列的政策,主要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和全面建设智能电网。预计建成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同时要通过对电网最大限度的延伸,拟解决边远地区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

三、国家电网自身特点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影响

1、国家电网的自然垄断性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影响

电力网络是电力的传输的唯一载体,这就决定了国家电网自然垄断的属性。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国网公司必须持有经贸委发放的经营许可证,在负责电费回收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用户利益,保证连续供电,优质服务,同时降低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等;二是国网对电厂和客户形成一种自然的买、卖方垄断,电厂的上网电价必须由国家经贸委审批,客户的销售电价也必须由省级物价局批准。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厂逐步可以同需求客户进行直接交易,目前深圳已开始推行试点,这就逐渐削弱了国网垄断经营的影响。所以,国网的这种垄断性就要求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与政府管制的内容保持同步,确保电价政策的执行、落实,争取为客户提供更好地服务。

2、国家电网的公益事业性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影响

电能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它在具有商品的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的属性。电力的发展和保障供给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电能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与充足性直接关系到国网自身经济利益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中蕴藏着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国家电网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着重于:如何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电力产品的公益事业性。

3、电力企业的资金密集性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影响。

国家电网公司资产规模庞大、现金流量多、投资活动金额巨大,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就是因为电力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它渗透到经济和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不可缺少的商品。为了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最终将导致对建设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这就更应该重点关注对资金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资本投入的风险控制进行审计、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效益分析。

4、国家电网的技术密集性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影响

因为电力产品具有生产、运输、投用过程同时性和电能的无法储存性,所以必须使用大量的自动化技术设备以此确保电力的及时与稳定。同时,电力产品主要通过电网运输系统和供电网络提供支撑,这些运输和供电设备的建设、维护和运营也是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金的。所以,国家电网在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方面会更广泛的涉及到各方面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必须更加全面,其人员也要对与电力技术有关的各类知识有更广泛细致的了解。

四、结语

第6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一、国家审计价值观的反思

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灵魂和指南,在学术界引发激烈的争论。由于人们的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不同,观察审计文化的视角迥异,对审计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表述。对审计价值观的认识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从国家审计本质的角度解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王爱国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审计充当“免疫系统”角色,“免疫系统论”成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这一时期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以免疫系统论作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审计的当代意义、角色定位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作用。第二,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阐述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云南审计厅号召树立“审为国家,计益人民”的审计价值观。具体地讲,“审为国家”,就是为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而审计。“计益人民”,就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审计。刘晓靖提出“以人文本”为核心价值观,认为审计价值观受国家审计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影响,与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人类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关。第三,从审计依据角度诠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赵凌云、辛祥晶认为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是依法审计。他们以审计本质为框架,认为审计本质是“免疫系统”,要发挥免疫作用首先要区分“异己”,因此就要求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对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行使审计监督权。第四,从审计人员的事业理想和价值追求角度定义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朱艳莉认为,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是“立审为公、执审为民”。如,对审计人员提出“依法、求实、公正、廉洁、奋进、奉献”的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审计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臣提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第五,从政治需求出发解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邢莉萍等指出,核心价值观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审计”这一根本问题,它应包括推动政府履责、民本审计、构建中国特色审计制度三个方面内容。

以上五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洞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价值取向,但都没有体现国家审计的利益相关者应具有的共同理想。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最基础的,反映审计本质,指导审计行为。国家审计履行经济监督职责,实际关注的是支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权力及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所以本文站在政治需求角度以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来诠释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

二、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

国家审计价值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价值观,二是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审计价值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以民生为出发点,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审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审计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国家审计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审计人员事实上是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审计,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和认可。国家审计要关注受托治理者的责任,监督这些受托治理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所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指人民委托政府治理国家并通过审计手段约束其权力、监督其经济责任所倡导的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该共同理想即为人民服务。

曾寿喜等指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将公共资源委托给由人民选举的各级政府机关组成的统治集团来管理,所以国家审计利益相关者包括三方关系,即人民、国家审计和政府机关。国家审计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其目的应该是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并且政府在理论上是为最广泛的群众服务,由此,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

三、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第7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10名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交流的代表和其论文主要有:张锋的《国家治理视角下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李丽的《浅谈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构建路径》、杨积平的《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路径选择与创新》、杨娟的《浅谈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马庆国的《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做称职青年审计干部》、李静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及发展对策》、朱理平的《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及其完善措施》、刘昕玫的《运用绩效审计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常小海的《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刻不容缓》、车路的《谈谈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讨的内容包括:对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展开思考、探讨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从行业角度探讨审计及审计质量如何改进、探讨审计与和谐社会建设、探讨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建设等等。

冯均科、白建东两位教授在每位代表发言之后,对每篇论文的选题立意、内容布局、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点评。指出这些论文的特点主要是:第一,选题立意上有现实意义,多数切中了当今国家审计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和立意的鲜明性,对扩展审计实践工作技术手段、更新审计方法、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建设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第二,内容布局上这些论文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符合逻辑研究的一般规律。作者都是来自审计一线的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对现状的分析比较到位,能切中实际,有独到之处,内容上能够以小见大,落到实处。提出的解决措施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有新意;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这些文章行文清晰、数据资料充实、对策合理,体现出研究者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文风;第四,获奖的优秀论文语言简洁、图文并茂、说理透彻、条理清晰,文采很好,体现出陕西省青年审计人的良好的文字水平。同时,两位教授针对每篇论文的缺陷和不足也细致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如:论文理论深度普遍有待挖掘,论文认识分析问题的高度、深度不足,不仅要解决“点”的问题,更应解决“面”的问题,使研究的价值更大化,论文在格式、内容和方法上还要进一步规范等等。

特约审计员吴晓风和李云鹏做了即席发言。他们对青年审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发言说:这些论文折射出陕西青年审计工作者对审计事业的热爱和他们的敬业精神、进取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对审计实践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总结,体现了青年审计人的“爱国情、民族心、报国志”。青年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理论、大胆探索实践。并希望青年审计论坛作为一个发现青年人才的平台,为提高审计质量、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张海成副厅长在讲话中首先总结了本次论坛的特点,一是征文范围广。本次论坛突出了审计机关成立30周年的主题,研究内容不仅限于审计实务,也包括审计精神和工作感受;二是参与热情高。各市县审计局积极发动组织人员参加,有的市属县区局全部参加,有的同志参加了多届,给予论坛极大支持;三是研究内容深。论文涉及领域广泛,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准;四是联系实际紧。论文紧密联系审计实务和自身工作,涉及保障房审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信息化、审计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五是组织形式活。本次论坛除延续以前的大会发言、专家点评的形式外,还对获奖的论文及因受奖项限制没获奖但质量也不错的论文进行整理汇编,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论坛达到了预期目的。随后,他对全省青年审计人员提出了五点意见。

第8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宪法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深植于西方思想文化土壤中的,本身又是西方历史长期衍生的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西方宪法思想的文化基础根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论,后在近代的洛克、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形成和完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理论论述中:

(1)人性自然论。西方传统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人天生趋于快乐或避开痛苦,国家和法律应当尽可能保证人的快乐。人首先像其他动物一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欲望,人在社会中有对幸福追求的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财产、权力、地位和名誉的追求等,政府和法律应当保护人们的这种追求。

(2)人民论。的归属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在君,即君权神授,是君主专制的代名词;二是在国家,主要指极权国家;三是在民,即“天赋人权”。西方的民主在权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现代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宪法仍然体现着这种思想,例如,在美国宪法序言中,就相当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我们,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3)法治论。同人民思想相联系,很多西方政治思想家提倡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国家应该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其中,最高权力归根结底寓于法律。人的统治,即使是最聪明的人统治,都没能达到法律般的不偏不倚。法治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遵守宪法的法律是每个官员应尽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保护公民自由的司法程序等。

(4)分权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地阐述了分权的思想: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相互达到一种制衡。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受三权分立影响最大,其1787年联邦宪法中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观点。

(5)道德法律化论。西方的思想家普遍认为法律应当包容着理性、正义等道德成分或道德要通过法律的保证才能实现,西方国家在制定宪法时把社会公认的道德因素考虑进去,试图以法律外在的刚性约束来保证和发挥道德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使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并能够使公共安全和利益得到保证。

西方宪法思想的基调是“民主”、“自由”、“分权”、“法治”,它对西方国家的审计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审计监督的对象。“天赋人权”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具有一定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不是任何强权恩赐的。相反,政府的权力却是民众授予的,民众授予的权利必须受到限制,不受限制的权力是非常危险的。西方传统文化认为“人本恶”,如圣经所述,人有“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而政府也是由人组成,设计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来约束政府,以保证“纳税人的钱”安全和有效,是非常必要的。审计监督的对象是有限权力的政府。

(2)审计服务的对象。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对立法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往往向公众公布,这表明了审计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人民,而立法机关由于受人民委托而成为具体的直接的审计服务对象。这与人民论的保持是一致的。

(3)审计体制模式选择。为了更好地监督政府,为民众服务,对于审计机关的设置,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是独立设置的模式,即将审计设置在政府体制之外。例如,英美为代表的立法模式,法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司法模式,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独立模式,独特的瑞典行政模式(不同于一般行政模式),都是民主人权论和分权论的等宪法思想的很好体现。这样高独立性的审计机构设置,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人民。

(4)审计工作的制度保障。按照道德法律论,审计工作中体现的道德要求必须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予以保证。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中对于审计独立性及其维护独立性的相关措施就规定的非常具体和全面。例如,对于审计长的任期通常都规定比较长,以使审计长处于一种超然的境地从而避免政府变更对其所领导的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影响。

二、中国宪法思想及对审计文化的影响

虽然现代中国的宪法是舶来品,但是它的制定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许多传统的、主流的思想文化,逐渐汇入了中国的宪法思想河流中,这些思想文化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1)人性社会化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就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儒家思想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之所以现实中存在着那么多的丑恶现象,是因为社会的人追求利益而失去善性所致。这与前面提到的西方“人性自然论”及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人性本恶论”是完全相反的。

(2)人民民主论。中国共产党人对和民主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人民论”,认为民主应该是属于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这绝大多数人是指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中国的宪法对的表述与西方宪法不一样,即不直接采用人民的字样,而采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表述。

(3)人治论与法治论。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人治。儒家认为“为政在人”,认为君主“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等论述都是人治思想的体现。虽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但很多法家学者也表明,法律为统治者所制定,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由于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人们重视权威与人治,因此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经艰难。真正的依法治国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直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才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法治论思想第一次明确地直接写进了中国宪法。

(4)集权论与民主集中制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者大多偏向于集权。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从秦朝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打破。

与人民民主论相联系,新中国宪法在对国家权力的划分及运作上采用了与西方分权论思想不同的民主集中制思想。这种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理论来自于巴黎公社实践。马克思认为,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中国在实践中建立以人民代表机关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政治道德化论。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将政治道德化。儒家思想推崇“德政”,认为统治者的德政能使其处于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受到臣民的拥护。这种观点是与人治思想相联系的。

中国传统宪法思想对于审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监督的对象:由于受集权论和人治论的影响,中国的宪法规定,审计机关是在政府领导与控制之下,对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以及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等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上就使得审计署成为政府的“内部审计”。而且这种监督通常缺乏公开各透明的程序,具有浓重的人治色彩。由于儒家“人性本善论”的影响,我们通常不太注重制度约束,而更多的希望政府及其官员出于“善心”而行“善事”,当审计的结果表明,政府及官员存在之行为时,我们更多地是去谴责当事人素质不高,而不是反思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暂且不论中西方“人本善论”、“人本恶论”在对社会文化生活其它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的好坏,但在审计文化上,“人本恶论”可能更有利于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2)审计服务的对象: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国家,现代中国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就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集权论思想,由于缺乏真正落实的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民主”集中于少数领导人的权力之下,民主集中制演变成了集权制。集权制使领导可以凌驾于组织之上,审计监督因而变得有名无实。1996年审计署和国家保密局所公布的审计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规定:“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问题的审计或审计调查情况和结果”属于绝密事项。很显然,这样的规定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与宪法规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精神相违背。即便审计署每年在人代会上代表政府作报告,这种自我检查式的报告,只是在行使一种形式上的监督而已,并没有真正实现把“人民”作为审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3)审计体制模式的选择。正是因为受集权论、人治论、政治道德化论的影响,中国选择了行政审计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侵害。独立性是审计之根本的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的审计也不能称其为审计,目前世界上仍然在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已不多见了。

第9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是我国国家治理深化的内在要求,在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过程中要不断深化认识国家审计的本质。只有科学地界定国家审计的本质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加完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以审计全覆盖渐进式实现为视角,分析探讨国家审计的本质。

【关键词】

审计全覆盖;国家审计;职能作用

一、审计本质研究述评

对于审计的本质,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观点多种多样。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有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经济鉴证论、经济评价论、行为论、经济鉴证论、关系论、信息系统论、治理工具论和免疫系统论。这些众多观点反映了学者对审计本质不懈的探讨,也说明了认清审计本质并非易事。

(一)查账论。查账论是对审计本质的最初认识,这种观点只关注到了审计产生之初查错防弊的功能,是对审计本质最简单、最粗浅的理解。

(二)审计职能论。代表观点有经济监督论、经济评价论和经济鉴证论。如李孝林(2006)的经济评价论,时现等(2009)的经济监督论,李德文的经济鉴证论。我们知道审计有三大基本职能———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其中审计鉴证职能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因此这种观点是用审计职能来表述审计本质,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三)关系论。如施玲(2007)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契约,旨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朱雅珊(2009)提出审计本质是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而形成的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毛乾梅(2006)提出审计的本质是独立地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陈建(2009)的风险共担论。这些观点是基于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分离,审计是基于委托受托关系产生的。

(四)系统论。这种观点主要有信息系统论和免疫系统论。赵磊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信息系统论。2008年以后,随着对审计认识的逐步深入,审计长刘家义对国家审计本质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而后在2011年又提出,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免疫系统”,它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之后,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为数众多,如王加灿(2012)《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本质与路径》,肖振东(2008)《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李凯(2008)《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等多位学者持这种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反映出审计工作者对审计本质的认识又迈向了一个新高度。

(五)治理工具论。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彭胜华(2005)《国家审计本质初探》提出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治理工具论突出反映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新认识。通过分析上述观点可知: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审计本质的探讨;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展,对于审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对于审计本质与国家审计本质并没有严格区分。而审计监督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组成,三者各司其职,彼此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国家审计本质与审计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二、渐进式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审计全覆盖的内涵。一般认为,审计全覆盖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活动,以实现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监督,不留盲区,不留死角,进而实现权力监督。如何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呢?刘家义对审计全覆盖进行过诠释,指出审计全覆盖”,一要有深度,不能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数量、在面上把所有单位走一遍,要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二要有重点,不是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三要有步骤,不是一步到位、大干快上,走、跳跃式路子,要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四要有成效,要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的同时,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由此可见,审计全覆盖并不是大大小小一起抓,方方面面一起查,所有单位过筛子,而是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有深度,见成效地依法监督。

(二)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国家审计全覆盖是审计监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审计全覆盖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纵向角度。这与我国国家机关的体制相联系。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机关包括省(自治区)、市、县、镇和村。国家机关的这种机制决定了国家审计也必然要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资金进行审计,审计全覆盖应该是涵盖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全面审计。二是从横向来看,国家审计应该涵盖国家资金运用的各行各业,如财政、金融、企业、三农等。可以说,审计全覆盖不仅包括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跟踪审计、促增节约的绩效审计、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民生资金和生态环保审计,还包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审计。从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实现审计全覆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过程。1.国家审计恢复阶段(新中国成立~1995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我国国家审计空位,没有设立专职审计机构,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监督由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通过其业务处理流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审计署,各省设计了审计局,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我国国家审计开始恢复,并陆续颁布了相关法规。1984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宣告成立,为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了平台。1985年8月,国务院并实施《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审计法规,同年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实行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自1989年开始实施。1994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开始实施。《审计法》全面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主体的职责、审计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审计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走上法治轨道。2.国家审计风暴阶段(1996年~2005年)。人们用审计风暴一词来形容审计署大量曝光各部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自国家审计恢复以来,人们对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定误区,因此这一阶段开展审计工作阻力较大,审计监督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至1996年12月审计署先后了38个审计规范,并于1997年1月起实施。1999年我国要求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年6月,审计长李金华作《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审计署审计了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发现有43个部门存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问题,金额高达31.24亿元。人们称李金华所作的审计报告为“审计风暴”,“审计风暴”让人们对国家审计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肯定。2004年审计署对医院违规收费问题曝光。

2005年,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厅级。3.国家审计完善阶段(2006~2012年)。2006年2月28日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法》为我国国家审计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世界经济趋同态势的扩大,国家审计日益与国际接轨。此阶段在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不断扩大审计领域。如金融审计、环境审计、民生审计日益成为重要的审计领域。《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对于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重大事项开展跟踪审计。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就指出,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审计规章制度日趋完善。4.国家审计全覆盖阶段(2013~)。2013年12月,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审计目标,就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2014年1月国家总理听取了审计署工作汇报,强调指出要加强依法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2014年11月开始,国家审计部门临时追加了对资金的管理使用的审计。2015年3月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国家审计是捍卫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合法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对象全覆盖阶段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大力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民生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反腐审计等,以实现对所有财政资金、公共资金的监督和控制。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障碍。我国现代审计从恢复到全覆盖提出历经三十多年,从最初的经济责任审计到现在的金融审计、民生审计、环保审计、反腐审计等,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目标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审计全覆盖是确保我国国家治理深化的重要工具。但从我国国家审计现状来看,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问题,如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手段相对落后,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法规不健全等,这些障碍的消除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此做到审计“准深透实广”,实现审计全覆盖还需要各行各界的共同努力,将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三、审计全覆盖实现过程中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升华

从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始终服务于国家治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领域等各方面都始终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体而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始,国家治理的重点是巩固政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而是由业务部门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国家财政资金的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开始恢复,设立了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逐步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明确将“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作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腐败治理。审计机关要将反对腐败作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将反腐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并落实于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之中,经常性、持续性地介入腐败治理之中。实践表明,审计对于腐败的预防、发现、惩戒及预警和控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治理深化必然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国家审计就是通过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能来促进国家治理,不断发挥促进、证明、制约和建设作用,实现国家的善政良治。因此国家审计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国家审计本质应该从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力中去揭示。国家审计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孝林、宋敏.现代审计本质新探[J].审计月刊,2006

[2]施玲.审计本质新论[J].审计文化,2007

[3]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

[4]于静.从“免疫系统论”重新探讨审计本质[J].财会月刊,2009

[5]张学惠等.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中国审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