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文化论文范文

水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水文化论文

第1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公司领导班子是供水企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供水企业各项工作的好与坏与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公司在选配中层以上干部上一定要高标准,既要有政治头脑,又要有理论水平。领导干部要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要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以会带班等形式,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开创供水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2加强供水企业文化建设,要抓好四项教育

一是要加强供水企业的理想信念教育。供水企业要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这块阵地,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发挥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二是要加强供水企业的形式任务教育。在当前供水体质改革的大环境下,要加强职工对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要增强职工的应变能力,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适应和跟上改革的步代。三是要加强供水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意识教育。供水企业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开展爱岗敬业教育为中心。四是要加强供水企业的遵纪守法教育。供水企业应该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和约束供水企业成员的管理行为。守法教育要教育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及供水企业的利益,规范供水企业行为和职工个人行为,促进供水企业的稳定和队伍的隐定。

3加强供水企业文化建设,要抓好正面教育,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供水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为主,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要利用好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周围的典型班组及发生在职工身边的好人好事。着重对那些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得失的先进模范人物,对那些思想作风正、精神面貌好、技术水平高的典型班组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带动供水企业的文化建设。

4加强供水企业文化建设,要抓好典型科室班组

所谓的典型科室和班组,就是在供水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批成绩突出,工作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室和班组。这些科室和班组在供水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到了龙头作用。我们要继续挖掘这些科室和班组的潜力,利用这些科室和班组的资源优势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抓好典型科室和班组的目的在于以先进带动落后,探索科室和班组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让职工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始终把供水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量化考核指标,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力求在供水企业建设上有创新、有特色、有突破,并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这对下一步供水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加强供水企业文化建设,要抓好党员以及职工队伍建设

第2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长江下游三角洲从河姆渡、罗家角、崧泽至良渚文化为止的新石器时期农业,已连续绵延达3000年以上,稻的种植始终贯串整个过程,便利渔猎采集的比重逐渐有所下降,稻米为主的粮食供应的比重逐渐增加,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而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分工,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和私有制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当时全社会的物质生活供应之基础的稻作农业及生产工具本身也经历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成为良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稻作的生产问题,作一些配合的探讨,以供交流。

良渚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显然较崧泽、马家浜时期有了很大的演进,表现为:在农具方面,种类增加,分工明细,如扁薄的长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锛、石镰等,突出的新农具是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石犂和破土器,还有一种因类似现在的耘田工具而被称为“耘田器”,类似现在的千篰而被称为“千篰”。陶器方面,由马家浜时期手制的厚胎陶器转向轮制的薄胎陶器发展,而且种类繁多,有的还是精细刻划花纹和镂孔,或施用彩绘。值得注意的是炊器的鼎取代釜,其工艺水平较马家浜时期有很大的改进。据对余杭新石器遗址47处的出土炊器的分别统计,鼎有18处,占总数的38.29%,釜仅一处,占2.12%;其余的豆、壶、罐等都比釜要多得多。[4]装饰品中玉器大大增多,除一般的珠、璜等外,突出的是大型的玉琮、玉壁和玉钺。生活工艺品方面有发达的竹编、麻织和丝织品。

陶器、炊器、玉器和编织方面的显著演进,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同步进行的,反映了以水稻生产为代表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具中的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有众多的种类和形式,牟永抗和宋兆麟的论文对此已作了详尽的分类鉴定和探讨,并提出了两者各自具体操作方式的推论,很有说服力。[5]良渚文化石犁和破土器的出现,是从河姆渡、罗家角的耜耕阶段向人力犁耕过渡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崧泽时期出现的小型石犁则是这一转折的中间过程。从良渚以后便慢慢转入有史以后的畜力犁耕了。良渚石犁的出现为我国犁耕起源的演进历史提供了关键的实证。笔者在最近一次同美国学者的座谈中,一位美国学者说,据他所知,中国的犁是从欧洲传入的,笔者即简单介绍了良渚的事例,他就信服了。说明对良渚文化的多方面成就,需要向国外多作介绍。

根据农具种类的增加和工艺技术的改进,特别是与劳动生产率有关的石犁和破土器的应用,并参考现今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农展阶段的一般规律,可以对良渚时期的稻作生产技术及其生产水平试作一些分析讨论。

我们知道,原始农业最初是使用刀耕(火种),然后转到耜耕或锄耕。刀耕的要点是烧除地面草木后即行播种,而进行翻土,因而必须年年或隔年就要放弃,另找新地,要等到弃耕地的地面植被恢复生长,才能进行第二次的刀耕。为此,刀耕农业的一个单位的播种面积需要7~8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作为后备,以资轮转,一个人一生砍烧同一块土地只不过三四次。[6]进入耜耕以后,土地可以连续使用的年限大大延长了,因为翻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并改以休闲取代不断的撂荒。到了使用人力拉的石犁,就更进一步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因为耜耕或锄耕是间歇性的翻土,每翻一耜土,人就后退一步,又重新翻一耜;而石犁是连续性的翻土,人拉犁头可以一直向前行进,土块随着陆续翻起,中间没有间歇。人力拉犁在本世纪50年代的侗族人民中还有使用,称为木牛。据宋兆麟在侗族中的调查,锄耕一人一天只能耕1担田(6担田合1亩),木牛耕田两人一天可耕4担田,如果是牛拉犁,则一人一牛可耕14担田[7]这虽然是侗族50年代的资料,但因为所处的耕作阶段与良渚的人拉石犁相似,可以供我们参考,且很有启发。

在良渚出土的农具中,“耘田器”和“千篰”,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耘田器”以其形状酷似现代水田使用的耘田工具而命名。一些文章在分析良渚农业所达到的水平时,就径直认为良渚时期已使用耘田器进行耘田的先进技术。

首先,我们要问,4000多年前的稻田是直播还是移栽的?我想答案应是直播。现代南方的稻田绝大多数都是插秧的,插秧的稻田,行距间隔清楚,所以可用耘田器耘田。而插秧的技术,有文字或物证可考的,最早见于汉朝,汉代的南方考古发掘表明,像广东佛山出土的陶水田模型[8]和四川新都同土的薅秧画像砖,[9]都有农夫弯腰在水田中双手薅秧的形象,或者是手持长棍用足薅秧,就是没有使用类似耘田器的工具。现今杭嘉湖宁绍一带的农民也多以手薅为最常见,江西一些地方是手持杖、用足踏的方法,仍同汉代一样。所以,很难想像4000多年前即已发明使用耘田器这样先进的工具。又,耘田是与插秧配套的,上述广东和四川的水田模型都是以有秧田育秧为前提的。有插秧必有秧田,4000多年前是否已有秧田、本田之分呢?看来有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

至于直播,又有撒播、点播之分。如果是撒播,长大起来的稻株,疏密不一,不可能行距分明,也就是无法使用耘田器的。除非是点播,技术又很精确,行株距分明,才可以使用耘田器,这在4000年前是还做不到的。可举日本弥生时期的稻田为例,日本自古多火山,火山爆发时被火山灰掩埋的稻田遗址,常常保留下稻田的原貌,包括诸如田埂、沟渠、水塘以及稻株的穴迹,为国内所未见。笔者在日本参观过好几处这类遗址,以京都府八幡市内里八丁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经清理后,可以清楚看到如同现代一样的大片稻田,由小块小块的田埂围成,每块稻田中的稻丛歼穴,历历可数,并可用电脑绘制出整片稻田,其中每小块稻田的穴数,一穴不漏地显示出来,以供进一步的面积、产量等的推算。使人印象很深的是,这些残存下来的稻穴,密度非常大,但各穴的间隔距离又极不一致。紧密处两丛稻之间不足10厘米,疏远处两丛稻相距可在50厘米以上,没有规则可言。这是典型的原始稻田的反映,这样的稻田,不问其为移栽或是直播,是无法使用耘田器耘田的,也不便于人在田内行走,进行手工的除草。反之,也就说明那时候还没有耘田工具或手工除草这一环节。内里八丁遗址属弥生晚期,相当于中国的三国西晋时期,日本的稻作是秦汉前由吴越人传去的,至此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其栽培密度仍然没有规范化,可见行株距的规范改进是很缓慢的,这也可供我们参考。

再看南方有史以来的稻作技术,在很长一段时日里,都还是实行“火耕水耨”即利用水淹杀草。如西晋时的鄮县(今浙江鄞县),其稻作水平还是:“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10]如果良渚时期已知道使用耘田器除草,只能认为有史以来西晋时的鄞县稻作是一个大倒退。

海南岛黎族的水田稻作是利用天然低洼积水地,用人或牛把草踩到水中,把土壤反复踩松软,即撒上秀种,不施肥,亦不除草,草长起来,则用水淹之。[11]由此看来,出土的“耘田器”当是另有用途,比如开沟之类,而不是相当于现今的稻田耘田。

关于千篰的问题,与耘田器有些类似。因其形制同现今农村使用的相似,从而推测当时可能使用千篰捻河泥作为稻田肥料。我们知道,河泥是一种缓效性有机肥,通常是在冬春时捻取,作为桑园及稻田基肥,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叙述。根据文献记载和肥料史的知识,肥料种类的增加是有一定先后和规律的。就基肥而言,最初使用的基础肥是家畜粪和人粪,然后是绿肥、饼肥;再次是堆肥,草木灰、焦泥灰等,最迟利用的是河泥。因为捻河泥的劳力最费,数量很大而肥效较低,在肥源十分紧张的时候才开始利用。文献上出现捻河泥是在宋朝,这是因为宋代的人口激增(北方战乱,大量北人南下),对粮食和衣着的需求压力很大,促使增加稻麦两熟和发展蚕桑,凡此都需要开辟肥源,利用冬春相对农闲,捻取河泥以作桑园和稻田的基肥,河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所以不见于宋以前的文献。4000多年前的原始农业,一般不施或少施用肥料,所以连续种植几年以后,地力下降,需要更换新地。在通常的人畜粪肥或草肥都不一定使用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会先使用起河泥来。所以,良渚的千篰可能是一种戽水和其他用途的工具,而不是捻河泥的工具。

既然良渚时期的稻作已开始使用了石犁和破土器,劳动生产率较之耜耕有成倍的提高,那么,当时的水稻产量是否也有成倍的增加?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如果是指水稻的总量增加,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扩大耕种的面积,即使在单产不变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总产量;如果是指单位面积产量较之耜耕阶段有一定的提高,也完全是可能的,但这种提高在整个良渚时期是比较缓慢而稳定的,不会有大幅度的突破。

第3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田间水分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降雨或灌水的入渗,径流,根区土壤水分运移,根系吸水,蒸发蒸腾,根区以下土壤水运动等.描述土壤水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是根据达西定律和连续方程结合推导出来的,由于方程是非线性的,所以只有在特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才能用解析法求解.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般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问题求解,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本文采用HYDRUS模型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1.1HYDRUS模型HYDRUS模型软件[8]是美国盐碱实验室在Worm模型的基础上的改进版,用于模拟计算一维垂直非饱和流和溶质运移,考虑了作物根系吸水和土壤持水能力的滞后影响,适应于恒定或非恒定的边界条件,具有灵活的输入输出功能,可用来模拟非匀质土壤,最多可模拟5种20层土壤.模型中方程解

法采用Gakerin线性有限元法.

1.2方程和边界条件在忽略土壤侧向水流运动,仅考虑一维垂向运移时,有根系吸水项的土壤水分运动方程为[1]:

c(h)(h)/(t)=()/(Z)k(h)(h)/(Z)-k(h)-s(z,t)(1)

式中c(h)——比水容重[L-1],c(h)=dθ/dh,h——土壤压力水头[L],θ——体积含水量[L3L-3],k(h)——水力传导度[LT-1],s(z,t)——单位体积根系吸水率[T-1],z——土壤深度[L]、向下为正,t——时间[T].

初始条件:h(z,t)=h0(z),t=0.

上边界条件:h(0,t)=h0(t),(积水条件)

[-k(h)(h)/(z)+k(h)]/z=0=q0(t)(2)

式中h0(t)——已知压力水头[L],q0(t)——净通量,正通量表示下渗,负通量表示蒸发(棵间蒸发).

下边界条件:h(l,t)=hi(t),

[-k(h)(h)/(z)+k(h)]/z=l=q1(t)或(h)/(z)/zl=0,(3)

2作物根系吸水模式

本文采用VanGenuchten模型[8],即

s(z,t)=Ep(t)ξ′,(z)σ(h,h0)(4)

式中S(z,t)——单位根据吸水率,Ep(t)——作物最大蒸腾率,σ(h,h0)——盐分应力函数,反映土壤盐分对田间根系吸水的影响.

σ(h,h0)=(1)/(1+(h+h0)/(h50))p(5)

式中h——压力水头,h0——渗透压,与溶液浓度C有关,h0=a1c,a1简单换算系数,其值依赖于压力水头和浓度表达的单位.h50——作物潜在蒸腾率减少50%的土水势,对玉米而言,h50为-0.25—-0.65MPa,一般取-0.43MPa(Ehler,1983),P——经验常数,P≈3;ξ′(z)——根系密度分布函数相对值.

(6)

其中Lr——根层深度,ξ(z)——根系密度分布函数,ξ(z)是根深Lr的函数,实际应用中将Lr分为若干层且认为每层内根系分布是均匀的.根系密度采用层内干根重占根区总干根重的比值表示,由田间实测获得.

3非饱和导水率的确定

非饱和导水率K是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参数,在对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进行数学分析时,无论用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方法,都要用到它.获得K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实验方法,如瞬时剖面法,垂直下渗通量法,垂直土壤稳定蒸发法,结壳法等;另一种是间接法,即根据已知的水分特征曲线和其他条件推导出的函数形式,如VanGenunchten(1980)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函数形式与Mualem(1976)导出的用来预测非饱和导水率的函数形式相结合得到如下函数关系[5]:

θ(h)=θr+(θs-θr)/([1+(αh)n]m),(7)

k(l)=kss1/21[1-(1-s1/ml)m]2,(8)

sl=(θ-θr)/(θs-θr),(9)

式中θs——饱和含水量;θr——残余含水量;Ks——饱和导水率;Sl——相对饱和度,α,n,m——拟合参数,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室内试验获得的土壤持水数据(θ,h)进行拟合求模糊.将式(7)代入式(8)得:

k(h)=ks[1+(αh)n]-2/m{1-[1-(1+αh)n]-m}2(10)

表1VG非饱和导水率函数有关参数

土层深度/cm饱和含水量/cm/cm残余含水量/cm/cmα/a/cmnR2

0—800.490.120.0181.330.97

80—1000.510.0960.005531.1890.98

100—2200.480.080.00871.4790.98

220—4000.430.0640.00231.3870.99

4作物腾发量的计算

作物腾发量又称作物耗水量,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从生长面积上失去的水量,它包括从作物体蒸腾的水量和组成作物体内的水量(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以及从种植面积上棵间蒸发的水量.目前最常用的最大作物腾发率的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参考作物腾发率ET0(t),然后将其乘以一个作物系数Kc(t),即:ETc(t)=Kc(t)ET0(t);作物系数Kc由河北望都灌溉试验站的灌溉资料确定.参考作物腾发率由FAO新近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6],FAO-Penman-monteith方法把参考作物腾发量重新定义为“作物高度0.12m,固定叶而阻力70sm-1,反射率0.23的假想参考作物的腾发量”,由此结合monteith方法可得出FAO-Penman-monteith方程下:

ET0=(0.408Δ(Rn-G)+γ(900)/(T+273)U2(ea-ed))/(Δ+γ(1+0.34U2))(24h)(11)

式中ET0——假想草的参考腾发量(mmd-1),Rn——净辐射(mJm-2-2d-1),G——土壤热通量,γ——干湿球常数,U2——2m高处风速,ea——饱和水汽压(kPa),ed——实际水汽压(kPa),Δ——压力曲线斜率,P——大气压力(KPa).

5棵间蒸发与植株蒸腾的划分

作物腾发量中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的分摊是农田水分循环以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动态模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Richie和Burnett(1971)研究了棉花和谷类作物的分摊系数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提出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叶面蒸腾Tp与ETc关系式:

Tp=(-0.21+0.7×LAI1/2)ETc,(0.1≤LAI≤2.7),

Tp≈0.(LAI≤0.1),(12)

国内对这方面研究工作开展不多,西北农业大学康绍忠通过研究认为[4]:作物蒸腾在总腾发中所占的比例依赖于提供到作物冠层和棵间土壤表面的净辐射以及各部分的传输阻力,若叶面蒸发与腾发用波纹比-能量平衡法计算:

ETc=Rn/(1+β1),Tp=Rnc/(1+β2),在充分质水条件下β1≈β2,由此可导出:

Tp/ETc=Rnc/Rn.据田间连续几年观测,得到关系:

(13)

式中t——为一日中的时间,从零点开始;K、A——为经验系数,对于玉米K=0.4016,A=0.9872;Tp——叶面蒸腾,ETc——作物腾发量.

本文利用实测的LAI数据分别用康绍忠公式和Chids公式计算了雄县试验站1995年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叶面蒸腾Tp并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R2=0.98,说明两种公式计算Tp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于实际比较可靠,本文模拟计算中潜在蒸腾率采用康绍忠公式计算结果.

6实际棵间蒸发的估算

在模拟计算中,上边界通量包括实际棵间蒸发量,但比较准确地确定实际棵间蒸发量目前仍很困难,为此本文采用一种试算方法,即根据实测叶面积指数按康绍忠的棵间蒸发,叶面蒸腾分配公式求出各个阶段中棵间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比例值,然后在计算中先输入潜在棵间蒸发,则有一个叶面蒸腾值(等于根系吸水)的输出,得出一个模拟的棵间蒸发与根系吸水的比值Es/S,判断两个比值的大小,如果不一致,则改变输入的棵间蒸发值,再进行模拟计算,至直两个比值比较接近.由式(13)可推导出:

(14)

式中Es——棵间蒸发,s——叶面蒸腾.

表2各个生育阶段的Es/S值

生育阶段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成熟

平均LAI0.42255.386.48

Es/ETc0.9140.2100.062

Es/S10.6280.2660.066

7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本文选用1995年河北雄县试验站作物灌溉试验资料进行了实际模拟,模拟结果见图1.模拟时把自由排水的下边界选在3.0m处,模拟中上边界采用通量已知的第二类边界条件,在作物各生育阶段内遂日输入通过上界面的变量值,包括降水量、灌溉水量、作物潜在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模拟的土体由3类土壤分4层构成.由图可知,用Hyd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运动是可靠的.

图1玉米田间土壤剖面负压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

8田间水分转分分析

8.1不同水文年田间水分转化模拟表3和4分别为特旱年,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以及不同灌溉处理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夏玉米生长期降水量虽然占全年的70—85%,但通过模拟计算表明其不同年份的实际腾发量相差仍然较大,特旱年只占作物最大腾发量的55%,灌1—3次水即可提高到80%左右;干旱年占79%,灌1次水可提高到90%,所以对夏玉米进行灌溉是提高其产量所必需的.(2)供水量越大,作物吸水作用越强,而棵间无效消耗(棵间蒸发)增加较缓慢.(3)夏玉米的生育阶段需水量是由棵间土壤蒸发与叶面蒸腾量组成,在不同生育阶段,它们之间的比例变化很大,从夏玉米播种到拔节,恰处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气温高,大气干燥.此时植株矮小,叶面积指数小,叶面蒸腾量很低,棵间土壤蒸发量却占较大的比例,从表4看出:该阶段棵间蒸发量比例达90%以上,从全生育期看,玉米棵间土壤蒸发量占总需水量的40%左右.棵间土壤蒸发量对产量形成基本上无意义,应当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尽量降低它所占的比例.80年代以来,采用地膜覆盖进行节水的田间管理,基本上消除了棵间土壤蒸发量,减少了农田耗水量,有利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应尽量推广应用.(4)从表3看出棵间蒸发与深层渗漏之和占总供水一般在35—45%之间,所以从供水角度来讲,降低二者所占比例,节水用水意义很大.

表3不同水文年田间水分转化模拟结果

水文年处理EsSETaETa/ETcDD/(P+I)ΔWD+Es(D+Es)/(P+I)

特旱

年不灌82.11126.6208.75524.410.4106.545.0

灌1水92.78178.9271.77229.29.48.8122.039.3

灌2水94.13198.7292.97742.0210.951.4136.235.3

灌3水99.91219.5319.48474.816.365.7174.738.0

年不灌104.5172.0276.67926.38.5130.942.3

灌1水106.2201.4316.79036.29.618.0142.437.8

灌2水108.5215.5324.19381.61848.0190.144.3

平水年不灌79.66185.5265.27839.211.524.4118.134.5

灌1水80.26191.9272.28068.51663.0148.734.7

丰水年不灌101.1198.5299.89399.820100200.940.3

注:Es——棵间蒸发,S——根系吸水,ETa——实际腾发量,ETc——作物潜在腾发量,D——深层渗漏,P——降雨,I——灌溉,ΔW——1m土层储水变化.

表4不同水文年棵间蒸发值

水文年生长阶段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全生育期

特旱

年ETa26.0535.7896.250.68208.7

Es26.0532.720.213.1582.11

S03.0875.9947.53126.6

Es/ETa(%)1009121639

年ETa18.5757.08143.857.1276.53

Es18.5752.3530.23.4104.5

S04.73113.653.7172.03

Es/ETa(%)1009221638

年ETa14.1746.62143.9580.2272.2

Es14.1742.3831.654.8280.26

S04.24112.375.38191.92

Es/ETa(%)1009122629

年ETa17.451.42154.0476.84299.8

Es17.446.8833.922.99101.2

S04.5412.1275.85198.59

Es/ETa(%)1009122434

8.2不同灌水定额在不同阶段的模拟本文选用20m/亩、30m/亩,40m/亩,50m/亩,60m/亩,70m/亩,80m/亩,100m/亩,120m/亩等不同灌水定额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了模拟,模拟分两种情况,一种选择各生长阶段无雨情况下的15天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见图2和图3;另一种选择实际降雨情况按各阶段的实际天数模拟,模拟结果见图4.

(1)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棵间蒸发所占灌水量的比例(耗水比例,下同.)逐渐减小,而深层渗漏所占灌水量的比例则逐渐增大,但二者之和总存在一个最小值,相应于此最小比值的灌水定额,即为最省水的灌水定额,对应于不同生育阶段其灌水定额亦不同,分别为60m/亩,50m/亩,和40m/亩(见图2).

图2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定额与耗水关系

(2)在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层内储水量,棵间蒸发量变化较小,主要变化为深层渗漏量,以1m土层为例,60m/亩与50m/亩两种方案比较,储水量之差、棵间蒸发量之差,深层渗漏量之差在不同生育阶段分别是出苗至拔节阶段为5mm,0.75mm,9mm;拔节至抽雄阶段为3.5mm,0.15mm,11.02mm;灌浆至成熟阶段为4.5mm,0.015mm,10.5mm,说明灌的越多,渗漏的越多,多灌是无益的

(3)考虑的土层深度不同,最省水灌水定额的值也不同,以灌浆至成熟期为例(见图3),对应土层深度为120cm,100cm和80cm的省水灌水定额分别为50m/亩,40m/亩和30m/亩.夏玉米的有效根深最大可达到100cm,本文模拟计算时平衡区(土层深度)选用100cm.

图3不同下边界条件下灌水定额与耗水关系

(4)降雨量较多的年份如平水年和丰水年,棵间蒸发与深层渗漏之和所占灌水的比例随灌水量增加虽单调缓慢递减,不存在一个最小值(见图4),这是因为棵间蒸发在水份较多情况下,随着供水量的增加不再变化,深层渗漏占供水量的比例变化也不大,但在灌水定额为40m/亩是一个变化快慢的转折点,所以可把省水灌水定额选为40m/亩.

图4不同水文年耗水与灌水定额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康绍忠.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3康绍忠.无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玉米田水分循环过程的动力学模式及应用.水利学报1993,(5).

4康绍忠,张富仓,刘晓明.作物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分摊系数的计算方法.水科学进展1995,(4).

5GenuchtenRV.Calculatingtheunsaturaetedhydraulicconductivitywithanewclosedformanalyticalmode.1.W.S.salinitylaboratory.1978,(9).

6AllenRG,SmithM,PerierA,andPeriraLS.Anupdateforthedefinitionofreferenceevapotranspiration.ICIDBulletin1994,143(2).

7ChildsSWetal.Modeofsoilsalinityeffectsoncropgrowth,soilsci.soc.Am.,1977.

8KoolJBetal,HydrusV3.31,U.S.Salinitylaboratory,1991.

AstudyonfieldsoilwaterbalanceforsummercorninnorthChinaplain

LiuQunchang

(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Research)

XieShenchuan

(TsinghuaUniversity)

第4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流生态功能水文变化生物学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近来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和公众对于大坝建设对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影响“存在性”基本认可,但对影响“程度”认知相差甚远!争论体现了: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度”的衡量,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与不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矛盾,以及由于目前理论与现状资料缺乏导致的大坝建设的“真实生态影响”难以搞清等问题。

淹没、阻隔、径流调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大坝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评价这些影响并提出缓减措施,是未来水利水电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认识河流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评价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概要介绍河流生态功能与水文过程的生态效应,以期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一、河流的生态结构

河流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连通性是评判河道或缀块区域空间连续性的依据。高度连通性的河流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动物和植物的运动等非常重要。

从横向上讲,河流宽度指横跨河流及其临近的植被覆盖地带的横向距离。影响宽度的因素有:边缘条件、群落构成、环境梯度以及能够影响临近生态系统的扰乱活动(包括人为活动)。连通性和宽度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

二、河流生态功能

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等方面。

1生态功能-栖息地功能

栖息地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能够正常的生活、生长、觅食、繁殖以及进行生命循环周期中其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栖息地为生物和生物群落提供生命所必需的一些要素比如空间、食物、水源以及庇护所等。河道通常会为很多物种提供非常适合生存的条件,它们利用河道来进行生活、觅食、饮水、繁殖以及形成重要的生物群落。

河道一般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的栖息地结构:内部栖息地和边缘栖息地。内部栖息地相对来说是更稳定的环境,生态系统可能会在较长的时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边缘地区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边缘栖息地处于高度变化的环境梯度之中。边缘栖息地中会比内部栖息地环境中有着更多样的物种构成和个体数量。边缘地区相当于对其内部地区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边缘地区也是维持着大量动物和植物群系变化多样的地区。

栖息地功能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连通性和宽度的影响。在河道范围内连通性的提高和宽度的增加通常会提高该河道作为栖息地的价值。河流流域内的地形和环境梯度(例如土壤湿度、太阳辐射和沉积物的逐渐变化)会引起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变化。宽阔的、互相连接的,并且具有多样的本土植物群落的河道是良好的栖息地条件,通常会发现比在那些狭窄的、性质都相似的并且高度分散的河道内存在着更多的生物物种

2通道作用

通道功能作用是指河道系统可以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流动的通路。河道由水体流动形成,又为收集和转运河水和沉积物服务。还有很多其它物质和生物群系通过该系统进行移动。

河道既可以作为横向通道也可以作为纵向通道,生物和非生物物质向各个方向移动和运动。有机物物质和营养成分从高处漫滩流入低洼的漫滩而进入河道系统内的溪流,从而影响到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食物供给。对于迁徙性野生动物和运动频繁的野生动物来说,河道既是栖息地同时又是通道。生物的迁徙促进了水生动物与水域发生相互作用(例如:鲑鱼溯河产卵的迁移活动。产卵期间溯河到达河流系统上游地段的那些产卵的和垂死的大量成熟鱼种为河流提供了营养物质输入和促进生物量的增加。因此,连通性对于水生物种的移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河流上游源头地区从海洋中获得营养物质)。

河流通常也是植物分布和植物在新的地区扎根生长的重要通道。流动的水体可以长距离的输移和沉积植物种子;在洪水泛滥时期,一些成熟的植物可能也会连根拔起、重新移位,并且会在新的地区重新沉积下来存活生长。野生动物也会在整个河道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通过摄食植物种子或是携带植物种子而造成植物的重新分布。

河流也是物质输送的通道。结构合理的河道会优化沉积物进入河流的时间和供应量以达到改善沉积物输移功能的目的。

河道以多种形式成为能量流动的通道。河流水流的重力势能不断的雕刻流域的形态。河道可以充分的调节太阳光照的能量和热量

进入河流的沉积物和生物量在自然中大部分通常是由周围陆地供应的地方,河道的宽度是非常重要的。宽广的、彼此相连接的河道可以起到一条大型通道的作用,使得水流沿着横向方向和河道的纵向方向都能进行流动。狭窄的或是七零八碎的河道中常常受到限制。

3过滤和屏障作用

河道屏障作用是阻止能量、物质和生物运动的发生,或是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允许能量、物质和生物选择性的通过。河道作为过滤器和屏障作用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最大程度的减少沉积物转移,常提供一个与土地利用、植物群落以及一些运动很少的野生动物之间的自然边界。

影响系统屏障和过滤功能作用的因素包括连通性(缺口出现频率)和河道宽度。一条宽广的河道会提供更有效的过滤作用,而一条相互连接的河道会在其整个长度范围内发挥过滤器的作用。沿着河道移动的物质在它们要进入河道的时候也会被选择性的滤过。在这些情况下,边缘的形状是弯曲的还是笔直的将会成为影响过滤功能的最大因素。

物质的输移、过滤或者消失,总体来说取决于河道的宽度和连通性。在整个流域内向着大型河流峡谷流动的物质可能会被河道中途截获或是被选择性滤过。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可以被植物的地下部分以及地上部分滤过。

河道的中断缺口有时会造成该地区过滤功能作用的漏斗式破坏损害。例如,在沿着河道相互连接的植被中出现一处缺口,就会降低其过滤功能作用,集中增加了进入河流的地表径流,造成侵蚀、沟蚀,并且会使沉积物和营养物质自由的流入河流之中。

4源汇作用

源作用是为其周围流域提供了生物、能量和物质。汇的作用不断的从周围流域中吸收生物、能量和物质。

河岸一般通常是作为“源”向河流中供给泥沙沉积物。当洪水在河岸处沉积新的泥沙沉积物时它们又起到“汇”的作用。在整个流域规模范围内,河道是流域中其它各种斑块栖息地的连接通道,整个流域内起到了能够提供原始物质的“源”和通道的作用。

泛滥平原植被的源汇功能作用:通过减缓或是吸收洪水从而降低下游洪水泛滥;在洪水来临时期保持了沉积物和其它物质防止流失;为土壤有机物质和水生有机物质提供了来源。

生物和遗传基因方面的“源”/“汇”集养的关系非常复杂。小的森林斑块地带可以被看作是“汇”,这些区域会通过使这些物种不能在此地区得到很好的繁殖而导致它们的物种数量和遗传基因多样性减少。相比较而言,大型森林地带具有足够的内部栖息地,就能维持鸟类成功的繁殖从而成为能够提供更多个体数量和新的遗传基因组合的“源”。三、水文过程的生态学效应

河川水流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比如快与慢,深与浅,急流与平缓,以及洪峰与低峰流量等。这些水流特征能够影响到大量河流物种的微型和大型分布模式。很多生物对于水流速度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它表示了传送食物和营养物质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也限制了生物体继续生存在河流段落中的能力。一些生物也会对于水流的时间变化作出反应,可能会增加死亡率、改变可用的资源以及打破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河流中的水流速率决定了水中浮游生物是否能够生长并且维持它们自身的发展。河流中水流速率越慢,其中生长在岸边和底部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外形就会越接近静水中的模式。

丰水期高流量对很多物种迁徙时间和许多鱼类产卵会起到提示作用。高流量也能对河床物质提纯和分类并且冲刷积水区。极端的低流量或许会限制幼鱼的产量因为这样的流量经常发生在新苗补充和生长时期

1水流动态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过程

(1)水流是河流生境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生物组成的决定性因素,水流动态的改变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改变了栖息地,而且影响了物种的分布和丰度以及水生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河流的流动影响了:河道的形状、大小和复杂性,支流和三角洲的形成,浅滩、激流、深潭和净水区域的分布,基质缀块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食物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主河道与漫滩的相互作用特征。河流和漫滩的生物已经适应了这种复杂多变的生境格局,生物多样性常常与生境的复杂性直接相关。大型流域生境的多样性一般较高,因此也比小流域支持了更多的水生生物。

(2)水生生物的完成生长史直接响应与天然水流动态,流动特征对塑造生长史产生主要的影响,同时水流动态的改变会导致土著物种多样性的丧失。许多研究表明,降雨与径流的依时变化是河流和湿地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命循环的主要驱动。

(3)维持河流纵向和横向的连通性对于许多河流物种种群的生命力是非常必要的,纵向和横向的连通性的丧失会导致种群的隔离以及鱼类和其他生物的局部灭绝。

(4)水流动态的改变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2水文特征变化的生物学效应

长期的水文动态与生物的生长史相关,近期的水文事件对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影响,现状水文特征主要对生物的行为和生理有影响.

(1)流量与频率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频繁变化:增加冲刷,敏感物种丧失;破坏生物生命循环

流量稳定化:改变能量流动,外来生物容易入侵;导致生物局部绝灭、威胁土著物种、改变种群组成;减少水和营养物质进入河漫滩,导致植物:幼苗干化,植物种子扩散条件变差

(2)来水时间的改变对生物的影响

季节性高峰流量的丧失会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和迁徙激发因素中断;鱼类无法进入湿地或回水区;改变了水生生物的食物网结构;岸边植被复原能力降低或消失;植被生长的速度减缓

(3).来水时期对生物的影响

长时间的小流量导致水生生物聚集;植被减少或消失;植被的多样性消失;植物生理胁迫导致植物生长速度较低;导致地形学的变化。

改变淹没时间会改变植被的覆盖类型

延长淹没时间:植被功能发生变化;对树木有致命的影响;水生生物的浅滩生境丧失。

(4).变化的速度对生物的影响

陡涨陡落导致水生生物被冲刷或搁浅,洪水的暴落导致生物幼苗种群不能建立。

结语

河流的生态功能的认识是评价大坝与河流作用的基础,本文对河流的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进行了概要介绍,对水文过程的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坝建设导致的阻隔、淹没、水文调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研究亟待深入,在未来的研究与工程建设中,建议:

(1)重视大坝环境影响,加强生物与非生物学科的交叉研究,强化生态水文学研究与发展

第5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美、创造美并享受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美包含和谐、智慧、至善三个层级目标,从和谐的角度看,实现人水、人际、人事和谐,是现代水利的基本内涵及客观要求;从益智的角度看,营造和美文化,打造完美的制度规范,是创造和谐水利、和谐人事的前提条件;从至善即促进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校角度看,促进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是水利人事人才工作的基本宗旨;从水利建设方面看,统筹协调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发展的关系,建造天人合一的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美学功能的现代水利工程,是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更是对广大水利工作者美学素质的要求;围绕和谐、智慧、至善三个层级目标,统筹协调人水、人事、人际关系以及水利科学发展与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成就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之美与成就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之美的双赢目标。因此,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研究,积极推进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必要。

人事人才学与美学的联系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追求美是一种文化,千百年来,人类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伟大实践中,极大丰富了美的内涵。尽管人事人才学与文化及美学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基于人类劳动建立起来的人事人才学与文化学、美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是人事人才学与文化美学关系的纽带

马克思指出:“人类劳动不仅遵循劳动的一般规律,并且还遵循着‘美的规律’。”这一观点,不仅为美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肯定了美学与人事人才学的必然联系。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培育审美文化,倡导人才美,可以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精神,促进全社会逐渐形成人才强国的共识。从美学的角度看,美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是认识美、创造美和感受美的前提。劳动不仅是感受美的条件,也是创造美的前提。从人事人才学的角度看,遵循劳动规律,开发人的智慧,优化配置和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是人事人才学的主要任务。我国科学人才观还提出: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本质。可见,劳动三者联系的纽带。

2以人为本是对人事人才学及文化美学的共同要求

美学与人类相因而生,相伴而行。美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同时也必须服务于人类的审美活动。离开人,离开人类劳动,美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和社会价值。从文化的角度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人事人才学角度看,以人为本是现代人事人才学的本质要求,是科学人才观的前提。因此,以人为本是对三者的共同要求。

3增进人的智慧是人事人才学及美学的共同任务

从美学的角度讲:智慧是美学的内涵之一,没有智慧就不可能创造美。同样,美具有愉悦心灵,启迪智慧的积极作用,益智理所当然成为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意志的集中反映;从人事人才学的角度看,人事人才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组织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要求使之不断增进智慧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贡献聪明才智。因此,不断增进人的智慧是三者的共同任务。

4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人事人才学及美学的共同目标

至善是美的最高形式,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善是美学所倡导的思想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它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至善即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是人事人才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至善即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三者的共同目标。

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的目标任务

美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美学思想对许多学科建设都有积极指导意义。如建筑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等等。按照美学的基本原则,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1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有利于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为水利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设计,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全面准确评估水利人事人才工作的美学状况的基础上,围绕服务水利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依据美学精神、思想和原则,实事求是地对水利人事人才工作进行美学规划与设计,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坚持系统规划原则。水利人事人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美学设计同样要坚持系统规划原则,通过系统规划与设计,以确保水利人事人才工作的目标宗旨、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工作程序等诸多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美的要求。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美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事人才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同时也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改革。因此,制定各项政策必须考虑最广大水利人基本利益,即便对个别或少数人,也不要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四是要坚持与人为善原则。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意向的事物言之善,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人产生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因此,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必须把与人为善置于重要位置,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要体现与人为善精神,以营造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温馨的工作环境。

五是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原则。美具有整体性,局部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只有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才能确保事物整体的美即真正的美。同时,从和谐、智慧到至善即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构成了美的层级目标体系,实现美的目标通常需要从下位目标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位目标推进,即需要分步实施。

六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形势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以保持水利人事人才工作的生机活力与美学感染力。

3目标任务

(1)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统筹人水、人事、人际以及全体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与水利科学发展的关系,积极营造焕发着美学光芒、融汇着美学思想文化内涵的和美的人水、人事、人际环境以及不断增进广大水利人聪明智慧和不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并催人奋进的政策制度环境,使广大水利人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欢欣喜悦地投入水利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最终实现成就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之美与成就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之美的双赢目标。

(2)重点任务

美包括和谐、智慧、至善三个层级目标。和谐是美的最低层级,和谐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内部个体或部分间的相互协调及适宜的比例关系,是对美的起点要求。美的中间层级是智慧,智慧反映人类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是创造美的前提。美的最高层级是至善,反映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应紧紧围绕和谐、智慧、至善三个层级目标,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一是科学规划和构建完善完美的政策体系。科学规划和构建完善完美的政策体系是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的必然要求。按从属地位划分,政策体系中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个类型。元政策即称总政策、总路线,在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是制定和实行其他各项政策的指针;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而制定的政策,是总政策在某一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连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具体政策是为贯彻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是针对特定具体问题所做出的政策规定。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必须确保处于统领地位的元政策符合美学精神,基本政策遵循美学原则,具体政策满足美学要求,以建立完善完美的水利人事人才政策体系,为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二是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基础。没有和谐就没有美,营造和谐环境是美育建设的基本条件,而和谐又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因此,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机制,形成人人奋力拼搏、不断追求卓越的良好的用人制度环境。在工作方式上,应从以“管”为核心的管理思维模式向以“理”为重点的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统筹协调好人事人际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事和谐;加强和谐团队建设,促进人际和谐;弘扬和谐文化、宣传和谐思想、营造和谐氛围。

三是以增进智慧为重点。智慧是创造美的前提,构造不断增进智慧和提高职业发展能力的制度环境是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的重点工作。在水利人事人才制度构架、政策安排以及工作机制上,要把是否有利于不断增进水利人智慧和不断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作为重点考量,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建立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为广大水利人不断增长智慧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拓渠道,提供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是以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至善即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美的本质要求,也是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的最高目标。在水利人事人才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以及工作实践中,要把促进全体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置于重要位置,统筹协调水利科学发展与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成就全体水利人自由与全面发展之美与成就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之美创造条件和提供政策保证。

保证措施

按照水文化建设要求和美学建设原则,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美学状况调查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应首先对现行水利人事人才制度及相关工作内容的美学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一是从水利发展的视角,评估其是否符合行业特点及水利跨越式发展要求;二是从人事人才工作的视角,评估水利人事人才工作是否符合人事人才规律;三是从系统的视角,评估现行水利人事人才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和统一;四是从美学的视角,评估水利人事人才工作是否符合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精神,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和谐、智慧、至善的基本要求。通过美学状况评估,以明确水利人事人才工作美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步骤方法。

2加强美学制度建设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更是人事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推进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必须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以及水利部水文化建设的要求,按照和谐、智慧、至美的美学精神,全面梳理现行水利人事人才制度规范,把优秀的水文化及美学思想,固化到水利人事人才制度规范之中,营造和美的水利人事人才制度环境,使水利人及广大水利人才能在和美的人事人才制度环境中全面发展,身心愉悦地为成就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之美贡献力量。

3抓好水文化及审美教育

抓好水水文化及审美教育,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首先,应把加强水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延伸到水利院校的学历教育之中,按照水文化与审美教育要求,完善现行水利院校的学科体系及课程设计,丰富审美教育内容,以培养具有美学素养、掌握美学知识的全面发展的后备水利人才;二是加强水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审美素养的水利院校师资力量;三是在对水利职工继续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加大水文化与审美方面的内容,在人才选拔、使用、考核评价等制度设计上明确文化品位及审美要求。

4积极培育和美文化

千百年来,水利人在治水实践中,不仅实现了和创造了水利人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也留下了诸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三峡及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一座座不朽的水利工程和美的印迹,铸就了“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行业精神,这些美的实践以及美的精神文化,成为促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开展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美学思想的宣传,积极传播、培育和谐、益智、向善的美学文化,为推进水利人事人才美学建设营造和美文化环境。

5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

第6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区县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保存本地区综合信息的基地和利用的中心,其馆藏质量的高低是档案馆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被档案界的同仁们所承认。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不尽如人意,致使很多档案馆的利用工作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笔者在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工作多年,本文拟就馆藏现状及优化馆藏的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现有馆藏看其结构的不合理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所保存的是本地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的档案。然而由于诸如建制时间较短及区县档案局馆多由区县委、政府档案科室发展而成等原因,使很多档案馆的现有馆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馆藏的结构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这些不合理性表现为:

一门类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存在着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笔者所在档案馆现有馆藏10万卷,文书档案占总数的6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8个区县档案馆的馆藏约110万卷,其中文书档案所占比重亦在65%以上。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从这个概念理解,档案除党政档案,即文书档案外,还应包括反映各机构、各部门主要业务职能活动的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文书档案收集得齐全完整,固然重要,但再齐全完整的文书档案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仍带有片面性。

二载体单一。走进各区县档案馆库房,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架架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而照片底片、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档案却寥寥无几。据笔者了解,纸质档案与非纸质档案在馆藏中的数量比是500∶1到100∶1之间,也就是说一个拥有10万卷纸质档案的档案馆,其馆藏非纸质档案只有200至1000个保管单位。

三内容单一。在以纸质的文书档案是馆藏档案主体的前提下,其内容的单一在所难免。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档案的内容是:党政会议记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的任免、职工的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等,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虽然也能了解一个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但对其中的某一项业务的具体开展与发展变化,则只能了解梗概,因为更深入、更详细的记录只能从这项工作开展时所形成的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中找到。

四玉石混杂。由于档案干部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以及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存在着很多质量上的问题,归纳起来有:1重份文件归档立卷问题:笔者曾在某档案馆的一个全宗内发现同一份请示,分别装订在三个案卷里;对同一个人的处分材料及调查材料,一模一样的卷多达6个。2保管期限划定过长问题:如某一次“运动”中,小组讨论会记录,被定为永久,翻开该卷一看,洋洋二、三百页,没有一点定性材料,这样的案卷被存为永久,就意味着要世世代代永远保存下去。3重复进馆问题:包括A干部任免文件,区县委组织部存一份,被任免的干部所在单位也存一份,且都是永久保存。B各单位党组织情况和干部年报,各单位的存为永久,上报到区县委组织部或人事局的被存为长期,十年后同时进馆。C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需要遵照执行的文件,这类文件按规定应存为长期,本地区的几个单位同属一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十年后,档案馆就不可避免地要收进同一份文件若干件。

上述问题很多馆都存在,使馆藏质量大打折扣。

五信息陈旧。根据《档案馆通则》第七条中“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的规定,各区县档案馆所存档案应为10年前形成的,即馆藏信息揭示的是10年前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些信息作为历史记录,对今后了解和研究社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世人瞩目。试想,馆藏中的那些反映计划经济的历史记录,对今天的资产重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向股份制迈进能有多少帮助可以说档案信息陈旧是档案馆门可罗雀的症结所在。

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性,面对当今竞争社会对档案馆提出的挑战,我们认为区县级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它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翻开近几年的档案专业刊物,其中讨论怎样优化馆藏的文章不少,作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解决馆藏优化的对策提几点看法。

对策之一:走“特色”之路。地方综合档案馆因其“综合性”,馆藏内容难免“大同小异”。寻求本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档案馆的工作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所谓“特色”,应有二层含义。其一,是地方特色。即馆藏档案除应全面揭示本地区的历史面貌外,还应着重反映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都会有其独到之处,或工业生产,或农副产品,或文化教育,或科学研究,或自然资源,或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或风俗习惯……,将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就是这个档案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应该指出的是,一个地区的“独到之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档案馆收集地方特色档案必须及时了解动向,调整收集对象。其二,馆藏特色。这个概念相对“地方特色”而言。地方特色指的是馆藏档案能反映本地区的某一独到之处的特色,而馆藏特色是说,馆藏中某种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的特色。如:有的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的照片档案;有的档案馆拥有本地区党政机关及所属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变更了的印模档案;还有的档案馆建立了人物档案全宗,把本地区的知名人士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收集在一起,并为人物档案全宗开辟了一个专用库房。在实践中,地方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二者往往是互为依托,又互相补充,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馆藏特色,反之亦然。应该说走特色之路已是一条优化馆藏的成功经验。

对策之二: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高质量,而提高馆藏质量的办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馆藏进行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案卷。这项工作目前在很多馆尚未开展,是档案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做鉴定工作,馆藏量较小的馆应集中人力和时间,打一场歼灭战,经过鉴定,使馆藏案卷个个“货真价实”。馆藏量过大的馆则可分批进行,最好的办法是与开放档案的审查,或计算机录入的前处理工作同步进行,即在审查到期档案是否符合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同时,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在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的同时,分析其价值的有无及高低。对应剔除的案卷经手人签署了剔除意见后要有主管业务的局馆领导把关,对确应销毁的案卷分全宗按时间顺序造册登记并报请档案形成的单位批准予以销毁。这样做既提高了馆藏质量,也避免了具体业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交叉和重复。第二,严把进馆质量关,把重份文件立卷,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确以及重复进馆等问题杜绝在进馆前。前两项在实际操作时,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就能办到,而避免重复进馆则涉及到一系列有关业务的法规性文件的改动,完全杜绝还有一定难度。第三,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现有馆藏资源的开发途径有三:1做好开放工作。除馆内年满三十年的档案要按期向社会开放外,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将“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随时向社会开放。2做好编研工作。通过编研工作把散落在不同全宗,不同案卷的有价值的信息,分门别类编写成系统的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是馆藏中某类信息的集合,它所产生的利用价值和效益是哪一条单个的信息都无法比拟的,它使那些因先天不足如:立卷不科学,收集不齐全等后天又难以弥补的案卷质量得到“升华”。3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编制的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揭示着馆藏信息资源,建立起一整套馆藏档案检索体系,有助于馆藏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总之,走所谓“精品”之路,就是要在提高案卷质量和开发信息资源上做文章。

对策之三: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我们必须清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主要是区县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现实效用和历史价值远比不上中央、省级档案馆的高,社会的需要范围也小得多,这种因档案形成者的社会地位、重要程度、行政级别而造成的馆藏信息资源缺乏是档案工作者们无法改变的。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极好对策。首先,根据《档案馆通则》中对区县级档案馆接收时限在“10年左右”的规定,可以考虑对一些重点部门或机关的接收时间适当提前,其提前的“度”掌握在3-5年为宜。其次,应建立本馆的目录中心,将各立档单位室藏中未进馆的永久和长期保管期限的各门类档案包括未到进馆时间的和不在进馆范围的的目录集中起来。这样做可以通过档案馆的“中介”作用,使一些室藏档案提前产生社会效益。第三,收集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使之成为档案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这类资料包括:本馆根据馆藏编写的各种文件汇集和档案参考资料,其他部门或单位编写的与本地区有关的地方志、专业志、年鉴、统计数字汇集以及口碑性、传说性的文章、书籍。最后,在做好前三种的基础上,应该考虑走档案、情报一体化的道路。这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已有成功的例子,日本的一些公文书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第7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被人们去粗取精,演变成了现代建筑风水化,该文化涉及的范围也极为泛。现如今,随着社

的发展,人们需要将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与施工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推社会径

济发展,并且传承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就此为切入点,以建筑风水文化与建

筑设计与施工为课题展开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健词: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建筑设计与施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风水学的不断发展,风水文化己然传入到各个国家(包括中) 当中,并且得到了建筑学者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当中,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建筑建造设计的

风水问题,这就使得建筑风水学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风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建筑风水,并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认为“看过风水的房子必定会带来好运”。 由此看来,我们根据建筑风水学近年来的发展可以预测到未来的发展,使得中国建筑风水学在建筑工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建筑风水文化的作用

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一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其华地应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均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现代风水理一即地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以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

建筑风水学中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在中国建筑吏上享有崇高地位。随着时展,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逐渐进入了系统化的现阶段,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结合,形成了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更强的独特理伦体糸。如西方科学界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也在大力研究建筑风水学,在全球建筑科学界的努力下,西方人文科学也逐渐结合现代风水理论之中。

二,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东,南,西,北的应用

东--向东方,-座西方--兑宅,

西--向西方,-座东万--震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左是,--向东南,--座西北--乾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右是,--向西南,--座东亲--艮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左是,--向西北,--座东南--巽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右是,--向东北,--座西南--坤宅

正东-建康运,绿色正东方位关糸著居住者的建康。在这个区域放置茂盛的植物可促进家人的建康和长寿。属水的物品或山水画也有帮助,因为水可养木。

正西-子孙运,银色正西方关系子孙运势,五行属金,喜用色是白色,金色和银色,金属雕刻品。六柱中空金属风铃。电视和音响都很适合摆在此区域。由于土可生金,所以摆设白色花瓶或天然水品也有催化了孙运的功效。

西北方-贵人运, 白色强化客厅西北方位的能量, 有助于增加贵人运和人际关糸. 这个区域属金, 所以适合摆放白色,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饰品,例如金属雕刻品或金属底座附白色圆形灯罩的台灯。用红绳串六个古线或悬挂六柱中空金属风铃也可招引贵人运。

东北方-文昌运, 黄色如果有小孩正要参加考试. 最好注意这个方位的风水布局。这个区域属土,喜用色是黄色和土色。陶瓷花瓶等属土的物品适合用来增强这个区域的能量,天然水品也很效。

西南方-桃花运,黄色如果想增进婚姻或恋爱运势,那么客厅这个方位最为重要。西南方位属土,崔化的方法与东北方相同。在此处放置吊灯式的台灯可增加能量,促进夫妻关糸合谐;天然水品和全家福照片也有相同效果。

东南方-财运,绿色客厅的东南方的代表一个家庭的财位,五行属木,喜用色是绿色,所以在这个方位摆设属木的物品可有招财的效果。其中又以圆叶的绿色植物效果是最好。绝对不要摆乾燥花,因为阴气太重。

正北-事业运, 色和蓝色为客厅正北方位的布置, 正北方代表事业运, 属水行, 喜用色是蓝色和色。在这个方位放置属水的物品对居住者的事业运有帮助,例如缸,山水画,水车等,或者放置黑色的金属饰品也可以,因为金能生水。

正南, 声名运,红色正南方位布置好风水会为家庭带来声名和肯定,特别是负责生计的家长。喜用色是红色。适合悬挂凤凰,火鹤或曰出的图画,红色地毯或红色的木制装品-因为木能生火-也很合适。

在这个方位装设照明灯更可增加声名运,如果一定要在这个位置摆镜孑,务必要摆一面小境,因为镜子属水,而水会灭火,对声名运势不

三,建筑风水文化设计与鲁班尺应用设计的小四合院一16.2*13.11=212.38M2

上开间1+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2一489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添丁,一下,代表,占地利,一净框尺寸4470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3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一3480, 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1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2一楼间一241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一下,代表,占地利,天德,净框尺寸,1205一=上,代表,占天时,至,下,代表,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3一卫生间一108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一下,代表,占地利,典旺,净框尺寸,860=+上,代表,占天时,典旺,下,代麦,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

右进深4一4090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970一=上,代表,占天时,长,一=下,代表,占地利,喜,旺,=+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5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

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麦,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下开间1与上开间1,相同。

下开间2与上开间2,相同。

下开间3与上开间3,相同。

左进深1与右进深1,相同。

左进深2与右进深2,相同。

左进深3与右进深3,相同。

左进深4与右进深4,相同。

左进深5与右进深5,相同

层高尺寸,3.31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19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天德,

大门是非标尺寸M1双扇门一扇宽=610,一=上, 代表, 占天时, 益利, 下, 代表, 占地利, ,

大门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科,

M2单扇门非标尺寸,宽度,97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富贵,

高度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登科,

C1窗尺寸, 高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麦,占地利,迎福,

C1窗尺寸,总宽,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迎福,

C1窗尺寸单扇宽,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喜事,

第8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李白 道家思想 山水诗

一、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思想意识极其复杂,他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又受到道教庄子的影响,追求及时行乐;更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具有仗义杀人的游侠精神。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曾说:“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李白身上主要融合了儒、道、侠这三种思想,并多体现在他的诸多诗篇中,其中在李白的山水诗中,道家思想尤其突出,他自由、亲近自然、浪漫潇洒的追求,与道家的思想文化意识相照应,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性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一生正处于唐朝的辉煌时期,在文化上政府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多样化文艺创作,统治者自称为道家思想创始人李耳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推崇道家思想,文人士子普遍了解老庄思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李白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李白成长在蜀地,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自小就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并且在少年时期四处游历蜀地各处的道教圣地,结交了许多道士,其中有三位对其有深远的影响,分别是司马承祯、元丹丘和贺知章。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元丹丘是李白一生的挚友,他不趋炎附势的高雅情操时刻影响着李白的性格,现存赠元丹丘的诗就有十多首,而贺知章在与李白的初次见面时就称其为“谪仙人”。在这三位友人的先后影响下,李白的崇道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涨,壮志难酬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第二次游历,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转而投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入道,吞金服砂,以求精神上的超脱,麻醉痛苦不堪的灵魂。[4]他诗中追求个性自由,浪漫随性的风格,亲近自然的文字和在诗中描绘想象奇特的神仙世界多是以道家文化为思想渊源。

此外,李白的文学观也带有明显道家思想。其一,追求纯粹的自然之美。道家庄子在《庄子》中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而李白亦继承了庄子这一崇尚天地自然之美的思想,他明确指出诗歌创作应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原则,并且肯定了钟嵘的审美思想和魏晋南北朝谢灵运、谢眺等诗人的文学成就,认为诗篇创作主要以抒发个人的感情思想为主,要求情真意切,融入个人对事物的所思所想。其二,反对模拟之风。李白追求自然之美的文学理论与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清真和主张无拘束的审美思想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庄子主张艺术应顺人事“以天理四时,太和万物”,李白继承了庄子的思想,反对过度矫揉造作,认为顺应自然、顺应天性才可以创作真正的美。其三,主张语言的清新自然。李白的诗歌风格“似乎粗,似乎拙”,用简单的言词即可勾画美景,表达感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现思乡之情。而道家也推崇“以质朴为美,追求外观的本色、自然,内蕴的深沉醇厚”[3],李白认为创作可突破形式和诗词格律的限制,情感即来就挥毫直抒,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语言清新简朴,情真意切。

二、李白山水诗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文化

李白自幼接受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庄子的审美思想和道教崇拜神仙的信仰是奠定李白基本的诗歌风格、文学观的思想基础。他崇尚自然,追求本真,反对因循守旧的简单描摹,其诗豪放潇洒,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风格,都基于此种思想来源。道家主张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观念使道观多建在僻静优美的名山百川中,以求“在山川中静养修行,抛开凡尘杂念以达到与神仙会合。”的境界[1],李白半生流连于山水之间,在访道悟道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壮美,形成了他独特的山水情怀。因此,李白的山水诗多融合了道家思想,这些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推崇庄子的思想理论,在《李太白诗集》中可以看到李白曾多次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如《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引用了庄子中关于鲲鹏的典故,李白对扶摇直上九万里、尽情翱翔于空中的大鹏十分向往,可以说大鹏是李白对自由追求的化身。他对自由的追求使他不屑于做一个走科举之路的儒生,而是希望依仗自己的才情和社会声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受官场羁绊。而他对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李白将道家不拘于世俗观念的束缚,打破思想僵局,追求自由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诗中,[]并在诗中体现自己独立不羁的个性。

夸张的想象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夸张的想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而在他的山水诗中夸张的想象往往与神仙世界相关联,二者互相交融。李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政治腐败使李白在离开长安后不久便决意远离官场受篆入道,成为一个道士,而道教文化中美好的神仙世界则给予了李白极大的精神寄托,同时塑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李白把自然山水与道教中的神仙世界相融合,“将真境与幻境合二为一”[2],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和描写天姥山的奇景时神仙下凡的景象等,都体现了他的诗中奇特的想象和对乘风而去的仙人仙境的向往。

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并且超越自然之物,包容万象。李白曾说:“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大块”即自然,《庄子?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李白继承了庄子“大块噫气”,把自然中的声音、颜色、感觉等一切流动天成的东西融合。与其他盛唐诗人不同,王维的山水诗静谧悠远,带有参禅的味道;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则有一种农家气息,归于平淡,把景物概括化描写。李白没有局限于仅简单的描绘山水的神奇与美,而是突破自然事物,“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气象”[2],在李白心中瀑布可比拟九天之外的银河,山岳可随平野尽,云间可生结海楼,“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答俗人》)他可以把山水万物融会贯通,笔下景物随着作者心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李白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会着重描写主体“我“与自然的互动,把主体精神寄托在山水中。如“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还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F弹琴》),“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这些诗句中,都有李白与自然之物的互动,突出了主体的“我”看自然的感受,王维或者是孟浩然的诗描写景物或者为了渲染气氛,衬托作者自我感受,或是纯粹的写景,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带有几分生动和随意,他不仅限于山水本身,而是自带有潇洒豪迈之气,融汇天地万物为我所用,并且把自然界中的景物看作是与人平等,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在盛唐诗坛中李白的山水诗因此而显得清新脱俗,雄阔大气,别具一格。

山水诗是李白创作比较多的种类,其中所具有的追求自由、拥有夸张的想象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还有人与自然交融互动这些特征,追溯到本质上都是道家思想文化,特别是庄子的思想作为其的思想渊源。道家思想文化不仅对李白的诗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在无形中使他建立了不惧世俗束缚,追求人格独立和不羁的性格特点。它与儒家思想和游侠精神一起融合成为李白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识中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展永福. 论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D]. 青岛大学 2008

[2]季美含. 道教思想对李白人格及诗文创作的影响[J]. 时代文学(上). 2010(06)

[3]李天铭. 论李白诗歌中的儒、道文学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2)

第9篇:水文化论文范文

信息化是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运行的最主要特点,从水利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是影响管理的核心要素。由于上述两者在不同阶段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所涉及的信息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系统必须包括工程资金使用、工程预期效益等内容,实现跨组织、跨地域的运转与协作的基础性内容。水利工程中各个要素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信息化系统必须满足管理重点的发展趋势,涵盖组织管理、资源调配、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内容。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设计讨论

水利工程管理围绕建设组织、社会群体(居民及企业)、政府部门三方面开展,本文以此为基点,提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为主题的计算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

2.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本文中基础设施层主要分为网络设备管理与公共设备管理。对其中具体功能要素进行统计。信息、远程登录管理、自动化办公、工程数据统计是基础服务层的主要功能类别,同时,为保证虚拟网络与可以将园区(施工地)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整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信设备(外部网络)为中心建立通信设备与服务器、计算机设备的单向联系,在保证能接收信息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

2.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用于存储、管理系统中的各项数据资源,并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流通。数据资源层是提供数据支持、协调各项数据关系的关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建立数据资源层中,首先要对基础设施层提供的数据(网络资源、数据库硬件资源)进行物理集中,并在数据资源层将上述两者进行逻辑集中,通过结合两者建立独立的数据层;其次,当数据层建立之后,建立数据资源储备(备份)系统与在灾难恢复机制;最后,完善建立管理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的数据接口,为数据连接奠定基础。

2.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属于集合应用系统,通过向用户提供需求数据,并提供可实现水利工程信息交换流通的工作平台实现业务的功能。在建立业务应用层过程中,应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业务要求,动态管理、升级应用系统。本次研究中业务系统主要由多个异构平台组成,其数据流通、共享主要由数据资源层实现。从业务应用层的具体功能来看,主要应用于设计勘察、施工进度监控、基础资源调控等与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相关的内容。同时,质量监督、信息管理、跟踪管理等内容也可由业务应用层实现。

2.4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包括客户登陆窗口、流动信息服务管理、信息交流等内容。服务层主要功能为对应用系统身份识别信息、流通管理信息进行剥离、重构,为客户实现单点登录、多种应用提供可能。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