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精选(九篇)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

第1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一、用人单位调研及结果分析

站在社会新时代的今天,从事水利相关方面的人员也应具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与研究性人才,在教学培养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定位,力求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2]。为探索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以下称“我系”)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水利系统(含水文领域)的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共发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过对73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水文人才培养定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

调研发现,水文领域需要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并具有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能从基层工作做起,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这种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才满足现代化水利事业的需求。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练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工程局工作,从事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工作。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设置系统的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与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完成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无缝对接。

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为培养基础雄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竞争意识的专业人才,在总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系以传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为主线,加强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实际中应用水文与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系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断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掌握。我系将相关智能软件引入教学课程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软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工程实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我系也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3],进行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学习过程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针对水文测验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综合多途径培养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综合考虑水文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能力培养,构建理论与教学体系相互呼应,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实用性,兼顾社会发展的前沿性,与工程项目、教师科研、毕业生就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实例教学、框图教学和水文水资源相关软件的介绍与应用,增加课堂报告与讨论次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文文献能力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国外视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采用精讲多练、案例教学、启发与引导、提问与讨论等方法[4];而对于新的理论和技术,课内着重启发、引导,课外指导学生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硕(博)士毕业论文、专著等,加深学生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内学时紧张的问题;吸收、借鉴国外水文教育经验和优点,聘请水文专家开课或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定期播放生产录像,将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第2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迁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新兴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注重水环境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点,大部分地区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加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并逐步明确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分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质指标大体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应有所了解,熟悉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知识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有其基本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分解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相结合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还会造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知识

    水质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模拟水质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变规律。水质模型可以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际中采用得比较多。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质模型的建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验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而不能大力发展污染比较大的工业,这样便造成了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要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处理水争端时,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强实践,提高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知识实践内容较少的现实,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运用。

    (一)适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根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分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生产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生产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达到基本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拟由零维和一维逐步发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发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拟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拟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发展到大气—水体、水体—沉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换、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加入,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还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使模拟结果可视化。通过建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养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调查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比较重要的一次实习。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的水文与水资源知识对一个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其涉及的内容较多。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小流域调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污染的调查,如流域内点源、非点源的调查,上、下游水污染的关系。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关系,如分析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保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等。

第3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 水文与水资源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48-01

一、进行基于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专门培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人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但是,当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弊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老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带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我们改革要与本专业的特色具体的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影响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个问题

1.现代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这也就引出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水文与水资源行业的需要,也为了帮助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建设能够有时俱进,我国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生综合要求也正在逐步提升。作为在毕业之后要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就必须在学校内部学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掌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技能,充分的学习到一些使用的技巧。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学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进行对学生的培养的模式过于重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理论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因此,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培养水文与水资源人才的重要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基地之一,我们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应该紧紧联系社会。当今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学生必须要让自己不断前进;再次,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水文与水资源行业是遍布全国各地,水文与水资源业人才需要有熟悉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技能技巧,因此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最后,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文与水资源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大部分的工作开展都由水文与水资源来进行,一名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懂水文与水资源,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水文与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按水文与水资源岗位特点构建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结构

在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之中,要牢牢的把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点,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注意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现代化手段,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并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主要思路。根据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进行改善:首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教程的设定过程之中,充分的对内容进行把握,对于那些已经有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有些课程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还有些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诸如此类的课程便可以删去或相应的减少课时;第二,可以将某些重复的课程合为一体,例如有些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内容有部分重复,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就要取其精华之处,将其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一门课程;第三,要跟据目前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对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知道,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选取那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2.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能力培养很强的专业,所以我们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学时,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务必使实践教学实践占到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从水文与水资源企业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到水文与水资源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总之,学校要培养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国家给予的办学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高校还不能具备提供学生实习和训练的基地。于是,校企结合模式应运而生,而这种学校与社会企业真正合作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措施,刚好解决了学生无实习基地的困境,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高校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的一大趋势。

3.改革成绩考核办法

为了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考核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摆脱传统的考核过于重视对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桎梏,全面的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来说,就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全面的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实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解决,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提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进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就业方向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主要课程自然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第5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年至2010年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活动,使水利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秀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系统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使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率达到100%。重点在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培训10万名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紧密结合各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需要,紧跟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分专业领域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领域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培训机构网络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按照归口管理、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人事部门和水利部门在知识更新工程中的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落实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各项任务。

三、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开展公需科目和水利基础科目的培训

按照人事部的统一要求,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学习。同时,结合水利行业工作实际,开设具有水利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科目,由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选修。水利基础科目分为水利综合知识和水利法律法规两大类。水利综合知识主要包括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及其实践、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水权与水市场理论、水旱灾害及防治、国内外水利发展概况及先进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经验、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水利建设主要成就、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内容。水利法律法规包括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可再生能源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河道管理条例、水利产业政策等法律、政策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水利基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分领域开展水利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根据水利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水利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规划设计领域:包括水资源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流域和区域水利概况;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及要求;环境评价、水工程规划同意书、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和资本金测算方案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各种水利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规范、规定和办法;国际先进的水利规划设计理论、理念和方法等内容。

2、水资源管理领域:包括水资源概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法制,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需求分析与节水、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水资源管理经济运行机制等内容。

3、建设管理领域:包括水利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评价;监理法规、监理理论、合同管理;造价理论、造价管理体系、投资控制;工程管理理论等内容。

4、水土保持领域:包括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理念、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的内容与要求,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汇总的技术与方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综合防治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等内容。

5、农村水利领域:包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泵站技术与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灌区现代化管理、改造技术、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信息化建设、量水技术等;农田灌溉方法与技术、田间节水技术与工程管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泵站更新改造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及泵站电器设备新技术等内容。

6、防汛抗旱领域:包括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理念及实践、我国防洪减灾历史与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国内外防洪减灾先进经验、防汛抗旱新技术新材料及应用、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建设、洪水资源管理、洪水风险理论、洪泛区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7、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领域:包括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方式及特点,水能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河流综合利用与梯级开发,水能资源的开发许可和市场化配置,我国水电开发的设想和部署;农村水电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农村水电站管理,农村配电网建设与管理,电力通信系统,农村水电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农村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及其相关科学决策方法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等内容。

8、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领域:包括水文监测新仪器、新技术;水质监测技术与应用,水质信息处理与评价;水文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洪水预报技术;国内外通信业务新技术、新方法,水库、蓄滞洪区、山洪预警、应急通信相关技术;信息化建设;气象新技术与新领域;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等内容。

9、水利移民领域:包括水利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水利移民工作方针、政策,国内外水利移民实施概况及管理经验、水利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移民安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监理、监测评估、信息管理、移民统计、库区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和资金的稽查审计及典型移民安置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主要方式:

1、研修培训。人事部和水利部每年在水利系统举办1~2期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级研修班,并纳入人事部"653工程"整体培训规划。水利部每年选择1~2个专业领域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示范性高级研修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各流域机构和直属单位每年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举办20~30期专题培训班。各地水利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根据本地区水利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本地区内有计划地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

2、网络远程培训。大力发展水利远程网络教育,依托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

3、工作实践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实践锻炼,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4、在职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个性化的自选科目,进行在职自修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1、人事部、水利部共同负责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中国科协参加;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举办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水利部组织制定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培训大纲。

2、地方各级人事部门会同水利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办法;制定本地区相应制度和规定;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地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活动;组织举办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3、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等单位承担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承办水利部示范性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等工作。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承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活动,按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在培训实施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制度建设

1、实行统计登记制度。委托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按照人事部实施"653工程"的统一规定,利用"中国水利人才网"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和管理,并将统计结果及进展情况定期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

对参加人事部、水利部主办的高研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统一颁发《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对参加水利领域"653工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联合颁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

水利部直属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上述"653工程"培训的学习情况应记入《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各单位人事(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年终应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情况记入本人学习档案,并统计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与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起来。地方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当地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要求做好培训登记工作,并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习学时达标情况列入年度统计内容,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继续教育主办单位或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应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登记,建立完善培训档案。

2、建立项目论证制度。水利部各流域机构、直属单位要组织专家对拟开展的"653工程"的主要项目、科目指南、培训大纲、教材课件等进行评估论证。"653工程"重要项目要及时报人事部和水利部,并在人事部网站、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网以及中国人事报、继续教育杂志上公开。

3、建立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由全国"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653工程"水利领域的培训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人事部、水利部不定期地对水利领域"653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施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及时反馈"653工程"运行的情况和问题,按照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施教能力与水平。

(三)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水利部将组织编写、开发适应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课件及培训教材。各地区和有关培训机构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选择并开发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培训课程。认真抓好师资(库)建设,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师资队伍。组织专家、专兼职教师进一步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

(四)经费

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项目倾斜。

人事部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对水利领域"653工程"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纳入人事部整体培训规划的高级研修班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水利部将对每年确定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拓宽继续教育经费渠道,大力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施教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学员自愿参加的培训活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可以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节约高效地完成知识更新工程各项工作。所有收费培训项目须报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批,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其他

1、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参加包括"653工程"在内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积要求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2、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人事部门要把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培训的情况作为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并和人员的岗位聘用与工作使用结合起来。

3、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水利领域"653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653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五、实施步骤

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年起到2010年逐步推进。

(一)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部署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拟定科目指南。除结合人事部公需科目培训要求,组织开展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培训外,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开展水利综合知识和法律法规基础科目的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每年重点选择1~2个专业领域和3~4门基础科目,辐射带动其他专业领域,开展一定规模的更新知识培训,稳步推进整个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作。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建设一批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扶持一批优质的施教机构,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第6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

1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自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15号令)开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11年来。水利部通过“论证资质管理”、“审查工作管理”、“论证导则”等文件的推出,使论证工作逐步完善。论证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事纠纷出现。论证促使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处理好与公共资源——水的关系,既保障了建设项目水量和水质可靠性、安全性,又使建设项目用水需求控制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的范围内,保证了水、生态和环境不受大的影响,发挥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

2 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

一些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往往把水、电、路三通作为招商条件,一些用水多、污染重的项目被冠以“市长工程”“县长工程”,阻止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水利部门作为政府属下的职能部门,有法不能依,执法不能严。目前各地的用水建设项目很多,但真正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大多是发改委审批过程中要求必须有水资源论证的重点项目以及石油、铁路等与地方政府部门不存在直接隶属关系的项目、个体老板的项目等没有一个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论证工作发生矛盾时,只考虑经济发展因素。部分领导干部水资源保护意识低,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

2.2 项目业主对论证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目前相当多的业主对水资源论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论证仅仅是立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刁难建设单位的一个借口,给论证单位论证和编写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比较短、经费较少,使论证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

论证单位和论证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论证合同后,不仅应为业主负责,更应该站在国家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为水的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负责,为公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

2.3 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缺乏,论证宏观依据不充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但是目前许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还没有做出,要加快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全流域和各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根据流域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制订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布局和流域水资源基础条件相适应、项目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以及水资源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2.4论证依据变化导致失真

水资源论证必须对建设项目用水工艺、排水处理深入了解。业主提供的基本资料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的项目用水量和用水工艺流程;确定的厂址及取排水口位置;客观全面的河势和水文地质条件;废污水退水影响要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水生生物现状及影响分析;附近用水户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等。现实工作中业主往往不能提供论证工作必需的基本资料,或提供的资料达不到要求的情况 论证人员必须想办法收集,否则,论证深度很难达到。

2.5项目论证专家现场查勘工作较少

水资源论证是审查项目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节水和保水等多个方面的合理性,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重点是审查报告的文字、数字,但也要增加论证专家的现场调研工作,尽量让专家到现场进行查勘,详细了解报告所叙述内容的可靠性。

2.6 重视取水轻视退水

工业企业和生活用水(水厂、水源地)等取用水量较大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取用水工程,必须有充分的水平衡数据作支撑。但是许多论证报告中的水平衡测试数据经不起推敲和实践检验。

取水和退水对周边的影响都是水资源论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水资源普遍缺乏的地区,这些地区供需矛盾突出,新建、改建、扩建水源地对原来的取用水格局将产生影响。许多项目取水影响分析相对退水影响论证的难度低,所以许多报告的退水影响论证不充分,影响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7 论证区域范围规定模糊

由于没有统一的论证范围,评价河段或项目影响河段的范围由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到几百公里。这样对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论证的深度往往不够。如果没有一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分析,仅限于项目是否有可靠的水源,这只解决了建设项目的问题,没有解决公共水资源是否安全的问题,而后者对于项目及周边用水户对区域水资源累计影响和水环境累计影响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论证工作。

3 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建议

随着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一定会逐步规范,一定会成为优化流域及区域间水资源配置,加强取水许可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平衡和安全,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武器。

3.1 加强水资源论工作的宣传力度,完善相应措施,落实领导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依照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适度确定建设项目发展速度。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耗水少、污染小的工业,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现有耗水大的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以当前经济发展影响以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避免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失误,依法保护公共利益、取水户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

3.2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服从国家重大规划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要紧紧围绕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工业布局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来开展。在国家重大规划的指导下,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推进要充分考虑流域与区域之问的实际情况,做好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科学论证。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水事纠纷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3 严格管理论证单位及评审专家,保证论证的准确性

论证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审查审批制度,组织开展分口把关、研究问题、落实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写单位进行资质监管,对论证专家库进行严格审查、动态管理,对审批的文件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层层会签(由技术负责人审签,分管行政领导审定)。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做到每个环节专人负责把关。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依法加大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力度。

3.4 严格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写、审查工作和市场监管

在审查过程中,坚持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统筹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的相互影响,注重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相结合,考虑取水、用水和退水之间的影响,平衡流域与区域、用水与节水、生态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关系。要重点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现场勘察、取水分析、用水平衡、退水影响以及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关键环节的严格审查,确保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成果的科学合理。

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工作的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报告书编制的质量。

3.5 选择合理论证区域

应该根据论证内容的要求制定统一的评价范围,建议设定三个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即水文评价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和建设项目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间,分别作为水文评价、取水评价和排水评价范围。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分析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区域用水累积影响。如果项目所在流域或区域已经有水量统一分配或调度方案,则应该按统一分水方案进行取水评价。如果尚没有建立流域或区域水量统一分配方案,建议以建设项目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水资源三级分区或上下游各100 km左右范围作为用水参考评价区间。

3.6 建立论证回访与论证后评估制度

水资源论证为建设项目可研和科学审批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提供了依据,具有前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建成投产后取水、用水、退水情形如何,与论证是否一致,建立论证回访制度和论证后评估制度,用实践来检验论证理论的正确性,以反证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后评估内容建议包括建设项目背景,取水、用水、节水、退水实施评价,论证效果评价,涉水运行管理评价和结论等。通过论证回访和论证后评估,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论证策略,杜绝论证与实际脱节,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论证与评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第7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水利类专业学生人数多,课程资源相对紧张,包括教师人数不足,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训室不够,不能合理安排学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要求。课程资源的紧缺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和难以提高,这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共同问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学院现状条件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整体构成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材资源、习题、教案、视频、课件、工程案例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社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网站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基本资源

本专业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精品课程空间,及在空间展示的所有基本课程资源,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视频、试题库、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严格按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整理。

1.2特色资源

课程视频。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同时收集整理了一部分特色视频资源,这些视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渠道灌溉工程技术”、“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等系列教学视频资料,

工程案例。近年专业教师积极对外承担技术服务任务,在灌区续建配套、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节水灌溉技术、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配合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案例、工程图片,在教学上以真实的灌溉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为载体,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删减繁冗的理论基础教学,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很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开发。依托湖南湘水工程建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水总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桂阳县水利局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程序及行业规范等资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从专注书本环境走进模拟生产实训,或者直接参与真实的技术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工作实践能力。

1.3拓展资源

为从业后专业资格考证准备,给学生提供专业提升的空间,本课程资源注重后续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例如结合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开发相关练习题、模拟试卷等资料。除此之外,还提供当前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点

2.1挖掘开发现有的信息资源潜力

着重完善建设本专业职教新干线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空间,构建职教新干线空间网络教学资源库。完善学院网上资源检索系统和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各种图书与期刊信息和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等镜像站点信息量。

2.2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空间里根据教学设计中提出的资源要求开发课程文本图表素材资源、音频素材资源、图形图像素材资源、动画素材资源、视频素材、仿真软件素材、知识卡片等,课程素材资源能上传至职教新干线。

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以建设微课程,知识碎片化为手段,基于五分钟课堂的原理,对素材资源按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组合成知识卡片。课程的最小学习单元为知识点、技能点,按知识、技能点设置碎片资源,适用于正式学习、碎片式学习,适应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微学习的需要,同时碎片按课程、技能、岗位和知识、技能前后搭接关联等诸多元素设置碎片属性,便于组织正常课程教学,形成以行业企业为土壤、建设团队为根系、专业为树干、课程为枝杈、碎片资源为树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库。

2.3建设“五对接”特色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水利水电工程典型工程案例,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流程,概化为学习和实训项目,建设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资源素材,实现学习与生产零对接,确保资源库具有实用性。

2.4建设翻转课堂品牌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学视频里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和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学生看完教学视频后,设置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对教学视频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完成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创设学习工作情境,利用协作、会话等要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活动质量。一般流程如下: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通过翻转课堂学习使学生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师点拨解惑有效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第8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1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培训的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指出了水利事关全局的重要基础地位,并提出要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中也提出要加强基层水利队伍的学历提升和专业素质的培训。2012 年《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战略目标。

1.2 水利行业需求

水利人才队伍素质是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水利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而水利系统职工人数多,分布广,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偏低,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缺乏,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高层次追加教育要求迫切。

1.3 服务平台支撑

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人社部实施了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推荐,河海大学申报获批成为江苏省高校第一家授牌单位,围绕涉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社会工作、海洋等五个重点领域,承担部级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2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培训的优势

河海大学作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为水利行业培养培训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作为水利水电行业高等教育的领军学校,河海大学在2012年的学科综合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以95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全国第一,支撑及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及支撑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前十。特色优势学科和拥有的学科实力足以支撑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相关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2.2 具有广泛的行业合作基础

河海大学与全国水利水电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建立的合作发展委员会会员单位覆盖了全国各大流域机构、水利水电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荐单位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也是水电开发的领头企业,河海大学在与其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上述领域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具有显著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2.3 具有丰富的继续教育经验

河海大学拥有完善的学历继续教育,同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具有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直致力于水利水电行业人才的培训。依靠优秀师资队伍、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经验、以及培训软硬件设施、现代远程培训手段等全方位的保障,形成了覆盖水利水电行业相关领域的培训体系。启动了“云服务模式下的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近年来围绕三峡工程、西部水电开发、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技术和管理突出问题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形成了大坝安全监测人员培训、全国水文技术骨干人才培训、防汛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培训、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培训等品牌培训项目,服务于全国水利普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队伍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3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实施

河海大学依托人社部“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云服务”远程教育平台,制定课程体系,打造品牌项目、组建优秀师资,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集中+远程”的混合式培训,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

(1)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提升数字化教育服务能力。河海大学打造了“云服务”远程教育平台,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可直接提供网络培训服务。初步建成基地门户网站,部分品牌特色的培训项目建立了专用的网站,并逐步建设品牌特色培训网站群,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构建了支撑网络化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覆盖了3358个县级以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单位,提供人人可学、随时随地可学、多种方式可学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水利行业人员工作地点分布广、流动性大、偏远地区学习条件简陋等特点,优化了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体验。

(2)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打造品牌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当前我国水利正处于传统水利逐步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转变的阶段,对水利水电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河海大学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要求,组建了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多方调研,充分论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有针对性提出基地的培训规划、课程设置等,研发并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培训项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针对基地建设的五大领域11个方向,学校设立了高教研究专项,按照培训方案设计要求,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按照72个学时设计,同时满足国家基地急需紧缺人才培养(72学时)和岗位培训(36学时)的需求。

(3)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云环境下水利行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河海大学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建设适合水利行业需求的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目标,联合数10所水利学校和水利培训机构,共同建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联盟。以教育联盟为依托,聚合行业类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通过自主开发、大赛征集等方式,实施了水电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等方向的数字资源建设,涉及112门课程、483个数字资源,应用于网络教学活动 ,提高现代化远程教育能力。

(4)组建师资队伍,保证理论与行业实践的有效融合。按照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原则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地师资库。主要由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目前总数为16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90%以上,覆盖水利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社会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涵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大型水电开发与运营、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技术、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等重点培训方向的学科团队,为基地培训的实施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5)通过“集中+远程”的混合式培训,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为更好地服务水电行业人才培养,基地紧密围绕行业需求,以质量为生命线,采取多样化培训教学方式满足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有进校的课堂教学,也有工地现场的拓展教学;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有实地考察,也有案例研讨;有集中面授教学,也注重网络化在岗教学,把培训服务送到工作一线,极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第9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 TB49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发建设事业在良好社会经济形势的带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其中最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关注的话题。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完善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有利于城市实现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规划人员要为城市编制科学合理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提高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城市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出问题

城市整体建设中的给水排水工程主要是关系到城市的生活用水的取得和运输,还有城市中因工业和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的处理和排放,以及关系整个城市人民安全的防洪、御洪的防水工程等等所有与水相关的系统性工程,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就是为了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提前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能够在时间和工程顺序上保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能够适应城市整体的建设发展,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中所有水资源的最大化和最高效的使用。

2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过程

2.1确定编制规划任务

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首先要确定规划的任务,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了城市当地的地形情况、水源分布及使用情况、城市整体布局等情况的基础上来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规划。在城市给水排水整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工程设计对城市的给水排水工程进行指导,在进行制定规划任务的过程中还应该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定。比如:要对城市用水规模作出预测;对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工业建设产生的废水污水以及雨水的排水量作出预测;确定长期的给水排水工程目标和短期的给水排水工程目标;在制定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与城市整体的建设规划相协调。

2.2订立编制规划原则

在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效益能够协调统一;其二,在规划过程中要从整体进行布局,全面规划,对城市中所有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容量以及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和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其三,充分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在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作业过程中大胆创新,使用更环保的新型材料,从而节省整个工程的资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掌握规划基础资料

进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掌握足够的基础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保障。这里所指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诸如气象、地质、地形等自然因素在内的资料,另外,关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资料也是收集资料的重要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现状资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城市水厂的规模和容量,水厂设备的运行状态,水厂进行正常运行需要投入的成本以及目前的水价资料;其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转情况,占地面积,投产的使用时间,以及目前使用的相关设备的安全性等等。

3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规划时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规划能否顺利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性

随着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人们也意识到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也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统一,只有充分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和思想,并且考虑到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才能够保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顺利实施。比如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水道管线走向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尽量在现有的道路路线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出现滑坡和塌方的可能性。另外,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想协调才能够获得当地政府的最大的认可和支持。

3.2注意与之对应的配套工程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不是一件独立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之相对应的其他配套工程。这些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电力、通讯、交通、消防、环保等等设施建设情况,这些配套工程都会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息息相关,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这些基础配套工程的支持,并且,这些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也应该以保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顺利开展为基础。

3.3注意区域水问题

在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编制过程还有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区域水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加布的加快和城市之间的密集程度加深,各个区域内的水源之间依存性开始显著增加,往往在上游城市的水源出现问题时也会影响到下游城市的水源情况,所以,在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时要从城市的流域和区域的水源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让专业规划的问题超出了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的范围之外,对于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县城也要放到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水问题,从而优化供水资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过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不断深入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理论的研究,并且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保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高标准、严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东.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规划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