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精选(九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

第1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是21世纪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口资源在内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沿海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就业于水利、交通、海洋和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十分紧缺,毕业生供不应求,具有十分良好的就业前景。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在原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工结构方向的基础上,为适应新世纪工程水利逐渐向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发展的需要而调整设置的新专业。本专业秉承七十多年的办学理念,拥有一流的教学和实验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跟踪社会需求,按照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结构合理、务实创新的办学思想,为国家基本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办学

第2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效果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那么水资源系统就可以理解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水资源有机整体,水资源系统受到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因素变化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受水区水资源子系统、供用水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水资源系统发生变化。本次研究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一个平台,链接起水资源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

1.水资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

水资源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的水资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如图2.1.

图2.1 受水区水资源系统结构图

有图可知,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受到各子系统的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进入到受水区的水资源系统后,与当地的水资源系统耦合在一起共同支撑受水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分析,水资源系统的一个构成因素发生变化后,经过系统耦合作用后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2.1改变水资源子系统结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各个受水区,根据系统的概念,不同受水区就偶合成了一个水资源大系统。原有的地区及流域水资源系统结构、水文环境、径流效应等都发生了改变,也使得调水工程与当地经济结构和自然环境产生了相互作用,如图3.1。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反馈关系,如水量的再分配会导致大气中的水体交换过程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图3.1调水工程和各个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相

2.2改变供用水结构

外调水进入到受水区后改变了当地原有的水资源子系统,此外,在外调水进入到受水区后也会有相应的供水配套设施,这样一来外调水的使用就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结构、完善了供水结构系统。

同时,新的水源供给了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可以有效缓解用水紧张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退换被挤占的农业、生态用水,而环境卫生条件、农业发展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外调水可以极大的改善受水区因缺水造成的然、社会环境问题。

2.3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在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结构[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以往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受到限制的项目可以蓬勃发展;二是外调水解决了用水紧张的局面,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加,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外调水的使用可以退换被挤占的农业用水,那么农业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减弱甚至解决缺水地区存在的二元产业结构问题,做到逐渐实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资源配置效果的影响

分析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可以将水资源配置作为一个工具,从而可以定性、定量的进行分析。

中线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效果的影响定义为社会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即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3.1社会效果

首先,根据规划要求,通水后受水区居民城镇生活用水保证率将达95%以上,并且有效改善部分地区的水质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中线工程通水后,吸纳就业的因素会不断增加;然后,外调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了生产用水保证率,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更能够刺激新兴企业的发展;最后,受水地区及其一些产业借此机遇迅速开发建设,该地区的经济格局随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形成产业基地化、群集化和园区化发展格局,从而吸引大批劳动力、科技人才以及资金向这些地区和产业转移,即在经济规律调节下产生的“经济移民”。

3.2经济效果

首先,供水量的增加对沿线的生态景观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旅游业、文化等第三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次,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工程通水后满足了城市发展用水,归还甚至增加了农业用水,同时还可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最后,河南省、河北省主要支出产业几乎都是典型的高耗水产业,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下供水分配上不得不采取“限农、压工、保生活”的方针,高耗水产业常因缺水问题而停产停工。调水大大缓解这些行业用水紧张的局面,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以上分析中可知,中线工程为受水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贡献。

3.3生态效果

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类。

关于积极影响,中线工程建设通水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情况就会得到适当的改善,同时也增加了地下水的入渗和回灌,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调度;其次,生态用水保证率相应的提高,水资源的自净功能有所恢复,以往由于水资源缺乏,造成河流径流量减少甚至断流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关于消极影响,调水工程的源头和沿线范围内会有许多污染源,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调来受污染的水,那么就加剧了受水地区的水污染程度;引水工程将增加农业灌溉的水量,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一些土壤含盐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盐渍化[3],在低洼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潜育化和沼泽化;最后,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污废水排放量也大大增加。

4.结语

水资源子系统发生变化时会不同程度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经过系统的耦合作用,使整个水资源系统发生变化,本文利用水资源配置作为手段,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外调水进入受水区水资源系统后,对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效果的影响,从而为分析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苗东升.钱学森与系统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8~53。

[2]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第3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事业发展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资源水利发展模式正好顺应了时展要求,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造福后代,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及其特点 1.1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水利工程的特点。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规模大,工程复杂。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2)综合性强,影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3)效益具有随机性。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4)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水利工程转向资源水利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转变成为一种必然。21世纪,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多,水利工程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式: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工业生产和生活排出的废水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污染严重,人们可利用的水资源不断减少,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基于此,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越加严峻。在这种局势下,依靠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其特点如下:1)经济、节约。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换种说法即是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资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4资源水利发展新模式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转向资源水利发展模式,是指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转向资源水利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4.1大力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4.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目的是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3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推动资源水利发展模式进程的措施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p#分页标题#e# 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其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资源水利发展模式是符合时展要求的水利工程发展新模式。只有认清资源水利发展的必然性和意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转向资源水利发展模式的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4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Abstract: Hydropower development must been done immediately and energetically from the needs of 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needs of energy consume structure, energy reserves, safety of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sult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every energy.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s also beneficial for ethnic culture protection from interaction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ethnic culture protection.

关键词: 水电开发;民族文化;经济;社会;能源安全

Key words: hydropower development;ethnic culture;economic;society;energy safety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020-04

1 我国进行水电开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立即进行水能资源的开发,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也要求水电开发势在必行。

1.1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电开发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动力,是人民现代化生活的重要基础。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是当今能源安全体系的“四大支柱”。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39%、煤炭消费占26%、天然气消费占23%、电力消费占12%(其中核能消费占7%、可再生能源消费占5%)。2002年统计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消费占66.1%、石油消费占23.4%、电力消费占7.8%、天然气消费占2.7%[1],从我国与世界的消费数据对比分析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差异较大。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人均消费水平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能是一种清洁、价廉、可再生的能源,从我国现实和国情分析,加快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程,调整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将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现实需求和解决未来能源战略问题的途径。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体现如下[1]:

1)石油资源短缺,安全供给难保障。我国的石油资源和供给严重不足,而消费量在不断上升,导致进口逐年增加,已成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而国际石油丰富地区局势不稳,又受到一些国家的不正常干预,使得我国的石油安全供给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2)天然气资源不丰富,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我国的天然气资源不丰富,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未来对天然气的需求,更不能以天然气作为能源支柱。

3)煤炭资源丰富,但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煤炭资源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率还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和煤矿安全生产问题,而且,煤炭热效率低,不宜作为很多行业的动力。

4)各种电力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电力主要有火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等,但从效益-成本分析看,水电在现实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优势是其他电力不可替代的,主要理由在于:①火电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煤炭开采存在的安全风险较大;②风电的生产成本较高,发电规模较小,发电效率较低,电能储藏较难;③核电生产不安全,处理核燃料废弃物较困难及成本较高,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④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从成本和效益分析看,发展水电是较为经济、安全的。

5)发展水电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平衡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给应该有一个渠道多、类型多、而且可靠稳定的保障,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多元的国内外能源供给源和供应形式是十分必要的。现实可以作为主要供给的几种能源中,水电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清洁的能源,且可以持续利用。我国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较为落后,人民较为贫穷,少数民族种类多,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开发我国西部的水电资源,除可充分利用水电本身的成本低、清洁的优越性外,水电工程还可以作为防洪、抗旱、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可以为西部开发提供强劲的动力,并为该地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增加和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税收、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带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东部地区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调整东部地区的电力结构,有利于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进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东西部地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平衡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小地区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a、国家发展、西部开发需要水电开发。在发达国家,大部分技术经济可行的水能资源都已得到了开发;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水能的开发和工业化发展,减轻或消除了人民的贫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对丰富蕴藏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造福人类和为国家的建设提供动力保障。进行西部的水电资源开发可以带动该地区的建材、机械、交通、通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增加该地区的就业,并以发展水电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大中型水电站的建成往往会形成一个中小城市,这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该地区的城市化建设。

b、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切需要立即开发水电资源,其理由为:①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需要大力发展西部水电。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0.7%,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4.02亿kW,居世界的第一位,而煤炭资源居第三位,石油资源居第十二位,天然气资源居第二十二位。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除水能资源人均接近世界水平外,煤炭资源人均约为世界水平的50%,石油资源人均不到世界水平的l0%,可开采量人均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属能源资源贫国。②水电是我国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煤炭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的时间越早越好,开发的时段越长其开发总量越大,不开发或晚开发就等于浪费;而煤炭、石油资源不可再生且有限,不使用则能继续保存。其它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尚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但可以作为今后的能源发展方向。③我国的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水电。现阶段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经济翻两番。按照国际经验,我国现阶段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会经历人均能源、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过程。按照有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的需求量在25~33亿t标准煤之间,至少是2000年的两倍,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6~9.5亿kW。④区域经济互补需要发展水电。我国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需要销售水电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需要西部地区的水电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1.2 国家安全需要水电开发 我国的石油供给严重不足,需求量上升,导致进口量不断增加,而世界主要产油国家局势不稳定,如最近的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国内局势不稳、利比亚的政权变更,叙利亚的时局动荡;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里海、墨西哥湾等地区,其他地区较少。这些都给我国的石油安全供给带来隐患。其次,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由于石油地域分布严重不均,产、销地不一致,导致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而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海外石油收购进行限制,如我国的中海油、中石化在海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石油企业并购中都受到了阻滞。最后,石油运输线路不安全,我国石油进口绝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以及南海、台湾海峡等石油运输“瓶颈”。世界的天然气分布也不均衡,俄罗斯和中东最丰富,而我国的天然气资源较贫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对天然气的需求,更不能依靠天然气作为能源支柱,我国进口天然气也将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还有煤炭开采的安全问题,煤炭热效率低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宜作为动力。为此,水电开发是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和保证安全供给的需要。

1.3 环境保护需要水电开发 水电为清洁、可再生及可持续使用能源。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暖、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蓝天、减少雾霾的目标,水电开发应被放在国家能源开发规划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目标中,9%要靠水电开发。

党的十确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开发水电以减少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据我国2002年313个城市的统计,有2/3的城市超过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最近北京及其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下降,很多地区已不符合适宜居住的条件。2002年我国的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为1926万t;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造成的气象灾害损失达到了国家GDP的3%~6%。水电是清洁能源,如果按2020年装机9亿kW计算,若水电装机3亿kW,按利用小时4000h,火电耗煤按330g/kW·h计算,一年将减少煤炭消耗约4亿t,即可减少CO2排放8亿t,SO2排放960万t,CO排放8万t,并减少大量的悬浮颗粒物、固体废物和废水。不管是对世界的环保承诺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进行大规模水能资源开发是势在必行的。

2 水电建设对民族社会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

2.1 水电开发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电力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和保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为社会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自从电力开始应用到工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以来,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改进了工农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水电作为清洁、价廉、稳定的能源,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之一。水电站及其相应的水库除可以发电外,还有其他经济和社会效益:①水电站建成的水库水源可以作为饮用水和工业用水;②水库减缓水流流速和增加水深后可以作为航运通道,或增加已有的航运效益,如三峡工程;③增加国家和电站所在地区的经济收入,如增加地方税收和国家税收,增加工程所在地的就业人数;④作为农业灌溉水源,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⑤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供的良好住房、基础设施,改善了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减少或消除了一些疾病;⑥增加旅游产业或促进已有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新安江水库;⑦为城镇提供发展机遇,如宜昌市、三门峡市的建立等;⑧改善电站周边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促进当地服务业、商业的发展;⑨由于水库的形成,可以为天然鱼类的生长和人工水产养殖提供条件,增加水产养殖的经济收入;⑩增加地区和国际间合作,如云南省生产的水电不但可以向国内的华南、华中、华东供电,还可以向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供电,加强了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间的联系,增加了互信友好。

2.2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所在地文化的交流、传播 如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秦国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及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2]。三峡工程发电后,更加促进了三峡风景区的观光旅游,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如电站及其水利枢纽)增加了旅游参观的内容,仅坝区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3]。湖北省宜昌市拥有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等大中型水电站,同时又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使宜昌市更为出名,使巴楚文化更为人们所知。此外,为水电站建设和运行修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公路、通信、旅馆等为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水电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改造,推动新农村建设 水电建设虽然会破坏或影响一些传统文化设施和建(构)筑物,但在水电移民安置过程中,进行的库区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如下作用:①新城镇建设可以摆脱旧文化习俗的不良影响,建设新的和谐城镇文化;②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改善原有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③依托新建库区,承传和复现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景点;④推动已有旅游文化景点的建设和发展。

2.4 水电建设可以促进生计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电站建设期间和建成以后,一些当地居民可以到电站打工、经商,如开设旅馆、书店、花店,销售与工程相关的一些产品(如机械零件、蔬菜、水果等)、参与工程相关的工作(如修路、混凝土浇筑、机械修理等);而且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便宜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开展一些商品的生产和加工,如酿酒、外出打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这些都可以增加电站附近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传统生计文化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生计文化元素,从现代工程的施工、运行中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从从事农业生产到开展一些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服务业、等等。

2.5 可以留住年轻人,保住文化的传承载体 水电开发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避免到外面寻找工作,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没有工作和就业前景,年轻人就要外出就业,这也就无法保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系统,同时也很难保持民族文化[4]。在外求学的大、中专学生只要当地能提供工作机会,他们就愿意回到家乡,都愿在原居住地生活,享受原居住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水电工程创造的工作机会是留住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手段。文化的传承需要人,特别是年轻人,否则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存在断层,不可能顺利地传给下一代,文化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就会消亡。

2.6 水电工程可促进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水电开发可以创造一些就业机会,可以留住很多人才,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如增加电力、建材、建筑、服务、旅游等行业,提高当地社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水电站提供大量的低价电力可以推动当地加工业的发展,避免农业经济向山要粮,到处开荒、砍柴、开矿,环境得到改善,使社会、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电站所在地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可以使当地的民族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

2.7 电站大坝的建设对下游人民带来诸多益处和文化设施的保护 大坝建成后,水库可以调节水流,在下游干旱时水库可以为下游提供农业灌溉、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下游出现洪水时水库蓄水,减轻下游的洪水危害,保证下游工农业的正常生产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可以保护下游的文化、宗教设施和文物安全。

2.8 民族文化保护对水电站及其周边带来积极的影响 水电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可成为公众的旅游地,提高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为电站做宣传;增加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景点,增加旅游内容;为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电站的运行、管理和周边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 水电开发也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我国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土地贫瘠、经济收入来源少、人民生活贫困,水能是这些地区的主要资源,进行水电开发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长期愿望。巨大的水电投资相当于巨大的经济发动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在水电工程建设中,少数民族可以通过获得承包合同和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工作机会;也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增加经济收入;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减少外出打工、经商等活动,留住了人就能保护好文化,特别是留住了民族青年,就是保住了民族文化的未来。

由于水电开发地区的都是偏远落后的地区,交通、通信不发达,与现在发达的社会相比,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都较为落后。水电工程建设的开展把民族群众和其他当地居民的社会带入现代社会,当地少数民族居民通过参与或水电工程建设,可以了解和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其民族文化得到发展、扩充和拓展。

水能的开发将减慢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就是保护了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保护了民族文化。

水电开发得宜、取之有度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任何一种文化的保护,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人们的生存都成问题,从何来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而水电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4 结语

我国水能资源大多位于西部民族聚居区,水电开发在为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人类文明与大江大河流域密不可分,在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水电开发时,要注意对其相关文化进行保护;同时,水电开发(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水电开发),由于电站规模大,淹没和占用的土地及其资源多,会产生大量的移民,移民会改变他们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会诱发民族文化的变迁。因此,在水电开发时还应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做到水电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相协调,避免对民族文化造成损害,或应减少其伤害。

参考文献:

[1]王崇理,陈利君.云南水能开发与中国能源安全,“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61-90.

[2]张铭洽.从秦水利工程看秦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05).

[3]刘维涛.力促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N].200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议政建言专版,维普资讯http://.

[4]Madame Madeleine Paulin. EASTMAIN-1-A AND RUPERT DIVERSION HYDROPOWER PROJECT[R]. The Enviromental and Social Impact Review Committee(COMEX), October 31st, 2006.

[5]萧亮中.大河流域水坝建设与潜在移民、文化遗产的关系及协调[D].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北京2004年10月29日).

第5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实施资源水利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工程水利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因为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2 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2.1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

2.2 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

一是经济、节约。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二是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资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水利工作思路的这种战略性调整,就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理论科学的提法,就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4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便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 农村水利 节水工程 发展 应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31-01

缺水干旱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它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以及农业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农村产品工业化、多样化、商品化、产业化转变,必须大力推动农村水利以及节水工程;通过提倡高效的农业节水工程,综合运用模糊评价、平衡原理、工程原理以及富集理论,并且当地节水方法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水资源入手,从根本上优化节水灌溉、旱地农业,确保水土保持,增强水分生产率。

一、农村水利节水工程面临的形势

受农村乡镇结构多样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让我国农村水利节水现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始终不太适应,尤其是防涝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农村灌溉水利节水利用相对较低,在生产、生活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农村水利在科技建设方面不足,从而也让农田水利经营体系有待改善。这些因素都对农村水利节水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产业结构以及水质要求

从农业生产领域来看,粮食产量一直是生产的根本目标,所以一般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为主,应用的水利工程为了满足作物生产需求;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种植区域增加,所以对灌溉、抗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农田水利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另外,由于养殖业规模加大,对水质与水源的要求逐渐增加。一旦水质、水源遭到污染或者破坏,就会对养殖业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农民利益。目前,由于水质不能得到保障,对水资源费用以及工程费用的缴纳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宏观环境以及水利产业影响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已经由政府逐渐向自主经营的方向转变,在指令性向着指导性规划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将以资代劳向着工业化转变,从而也就让投资与政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从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作用于功能划分情况来看。第一种是以公益性、社会效益为主,也就是农田灌溉、排涝工程;另一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包括水利综合与水面养殖经营等。根据这种划分状态,很多农村水利工程都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或者当地部门给予支持。但是也正是这种错误的划分方式,让水利工程主体存在缺陷。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一划分就是将农田灌溉、排涝防洪、农村饮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作为整个政府投资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农村水利节水工程中,必须整合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再投入对应的公共财产。

二、对农村水利节水工程发展应用的建议

1.完善农村水利各项硬件措施

从目前的农村经营以及发展状况来看:生产用水以及生活用水污染相对严重,农村防洪排涝能力总体情况不够,必须通过大量的水利工程进行保障。根据农村水利工程始终按照农业排涝设计、建设标准,不能保障良性运营等现象,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节水,确保生产力活跃结构以及新兴部分,在这过程中,也可以将节水成果与技术转化。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节水覆盖材料、旱区设施、机械工业、节水型企业以及焊工企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2.增强农村水利工程利用系数

由于我国水利资源缺乏管理,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但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推行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建设过程。农业节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实施农业节水,不仅可以推动结构调整,还可以应用水利工程,调整政府运营机制与政策。因此,为了明确节水体系,必须在传统的滴灌、喷灌、防渗、耐旱等基础上,保障相关技术更加物化、成套,确保农业产品价格与质量。通过调动节水主动性,让农民从自身角度做好节水工作的同时,将节水工程与产业化经营、调整以及农业收入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始终保持工作信心与兴趣,对节水进行更大的投入;通过积极实施节水技术与设施,在健全配套体系的同时,从根本上保障节水灌溉过程,推动灌溉技术发展。而对于主渠道的灌溉,必须选用恰当的滴灌或者喷灌工程。

3.强化农村水利工作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水利节水工程中,必须以农村增收、增效、稳定为实施目标,通过充分应用水务与水资源等一体化结构,从根本上保障资源、安全与环境和谐发展;通过不断健全水环境、防洪保安、水资源以及农业灌溉过程,从根本上保障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水资源利用过程,进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等具体要求。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还必须注重节水灌溉、清淤、防洪除涝以及水资源防治等一系列工作。

4.积极实行“三灌”技术

为了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在注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法律以及生产要求,从根本上保障水资源,进而根除我国水资源危机。对于我国的节水农业,必须根据经济基础差、缺乏水资源、灌溉区分散以及果园节水等相关特征,积极实施“三灌”技术。在这过程中,三灌,主要指:微灌、滴灌和喷灌,其中喷灌技术最好。

三、结束语

农村水利节水工程作为影响农业基础发展最根本的要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目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经营与发展观念;通过建立水资源配置、抗灾防灾体系、水环境体系,不断完善水法保障以及管理理念,从而更好的协调水资源、人水关系,让水质、农村用水、城市用水都得到统一管理。另外,为了健全经济体系,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设计方案与策略,从而逐步推动管理与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允,赵西建.河北省辛集市农村水利项目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51-52.

[2] 倪文进.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状况与科技需求[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1-8.

第7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非一项独立的工作,如果没有其他基础工作的辅助,仅仅依靠良好的配置方法与手段是无法完成的。水资源进行配置的核心工作是在对具体情况下水资源相关的各种因素供需平衡的考虑分析,在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应该对所需水进行预测、对水资源以及供水的利用开发潜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水资源保护以及节约用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基础工作就是通过对区域以及流于中的泥沙、水文、水环境、生态以及气象等基本资料进行不同水资源形式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生活对水资源质量以及数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此外,在水资源利用开发的调查研究方面进行水资源变化趋势、状况、结构、供水总量以及分布的分析,其中包含:用水结构、用水量、耗水量、用水水质与耗水量以及相关的农业灌溉水量、工业、生活排污水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对水资源的利用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科学的分析。

2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法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水资源相关配置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国内对外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成果的借鉴,从水资源的取水与用水配置、水资源的配置施工以及水资源非施工的配置三个方面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2.1水资源取水与用水的配置

有关水资源的取水方面,相关配置人员应该对水资源的种类与取水的地点确定下来,通常情况下,取水的来源主要有地下水、大气中含水、地表水、海水以及主水等等,对水的来源进行确定后要分析取水的地形,对于地表水要进行海拔高度的判断,对于地下水要进行距离地表高度进行判断,与此同时,还要对水质、水中的微量元素以及水中的重金属是否超标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做好取水前的工作统计。此外,有关用水方面。由于用水的水质决定用水的目的,因此,对于不同种类水质的水应该依据其用水目的进行配置。用水的种类主要包含工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保护用水等,而且,应该对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单位的用水量进行详细的统计。取水与用水是相互结合的,在进行水资源配置计划的制定时,应该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用水状况与取水量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水资源配置人员要充分应用科学方法对水资源在时间以及空间上进行配置,从而促进水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2.2水资源的配置施工

对水资源进行配置施工主要包含五个环节,其具体环节的内容体现为:一是,水源地施工工程。进行水源地的工程施工,主要是进行储水、引流提水以及蓄水的工作。其施工方法就是利用筑堤、挖井、建水窑等方式,对于特别的地区应该使用水泵甚至要建设水泵站;二是,目的地的施工。主要是指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用水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用水者进行用水设施的建立;三是,运输水资源工程。主要是指从水源地到用水地运输设施;四是,进行污水回收;五是,进行市政水循环系统的合理配置。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排水渠、排水井等的联动处理,促进一个区域的水系统进行联网,有助于形成水资源的统一的分配与管理,有助于水资源循环的使用。

2.3水资源的非施工配置

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对工程施工进行硬件方面的建设还要对工程的施工软件进行构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水资源配置的行政法规。有关水资源配置的法律法规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于传统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有关法律的缺陷,进行给与及时的完善与改革,进而保障水资源配置有效的进行;另一方面,给予水资源配置政策上的优惠。例如:对海水淡化企业、污水处理企业、使用循环水企业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补偿,促进企业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积极性,进而使各个领域的企业积极自愿的参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工作。

3结语

第8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论文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熟练,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都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的国情显示,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污染给水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的水利工程该如何向资源性经济靠拢。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第9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水文;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策略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进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生产生活的进行,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一旦水文规划设计不合理,势必会影响水利事业建设,从而制约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水文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与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战略,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满足当代综合需求并避免对后代造成危害的一种发展理念,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发展观念,由于资源资源的有限性,若人类肆无忌惮开发自然资源,势必会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当前我国要注重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合理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健康生态的前提下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我国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都会用到大量的水资源,而合理兴建水利工程,规划水文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2可持续发展水利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较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因而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都比较少,想要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水利工作的方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是人口对于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如果无节制地利用水资源,势必导致我们的后代无水可用,这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而要实现上述目的,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人口与资源中取得良好的平衡,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而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才是较为可行的方法。水资源存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环境的蓄水能力下降,势必导致自然水体的干涸,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因此还需要恢复和建设好良好的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平衡。我国工业和农业都是消耗水资源的大户,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工业和农业都应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来帮助生产,减少对于水资源的使用。

3水利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3.1坚持水利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保证水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水利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前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优化水文规划设计方式,牢固树立水利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设理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态发展需求,并推进水利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具体来讲,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保证水利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应当确保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资源调控功能,促进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等生态功能的有效实现,真正实现水利建设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3.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就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产生一定。尤其是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往往是优势与缺点并存,其在社会发展提供电力能源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水文规划设计中,应当结合当前生态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提高水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对书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提高水利工程布局与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给周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整个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给地区原有地质条件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通过人工方式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会导致原有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恢复所需时间较长,部分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恢复。此种情况下,给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促进此类问题的妥善解决,在水文规划设计中应当积极建立科学且完善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帮助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恢复,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3.4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技术支持体系

通过研究可知,水文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这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来讲,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内容,为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应当积极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技术支持体系,基于区域河流演变特点、动物迁徙情况、植物繁衍特点以及水位与气候变化情况等加以综合分析,建立科学化的技术支持体系,为水文规划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4结论

水文规划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水利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均是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因素,与整个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水文规划设计中应当全面衡量多项影响因素,从规划、设计、管理等多个角度入手,保证水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进行优化利用,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并推进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麦吉吉恒.关于水文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1).

[2]彭辉.对水文规划设计方法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J].低碳世界,2015(14):99-100.

[3]刘斌.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及实践[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