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精选(九篇)

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1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羁旅诗 思想情感 鉴赏

我国古代,特别是唐朝时期,由于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羁旅诗。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诗人滞留他乡的艰难,生活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些感情是人类自古以来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因此,掌握羁旅诗鉴赏的技巧,能帮助我们备战高考,准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对于羁旅诗思想情感的鉴赏,我们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看诗人所叙何事

古诗由于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一般诗人在诗歌中皆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抒情,而诗人写景叙事的目的一般也是为了抒情,因此要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首先应该从诗人叙述的事情入手。

例如: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渭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此诗二、三联皆为叙事,第二联诗人叙述了自己魂飞万里,在梦里回到远方的家乡,而“五更愁”又点明时间,说明自己整晚因为乡愁而睡不着觉,可见诗人客居他乡时思乡之切,第三联,作者宕开一笔,通过进一步叙事抒发自己的愁绪,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经无法安心读书,即使读书也无法排遣自己的愁绪,登酒楼而醉饮或许可以忘掉忧愁。

这首诗,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整晚不能入眠,在睡梦中回到家乡以及无法安心读书,而要借酒消愁的经过,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从诗人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看诗人所绘何景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往往都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抓住羁旅诗中景物描写的字、词、句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一、二联写诗人月夜江中竹舟的所见,诗人坐在顺江东下的船中,凭月色可以依稀看到岸边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望一望船上的桅杆正高耸夜空,船正顺水而下,眼下的环境里,除了细草微风,危樯夜舟,诗人什么也感受不到。诵读第一联,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诗人对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呢?细想一下,那是因为诗人夜不能寐,内心漂泊因漂泊不定而忧愁不已,因而对外在的景物才有了如此细微的洞察。

而第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写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星光在远处天边闪烁,月色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这些景物描写表明了天地之大,这样开阔的意境,不仅让人联想:天地之大,作者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普天之大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作者的孤独、落寞之情可见一斑。

《旅夜抒怀》这首羁旅诗一、二联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寂、伤感之情,理解了一、二两联中作者写景的内容,也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三、注意特殊的表现手法

古诗的语言大多比较含蓄、委婉,诗人在诗歌中表情达意往往会采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在羁旅诗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一)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的是一幅绚烂、热烈的春天美景,而三、四句诗人又发出了“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如何理解诗人的叹息呢?原来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客居成都,多次想要回乡,但是因为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道路受阻而未能成行,所以思乡之情应该是非常迫切的。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在一、二句的一、二句中描绘如此美景,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用美景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二)侧面落笔。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诗人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2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举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第3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唐代的诗人对月情有独钟,在他们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无论是一轮圆月,还是一勾弯月,都会经常拨动他们的心弦,给诗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引发他们无限的感慨。此时,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从一些描写月亮的诗中,我们不难读到古代诗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月亮极易触动人们思念的心情。思乡怀人也许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情结,古代诗人们在诗词中常有反映。广为传诵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光明而又清冷,孤身远行的人看见它,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从而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乡的亲人。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真挚深切的思乡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的四句,前一句写“望月”,后一句写“怀远”,诗中描写分处两地的情人,在银色的月光下,因为相思度过的一个不眠之夜。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抒发了情深意远的情怀。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洁白的月光落在中庭的地上,此时鸦雀静了,桂花也沾满了露水,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究竟酒落谁家呢?诗中充满了感秋之意、怀人之情,蕴含着思深情长的意味。

月亮又会牵动人们别离的愁绪。“长安一边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一首。全诗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声音随着萧瑟的秋风散开,传出的都是思念玉关人的深情。诗中表现了期望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如果说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念远,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的就是征人思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朝虽然强大无比,但边关还会经常受到外敌的袭扰,以致战事不断。诗中描写戍边将士身处沙漠前线,在一个清冷的月夜,听到一声芦管吹响,顿时引发了浓厚的思乡情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见于杜甫的《月夜亿舍弟》,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遭逢乱世,亲人离散,抬头望月,忽然想起远方的兄弟,因音信不通,生死不明,于是心中夹杂着阵阵焦虑不安。诗人之所以强调今夜的露白月明,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怀想、对亲人的思念。

第4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第一,思念亲人类古诗词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第二,思念故乡类古诗词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第三,羁旅愁思类古诗词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四,边关思乡类古诗词

第5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6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你还知道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 、 、 、

、 、 、 、 、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第7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推知诗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二、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切入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2003年高考试卷考查的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

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三、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切入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然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舍,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酣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第8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9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