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山东高考作文精选(九篇)

山东高考作文

第1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24小时共享书店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遥 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第2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咬文嚼字”其实是对汉语的一种维护,而不是所谓的“吹毛求疵”,其实对名人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批评更应该值得提倡。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专栏是想借敲打名人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广告,是攀附名人的另一种表现。对这样的指责,本人不敢苟同。

名人效应并非一无是处,充分利用名人的影响,开展维护汉语规范,强化大众正确使用汉语的意识,让全民对我们的汉语产生些许敬畏,何乐而不为?

以莫言为代表的知名作家虚心接受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虚怀若谷的胸怀,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对他们更增加了几分敬意。这样的态度甚至要比“大师”的称号更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胸怀的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是多么珍贵呀!

君不见我们当今社会“戾气”弥漫。多少人动辄以“权威”自重,以“专家”傲世;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强不知以为知,容不得别人质疑,听不得别人意见;自己一贯地光荣、伟大、正确,老虎屁股摸不得,对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打击报复,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致使全社会万马齐喑,良言难进,良策难采,错误难纠,给我们的国家民族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与灾难!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特别是秉权者深刻反思的。

应该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欢迎批评的风气。我们的政府、机关、学校以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善待批评者,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维护社会的正义。而被批评者自身也要尊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带头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赢,共同发展。

在这里我更要对专栏的策划者表示敬意。因为提出批评,尤其是对名人进行批评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到处存在着的丑恶现象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甚至于冷漠以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身处其境,也往往隐忍苟且。使正气隐形,邪气弥漫。鸵鸟将头埋入沙中,并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正好成了别人餐桌上的美食。

第3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的叼起一根稻草,伤心的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发行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

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的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的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道疲惫的播种机比呢?

我的兄弟们就一个个少了下来。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有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卖肉。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还有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就成为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地的耕牛!

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过来,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的挑选一头牛,牵着他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去耕地。喜欢牛的朋友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主人又领来了一群游客。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才有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一头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牛也要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还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一群陌生人耕地。叫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的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把犁的歪歪扭扭,让我走都走得不舒服。

“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的把握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的身上,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

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我昂起头“哞”了一声:我是一头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迁的老牛……

点评:“见证”这个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和社会热点贴得很近。但是往往会让人描写议论空洞无物。这篇习作在选材时着眼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却选择乡村旅游着一个小的突破点,可以算作“小中见大”。

第4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行囊的故事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尘世的繁华,年少的心中总有些牵挂,总是忘不了诗与远方的花儿。我不是去流浪,行囊里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我的梦想,还有些许不甘。人生旅程,你知道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风景,更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完这段行程。那些一直紧随你左右的,可能提前下车;另外一些看似随时都会离开的人,最后却陪你走到终点。在车上,你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都背着行囊,我们比较、交换、争夺毛囊里的物品……我们虽然赤条条来,但是没有人能够四大皆空,没有人会甘心行囊空空。前半生,我们拼命向行囊里塞东西,走啊走,不要停;拾啊拾,不拣选,当你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后半生才刚刚开始。后半生,你要学会舍得、放下,要把行囊里的东西取出一些,可是哪一样东西没有青春的印记?哪一样东西你捡起时可曾想过最终要放下?可是你不得不抉择——最难的决定不是选择要什么,而是选择放弃什么,这就犹如Sophie的选择:残酷的纳粹让她在儿子与女儿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活下来,每一个都是亲生骨肉,这种选择本身就是残酷的,可是我们必须选择,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本苦,可我们却要苦中作乐;生活本来充满不测——行囊里准备好的东西用不上,该死的救心丸却落在了窗台上,但我们依然前行,如履薄冰,矢志不渝。旅程风景如梦如幻,人生阅历如露亦如电,可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不会丢:孔子说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阳明说是“为善去恶”……对于今人来说,那就是我们的理想与情怀——理想不能因贫贱而放弃,情怀不能因失意而忘怀。情到深处人孤独,意到执著心不渝。当你修炼到能够以宽恕之心原谅一切施加于己身上的不公,你就站在了生命的处,不畏浮云遮望眼,你的行囊即使半空,可也充满富足。当伫立生命的峰,你就能够看轻尘事,看浅人情,看淡得失,行囊轻快,一路前行。在凡夫看来,行囊本是身外之物,可在佛看来,这具臭皮囊,又何止不是行囊呢?《心经》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皮囊本是空空如也,后因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这具形体,可是世间凡夫又无比热爱这具皮囊,对它始终不离不舍,悉心照顾。如何照顾身体这具行囊呢?我给大家推荐一款产品——莲开酵素。莲开怀着一颗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匠心精选数十种果蔬,经四季轮回酵得一瓶琼液,千回百转,甘美清爽,般若莲开,为美好人生开端。

第5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大餐。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人人皆可为尧舜。”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矣。”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想当今社会。“路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老拳相加,甚至刀兵相向。唯有读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暴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内心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渡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

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书香迷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书店,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燎原烈焰。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不仅显贵达官,布衣裙钗,可到此一游,享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是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和谐社会、幸福国度,从这里启程……

第6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当你从我的身边经过,淡淡的竹子香味飘散在空中,被3月和煦的温风吹进我的内心深处,久久不能散去。我知道,你回来了,见证我们的竹子香回来了。

——题记5·12发生后,一对情侣踏上了志愿之路,伴随着竹子的香味,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个偏远的受灾地区。那里比想象中的更为严重,倒塌的房子死死地压在地面上,很多小孩盯着这些废墟的房子、教室不肯离去,这一走就注定那些熟悉的,为他们遮风挡雨、教授知识的家不会再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因为新的始终代替不了这些,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曾经的记忆都在这些建筑上啊!怎么能轻易的忘记这些见证过我们成长的地方!”曾经一个初中模样的学生的话在女孩的脑海中划过。女孩的脸上不知何时已占满了泪,墓碑上面,男孩子笑得很灿烂,所有的记忆都蜂拥而来。

那天他们正刚给孩子们上课,正走在刚下完小雨的泥泞的小路上。周围的草木一片翠绿,他们贪婪的呼吸着属于他们的空气,这时一个孩子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孩子背后是一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仿佛被风一吹就会倒下,男孩刚喊完闪开,那树便应声而倒,女孩紧闭双眼,心紧了一下,果然,那一幕发生了,睁开眼时,巨大的树上沾满了鲜血,而在下面的却是自己的男友,树下熟悉的竹子香味散在空气中,旁边是那个被撞开的小男孩。女孩紧抱着男孩的身体,冰凉的脸上已没有了血色,天又下起了雨,雷声不停的响,震着大地,雨点打在女孩惨白的脸上,鲜血被冲刷到泥土里,仅有的竹子香气味被风吹散,只剩下夹杂着泥土的血腥味,让人忍不住呕吐!墓前,那个小孩笨拙的为女孩擦去脸上的泪,将女孩从这个梦魇中拉回,女孩缓缓地说:“闻到了吗?今天特意带来了你喜欢的竹子香水味。”说着泪又不由自主地落下,只有竹子的香味散在空中。

随后女孩独自背着行李又去了四川一个偏远的山村,在那里,她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将自己的所学尽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然而,一次爬山,女孩为救一学生,不幸坠山死亡。一年后的清明节,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站在墓前,那个中年妇女将两瓶竹子香水和证书放在墓前。

证书上有一句“竹子香味见证了你们两个的爱情,更见证了你们的舍己救人。”墓旁,大片的竹林,永久的飘着竹子香,飘散,散向人们的心中。

第7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如同一棵青松,风雨中,它不像矮草那样趋从风向:下雪时,它亦不会轻易地被雪压折了枝头。要想成为自己生命之船上的舵手,我们必须锻炼出这种品质。

然而,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独断专行,那是独裁者的专利;我行我素,那是自负的人的德行。上帝之所以给人两只耳朵,就是教人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然而有人说:“世界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假的。知道哪一半是真话的人才是聪明人。”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地采纳意见就如同吃东西时不先将它洗净一样。要采纳别人的意见,耳朵就要“灵空”一些。唐太宗采忠言,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纳谄语,酿成了“安史之乱。”听不同的声音,竟能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真可作为世人的警钟。

第8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自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山东,特别是近50年来,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工作,在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为我们全面系统的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并兼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试从农耕、水利、农作物、储藏与加工、家畜家禽等方面,对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进行初步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出土资料概述

农具是衡量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标尺,对农具发展史的研究,是研究农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各个时代农业生产力的“测量器”和“指示物”(1)。山东出土的农具非常丰富,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1、农业生产工具:

依据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证实,山东地区出土了许多两汉时期的铁制农具,从器型看:农具类有犁、铧、镢、锸、双齿镢、三齿镢、五齿镢、铲、锄、镰诸类;工具有斧、锛、锯、锤、夯锤、凿、刀、削、钻、钎等类;铁制农具占有主导地位,不仅数量多,农具种类也很齐全,已非常普遍的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在山东地区多有发现。

铁锸:其形制均为凹口形,圆弧刃。出于于临淄商王墓地中,属西汉前期的铁锸有4件。汉后期也为4件,分二型。1型,3件。大小形制相同,分出于M18、M13。凹字形,长方形銎,弧形双面刃,两端外撇。M13:01,高7.3,刃宽7.6、銎端长5.5、宽2厘米(2);在微山县汉墓(3)、淄博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4);章丘东平陵城(5)、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6)、山东沂水县(7)等地均有出土。

耒耜,2件,微山县汉画像石墓出土(8)。

铁锄,是横斫式锄地农具,至今已发现数十件。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二号汉墓发现1件,出土于前、中室之间的石门梁上。凹形,内侧有三角形槽,内残留有木痕。长14、高10、厚1.6厘米(9)。在高密(10)、临淄商王墓地(11)、临淄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12)、微山县东汉墓(13)等也有出土。

锄草画像石,山东泰安汉墓出土(14),使我们看到当时除草景象。

铁镢,是汉代时期的主要农具之一。镢,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黑石屯出土。该器身正面铸有阳文隶书“莱一”二字铭-,汉属东莱郡,应属1作坊(15);济南东平陵城汉遗址,出土双齿镢2件,三齿镢,2件(16)。另外,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17)、沂水何家庄(18)、巨野红土山西汉墓(19)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20)沂水汉墓(21)也有发现。

铁镰,是我国古代长条形带锯齿刃的收割工具。滕县柴胡店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其近直身(形如刀),柄部微向里,长23厘米;标本2,弯身,柄部向里扭卷,长20.5厘米(22)。莱芜县西汉墓中出土双镰范,一盒两件(23);济宁郊区潘庙汉代墓地出土的铁镰,为弧形,残长19厘米(24)。

犁,是中国古代农业最重要的农业工具之一,至汉代已广泛使用。标本铁铧:长48厘米,宽45厘米,1958年山东滕县长城村出土;当时的铁犁也有进步,那种主要用于豁沟开渠的巨型铧,在山东许多地点发现,比战国使用的更普遍了。在曲阜等处也有出土(25);于山东高密城阴城出土的铁犁,呈三角形,尖部,刀部锋利,有明显的使用痕迹,通长27厘米、最宽处在肩部,宽19、厚2.5厘米(26)。另在章丘东平陵城(27)滕县长城村和莒南县(28)也出土汉代铁犁。

铁铧,在沂水县(29)东平县芦家屯(30)安丘(31)等汉墓中均有出土。枣庄张山子镇出土铁V形铧冠,共15件(32);在平陵城遗址也出土铧冠4件,范铸,形制大小相同,器作“V”字形,刃端隆起成脊,一脊之上铸有一“”铭文标志。标本0205,两翼各长23.7厘米,宽3.6―4.7厘米,裆距30.2厘米。经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确认此铧冠有珠光体为锻铸铁制成(33)。

犁范,也有发现。莱芜出土汉代铁范二合四件,还同出犁1件,是“山”字犁范铸件。“V”型,前端近直角,有凸脊,两侧有孔。犁高13、宽22.5厘米,重0.3公斤;犁阳范,3件,耙范1件(34),它们的出土丰富了铁犁的研究资料。

不仅汉代铁犁实物多又发现,而且在汉画像石中也有展示。枣庄市发现的一块画像石(35),此石呈横面,残长180乘80厘米,自左向右为一兽,兽背上似有一人做技艺表演;后一人牵一牛一马并驾一犁,有扶犁手一人随后;最后另有一人荷镢持斧。牛马上空有二鸟飞翔,画面右侧似有一开明兽。

在汉画像石中,也经常发现牛耕图像。香城土固堆出土汉画像石,该石刻右格上层为牛耕图(36)。东汉画像石中,有“一牛挽犁牛耕图”,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当时牛耕技术也有进步,出现了一牛挽犁,说明犁具本身的分量有所减轻,操作起来比两牛抬杠更灵活方便(37)。特别令人惊喜的事,邹城面粉厂出土画像石中,有牛耕、人物、牛车在一起的图案。其牛耕为二牛拉一犁、一人扶犁;后有农民抗镢、锸,并有一牛车,车上座一人;下层有气功、斗牛、骑驼、钩象、狩猎的画面(38);牛耕生产图,为邹城出土,画像石中两牛同拉一犁,一农夫在后扶犁(39),另有多人肩扛生产工具或挑壶提箪,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场面附图。

铁凿,汉代的手工业工具。于莱芜(40)、邹城市(41)曾有发现。

铁斧,为当时的砍伐器具。济南长青大觉寺村汉墓出土的一件铁斧,器身较薄,一端平,一端有刃,中间有方形空。长13、8、宽7、6、厚0、8、刃厚0、2厘米(42)。另在沂水(43)也有铁斧出土。

三齿耙,是农业生产工具。临朐县王家圈出土的三齿耙,左齿残,齿尖稍钝,上部有横向圆角长方孔,通高11.8宽18厘米(44);另在山东临朐三家圈(45)、枣庄市(46)等地也有出土。

铲,为当时的掘地工具。枣庄出土有铁铲(47);另在东平陵城(48)、临淄金岭镇(49)、安丘(50)、和临沂庆云山(51)、莒南(52)也采集到铲。铁镐,也为汉代的生产工具。镐,莱芜城子里出土(53),全器呈楔形,上端为圆角方形,向下徐徐内收为钝尖,背微鼓,上端有方形直銎,中部有一竖向椭圆形孔。

锯,是手工业工具。济南东平陵城出土2件,缎制,仅残存一段,柄较短,柄与锯身间弧折,锯身宽3、6厘米、残长23厘米、厚2厘米;斧,9件(54)。

锛,为农业加工工具。临淄金陵镇发现1件(55);铜锛,济宁郊区潘庙汉代墓地出土(56);寿光县三元孙墓地(57)也发现锛。

济南双乳山一号汉墓(58)出土铁楔、凿、钻、锸等农具。

锄:中国古代的中耕除草工具。标本为滕楼村出土的长柄锄(59);另在济南东平城、长青小王庄汉墓(60)也有发现。

2、水利设施方面:当时农业已出现灌溉,此类文物在汉墓文物中多有发现,数不胜数。

汉代水井1座,广饶县五村遗址发现。其位于T5712东北部,开口于3层B下,被H27打破。上口已残,填大量碎砖瓦片,下部有两节陶井圈,第一节井圈上部等距离立九块残砖。井底是锥形,井口直径1、5、深约3米。井圈为尼质类草灰陶,直径0、9米,身0、22米,一端壁较厚0、04米,一端较薄0、02米,外饰竖绳纹,内饰重环纹(61);井2件,均残存井亭,发现于临淄金岭镇(62)。

井栏,青石质,安丘出土(63)。其平面呈正方形,圆井口,系一整块青石雕凿而成,边长90、高45、口径62厘米。口沿处已被吸水的绳索磨勒出条条印痕,有的深达1、50厘米。四面采用凿纹减地浅浮雕手法,雕刻出相同的复合花纹。花纹由上而下分别为联弧纹、三角纹、菱纹和双曲线纹。

井,深约11.53米,平面略呈圆形,最大直径1.24米。井壁上原有的脚窝清晰可辨,距地表8.5米以下的岩石井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64)。

在山东地区已发现的三千余座汉墓中,陶井模型大量出土。陶井,标本为曲阜县大庄出土,通高33、口径18、底径15厘米。全形似一个提篮,下部似一个圆罐形,罐口平沿宽边,平底鼓腹,上有一个圆体系,在体系上端有一个脊顶小屋,似为门轴,门轴内横一凹腰圆轮似滑车状(65)在济南闵子骞园汉墓(67)、微山(68)、临沂银雀山、山东滕县(69)、高唐、诸城、嘉祥、泰安(70)等地均有发现。

绿釉陶井,高唐城东固河发现,其造型逼真,颈圈上支拱形圈架,圈架上设置滑轮。并附置一吊桶(71)。在宁津宠家寺东汉墓也出土釉陶井,造型与高唐出土的近同,亦是井圈上支拱形圈架,圈架上设有滑轮,并附塑一个吊桶(72)。

在汉画像石图像中,也时常出现井的图案。平邑县东埠阴汉代画像石墓墓第六石,左方刻一井,井上安装有辘轳架。井边一人,仰脸,头戴小平顶圆筒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手握细绳,绳另一端系一罐,正通过辘轳提水。此人身后有一匹马,正低头欲饮盆中的水,故提水人应是马夫(73);山东嘉祥画像石,辘轳图(74);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刻,吸水图(75);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76)桔槔图等。

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一件陶井圈(77),标本M4:1,灰陶,方唇,宽沿平折,直壁,无底,还出土一件陶罐,厚沿、高颈、扁圆腹、圜底。

桔槔,辘轳在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有发现。山东省考古所藏一件。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刻有桔槔图像。第一石,纵73、横68厘米,画分四层,第三层:灶旁悬挂猪腿、猪头、鱼、剥好的鸡兔等。右方有一井、井旁一具桔槔,一女子正在吸水。桔槔立杆上悬挂一只狗(?),一男子持刀剥皮。全幅为庖厨供膳图;第五石,纵74、横68厘米,画分四层,第三层,亦如第一石同层,为庖厨吸水图像。但井上不设桔槔,而装一辘轳,与第六石第三层井台吸水情况不同;第六石:第二层,也为庖厨吸水图,但画面比较复杂,有灶前烧火、甑内和物、井前吸水,桔槔柱下屠狗、几上载鱼等图像。这批汉画像石,雕刻极为精细,艺术价值很高,画像石的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发现。如井上安装桔槔图案,安装辘轳的装置,表现得远比过去所见汉代画像石更精致(78)。另在长青孝堂山(79)也发现桔槔图案。

3、农作物:当时黍、稷、小麦、大豆、水稻等“五谷”作物已齐全,只是由于自然因素,保存完好者较少,故稀有发现。

水稻,荣成梁南庄汉墓出土(80)。

枣,枣树,作为五果之一,原产于中国。各地的西汉墓中经常发现用枣子随葬,如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汉墓(81)、外省区的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82)。

菜叶: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西汉墓出土过菜叶(可能是芹菜)(83)

济南洛庄汉墓第3号陪葬坑中,出土一批鸡蛋,其中一枚保存十分完好(84)。在其它汉墓随葬的器皿中,也经常发现粮食的遗物。

山东属于华北地区,故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当时黍、稷、小麦、大豆、水稻等“五谷”作物已齐全。齐王墓随葬器物坑陶壶内有腐朽小米、巨野红土山出土陶壶内,有的器内有粟粒;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M14边箱出土四件残竹笥,内盛黍、稷、枣、栗等。

4、加工及储藏:当时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故粮食加工工具,相应的有了发展。在山东地区出土磨、臼、碓等粮食加工工具模型和石磨实物等。

磨在西汉得到迅速发展:分为实物和模型;

石磨,济南东平陵遗址出土(85),仅磨两件,皆仅存上扇。标本0329,磨顶凸起一周,中心形成一圆形凹槽,中间有一道隔梁,将其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各有一长方形漏孔;底部中央也有一圆形榫槽,其外密布长条形磨齿。磨侧边,有两对称的长方形榫孔,可以纳柄。直径53厘米、厚11、5厘米。标本0330,形制与0329近同,无齿。直径43、5厘米、厚11厘米。另在济南(86)、和安丘(87),也出土实用石磨;

陶磨,在山东地区汉墓中时有出土,以平陵城发现的具有代表性(88)。标本0318,夹砂灰陶,仅存上扇,磨顶外侧凸起两周,其间形成深槽,磨顶中部也为圆槽,其中心尖凸,圆槽外侧有对称的两个圆形漏孔;磨顶外缘还有二圆形榫孔,可以纳柄,磨底内凹,中心有一圆形榫孔,以与下扇结合。直径40、8厘米、厚11、6厘米。临沂银雀山四号西汉墓中出土的陶磨也保存较完整,其为尼质灰陶,上下两扇,相对的磨面中心有圆孔,以示穿轴;磨顶有凹槽,里面有两个磨眼,未透,上扇一侧有方孔,以按把手转动。径9、2、高4、2厘米,下附一活动的圈座,高5、8厘米(89);另外,在微山县汉墓中(90)也发现6件陶磨。

臼,1件,临沂银雀山西汉墓M4出土。其为灰陶,大口,深腹,里面为小圜底,下附一平做。高5、8厘米(91)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装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放一石臼。米碓风车1件,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出土(92)。宁津宠家寺东汉墓(93)。出土一件罕见的釉陶碓,由臼、碓、栏三部分组成,十分逼真。

仓:陶仓模型,反映当时藏粮之器。梁山后艮山村汉墓出土一件陶仓(94)。又在东平县王陵山汉墓出土一件长方形楼阁式陶仓(95)。另在临淄金岭镇(96)、滕州市官桥(97)、微山、泗水(98)等地,屡屡发现陶仓,而以微山县居多(99)出土有十余件之多。“丰收”宴享画像石(100),1954年山东沂南出土。从画面观察,左半部地主席地而坐,仓楼前粮米成堆成车。右半部有厨房、灶、井及各式器。为多人抬猪、宰牛、宰羊、烧火、蒸饭、炒菜、备酒图像。形象地反映了豪强地主一面剥削、一面宴享的情景。

5、家畜家禽业:家畜家禽的饲养业是汉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山东的饲养业发达,故在墓葬中出土也较丰富,折射出汉代家畜家禽业的发达景象。

猪,汉代猪的饲养非常普遍。章丘洛庄汉墓第34号动物陪葬坑中,发现10头完整的家猪遗骸;在该汉墓的3、4、25号陪葬坑中,也有出土零星的猪骨,当为祭祀或随葬之用(101)。

玉猪3件,其1出土于临淄商王墓地中,青玉,卧猪形,长方体,一端刻画猪首性。长9.7、高1.8、宽1.8厘米(102);另2件,曲阜县大庄出土(103),黄白色,玉质细润,有光泽,均长11.5、高2.5、宽2.5厘米。尾上刻一透空小钮,孔径均能闯过线去。底面抹平无纹,四腿向前爬伸,作卧伏起来欲走状。

石猪:一件,1997年5月,临沂银雀山南侧的工地出土。

白色大理石页质,圆雕卧猪,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其长7.4、宽2.4、高2.5厘米(104)。

滑石猪,6件,均为济南大觉寺汉墓出土(105)形制基本相同。M2:96,白色大理石质。鼻向下、尾短,中间各有一小孔,一侧平,一侧雕出足状。长10.3、宽2.4、高2.4厘米。M2:97,滑石质。鼻孔四道沟,圆耳,小目,粗腿,头顶有一道凹槽,舌部、尾根处各有一横空,鼻孔锥钻。长11.3、宽3、高3厘米。

在画像石中,也有和猪相关的场面。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图案中,有捕捉野猪场面(106):一猎人带狗,追捕野猪,此外,还有分散的兔、鸟、鹿形象。

猪和猪圈模型在山东地区的汉墓中,陪葬较为丰富,以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出土的陶厕圈最为精致。其平面呈长方形,左侧为猪圈,凹墙,两外角墙上加盖人字形拐角顶,两坡瓦垄用竖凸线表示。圈内站立一陶猪,长嘴、卷尾、粗短足,高5厘米,长12厘米。右侧后半部分为方形厕,墙上加盖单独烧制的四阿式庑殿顶,瓦垅也用细凸线表示。厕下一圆洞与猪圈相同,厕门前为斜坡平面。其高18、长23.7、宽26厘米(107)。另外还发现二十余处汉墓中(108),随葬有猪或猪圈模型。

马,在汉代主要是畜力,很少作为食用。在洛庄汉墓第9、11和17-20号陪葬坑中,出土20余匹完整的马骨遗骸(109),对于研究当时畜牧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鎏金铜马1件,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出土(110);济南平阴汉墓出土陶马甬(111);济南危山汉墓陪葬坑(112)出土陶马甬数十件,做工精致,微妙微肖。

在微山(113)和兖州汉墓(114)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马的图案。

牛,是汉代农业的主要畜力,有时也作为食用。牛耕已广为使用。在洛庄汉墓第13号陪葬坑中,有水牛出土(115)。长青双乳山汉墓(116)的器物箱内放置着大量的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及大量的鱼等。

在汉画像石图像中,也有牛的形象,一般是和牛耕相结合。滕县城关画像石(117),石面纵67厘米、横68厘米。画面三层,中层有牛的图案。还有牛马食草的图案。在章丘汉画像石汉墓中(118),出现牛、羊头图案多处。

鹿,因是稀有动物,故发现较少。烟台市区发现殉鹿骨架一具(119)。在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中也发现殉鹿现象(120)。

鸡,是汉代的主要家禽。山东地区汉墓中,陶鸡模型较为丰富。在济南闵子骞汉墓、济南青龙山汉墓(121)和长清大觉寺汉墓中均有陶鸡出土,另在济宁(122)、肥城(123)、高唐、枣庄(124)、乐陵(125)、泰安(126)等地汉墓中也有陶鸡发现。

木鸡模型,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墓出土(127)。

尤为难得是,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尧王村(128),发现一批珍贵的东汉彩陶俑,包括陶狗、陶鸡、陶鸟等,还有陶井。动物俑有公鸡、蹄鸡、母鸡生蛋花狗啃骨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时期临淄地区新生地主阶级的庄园生活场面,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家禽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鱼,是当时的主要副食品之一,故在汉墓中时常有鱼骨被发现,如济南洛庄汉墓3号、25号陪葬坑出土的陶器中含有鱼骨(129),但较多的是出现在汉画像石图案中,以微山县出土的鱼汉画像石图案最为生动,此画像石于1989年发现于田野沟渠上,残长30、宽69厘米。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露出一阙角,三层斗拱,其中一、二层斗拱上各雕一个人首形饰物。阙顶有一飞鸟,檐下挂三条鱼,旁边还有同头三鱼。下格有一鱼鹰正在吃鱼,勾勒简洁,且十分生动传神(130);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由数块图案(131),如第九石,八叶间隙饰鱼八条,其中三条鱼胸鳍特别大,有点近似翅膀。第十石,八叶间饰鱼八条,其中三条为鲇鱼,五条为草鱼。另在曲阜(132)、微山(133)、济宁(134)、青州(135)、邹城(136)、嘉祥(137)、泗水南陈(138)等地均有出土。

汉画像石中,捕鱼形象也较常见。在山东两城山,出土捕鱼画像石(139)。嘉祥五老洼,发现两处叉鱼画像石(140)。另在滕县黄家岭(141),出土执罩捕鱼画像石。

狗,是人类的朋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在济南洛庄汉墓第34号动物陪葬坑(142)、济南腊山(143)、济宁(144)等汉墓中有狗殉葬。不仅有实物出土,而且陶塑品也经常发现。如陶狗,济南济南大觉寺村二号墓出土,其昂首向前,尾巴上卷,四肢直立,粗腿,项圈后有垫子,身上饰彩,长31、高29厘米(145);另在临沂银雀山西汉墓(146)、济南闵子骞祠堂汉墓中(147)也发现陶狗。

鹅,为汉代家禽之一。出土的大多为陶俑。济南大觉寺村汉墓出土的标本,其昂首前伸,双翅塑造出羽毛的形状,头部细致逼真,通体饰白色陶衣。长24q2、高25厘米(148);在济南大观园(149)、青龙山、闵子骞祠汉墓中(150)也发现陶鹅;济南长清孝堂山(151),在汉画像石中,刻有动物有鸡、鹤、凤凰、猴、兔、鸭、鸽、有鹿、兔、虎、猪、鱼类等动物。

鸭,标本为济南大觉寺村二号墓发掘出土,其身体向前倾,作行走状,昂首前视,尾巴略上翘。长28、高22、2厘米(152),济南闵子骞汉墓、大观园汉墓也有发现。

有趣的是在汉画像石中还出现猫捉鼠、老鹰抓鸡等画面,沂南县北寨村清理了一座汉墓上有此图案(153)。

羊,为六畜之一。在洛庄汉墓第34号动物陪葬坑中,出土60余只羊(154)。

骑羊俑,为泥质灰陶,羊体肥硕。背上有鞍,其上骑坐一人,人面目仅有轮廓;羊腹中空,摇之有清脆的响声,其内应丸状之物。通高10厘米(155)。《后汉书・玉符传》〉曰:“今人――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大概即指此类。石羊,山东临朐县东盘乡后李成村出土(156)。莒县双合村汉墓还发现玉羊(157)。

和羊相关的图像,在汉画像石中经常展示(158),它是汉画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兔,在济南洛庄汉墓34号坑出土30余只,并且还发现兔笼的遗迹(159)。

6、其它

山东地区出土的养蚕、丝织手工业考古资料,非常丰富,拟另文专论,在此不再赘述。

二、相关问题探析

以上,对山东地区汉墓中出土的农业考古资料,大致的进行了梳理,现仅就一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析。

1、农业生产工具方面:

我国进入铁器时代以后,曾一度是非金属农具与金属农具(包括铜、铁)并用,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才逐步被推广应用,而真正由铁农具取代非金属农具是在汉代,但这一阶段的农具所表现的地方特色已不那末明显,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逐步形成,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并日趋统一的必然结果。铁器时代: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160)。两汉时期,山东出土铁农具的地点明显增多,计有章丘、莱芜、临淄、滕县、泰安、东平、安丘、莒县、日照、巨野等处。

据《汉书。地理志》〉注:西汉实行“笼盐铁”(即盐铁官)以后,在全国设立49处铁官,而山东地区就有十二处,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泰山郡的嬴,胶东国的郁秩,成阳国的莒,鲁国的鲁,以及山阳(新莽时改为钜野)郡,琅琊郡、东平国,都设有铁官。

铸造铁器的范具也有较多发现,东平陵城出土了铸造铧冠、铁锸的完整铁制范具各一套及锤范、铁质器物内模等;莱芜亓省庄发现西汉范具全部是铸造农具的,有犁范、双镰范、铲范、镢范、耙范等。除铁制范具外,平陵城等地还发现有铸造铁器用的陶制范具。所有这些都证明汉代,山东的冶铁业非常发达,故农业生产工具也相当先进。

镢:又称昊蚋洌为横斫式整地农具。《国语・齐语》记:“恶金以铸锄、夷、斤、木属,试诸壤土。”韦昭注:“木属,斫也。”《尔雅・释器》曰:“斫为之木属。”郭璞注:“暌病!薄端滴慕庾帧罚骸澳臼簦大锄也。”至迟在战国时期,铁镢已得到推广,并且出现了横銎式铁镢。在此之前的镢都是直銎式的空首镢,其装柄的方法,是在銎的顶部銎口插入长方形木块,在木块上横凿一孔以装木柄,或直接按装树叉形的弯曲木柄。横式的镢则是銎口横穿镢体的上方,直接横装木柄,加塞木楔,使之更加紧固牢靠,使用时不易脱落,其掘土功效更高,因此很快就淘汰了直銎式的空首镢,成为汉代以后的主要掘地农具之一。因此,汉代的《淮南子》一书就经常提到它,如:“今服徭者,皆辍…”(《精神训》),“奋儋(担)辍保ā侗略训》),等等。王充在《论衡・须颂篇》亦提到:“以暝涞亍…如复增辍!薄盎蛞渣昶矫嬉闹”。

犁: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农业工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牛耕开始推广,铁犁铧也取代了青铜犁铧,山东有战国的铁犁铧出土,说明此时犁耕已在中原地区大量使用。耕犁发展到汉代才得到普及,山东许多地区出土铁犁铧,它们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汉代的铁犁铧品种多样,大小不一,小的长、宽各20厘米左右,大的长、宽可达40厘米以上。墓中或遗址还出土了汉代的铁犁壁,有单面的,呈菱形或板瓦形,可向一面翻土;也有双面的,呈马鞍形,可双面同时翻土,适于开沟起垄。犁壁是翻土碎土的重要装置,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的耕犁已走上成熟道路,堪称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从各地画像石和壁画的牛耕图上,还可看到汉代耕犁的具体结构,汉代耕犁已具备了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说明已趋于成熟定型。总体说来,东部地区(山东、江苏等地)的耕犁形制为,犁床和犁梢连成一体成弓形,是用一根弯曲木头制成,看不出明显的犁床,故称为无床犁(161);当时的耕犁都是直辕犁,有用二牛牵引的长直辕犁和用一牛牵引的短直辕犁。长直辕犁适于在大块田地上使用,短直辕犁转弯灵活,适于在小块田里使用,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发明和创造。

山东地区牛耕当始于战国(或更早),至汉代已普及。战国时期增出土犁铧,其形制被汉代所沿用,汉代普及牛耕已无疑。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上找到证据,如《盐铁论?未通》曾记:“农夫以马耕哉。”又《国语?齐语》〉曰:“深耕而疾i,以待时雨。”孟子曰:“深耕而易耨”深耕者为人力所不能达,只有马、牛力可达致。汉代牛耕普遍,这不仅可从出土大量的铁犁铧和铸铧的铁范得以印证,汉画像是中常见牛耕图也有所反映。从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的画像石牛耕图观察,是一牛一马并行拉犁,这或许可以说,当时牛耕普遍,牛服犁尚不足,故牛马并用。另者,汉代曾出土犁壁,又观察黄家岭画像石牛耕图中刻画的犁,各部件已齐备,犁结构已臻完善,这是反映当时牛耕普遍的又一侧面,也这是出牛耕业的兴旺景象。

铲:春秋时出现铁铲,到战国时铁铲的使用更为普遍,形式有梯形的板式铲和有肩铁铲两种。至汉代始有铲的名称,《说文解字》已收有“铲”字。汉代的铲器形较为多样,有宽肩、圆肩、斜肩几种形式。铁铲在汉唐以后一直是挖土的主要工具,在宋元时期成为铁(锨)或铁锹,依然是主要的农具之一。

锸:锸为直插式挖土工具。插在古作a,《释名》“”,插也,插地取土也”。锸是商代新出现的生产工具,发展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锸是汉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兴修水利取土时发挥很大作用,故有“举锸为云,决渠为雨”的民谣(《汉书・沟洫志》)。锸的铁套刃在汉代叫“敝金,河内谓a头金也。"按装敝金的木板叫“叶”。《释名・释用器》曰:“其板曰叶,像木叶也。”使用时双手握柄,左脚踏叶之左肩,用力踩入土中,再向后扳动将土翻起。《淮南子?齐俗训》:“修胫者使之跖a。”高诱注:“长胫以踏插。”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一件完整的锸(162),其木叶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为了便于左脚踩塌而设计的形状,推测当时山东地区的铁锸当与其相似。锄,锄是横斫式锄地农具。大型锄用于挖土,小型锄用于松土除草,属于中耕农具。《释名?释用器》曰:“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锄在商周时期称作啤!妒经・良耜》:“其扑拐裕以薅荼蓼。”。在汉代成为钅且,钅且即锄。《说文》:“钅且,立薅所用也。”是中耕除草的工具。

农业工具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标尺,当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发展到铁器时代中的战国晚期及汉代,农具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套的铁农具基本形成,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但促使农业生产一直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使用农具的人。人的因素第一,在同样的条件下,使用同样的农具,但操持工具的人的熟练程度不一样,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改造土壤、改良品种、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水利设施)不同,故所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或高或低,不尽相同。

镰,是长条形带锯齿刃的收割工具。镰最早是石镰和蚌镰,要捆绑在木柄上才能使用,虽是从石刀演变而来的,但其历史却非常古老。商周时期使用青铜镰刀。从战国开始,铁镰逐渐取代了铜镰,至汉代铁镰已基本定型,只是镰身宽狭有所不同。此后铁镰的形制变化不大,一直沿用至今。

2、水利设施。

水利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农业水利建设主要是凿井。这与山东地处旱作农业区密切相关。凿井术起源于何时,尚无可考,但我们认为利用井水灌溉农田不会晚于战国,从汉墓常出土陶井模型及汉画像石常见刻画汲水图像分析,于汉代已发展到普遍采用汲井水灌溉农田。又于汉代即已发明、应用了简单机械提水灌溉,其法有三种:一种是桔槔法,即如嘉祥出土的汉画像石桔槔图所示,在井旁立一支架,支架上系一活动杠杆,一端绑重物,另一端系吊罐(或桶)提水。另一种是辘轱法,即如山东汉画像石辘轱图所示,在井旁竖二根立柱(柱高低与人的体高),柱头架一根穿上辘轱的横杆,一根绳子放于辘轱上,一端系吊罐(或桶),一端手拉之,靠辘轱转动提水,省力。再一种是滑轮法,即如陶井模型所示,在井圈上支拱形圈架,圈架上设置滑轮。提水时,一根绳子放在滑轮上,可二段各系一个吊桶,一上一下滑动,既省力,又提高工效一倍。可见利用井水灌溉,在战国时期或更早既已产生,汉代当处于进步时期。

在原始农业中是“听其自生自实”,还没有什么灌溉可言。商周时期的灌排系统主要是在农田之间挖掘很多沟渠,称之为沟洫。井灌主要是利用园圃中的井水灌溉蔬菜,原来是利用瓶罐从井中取水,后来法明了提水机械桔槔。

桔槔:《庄子・天运》云:“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成书于西汉的《说苑・反质》中也记载:“卫有五丈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名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桥即桔槔两字的合音。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减轻劳动强度的提水机械,比手工抱翁而吸要提高百倍功效,至今尚在一些农村中使用。邓析是春秋时人,庄子为战国后期人,看来战国时期桔槔还不是普遍使用,可能到汉代才得以普及。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中,刻有一幅桔槔图。

汉代的农田水利有很大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水利建设也相当重视。如汉武帝曾对属下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提倡“通沟溪,蓄陴泽”以“备旱”,于是出现全国“争言水利”的局面。在关中平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修建了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丘陵山地和南方地区则兴建陂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163)。

汉代也采用井灌的方式来浇灌园圃中的蔬菜。浇灌时,从井中提取井水直接倒在水沟中,水流顺着水沟两边的缺口流进菜地。至于如何从水井中吸水,取决于井水的深浅。井水较浅,可用桔槔吸水。如井水太深,桔槔够不着,就用滑轮来提取,滑轮在汉代也称辘轳。

辘轳:是汉代另一种提水工具,其提水方式则是采用摇转辘轳绞动绳索以提升水桶的办法,从而节省动力,提高功效。各地汉墓中经常有陶水井,有的井架上还带着滑轮。在东汉末期,发明了提水功效更高的灌溉机械翻车。

3、农作物

山东属于华北地区,故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当时黍、稷、小麦、大豆、水稻等“五谷”作物已齐全。

4、加工及储藏

石磨,旋转性的石磨是将谷物磨碎的加工机械,为上下两扇圆形石块组成。上扇凿有磨眼,并按有拐柄,朝下一面凿有磨齿;下扇朝上一面亦做有磨齿,中央装一短轴,可将上扇磨石套合在一起,摇动拐柄是上扇磨石绕轴旋转,谷物有磨眼注入,在两扇之间散开并在磨齿之间被磨碎。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旋转形石磨,这是加工农具史上的重大突破。

石磨在西汉得到迅速发展。只是西汉的石磨制作的略为粗糟一点,磨齿多为窝点状,磨出来的粮食颗粒较粗。东汉的磨齿才发展为放射线形,磨出来的呈颗粒细小的粉末状,特别适合用来加工小麦和大豆。石磨一般是用人力牵动,但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一件大型石磨,旁边有一具牲畜遗骸,推知是用畜力来驱动,其功效自然远较人手推磨为高。磨是连续运作的加工工具,极大的提高了功效。石磨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将大豆磨成豆浆,从而使中国饮食习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粒食发展为面食,也促进了小麦和大豆种植业的发展。

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装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放一石臼。人踩踏杆的另一端,碓头即翘起,当脚移开碓头即落下舂打谷米。碓发明于何时,尚无探究,但汉代文献多处提到碓。说明至少在汉代已发明碓。碓是从杵臼发展而来,利用杠杆原理用脚踩塌,比用手工操作省力如《急救篇》:“碓石岂扇阝贵舂簸扬。”《桓子新论》:“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方言》云:“碓机,陈魏宋楚自关而东谓之梃┦岂。”孔融《肉刑论》:“水碓之巧,胜于斫木掘地。”等(参见陈文华先生的相关著述)。上述史书所载,说明汉代已经不仅使用脚碓,还有畜力带动的畜力碓,还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家畜家禽业:

汉代,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家畜家禽业也十分兴盛。当时大力提倡养猪养鸡。尤其是一些“劝民农桑”的地方“循吏”。西汉黄霸任颖州太守时让邮亭乡官带头养猪(164)。文献记载从另一角度再次证明,汉墓中随葬的陶禽畜模型的种类和数量都是有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汉人量化了的富裕标准。

养牛、马,主要为耕地,作为畜力使用;猪、羊、土的饲养,主要为食用。

大量陶猪、厕模型的出土,一方面给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也为农田施肥创造了条件。追肥,增加了地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施肥:施肥是给作物生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的一种措施。我国农业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是以恢复和培肥地力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地力的恢复,在撂荒制下,完全依靠自然的过程;在休闲制下,已有人工干预的措施,如在休闲地上芟除草木,并用水淹和火烧,使之变成肥料。我国何时有意识地使用肥料,还有不同看法,但施肥受到比较普遍的重视,显然是连种制开始代替休闲制的战国时代。当时人们要求“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施肥)灌”(《韩非子》语),而“多粪肥田”已被认为是“农夫众庶”的日常任务(《荀子》)。汉代人又把施肥和改土联系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之所以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而地力长久不衰,是与重视施肥,精耕细作和合理的轮作倒茬不无关系。汉代,非常重视中耕除草工作。在前面我们研讨农业工具时,已看出当时全国各地许多汉代遗址、墓葬中出土大量与中耕除草有关的铁制农具,从考古发现角度,证明当时除草工作是很得力的。不仅考古发现甚多,而且文献记载也颇丰。如《f胜之书》即把“旱锄”作为田间管田间管理环节可理的重要环节,对各种作物都要求“有草除之,不厌数多”。“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豆生布也,锄之。生五六页,又锄之”,“麻生布叶,锄之”等等。《释名》:“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说明汉代锄是专门用来中耕除草松土的,不同于用来翻土整地的锸、镢等农具。山东省泰安市东汉除草画像石,是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当时中耕场面。

中耕农具:早期原始农业播种后是“听其自生自实”,没有言,自然也就没有中耕农具,后期可能有除草等农事作业,也仅是靠手工或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竹木器和蚌器来除草。但至迟在商周时期已使用青铜农具来中耕除草。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铁铲、铁锄,说明当时对农田的中耕,是十分重视的。中耕除草、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了汉代经济的繁荣。

以上,笔者对山东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的农业考古资料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由此可见,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是十分发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山东地区之所以在汉代其农业有如此大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优越的自然环境。山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这里“膏壤千里”,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其次,战国时期该地区农业的进步,为汉代农业经济的发达,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再者,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还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明创造,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汉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4、195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

(2)淄博市博物馆、齐古城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5月。

(3)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第8页,《考古》1998年3期。

(4)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2期)。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7)沂水县文管站:《沂水县发现汉代窖藏》,《考古》1988年6期。

(8)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第8页,《考古》1998年3期。

(9)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长清区文物管理所:《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一、二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0)李储森:《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91年5期第31页。

(11)淄博市博物馆、齐古城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

(12)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2期。

(13)微山县文化馆:《山东省微山县发现四座东汉墓》《考古》1990年10期。

(14)详见《农业考古》1981年2期46页。

(15)刘晓燕:《山东威海市发现一件汉代铁镢》,《考古》1997年5期。

(16)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7)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2期。

(18)《山东沂水何家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7期576页。

(19)山东省菏泽地区发掘队:《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

(20)郑同修:《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21)沂水县文管站:《山东沂水县发现汉代铁器窖藏》,《考古》1988年6期。

(2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滕县柴胡店汉墓》,《考古》1963年8期。

(23)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文物》1977年7期。

(24)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郊区潘庙汉代墓地》《文物》1991年12期。

(25)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第125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2月。

(26)李储森:《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91年5期。

(27)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7年12期。

(28)见《山东文物选集》第66页。

(29)沂水县文管站:《山东沂水县发现汉代铁器窖藏》,《考古》1988年6期。

(30)马玺伦:《山东沂水出土窖藏铁骑》,《考古》1989年11期。

(31)刘冠军:《安丘农民交献文物受奖励》,《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16日。

(32)文光:《山东枣庄市出土的古代铁农具》,《农业考古》1987年2期;石敬东:《山东枣庄市出土一批古代铁农具》,《农业考古》1990年2期。

(33)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文物》1977年7期。

(35)石晶:《枣庄市发现一块有关农耕的画像石》,《山东工人日报》1997年8月8日。

(36)山东石刻馆:《山东鄄城、成武、金乡石刻调查》。

(37)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第125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2月。

(38)邹城面粉厂画像石,邹城县孟庙收藏。

(39)王彦:《邹城出土汉画像石》,《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25日,第29期。

(40)刘文东:《山东莱芜东泉河村出土一批西汉文物》,《文物》1993年12期。

(41)程明:《邹城出土一批汉代铁器》,《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9日。

(42)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一、二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2004年8期。

(43)马玺伦:《山东沂水出土窖藏铁器》,《考古》1989年11期。

(44)《山东文物选集》第67页,图134、135。

(45)《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三册P127,秦汉部分。

(46)(47)文光:《山东枣庄市出土的古代铁农具》,《农业考古》1987年2期。

(48)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50)刘冠军:《安丘农民交献文物受奖励》,《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16日。

(51)《山东临沂庆云山发现铁器》,《文物》1988年10期第75页。

(52)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第126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53)《山东文物选集》第68页,图136。

(54)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56)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郊区潘庙汉代墓地》《文物》1991年12期。

(57)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山东寿光县三元孙墓地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2期。

(58)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

(59)文光:《山东枣庄市出土的古代铁农具》,《农业考古》1987年2期。

(60)山东省考古所、济南市考古所:《长清小王庄汉墓发掘简报》,待刊。

(6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饶县五村遗址发掘报告》第61页,《海岱考古》第一辑。

(6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63)张保健等:《安丘发现东汉石井栏》,《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9日,第22期。

(64)贾德民:《安丘发现汉代水井》,《中国文物报》1993年10月17日。

(65)鲁文辉:《曲阜县大庄发现汉代玉璧等文物》,《文物》1966年4期P55页。

(67)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考古》2004年8期第47页。

(68)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3期第8页。

(69)《山东文物选集》第91页;《文物》1981年10期19页。

(70)泰安地区文物局:《泰安县大汶口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文物》1982年6期。

(71)《山东文物选集》第91页,图177。

(72)德州地区文物组等:《山东宁津县庞家寺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四辑。

(73)平邑县文物管理站:《山东平邑县东埠阴汉代画像石墓》,《考古》1990年7期。

(74)《文物》1978年9期4页。

(75)《金石索三》:石二百三十三。

(76)《金石索,石索》石二百六十五。

(77)山东省博物馆:《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年6期。

(78)嘉祥县武氏祠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文物》1979年9期第1页。

(79)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文物》1961年4、5期。

(80)烟台市文管会:《山东荣成梁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2期。

(81)《文物》1989年1期。

(8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3年。

(83)《文物》1977年11期。

(84)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8期。

(85)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6)济南市出土汉代石磨,见《中国历史图集》。

(87)贾德民:《山东安丘发现汉代石磨》,《考古》1995年11期。

(88)郑同修、袁明:《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7年12期。

(89)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年6期)。

(90)分别见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第8页,《考古》1998年3期;微山县文化馆:《山东省微山县发现四座东汉墓》《考古》1990年10期;杨建东《微山清理汉画像石墓》,《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19日;《山东文物选集》第81页,图160。

(91)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年6期。

(9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93)德州地区文物组等:《山东宁津县庞家寺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四辑。

(94)杨子范:《山东梁山县后艮山村发现带彩绘的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3期。

(9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东平陵山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6年4期。

(9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

(97)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官桥车站村汉墓》,《考古》1999年4期。

(98)泗水县文管所:《山东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5年5期。

(99)微山县文化馆:《山东省微山县发现四座东汉墓》《考古》1990年10期;微山县文化馆:《山东省微山县发现四座东汉墓》《考古》1990年10期;微山县文管所:《山东微山县发现汉、宋墓葬》,《考古》1995年8期;张建锷《微山发现汉墓群》,《中国文物报》1996年8月11日;杨建东《微山清理汉画像石墓》,《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19日;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第8页,《考古》1998年3期。

(100)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第154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2月。

(10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8期。

(102)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5月。

(103)鲁文辉:《曲阜县大庄发现汉代玉璧等文物》,《文物》1966年4期55页。

(104)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队:《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11期。

(105)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一、二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06)济宁地区文物组:《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第60页,《文物》1982年5期。

(107)泗水县文管所:《山东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P391,《考古》1995年5期3页。

(108)详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1期;微山县文管所:《山东微山县发现汉、宋墓葬》,《考古》1995年8期;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3期第8页;山东滕县龙阳店,捡粪画像石,《农业考古》1981年2期47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滕州市官桥车站村汉墓》,《考古》1999年4期等。

(109)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8期。

(110)刘玉涛:《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文物》1999年12期。

(111)崔大庸、房道国:《济南平阴发掘战国汉代古墓》,《中国文物报》2000年5月10日,第一版。

(112)王守功等《济南危山山汉墓发现兵马俑坑》,《中国文物报》2004年月日,第一版。

(113)王思礼、赖非:《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考古》1989年8期。

(114)樊英民:《兖州出土一批汉画像石》,《中国文物报》1997年9月7日,第36期。

(115)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8期。

(116)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

(11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

(118)章丘博物馆:《山东章丘市黄土崖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6年10期。

(119)林仙庭:《烟台市区发现殉鹿汉墓》,《考古》。

(120)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

(121)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山东济南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考古》,1989年11期984―993页。

(122)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94年2期。

(123)《山东文物选集》第84页。

(124)《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第253页。

(125)《山东乐陵县发现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0期,第23页。

(126)泰安县文物局:《山东泰安县旧县村汉画像石墓》,《考古》1988年4期。

(127)参见《文物》1984年11期,第55页。

(128)鲁波:《临淄发现一批彩陶俑》,《中国文物报》1995年11月12日。

(129)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8期。

(130)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2000年10期。

(131)济宁地区文物组等:《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第60页,《文物》1982年5期。

(132)《曲阜旧县村又发现汉画像石刻》,《文物》1964年12期。

(133)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的清理》第8页,《考古》1998年3期;杨建东:《微山县出土一批汉代画像石》,《齐鲁晚报》1998年4月16日。

(134)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9期。

(135)姜建成:,《考古》1993年8期。

(136)邹城面粉厂画像石,邹城孟庙藏;解华英《山东邹城市路口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6年3期第36页。

(137)朱锡禄:《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第71页,《文物》1982年5期。

(138)《山东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5年5期3页。

(139)见《农业考古》1981年2期48页。

(140)分别见《文物》1982年5期和《农业考古》1981年2期。

(142)房道国:《山东济南洛庄汉墓发现大型动物陪葬坑》,《农业考古》2002年2期。

(143)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腊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44)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94年2期。

(145)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觉寺村一、二号墓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46)山东省博物馆等:《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年6期。

(147)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考古》2004年8期第47页。

(148)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济南大觉寺村一、二号墓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49)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济南大观园的一个汉墓》,考古通讯1955年4期48―50页。

(150)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考古》2004年8期第47页。

(151)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第47页,《文物》1961年4、5期。

(152)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觉寺村一、二号墓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8期。

(153)黎忠文:《山东沂南发现石刻彩绘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5期第99页。

(154)房道国:《山东济南洛庄汉墓发现大型动物陪葬坑》,《农业考古》2002年2期。

(15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古城遗址调查》第154页,《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56)王亮:《山东临沭县出土汉代石羊》,《考古》1986年1期。

(157)刘玉涛:《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文物》1999年12期。

(158)参见《山东汉画像选集》)齐鲁书社。

(159)房道国:《山东济南洛庄汉墓发现大型动物陪葬坑》,《农业考古》2002年2期。

(1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1)见江苏睢宁双沟出土东汉牛耕画像石,陈文华:《农业考古》第92页,文物出版社。

(162)《文物》1974年7期。

第9篇:山东高考作文范文

问:什么是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

答: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主办的社会证书考试项目。省书画艺术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对考生的书法或国画的基本技艺水平做出客观认证。

问:为什么要举办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

答:举办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学习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书画艺术教育,通过科学、规范的培训与考试,提高学习者的书画艺术技能和审美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文明山东的建设。

问: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由什么机构组织实施?

答: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在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下,考试工作由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并成立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省教育厅领导、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教育考试专家和书画艺术家组成。

问: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等级如何构成?主要考核什么能力?

答: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分书法(含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国画两大类。每个类别分设6个等级:1-2级为初级,3-4级为中级,5-6级为高级。主要考核考生的书画艺术基本技能和艺术水平。考试内容和等级标准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有关专家制定。

问: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采取什么考试形式?

答:考试采用现场考试的形式,全省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技能和创作。

书法的基本技能考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临帖(从规定的楷书或者隶书字帖中任选其一,从字帖指定的位置开始书写10-30字);另一种是在楷书或者隶书两种字体中任选一种书写规定内容(14字左右)。基本技能考核的两种形式考生二选一。

书法的创作能力考核为用任意字体书写某一规定内容,形成一幅书法艺术作品(14-30字)。

国画的基本技能考核为以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表现花鸟、山水、人物等的局部或一小部分,不求完整;创作考核有自选题目创作或者命题创作两种形式,由考生二者选一。要求画面完整,题款盖章,形成一幅国画艺术作品。

问: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硬笔书法等级考试”的考试办法和考试内容是什么?

答:“硬笔书法等级考试”,考试等级亦设置6个等级:1-2级为初级,3-4级为中级,5-6级为高级。考试内容分为“基本能力考核”和“创作能力考核”两个部分。“基本能力考核”要求考生用楷书或隶书书写指定的一段文字,“创作能力考核”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自主创作,书写格式和字体不限。

问:考生考试时应该携带什么考试用具?

答:考生考试时必须携带身份证件(本人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或士兵证、少年儿童持户口本)和准考证。答题纸(宣纸,规格四尺三开)由考试组织部门统一发放。笔、墨、国画颜料、书法字帖、毡、画板、笔洗、调色盘、印章、印泥、字典等其他考试用品由考生自己准备。

“硬笔书法等级考试”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问:书法考试指定的字帖有哪些?

答:楷书碑帖包括10种,分别为《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石门铭》、《郑文公碑》、《董美人墓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颜真卿书颜勤礼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赵孟頫书胆巴碑》。

隶书碑帖包括10种,分别为《乙瑛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碑》、《史晨前后碑》、《西岳华山庙碑》、《西狭颂》、《石门颂》、《张景碑》。

问: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每年考几次?各次考试是什么日期?

答: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安排1次,分别安排在5月和10月。

2013年上半年的考试时间为5月18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其中硬笔书法考试时间为9:00—11:00。考试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市考试管理机构确定的考点进行。

问:谁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如何报名?

答:凡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书画爱好者,不受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均可报考。

报名的具体工作由各市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实施,报名时间由各市根据本地的情况确定。报名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凡符合条件的考生须于规定的时间持本人合法有效证件,到市考试管理机构指定报名地点进行报名。

问:如何办理报考手续?

答:考生应持本人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或士兵证,少年儿童持户口本)到指定的报名点报名。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有关文件要求,按规定填涂《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考生信息卡》,由市考试管理机构在报名结束后统一编排考场,打印准考证。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到市考试管理机构指定地点领取准考证。

报名时需按照规定缴纳报名考试费用。

问:报名流程是怎样的?

答:为符合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组建考生电子档案。根据电子档案要求,考生报名时需现场照相和填涂信息卡。

具体报名流程:领取有关报名材料,交费(非首次报考的考生需要进行报名资格审查);进行电子照相;填涂信息卡,读卡、打印、签字确认。

问:报名时考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考生应按信息卡填写说明和要求工整、准确、仔细地涂写,报名点的工作人员要对考生涂写的信息卡进行仔细地复核,发现不合规定之处,立即让考生纠正。考生信息卡一定要保持干净,不准折叠。

报名点要当场打印报名信息确认单,交由考生本人进行复核,考生应该对错误或遗漏及时进行人工修改,所有信息确认无误后在确认单上签字并交回报名点。

问:是否必须通过第一(二、三、四、五)级,才能报考第二(三、四、五、六)级?

答:首次报名考生不分等级,由专家委员会根据考试情况确定等级。

非首次报考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级报考,也可以越级报考(专家委员会建议广大考生逐级报考),但一次考试只能报考一个类别的一个等级。

问:如何缴纳报名考试费?

答:按照省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初级和中级均为50元,高级为60元。首次报考者交费50元。

问:是否有合格证书?

答: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委托有关院校组织实施评卷工作,评卷分合格与不合格,合格者颁发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对考试结果拥有最终的解释权。

问:有没有统一的辅导教材?

答: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不对培训教材作统一规定。鼓励个人不受学习形式和书画风格的限制,通过常年坚持学习和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和绘画水平,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参加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水平。

问:对等级考试的合格者是否有激励措施?

答: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根据作品情况,推荐一定级别的合格者举行书画展或者编印作品集,以提高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习成果。

问:各市组织报名的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是什么?

答:由各市考试管理机构指定并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