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小学科学知识

第1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将翻转课堂教学法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对此,本文对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课堂;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

一、引言

将翻转课堂用于小学科学知识教学中,使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的互动性,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动手和动脑能力,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教学视频等形式来创新教学方法。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视频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了帮助,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法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在课后对教学视频进行复习,并利用互联网、移动数据网络等来补充学习资源,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

(二)特点

首先,先学后教。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将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观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对教学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学灵活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了限制,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可自由分配学习时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同时,给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提供了方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阶段式学习。教师可发展阶段式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视频代表一个阶段,可在教学完毕后设计测试问题。当学生通过测试后才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三、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第一,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比较低,对很多知识不了解,而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要求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地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教材内容制定四个教学目标,即认知、了解、意识、运用四个阶段,对学生展开阶段性教学,有利于逐渐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其实践运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教师应制定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的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教学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满足教学需求。例如,以《科学》教材为例,教学计划应以每章节的重点内容为主线,当学习“奇妙的光”这一章节时,应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光的特点、来源、方向等,以开发学生思维。同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教师应制定教学方向。小学的科学教材比较多,包含了社会、生活、思维等各个领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要敢于揭示自然真相,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与实践,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了解真理。同时,科学并不是绝对的,有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教师过于注重正确理论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要教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不正确的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正确掌握科学理论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过于注重理念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对此,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翻转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以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物质的变化”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自由观看,并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当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自主讨论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问题。比如,发生热胀冷缩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哪些事例存在这些变化等。采用小组探究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能帮助学生集思广益,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其科学素质。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跑题”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至讨论问题上去;二是,教学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避免难度过高而不利于学生理解,防止对教学进度和质量造成影响。

(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材中的知识量有限,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了限制,虽然翻转课堂教学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需要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以“神奇的电磁铁”这一内容为例,教材中虽然讲解了电磁铁的性质、极性、应用等内容,但表达的内容有限,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教育资源,收集一些关于电磁铁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其理解能力,拓展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探究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进行多方面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摆脱笔试这一单独考核标准,发展多元化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宝妹.“翻转课堂”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4):8.

第2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缄默知识

谈到学校,谈到教育,多数人会认为,教育和教学无非就是学生到学校上课的过程,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说教、讲解,配合书本、练习册,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种种现象表明,书本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一个考试高手面对实际问题却束手无措。事实证明,光在课堂上传递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随后实践知识被带入了学校课堂。各种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被融入到课堂中,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一起传递给学生。那么,是不是靠着书本知识加实践知识,学生就能成才了呢?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都非常重要,两者相互紧密结合,起着互补的作用,并且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分割成“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

匈牙利籍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了一本名为《人的研究》的书,首次提及人类的知识包含两类,分别为“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明确知识”即“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等直观形式来表达的知识,如语文书上的文章、数学书上的公式、英语书上的单词图片等等。那另外一种“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则指的是无法系统地表述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需要自己在体会、实践、感受、反思中总结得到,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我们每个人走路、奔跑的技能;对一件事的预测、判断、处理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方式等等。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向导的知识,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缄默知识不同于明确知识的地方,就在于它 “不可言传”的特点,一个人的技能、方法、态度、体会等等都无法通过传统的书本知识来获得。在小学英语学科上,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发掘各方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得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呢?缄默知识不是在一个场合、一个时间里就能获得的,它需要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积累,并通过自身的归纳、总结、梳理,加以领悟。

一、缄默知识的特点

缄默知识本身无法言传,它一定要建立在某些特殊环境当中,和特定的场合、情境相联系。小学英语提倡任务型教学,只有学生在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动力推动下,才能主动联系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从而激活和本课有关的缄默知识,使缄默知识和情感体验密切结合,从而避开传统形式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例如我在上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9 What’s the matter?这一课时,教案里设计通过日常谈话How are you?以及图片引出询问他人感觉的句子,原定的情景并无新意,但是刚好遇到这段时间班上感冒咳嗽的学生较多,就顺水推舟关心起学生们的身体情况来,请学生相互询问How are you和What’s the matter,并且尝试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当提及hot/cold/hungry/thirsty时,能通过实物道具送上一份关怀,一份帮助,这样的情景更能激起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热心,也能与学生们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此时缄默知识与情感体验相互促进,让学生能更自然得习得本课书本知识,进而将语法传授形式上升到更深的语言交际层次中。

二、缄默知识的发掘

要发掘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教学生们的英语知识对今后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我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并且高效地习得英语知识?我用哪种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利用我们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我常常将新的教学理念总结整理,尝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充入一些新的元素,然后根据教学效果再来修改决定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在教研组活动中与其他教师合作探究、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后分头施教,最后反思总结。通过这一系列合作交流活动来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发展。

要发掘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小学英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多关注课堂外的学生。记得刚上岗第一年,我担任3个班的英语教师,平时就是以“任课老师”的身份去接触学生,从这个班上课转到那个班上课,除了课内的交流,课外基本以辅导、补差、订正作业为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很少很少的。现在想想,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怎么去发掘他们身上的缄默知识呢?今年我做了班主任,有时间有机会走近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生活,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同坐于一个教室内,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行为习惯迥然不同,每个学生对于“学校”、“老师”、“英语课”的认识、看法也不同,如果用一刀切的办法,把每个学生当成工厂里的产品,尝试“制造”出一批标准产品的话,那显然是错误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很多缄默知识,如果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缄默知识和课堂中他们的体验感受有联系的话,那学生就会自己意识到这节课所授内容的价值,借助课堂上的明确知识,来修正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就认识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对他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避免用不当的明确知识来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

三、缄默知识的外显

如今我们小学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一些静态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由于没有大的语言环境支撑,教师设计任务时既要注重形式,又要兼顾其意义,要让学生觉得任务有趣、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有意识地为教学内容提供使用的机会。这样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弥补了明确知识传递的弊端,使教学过程变为明确知识传递和缄默知识外显、修正、运用的过程,两者内在统一,紧密联系。

除了设计具有趣味、真实的任务外,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去制定独特的教学目标,安排恰当的教学环节,在教案中加入一些紧扣语言知识的、迎合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个活动环节中自己体验、总结出语言规律,加以内化、运用。教案中大到整堂课的情境设置,小到教师的每个动作,都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揣摩推敲的内容。例如我在设计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第一课时教案时,把重点放在了大语境的创设,将这堂课需要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单纯地教授park,zoo,cinema,the Great Wall,变成一次北京之旅,通过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跟着教师扮演的导游,一起到北京的公园、动物园、电影院、长城游玩。各个单词的引出还特别设计了不同的方式:由图片出示公园;用动物叫声引出动物,进而自然过渡到动物园;动物园逛累了需要休息,到电影院;把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暂停放大,又引出长城……新单词被串联起来后,教学内容前后紧密联系,环节之间不脱节,学生学得更带劲,新授语言知识就不会被容易遗忘,整堂课学生一直是沉浸在“旅游”这个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语言知识,另外旅游过程又和自身已有的体验感受产生共鸣,今后再次碰到类似场景,就会不假思索地运用本课的词组和句型了。

通过发掘缄默知识并有效得使其外显出来,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就多了几份“亲和力”,和学生的对话也会显得真诚、平等,学生会抛开书本知识的思维限制,和教师交流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结合自身的观点和感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学生对这门语言有整体的认识感悟。只有让学生理解、实践后,才能在特定环境中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语感,才能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第3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前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 学科知识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基于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将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对本科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开展研究。

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基础,是教师进行优质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研究局限以及教师的知识百分之八十来源于学生时代,本文将对本科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调查研究。

2现状调查

2.1问卷设计

曲靖师范学院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专业(四年制)本科实习完但没有毕业的2017应届毕业生,调查人数70人。

问卷设计主要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编制。该研究主要考察本科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因此问卷的题目主要涉及到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第一块是:“数与代数”;第二块是:“空间与图形”;第三块是:“统计与概率”;第四块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块是已有研究都缺乏的,但却是整个小学阶段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是最能系统的考察教师学科知识水平的,所以本研究将第四块作为研究重点。

2.2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数与代数”掌握情况

问卷第1、2题主要考察教师对“数与代数” 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中有三种情况:不理解、掌握并运用和熟练运用。

数据统计显示教师在“数与代数”的调查中无论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能熟练运用。

在调查“学习分数除法时,如果学生问您:“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您如何解释?”时一部分教师回答都提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通过教师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初步理解逆运算的意思,但却不准确。

2.2.2“空间与图形”掌握情况

问卷第3、4题主要考察教师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中有四种情况:不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和熟练运用。

数据统计显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的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能较好的掌握并运用,而在几何概念中不理解的教师超过10%,这显示出教师的空间观念较弱。

在调查“请您简要说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教师对于四个集合概念之间的理解是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除了教学中强调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外,教师很难将其他概念进行联系。

2.2.3“统计与概率”掌握情况

问卷第5、6题主要考察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中有四种情况:不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和熟练运用。

数据统计显示教师在“统计与概率”的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可能性的掌握较差,超过30%的人不理解。而40%的教师对统计之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在调查“请您说出平均数的含义”,一些教师认为:把若干个数累积再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出的数就是平均数;把一个量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其中的一份量,就是这几份的平均数;平均数就是等分。通过以上教师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把平均数和平均分两个概念相混淆。

2.2.4“实践与综合应用”掌握情况

问卷第7、8题主要考察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中有四种情况:不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和熟练运用。

数据统计显示教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调查中40%多的教师能掌握并运用该方面的知识,在综合运用方面30%的教师还停留在理解层面。

2.2.5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整体掌握情况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平均分分别为15.135分、14.21分、11.013分和13.325分。最高分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28分和“数与代数” 部分的18分,在“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部分最低分均为为0分。通过标准差可以看出教师在“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标准差最小为5.47,“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标准差为6.35,“数与代数”部分标准差最大8.95,通过标准差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对“数与代数”掌握得最好,而“统计与概率”掌握最不好,除此之外,教师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有欠缺。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课题(课题号:2015QN013),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ZDKC2016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4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参赛对象:凡订阅文学少年的中学生。

参赛方式及评选办法:以学校为单位,参赛同学可将试题答好后,交由学校统一评选。学校将六期试题的评选结果报到文学少年小作家基地办公室。

奖项设置:每所学校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五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可获得由文学少年颁发的荣誊证书。获得一等奖的同学还可获得2012年下半年新出版的六期《文学少年》杂志。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还可优先参加文学少年杂志社举办的“小记者笔会”等活动。

参赛时间:2012年4月1日起至2012年10月30日止。

注意事项:

1)请各学校将评选结果发到文学少年小作家基地办公室邮箱:。负责人:林爱敏

2)此活动以学校为单位,不受理个人参赛。

文学少年杂志社

辽宁省小作家基地中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试题(第二期)

18.符号“&”的中文意思是(

)。

A的

B也 C和 D但

19古语中的“丹书铁券”是指(

)。

A光辉的史册 B豪放的诗词 C免罪的凭证

20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是(

)离我国最近的是哪个洋啊?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1 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

)我们国家在哪个洲啊?

A非洲

B大洋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22 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

A男女平等 B婚姻自由 C一夫一妻

23 当龋齿伤害到牙的什么部位时,我们就会感到疼痛?

A牙釉质 B牙本质 C牙髓

24 扑克牌是根据历法原理制成的,其中大小王分别代表(

)你爱玩扑克吗?

A国王

王后 B白天

黑夜

C太阳

月亮 D春夏 秋冬

25 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喷涌而出,岩浆作用的发源地是(

)中国有活火山吗?

A地壳 B地慢 D地核

26 《思想者》是谁的雕塑作品?(

)你看到过吗,从哪里看到的?

A罗丹

B罗曼·罗兰 C罗素

27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为谁所杀?(

)

A董卓 B曹操 C刘备 D吕布

28著名风景区九寨沟位于我国哪个省?(

)你去过吗?

A台湾

B云南

C广西

D四川

2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你去过吗?

A敦煌石窟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大足石窟

30 以下表示条件反射的一个成语是(

)造个句子吧。

A朝三暮四 B耳濡目染

C望梅止渴

D乐不思蜀

3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

A自东向西转 B逆时针转

C顺时针转 D自西向东转

32 下列哪位航海家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他是哪个国家的呀?

A麦哲伦 B郑和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33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

B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

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

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

34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简单说说他是干什么的呀?

第5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志于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和教育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课堂教学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多次应邀在国、省、市级教研活动中作课和讲座。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重点和立项课题4项。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篇。出版专著《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研究》,参编《教育经济学教程》《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等。

一、问题提出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苏尔曼(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所谓PCK,就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态的知识,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运用的可能的例子,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错误理解,以适合儿童的思维与学习特点来重新表征学科知识。这一概念被认为揭示了“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衡量标志,因而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教师的响应和关注。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而一线教师的关注度并不高,对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本文旨在对城市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状况和发展策略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提高他们对专业素养的认识,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2015年2月,我们对南京市中心城区8所小学的数学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总体上看,这8所小学的办学水平较高,社会声誉良好。向全体数学教师发放了问卷,回收了129份有效答卷。其中, 教龄1~3年14人,4~6年10人,7~15年39人,16年以上66人。

2.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称号。第二部分内容是调查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包括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和构成。第三部分内容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调查。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分为七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对各个方面进行分解,了解它们对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值的大小。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通过各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安排落实,将问卷的填写作为学校数学教研活动的内容进行,老师们的答卷态度非常认真。

数据采集后利用Excel进行初步统计,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

(1)小学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

几乎所有被调查教师都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素养,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随着教龄的增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的比例有所增加。与这种趋势相反,随着教龄的增加,认为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是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比例逐渐变小。选择“其他”的教师很少,只有2人在问卷开放题回答中明确提及了“学科教学知识”一词。

(2)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认为“表征学习内容”“理解学生思维”“组织教学活动”和“数学课程与教材”是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构成内容的教师分别达52.7%、87.6%、74.4%和72.9%。其中,认同“理解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内容的教师最多,整体选择率达87.6%,教师们对此的认识惊人的一致,各教龄组选择率都在85.7%~90.0%之间。

2.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1)不同教龄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来源方式的认识。

以下用字母分别表示教师PCK的七种主要来源,具体为:A=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B=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C=自己的教学实践,D=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E=和同事日常交流,F=阅读专业书刊,G=自我反思。调查情况如图1。

总体上,在教师PCK的七种来源中,“自己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和同事日常交流”和“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的作用值位列前四名,分别是3.94、3.71、3.54和3.45。而“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排在最后,仅为2.64。经检验,不同教龄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两个来源上的卡方值分别是0.023和0.044,呈显著性差异,而在“和同事日常交流”和“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两个来源上不呈显著性差异。

(2)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的评价值呈显著性差异。“自己的教学实践”包括“自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个别辅导”四种主要方式,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差异情况如图2。

“上课”和“备课”分别被认为是作用值第一和第二的两种方式,“课后个别辅导”是作用最小的方式。随着教龄的增加,“上课”和“备课”这两种方式的作用值总体呈递减趋势,而“课后个别辅导”的作用值却呈递增趋势。

(3)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我反思”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教龄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四种方式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上呈显著性差异。 “教后记”“随笔”“撰写教学文章”和“沉思”四种反思方式的总体百分比分别是78.3%、52.7%、42.6%和34.1%,呈递减之势。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最主要方式是“教后记”,这种方式最贴近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教后即记,方便易行。

尽管不同教龄教师在四种反思方式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上呈显著性差异,在总体趋势上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随着教龄的增长其作用值在下降。

(4)不同教龄教师关于“教研活动”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我们将教研活动细化为“短期培训班”“备课组备课”“相互听、评课”“参加赛课”“上公开课”“拜师”和“教学课题研究”七种方式,具体情况如图4。

总体上看,随着教龄的增加,各种方式的教研活动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在降低。在七种教研方式中,“短期培训”和“教学课题研究”的作用值较低,游离于其他教研方式之外。

(5)不同教龄教师关于“培训”对PCK发展的作用。

如图5所示,名特教师示范课和讲座与专题研讨两种培训方式在整体上呈一致性,随着教龄的增加其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在递减,这一变化趋势与教育专家讲座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这表明,年轻教师更加看重名特教师和专题研讨的作用,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更加看重教育专家的作用。前面两者更多地体现了实践性,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理论性。

四、结论与讨论

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较其他学科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素养,“数学知识”和“理解学生”是其中两种最重要的构成。他们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苏尔曼的PCK概念层面。

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数学知识”和“理解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中两种最重要的构成,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学科知识作为评判教师资格的传统,秀才可以开馆授徒,账房先生可以教人算术,这种传统演变至今就形成了以所教学科知识的水平来评判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认识。现在,仍有许多教师让家长在家“辅导”学生的现象,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就是“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其次,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师奉行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情况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基于这样的教育传统,教师们特别关注“吃透两头”――深刻理解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

“吃透两头”不能停留在孤立研究某一头的状态,而应将“两头”联系起来,从“一头”到“另一头”地研究,即要研究“儿童学的数学”和“学数学的儿童”。再进而言之,所研究的儿童不是教科书层面的学生,而是本校本班的这一群或这一个。数学知识也不仅是教科书上呈现的教学内容,而是学生此时此刻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针对具体情境――这样的学生学这样内容的知识,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最核心要素,它决定着教师教学的绩效。情境性、复杂性正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特征。

教师们认为“教学实践”和“反思”是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最大的两种方式。“上课”和“备课”是前者最重要的两种方式,而“教后记”则是后者最重要的方式。

苏尔曼认为,教学就是在特定情境中将特定的知识教给特定的学生,其本质特征是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教学不能被正规的理论和整齐划一的国家教学大纲所指挥,而是要随时保持对学生的洞察和误解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对于期望从经验中学习的专业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记住那些能成为原理性分析和反思对象的经验。但教师们面对连绵不断的经验,却或是以单个学生为案例,或是以某节课为案例,很少会将这些不同的内容整理为有意义的经验体系。所以,将教师的经验组织成一些单元――案例,也就成为个体教师学习的基础,成为教师共同体储存、交换和组织经验的一种形式。教师的“上课”和“备课”为案例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直接的原材料,“教后记”紧贴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和教师行为,是最忠实、最及时的再现教学现场,描述教学故事,记录教师心路历程,凝固思维成果的方式。备了就上,上了就记,形成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和方式。

要充分发挥“教后记”的作用,教师还要对教后记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成为案例。苏尔曼认为,案例要成为“有意义的经验体”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目的、机会、判断和反思。教师拥有的案例质量和数量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衡量标准。进一步地讲,教师从案例中学习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行动、反思与元认知、合作、学习共同体或支持性文化。只有遵循了这四个原则,有效的、真实的、持续性的学习才会发生。行动――教师要主动地收集和组织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师能反复琢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分析他们的想法达到或达不到某些结果的原因和方法。元认知――教师对为何和如何以特定的方式学习特定内容的意识,这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合作――相互学习为教师彼此提供“脚手架”和支持,相互弥补各自知识的不足。学习共同体或支持性文化――重视教师们的经验并为他们创设许多机会,减少畏难情绪,帮助他们顺利愉快地达成学习目标。

从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看,年轻教师非常关注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长,这种关注逐步下降,转而重视那些能够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

尽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安排了一定量的教学实践课程,新入职教师前两三年的教学行为还是极其依赖有经验的同伴、备课组(教研组)的帮助,模仿、照搬既有教案等,照本宣科是其教学行为的主要方式。此时,他们非常需要直观的、具体的指导,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果教研活动由课堂教学观摩和专家报告组成,那么很多年轻教师会在听完课后离开,不再去听后面的专家报告。

随着教龄的增长,新手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站稳了讲台,胜任了基本的教学,他们会开始自觉地将既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备课阶段,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适宜的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以合理的数学观及教学信念作为支撑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会考虑学生的认知及非认知水平的现状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会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拟订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办法;会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考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会对同一内容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并运用学科教学理论及教学经验对其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执教时,则能够机智地处理各种生成性事件,及时调适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是无迹可寻的神秘之物,而是教师“转识成智”的结果。冯契认为,由“知”到“智”是一个“顿悟”过程。教学机智是教师知识系统(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情感和信念系统的监控和调节下经顿悟而形成的最恰当、效果最好的一种行为,它契合逻辑性,但又超越逻辑性,是PCK的高级外显状态。此时,教师的教学形态已经由基本型教学进化为智慧型教学。

第6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 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过去音乐单科教学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素质的全面要求。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质而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知识的综合

《新课标》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们之间无能不通,彼此联系,把这个四个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加深体验,加深理解等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在音乐教学中要避免“难、繁、偏、旧”的现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课堂中,把听、唱、动、奏有机融合,从中渗透创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首先,我给学生介绍故事的大致内容,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内容,鉴赏小提琴协奏曲的无穷魅力,然后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断,使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作进一步了解,加强对梁祝音乐的理解,在课堂中,还让学生唱唱,用乐器奏《梁祝》优美抒情的主旋律,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扮演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角色。对音乐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渗透到学生对音乐中的表现与创作中去。

二、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间知识的综合

音乐与其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文学、影视、建筑、雕塑等的结合中,应以音乐为主导,向其它艺术门类拓展、延伸,强化对音乐内容的感受、体验与认识,使得音乐艺术的形态更加绚丽多彩。

例如:在欣赏或学唱民族类的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表演一些民族的特色舞蹈动作,如:蒙古族的骑马放牧,藏族的甩袖、颤膝,汉族的秧歌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还可以让其感受舞蹈的优美。又如:教唱歌曲《小星星》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节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1.音乐与文学。人们常说:“音乐是文学的外在表现,文学是音乐的丰富内涵”。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而现在有些诗词名篇也早已谱之以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的《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这样音乐与语文综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2.音乐与德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

3.音乐与生活的综合。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创作。不同的生活形态造就不同的音乐,追溯至远古,夏朝有“韶乐”“东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秦末汉初,流行“楚歌”……无论是何种音乐,它的产生总离不开具体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音乐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创作,只有融入生活,只有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融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意义,才能显示其魅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音乐中综合生活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受,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比如:新闻、广告中的名曲、电影配乐与现代音乐的关系,婚礼、庆典中的名曲与由来,以音乐家为题材的影片及其中的名曲等等。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增强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4.音乐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瓦格纳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类反映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音乐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完全是可以沟通、交流、融合的。通过音乐与政治、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多个层面了解学习。如:在欣赏《牧歌》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内蒙大草原的地理位置、人土风情、重大节日、舞蹈;在介绍中国民歌时,让学生坐上“火车”,去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的过程,感受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歌特点。

5.音乐与历史的综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应该把历史知识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既了解了一定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教学《走进音乐世界》一年级第二册《翠亨村出了个伟人》时,可先向学生介绍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再讲几个孙中山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孙中山有更多的了解。

6.音乐与科学的综合。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从艺术的灵感和想象中受益,而历代艺术又从当时的科技发明和生产力发展中得到支持和启发。通过音乐与科学的综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想象能力、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尝试音乐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观看动画片、美术作品以及欣赏打击乐器、钢琴、二胡、笛子、电声乐器演奏时的感受,引发对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的好奇和追问。

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把握好音乐“综合”的尺度,才能防止走入“盲目综合”的误区。当然,对于如何更好地在音乐课中贯彻“学科综合”这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对于新课改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广大音乐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改进,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必定会迎来绿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昌逵:《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沈 勇:《音乐教学学科综合的实施策略》,《广西教育》,2005.12。

第7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对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与特定年龄段和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现实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以强化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这种基本的探究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职前与职后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习惯,把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第8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一、利用网络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小学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所影响,而且,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较为活泼好动,对这个世界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对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所以,对于小学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比枯燥无味的书面文字要更有趣味和吸引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网络来辅助小学科学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网络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各种小学科学知识教学视频和文章等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科学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科学课堂知识点教学的趣味性,而多媒体技术拥有图片、视频、音乐播放等多种特色功能,这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风趣性和知识性,而且非常适合小学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兴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教学优势来辅助教学,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增加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

强大的海量教学资源是现代网络的独特教学优势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的这一教学优势来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量,开阔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视野,帮助小学学生更好更全地学习到小学科学知识。在传统的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小学科学知识非常的丰富和繁杂,而小学科学教科书书本中的内容又非常的简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学是无法全面地让小学学生学习和掌握好小学科学知识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小学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巩固和强化。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中,拥有着古今中外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小学科学教师仅仅需要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即可找到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极大地提高教学便利。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科书下册中的《食物的营养搭配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人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蔬菜,一种是肉类,这二者各含有人体生长和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各种营养物质・・・・・・”针对这一知识点,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为小学学生介绍各种食物和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从而帮助小学学生直观地找到学会营养搭配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网络丰富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现代网络的网上平台共享和信息交流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小学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给予小学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学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体,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质量,促进小学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小学学生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非常重要。而现代网络可以为小学学生提供更多的虚拟交流空间,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答疑平台,小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一功能来有效地丰富自身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在上课前,小学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和难点上传到网络交流平台上,然后由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汇总、归纳,这样,在上课时,小学科学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为小学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同时,网络也可以为小学学生提供属于自己个人的网络虚拟存储空间,小学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整合的知识点便捷地存储到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当中,从而有效地方便随时实地进行学习和查看,这样,便能大大加强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丰富自身的学习方式。

第9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实验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接触面还比较狭隘,动手能力还没有被完全开发,所以在教导小学生小学科学的相应知识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此外,为了增加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喜爱程度,教师还需要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改变教学手段,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较为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

虽然小学科学的涉及面并不是特别广,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却还是比较难的知识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小学科学知识的教育时,教师需要依据自己所教学的情景而创建一个较为合适的环境,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自身对小学科学的理解。例如:在吉林省任职的某小学教师通过近几年对学生的教导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小学科学中的知识并不感兴趣,甚至是达到厌恶的地步。而为了改变学生对小学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这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总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创建一个较为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说这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教学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中“杠杆”这一知识点时,就会利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导――用筷子夹菜、开酒瓶、称重的杆秤,还有就是人们用拖把拖地等等这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白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含义并能够自主找到其所在部位,以及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而发现利用杠杆原理的事件,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增强对小学科学相应知识的理解,解释“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就能用一根长棍子把地球撬起”所涉及的原理。

二、增加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科学

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而教师如果想要加强学生对其的深刻认识,就不仅仅需要依靠一张灵活的嘴和能写字的粉笔,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课外认识科学知识的机会,进而通过课外活动而加强学生对小学科学相应知识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兴致。例如:以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之时,首先会让学生尝试着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物种,如:小猫、小狗、狮子,银杏、人参等常见的物种。然后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资源而认识更多的生物物种时,这位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而如若遇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物种时,学生可以向同学询问此类物种的名称并绘画或拍下。除此之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辨别物种并对其进行分类,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相应的资料,并依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对在校园内所寻找的物种进行分类归总。最后,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认识吉林省的特有物种和世上的珍稀物种,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现代科技了解到这些相应的知识。

三、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科学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所以不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其他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保证学生在学习科学相应知识的动手能力。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导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当且较为安全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电能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内容时,这位教师就会给予学生一节干电池、一颗灯泡以及两节电线,让学生尝试着点亮电灯泡,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验而自主思考电能的来源及其转化形式。最后,教师还会让学生尝试着思考其他的转换为电能的形式并让学生尝试着列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如: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有干电池、蓄电池;而由动能转化为电能的由发电机、发电站等,进而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电能的来源。

总而言之,科学是现代社会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小学生的接触面又比较狭隘,教师如若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就需要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现代科技来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的创设、课外活动以及动手实验而增强其对小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