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扶贫工作的意义精选(九篇)

扶贫工作的意义

第1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出席并讲话,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作主旨发言,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主持,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出席。

陈敏尔指出,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军令状”意义,对全党全社会有合力扶贫、全力脱贫“动员令”意义,对展现大国责任、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国家扶贫开发“宣言书”意义,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创新有里程碑意义,对推动脱贫攻坚实践有“指南针”意义。

陈敏尔指出,一年来,贵州全省上下始终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努力把讲话精神渗透在思想里、贯彻在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思维,充分体现了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当前,扶贫开发形势逼人,任务艰巨。我们将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作为,把脱贫攻坚作为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继续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

第2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扶贫 造假 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脱贫攻坚战开打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扶贫治理结构、优化扶贫工作管理,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许多精准扶贫的方式和扶贫工作管理的办法。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我国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扶贫的力度和强度都有了明显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地区和环节也暴露出了偏离精准扶贫精神和原则的扶贫造假倾向,诸如数字入贫、数字脱贫、虚假帮扶等。

扶贫造假存在于扶贫工作不同环节,既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和质量,又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扶贫造假,是指在扶贫工作中的相关组织或个人,有意识地采取有形无实、形实不符的方式,投机取巧,蒙骗中央和上级,获取不该获得的利益,误导上级的判断和决策,延误扶贫工作进程的行为。扶贫造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扶贫工作失误,是造假行为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造假者清楚自己的行为偏离甚至背离实际情况仍执意为之。

扶贫造假,突出地表现为扶贫形式主义。2016年10月的《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中,揭露了以形式主义为代表的扶贫造假的典型表现。按照扶贫的不同环节划分,扶贫形式主义表现为贫困识别走形式、驻村帮扶走形式、政策落实走形式、脱贫规划走形式、产业扶贫走形式、资金管理走形式、社会扶贫走形式、贫困退出走形式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手段。

在贫困识别阶段,扶贫造假主要表现为:没有逐户深入调查、未经过村内群众讨论和公示等必要程序,由少数干部随意指定或安排扶贫对象,形成数字入贫。在2014年开展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过程中,这种现象在较大面积上存在。如国家审计署披露的广西马山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脱贫规划阶段,扶贫造假主要表现为:不是根据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可用资源和条件,在充分论证和商讨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脱贫规划,而是“拍脑袋”、层层加码,提出不切实际的脱贫计划,或者将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制作挂图、展示沙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层面。脱贫规划上的造假,在不少地方都有表现。

在扶贫计划实施中,造假突出地表现为将扶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其中,产业扶贫上的造假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产业扶贫造假表现为:不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和贫困户的能力,选择具有持续脱贫功效的产业和组织形式,而是不考虑市场需求、罔顾贫困户的能力和受益保障机制来搞产业扶贫,甚至盲目跟风。

在帮扶环节,扶贫造假一方面表现为少数帮扶人搞缩小版“大水漫灌”,表面上帮扶到户到人,但没有因人因户施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少数帮扶干部不是踏踏实实深入帮扶,而是利用监管漏洞,虚报驻村时间、帮扶内容,搞“挂名式”“走读式”帮扶。

在扶贫对象退出环节,扶贫造假表现为:不经过严格的调查、评估、认定和公示程序,搞数字脱贫或随意宣布扶贫对象脱贫。

扶贫造假,虽然只是我国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性、倾向性问题,但却对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着很大的危害。

扶贫造假,是对精准扶贫精神和原则的反动和背叛。扶贫工作不同环节上出现的造假,都有违精准扶贫的精神和原则,导致识别不精准、计划不精准、资金安排不精准、帮扶不精准、脱贫不精准等方面的问题。其结果,会直接导致受影响地区扶贫和脱贫的不精准。扶贫造假犹如扶工作中的传染性病毒,如果一时一地出现的扶贫造假行为得不到及时严肃的纠正,会引起其他扶贫机构和人员的效仿。因为相比于真扶贫,假扶贫无疑更轻松、更简单。

扶贫造假,是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形象和威信的渎职行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是政府帮助贫困人群改善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德政。贫困人群对政府扶贫期望很大,社会各界对政府扶贫资源的分配和扶贫效果也格外关注。政府体制内的人员搞扶贫造假,会直接导致扶贫对象和社会群体对政府行为的负面评价,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由政府工作人员有意识进行的扶贫造假,属于渎职行为。

扶贫造假,严重阻碍脱贫攻坚进程和质量,影响可持续脱贫的实现,削弱和延缓扶贫对象脱贫。扶贫造假,或者导致部分真正的贫困对象不能被识别出来,造成扶贫对象的遗漏;或者导致扶贫对象不能按照合适的方式被帮扶,延缓其减贫和脱贫的进程;或者将未达到脱贫要求的扶贫对象提前摘帽,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或错配。

扶贫造假有着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扶贫治理不当是主要原因

扶贫造假,并不是造假者的恶作剧,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跟造假者或组织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有关;外部原因,主要在于扶贫治理的不当,多数造假行为是由此造成的。

认识扶贫造假的内部原因,可以将造假置于造假者行为决策逻辑中进行分析。扶贫造假行为人或造假者(可以是个人或组织),选择或决定扶贫造假,必然有其成本和收益方面的考量,只有当造假的收益大于造假的成本时,造假者才会选择造假。扶贫造假行为人造假可能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造假直接或间接获取经济利益,如故意将不合规农户划为扶贫对象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收益,有意识地将扶贫资源分配给非扶贫对象或与扶贫不相关的经济实体所获得的收益;二是造假较之于真扶贫所节约的时间或经济成本,如不经调查核实随意编造扶贫对象名单所节约的时间成本,不做扎实调查和认真研究编制扶贫规划所节约的时间,实际没有而只是记录的帮扶时间,等等。

扶贫造假行为人造假的成本,主要是一旦被发现后将会受到的处罚。造假成本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如果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低,多数造假都不会被发现,造假的成本也就很低,这也容易使造假者滋生赌徒式心理;反之,如果造假被发现的概率高,造假的成本相应也就高。二是造假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如果对造假者给予的处罚轻,则造假的成本低;反之,如果造假者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重,则造假的成本就高。从经济学来说,如果造假的收益大于造假的成本,就会诱导造假;反之,如果造假的成本高于收益,就可以减少和抑制造假。

扶贫造假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地方政府扶贫目标和计划不恰当、监管方式存在漏洞和制度性缺陷、扶贫工作安排不合理、Ψ⑾值脑旒侔讣处置不力等扶贫治理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因素导致或助推了扶贫造假行为。

上级导致扶贫造假。其一,少数地方政府制定出不切实际的扶贫脱贫目标和计划,超出可用资源和时间支撑,迫使基层组织和人员只能造假“完成”。其二,上级的检查、考察数量多且频繁,不是深入基层调研,而是走马观花看典型、听汇报,让扶贫人员陷于准备汇报材料、开会、汇报中。其三,上级部门要求基层在短时间内上报扶贫工作数据或材料,而这些数据或材料实际上需要花较多时间才能收集和核实,基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地完成任务,只好选择数字造假。

不健全的扶贫监管和考核评估制度,使扶贫造假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上级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多采取抽查方式核实下面所呈报的数据,且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多限于发现问题的地方;政府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估,也主要以呈报数据为基础。近年来出现的第三方独立评估,虽然有其独立性,但也只能是抽查,难以进行全覆盖。现行的扶贫问责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贫相关组织和个人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较少顾及扶贫对象的意见和感受,也减少了扶贫造假被发现的机会。

不合理的工作安排,也易造成扶贫工作造假。比如个别部门在选派驻村扶贫干部时,一方面要求他们承担驻村帮扶任务、完成一定的在村天数,另一方面又没有安排相应的人接替其在原来单位的工作,使这部分驻村干部不得不在帮扶村和原单位之间两边跑,无奈时部分驻村干部被迫编造驻村时间以应付检查。

扶贫造假责任认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降低了扶贫造假的成本。由于扶贫造假的产生多存在比较复杂的原因,其中部分与上级不恰当的决策、部署有不同程度的关系,部分与同级领导的计划和监管有关,因此多数情况下的扶贫处罚难以针对个人,多为轻描淡写。当造假者为村级组织或村干部时,由于其属于非干部身份,只要造假行为不触犯法律,处罚就更加困难。

减少和遏制扶贫造假,要加强和创新扶贫治理,构建不想造假、不能造假的扶贫治理体系

扶贫造假,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延缓了国家脱贫攻坚进程,降低了扶贫的质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遏制扶贫工作中的造假行为。既要通过思想教育让扶贫工作人员用真心、扶真贫,更要通过加强和创新扶贫治理,构建不想造假、不能造假的扶贫治理体系。

第一,建立令人不想造假、不能造假的制度,增加造假成本,从制度层面遏止扶贫造假。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出现的扶贫造假,主要是利用了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监管漏洞和对造假处罚不力的弱点。因此,治理扶贫造假,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一是在加强现有扶贫工作监管和考核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引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让扶贫对象和社会媒体能够对扶贫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二是强化扶贫脱贫工作的公示和反馈,将扶贫对象调整、扶贫项目和计划安排、帮扶责任人和脱贫对象等信息都对外进行公示,并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三是加大对扶贫造假的问责和处罚力度,对负有造假责任的领导和行为人区分责任,加重处罚,让造假者付出足够高的代价,使造假者思之却步。

第二,改善扶贫脱贫的计划和监督管理水平,营造减少和遏制扶贫造假的政策环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在计划和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在脱贫压力下出现的急躁情绪,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没有进行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客观上助推了扶贫造假行为。因此,应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改善各级政府扶贫脱贫计划和监督管理水平,在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下制定和调整扶贫脱贫计划和工作安排,合理组织和安排扶贫监管工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第三,尽快完善常态化的扶贫数据报告制度和扶贫工作检查考核接待制度,让基层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填报种类繁多且有时交叉重复的调查表格,以及接待不同渠道下去的扶贫检查考核,占用了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相应地减少了他们真正用于扎扎实实从事扶贫工作的时间,间接导致了扶贫造假。应该整合必要的数据需求,完善常态化的扶贫数据报告制度,重点做实建档立卡数据库,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和避免重复调查;对于上面下去的扶贫工作调查、考核接待的程序和标准加以简化,减少逐级开会汇报和陪同。

第四,加强对参与扶贫工作的组织和干部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扶贫对象的责任感和对扶贫工作的敬畏感。我国参与扶贫工作的人数众多,思想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除了需要完善对帮扶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以外,还需要加强对参与扶贫工作组织和干部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提高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敬畏和担当意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第3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投射到社会扶贫领域的目标梦想,就是搭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信息传递枢纽中心和交流服务平台,即努力建成一座可持续运转、广泛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文化美德的精神道德圣殿。让所有有意愿参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可以方便、真实、快捷地实现其帮扶意愿,让这一“精神道德圣殿”成为当代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构建起互联网时代社会各界自由参与扶贫的和谐生态系统。

社会扶贫工作的机遇和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中办25号文件直接针对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和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开拓思路、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是我们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社会扶贫的政策取向日益鲜明,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对社会扶贫都有重要论述,通过大扶贫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共识和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30多年来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财富积累,也为大力推进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的社会扶贫工作。

社会扶贫的潜力巨大,领域宽泛,项目繁多,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总得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扶贫的工作组织模式一直呈现出政府主导的鲜明特点。社会扶贫的参与主体中,有机制、有组织、政府主导的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部队参与扶贫开展得有声有色并逐步壮大,但对众多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而言,参与扶贫的发动、组织、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组织机制,尚没有规范的制度安排。我国的社会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社会扶贫缺乏顶层设计。目前社会扶贫概念还比较模糊,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虽然政府主导的社会扶贫资源已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实施基础,但其资源挖掘的空间已近极限,深度挖掘的潜力不大,更多的工作是着眼于扶贫措施的切实效果,提高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帮扶,不断完善帮扶工作的保障措施。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尚没有针对社会扶贫全领域的战略布局、指导文件和工作规划,各地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指导和政策依据。政府在针对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扶贫志愿者及个人参与扶贫的工作上,没有制度和机制的抓手,也没有相应的工作资源予以支持和匹配。政府在社会扶贫领域的关注度低,投入甚微,没有针对发动社会扶贫力量的专项资金支持和试点示范机制,离大面积推广普及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的形成还有一个过程。

第二,目前社会上关心扶贫事业、关爱困难群众的人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好的机制和办法,缺少具有公信力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存在想扶贫的扶不着,想捐赠的捐不上,为扶贫作出贡献的得不到名利的现象。同时,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志愿者自主开展扶贫爱心帮扶的事实大量存在,政府却不能全面跟踪把握和监督指导。

第三,社会扶贫缺乏统一且具有公信力的信息交流平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与社会扶贫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的渠道还不顺畅。从扶贫对象的信息来源上看,缺少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没有做到保障帮扶双方沟通交流过程的真实透明和交互直通,已有的少量网络上公布的扶贫对象信息也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大量的爱心公益帮扶,没有实现对扶贫工作对象的精准帮助,政府缺乏有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对有关扶贫爱心帮扶网络平台及网络产品的分析评价、监督管理薄弱,实时跟踪评估信用体系缺失。

第四,政府缺少对爱心扶贫机构和人士的整体荣誉肯定机制,大量爱心人士得不到政府机构基本的精神鼓励和肯定认定,通过提供优质专业的爱心服务而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则更是少之又少。

第五,支持社会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不多,现有的支持政策在地方层面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企业扶贫捐赠税前列支政策为例,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规定,“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只有捐赠给有资质的全国149家公募性基金会才可以享受税前扣除政策。此外,新十年扶贫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却没有后续的细化措施出台。

第六,许多社会组织面临登记门槛高,筹集资金困难,项目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等困难。以国务院扶贫办归口管理的4个社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为例,其开展业务活动的资金、场所、办公设备包括人员工资等,都靠自己解决。

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等公益活动都得到了良好的法律保障、政府的多种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根据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比较项目研究,在39个有可靠数据支持的国家中,非营利组织收入中政府资助(包括资金直接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间接援助)是社会捐赠资金的2.4倍。其中,德国社会组织收入的64%来自政府。

第七,在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方面,虽然都已初步形成工作框架,但还没有全国层面的管理办法和考评办法,奖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了多项帮扶任务,存在多头管理、精力分散现象;许多定点扶贫单位的帮扶资金难以列入部门财政预算,帮扶资金来源困难;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的挂职蹲点干部,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评激励政策。

第八,政府在购买具有扶贫性质社会组织的专项服务方面,还只停留在想法上,具体到建立分类指导、项目领域齐全、产品分类明晰、购买服务标准以及后期监督评价等机制,还没有成型的工作方案。

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新阶段的社会扶贫工作

纵观我国的社会扶贫工作,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形的理论指导和系统全面的实践总结,存在着工作基础不深、工作体制机制缺失的问题,但其工作内涵极其丰富,意义极其深远。

笔者认为:社会扶贫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主义特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组织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和谐有序、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抓手。

社会扶贫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平等安定的重要实现途径;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工作开展平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工作机制。

社会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思想建设的有效阵地,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创造源、培养源,是实现人的各得其所、各安其身,有尊严、有爱心的精神道德疏通器。

社会扶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全国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不是单向的“富帮穷”的简单输出行为,而是贫富人群之间道德文化互为融合、互为提升的双向文明和谐互动。社会扶贫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给穷人捐点钱、出点力的行为,而是蕴涵着爱心互助的文化精神、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携手共享文明成果的精神交流。社会扶贫不拘泥于形式,由全体人民去创造,提倡百花齐放。社会扶贫的工作要求指标只有一个,即全社会有能力实施帮助的人都能用爱心、用真心去投入自己的感情,去支持贫困现状的改变。对于富裕群体,有钱不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情感的真心付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社会扶贫工作实质上是有效链接贫富群体形成情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从社会扶贫的主客体来看,贫富虽有差别,但通过贫富之间纵向的交流,就可以减缓贫与富的隔阂与偏见,只要遵循好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规律,通过社会扶贫工作,就可以更大地解放生产力和释放社会的活力。虽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会对社会扶贫事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势必将形成两手共托、相辅相承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毋庸置疑地激发所有社会经济要素竞相迸发,形成国家整体经济活力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反过来也会通过普遍的经济增长辐射效应,刺激和助推弱势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因此,我国新时期的社会扶贫事业,无论是在政策环境上还是在资源供给的动力上,都将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第4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治理,扶贫工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扶贫方式是社会救助式的,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工作方式是制度创新式的。当前,历时已久的贫困问题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现特征,致贫因素多且复杂。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为方略,注重精准、注重实效、注重因人因村精准施策。五年来,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都立足于各自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有 6000 多万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且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五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比例在 10.2%,目前降至 4%以下,脱贫攻坚工作不但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也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创业热情,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大的提升①。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扶贫任务仍然艰巨,各地发展不平衡给扶贫工作带来了的不利影响,也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不平衡主要表现有三个特征:一是横向的不平衡,指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二是纵向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三是行业之间的不平衡,行业之间的差异带来相应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②。

(二)研究的意义。

1.理硕意义。

本次研究,首先分析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现状,分析民营企业在扶贫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从多个层面研究总结鹤壁市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对今后如何创新思路,在扶贫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给出自己的建议,旨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弥补政府扶贫的缺陷,进一步改进扶贫工作方法,探求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鹤壁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2.现实意义。

尽管近几年鹤壁市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政府依旧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战场,民营企业还是扶贫的新生力量。本硕通过对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状况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地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参与扶贫工作的内外环境,便于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营企业扶贫格局,对鹤壁民营企业扶贫实践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振兴都要先于我们国家多年,好多社会硕家、经济硕家都对该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丰富的理硕成果:

阿奇 B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提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 of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他研究认为,民营企业应当承担起该负的社会责任,在特定的时期内,民营企业和社会之间,有着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经济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二,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法律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三,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伦理上的期望和依赖,并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归为第一维度。民营企业作为扶贫力量,应该着眼于贫困问题解决的创新,按照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ernstein)在其经典着作《如何改变世界:社会民营企业家和新概念的力量》中所说的利用民营企业精神,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致力于贫困问题解决。③瑞典着名经济硕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作为诺贝尔经济硕奖获得者,他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制度的条件,他提出亚洲国家存在着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这些制度性衰弱的根源是人民参与程度低以及刚性的、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可以提高贫困人群的参与程度,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降低社会歧视与排斥,同时还增加了贫困人群获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民营企业理念始终是以贫困问题为中心开展,他相信民营企业能够将消灭贫困的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加速消灭贫困。他认为自由市场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加剧贫困、疾病和贫富差距。

缓解贫困问题必须引进民营企业模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应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利益,应该更多的是创造社会效益。

国外很多硕者认为民营企业扶贫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以企业适合扶贫,企业应该扶贫为出发点,倡导民营企业进行扶贫。从企业的目标来看,国外硕者认为企业在扶贫的过程中要改变自己的目标,不能只以利益为最大化;从扶贫的方式来看,国外硕者更侧重,企业应该怎么为农民提供便利、利益,大多扶贫方式都是企业怎么给予帮助、怎么付出。由此看来,国外的研究大多是理硕性质的,但是缺乏对在实际扶贫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缺少多方合作共同扶贫的扶贫理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社会硕家和经济界硕者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宝贵的理硕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都是围绕政府扶贫展开讨硕,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面的的研究还很缺乏。

1.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马晓英认为,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扶贫工作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应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加快扶贫工作进程。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责无旁贷。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硕置。

陆景林指出:在众多的扶贫手段中,产业扶贫最重要。民营企业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应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民营企业生力军的作用。④2.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内容的相关研究。

汪三贵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反贫困的三个政策取向:让贫困群众更多从经济发展中受益,通过改进项目瞄准方式,提高贫困人口反贫困参与度提高扶贫投资的针对性和效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香港地区对民营企业的定硕是,它是介于社会服务部门和商业组织之间的社会基本单硕。它更多的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倡导助人自助的思想理念,鼓励民营企业拿出较高的收益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3.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的相关研究。

张琦在对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理与动力机制的研究中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帮扶农民脱贫致富,要积极探讨多种渠道的对接与合作,在民营企业和村集体、贫困人口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实现共建共享,逐渐改变单纯捐助形式的扶贫方式,慢慢的把企业对农民的资金扶贫变成产品扶贫,企业具体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从而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在新形势下工业反哺农业是扶贫工作的一条可行途径。⑤姜一凡研究指出,过去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围绕农业生产这个中心开展产业扶贫,土地还是用来种地的。他认为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应改变传统的模式,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的重点内容,从交通、农田水利、人畜吃水、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让我们的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4.关于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研究。

吴桂枝对民营企业扶贫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密切的,目前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政府在主导产业扶贫中没有厘清自身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的职能定硕;注重了眼前利益,产业扶贫后劲不足。她强调,在民营企业扶贫中,政府应转变观念,注重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硕化素质,同时帮助民营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

徐绍成认为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受诸多因素的困扰:人才缺乏,产业扶贫对人才是有专业要求的,现实当中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民营企业和扶贫之间的衔接显得生硬勉强。缺乏完善的的制度支持;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滞后,推广复制难;贫困农民观念落后,抵制扶贫。并提出,要想在产业扶贫中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就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立足长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通过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高产业扶贫成效。⑥总的来说,中国的硕者除了强调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重要意义以外,还对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对于产业扶贫,中国硕者不仅仅是理硕上的支持,更多的聚焦在现实中扶贫的问题及对策,而且还有不少硕者已经关注到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府、企业、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开始强调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扶贫理念。本硕主要强调:以民营企业扶贫主题关系为视角,以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把鹤壁市的产业扶贫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扶贫的硕献资料,对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了反复硕习和分析,根据鹤壁市实际工作,对各县区、乡镇民营企业进行调查走访,最后提出发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方法。

1.硕献资料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查阅大量与产业扶贫有关的硕献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硕证。深入硕习国内外专家硕者有关贫困和脱贫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同是,为了更多更全的摄取知识,还借助了各种网络途径来收集材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硕支持。

第5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神扶贫;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甘肃省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关键转变阶段。所谓关键转变阶段就是指精准扶贫在完成了静态调查摸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基础上,正在向动态化掌握贫困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转变;在完成了基本大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向调整指数、统一口径、精确衡量贫困面貌基础上转变;在基本形成了“1+17”帮扶体系基础上,向继续扩展优化帮扶体系上转变;在认识到单纯的物质帮扶不能解决贫困户全部问题基础上,向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更新的精神帮扶阶段转变;在较好完成输血式扶贫任务基础上,正在向开拓造血式扶贫道路的转变。物质扶贫帮一时,精神扶贫帮一世。为了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更新,帮助贫困群众由输血式发展转向造血式发展,精神扶贫就成为首要任务。借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从“三心二意”的角度认识精准扶贫将有利于推动精神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一、对群众暖心、干部舒心、党中央放心的再认识

1.让贫困群众暖心意。即精准扶贫不但要帮助贫困群众走出物质生活困境,更要走出精神生活困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富裕。当前,甘肃省推动的“1+17”指标衡量法符合地区实际,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意义,从物质层面而言,给贫困群众和地区的暖心作用相当明显。广大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面貌改观颇大,贫困地区和群众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保障、民生就业服务等多方面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红利,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了精准扶贫战略带给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项战略也给予了积极认可与衷心拥护。然而,物质层面的扶贫成效能否持续,那些思想观念原因导致的贫困户能否脱贫,则必须通过解决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来维系,否则就会导致部分群众重新陷入贫困或者无法走出贫困。因此,扶贫干部和一切社会力量需要通过交心的手段,在贫困群众的“暖心”问题上做文章。通过“暖心”,让那些遭遇不测的贫困户放下心理负担,勇敢面对天灾人祸等已经发生的困难,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让那些有着重男轻女偏见的贫困户改变思想认识,切实明白认可男女都是传后人,生个女儿也是宝的现代家庭观,从一心爱家、爱妻子(丈夫)、爱女儿做起,走向生活正轨;让那些限于条件而无法成家的单身困难户们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阴影,勇敢接受生活挑战;让那些习惯了等、靠、要思维的所谓“懒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内生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换言之,让贫困群众“暖心”,不仅仅是让贫困群众感动,单纯的感动没有意义,更是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幸福生活的可持续提供保证。2.让扶贫干部舒心意。即通过精准扶贫让广大扶贫干部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就感既是因为解决了现实的贫困问题,更是因为通过与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交往,实现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双方各自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甘肃精准扶贫成绩离不开各级各类扶贫干部的巨大牺牲。“5+2”、“白+黑”是工作常态,相关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成绩单相当出色,然而为什么一部分干部并没有多少成就感或幸福感,甚至有些干部出现了怠惰感。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的干部工作很努力却不舒心,贫困群众也有意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广大干部与贫困群众交往的困难谈起。在部分扶贫干部看来,与贫困群众日常交往的困难表现为群众不理解扶贫工作性质,不配合扶贫举措,对扶贫干部和国家政策理解不够,安排的任务无法完成或不想完成,从而使得扶贫工作展开速度缓慢,在上级考核与现实诉求的双重压力下,自己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群众和干部之间互不信任,互有看法,形成了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即使能够完成相关任务,但工作的挫败感远远大于成就感,最终导致工作受损。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重新认识干往中的阻滞问题,以成就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在工作中获得舒心愉悦感。首先,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应该坦然接受部分贫困户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贫困现实。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绝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P515)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历史上或同时代人进行交往的个人,个人彼此间的交往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交往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单个人是无法脱离他之前的历史而只能被之前的历史所决定。由此看来,我们就应该理解部分贫困群众在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懒、散、慢、等、靠、要,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的原因了。因为这些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社会大环境的落后闭塞,整体受教育水平的差距,部分地区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与桎梏,等等,造成这部分群众在生产交往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中表现落后。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因此需要以平和心对待,作为客观现实,不可轻视,不能蔑视,不可放弃,不能抛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样才能树立信心,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其次,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应该学习和培育正确的交往观,以物质交往促进精神交往,以精神交往反哺物质交往。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任何其它交往的基础。”[2](P79)在物质生产生活中,“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的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P33)这种社会关系体现为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生产,以及由精神生产所带来的社会交往的扩大与衍生。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29)这就给精准扶贫工作一个启发,如何利用物质生产实践的交往扩大实现对贫困户特别是精神贫困户的“精神生产”,让他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生产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符合时展要求的精神产品,从而反哺具体的物质生产。因此,面对当前部分群众存在的精神贫困,唯一的有效的办法还是需要从解决他们的物质贫困入手,继续加大外部扶贫力度,只有外部动力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帮助他们生产出相应的更高阶段的精神产品来,进而触发精神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后,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和广大贫困群众应该利用信息时代便利,响应时代号召,通过社会交往实践触发扶贫干部和精神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为做好扶贫工作和缩短脱贫时间提供前提。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保证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步骤,党和政府有信心让全体中国人民一道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不断进步,交往突破狭隘的地域,走向全球化、世界化和普遍化,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P119),在此种情况下,交往变得普遍化,“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P86)这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实现。等而视之,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扶贫干部需要通过交往看到自己以及自己所处时代与共同体的进步。马克思认为,“人借助于两种东西作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一是‘生产’,‘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二是‘交往’,‘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3]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通过精神和物质的交往彼此创造,实现对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创造,从而提高“本质力量”和“种属能力”,进而彼此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3.让党中央放心意即通过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通过贫困群众的自我创造,以人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所构成,人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在生产实践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独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4](P73)加之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细化,“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生产力。”[4](P39)而且,“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4](P61)由此可见,交往使得个人力量实现了飞跃,在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对生产力的传播和扩大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的帮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就是让党中央放心的理由。

二、贯彻落实“两个意识”是精准扶贫成功的必要条件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有效开拓精神扶贫道路,需要在交往上下功夫。因此,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工作中树立坚定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就成为关键。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方法与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在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60)孤立的个人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交往活动,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发展的条件而走向解放。换言之,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生存形式的社会本质出发,由个人幸福推导人类幸福,从而朝向全人类整体的幸福生存的”[5]。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已经把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为奋斗的纲领,把全世界无产者从资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作为远大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者谋幸福思想的中国表达。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开创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真正将自己和全体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工作方法、工作经验通过群众实践来检验,无形中实现了党和群众的密切交往,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是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在精准扶贫工作走向深入和转变的关键阶段,深层次矛盾问题集中凸显,越到冲刺关头任务越加艰巨。就人的精神贫困问题而言,扭转部分群众的落后的、封建的等思想意识难上加难。因此,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将全民族看做一个共同体,从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困难入手,让他们拥有获得感,生活有希望,工作有信心,符合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有利于群众和干部在遇到困难时树立信心,勇敢冲破思想藩篱现实泥沼。无私的人最勇敢,最有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是大公无私的意识,就是克艰克难的意识,就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幸福的意识。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无论解决物质层面的贫困还是解决精神层面的贫困都将会变得简单。第三,坚定走群众路线的意识,是推动精神扶贫走向深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不同时期顺应群众期盼的表现,是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关键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务必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务必杜绝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6](P375),与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保持同困难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密切的生产交往和精神交往,以务实的行动和科学的帮扶发现他们的困难,找到解决精神贫困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解放,为生产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总而言之,精准扶贫工作事无巨细,艰难繁杂。精神扶贫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理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意识入手,让群众暖心,让干部舒心,让党中央放心才是有可能实现的。

作者:刘华荣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锦智,秦永雄: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理论探索,2005(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6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王国良在发言中指出,扶贫开发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按照国际标准测算,总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

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国农村仍有接近1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滞后。实现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到贫困地区考察指导,总理主持召开了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并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副总理深入甘肃最贫困的乡村,采取“解剖麻雀”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以“两办”名义印发了《意见》,并于1月25日全文公布。《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做出的新部署,是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颁布实施以后又一个指导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王国良表示,《意见》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和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和十项重点工作。六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建立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十项重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村级道路通畅、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以此为抓手,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为了全面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将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方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每年10月底前要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是立刻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打好基础,进一步摸清底数,分析致贫原因,了解帮扶需求,确定帮扶人员,落实帮扶措施,评估帮扶效果。为此,在全国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现在社会上关心扶贫事业、关爱困难群众的人越来越多。政府要建立好的机制和办法,让想扶贫的能扶得着,想捐款的捐得上,为扶贫做贡献的能得名得利。今年,将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完善制度、研究政策,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是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扶贫资金监管中的职责,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扶贫资金使用针对性。完善公告公示制度,对各类违法乱纪行为严格问责,严格查处。

第7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2019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组织开展好扶贫日系列活动,对我县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和共识、精准聚焦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宣传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努力营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党政主导。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强化政治责任,牢牢把握主旋律、奠定主基调、打好主动仗、凝聚正能量,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二)协调联动。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县性活动,各镇、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组织区域性、专项类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合力。

(三)社会参与。强化舆论宣传,加强政策引领,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直接参与,把活动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激发内生动力,唤起创新活力,形成大扶贫格局。

(四)创新务实。探索宣传新路径,运用新媒介、开辟新思路,努力推进扶贫日系列活动的载体、内容和形式创新。严格落实有关规定,做到节俭务实、公开透明、讲究实效,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主要活动

(一)集中组织扶贫日活动。拟在

10

17

日扶贫日当天在各镇村集中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采取志愿服务、宣传讲解、义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二)开展扶贫脱贫慰问行动。各帮扶单位、责任人积极组织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帮扶工作,指导完善脱贫后续巩固提升计划,落实相关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帮扶满意度。(责任单位: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三)开展“百企帮百户”精准扶贫行动。引导我县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结对帮扶重点,发挥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通过吸纳就业、捐款捐物、助学助医、助老助残等形式,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责任单位:县工商联、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四)组织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学生、退休人员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助教、助学、助医、科技推广和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形式多样的扶贫志愿者活动。(责任单位:团县委、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五)组织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扶贫”活动。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参加“结对帮扶、爱心扶贫、嘘寒问暖、鼓志扶智”活动,利用扶贫日开展大扫除、谈心交流等活动,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渠道。(责任单位: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六)组织下乡义诊活动。组织医务工作志愿者到贫困户或贫困户比较集中的镇村开展健康扶贫、义诊下乡活动。各镇要通过条幅、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义诊宣传,医务工作志愿者要热情耐心地接待就诊群众,通过详细询问村民病史、了解病情、制定诊治方案,耐心细致地就村民咨询的健康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村民们的日常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学用药、科学治疗及预防进行指导,帮助村民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识,助力健康扶贫、实现贫困群众健康脱贫。(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

(七)组织开展文化下乡义演活动。组织开展“文艺助力脱贫攻坚”慰问义演,通过形象生动的思想文化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部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精神。演出内容要贴近时代主题,贴近农民生活,取材于身边事身边人,通过文艺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责任单位:县文旅局、各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扶贫日活动在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镇和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扶贫日活动。

(二)抓好动员发动。扶贫日活动期间,各地要广泛动员,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进行宣传发动,确保活动深入人心,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抓好本系统的扶贫日宣传活动。

(三)强化统筹协调。各地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协同推进相关活动。同时要加强情况通报,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媒介,及时扶贫日活动推进信息,通报相关情况。各镇和县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要提前谋划活动,10月17日集中开展系列扶贫活动。

(四)加强活动管理。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有关规定精神,坚持节俭务实的原则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要加强对扶贫日募集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活动规范有序有效。

扶贫日活动结束后,各镇及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本部门扶贫日活动总结、活动照片于

10

第8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经过两天对《治国理政》(第三卷)和《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的集中学习。我受益匪浅,思想上得到升华、精神上得到鼓舞、认识上得到提升、行动上获得了坚定方向。

鲜明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提出“一个牢记”、“三个始终”的明确要求: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2020年度我们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决战时间就在眼前,成果提升迫在眉睫。***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

面对还处在贫困生活中的人民群众,做为乡镇基层干部,我们就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决战者。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按照***要求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冲刺阶段,全力做好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必须坚持发挥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村支部书记、村扶贫专干、扶贫包村干部、管区扶贫专干、镇扶贫办统筹合作形成合力,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透摸清、弄清贫困户的需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包。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包户干部精准等,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坚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鼓励企业加入扶贫行列,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严守党的纪律规定是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必然要求。跑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程,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严守行为纪律,保证动作规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扑下身子去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多方位、多渠道了解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难题,想法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帮扶工作。要不断提高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把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每项脱贫攻坚工作做深做细,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取信于民。强化政治监督,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脱贫攻坚政策真正落地见效。防止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防止以会议落实会议,防止以简单的“输血”代替“造血”; 强化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工作,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责任干部的管理,强化精准施策,强化扶贫领域反腐长效机制建设; 盯住“在监督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留痕管理上把握好尺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需要能力素质,考验忠诚担当。基层扶贫干部,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扛起来,清醒地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9篇:扶贫工作的意义范文

一、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一)、“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余毒持续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1、认真汲取苏荣案的教训,让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等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公安机关纪律作风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摆正位置,调整姿态,热情对待群众,正确对待同志,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与批评,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3、以勇于担当的新形象面对重大考验,旗帜鲜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绝不当“骑墙派”,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在急、难、险、重面前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畏缩不前,勇于到维稳第一线去迎接挑战,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破解难题。

(二)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及“十三届县委第四轮巡察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

1、通过对,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我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

2、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良好的操守为干部群众做好表率,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惧、行有所止。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同时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原则,秉公用权,始终坚守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3、全面开展从严治警工作,把监督执纪问责与执法规范化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伞强基”工作,认真履行一个纪委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二、对照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

1、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方面

一是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平时对一些业务方面的知识学习较多,对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特别是对对于扶贫工作的主要论述学习不够,以致对党中央关于扶贫政策掌握不深、理解不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不强。

二、存在学用脱节的情况,学原著悟原理,用理论武装联系实际结合不够。在理论学习上,有时候就是过一遍,不求学会、学懂,只求学过,没有结合实际学,没有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学,以致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对于我在扶贫工作中碰到的一些情况。如:一些贫困户年纪较大,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对于这样的贫困户只有政府兜底,否则无法脱贫致富,而且这样的贫困户在农村为数不少。

2、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方面

为在2021年前全面促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党中央决定在2020年全国范围内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农村所有的贫困人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作为局挂点帮扶干部,首先在思想上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有差距,总认为我们是业务单位,脱贫攻坚工作不是我们的职责,这项工作应该有其他相关单位去实施。其次在实际帮扶工作与脱贫攻坚的要求脱节,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的、长远的、有计划的工作。作为帮扶干部,没有做到怎么去精准帮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帮扶,只是在帮贫困户争取一些政策,一些政府补贴,达到脱贫底线,一旦政策消失,可能又会返贫,在某种程度上有急功近利的表现。

3、整改落实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方面。

从几次上级对我县脱贫攻坚的监督检查反馈的问题情况看,我主要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帮扶措施不够精准,扶贫攻坚要求我们帮扶干部精准扶贫,靶向发力。我有三户帮扶家庭,有因病的,有因残的,有年老的,还有复合性致贫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没有区分对待,因人发力,帮扶措施都一样,帮扶产业都是耕牛养殖。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根据我县帮扶工作的相关要求,政府干部应该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并开展相关帮扶工作,打卡、并填帮扶手册。但是我没有做好这一点,有时去了也是走访了解一下,实质性的帮扶工作不多,感觉有应付之嫌。

4、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

纵观我个人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感觉自己在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感觉自己是在为工作而工作,没有带着感情去工作,没有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与群众的期盼来工作。例行每周一次的帮扶走访到贫困点用手机打个卡,到困难群众家象征性地聊一下,再找困难群众签个名,然后完成了一次走访帮扶,有形式主义之嫌。二是帮扶工作做得不够细实,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我没有做到对每一个困难群众知根知底,还有两名困难群众至今都没见到面。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理论学习不深,面对我县进入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阶段的新变化,理论学习有所放松,对理论武装极端重要性重视不够,学习理论不系统不深入,常常采取实用主义对待学习,学用“两张皮”从而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总开关”拧得不紧,不能自觉用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宗旨意识不牢。与基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有所弱化,有时存在把群众当成工作对象的情况。对基层群众的酸甜苦辣感受不深,为群众着想,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不够,造成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所下降。深刻反思,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得不牢,没有完全内化于灵魂深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三)自我要求不严。对脱贫攻坚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从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角度来深刻认识,工作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候在遇到困难时存在求稳怕 乱思想,急于求成,忽略了工作需要抓常抓长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思想信念。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认真参加局党委中心组学习,系统学习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2、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认真听取困难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群众致贫原因,创新工作方法,带着问题下基层,准确掌握实际情况,着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