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新时期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新时期教育方针

第1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被确立,教育方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新表述,后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经一定的立法程序在《教育法》中加以规定,大大强化了教育方针的导向性。《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既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一脉相承,保持了连续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这一表述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是以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为背景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了解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和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提高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二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三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故鼎新。  全面理解和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自觉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贡献。当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以上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关心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保证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积极倡导个性化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改革创新,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改革创新,永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第2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 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文革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文革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第3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摘 要:政治文化的延续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使之真正充分发挥出凝聚人心、激励士气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81-01

文化是考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政治文化则是政治体系中,公民对政治的信仰、态度、感情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文化延续的途径之一,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使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党员和群众头脑,把进步意识贯注于工作之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巨大威力和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以共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指导思想教育为重点,牢固把握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方面的问题分析

1、新形势下,针对教育对象思想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是主要群体,我们应该认真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动向,灵活地加以教育方式的变更。但是,在新时期下的思想教育中,总体仍然存在着不真实、不及时、不深刻的倾向。并且在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在相当多的时间里是凭老经验,想当然地抓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思想随着时间地点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因素。

2、部分教育方法落后于时代要求

在进行思想教育中,教育方式往往处在重要位置。虽然近几年来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做出了不少改进,但是大部分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集中上课,照本宣科。新时期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通讯联系方式日益更新,不仅仅是课堂宣讲,手机、网络等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新方式。我们在探索新方式、开辟新渠道、运用新手段等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原则性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倡正确的思想,批判和抵制错误的倾向。思想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有鲜明的原则性。但是,现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格调不高,不仅怕得罪人,发展成了一味地讨好人、笼络人,甚至迎合一些人的消极情绪,这些都是存在于思想教育中的大问题。

4、教育者素质与新形势下的要求不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部分教育者的素质,仍然不能与新时期下的要求相适应,例如,有的教育者对科学内涵没有真正了解,难以从理论上实践上回答各种重大现实问题;有的则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授课中知识性和信息量不大;有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都比较缺乏,讲起课来缺乏感染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策略

1、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针对有一部分教育者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将其简单化、低级化。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对教育对象进行洗脑,简单地向他们灌输爱护国家、爱护共产党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自身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功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仅要教育对象传递爱国爱党的思想,培养爱国精神,还需要讲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爱国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它还需要以相关的理论为依托。这就需要教育者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较高的位置,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渗透功能

树立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改变以往仅仅把讲课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念,拓展思想教育的视野、内容、领域以及途径。在抓好集中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将集中教育和广泛深入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并且,把启发基本觉悟与强化制度约束相结合,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另外,把调动积极因素与严肃查处违纪问题相结合,在宣扬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的同时,坚持从严执纪,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敢于较真碰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渗透功能,有助于适应新时期下的思想教育形势。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种模式的课堂效果欠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可以将实例运用于思想教育中,使课堂讲解不再冗长枯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其实不乏政治热情,大部分人都十分关心时政,积极讨论热点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现实引入课堂,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让其成为课堂的中心。同时,可以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与各种教育相互配合,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并非单一,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基本形式主要有:系统的政治教育、以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教育。系统政治教育是向人们系统地灌输进步社会的教育形式,同思其他形式相比,具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和严密的特点。以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是通过“形象”的感染熏陶,诱发人们向真向上的力量,使人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真理、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使之相互结合起来。根据思想教育内容的差异,教育任务的不同要求,选择好教育有利时机,采取最佳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可以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最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郑永廷, 朱白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成果[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

第4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土地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琼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65-02

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源泉,争取占全国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是土地革命胜利的关键,如何获得农民的拥护是我党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土地革命教育

大革命的失败促使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革命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王文明、冯白驹等为首的琼崖共产党人将党的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与琼崖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目前苏维埃的第一个主要工作便是彻底实现土地革命”[1]7的目标要求,并根据琼崖革命形势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创造性地制定了“没收公田”的土地政策,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掀起了琼崖土地革命的高潮。

2.阶级斗争教育

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琼崖共产党人立足琼崖革命实际,细致剖析农民贫困无地的原因,号召农民反抗压迫,参加革命,并指出“在琼崖的工作,切不可使其变为纯粹的军事行动,一定要包含着明显的阶级斗争的意义”[1]1,在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加强对群众的阶级宣传教育,扩大我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杀土豪劣绅,根本上其政权”提供保障。

二、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大革命失败后,要在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村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无疑难上加难。琼崖革命党人注重宣传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发动、组织、教育农民,为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化提供了群众基础和根本保障。

1.深入群众,走访调查

“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2]791深入群众是了解群众革命态度与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前提,是宣传我党宗旨与增强群众基础的重要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科学运用。冯白驹任海口市市郊农协办事处主任时,经常走街串户,与当地农民促膝长谈,了解农民疾苦,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为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深入群众,走访调查使琼崖共产党人获得第一手的群众材料,确保了土地分配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创造性地解决了交叉土地分配等一系列的土地矛盾,使得琼崖土地革命的土地政策走在了全国土地革命的前列。

2.开办学校,出版刊物

琼崖共产党人以学校为平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开设各类学校,通过将革命形势、革命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举例形象生动,讲解通俗易懂,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如针对红军干部的“琼崖红军军政干部学校”、“琼崖高级列宁学校”等;开展平民教育,则多设夜校、半日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琼崖共产党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程度出版各类刊物,宣传革命理念与革命政策,培育革命骨干。当时出版的刊物如针对青年学生的《工农兵》、《光线》,针对党政干部的《红潮周报》、《领导》、《琼崖红旗》等。琼崖革命党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宣传我党的革命理论,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

3.张贴标语,编写歌曲

张贴标语和编写歌曲是在社会文化落后的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贯穿土地革命战争的始终。简洁的标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有利于鼓动农民参加革命,如“消灭一切地主阶级”、“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田地分给农民兵士耕种”等;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色彩鲜明,歌词形象生动、简单易记,深受群众喜爱。

编曲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革命目的和革命目标,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坚定革命信念,在农村的宣传效果显著,如琼崖革命领袖王文明创作的《共产主义十好》在农村群众中深受好评。张贴标语和编写的歌曲使农民的觉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为土地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和思想保证。

4.创建协会,强化宣传

琼崖共产党人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分类创建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创建的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协会等,各县市区支部领导下之各种民众团体都设置独立的宣传组织,每逢民众大会,或各种节期,分散个乡村街市演讲,宣传土地革命。琼崖共产党人在特定节日组织大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宣传效果,如“本月(1928)二十一日为列宁逝世四周年纪念,特委决定从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为列宁纪念周……纪念活动有:纪念列、李、卢大会,民众团体发言,扩大宣传,发展组织,出版《列宁纪念专刊》等。”琼崖共产党人将各类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划分,并设定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和方式,既保证了组织的纪律性,又强化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琼崖革命党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宣传教育客体覆盖了社会各阶层,如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军队、地主、少数民族等,在最大程度上宣传我党的革命主张和宗旨,扩大影响范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变现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侧重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政策的变化而设定宣传教育的内容,即“宣传内容应提出每个时期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口号和通俗的宣传大纲。”[1]49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是指根据宣传教育客体自身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如“乡村的宣传工作必须尽力扩大到组织所不及的地方,但自然不像城市一样多靠文字刊物,而应当多写标语、歌曲……这适合农民群众之要求。”[1]121将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不仅从“量”上保证了宣传教育的范围,而且从“质”上强化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关联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土地革命时期,琼崖地区与内陆各省相比较,琼崖地区的城市工人运动仍热情高涨,对城市工人的宣传教育仍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党对农民和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触及两者关系的宣传教育,以致各自为战,使得“城市工人与乡村农民暴动不能互相呼应”[1]47,导致土地革命受挫,我党在充分认识到两者宣传教育的关联性后,加强宣传教育的合作,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琼崖独特的自然环境、琼崖社会特殊的生产方式及儒家传统观念的综合影响,使得琼崖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3]111,抗争和改变自身现状的意愿最为强烈。我党立足琼崖实际,对妇女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开展妇女运动,培养女性党员,组建红色娘子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琼崖革命乃至全国革命妇女宣传教育的典型。

四、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时期具体化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土地革命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指导的宣传教育必定能实现预期目标,取得革命胜利,而背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活动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解放思想,立足实际

土地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我党群众基础,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琼崖土地革命的成果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军民关系融洽、武装斗争和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因此新时期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正确处理好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将个别指导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要深入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

3.重视教育骨干培养

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由党员和农村干部承担宣传教育的工作,这两者是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直接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群众中得到拥护和支持,关系着人民群众疾苦能否得到党的关注和解决。琼崖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班,如“对内开设训练班,分为‘负责’与‘普通’两种”[1]290,注重对宣传教育形式培训,为土地革命的宣传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对教育骨干的培养,提高教育骨干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扩大群众基础,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4.灵活运用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宣传教育方式的选择。在琼崖土地革命过程中,我党以革命形势为基础,以革命任务为目标,根据农民、学生、妇女等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特点选择宣传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教育客体,以教育客体的特征为切入点,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党史办公室,海南省行政区档案馆.琼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史料选编[M].广州:广东省海南新华印刷厂,1987.

第5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任职培训;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29-02

军队院校大多数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对任职教育的客观规律、任务需求缺少深入研究,其中,教学内容滞后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已成为制约任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针对培训任务繁杂多样的现状,在教学内容统筹上下功夫

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任职培训任务不断增加,在培训类别、班次、规模上都有突破性发展。培训对象来源不一、任务周期不一、培训目标不一,培训要求不一,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繁杂多样的局面使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教研室,存在着被培训任务“牵着鼻子转”的客观事实,由于教员平时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任务繁重,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疲于应付上课,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深入研究、系统统筹,往往是授课教员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对于培训人员希望掌握的内容常常因为缺少深入研究往往蜻蜓点水,使得培训效果难以满足参训人员的愿望。为有效应对培训任务繁杂多样的现状,在教学内容统筹上下功夫迫在眉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参训人员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将目前承训任务分类,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参训单位沟通,掌握参训人员知识结构,明确培训需求,共同规划参训人员的成长途径,根据培训目标,更加精确地统筹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二)区分培训任务层次,统筹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培训层次的差别,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积木式设计,适当增加课程数目,让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和自身兴趣有所选择,重点开展小班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构建必修与自修有机结合,专题讲座和导师指导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视频公开课建设、多媒体教材建设,集系室力量打造精品教学专题,形成某一领域的精品专题讲座。

(三)发挥教员主导作用,以课程群统筹教学内容建设

由于教学层次不同,教学内容必须精确调整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教学内容相关性为依据,构建课程群,由课程群负责人召集各课程建设负责人和主讲教员,统筹各课程建设,避免不同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实现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支撑。

二、针对教学内容特色不特的现状,在加强针对性上下功夫

由于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任职教育学历化的倾向。从现阶段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教员仍然用学历性教育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来实施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特色不够鲜明,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与部队实际需要结合不够,难以引起受训对象的共鸣,对学员提出的任职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不能进行透彻的分析,研讨交流难以有效开展,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出现了讲的内容学员不愿听,学员想听的又讲不了的现象,特别是随着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这一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别,亟待构建特色鲜明、梯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针对高级轮训层次主要突出“精”,着重培养学员解决“怎么办”的能力

教学内容上注重探讨新技术在武器装备中运用对作战形式、作战保障等产生的影响,分析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及趋势等,加大培训内容前瞻性,提升培训内容层次。主要从拓展视野入手,提高指挥者决策时理性思考的理论基础,不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

(二)针对中级轮训层次主要突出“专”,着重培养学员解决“为什么”的能力

教学内容上强调贴近装备技术现状,以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牵引,寻找理论和技术支撑,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培训。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系统性,着眼提高学员解决装备作战使用中技术难题的能力。

(三)针对初级轮训层次主要突出“新”,着重培养学员解决“是什么”的能力

教学内容侧重新型号武器、新技术基本原理,以提高学员的理论基础为落脚点,尽可能扩大学员的认知范围,强化培训内容宏观性,充实培训内容领域。重点增补知识,提升学员在实装训练和作战中的快速适应及反应能力。

三、针对教学内容滞后部队的现状,在内容更新上下功夫

武器装备批次多、状态更新快,是部队武器装备发展的“新常态”,军校教员跟踪武器装备发展落后于相关部队的现状客观存在。相关教员对武器装备性能了解不够,对装备发展前沿跟踪不够,对部队组训模式、作战流程不清楚,造成教学内容与武器装备及部队实际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校任职教育声誉。因此,针对教学内容滞后部队的现状,亟待在内容更新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加强与工业部门联系协作

学校机关可根据培训任务需求,通过请示上级协助、本级努力沟通等多种方法手段,与相关工业部门取得联系,在不违背安全保密工作相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主动作为,咨询求助,尽可能地获取所需技术资料。在邀请工业部门相关专家参与任职教学时,也可邀请他们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及时梳理归纳其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解决教学内容前瞻性问题。

(二)进一步强化与基层部队沟通合作

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参训学员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每期教材(讲义)的更新和编写中,通过开展学员上讲台活动,使其主动参与任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形成联合部队共同建设课程和编写讲义的长期合作机制,在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等方面,征求部队及参训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根据培训对象需求动态配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最大程度规避因个人知识结构限制而出现的教学内容片面性、局限性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第6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摘 要: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令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党政知识学习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使得校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更为和谐。教师在提升党员学生党政知识教育实质的同时,也令学生对党政知识核心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新环境对党政原有教育方针进行了适当的优化,使之更为具体化、详细化。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机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即将面临的挑衅,简要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制定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现阶段,拓展大学生的党员基础教育成为新环境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学生具有多方位学习党政知识的途径。在众多教育渠道之中,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为培养党员基础素养,以及党员对党课知识信息的涵养。一名合格的党员应具备与之身份相对应的修养,这种修养并非短时间内便可养成,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最终通过党课知识的掌握得以顺利培养。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机遇

1.1 新媒体改善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方针

党员在大学期间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渠道的党政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令大学生党员更好的掌握党课的知识及信息,使之更为快速的吸收这部分知识。培养大学生党员建立起对党的情感,并提升其对党的信仰。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看似虚拟性较强,但是,实质则是在于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使其学习到的党课知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一全新环境下,党员的传统教育方式得到了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表现在党课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改善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蓝本,使其学习方式被规范至全新的路径。

1.2 新媒体改良传统教育的客观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党课教育手段逐步演变至客观存在,但实际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质仍是遵循传统方针。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一互动模式之下,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党课知识的学习,且其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所学习的内容也随之消化的越透彻。

全新的教育模式重在改良,而非改变原有教育方针,原有教育方针是先人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与探讨下诞生的,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具有着相当高的稳定性,并且这一特性可充分推动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积极性。而新媒体环境所改善的教育方针,主要从党政知识教育的另一面展开,也就是学生学习党政知识这一层面,在这一层面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且双方互动性良好,并在互动的同时进行党政知识的探讨,教师的教育者主体身份得以正确发挥。

1.3 新媒体提升了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改善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方式,党政知识原有教育方式仅是采取课堂教育制度,但是随着新环境的到来,这一制度被逐渐改善并得以优化,新环境为学生们带来了党政知识的实践性,将所学习的知识范畴带入实际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之中,加强学生对已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习的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高效提升。

信息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数据承载体,而党政知识信息的内容则更为繁杂,其内容真实有效,且生动形象,因此将其知识范畴进行完全吸收原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是,随着新媒体将其信息中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进行分解后,党政信息便以多种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当下党政信息的主要形态包括图像、文字、声音及视觉暂留,这些形态加深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其更为高效的接受党政思想。

2 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即将面临的挑衅

2.1 废止原有教育限制

传统党政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较难改善的困点、难点,这些问题都具备独特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具备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新环境下,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改善方式通过对教育空间的扩展展开,原有教育方针主要是在固定场所下实施教育机制,其教育思维较为刻板,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整改方案应为释放信息教育的原有限制。

2.2 侵染大学生党员原有价值观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思想更先进、政治更坚定、自制力更强,但是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造成了极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迅捷,然而这些信息良荞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党员的独立选择和判断,使一些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

2.3 削弱传统教育方针

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通过党课形式进行的,教育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而现如今,大学生党员大多数时间与“新媒体”相伴,短信、论坛等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

3 新媒体环境制定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路径

3.1 开拓党政知识教育的有效介质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顺应新媒体的诸多特点,积极拓展工作阵地,丰富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网络建立大学生党员网上管理平台,全面地、动态地掌握其信息。建立学生党支部QQ群、MSN、BBS、博客以及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架起教育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以及大学生党员相互之间自山、平等、民主的桥梁,及时信息、通知等,随时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提升党政知识的相关教育内容

在虚拟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因此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党员角色意识教育。在多种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媒体环境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

3.3 革新传统党政知识教育方针

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信息平台,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新媒体具有超级迅速性和互动性,教育管理者\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关注个性需求,注重分层教育。目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儿乎都注重共性教育,让大学生党员在集中教育之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学习。

4 结论

在全新的媒体教育环境之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其改善方式通过众多渠道展开,其中革新教育理念,是新媒体环境下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且在相关研究人员的时间下,其教育实效得到了准确保障,因此,在未来针对党政知识的教育工作中,新媒体环境将会作为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教育环境而存在。

第7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电子教育时代;职教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

技术正在快速进步,面对新的形势多媒体技术也逐步深入了各个行业以及教学领域。作为传递信息的新方式,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根本上确保实时的信息传输。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正在受到更多师生的认同和接受,因而逐步构成了教学焦点。实际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和方式,师生更加能够体会直观的体育动作特征,进而明确体育运动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针对职教体育教学而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有助于确保体育教学的成效性,调动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的参与热情。在电子教育的新时期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应当融入职教体育的日常教学,进而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

1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在传统模式的体育课上,教师通常是讲解最基本的体育运动原理,然后指导学生去模仿特定的体育动作[1]。近些年来,新课改正在快速推进,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不再具备适应性,因而亟待加以完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职教体育传统模式的教学缺乏显著的针对性,只是停留于模仿的层次上[2]。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体育课上融入多媒体教学,那么就可以在根本上确保体育课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助于落实反馈教学。具体而言,多媒体技术针对职教体育教学表现出如下的重要意义: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手段,可以提高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质量。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教师能够为学生们播放各类的体育动作细节。针对特定的动作要点,可以通过定格、旋转操作或者缓慢播放等方法来讲解体育动作。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明确体育锻炼中的细节和要领,教学实效由此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多媒体有助于培育兴趣,激发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多媒体方式便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实时性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体育课上的师生距离。并且多媒体能够直观呈现图像和文字,这种展示的方式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以及生动性。因此,多媒体的体育课教学方式也具备了直观形象的优势,有助于创造愉悦和轻松的体育课气氛。第三,多媒体有利于扩展创新思维。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方式,体育教师就能够灵活重组各类的体育动作。针对较复杂的体育动作,多媒体还可以分解体育动作,经过分解播放的操作,就可以培育学生们具备的创造力,有利于扩展联想。例如,对于健美操或者武术等体育运动来说,多媒体都有利于扩展体育的创新思维,让师生不再局限于较窄的思维领域[3]。

2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职教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从本质上讲,职教体育教学有必要引进多媒体的方式。师生如果能够密切协作,就可以共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来提高体育课堂实效性,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大纲中规定的体育锻炼要领,同时也扩展了启发性的思维。但是截至目前,职教体育教学并没有全面接受多媒体的新式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进多媒体技术的具体措施包括了如下:

2.1转变现有的认识

在职教体育中,受到应试思维的长期影响,很多师生都没有真正接受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师生通常认为如果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播放体育锻炼的要领,则会浪费珍贵的课堂时间,为了节省时间体育教师通常就会省略多媒体教学。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利于改进现存的体育课教学。为了转变观念,师生就需要从根本上明确多媒体技术具备的重要价值,不断提升整体的技术水准。此外,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也需要密切沟通,随时交流自身的感受[4]。

2.2提供必要的设施支持

落实多媒体的职教体育教学,前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来购买必要的设施,只有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才能顺利展开日常的多媒体体育教学。因此,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有必要为多媒体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适当配置体育课所需的多媒体资源。而管理者应当密切结合院校的真实情况来增加必要的先期投入,完善硬件以及软件的相关设施,这样做才能在根本上满足同学们的体育锻炼需求。

2.3培育浓厚的学科兴趣

体育课具备显著的实践特征,因此体育教学应当是充满趣味的,而不是枯燥和单调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激发体育锻炼中的参与兴趣,则要引入多媒体的新颖方式来调动兴趣,所以为了培育针对体育锻炼的爱好,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趣味性的短片,而学生们经过观看之后,就可以调动多个感官并且强化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在情感层面上认同体育锻炼,进而对于职教体育产生浓厚兴趣。

3结论

与传统模式相比来看,多媒体体育教学具备了显著的教学优势。这是由于,多媒体辅助的体育教学确保了体育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这种基础上致力于提升综合性的体育能力。通过趣味性的直观展示,学生也可以明确各类体育动作中的要领,摆脱了枯燥的课堂氛围。同时,多媒体技术也能够服务于职教体育的各环节教学,这样做符合了新课改的根本目标。然而从现状看,职教体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相关实践还没能达到完善水平,有待长期提升和改进。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师生还需要不断归纳经验,在体育课中充分融入多媒体的手段和技术,以此来适应电子教育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贾永杰,张栓.电子教育时代的职教体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J].电子测试,2013(13):175-176.

第8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1.1 有利于提升党员自身政治素养

农村党员的社会主义意识需要长期依靠党组织的培训教育,持之以恒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在培训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农村党员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不动摇自己的思想信念,强化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从而以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政治素养积极开展本职工作,保证农村党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2 有利于党员队伍知识更新与完善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然而一些农村党员却固步自封,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使得自身知识与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而开展长效的党员教育培训,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党员灌输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利于党员队伍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工作能力。只有农村党员队伍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凸显党的执政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3 有利于保障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农村党员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人才保障,他们是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是否能够在农村得以深入落实,以及新农村建设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为此,在科?W发展观的指导下,有必要持续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使党员深刻理解路线方针,将其贯彻落实到的实际工作中,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逐步消除影响宏伟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从而带领基层群众共同走向小康之路。

2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实践方式

2.1 教育培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全面体现,要根据党员个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结合党员岗位类型和工作层次,有针对性地确定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使教育培训服务于党员的自身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教育培训中,要根据新时期对党员素质提出的高要求,树立起现代培训理念,细化培训人员类型,构建起多样化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党员教育培训、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村官党员教育培训、大学生党员创业培训等。同时,由于农村党员数量较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要对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利用情境模拟、现场实践、研讨探究等教育培训方式,调动起党员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其乐于主动学习培训内容。此外,在教育培训时间的安排上,要体现弹性制,给予党员更多的选择空间,构建起个性化、人性化的培训体系,彻底转变党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从属地位,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2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

针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加大对农村党员行为的约束力度,调动起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育培训效果。首先,建立教育培训学分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党员年龄、文化、身体、岗位、职责等方面的状况,制定教育培训考核目标,要求农村党员必须于每年完成相应的学分,用以约束党员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其次,建立教育培训合格证制度。在党员取得相应教育培训学分之后,组织集体性的统一考试,校验党员的教育培训成果,对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证书。再次,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组织部要加大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的检查力度,检查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党员考核成绩情况、党员学分取得情况、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情况等,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教育培训落实到位。

2.3 拓展教育培训多方面内容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要本着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拓展教育培训内容,使其符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求。首先,坚持党的理论教育。对农村党员进行重大理论宣传教育,丰富党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坚定党员的政治信仰,使党员成为理论的实践者和引路人。其次,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要求农村党员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拥有较强的法制观念,积极开展基层民主管理,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再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中,让农村党员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党员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积极推广利于增产丰收的实用技术,突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后,组织分类培训。对于年轻党员要强化理论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方针政策,熟练应用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农民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老党员要加强党性教育和工作方法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引导、协调、调解基层群众的能力,始终发挥党员风向标的作用;对于村级企业党员,要增加岗位技术培训内容,强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为其带领村级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2.4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为了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调动起党员参与的热情,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使教育培训跟上时代的发展脉搏,满足农村党员的多样化培训需求。首先,运用远程教育培训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打破传统教育培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农村党员提供QQ、微信、视频点播、热线电话等多种培训渠道,让党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党员教育培训可依托党建网站和网络教育资源,建立起用于教育培训的知识库,在知识库中纳入图、文、音、像等多种载体形式的资源,便于党员实现双向互动学习、自由化学习。其次,运用联动式教育培训方法。积极开展以党支部结对帮扶为主的城乡联动教育培训,促使结对的党员相互学习,定期让城镇党员深入到农村基层,为农村党员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帮助农村党员提高文化水平。再次,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方法。将农村党员分为若干个学习团体,各个学习团体中的成员应志趣相投、自愿组合,由学习团体中的带头人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成员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邀请专业教师对学习团体进行指导,使团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发式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积极作用。

第9篇:新时期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新生 转型期思想观念转变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作为个体本位的自然人向集体本位的社会人属性转化的重要阶段。正处于转型期的大学新生不论是行为举止还是心理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做好该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其特殊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使大学生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

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逆反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思维和认知等方面还未发展成熟,心理压力与行为变化较大。民族院校大学生还存在民族文化、地域风俗等方面的认同问题,因此做好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新生的特点

大学新生无论是外在生活、学习、行为举止,还是内在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特征如下:

1.大学新生的外在特征

1.1学习方面

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高中计划性学习向大学自主性学习的转折期。就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区别来说,前者有着较强的目的归宿,其管理与教学均以升学为最终目的,学生处于高压被动学习状态。大学学习与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学习的自主性,大学教育的开放与主动性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难免会存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该阶段的大学生从强度训练瞬间转换为开放自由的环境,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会出现放任自由的学习心理。其外在的表现便是学习状态松散,丧失学习动力,成绩的大幅度滑坡以及学习方法的遗失。

1.2生活方面

刚入大学的新生,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监督。在消费自主的环境下,攀比、无节制的不当消费观念迅速滋长;加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学生脱离了家长长期溺爱的氛围表现出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学生对于半社会属性的正常大学生活、人际关系、恋爱观念的茫然等等均是大学新生生活上的外在表现。

1.3行为举止

民族院校招生地域范围、民族属性较为多元,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各地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各民族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因此民族院校学生较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复杂性更为突出。以问题学生为例,他们往往在高中阶段便是学校的“问题生”,行为不受规范约束,大学阶段新生的行为表现往往走两个极端,有的同学“看破红尘,随波逐流”,有的同学“笑傲江湖,天马行空”成为地下“群众领袖”,有些同学民族属性较为浓厚,有些同学不尊重他人的地域风俗等等。行为举止各异的学生汇集到民族院校,为保障其大学生活能够平稳顺利,各类的行为举止必须做以正确引导。

2.大学新生的内在心理特点

大学初始阶段,也是受教育者心理和实际问题的易发阶段,该时期的大学生在实际中面对的心理困惑较多,其思想波动较大,思想变化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就对预想事物的期望值来讲,转型期中的大学生往往对某一事物的初始定位较高,其对事物的理想化程度往往与现实存有一定的距离,其心中的大学与现实大学生活存在的心里落差便是该种形式的外在表现。同时转型期的大学生在内心压力承受及心理整体素质等方面还较为脆弱,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民族院校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针对以上大学新生的特点,结合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民族院校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育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大学新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工作,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大学新生顺利转型。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1.1转变教育工作理念。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多是90后的一代,其个性化形式较为明显,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因此一方面加强一体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因材施教。在大学新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强调校园管理制度,推动校园规范化管理,同时转变片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因材施教,对转型期大学新生进行详细分类,进行特殊指导。

1.2拓展教育手段。大学新生是校园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敢于尝试,善于表现,其身影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传统的教育引导方式,如召开会议、组织活动、谈心谈话、侧面了解观察等传统方式进行教育,在大学新生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中还应创新教育手段,打通新媒体教育平台,链接学生的QQ、博客、微信、BBS等联络方式,并加强网络沟通与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打造思政教育平台,帮助学生顺利转型。

1.3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的合格大学生。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组织诚信以及大学生文明礼仪讲座,组织观看诚信主题电影,开展诚信承诺签名、诚信素质拓展等活动,营造诚实守信、和谐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诚信建设,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组织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和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努力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与成人意识,使学生顺利完成转型。

1.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文化学习成绩、生理心理素质及艺术特长表现等。建立大学生成长档案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与他们沟通。通过成长档案的建立,将所有的学生纳入一个管理网络中,使学生管理更趋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温情关怀,促使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思想观念,更好、更快的转变为民族院校合格的大学生。也让他们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仔细地审视自己过去的发展,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和纠正,便于更好、更快的转型。

2.加强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民族院校之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此外,管理的策略还务必要取之有理、用之有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新生这一转型期群体的思想观念转变教育中必须定期总结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1完善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学风。针对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在积极开展以评促优活动的前提下,优化班导师制度,聘请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博士团担任各学科专业班级的班导师。辅导员和班导师定期为大学新生做相关的学业指导,并定期为学生进行解疑答惑。从入学伊始辅导员和班导师便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学评,引导和监督计划的有效进行。针对大学自由式学习形式,辅导员与班导师协作为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指导讨论班会,为大学新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和塑成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针对大学新生消极、厌学的特点,应从大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开展专业讲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从多方面入手,把日常工作做实、做细。一、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立典型、树模范,引导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二、利用班委会小例会的形式,对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进行汇总,及时有效的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并给予建设性指导。三、开展团日活动及班集体其他活动,增强大学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使命感。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集体活动,不仅加强了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认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还能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强化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理念。四、深入课堂、深入寝室进行多方位系统调研。辅导员通过走访寝室、同学侧面了解、发放问卷、辅导员信箱等形式,多方位了解学生近况,积极反馈意见,加强了学院与同学间的意见交流。

2.3开展针对大学新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还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特殊性、发展不平衡性、两面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针对此种要求,首先在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活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院校学生特点出发,以高年级班长为组,设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通过高年级学长的亲身经历为学生疏导心理。其次,拓展心理咨询的方式。(1) 个别咨询。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谈心,在深入交流中进行开导、引导和帮助。(2)团体咨询。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或分场次进行商讨,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3)门诊咨询。辅导员及老师提前预约心理门诊的形式进行。(4)书信及邮件咨询。通过书信邮件为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不愿口头陈述心理问题时,这种方法能从侧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5)现场咨询。辅导员深入班级、学生宿舍、课堂等现场为同学提供心理问题解答和帮助。再次,针对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为大面积同学集中提供心理帮助。在心理健康咨询及引导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还能及时有效的记录大学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在完善中还能起到统计和心理健康预警功能。健全心理健康体系的建立,使得大学新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慢慢成长为合格健康的优秀接班人。

民族院校之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大学新生的健康发展,侧面反映大学教育的水平与形式,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转型期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全方位引导,使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转型期。

参考文献

[1]Jasta,H.R.,and Bazaar, C:Spirit Values and Education[M],Delhi:Published by Prabhat Prakashan,1993

[2]樊富氓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彩英:《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3)

[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