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精选(九篇)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第1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第2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

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3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瑰宝,但是璀璨的这块宝却在渐渐地喑淡下去,国人应如何重塑其光辉?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不断遭受冲击,渐居末席。要继续保持其继往开来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清楚了解中医学的传统与现状,寻找合适的出路。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 中医药;现状;前景

一 中医的现状

中医学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自我完善与发展,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面对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中医界曹东义总结了三点:

一是历史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石家庄50年代治疗乙脑,80年代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的疗效是非常好的,但是没有得到西医的认可,也没有被世人了解,更没有鼓舞中医界的信心。几十年来中医的地位直线下滑。中医的滑坡不在西医的歧视与现代科学的要求苛刻,归根结底是自己失去了传统,而跟在人家后面跑。二是用什么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绕着西医的质疑去寻找答案就会失去传统的中医,只能跟着西医的方向越走越远。西医与中医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不能追求完全相同的发展方向与过程。西医是一种科学,但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提供一种另外的思路。三是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中医不应该是从实验室里面筛选药物,而是应该靠几千年来积累的历代名家的丰富经验,还要把所有符合体系的新成果都纳入进来。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二 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医学理念,随着崇尚健康观念的产生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医学目的正由治疗疾病转为维护健康。西方国家医药体系由于日益突出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而举步维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中医药对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基本上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中药的出口主要在东方国家,主要的出口大国有日本、韩国等。在教育方面,有中医教育的国家比较少,而且也有比较多的国家没有正式承认中医药。

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国际地位和教育培训各国对中医药的研究启示: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正确理解和使用中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人类;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塞袖研究;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三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1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中医学根植于实践经验,融合古代哲学的自然学科,是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验累加、认识创新中发展而来。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采取的是遵经复古、固步自封的守势,精华尘封,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健康理念更新、疾病谱变化的冲击,中医学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

2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构想

2.1 补塑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数千年来学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劣势和缺陷,中医学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以经验技术为依托的意向概念。使中医学蒙上了浓重的文化遮蔽,又包容了诸多缺乏证据、思辩推理的臆测玄想,有人将中医理论特点精辟地概括为:超越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超稳定高度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中医理论的补塑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更新,科研方法的逆转, 借鉴现代学科,重新审视自我,多角度反思,廓清其科学内核,调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之不足,做到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中医学开放机制,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任何传统学术,总有其饱和点,得通过开放机制萌动新思想,引进新技术,起用新材料,汇通新信息,创新中求发展。

2.2 寻求新的科研契入点:究之以往中医科研,其研究方向多为如下几个模式:(1)某法、某方、某药对临床某一病症的研究;(2)某一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3)中药药理药效的分析;(4)剂型改革、用药途径变换方面的研究。

2.3 拓宽中医治疗病谱:现代医学在21世纪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挟雷霆之势相继席卷了诸多中医传统临床领域,留给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窄缩。中医学必须要在注重疗效、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基础上,拓宽治疗病谱的广度。对一些目前中西医尚无确切疗效的疑难重病,宜做深入研究,挖掘文献,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保健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在“亚健康”调整、延年益寿、预防保健等方面大有可为,且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西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纠正、治疗增效亦是中医潜在的优势项目和研究走向。

2.4 中医药工程学的突破: 中药生产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的陈旧落后是制约我国中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用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及工艺技术,对落后的中药制造方式进行整体现代化技术改造,突破传统中药工艺局限,推进剂型改革,发展中药制造工艺创新思路与实现方法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大任务。

2.5 中医教育体制的革新:“好的中医在民间”、“亡中医者,中医也,非西医”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谬说,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中医功底薄弱、职业信念不坚的现状。粗陋空泛的中医教材将中医精髓分解的支离破碎, 医学生无法按照辨证、整体、理法方药的中医法度学习,当务之急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考订、规划教材,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精髓、内核本质加以诠释,能将中医学全面系统地施授给后学者,搭配中西教学比例,穿插古文化、现代相关学科的学习,讲究临证,注重总结,加强教师质量建设,配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多种办学模式,呼唤学术争鸣,远离纸上谈兵……培养出既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又能深入理解西医知识,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3 中医学创新发展必须把握的方向

3.1 合理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孟子说过“水盈科(坑)而后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根柢和源泉的承袭。中医学发展提倡创新,但要建立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之上。抛弃了遵经复古、因因相陈的合理继承不仅可以保持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而且也是创新的内在源泉和涌动力,没有继承同样也就无法创新,对中医学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态度均是不可取的。

3.2 科学态度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来不得半句虚假,虚假的成果仅会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应提供科学严谨求实勿虚的学风,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同时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切切实实为中医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四 中医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近百年来,关于“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纷争和对“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探索,是海内医药学界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1914年,余石帕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根木性的质疑,拉开了纷争的序幕。

科学的内容不是绝对化的,构成科学的具体内容不是永远的真命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课题时,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当事实和理论出现矛盾时,应该尊重事实,防止由于某种成见的影响对事实视而不见。现有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绝对有效的,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演绎主义,抑或是批判理性主义,都企图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绝对可靠的认识途径,然而这样的途径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

中医药学现代化是要认清中医药学的优缺点,以整体理论为核心,努力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学习西医的微观科学,但是不能西化。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中医药产业化存在目前困境的主要症结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参 考 文 献

[1] 陆广莘、曹东义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2] 赵新力、贾谦、傅俊英,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3] 曲环汝、苏 励, 关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3年6月第24卷第6期总第265期

[4] 刘家强,王洪光,张媛媛, 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年1月第11卷第1期

[5] 王睿、杜文斌、赵宜军, 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5月第27卷第3期

[6] 倪光夏,石学敏,韩景献, 浅探现代科技革命下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天津中医药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

[7] 邓铁涛, 游向前, 刘力红, 再这样下去,中医前景堪忧――医家三人谈.南风窗. 2004.7.1(上)

[8] 李红, 孙迎节,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中医药.

[9] 李红,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21卷第6期

[10] 蔡定芳, 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11] 潘嘉珑,十一世纪中医药之展望. 前进论坛. 2000(5)

第4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医院药师;药学服务

Abstract Centering on the patient, developing pharmaceutical care and providing high-quality pharmaceutical care constitute the focal point of pharmaceutical work. As a brand new and advanced form of service, pharmaceutical care is also the goal of pharmacists' work which is to develop the pharmaceutical care with the pharmacist playing the guiding role while giving full priority to patients.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care and its service quality, this article touches generally on the shift of the focus of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work.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work w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hospital pharmacists and create greater social values.

Key words hospital pharmacist;pharmaceutical care

医院药学工作是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该学科的形成只有二三十年,其内涵和学科领域的界定、学术研究的范围均需进一步完善[1]。充分发挥医院药学的特点开展药学服务是医院药师的唯一出路[2,3]。

最近几年,由“由药师主导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概念的引入,强化了医院药学向病人方向的学科渗透,逐步形成现代医院药学格局。药学服务又称药学监护、药学关注、药学保健等,它是现代药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医院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药学服务是现代医院药学的关注重点,但面临很多困难。有许多药学服务的内容本来就是医生和护士的传统职责,甚至比较有特点的血药浓度监测,也可以落点在“技”,由检验科代劳,再由医生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而不必非要药师调整)。因此在医院中,将药学服务的职业定位,必须找到药学服务内容中医、护、技职业不可替代的职业功能特点。

1现代医院药学的形成

“药学服务”概念的引入,强调了医院药师对患者的直接服务,逐步形成现代医院药学格局。药学服务是现代医院药学的关注重点,但医院药师面临3个难题:

1.1合理用药不仅仅涉及“患者”的处方、制药、调剂,还应该涵盖对“患者”的观察、检查和诊断,一个学化学出身、没有处方权的临床药师是否应该“回炉”以获取处方权?

1.2 理想的临床药师应定位为懂医的药师,还是懂药的医师?在临床药师(药疗医生)的培养方面,大量吸纳医生可能较培养药师更为有效。

1.3 “临床药学”是分业后在学科交叉部位的新生专业,还是全部医院药学的专业方向?药学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服务形式。对药学服务的实施有必要动态地考虑到医疗服务大环境的变化,考虑到医院传统要素的改变和新颖的、与药学服务相配套的健康服务形式的产生,考虑应该在什么样的医疗服务环境下开展“由药师主导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当前,医院药师在和临床加强沟通的同时,仍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做好药品保障和开发医院制剂上动脑筋、下苦功。在现代医院药学格局中,医院制剂、处方设计和药品保障依然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

2 新时期医院药师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医院药师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1]。但从接受的教育程度来看,医院药师中大、中专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药师人数有限,加之药学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和继续教育的非制度化等诸多原因,我国医院药师群体素质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重医轻药现象较严重,医院药师在医疗事业中一直默默无闻地站在医护人员身后,处于医疗服务的辅助地位,主要承担着药品采购、调配等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医院药师的专业内涵,淡化了其技术价值,因此药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素质很难得到提高[5,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院药学的工作重点也在不断的转变,以走向临床、服务患者为宗旨、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为目的的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已成为新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7,8]。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Minnesota大学药学院的Hepler和Strand教授提出了“Pharmaceutical Care”(PC,药学服务,药学监护)的概念,全新诠释了现代医院药学在医疗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医院药师面临的历史责任和素质要求,引起了全世界药学界广泛的关注,医院药学开始从“以药品为中心”传统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新型模式转变,这标志着医院药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医院实行药学保健模式,是对医院药剂科的整个业务,尤其是药师职业,进行重新设计。传统的医院药剂科工作直接对象是药品制剂,基本功能是满足临床医疗对药品的需求。 药学保健要求药剂科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病人,基本功能是通过药师直接向病人提供称职和负责的药物治疗,保证获得预期的用药结果,进而改善病人的相关生存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OOL), 满足病人对降低治疗成本、提高药物治疗质量的要求。

药学保健与传统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有本质区别,关键在于药师承担的责任不同。传统的医院药学服务模式中,药师一方面对保管、制备和调配的药品制剂质量负责,另一方面对调配处方药品的准确性负责,即直接对医生负责。在药学保健中,药师直接对病人负责,对病人委托的药物治疗过程和结果负责。 药师有固定的病区和病人,面对面接触病人,直接参与病人药物治疗方案的指定、实施、监控和结果评价,与医生一道负责与病人用药有关的一切事物,并对药物治疗结果负有法定的责任。

药学服务的新模式要求药师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为病人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努力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与经济。2001年1月,我国卫生部与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规定医院药学部门必须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该规定要求药学部门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指导合理用药;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建立药学信息系统,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医院药学新的发展机遇对药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医院药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医院药学的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成为药学教育家和药事管理专家们一直热烈探讨和研究的领域[9]。

医院的药学服务要靠药师来完成,药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医院药师应依据其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把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到药学服务中去。目前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药学部门重要性尚认识不足,对药学部门提出的一些正确意见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及研究。因此医院的药学服务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不能根据本身的特点开创有特色的药学服务模式,对一些新出台的药事法规未能完整的贯彻执行,没有看到技术性药学服务的前景[10]。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医药法规也日趋完善,医药分工更明确、细致、使药学这一专业显现其独立性、重要性。“由药师主导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得以开展[11,12,13]。《处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医院药师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在门诊药师的工作以核对和发药为主。新的《办法》强调了医师与药师的分工,即医师掌握处方权,药师掌握调剂权。从事处方调剂的人员必须是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办法》从法律高度赋予药师调剂权和相应职责。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医院药师与临床实践脱节。大部分药师缺乏临床用药经验,对药品的使用也仅是从说明书或医生所开出的处方了解,对于深层次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较少了解。所以,要深入开展药学服务,药师们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根据药师的总体现状,专家门认为对药师进行定期的临床培训(一年或半年)是有助于提高药师的素质的,但药剂科工作繁忙,不可能一下子抽调过多的人力,只有采取逐步轮训的方法,先让一些基础扎实的骨干到临床实践,总结出经验后再带教后来者,使药师逐步了解、适应临床工作,使药学服务能不断向临床扩展。

优良的药学服务其关键是药师们的专业素质,但也离不开成熟的服务理念。药学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因此药师们在提供药学服务的时候应更人性化,“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应贯穿于整个药学服务的全过程,必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因此应重视医院药师人文素质的提高[14,15]。现代的药学服务与过去药学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药学服务应主动地去适应患者的需求而不是让患者来适应我们的工作。我们应想方设法使患者得到更全面、更便利的药学服务。新《办法》强调药师有责任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否则就是失职。可见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技能已成为当今药师的必备素质之一。这样对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有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学服务必然从过去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因此,医院药学应该具有兼容的气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医院药师也只有具备独立的性格,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及光明前景,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定位[13,16],为药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济中.培养医院药师的根本出路在于药学教育的改革[J].中国药学杂志,1993,28(9):5578.

[2] 朱红.新形势下医药学工作重点转变的思考.药学实践杂志,2004;22(1):42-44

[3] 许福高.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工作的思考.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2):56

[4] 张宜,汤韧.医院药学的格局演变和医院药师的定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175

[5] 杨世民,张建怀.陕西省30所医院药师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1992,3(4):156.

[6] 马秀,徐新元.重视对医院药师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8,8(4):2930.

[7] Help CD,Strand LM.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pharmaceutical care[J].Am J Hosp

Pharm,1990,47:533

[8] The Editor. Pharmaceutical care:The Minnesota mode[J].Pharm J,1997,258:899.

[9]刘悦秋.努力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医药人员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2003,(4):157.

[10] 张美怡,罗颂武.医院药师在现代药学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广东药学,2005,1(15):57.

[11] 余自成,王宏图,张楠森.我国药学监护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药学杂志,2004;39:67

[12] 吕波.医院药学工作方向探讨.中华新医学,2004;6(8):111-112

[13] 沈爱宗,陈飞虎,徐文科.试谈我国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发展.安徽医药,2004;8(1):64-66.

[14] 余白蓉.医院药学的发展关键在于药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12(4):69.

第5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药剂科,河南洛阳 741000

[摘要] 医疗系统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而改革,现代化的医疗系统管理需摆脱以往的经验管理型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管理实际中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化研究科技成果,使管理模式更具现代化、科学化。药剂管理是医疗系统中的重要管理工作内容,直接影响着医疗的水平与质量,是保障用药安全、提升医院竞争力的基础。简而言之,现代化药剂管理的工作目的就是提高管理水平。该文以新医改背景下的药剂管理为出发点,分析完善药剂管理的现代化药剂管理方向。

[

关键词 ] 现代化;医药药剂管理;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72-02

[作者简介] 梁浩(1974-),女,河南洛阳人,本科,药剂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药剂部门是医院的三大服务骨干部门之一,其运行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药剂管理工作也渐渐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药剂部门在吸收现代医药管理理论的同时,要将理论成果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现代化医院管理具体是指把现代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现有的知识与成果运用于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文章探讨了如何把现代化医院管理运用在药剂管理中,具体如下。

1 传统药剂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漏洞控制制度

医疗系统在药物采购、存放、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突发情况,但在传统药剂管理中,没有有效的应急制度,无法及时对漏洞进行有效控制,更不能全面把握采购、存放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类突发状况,这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用药情况[1]。如果采购时没有强化控制,那么药品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如果对验收没有规范的操作制度,就更无从保证药品质量。因此药品从采购到使用的各环节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管理内容。

1.2 药品信息掌握较差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药品信息,很可能误将失效或过期药剂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医疗水平,因此需强化对药品信息的掌握。在存放过程中,要做好药品分类,通过信息系统,详细记录药品信息,及时清理失效及过期药剂。

2 现代化药剂管理方向

2.1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要想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需要先转变各科室管理观念,确保药剂师能够朝着新方向管理药剂,以观念的转变带动服务技术的改革[2]。医院要全面提高药剂师对于各类药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为实现药剂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

目前,药学工作的内容及服务模式均发生了剧烈改变,从以往单纯药品保障逐步朝着技术服务型方向转变,从药物管理转变为病人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亲自参与到临床中,强化科室和药剂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合理用药管理。药剂师不仅仅是负责配药发药,还需要为病患提供专业服务,主动将不良反应汇报。药剂师坚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药剂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药品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提升责任感,同时还要与医师及护理人员组建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3]。

2.2培养高素质药剂管理人才

如果药剂管理人员缺乏对新药剂的了解,将对医疗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现代化药剂管理要求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国内外最新药品信息的动态,紧跟现代医改脚步,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4]。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运用药物经济学与循证医药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相关人员的临床诊治、护理实践,使培训和实践同步,提高药剂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

2.3构建药品管理系统

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药品管理模式,可高效掌握药品信息,统计快捷方便,使得药品管理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及实时动态性。该系统还会对药品入库、价格变动、盘点、处方分类及发放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基于用药安全性,还可对药品有效期、存储的环境及温度进行自动预警。通过现代化技术,使药品管理更具安全性和实效性。

2.4 构建规范化药品管理制度

西药房推行现场管理制度,对工作现场进行规范管理,使西药房药品摆放整齐且有条理。制定定期清理责任制度,专柜、发药台、冰箱、冷藏库等均设立专门的清理人员,保证西药房环境的整洁。在药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避免差错[5]。医院药房应借助信息化管理,明确各个病区使用药品的种类、剂量及流程,分装药品使用自动分药机进行分装,确保配药无误,保证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卫生。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在临床疗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货比三家,严保药材质量。要规范管理在库药材,做到分类存放,定期养护、监控药材安全。药库是医院药品的管理中心,其管理质量的优劣、药库信息的准确性都直接对医疗质量造成影响。在工作实践中,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门诊药房设置专门的咨询窗口,由高资质药师负责,对患者提出的各类用药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推行药剂师下临床的制度,通过查房的方式对住院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发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应及时和医师商讨,从而选取最佳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经济、安全、有效[6]。

2.5构建临床医学资料室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药剂相关人员可在其中收集整理资料,对国内外最新的药学发展动向有所掌握,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药学信息库,为相关人士查阅资料提供方便[7]。同时也为会诊、药物评价及药学监护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

药物种类在医疗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变得日渐丰富,新医改为医疗管理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基于此种情况,传统药剂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所需。药剂管理是关系到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因此,新时期的药剂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不断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时期需求。总而言之,实现药剂现代化管理,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药剂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使医院不断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与完善。

[

参考文献]

[1] 祝芳,孙婷,陈章哗,等.全自动口服摆药机模式下提高药品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12(35):6969-6971,6987.

[2] 孙婷,郭晓东,祝芳,等.2011年度住院药房退药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5369-5371

[3] 孙婷,郭晓东,刘秀芳,等.门诊西药房药品报损率的调查与分析[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6):5173-5175,5166

[4] Beatty SJ, Beale DJ, Rodis JL, et al. Current trends in outpatient pharmacy services and billing[J].College of Pharmacy, 2012,52(2):154-160

[5] 陈冰璞,王蕊.新医改背景下药剂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2011,6(2):75-76.

[6] Jarab AS, Alqudah SG, Mukattash TL,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clinical pharmac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n outpatient diabetes clinic in Jordan[J].J Manag Care Pharm,2012, 18(7):516-526

第6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坡17%,台湾27%,中国内地为7%,**为3.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医药可帮助航天员防治太空病。以往国外太空人出现“太空运动病”的比例相当高,达到50%。但在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中药作用下,中国三位上天太空人没有一个发生“太空运动病”。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车祸后,英国医疗权威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今天,对防治已成为世界难题的艾滋病和禽流感,中医药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论著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特征,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繁荣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岭南医学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自成体系。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是祖国医学因地、因时、因人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涌现了葛洪、释继洪、何梦瑶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岭南医学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中医药得到全面发展。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对中医药都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同志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医药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今天,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1.4岁,中医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我过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基作用。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加快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一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21世纪,“绿色医学”已成为时尚,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特征,与这种转变正好吻合;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和对亚健康群体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许多国家把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化学药品。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至1**0亿美元。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我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观念、文化鸿沟和准入障碍、技术壁垒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医药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依然步履维艰,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二是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深入,国际竞争者纷纷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是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洋中药”在国内日益走红,中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当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中医药竞赛:美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146个,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日本津村在深圳投资的“**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2**0年在国内中药饮片工业中年销售收入已居第6位利润总额居首位最近又与上海药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生产中成药和汉方药的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辉瑞公司早几年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诺华公司投资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目前已有40多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药物在我国注册。我们再不迎头赶上,就会落后于人。三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萎缩。由于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进展缓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把**建成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肯定**己是中医药大省的成绩,认清还不是中医药强省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具体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省拥有一批信誉好、疗效高、实力强的中医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如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佛山中医院的骨伤科拥850张病床,在国内及东南亚久负盛名,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我省平均每名医师年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位(前三位:**、上海、福建)人员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二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床位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三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前三位:上海、北京、**〉。中药产业规模较大。我省中药产业有中成药的优势,也有中药材的优势,更有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中医药企业群,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市场龙头品种,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2**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居全国第一,如广药集团产值排全国同行业第二,中成药的利润率一直以来都超过西药。深圳万基排第五。**一方制药厂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两大生产商之一。**康美药业、中外合资深圳津村药业是国内中药饮片生产巨头等。中药饮片占全国10%,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8%,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有9个〈华伦再造丸、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三九胃泰、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王老吉系列、消渴丸、清开灵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我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完整。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种植、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产品生产的创新链条。中医药科研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如脾胃学说的基础研究和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等,已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体系发达,人才培养步伐较快。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3所部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第一,认识不够。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医疗卫生界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有些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中医界本身也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

第二,高层次人才不足。虽然我省有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有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名医,但在总体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名医名师数量还不多。同时,由于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问题,尤其是在县级中医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成果少;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少,老品种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中医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大。

第四,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薄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中医药专业人才奇缺、水平低、服务条件差。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投入不足,一批县级中医院运作艰难,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城乡卫生院改造而来的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差。

第五,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滞后。中医药疗效的科学统计和评价体系、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

总之,我省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和扎实的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做好“八个促进”:

1.促进观念转变。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又是决定思路的前提。建设中医药强省,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中医药,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科学评价中医药,做到三个转变:转变用西医的理念来管理中医(由于对中医的本质、特色和特点认识不清,表现在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来管理中医〉,转变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表现在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转变用简单的方法来统计中医(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效益都划归西医)。中医药界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特别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同时,要充分认识特色和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医药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诊疗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不能拒绝或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从来都是与同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兼收并蓄的。如针灸工具由石针、竹针、骨针到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的发展演变,是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魏晋时期通过运用炼丹技术发展了制药化学。西医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学善于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功能的变化并加以调整,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桂除疾病。西医善于精确分析微观的病理生理变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治。但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异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三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由于中医药具有善于治本和预防的特点,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表面上看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潜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

2.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要不断完善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团体冠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和中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和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机制新、特色强、水平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要打造部级“名科”品牌,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专病群。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展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莎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非法从医要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积极倡导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做好对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3.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成为产业界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中药工业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开发,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大力支持我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提高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名厂。支持企业创办中医药产业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要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打造一批优质药材尤其是南药、广药品牌。

4.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物流业是中医药产业链关键的一环,物流活了,上下游产业也活了。要狠下功夫,使我省中药现代物流业成为**独特的优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队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名城,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交易和落户。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5.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容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不容易。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升远,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人才;立足当前,用务实的措施培育人才,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和引进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像邓铁涛老中医那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要加快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一个名中医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继承和运用好祖国医学为己任;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读经典,多做临床实践;必须有大医精诚的良好的意识,善于继承、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的中医师师承制度。通过中医专科专病研修、进修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新一代的名医群体。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要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使一批医德高、诊疗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著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

6.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医药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最有条件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抓好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医药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调动和发挥中医药人才积极性,大力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如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现的,而且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被国外申请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利益获得者成了外国公司,我们只能做原料供应商,占青蒿素的市场价值不到10%,占抗疟药市场份额不到1%;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达到7**0万美元;江苏的道地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中;日本开发我国中医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10个古方,并大力商业化,年汉方药生产总值超过1**0亿日元。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老品牌,不断创造新品牌。如华伦再造丸是广州奇星药厂独家研制开发的保密处方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该厂当家品种,经过不断创新,近年还成功地以正式药品身份进入俄罗斯等国市场,成为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拳头品种。北京中医学院在传统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迄今长盛不衰;天津天士力集团依靠创新剂型复方丹参滴丸,在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药品牌;成都地奥集团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原二类新药心血康胶囊一个品种起家;浙江的康莱特药业以抗癌中药注射剂康莱特注射液为主营,不仅在国内中药抗肿瘤市场独占荤头,而且已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7.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作为。我省在资源禀赋、研究基础、品种积累、试验条件、市场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是我省中医药界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走出国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医院,在国外兴办示范中医院;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德国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办得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要加强粤港澳中医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我省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中医药的国际市场。

8.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把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利用先进技术宣传岭南中医药。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各级中医院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今后,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和规划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突出重点、找准靶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不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贵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第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要规划先行,做到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省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国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强省,单靠现有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整合现有分散用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财政资金出重点争取在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二是要适当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基层中医院条件和人才培养,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引导等。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现在社会上不少投资者都看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民营资本将成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要资金来源。

第7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医药人才 培养新模式 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 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陈毅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第8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会议宣布:“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圆满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Ⅱ期临床试验确证其安全、有效,并即将进入FDAⅢ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会议同时宣布:“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正式启动”。

复方丹参滴丸

勇闯美国FDA临床试验

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于1997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ND临床试验认可后,通过在国内进行大量的深入基础研究,于2007年启动FDAⅡ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在美国纽约、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分布于美国东南西北中地区的15个临床中心,完全按照国际公认的GCP临床试验标准严格进行。全部研究在2010年初顺利结束。结果显示,对国际公认的治疗心绞痛的黄金疗效指标(即最大运动耐受时间)及其他疗效指标,都一致地指向同一个方向并且遵循几乎相同的量效规则,而且在临床上及统计上均有显著意义。更重要的是,临床试验中没有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在任何西药的研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分证明复方丹参滴丸优于化学药物,这对澄清人们对中药的偏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介绍,历时三年的复方丹参滴丸Ⅱ期试验圆满完成,世界最严格的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FDA表示,复方丹参滴丸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很好,同意开展Ⅲ期临床研究。

未来,天士力将在2年内,在全球建立50至70个临床试验中心,完成FDAⅢ期临床试验。预计3年后,复方丹参滴丸将以药品身份在美国及全球上市。

“复方丹参滴丸成功进入FDAⅢ期临床试验,标志着中药国际化迈出了关键和有力的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张伯礼认为。复方丹参滴丸作为中药产品的代表,十几年来在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几经周折的实践,证明了中药在研发生产、临床评价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综合成就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提升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水平。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关于中药的标准和规则,抢占中药世界标准竞争的制高点是中医药国家战略的一件大事。闫希军认为,为了实现中药国际化,天士力用科学方法主动去与西方发达国家法规接轨,共同研究一套适应中医药研究和评审的标准,建立起有效方法学和标准化体系,是在探索一条中药国际化的路径,这种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产品的成败得失。通过复方丹参滴丸FDA临床试验过程,增进了与FDA的交流、了解与合作,从而,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建立了一条通路,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复方丹参滴丸FDA临床试验的有益积累转化成为重要资源。

现代中药国际化

产学研联盟舰队启航

在当前医药竞争不断加剧,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少数几家企业、少数品种的游兵散勇式作战模式,难以实现中药产业整体走向国际化的历史使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在本届大会上,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正式启动。

“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是由天士力牵头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建设”项目。该“联盟”由天士力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等17家校企共同组建,是一个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院所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实体。

“联盟” 主旨是集成产学研各方面研发、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以要素合力突破制约瓶颈,打破中医药国际化进展缓慢的僵局。“联盟”将通过机制的作用,把复方丹参滴丸FDA临床试验转化成的资源,服务于更多的企业,使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少走弯路、规避风险。“联盟”投入运行后,将筛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成药品种,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发与开发,将突破质量、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评价等各项关键技术障碍,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创新药物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让中医药文化唱响世界、让祖国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的健康服务,是中医药产业先驱们萦绕百年的梦想,更是全国人民与我国历届领导人的期盼。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圆满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意味着中国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第一次得到了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FDA的正式认可,必将成为中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里程碑,而随着“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的全面启动,在不远的将来,以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更多的优势中药品种将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主流医药市场,让中医药文明之花开遍世界各地、千家万户!

中医药瑰宝的国际化之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奇丽瑰宝,中药产业一直以来也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健全,中药出口额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外“洋中药”、“汉方药”的进口甚至对国内中成药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更令人尴尬的是,我国至今竟然还无一例中成药产品以药品身份出口到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中医药国际化迫切期待绝地突围。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中医药跨越发展终现曙光

我国历来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即便是中医药发展遭遇非议、更有人提出全面否定中医药的情况下,我国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也丝毫没有动摇。国务院在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年来国家更是连续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其中对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政策指导与保障,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天士力敢担中药现代化重任

时代呼唤弄潮儿,现代中药领军企业天士力集团敢于承担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责任,成立16年来,从1400万元起步发展至今资产总额达94亿元。天士力以创新研发现代中药奠基立业,从现代中药的研发和生产开始,带动形成了一条集药物研发、药材种植、有效中药成分分离、制剂生产和市场营销各环节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现代中药数字化制造平台、数字化提取中心以及中国最大的中药冻干粉针剂生产基地。

第9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1.1被动服务时期早在19世纪50年代,医院药师就开始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如法国医院药师和医生一起巡视患者,参与药物治疗,但当时只限于提供一般的药品知识的服务。1952年美国药学会的道德准则中规定[2]:“药学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即向公众提供安全的制剂和药品,药师不与患者讨论药物的治疗作用、处方成分,如有患者询问,应请其与医生联系。”1.2药学服务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新药不断发现和上市,制药业、公共药房的竞争造成市场上新药品种剧增,数千种药品进入市场,其中许多药品主要成分相同,如1952年美国17家公司生产了45种口服青霉素制剂。为了治疗的有效和规范医院用药,医院建立处方集制度,允许药师按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配发药品,医院药师开始注重发展专业职责。随后,药学作为一种临床专业出现。1960年White药师重塑了药房形象,开始建立患者的药历制度。1964年Francke在调查美国医院药房之后,发表了“医院药学服务指南”(TheAuditofPharmaceuticalServiceinHospital),提出医院药师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临床药学[3]。1966年,“临床药学”和“药物使用控制”的概念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明确提出,它包括卫星药房、单位剂量发药系统、药物情报中心和患者药历。随着美国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发展。1969年,美国药学会的职业道德准则改为[4]:“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应向每个患者充分提供自己的专业才能。”1.3临床药学服务时期药学服务的不断推进,临床药学的工作实践范围逐渐扩大,药师参与对患者的具体治疗工作,并且更注重于直接面对患者进行服务,以保证药学服务的质量,并且临床药师的目光开始转向医院以外患者的药物治疗,涉及在健康中心开展合理用药工作。20世纪80年代,药学工作进入临床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时代。由于各国对控制卫生费用增长的普遍要求,在医院药房,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变得更加关键。美国药学界陆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试图寻找未来的药学专业方向。1987年,Hepler在“药学正经历着第三次浪潮”的报告中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药师应该在整个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以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缩短住院期和减少其他昂贵的服务等。1990年Hepler和Strand正式为药学服务定义[5],并被药学界人士广泛地接受,“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药房发药逐步自动化,往日药师的工作和任务已逐渐被药房技术员所替代,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人数和时间更多,范围更广。医院药师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和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更明显,特别是与患者药物治疗有关的所有业务方面将更趋重要。临床药师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药物,将过去整天和药物打交道、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直接和患者打交道、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继而扩展了药师的职能,拓宽了实践工作范围。现在的临床药师已开始直接面向患者、面向所有的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他们不仅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且为社区居民提供药学服务,关心全体用药者的身心健康和结果,协助和指导人们接受最佳的药物治疗,开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旨在推进整个社会的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这一时期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药学服务阶段,临床药师队伍伴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壮大,并且地位日渐巩固。

2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6]

2.1中医临床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回顾祖国传统医药学历史,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结合紧密,中药治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讲究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古往今来,医家善药,也有不少善医药家,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承的,只是到了近代,中医中药才出现了学术内容上的分工。临床药学的兴起,促使人们反思中医药分工所带来的临床问题,推动人们对中药合理应用的思考,促进了中医、中药学在临床的有机结合,中医临床药学正是在这一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发展中赋予新的内涵。2.2中药合理应用研究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即个体化给药,这本身意味着合理用药。近年来,对传统复方的实验研究也较多,这些研究不但阐明了其药理作用,还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7],如大活络丹、玉屏风散、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等研究,充分证明了中药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老药新用方面的研究,许多著名中成药及历代名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结果又发现许多新用途,如金匮肾气丸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老年性白内障及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六味地黄丸用于预防食道癌。2.3中药复方配伍变化研究中药配伍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多,物理化学方面:如乌头配甘草,汤剂中的乌头生物碱含量降低;大黄与黄芩配伍,水煎液中蒽醌类和黄芩苷的溶出率均提高约一倍。有的药材所含成分在复方中溶出率比单味药高,如二陈汤中陈皮苷溶出率为单味陈皮的147.82%;有的比单味药低,如参附汤中人参皂苷的溶出率为单味人参的74.14%。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方面,据报道复方当归、复方丹参、金银花、鱼腥草、生脉、大蒜等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配伍后,混合液的微粒比原输液的微粒显著增加。2.4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我国自1963年开始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代谢研究报告,1979年发表了首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有关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进行过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有120余种,成分不明的中草药10余种,复方制剂10余种[8]。在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其检测手段方面,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新检测方法、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免疫法等,计算机程序拟合药动学模型亦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药动学参数;对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应用药效学或毒理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在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较少,正在逐渐加强。2.5医院中药制剂研究近年来,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新的分析技术和精密仪器被用于检测中药制剂的质量。医院中药制剂大多数为复方,成分复杂,要做定性定量测定难度较大。通过当前医院制剂整顿,各医院大力做好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工作。医院中药制剂新剂型方面的研究也较多,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酒剂外,还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糖浆剂、合剂、油膏、霜膏、膜剂、栓剂、袋泡茶剂以及注射剂、滴眼剂等,急症用中药制剂的剂型改进也是中医院临床制剂研究的重点。在工艺上逐渐采用了新工艺,如超滤法的应用,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提高了液体制剂等的澄明度、稳定性。灭菌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灭菌,节约能耗,且灭菌彻底,对药品成分影响小。2.6中药不良反应研究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报道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除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尚有许多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滥用、误用等引起的中毒反应,以及因炮制或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因此可通称为中药药源性疾病。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也已受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学界的广泛重视。

3发展中医临床药学的路径

3.1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包括审核处方、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调剂复核、发药交待、药物煎煮等环节。中医处方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的,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3.2合理用药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合理用药是针对患者病情,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后所做的最佳选择,中药的合理应用,要考虑到正确辨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针对病情选择合理给药途径、针对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注意配伍禁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方面内容,这需要医师、护士、临床中药师及患者的密切配合。临床中药师在开展合理用药的工作中要深入临床,参与查房、会诊、抢救以及病案讨论,与医师共同商拟用药方案。特别是在使用药物方面,临床中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临床医师推荐疗效好、安全系数高的中药。对于患者,临床中药师有义务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品名称、功能主治、剂型、剂量、用法及疗程、用药注意事项、如何避免用药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忘记服药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的药物治疗。3.3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关键临床药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在药物治疗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以外,还应注重学科的发展,必须有自已专业方面的前沿研究。临床中药师在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的同时,还应关注相应学科内的研究进展,掌握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在参与临床的实践中,寻找与合理用药相关的科研项目,如进行临床用药配伍、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效方、验方的药理毒理学研究;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提取及其药理毒理学的研究;中药炮制创新研究等。此外,临床上中西药合用的情况日趋增加,因此,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合用给药方案的设计、调整等研究也是临床中药师面临的全新的课题。3.4中药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保障中药情报的收集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咨询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药学的发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药物信息等文献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临床中药师要在众多的医药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和利用。这是临床中药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临床中药师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并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有关中药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只有做好完整的情报收集和咨询服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医药结合,也才能真正起到中医临床药学的作用。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