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精选(九篇)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

第1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帮主”是个“软妹子”

小樊199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州,父母都是公务员。然而,樊含笑对“笑点”的感觉在她的学生时代就被突显出来。那时老师布置同学们写随笔,她总能写出“又雷又搞笑”的文字,常常是全班传阅率最高的,而且大家看后都大笑不止,觉得特有趣。

2010年夏天,樊含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因为备考,学校断了寝室内部的所有网络,游戏、电视一律“封杀”。一天,室友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只移动硬盘,打开,发现里头藏了不少古装剧,例如《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等等。

考试结束,樊含笑也成了“老片”的忠实粉丝,剧迷们凑在一起聊天,总是会互相调侃吐槽一下剧情。有一次,女孩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电视剧的镜头,重新编剧情和台词,做成配音视频娱乐一下呢?

说干就干,于是花了几个晚上,她终于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剧本《新白娘子传奇系列――淮秀帮洗发水风波》制作了出来!经典的《新白娘子传奇》在她的笔下,一秒变成了洗发水广告。效果却意外的好,这个长度不到5分钟的视频一经推出,很快就在网上被转疯了。

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还珠格格――小燕子紫薇考公记》、《情深深雨蒙蒙――你买到车票了吗?》等作品。樊含笑又给自己这个专门做创意配音的网络团体取了个很有趣的名字:“淮秀帮”!并自封帮主。

由于这种“恶搞”和“吐槽”风格很受年轻人喜爱,时间不长,“淮秀帮”就在网上小有名气,而且还有了一批“铁杆”FANS。

在吐槽中传播正能量

“淮秀帮”的作品不光只有搞笑。从2011年开始,其视频风格从纯恶搞型转向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其作品紧跟“焦点”,考公务员、国内抢盐潮、电视剧穿越成风都能成为他们调侃的对象。

樊含笑说,“我们对调侃对象没有恶意,只是希望给大家带来欢乐,也能让大家反思一些东西。”比如很多大学生对这段台词都印象深刻:原以为学历是张火车票,博士是软卧,硕士是硬卧,本科是硬座,专科是站票。火车到站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谁说恶搞就是低俗?谁说吐槽就是愤青?樊含笑和小伙伴们用行动告诉网友:我们喜欢吐槽,但恶搞有度。我们更关心社会,是在搞笑中传播正能量并让人反思!

慢慢地,“淮秀帮”越搞越大,许多怀着热情和天赋的85后、90后的网友加入他们,其中不乏非常专业知名的配音演员。

一部神作的诞生,通常要经过好几个步骤:确定主题、撰写剧本、分配角色、合成视频、推广。樊含笑是淮秀帮的金牌编剧,每个作品几乎都出自她手。

一部剧的完成往往需要10多个人的配合,以及数天时间。但对于淮秀帮的“精悍”出品来说,物色配音人曾经是最头痛的问题,现在已成为他们对比其它同类恶搞视频的优势。

因为樊含笑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配音团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是一帮奇才!比如小u,在任何一段创意配音里,只要出现《小时代》的镜头,女王顾里是她,女神南湘是她,女汉子唐宛如还是她,往往一幕戏里所有女声都被小U一个人承包了。在那期《2014年的十大关键词》里,她还模仿起天后王菲唱《匆匆那年》,真是惟妙惟肖。

陈凯歌、李冰冰主动求“虐”

大学毕业后,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樊含笑曾报考公务员,在某事业单位上班,但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于是,2013年底她索性辞职创办了自己的杭州淮秀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现在她平均每月推出2-3个视频,一放到网络上就会被疯狂转发。当然,他们的恶搞配音不是完全无下限,有一个“三不碰”原t:天灾、宗教、恶俗或色情的笑点不碰。

樊含笑是个90后女孩,她很熟悉这一代人的成长需要什么元素。其粉丝多集中在经济发展地区,多通过网络看视频。男生通过微信看到,而女生在刷微博和淘宝时看视频。而网游、数码业务的客户喜欢在网络视频中植入广告。樊含笑发现自己的视频很有商业植入的潜力。

有创意的商业植入也是“淮秀帮”出品视频的一个特点。由樊含笑执笔的《高温联播》是一个由商业定制的配音视频,在这个以《新闻联播》主持串联多部影视剧画面的视频单集作品单网点击破两亿,还获得土豆映像节最佳搞笑视频、爱奇艺最佳配音作品、56盛典优秀PGC等奖项,被《中国新闻周刊》称为“网络时代的公益吐槽”。

期间,樊含笑也曾遇到过一些要求苛刻的,面对这些,她强硬坚持自己的原则。5年来,樊含笑已经出品了100多个配音视频。在淮秀帮制作的一个配音视频《三角演义》里,刘青云、古天乐和张家辉等主角直接参与了“商业演出”,在片尾为电影《扫毒》做宣传,并且开口感谢淮秀帮。因影响较大,加上“淮秀帮”形象极佳,所以很多明星都自动找上门来求“虐”。

第2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 “无厘头”与喜剧美学的嬗变

“无厘头”①是广东佛山等地的方言,大意是一个人的言行粗俗随意、搞笑另类,令人难以理解。后来这种颇具草根特点的“无厘头”风格逐渐成为“大话”式“戏仿”的核心精神,表现为解构经典、俗化英雄、调侃神圣、质疑崇高等等。“无厘头”文化大概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游戏调侃、玩世不恭。2.颠覆一切、解构权威。3.以“戏仿”为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后现代审美体验的“深入人心”, 以戏说或“大话”的形式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无厘头”式地改写,日益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文化景观。首先是电影《大话西游》风靡整个大陆高校,使“大话”式大众文化文本异军突起,成为大众文化的亮点和热点,而其代表人物周星驰也成了充满反抗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文化偶像,他的“无厘头”电影则成为喜剧性大众文化的经典文本。然后是网络小说《悟空传》、《沙僧日记》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追捧与模仿,接着是连续剧《春光灿烂猪八戒》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直到后来《水煮三国》、《Q版语文》等“戏仿”作品在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戏仿”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横跨多个媒体、吸引万千大众参与其中的流行文化现象。

2001年5月2日,周星驰在北京大学礼堂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与追捧,“这不仅表明脂粉英雄已经取代了诗歌英雄,而且意味着一场新的‘大话’革命降临到人们头上。”②不仅周星驰本人成为青年学生追逐的偶像,而且他的“无厘头”电影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喜剧经典影片。“这个混合着黑色(灰色)幽默、后现代主义、言情与武侠文学、好莱坞电影以及下层市民趣味的大杂烩,以百科辞典的方式全面呈现了‘大话美学’的各种要素:幻想、反讽、荒谬、夸张、顽童化、时空错位和经典戏拟,其中包含了文化颠覆、低俗的市井趣味和感伤主义等各种混乱矛盾的要素。所有这些都为愤青提供了犀利的话语工具并塑造着大话时代的嚣张面貌。这是一种包含了数码词根和颠覆性语法的新话语,尽管许多人指责它的‘恶俗’,但它仍然不可阻遏地生长起来,成为中国文化进行自我更新的民间源泉。”③

后现代“戏仿”的兴起和流行受到了人们的多方关注,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批评界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但无论人们对“戏仿”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的是,“大话”式“戏仿”是“一种新型的话语运动,夸张、调侃、癫狂、乖谬、插科打诨、胡搅蛮缠、故作幼稚——就是不要严肃和正经。”④这种话语方式旨在对原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戏说、滑稽模仿,从而颠覆了它本来的文化意义,彰显了别一种的美学形态。

的确,在传统喜剧美学的理论视域中,喜剧是滑稽的集中表现。喜剧表演中,当“丑”已充分暴露其“丑”的本相,却还要用美的形式来遮盖自己时,便构成了滑稽。因而传统喜剧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因此喜剧人物往往执拗古怪、滑稽可笑。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就曾提出“喜剧是对于无害之丑的摹仿”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对欧洲后世喜剧理论及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是西塞罗的“明镜说”、本·琼生的“惩恶扬善说”、莎士比亚的“反映论”、霍布士的“突然荣耀说”,还是莫里哀的“纠正恶习说”、莱辛的“劝善论”、黑格尔的“主体性”喜剧理论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丑的炫耀说” 等都是对亚里斯多德时期喜剧理论的承袭,认为喜剧是通过嘲笑那些“丑”的言行来惩戒“丑”,揭露虚伪,鞭挞恶习,并起到教育和教化的作用。人们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家都倾向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来处理喜剧题材,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铿吝人》、俄国格里鲍耶多夫的《聪明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也都是通过对人物本身丑行的暴露来鞭笞社会的丑恶现象。

然而,以“戏仿”为主要叙事策略的当代喜剧艺术形态,在“亵渎”、“解构”、“反抗” 等精神指向下,呈现出与传统喜剧截然不同的美学质素,充满了“搞笑”、“大话”、“无厘头”等美学特点。由于其鲜明的解构立场和“搞笑”特点,被认为是“后现代”喜剧。“后现代” 喜剧的创作主体有意摒弃传统喜剧中精致的逻辑关系、语言智慧及修辞技巧,对一切既定模式、原理、规则进行颠覆与反叛。通过将既有的美学规范统统解构,固有文本的结构被撕开,原本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价值标准、美学观念在新旧文本的对比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因而引起“笑”的喜剧效果。因此,这种喜剧艺术形态的“搞笑”机制也与传统喜剧迥然有别,它建立在解构、无厘头、超文本解读等一系列后现代美学原则之上,使得这种喜剧形态最终效果的不是“机智的笑”,而是一场又一场的语言狂欢和解构。

以电影《大话西游》为例,它用一种玩世不恭的、嬉皮笑脸的方式将原著《西游记》拉下神坛。原著中的唐僧吃斋念佛,心慈面善。而到了《大话西游》中,唐僧却如同一个凡夫俗子,迂腐愚蠢、啰嗦可笑。电影中唐僧的台词一度成为人们竞相模仿、复制或引用的“经典”句子,如:“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他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从这些“无厘头”的“戏仿”语言可以发现,人物滔滔不绝、啰哩啰嗦、毫无逻辑的对白,通过夸张地重复,将语言的意义完全消解,使其成为一种毫无头绪、毫无主题的搞笑。当然,这种通过极度夸张和变形所产生的“搞笑”与巴赫金所谓的狂欢节相比有明显的做作迹象,“如果说,狂欢的大众始终无视文化等级的观念,那么,‘大话’更像有意地贯彻反精英的策略——这也是在精英聚集地产生震动的原因。”⑤

的确,大话式“戏仿”始终站在反精英的立场,对神圣的经典及权威的文本进行冒犯和颠覆。那些无意义、无深度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无厘头语言,使语言本身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断裂,语言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和能指的游戏。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大话式写作试图拆解叙事的成规,挑战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终极意义,表达对预设的文化体系和秩序的怀疑和否定。文本、语言、人物以及情节等方面的戏谑姿态和怪诞风格,使这种“戏仿”写作充满了游戏感和喜剧效果。

然而,正如南帆所发现的,“‘戏仿’游移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颠覆了什么的同时提出了什么,这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仅仅将颠覆结束在哈哈一笑之中,这显然是典型的后现代策略……相对地说,《大话西游》仅仅制造了一批笑料而放弃了颠覆之后再度坚持什么或者肯定什么。这时,‘戏仿’的笑料制造通常是柏格森提到的‘重复’与‘倒置’两种策略的混合。”⑥在南帆看来,《大话西游》的“戏仿”的确对经典文本产生了一定的颠覆作用。然而这样的颠覆仅仅停留于“搞笑”,并未触及特定的社会历史,也就因此不可能颠覆故事的整体结构,乃至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最终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因此,《大话西游》所呈现的喜剧美学,与讽喻或批判无关,它“无比机智地扩大了语言的喜剧性张力,同时又如此深刻地显示了语言的无能为力。哄堂大笑既是开始,也是结束。”⑦这样的观点和视域无疑为人们解读当下名目繁多的“戏仿”写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视角。

事实上,《大话西游》所开创的美学形态,与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语境无疑有着相当的契合,其“无厘头”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成为后来者竞相仿效的对象。⑧如《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放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这样的台词屡屡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所引用。可以说,大话式“戏仿”的“喜剧美学”——“人们用笑声解读主人公的辛酸和尴尬,同时表示多方面的相互认同。换言之,这种笑声制造的是共同体的气氛,讽喻或者批判收敛了锋芒”⑨——正在被当下时尚的“戏仿”写作所效仿。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戏仿”写作的队伍。这些文本煞有介事地步入喜剧创作的阵营,以大量“无厘头”式的搞笑,对一切既定艺术框架进行戏仿、嘲弄和否定。

当追求“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现性、公民意识”等现代性命题被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轻松娱乐、追求平面化与碎片式的生存理念所取代时,“戏仿”写作中无处不在的“无厘头”显然与这样的大众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相当契合。在这里,来自现实的规约被放逐了,种种奇观异景也将个体放逐。网络时代的“戏仿”文学被认为是“写起来很过瘾,读起来也很过瘾”。然而,人们应该追问的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和颠覆以后,具有高度能指嬉戏色彩的“戏仿”文学又要依靠什么来“安身立命”呢?如果后现代“戏仿”的喜剧仅仅是一种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炫耀,仅仅在传统的美学规范之外“自行其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那么这样的写作是不是仅仅成为一种单纯的美学风格?正如任何文学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学一样,任何文学也必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坐标中进行自我校正。换言之,如果“戏仿”文学的美学建构没有进入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现场,无法在“关系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有可能从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写作姿态进入另一种“本质主义”的怪圈。这样的时候,“过把瘾就死”——当下流行文化娱乐化与消费化的口号,就有可能成为“戏仿”文学无法摆脱的宿命。

二、恶搞与话语暴力

1.“恶搞”与恶搞文化

关于“恶搞”一词的起源及“恶搞”的定义,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论文。根据徐福坤的梳理,“恶搞”一词经历了“KUSO库索(酷索)恶搞”的演变过程。首先,KUSO是日语“くそ”(粪)的罗马拼音,由词义“粪”引申而来,因此具有“可恶、他妈的”之意,成为骂人的常用词。它较早出现在网络游戏和动漫中,有搞笑、讽刺、恶作剧等含义。接下来,KUSO一词由日本电玩界传入港台地区后,被译为“库索”或“酷索”,并且成为网络常用词语。主要用于指称那些对动漫、游戏、照片甚至影视节目进行幽默式搞怪的行为。20世纪末,KUSO一词被引入内地,并意译为“恶搞”,所指代对象不仅有对游戏、照片的移植、拼凑和修改,还较多地表示人们用调侃、嘲讽或是游戏的心态对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进行解构的另类创作风格。根据“恶搞”行为的应用领域、行为方式及所造成的影响,徐福坤在文章中将它定义为: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⑩而“恶搞”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最终引起轩然大波的就是2006年胡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

电影《无极》号称“中国首部真正魔幻大片”,引领了《神话》、《情癫大圣》等所谓魔幻电影的轮番登场。当视觉文化在消费社会蔚然成风,当视觉符号成为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以魔幻之思建构数字影像奇观本也无可厚非。而且,任何一部成功的魔幻作品,都少不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与神奇力量。而这种超能力的获得必然是主人公历经艰险和磨难,屡经奇遇的结果。然而,《无极》中主人公超越光速的能力、非同一般的法力,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魔幻想象只为追求影片的视觉震撼,显得凭空而任意,使得影片创造的“第二世界”成为建立在虚无之中的混沌世界。而为了成功纳入全球电影市场,《无极》中采用古罗马元老院场景及制度,元老们居然还穿着日式服装,毫无逻辑的视觉拼盘将影片进一步推向无聊闹剧。《无极》在国内国际市场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影片的艺术水准却遭到广泛批评与质疑。不仅影片被调侃为“无聊之极”,对其进行恶搞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制作像《无极》这样一部耗费巨资的“大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作为草根的胡戈却以相对简单得多的恶搞视频《馒头》将精英导演的“大片”及其“巨型话语”轻松解构。《馒头》运用拼凑、剪切等手法,以《无极》的人物形象、画面和影像资料为素材,假托央视《法制在线》年终特别版,讲述在圆环套圆环发生的一起血案的侦破过程。于是,电影《无极》及其关于爱情、命运、战争等主题被“一个馒头”与“惊天血案”的荒唐逻辑所颠覆,影片那些玄幻离奇的人物和情节也在煞有介事的“法制节目”及搞笑的广告中被消解。无论《馒头》所引起的恶搞风波有着怎样的争议,不能否认的是,“恶搞”从此成为网络时代另一个流行词语和叙事策略。而与之相关的恶搞现象也随之涌现,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恶搞。此时,“恶搞”俨然成为网络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道文化景观。

网络恶搞的类型也不只是视频,还包括音乐、图片、动漫、语言、动作、人物造型等等。这些恶搞作品一经网络传播,点击量动辄百万,反响强烈。总体来看,恶搞作品常常采用复制、拼贴等“戏仿”手法,对国家、理想、民族、精英等宏大话语进行调侃,对某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模仿搞怪,在极度地夸张与搞笑中传达颠覆和嬉戏的。某种程度来说,网民自制的恶搞作品拒绝宏大叙事,追求自由和解构的游戏精神,因而是典型的后现代文本。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11}当然,恶搞并不是后现代的独特产物,也不仅仅是网络时代的特定叙事策略。恶搞的精神资源应当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也与崔健、王朔、周星驰等人所代表的反权威、反一元化、无厘头等精神相互呼应。只是到了网络时代,网民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极富于解构与游戏精神的“恶搞”自然受到网民的热情追捧。而且这种以“戏仿”为主要特征的创作风格与高雅的、庄重的、精英的主流文化完全不同,其通俗的、轻松的、娱乐的表现形态也深受大众文化的喜爱。

应该说,恶搞和大话都是出现于网络时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的“戏仿”形态,二者具有大众文化和网络“戏仿”的诸多共性,如无厘头、夸张的搞笑、娱乐狂欢等等,接近于詹姆逊所谓的“拼凑”,是一种“空洞的‘戏仿’”。{12}然而,由于“戏仿”的对象、素材及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二者仍然是两种不同的“戏仿”话语。比较而言,大话式“戏仿”的精神内核是“无厘头”,其素材、对象往往来自经典文学文本及其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等,通过语境的差异将神圣的经典降格,因而主要是文字类的“戏仿”;而恶搞式“戏仿”常常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与剪切、拼贴等手法,将某种象征精英权力的文化、某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夸张地变形和颠覆,包括恶搞视频、恶搞图片、恶搞音乐等等。因而,恶搞“是寻找开心的游戏,并且带有恶作剧的性质……恶搞与网络文化、娱乐消费联系在一起,缺少静思,缺少文学的审美距离。恶搞文化的制造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者和消费者。恶搞往往超出艺术审美的限度,在狂欢之后却是极度的价值虚无。”{13}

2. 恶搞:反抗抑或话语暴力?

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指出,农民日常生活反抗的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就是农民作为“弱者”的武器。这是一种低姿态的反抗,可以避免公开反抗可能引起的集体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恶搞是草根大众对权力话语进行反抗的“武器”,也是大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武器”。然而,正如斯科特所谓的“弱者的武器”并不可能最终改变“弱者”的阶级从属,“弱者”仍然按部就班地生活一样,网络恶搞对权威的解构和颠覆,也不可能带来现实秩序和体制的革命性改变。

首先,网络恶搞旨在颠覆、解构、拼贴、游戏,并不考虑颠覆之后的“建构”。也即是说,“弱者的武器”固然可能象征性地破坏权威,然而“反抗以后怎样”却似乎并不是“弱者”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恶搞而言,当恶搞获得权力一定程度地默许,人们可以通过恶搞获取颠覆权威的,恶搞者往往就容易沉浸在一种想象的获得权力的满足之中,从而失去批判和抵抗现实的能力。因此,抵抗的结果便可能转向一种“犬儒主义”的姿态。“犬儒主义意味着一种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倾向,即遁入孤独和内在之中,以缺乏本真为理由而放弃政见。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幻灭的处境,可能带着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质而重现江湖。”{14}另外,恶搞的“抵抗”还可能面临商业社会的“收编”,解构行为本身于是在机械复制和大众娱乐浪潮中被消解。可以说,胡戈的恶搞视频,只是打开了象征资本和权力的“大片”的一道缝隙,并不可能改变《无极》等国产大片的高投入、大制作、高票房的现实,更不可能改变所谓精英导演在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强势地位。恶搞终究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抵抗”。

事实上,随着网络恶搞的泛滥,网民“自由”的“戏仿”和话语权还可能导致网民的话语“暴力”。作为“弱者”,网民一边继续向强势者的权力场域进军,以索要更多的话语权,一边迫不及待将这个梦寐以求的至宝拿出来好好炫耀一下。这种心态让他们很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这来之不易的话语权的滥用,从而形成另一种话语暴力。

应该说,网络恶搞现象的风靡、泛滥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无“深度”的游戏与平面感也将最终消解其解构行为本身的积极意义。哪怕是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其娱乐效果也是远远大于对主流“大片”体制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戏仿”背后有数量庞大的“看客”或“哄客”,他们可能一边享受着冒犯权威和躲避崇高的快乐,一边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将恶搞进行到底,“惟恐天下不乱”。近期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杜甫很忙”也是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时候,少数具有“抵抗”意识的恶搞作品将会淹没在群体恶搞的话语暴力之中,恶搞也可能最终成为“群体在场”的狂欢和游戏。

注释:

①尹康庄、王文捷:《无厘头叙事论》(《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中对“无厘头”作为一种叙述风格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

②③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第344页。

④⑤⑥⑦⑨南帆:《无厘头、喜剧美学与后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第101页、第106页、第117页、第111页。

⑧“大话”现今已是网络时代非常流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继《大话西游》之后,这些后来者的名单包括:《大话三国》、《大话水浒》、《Q版语文》、《悟空传》、《沙僧日记》、《武林外传》等等。

⑩徐福坤:《新词语“恶搞”》,《语文建设》2006年第8期。

{1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华明译:《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美]詹姆逊著,曾宪冠译:《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01页。

{13}罗慧林:《从“戏仿”到恶搞:娱乐泛滥时代文学的价值危机》,《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第3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 微电影的“猎奇性”

好看的微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选题猎奇”,比如近期的几部微电影:《三人夜》《活着》《矿工》《狗唱》等等。于是学界就有人提出“猎奇性选题应止步”,原因是靠选题吸引眼球不会是正能量的,会把观众引入“歧途”等等……笔者认为,微电影既然是“大众的”“草根的”,它的属性就不会完全是“宣教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猎奇选题”有个公开公正的评价。

所谓题材“猎奇”,主要指的是,作者在创作微电影的时候,选择了哪些人们日常很难看得见的事情或者从未听说过的故事为元素进行创作的题材。以上述几个节目为例,《活着》表现了地震后,某城区50多岁的女工与一个41岁的中年农民以夫妻名义住在了一起,俩人虽然都各自失去了丈夫、妻子,但是他们又都在寻找各自失踪的孩子,以至于后来“捡”了一个孩子抚养……在网络的帮助下,当丢失孩子的家长领孩子回家的时候,50多岁的女工甚至要到这个孩子家里当一辈子“保姆”。此片故事看似猎奇荒诞,但是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仍然能看到该片强大的人情人性的一面。

还有《矿工》,表现的是一对父子为了给家里赚钱盖房娶媳妇,来到了某地私人煤窑打工,由于拖欠工资,父亲被打,父子俩决定报复矿主,于是他们精心制造了一起“假矿难”,招来了安监局和环保局的干部,最后查封了这个无牌照的小煤窑,拘留了矿主,解救了30多名矿工。可是在这起“假矿难”中,砸断了他们最好的兄弟的一条腿……处于无钱赔偿的原因,父子俩又不敢承认矿难是他们“一手安排”的。这部微电影还是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报复“坏人”的同时也伤害了朋友,辩证法就是如此。

当然,微电影从猎奇到离奇的作品也是有的。比如《变性人》《》《猫狗大婚》等。微电影作品是不是“猎奇”,不仅仅要看节目的选题和选材,关键还要看作者通过这个“猎奇”的选题,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表现的结果怎样,低俗的、有违于“真善美”社会底线的,要坚决杜绝。

在这里我不是为微电影的“猎奇”开脱,而是要强调创作微电影“思考方式”:当我们站在一个责任人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的选材可能是“另类”的或是“猎奇”的,但你的作品应该是“责任”的、道德的,有“底线”的!

二、 微电影中的惊悚片

随着《枕边有张脸》《诡镇》《步步追魂》《少女灵异日记》《诡婴吉米》这些惊悚片的连续上映,2013年中国的惊悚片可以说是达到了“高产”,拍摄完成了三十多部,播出了25部,创中国电影界的历史新高。2014年国产惊悚片《鬼吹灯》和《朝内81号》等等也达到了数量和质量的高峰,2015年有更多的惊悚片问世。伴随着国内惊悚片的崛起,微电影的惊悚片也开始见诸端倪。仅2015年第一季度,笔者就参加了7个惊悚片的策划会议。微电影的惊悚片策划会很简单,作者提前将写好的故事情节发给我,以及一些“专家”,然后大家汇在一起给剧本提意见……惊悚片创作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大概模式的,比如装神弄鬼、音乐恫吓、出奇幻觉、梦中惊醒等等,但我在看剧本的过程中感觉到故事性太弱,都是一些“事件”中的“惊险一幕”。比如有一个叫《盗墓》的剧本,写的是兄弟二人听说某地有“先人”的墓穴,于是就去盗墓,进入墓穴后出现了“鬼”,于是二人吓得昏死过去,第二天才清醒过来,爬回了“现实”。像这样只是利用“人扮成的鬼”来吓唬观众,就是惊悚片了吗?2013年协会收到20多部惊悚片,2014年收到了60多部惊悚片,没有一个能够获奖的,原因就是惊悚片的拍摄不是一扮,二吓,三黑灯那么简单。惊悚片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合情的故事情节,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紧张细节。像好莱坞的惊悚片《死神来了》和《电锯惊魂》,里面就没有“鬼”,完全靠扎实的剧情和对悬疑的把控技巧。

还有一部5分钟的惊悚片,作者的意图是好的,表现了一个医学院大学生为了了解课堂上的人体结构,利用晚自习时间来到了人体解剖室,接下来的情节就“非常离奇”了:学生进入人体解剖室,华灯齐放,5个骷髅同时向学生敬礼,并且一一介绍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在接下来就是人体骨骼和学生交叉跳起了交谊舞……剧情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反而有搞笑的成分,完全失去了惊悚片的作用。看惊悚片的观众大都是学生群体和小情侣,他们看惊悚片的目的就是寻求心理刺激,没有了心理刺激,惊悚片就失去了意义。

惊悚片难拍,特别是微惊悚片,他要求在短时间内用最好的创意和快节奏的故事来完成惊悚,而不是靠幻觉、恫吓、强音乐、神经质来解决问题。惊悚片还是小众的,所以笔者建议惊悚片的爱好者、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最好是在拍好微电影的基础上,在涉猎惊悚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可能“一事无成”!

三、 微电影的“恶搞”艺术

在微电影作品中,近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一些“恶搞”的短片,比如《左手》这部6分钟的微电影,作者将自己总犯错误的左手使用各种办法束缚起来,可是只要对左手“松绑”,左手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最后主人公甚至要用菜刀砍断左手。还有一部《请随手关灯》的37秒短片更是恶搞的离奇。该片表现的是一名男同学在凌乱的宿舍里休息,突然接到“女朋友遭遇车祸”的消息,这名男同学不顾一切地向医院跑去,就在他快到医院的时候,突然想起宿舍的灯还没有关,于是又跑回来关灯。短短的37秒,看了即使人啼笑皆非,又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恶搞剧目几乎是伴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网络视频的出现,给了恶搞剧更大的释放空间。他们随时创作随时上载播放,观众五花八门,流传于各类媒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胡戈“一个馒头”的出现,年轻人“恶搞剧”创作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成熟,甚至有的大学生的视频作业,就是恶搞剧。笔者认为,这种“恶搞剧”,在国际国内的网络剧中早已不是新鲜的片种。在视频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中,这种非典型性逻辑思维,最能够调动观众的眼球,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瞬间的槽点,即时的离奇,都能够“点亮”创作者主观的心灵“戏点”。

恶搞剧的作者大都是主观理想主义的创作,他们要通过恶搞视频,去解嘲或者自嘲世间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类人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有时候“俗不可耐”。但有些作品也还是能够表达现实理想和价值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恶搞”的时候,要把握住“俗的底线”,吐槽那些危害社会的热点事物,讥讽那些“俗不可耐”的反面人物,切不可“庸俗”。

笔者就曾见到过几部笑点较高的恶搞剧,其中有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一名学生,在给全国名牌大学的校长讲课,校长们在下面有玩手机的,有瞌睡的,有窃窃私语的,突然讲课的学生“头像”变成了教育部长,下面顿时鸦雀无声、整齐坐好……像这样的“恶搞剧”,还是能够传达一些正能量的。进行恶搞剧创作是需要作者有一定电影艺术功底的,不是拿起DV机、几个人搞笑一个故事就能够完成的。笔者还是提倡视频爱好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先掌握一些微电影创作的基本要义以及技巧,在电影艺术创作上较为成熟后,在进行讥讽幽默方面的创作,切不要一开始就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在“恶搞”剧目上。

四、 微电影能否进入“喜剧时代”

好像我们进入了喜剧时代,电影界的《泰濉贰端饺硕ㄖ啤罚网络剧的《潘磕惺俊贰段哈四重奏》《潘糠蚱蕖返鹊龋都在各自领域领跑着收视(点击)卖点的高潮。唯有微电影至今没有看到出类拔萃的喜剧作品。笔者连续3年参加全国微电影大赛评奖,在上千部作品中,很难找到几部喜剧色彩的微电影,优秀的就更不用说了。微电影是大众的,大众的微电影本来应该给大众带给更多的欢笑,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微电影,大都是爱情的、悲情的、苦情的等等。那么是不是微电影的创作者不想制作喜剧微电影呢?笔者分别采访了解了20所大学的50多名学生和20多位独立制作人。他们的共同的困惑就是――没有好剧本。也就是说一部拍出来自己都笑不出来的作品,何以给观众欣赏。

倒是微电影的“兄弟”微纪实,出现了大量的“喜剧段子”。我们在辽宁卫视、江西卫视和北京电视台经常能够看到老百姓拍摄的“搞笑”视频。在每年的微电影评奖中也观赏了不少大众拍摄的“开心一刻”。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科技进步了,网络发达了,观众的“笑点”也一步一步走高了,这就要求微电影创作者,深入生活,发散式思维,大胆混搭,合理穿越,巧妙跨界,不断地在人民群众中寻找“乐子”,使我们的微电影不再是爱情戏、悲情戏、苦情戏的天下(摇篮)。

用“稀缺”这2个字来概括微电影中的喜剧作品是不为过的。但是要创作出高质量的喜剧微电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剧本创作。辽宁沈阳大学王雪娇拍摄了一部《走空》的微电影,剧情表现的是:白天,一个小偷自配钥匙打开了一位中年妇女的家们,本以为主人不在家,拿了钱包又找到了金耳环,正打算出门,突然门铃响了,送快递的来了,小偷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主人竟然“摸索着”从厕所里走了出来。原来女主人怕有意外,装作了盲人。女主人通过摸索着开门、找钱付款、在梳妆台前摸索金耳环等等一系列活动,一步一步地使小偷将盗走的钱和物品“吐”了回来,使人大笑不止。像这样的作品当然获得了创作一等奖。这是在1300多部微电影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喜剧片。

微电影是大众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不指望2015年会有大量的喜剧微电影出现,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有大量的微电影爱好者能够深入生活,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微电影,将喜悦、快乐、欢笑尽可能多地呈现给观众(参见胡国钦的《论摄影艺术的审美思维》)。

五、 微电影植入广告是刚需

到2015年上半年,湖南吉首大学传播学院已经连续3年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广告,也就是将企业需要的宣传广告植入在微电影创作之中,3年中他们共为企业制作了500多部微电影。在这些作品中有公益性的,还有国际名牌广告可口可乐、麦当劳、佳能、东风日产等等。处于好奇我专门对一些企业进行了了解。深圳的某一知名企业的宣传部长为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制作一个15秒~30秒的广告片平均需要10至30万(没有名人画面的广告),在地级市电视台播出一个月,需要200万~300万。我们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作广告,10万元能够带来30部作品,企业花一万元能够在知名网站上刊登一个月以上。如果学生自己上载宣传,一分钱都不用花,且可以30部作品同时刊登(播放)在各个不同的网站上,有的公益性的广告甚至可以在电视台免费播出。

现在算这笔账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广告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宣传的重要,于是近些年不断出现了企业购买微电影剧本的情况。当企业认为某一个微电影剧本适合植入本企业产品的时候,就会拿出资金投入拍摄。

中国的广告业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恢复期和90年代的成长期,进入了21世纪的高起点快速发展期。但是有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爆炸式”拓展,大企业的公司经理、企业家在广告媒介运用上,已经不把电视台作为广告投放的唯一平台了,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电影、手机、游戏、客户端等。

第4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 90后女孩的恶搞 90后女儿爱恶搞 90后女孩 淘宝创业 90后女孩的剪纸创业梦 浅析网络恶搞文化 “网络恶搞”的背后 评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是非谈 90后樊含笑:“恶搞女王”年赚百万 90后女孩,“快递广告单”的创业神话 一个90后女孩的12年 一个90后女孩的毒枭之路 不拘一格教词语 不拘一格求人才 “不拘一格”教英语 不拘一格授语文 不拘一格揽人才 不拘一格聘人才 不拘一格教语文 “不拘一格”促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90后女孩“恶搞”网络配音创业不拘一格 90后女孩“恶搞”网络配音创业不拘一格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惠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淮秀帮”帮主湖咯咯

“淮秀帮”,这是一个由80后、90后年轻人组建、依靠着社交媒体崛起的网络“恶搞”配音团队。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却从网络耍戏中逐渐形成社会化营销的创意与成本优势。“淮秀帮”一步步地走来,在网络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与笑料,点击率过亿,并重重砸出一个“恶搞也能挣大钱”的神奇商业故事。少有人知的是,这个团队创始人兼“帮主”却是一位现年24岁的“90后”女孩……

别出心裁,90后女孩

组建配音团队窜红网络

“淮秀帮”的帮主叫湖咯咯,这是她的网名,真名叫樊含笑,出生在浙江嵊州。

时间回溯到2010年5月,20岁的湖咯咯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因为备考,学校将寝室网络全断掉了,游戏、电视都被“封杀”。一天,有个同学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移动硬盘,里面有很多电视剧,如《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等。“刚开始我还嫌弃片源太老,没想到越看越入迷。”考试结束,湖咯咯成了“老片”的忠实粉丝,还特意去那些电视剧的论坛和贴吧,同网友聚在一块儿截屏讨论、吐槽,玩得不亦乐乎。

湖咯咯长相清秀,却是个充满滑稽细胞的人,写搞笑故事很有一手且速度快,上大学后她的业余爱好就是看影视剧和写剧本,写出的东西是全班传阅率最高的。“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利用电视剧的镜头,重新编排剧情和台词,做成配音视频娱乐一下呢?”

那时网络“恶搞”正悄悄兴起,但都是零打碎敲的,不成规模,湖咯咯觉得肯定有“戏”。当她把想法告诉网友时,果然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与喝彩。很快,一个叫“淮秀帮”的网络恶搞团队横空出世。湖咯咯解释:“大家的共同点是都喜欢看《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等经典电视剧,而《戏说乾隆》里赵雅芝饰演的角色就叫程淮秀。”就这样,湖咯咯被推举为“淮秀帮”帮主。

2010年7月底,“淮秀帮”推出《新白娘子传奇配音――淮秀帮洗发水风波》,这个不到5分钟的视频,竟一下子在新浪视频、优酷、土豆、酷6网等众多视频网站登上首页,点击率累积破500万,网友众口一词的留言只有四个字:“太有才了!”

2011年,“淮秀帮”又创作了《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经典伤不起》《少年包青天、周星驰系列――军训尼玛伤不起》《新还珠格格TVB体吐槽――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等视频,都迅速引起网络关注。除了配得像、反映观众心声,“淮秀帮”的配音作品能得到广泛传播,还在于他们紧跟社会热点问题,用湖咯咯自己的话说:“像做新闻一样做恶搞。”

为贴近民生关注热点,湖咯咯对“恶搞”题材绞尽脑汁。针对公务员考试火爆和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湖咯咯与伙伴制作了《高考报志愿特辑》和《小燕子紫薇考公务员记(上、下集)》。当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时,他们又制作了《食品安全特辑之吃啥好捏?》。2011年底,国内校车事故频发,《还珠格格――〈校车争霸赛〉》又适时推出……

“淮秀帮”火了,在新浪微博,它的粉丝群体已经超过20万人,而过亿的点击率,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资源。随即,参加“淮秀帮”的有专业影视剧配音演员,有电台主持人、公务员、英语教师,甚至还有初中学生。这让湖咯咯倍感兴奋。“淮秀帮”被中国新闻周刊称为“网络时代的公益吐槽”。同学们笑称湖咯咯:“樊含笑,你成了网络红人啦!”

众星加盟,网络“恶搞”

让娱乐走向专业

作为“帮主”,湖咯咯很重视选题。她坚守“三不碰”,对天灾、宗教、恶俗或色情的笑点坚决不碰。“初起,‘恶搞’以经典影视剧为主,容易引起共鸣。2011年后我们把目光瞄向了最新上映的影视剧,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甚至连《新闻联播》也被我们恶搞过。”题材的创新可以让观众不至于腻味,湖咯咯有意减少出品数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视频质量的打磨上。

一开始推出恶搞视频纯粹为了“玩”,渐渐地,湖咯咯发现也可进行商业运作。那是2010年11月在《小燕子还珠格格――经典伤不起》窜红之后,一家视频网站找到湖咯咯,给了她一堆电视剧花絮,希望能剪辑、配音成一个新的视频,“我试着报价3000元,对方立刻成交。”湖咯咯十分高兴,这也是淮秀帮的第一单正式“生意”。

湖咯咯压根儿也没想到,自己的“淮秀帮”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大到一些新上映的电影制片方会主动找上门,想用他们的恶搞为电影做宣传,以聚集人气商气。2011年9月,徐静蕾团队首先找到她,邀请“淮秀帮”为电影《亲密敌人》做恶搞宣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湖咯咯受宠若惊。当时,她已大学毕业,她暂且把“找工作”搁在一边,连续几个晚上与伙伴们加班加点,制作出了一个《贺岁档三巨头亲密会谈》的配音视频,把《亲密敌人》与两部强档贺岁片捆绑到了一起播出,即刻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徐静蕾这部导演兼主演的小成本制作电影获得上亿票房,徐静蕾感慨,这少不了“淮秀帮”恶搞宣传的一份功劳。当然,“淮秀帮”也得到了一定的酬金。

之后,湖咯咯陆续接到《画皮2》《中国合伙人》《逆战》《3D泰坦尼克号》《搜索》《痞子英雄》《云图》等电影的合作邀请。《画皮2宣传片――网络热点版》《搜索体群星总动员――我的工作故事》更是成为网络视频与电影宣传相结合的经典范例,著名导演陈凯歌、姜文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次,由“淮秀帮”与著名配音机构“清泉配音”联合出品的恶搞配音《坑爹的谣言时代》震惊网络,仅官方微博转发量一夜就过万,打破了56网搞笑类视频的收视纪录。湖咯咯名利双收。

著名影星李冰冰的加盟更让湖咯咯惊喜不已。那是2013年3月初,湖咯咯在个人微博上留言说要去北京,内容是要打造录制一档公益节目。微博发出后,她居然接到了李冰冰经济人的电话,邀请她“在北京一起吃个饭,谈谈公益节目的事。”在饭局上,双方都表达了合作的意愿。李冰冰团队要“淮秀帮”打造一个公益短片《翻滚吧,地球》。湖咯咯立即动员,“淮秀帮”全程出击。3月21日,公益恶搞短片《翻滚吧,地球》出炉,李冰冰正式献声。不过短片推出后,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到底是不是李冰冰本人?”直到李冰冰自己发了微博,网友们才相信。李冰冰说:“感谢淮秀帮的朋友在《翻滚吧,地球》中给了我一个亮瞎片尾的机会。”因为是公益项目,湖咯咯这次免费埋单。

2013年1月,央视一套《旗鼓相当》栏目邀请“淮秀帮”录制节目,这是央视首次为网络配音开设特辑节目。湖咯咯在节目中侃侃而谈,主持人对这位长相秀气的年轻“帮主”赞叹不绝。随后,以娱乐见长的湖南卫视《百变大咖秀》也邀请“淮秀帮”现场配音。湖咯咯“恶搞”的专业水平也越来越高。

辞别铁饭碗

从“帮主”到文创公司董事长

曾经,湖咯咯大学毕业后也找到过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2011年9月,她从学校毕业后,考入了杭州一家事业单位。但她忘不了自己一手创办的“淮秀帮”。她一边上班,一边常常请假,忙于淮秀帮的事。

由于湖咯咯请假不断,影响了工作,2013年年底她向单位提出辞职,并在舅舅的帮助下,在杭州滨江区租下一个“店面”,开起了自己的公司――杭州淮秀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心做她在网上那份既好玩又被社会认可的工作。公司开张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淮秀帮成员拿着鲜花和礼物,纷纷前来道贺,为他们的“帮主”点赞。湖咯咯心花怒放。

从此,湖咯咯全身心投入到网络“恶搞”事业,淮秀帮“帮主”和文创公司董事长两个职务兼于一身。她坦言:作品制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确定主题、撰写剧本、分配角色、合成视频到推广,很不容易。作为团队的领头雁,湖咯咯既负责编剧也要负责后期制作,还要一个个敲定配音演员。这些配音演员是湖咯咯的骄傲,2015年2月,团队已发展到七十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大多是业余配音员,凭着爱好在做配音,一般也不收取报酬。“大家白天做自己的工作,晚上下班后就为视频配音。”湖咯咯说,他们有的在专业录音棚配音,有的就直接用手机录了发过来,还有很多外来的自荐者,也要求加入“试音”“ 试点子”。湖咯咯每天的事情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熬通宵干活是家常便饭。团里有成员说我过的是美国时间。”

尽管忙得不可开交,湖咯咯却显得轻松而快乐。眼下,淮秀帮的网络“恶搞”走向了公司化运作,主做电影营销和网络视频。她透露,刚开始做恶搞宣传,由于团队在网上作业,并非实体公司,对视频的报价每部仅限于六七千元,“随着公司的成立,一部作品能卖到一万多元,可喜的是合作方从来不讨价还价。”

随着名气与日俱增,2015年3月6日,湖咯咯在参加完2014土豆映像节颁奖后,连夜从上海赶回杭州。第二天一早,她就到工商部门替“淮秀帮”注册了商标,为未来发展作进一步考虑。

5年来,淮秀帮共播出超过120个配音视频作品。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和影视公司找到湖咯咯合作。她的一些同学无不羡慕地感叹:“想不到网络恶搞也能挣大钱!”

对此,湖咯咯觉得压力不小,她说压力主要来自粉丝们。几年下来,“淮秀帮”不仅是华人网络的第一个创意配音团队,还做成了品牌,如果推出的视频质量得不到保证,反响差,就会对不起那些粉丝。但湖咯咯对此很有信心:“我的公司有实力,不会让观众失望。”

如今,湖咯咯在做“恶搞”视频宣传的同时,开始涉足编写网络剧。“网剧是一门新兴艺术产业,肯定会获得大众的青睐。我已经完成了两个网剧,下一步准备找寻合作商投拍。”杭州是动漫之都,湖咯咯还打算涉足尝试对动漫作品进行“动刀”。她意气风发地说:“赚钱是次要的,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找到人生坐标才是重要的!”

责编/毕春晖

第5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取决于很多因素:剧本、导演、演员、技术、档期、经济因素等等,但是纵观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以及最近几年内地卖座的电影,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奏快和搞笑。节奏快比如人物对话速度比较快,景别转换比较快,镜头切换比较快,故事紧凑等。搞笑电影或也可称为喜剧电影。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拍出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必须抓住这两个方面。

一、搞笑电影占主流

首先从香港说起,香港20大卖座电影中,有10部是周星驰主演的,而成龙、洪金宝、许氏兄弟的电影也多是令人捧腹的打斗动作,因此,搞笑才是主题,要想电影票房好,就得把观众逗乐。再从内地来看,90年代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缔造了贺岁片这一概念,但是到新世纪后票房冠军却并非搞笑类电影,虽然有《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小成本大回报的作品,但与票房冠军的距离相差甚远,直到2013年《泰?》《西游-降魔篇》的出现才让搞笑电影重新登顶。也许因为时隔两年没有优秀搞笑电影的出现,观众都把情绪宣泄在了这两部电影上。

搞笑电影之所以更受人喜欢,因为其充分体现了电影“娱乐”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人的压力。香港相比内地工作节奏更快,黑社会也比较猖獗,以往在英皇的统治下生活有压力,所以对搞笑电影的需求更大,看完电影后哈哈一笑,可以暂时让人忘却烦恼。当然,如果单纯的搞笑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周星驰的电影表面搞笑,实际上都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他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但是也许由于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领悟力和洞察力,不知不觉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出来,比如《九品芝麻官》中反应的官场贪污腐败、官员善变的丑恶嘴脸,《喜剧之王》中跑龙套非人的境地、大牌明星则高高在上的感觉,《少林足球》中将中国足球裁判的黑哨、操纵足球比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泰?》中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忘记了家庭,忘记了友谊,搞不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了。当然,周星驰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有打斗的场面,而且动作设计的都非常漂亮,这也是给影片加分的重要方面。《泰?》虽然打斗场面少,但是王宝强那惊鸿一腿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地虽然也有不少喜剧电影出现,但大都粗制滥造,内容肤浅,不值一提。

二、节奏越来越快

学术界普遍达成共识将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有动物奔跑、人的动作,人物对话等,外部节奏有镜头移动、景别转换、镜头切换等,不管怎么划分,这两种节奏都有快慢之分,因此本文将节奏又分为快节奏和慢节奏。快节奏指动物奔跑的快、人的动作快、人物对话快、镜头移动的快、景别转换的快、镜头切换的快。慢节奏则相反。另外,笔者还将情节的推进作为判断的标准,情节推进快也即情节紧凑的为快节奏,情节稀松的为慢节奏。情节紧凑就去掉了可有可无的片段,也就减少了尿点。把该要表达的主题表达出来即可。这就是为什么续集一般都比第一部差的原因,因为主题已经在第一部里表达完了。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多卖钱还凑集数,更是大大偏离主题,这样的电视剧必定是烂片。景别的多少也是一个因素,景别多,一会儿是高山流水,一会儿是荒野沙漠,一会儿是豪华大厦,一会儿又是贫民小屋,观众就没有厌烦感。景别少,就三点一线,公司―餐厅―家里,就变成了电视剧,缓慢冗长,毫无惊喜可言。

不同的国家地区电影节奏不近相同,欧洲的电影比较舒缓,香港、美国的电影较快,内地的电影较慢。香港电影大多是枪战片功夫片,所以打斗多,打斗多自然节奏就快,早期香港的武打片还一招一式的,到徐克、程小东时代就不同了,打斗动作很夸张很炫,速度非常的快,早已不是“中国功夫”了。香港电影在20世纪影响巨大,不仅对内地,也对东南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电影大多描绘的是英雄、科幻、西部牛仔、特工等,因此打斗动作也多,节奏也很快。除了动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话快,台词非常的自由,尤其是黑人角色,可以说是“喋喋不休”,甚至“口无遮拦”。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依然霸占着世界电影市场,对各国的电影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票房排名前列的电影绝大多数都出自好莱坞。

本文所讲的快节奏的电影更卖座,只是相对来说,并非绝对。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文艺片都是慢节奏的,所以文艺片只叫好不叫座,经常会看到这类电影在国外得过什么奖什么奖,但是票房却平平。慢节奏的电影也有卖座的,比如《十面埋伏》、《无极》,票房都过亿,但是这两部片子口碑都比较差,《无极》2个多亿的投入都抵不过一个馒头的分量。《十面埋伏》还好一些,起码画面还算漂亮,其实张艺谋的武侠片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也就是画面色彩的运用了――说实话,画面非常的漂亮唯美。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节奏会越来越快,大卫?波德维尔在其文章中指出,好莱坞在1930――1960年间,大多数影片只包含300――700个镜头,到80年代则达到了1500个镜头,后来甚至达到了2000――3000个镜头。《泰?》镜头切换就非常快,1秒钟的镜头非常多。李相在其文章中用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快节奏的奥妙:观众只消充分满足感官的享受,无需做深入的思考,从而可以沉溺于影片制造的奇观之中流连忘返。

当然,一部快节奏的电影也并非处处都快,当慢则慢,比如表现感情的时候,一部好的电影还要能够调动观众的感情,让其为剧中人物的行为感动。再者说,电影中还经常会用到慢镜头,以突出表现某个精彩的动作,这是吴宇森早期的电影惯用手法。

第6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蓝色生死恋》 在十大必看韩剧中《蓝色生死恋》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韩剧,当时推出的时候在整个亚洲影视市场上可都是有着很大反响的,剧情简直就是让观众泪流不止。

二、《冬季恋歌》 《冬季恋歌》也是一部比较经典的韩剧,浪漫的情节,剧情设计也不俗套,给观众的代入感很强,据了解这部电视剧曾在日本还刮起了不小的韩剧风,剧中的主角更是不少人的偶像。

三、《我的大叔》 这部《我的大叔》属于都市爱情类的电视剧,于18年推出来,口碑据统计是比较高的,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治愈的故事。

四、《我亲爱的朋友们》 《我亲爱的朋友们》播出于2016年,此部电视剧不论是从选角还是从剧情设计上都一改之前韩剧的风格,讲述了好几位快走向人生尽头的朋友们之间的故事,真的很好看。

五、《家门的荣光》 《家门的荣光》是一部家庭喜剧类的电视剧,2008年播出在当年可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剧情以名门宗家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维系自己家族精神面貌时候发生的故事。

六、《请回答1988》 在十大必看韩剧中《请回答1988》可以说是一部看好几遍都不会觉得腻的电视剧,整部剧将家族关系、邻里之间的感情描绘的很是细致,有温暖、有搞笑,也有超感动到哭的部分。

七、《信号》 《信号》在韩国相关领域可是斩获了不少殊荣的一部喔,情节以穿越时空的连接方式破获一些长期未结的案件为主,看得让观众的代入感极强,是千万不能错过了的佳作。

八、《住在清潭洞》 《住在清潭洞》是一部情景式的喜剧,金惠子、吴智恩、金显祐等人主演,简单概括描绘了一家人和房客们之间的故事,搞笑中又不失温暖,必看无疑。

九、《搞笑一家人》 《搞笑一家人》应该是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看过几集的电视剧吧,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才顺一家的日常,其中搞笑的部分有很多,偶尔也有很温暖的情节,是部经典之作。

第7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举重妖精金福珠》 在爱情浪漫校园韩剧排行榜中这部《举重妖精金福珠》主打搞笑风,讲述了大学生金福珠和呆萌同学郑俊亨之间的故事,剧情中有搞笑的互怼部分,也有甜甜让人全程露出姨母笑浪漫部分。

二、《无理的前进》 这部《无理的前进》看过的朋友应该不少,而且毫不夸张的说看完后对其评价都还是蛮高的,以学校啦啦队为主线,展现了友情和爱情的美妙之处,剧情除了浪漫绝对还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啊!

三、《学校2015》 《学校2015》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所私立学校的故事,可以说从开始的主线给人并不能感受到是甜甜的爱情,直到剧情发展的后期才开始极大程度的将观众代入到了其中。

四、《Dream high》 《Dream high》由裴秀智、金秀贤等演员主演,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因为父亲欠债而背负债款考入艺术类高校所发生的故事,志同道合的人,热血、青春、爱情和梦想仿佛就在回忆着观众们的青春年华。

五、《奶酪陷阱》 《奶酪陷阱》是朴海镇、金高银等人主演的作品,剧情中有些傻乎乎的女主,有些高冷的学长,不知为何两人开始了一段糊涂的恋爱关系,轻松搞笑之中也有浪漫的部分。

六、《请回答1997》 在爱情浪漫校园韩剧排行榜中《请回答1997》主要以回忆的手法来进行了叙述,让人无比怀恋的高中生活,有友情、有爱情,也有浪漫,看得真的是让观众感动不止啊!

七、《豪杰春香》 《豪杰春香》改编于韩国当地的民间传统故事,剧情主线以纨绔子弟的高中生和作为三好学生春香之间的故事,其中有让人爆笑的部分,也有让人感受到甜的部分,值得看。

八、《花样男子》 《花样男子》这部韩剧细看过的朋友们绝对是不少的,剧情中专门为富豪家孩子们设立的超级学院,结果开学的时候来了一位平凡的女子,因此一段恶搞又有些小浪漫的故事开始了......

九、《成均馆绯闻》 这部《成均馆绯闻》可以说是一部超好看的古装类校园剧,主要讲述弟弟男扮女装进入到成均馆之后发生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友情和爱情看的让观众甚是感动啊!

第8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那么,当北极圈在全球变暖的阴影下有消融的危险时。渴望乌托邦的人们依然躲在纯净的偶像剧中自给自足。

偶像剧到底是什么?是一台颠倒众生的喜剧?或是永远爱恨分明的情怀,以及一直黑白彻底的道德仙境?总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偶像剧里,恶人总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海誓山盟是一念之间,公主王子则世代相守。那里面,女孩子永远纯情清新,男生则一律英俊潇洒。他们出尽新招地浪漫无敌,又纯情美满地勾人心魄,

就算到了2009年,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雪灾地震和金融危机,世道再不开心,全球银幕上的偶像剧依然多年不变,轻率而明亮地幸福着。

别笑它低龄幼稚,为了人们做梦的权利,偶像剧一直循序渐进地努力创造新品牌、新噱头和新纪录,所以,如果你想逃避一会儿艰难人生。那就跟着小编一起走进台湾偶像剧的世界里吧!

2008偶像舞台大PK

2008年虽然已经过去,但是,那些风靡全年的偶像剧,却仍然在我们脑海里热切翻滚――《公主小妹》里那成就了我们灰姑娘大变身的童话;《命中注定我爱你》里丑女的自我修炼成功记;还有《不良笑花》里那个傻傻痴痴的小花……太多太多,让我们记忆犹新。如果非要给这些偶像剧们排个榜,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为它们颁奖:

年度最佳剧集:《命中注定我爱你》

颁奖词:该年最热最好看的剧集非《命中注定我爱你》莫属!你可以把它看做其乐融融的搞笑剧,也可以把它看做女人当自强的励志剧,你更可以把它看做狗血俗套的偶像剧,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这部创造偶像剧新纪录、独一无二的《命中注定我爱你》。要搞笑它有,要温馨它也有,至于浪漫就更不缺了,甚至火辣它也极尽偶像剧的登峰造极。总而言之,想看2008年最成功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绝对不可错过!

魅力指数:

年度最佳女演员:陈乔恩

颁奖词:陈乔恩是偶像剧中屈指可数的演技一流的几位女演员之一,演技清新自然,不属于大热的偶像明星,但是实力却是有目共睹。2008年她凭借力作《命中注定我爱你》在一片不看好声中杀出重围,成为不折不扣的收视率女王,台湾偶像剧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两部偶像剧都是由她主演,让人不服都不行。在《命中注定我爱你》中,她成功演绎“便利贴女孩”一角,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魅力指数:

年度最佳男演员:言承旭

颁奖词:正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今年的影帝称号应当授予言承旭了。言承旭是鼻祖级偶像,作品不多,却还是让人心心念念惦记了这么多年。今年他的新作《篮球火》,基本上可以评定为不太靠谱,剧情不靠谱,砸再多钱也成不了经典。但是一个演员最厉害的是在平淡的剧情中让自己出彩,言承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外表冷漠内心热情的东方翔,成为他继道明寺之后又一个打动人的经典角色。

魅力指数:

年度最佳新人奖:郭采洁

颁奖词:今年偶像剧中有好几个新面孔,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无敌珊宝妹》中的郭采洁。刚出道就在偶像剧中挑大梁担任女主角,表现不俗。在《无敌珊宝妹》中,她饰演毫无魅力的平胸烧腊妹,为剧奉献,甘愿束胸,敬业精神可见一斑。新人新气象,敬业的郭采洁夺得年度最佳新人奖实至名归。

魅力指数:

2008偶像剧的六宗“最”

《篮球火》大制作,《无敌珊宝妹》借东风,《波丽士大人》题材新颖,《不良笑花》走台客路线,正在荧幕上打擂台的几部剧各有各的杀手锏。言承旭、罗志祥、潘玮柏各自拥有强大粉丝团,几大帅哥平分秋色。

《篮球火》:最烧钱

《篮球火》趁着暑假最热的时候开播,毫无疑问它是2008年最烧钱的电视剧,电视台这回铁了心要砸大把大把的银子和其他电视台PK一下。看看主演阵容,言承旭、罗志祥、吴尊,这三个都是现在台湾演艺圈毫无疑问的一哥。再加上剧中的特技制作,最烧钱电视剧非它莫属。三个帅哥的粉丝团都不可小觑,三剑合璧,必定是走哪都能刮起一阵旋风来。可见偶像剧当中,“剧情”很重要,“偶像”的级别也很重要。

《黑糖群侠传》:最搞怪

这台走武侠路线的偶像剧,各大高手纷纷出动,在江湖中比试高低,而那江湖。其实也不过是校园而已。有点武侠,有点搞怪,类似当年《终极一班》。棒棒堂弟弟和黑涩会MM继《黑糖玛奇朵》之后再度联手出击,以极快的速度跃上网络视频搜索排行榜前几名。校园中新鲜人的新鲜想象,让人莞尔。

《无敌珊宝妹》:最无厘头

由张栋梁主演《无敌珊宝妹》接档《命中注定我爱你》。如果你腻烦了哭哭啼啼,没完没了的感情戏,不如试试搞笑路线的偶像剧。张栋梁的相貌跟阮经天吴尊这种摄魄级的俊秀自然是无法相抗,胜在长相温暖,和《无敌珊宝妹》的主题倒也相配。搞笑路线的偶像剧,就像一阵春风拂面,不缠绵但却清新,所以请你也对着春风微微一笑。

《不良笑花》:最台客

张震岳有一首《我爱台妹》,唱的是“我爱台妹,台妹爱我,对我来说,林志玲算什么。”深得“台客”文化的精髓。何谓“台”呢?简单来说就是具有台湾乡土气息。《不良笑花》在一众偶像剧中杀出重围,身体力行台客文化。女主角杨丞琳的打扮从上到下由里到外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台”!花花绿绿的衣服加上爆炸头还镶满了亮晶晶的配饰。这部剧简直就是为台客们量身定做,如果你爱“台”的味儿。看它准没错。

《霹雳mit》:最校园

另一部校园题材的电视剧《霹雳mit》则不走搞怪武侠,改走校园侦探路线。范玮琪、炎亚纶、鬼鬼带领你在校园中查案,跟着他们一起来开动脑筋推理吧。校园里年轻人们的爆笑事,就像雷阵雨一样,霹雳无敌。

《波丽士大人》:最新颖

这部《波丽士大人》算是蓝正龙的回归之作。“波丽士”就是police(警察)的音译,这部偶像剧突破你侬我依的小家子气,大展阳刚之美。两条眉毛粗得跟蜡笔小新一样的林佑威,想来穿上警服肯定是英气逼人。在《不能说的秘密》中展现忧郁气质的桂纶镁也在本剧中来个大变身,柔道射击样样不落。另外,本剧的剧情也是一大亮点,彷徨、迷茫、青春、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都包括在里面。

逃不掉的绝杀技

如果,你是偶像剧的忠实观众,如果,你和小编一样,喜欢八卦偶像剧,那么,其实,我们也可以是评论家。对于偶像剧的绝杀技巧,我们也可小评一二三。

秘诀一:面孔要青春

年轻,年轻,再年轻,胆子大点儿的冒险用一下新面孔也不要紧。男女一号最好是当红偶像,至于到底是影星还是歌星关系不大,时装模特、运动员都行,只要那张脸人见人爱有人缘,成功至少就有一半的把握了。

秘诀二:服饰要新潮

要知道,荧屏上光鲜的衣着是相当有号召力的。想想吧,从

当年的喇叭裤到现在的松糕鞋,哪一样不是电视里的帅哥、靓妹介绍给你的?有些偶像剧其实就应该当时装表演看。

秘诀三:剧情要离奇

《命中注定我爱你》因走错房间而邂逅,《放羊的星星》因追捕逃犯而相识,《不良笑花》因抢出租车而遭遇激情。

秘诀四:细节要搞笑

如果开演10分钟还没听见一次笑声,这部剧就有点悬了。电视机前的时间本就该是轻松的时间,谁跟幽默有仇呀?大胆地把幽默“段子”变成台词吧,观众一笑,收视率就笑上去了。

秘诀五:观念要时尚

要讨新新人类的喜欢,所有时髦的东西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观念。要敢爱敢恨,该出手时就出手。记住好事多磨,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秘诀六:音乐要煽情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音乐人都对偶像剧感兴趣的原因了。“唱而优则演”已经不新鲜了,像音乐人高晓松干脆招兵买马自己当起了导演,拉着红得发紫的歌手朴树和他的新歌一起进了《那时花开》剧组,圆了一回音乐人的电影梦。

链接

经典台词大放送

看了这么多年的台湾偶像剧,总有一些经典台词让我们记忆犹新,同学们还记得哪一些呢?

《流星花园》:如果道歉有用的话。那要警察干吗啊!

《薰衣草》: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到奇迹!

《十八岁的约定》:我活着,不是因为天堂有多漂亮,而是因为跟你一起看天堂的感觉,好幸福。

《爱情白皮书》:“你能告诉我幸福的原点在哪里吗?”“从开始到现在,都在这里。”

《MVP情人》:在爱别人之前,先要学会爱自己。

《海豚湾恋人》:只要你快乐,牺牲一切都值得。

《西街少年》:We are the best!

《我的秘密花园》:以我亮丽脱俗的外表,干吗给人倒追的感觉啊!

《我的亿万面包》:拥有珍贵的爱情,就等于拥有昂贵的面包。

2009偶像总动员

毫无疑问,2008年的偶像剧市场,是属于阮经天、陈乔恩、林志颖等人的;而在2009年。随着飞轮海、快男魏晨、俞灏明等跨界明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偶像剧中,偶像“荧屏之争”也愈演愈烈。2009年,该是怎样一场偶像剧的风云之争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我的亿万面包》

主演:郑元畅 林依晨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郑元畅和林依晨的《恶作剧之吻》虽然是翻拍日剧之作,却掀起收视热潮,一路红到续集,势不可挡,也奠定了他们在粉丝心目中完美银幕情侣的地位。

精彩看点:新剧《我的亿万面包》重新将二人组合到一起,圆了不少粉丝的心愿,该剧还有内地选秀明星吴建飞加盟,更为该剧增添了筹码。

《痞子英雄》

主演:周渝民 张钧宁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摆脱过去港台警匪片的沉重模式,当警察不只是警察,黑帮不只是黑帮,好与坏,虚构与真实,一个关于光明与黑暗的故事……台湾偶像剧要走枪战路线,

《痞子英雄》欲开先河。

精彩看点:仔仔周渝民的又一部力作,F4的风光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仔仔首次出演警探值得期待,和新人的搭档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爱就宅一起》

主演:汪东城 杨丞琳 胡宇威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落魄的大明星遇见怪怪的宅女。纯情的阿甘如何追回心中的天使?宅女与大明星有怎样的化学反应?摒弃了偶像剧华丽的外衣,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值得一看。

精彩看点:从《不良笑花》里怪里怪气的“圣诞树”再到《爱就宅一起》中自闭的“默默”,杨丞琳再次突破演出。

《流星雨》

主演:魏晨俞灏明

推荐指数:

第9篇:三人搞笑小品剧本范文

一、为笑而笑,缺乏真实

笑来自生活,喜剧的根基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喜剧的生命就在于真实。果戈理曾经说过:“到处隐藏着喜剧性,我们就生活在它当中,但却看不见它;可是,如果有一位艺术家把它移植到艺术中来,搬到舞台上来,我们就会自己对自己捧腹大笑,就会奇怪以前怎么竟没有注意到它。”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某个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憨痴发笑,会对剧中的混乱喧闹场面发笑,但这只是一种浅层的笑,这种笑不会让我们回味,更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而那些真正令我们铭记于心,甚至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却仍不断品咂的笑,往往是从生活的深层挖掘出来的,这种笑让我们感到真实,没有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甚至从这种笑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窥见了人生的本质。因此,能否从生活中挖掘喜剧笑料,就成为判断喜剧艺术家成就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第一部《不是》深受观众的喜爱,得益于其非凡的“笑果”,而这“笑果”又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笔者认为,真实、清新、不恶搞、不做作、不矫情、不胡闹是它在喜剧效果上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该影片中,所有的“笑料”都仅仅围绕着“拍电影”时所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这条主线。不管是蔡有才、大头等为了拉到赞助而拼命减肥,还是在拍摄中日本鬼子和地下党的扮演者假戏真做打起架来,群众对出演“汉奸”“日本鬼子”等角色的抗拒,或者用西瓜和萝卜刻出的地雷和手榴弹,等等,这些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因为不专业可能出现的状况,所以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发出源自内心的笑。而第二部《就是》虽然也能给观众带来笑声,但影片中的一些搞笑片段和包袱有刻意设置、主观臆造的痕迹,违背了生活真实,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例如,宝强为了实现上春晚的梦想穿着蜘蛛侠的衣服站在房顶上高唱《忐忑》,有才和叶子因为游泳丢失了衣服而身穿树叶在大街上暴露着奔跑,大头不知道什么是“海归”和“洗手间”而插科打诨,大妈们的合唱分不清该唱什么不该唱什么,一辆小轿车里能挤出来几十个姑娘……这些剧情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搞笑”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仍染上了中国喜剧片的通病———为笑而笑,刻意追求笑料和噱头,而忘记了艺术的魅力必须来源于生活,因此有笑点而无内涵,经不住观众的品味。如果说《不是》较好地反映出了新时代农民健康的精神风貌,那么《就是》则又回到了农民装傻充愣、智商低下的原点,而这些“装疯卖傻”早已不是现实中农民的真实形象,而是为了纯粹“搞笑”的有意为之之作,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因此在喜剧效果上也就逊色不少。

二、极尽讽刺,顾此失彼

作为一部喜剧片,能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酣畅淋漓地大笑,它的任务或许也就完成了,但《就是》显然不再满足于这样单纯的目的。该剧的制片人王彤称,影片绝不是一部单纯的搞笑片,而是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影片在“办村晚”这条主线上,串上了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编排上的不尽如人意,这些流行元素的加入反而使整部影片因为过分嬉闹而部分地消解了主题的意义。《就是》一片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有:官僚作风问题、城管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村政策问题、文艺审查问题、植入广告问题、全民选秀问题以及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节目问题等。这许多的社会热点互相穿插、纠缠、交错在一起,有些对于故事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如由化肥厂、农药厂等赞助的蔡家庄“村晚”完全变成了广告秀,这一方面批判了当下社会商业对于艺术的挟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办村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蔡有才宁肯不要赞助也不妥协于社会不良风气的淳朴心理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是紧随“办村晚”的主题而设置的,对故事的发展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因而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元素却溢出了影片主题本身,只是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并没有统一或整合进整部作品之中。例如,王三平策划的“诚恳打扰”节目,明显是对当下火爆的《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的映射,讽刺的意义似乎有,但这个情节跟“办村晚”的主题没有多少关联,同时也没有制作出令人满意的“笑果”。《就是》第一次将农民“办村晚”这样的主题搬上荧屏,构思新颖,本可以拍成一部高质量的作品,但最终因为过于复杂的含混叙事与过多的讽刺内容而变得臃肿不堪。顾了“讽刺”之末,而失了“喜剧”之本,这也是该片的败笔之处。

三、人物转型,不伦不类

邀请明星加盟影片,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赚取更多的票房,是影视文化创收的重要手段。《就是》的制片方也未能免俗,在第一部《不是》名声大振的光环之下,一改全部是河南本土演员的乡土风格,转而起用了一些影视界的“名脸”。这些“名脸”的加入无形中为影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造势作用,同时也使影片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更有失了“档次”。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档次”不仅破坏了影片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专为“名脸”们量身打造的故事情节也影响到了作品的完整性。由“武林新秀”杨青倩扮演的叶子和著名相声演员王彤扮演的王三平其实是剧中的“多余人”,除了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新鲜感外,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并没有实际作用。叶子顶多算是有才身边一个可以做些辅工作的一般人,在影片中只是起了一个“养眼”的作用,而王三平在剧中的几次重要镜头———主持“诚恳打扰”,上厕所怕黑,在村中寻找清朝文物等,也都是为了制造喜剧效果的一个由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另外,由相声演员岳云鹏扮演的蔡宝强虽然是本部影片中的线索性人物,然而他的存在也让人有些捉摸不定。宝强来到村里是为了彩排,从而上春晚,成名人,为母亲在城里买房子。也就是说,宝强梦想的落脚点是通过上春晚,赚足够的钱在城里为母亲买房。但他的梦想却被有才偷偷地置换掉了,由“上春晚”改为“上村晚”,买房子的梦想也就随之被消解了。对于这样天壤之别的转换,蔡宝强是如何接受的,影片中对此未做任何交代,这显然不能令观众信服。不仅如此,对于“办村晚”的目的,这一关涉影片中心主题的重要内容,导演也同样存在着含混之处。其实就整部影片来看,不管是领导的重视,还是对全村人的发动,“村晚”的目的都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一个人的梦想。然而,影片以匆忙赶来的宝强的独唱结尾,似乎真的在告诉我们:这就是为了实现宝强的梦想而办的村晚,这就造成了该片在主题内容上的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