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

第1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汤姆索亚,一个在大人们眼里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调皮,恶作剧,逃学……而这些这甚至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一些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调皮捣蛋以至于“无恶不作”的顽童,身上却闪烁着许多优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一

在金秋读书节的日子里,我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颇有感触。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像磁铁和铁相互碰触,铁被牢牢地吸住了,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里面故事的情景在我脑海里播放,里面故事的话语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

里面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芬,这两个孩子正如一粒不起眼的小小的小石子,可是到了后来,他们变成了引人注目的鲜花。汤姆?索亚走到哪里,都有大人赞许的目光,都有小朋友崇拜的目光。

这一切都要从淘气的汤姆开始。”哈哈,哈哈,真幽默!“我边看边笑,这本书的作者马克?吐温先生把汤姆写的十分调皮,不是到河里游泳,弄得湿淋淋,就是和别人打架,搞得全身都是泥。

汤姆的顽皮和我妹妹差不多。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楼上整理房间,妹妹正在我的课桌上画画。过了一会儿,我到楼下拿东西的时候,看见妹妹在我的本子上乱涂乱画,我一气之下抢来本子,天哪,这还是本子吗,这简直就是废纸!我这妹妹和汤姆有的一拼。

”好样的!“汤姆在法庭上豁出去了,这是他经过了长时间地思想斗争,白天躲在家里,关着门窗不出门,晚上,提心吊胆地睡觉,生怕印江?乔埃来找他麻烦。但是,在这件医生被杀的大案子发生时,汤姆在天使和恶魔的较量中,选择了揭发印江?乔埃。

在后的日子里,汤姆这位名副其实的小英雄曾经寻宝、找大坏蛋的藏身处、被困在山洞里,这是多么惊险的旅程呀!

汤姆?索亚正直勇敢、活泼开爱、聪明善良,不过也会调皮捣蛋。

汤姆常常被打,但我十分的羡慕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崇拜他的正直勇敢;向往他能够去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冒险,当一个威震四海的海盗。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我的读书之旅是不会结束的!因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成功正需要这阶梯。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二

寒假的时候,我意外接触到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者用了诙谐幽默的手法使汤姆这个调皮蛋栩栩如生,耐人寻味,我很喜欢这本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跟随着姨妈一起生活。而姨妈却不能管好他,汤姆天天和他的朋友在大街上肆意的起寻找乱跑,像几个小混混,他的生活很惬意。他也很勇敢,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物。他,曾经和哈克目睹乔埃杀人;他,曾经和伙伴们一起当小海盗;他,曾经和贝琪在魔克托儿山洞过了惊险的几天。

汤姆有很多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但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与贝琪在山洞中的那几天。他,竟然可以在又黑又暗又没有食物水源的地方顽强的存活下去,这是我做不到的,也许,我早就绝望了,会直接死在那山洞中。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本来就是人的极限,却还要在氧气稀松的山洞中,要与漆黑、潮湿做伴。谁能想像在这样的一个鬼地方存活几天几夜。况且这里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楚,给他们寻找洞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我做不到。但汤姆不仅做到了,还做的很好,他带着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贝琪一起寻找洞口,结果,他做到了,他找到了洞口,回到了圣得彼堡。我们要学习汤姆这种不惧怕困难的品质。

这使我想到了《哈弗家训》中的一则小故事。曾经有一只探险队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他们登上了顶峰,却预测到几天后会发生雪崩。他们绝望了。因为在雪崩前根本无法回到安全区域。但是,有一个人不惧怕危险,鼓励大家试着往下走,经过他努力的全说,队员们终于答应了。他们奋力往下冲,在雪崩前的一天,他们回到了安全地域,躲过一次灾难。

汤姆和那位劝说大家往下走的人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不能害怕困难,要时时与困难做顽强的斗争。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三

人们都在说童言无忌,但我觉得“童心无忌”更为恰当。因为心灵是可以控制人的各个部位的,所以孩子们无忌的嘴,无忌地说着无忌的话语,童心无忌就比童言无忌恰当多了。

这一观点是打自我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感悟到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讲了一个名叫汤姆斯。索亚的男孩与他的伙伴们——乔埃。哈波与哈克貝里。芬在密西西河边的小镇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调皮捣蛋的、无限感动的、恐怖的事情。比如他们在一座叫作杰克逊岛的小岛上当海盗,快乐地野餐宿营;比如他们把罚刷墙壁当作一种乐趣,就像在玩儿一样;比如他们为了报复校长的暴力,等他憨睡时给他的秃脑袋刷上了金漆;比如他们在墓地里面玩儿,却发现了一桩血腥的杀人案,他们为了保护被冤枉的老实人而在法庭上公然说出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再比如他们在地下迷宫中迷了路,但终于顽强地找到了出口……

汤姆是一个童心无忌的孩子,他讨厌牧师骗人的鬼话,不喜欢学校枯燥刻板的教育。虽然他淘气调皮爱捣乱,不是优秀的好学生,但是,他却一定是聪明活泼、正直勇敢,不是怯懦的“好学生”。他有认真但又幼稚的言行,可爱也很荒诞的幻想,强大时而又很渺小的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埃。哈波和哈克貝里也是童心无忌的孩子,他们虽不及汤姆,却也让我们记忆深刻。

千万别小看像汤姆一样的孩子,他们都是童心无忌的有着远大梦想的人哦!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四

当我看到《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第31章的时候,我被汤姆那勇敢的精神,以及他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汇总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所感动了。

这篇文章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本章记叙了汤姆和贝姬在山洞了曲折、奇妙、紧张历险的过程。从一开始汤姆每次都说!哎,你放心:“这一条还不是,不过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它的。”这一句表现出汤姆开始的时候自信心满满不信自己会迷路,。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姆越来越觉得没希望了。

当我读到了贝姬双腿一软瘫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时候。我觉得汤姆此时可能也没信心在劝她了,因为他已经劝她很多次了,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汤姆竟又一次对贝姬说:“鼓起勇气”。因为他知道,如果坐在这里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反之、如果继续探索,可能有新的出路。

他们两个在山洞里没吃没喝待了一个多星期,尤其是汤姆在撞上印第安人乔之后还敢再次去冒险。可见汤姆的毅力和勇气是多么让人敬佩。

由此我想到一则新闻,是一对男女在晚上开车到山区游玩,在拐弯处的时候由于车速太快,不幸冲入悬崖之中,两人不同程度的受伤了。由于晚上,山路无人,此时那个女的就陷入恐惧之中,男的劝她保持体力,等到救援,她就是不听就大喊大叫。结果等到别人发现,去救他们的时候,那女的已经死掉了。

所以我们无论陷入什么样的困难之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像汤姆和那个男的一样,在困境之中、不气馁,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拯救自我。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五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并可以让我们流连忘返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聪明爱动的孩子,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村庄,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鬼心眼儿多,可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喜欢他;可在孩子们看来,他却是一个英明的,是个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

在第二章中,汤姆充分的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能让别人帮他刷墙,他故意表现的很有意思,让他省了不少功夫,还让别人心甘情愿的给东西他,作为劳酬。

而就在他和哈克相遇的那天晚上,两人一起目睹了一起凶 杀案,为了主持正义,不畏强 暴的汤姆站了出来,揭发了印第安乔的丑陋面目,解救了波特。

终于有一天,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乔、汤姆、哈克一行三人决定追求冒险的经历。

逃到荒岛上以后,人们都以为他们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葬礼时,可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葬礼,让他们的亲人破涕为笑。

而为了寻找财宝,两人又跟踪印第安乔来到了山洞找到了财宝,成为了的大富豪。

从他们在困难当中表现的正直和勇敢,在平时生活中聪明活泼,幼稚而又认真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读了这本小说以后,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气馁,而要努力奋斗,坚持下去。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可以走向成功。汤姆在充满阳光的生活里告诉我们的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的发挥,创造出一片我们自己的空间。

我觉得汤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但总有缺点,就是他太让别人操心了,特别是他的姨妈,为了他,经常担惊受怕,可汤姆却不明白,对一个妇女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要听话,这也是汤姆不好的地方。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他对外面一切事武好奇心和想像力,而且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这不能不让人赞叹。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蜂蜜,越吃越甜。时隔越长,就越令人回味无穷。所以,童年时间十分宝贵。但只要我们生活过的充实、有意义,就一定不会虚度光阴。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范文六

汤姆索亚是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上一个机灵鬼,他父母早去世了,他的姨妈管着他,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听话,是当地的孩子头儿。最近,他又产生了当海盗的念头。汤姆喜欢冒险,他去过墓地试胆,看见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嫁祸给彼得。去体验当了“海盗”,还去了鬼屋寻宝藏,他在山洞迷了路也不慌不忙,带着同学走出了山洞,还把犯人乔埃封在了山洞里,找到了金币。冒险就到此结束了,汤姆索亚就回到镇上去了。

以上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要内容了,想必你在故事里肯定很喜欢汤姆索亚吧!我也是,因为汤姆索亚是个机智勇敢,正义,有智慧的孩子,当然,他也不失调皮的性格。汤姆索亚很喜欢冒险,可我不喜欢,但我读了着本书后发现其实世上没有可怕的事,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那你在接下来的途中会克服自己的恐惧,走向成功。汤姆索亚在山洞迷路了,但他没有不知所措,他静下心来,耐心的寻找山东的出口,如果是我,我也不一定能和他做比较,这又教会了我们生存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实就是那样残酷,又是那样的美好,如果你在森林里迷了路,你找不到方向,选择了在那里等待,不靠自己寻找出口逃生,那么对于与你来说,现实就是残酷的,那你要是像汤姆索亚那样,不慌不忙地寻找出口,寻找一切希望与外界联系,获得生的希望,那么你就的生活就一定是美好的,如果是我,我会靠自己,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么你只能靠自己,别人对你来说的作用不大,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要独立一点,要有自己的智慧,父母,在你小时候能帮你,而你长大了,自己在外生活,父母不能一直养你,要自己独立起来,这是父母对我的教诲,就像汤姆索亚一样,在危难时刻,靠自己寻找出路一定要克服困难,让自己变成勇敢的,智慧的!让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

第2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汤姆・索亚 幽默 讽刺 儿童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语言运用了暗讽、双关、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在看似轻松活泼的语言下也隐藏了很多作者对于时局政事的态度,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理解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就需要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做一简要了解。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任何一部小说它的社会作用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来表达对于社会现象或社会规范的看法及立场。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塑造小主人公汤姆公然蔑视学校教育、教堂规则,不愿意做一个安稳的乖少爷,才离家出走经历一次次的冒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评判的。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卓越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家、优秀的幽默讽刺作家,出生于美国一个偏僻乡村的法官家庭,在父亲去世后,年仅12岁的他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排版、印刷、引航等多个杂工,1867年,《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声名鹊起走上了文坛,他的一生有过很多的游历,足迹遍布世界很多地区,出身于官宦、长于社会底层而后又走向了文坛的至高点,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他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都是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不能望其项背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前的社会生活,也是作家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回忆,但是回忆显然不是他的唯一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以小主人公汤姆的眼光,作者看到了南方社会闭塞、麻木的刻板生活和教会对于人们的束缚和欺骗,对于这些尤其是畸形的教育制度,作者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揭露,并用儿童的语言进行嘲讽。小说中汤姆说:“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帽英雄,也不愿当美国一日总统,”事实上,这就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心理,也说明了他对平庸守旧的厌恶和对自由理想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对于这部小说,它幽默辛辣的语言仅仅是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蕴藏在背后的内涵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真正体会。

一、修辞和讽刺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得故事讲述更加生动,也会深化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汤姆・索亚历险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夸张、反语、双关等,展示出作者对美国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和立场,将社会的弊端、小市民的伪善庸俗、教会的虚伪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如第五章中对小镇宗教仪式的描写,本来是一场普通的仪式,但是人们进教堂时穿着与言行夸张,而牧师在主持礼拜地对求福的人们、机构等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大段才结束祷告词,而且祷告词极力劝导人们行善在现实中却完全无法实施,没有真诚可言,这种用语言许诺的空头支票充分说出了教会的虚伪,对求福人的不断提及更是揭露了想要人们多多捐赠教会的现实主义可恶嘴脸。小主人公汤姆在听冗长的祷告词时,被身边的苍蝇分了心,于是慢慢地向苍蝇靠近,“当阿门刚一出口,苍蝇就做了阶下囚”这句话不仅是对孩子天性童真的描述,同时有着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阿门”是心怀感恩、祈求上苍保佑,教育人民要慈悲的意思,可是苍蝇却在这个时候死在人类手中,就是对教会观念裸的不屑和无视。小说中汤姆的真正大冒险是从第九章才开始的,这之前都是孩童式的恶作剧,嬉戏玩闹,天真无邪,但是当汤姆和小伙伴亲眼看到鲁滨逊被杀害时,孩童的世界第一次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丑恶。他们天真地以为向墓地走来的是魔鬼,这里看似好笑然而作为孩童所能想到的最恐怖的东西,当魔鬼逐渐走近时他们才发现竟然是人,孩童眼里纯真美好的世界坍塌了。而鲁滨逊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可是在被害的当天,他为了所谓的医学实验竟然雇佣了两个人来盗尸,完全丧失了人类的良知和道德。“devil(魔鬼)”这个词借孩子之口说出来,一语双关,不只是描述神话传说里令人胆颤的魔鬼,更说明了现实世界中和魔鬼一样可怕的是人,特别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是对成人世界里肮脏行为的变相讽刺。

利用语言逻辑的悖反来造成语言的可笑是幽默语言的惯用做法,修辞方法如双关、暗讽等就明显悖反了语言逻辑,赋予了表现语言更深刻的含义。所以,修辞使语言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不过幽默离不开讽刺,幽默是为博人的一笑,讽刺则是作为一把利剑插入那些丑恶黑暗的现实中,使他得以坦露在阳光下。作者正是通过对讽刺和修辞的联合使用才使文章在幽默中获得如刀剑般锋利的批判效果。

二、儿童化和生活化

小说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进行描述的,所以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紧贴儿童的用语习惯,使得纯真活泼的童语贯穿全文。而在对儿童心理细致入微的把握上,马克・吐温笔下的孩童没有停留在任何的刻板印象上,而是依照儿童的天性给予了自由发展,对儿童心理做了深层次剖析描述,但是在其中又折射出了社会给儿童心中造成的印象,从而使得社会现实得以揭露,即以儿童的视角展现成人的观点。

文中关于儿童孩子气的语言有很多,比如两个男孩子的一段争论:“我行。”“你就是不行”“我就是行。”“不行。”“行!”“不行!”“你吹牛!”“你也是吹牛。”这种对话在孩子中间是非常常见的,马克・吐温如实地将这些生动的话记录下来,展现了小孩子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顽童性格。还有汤姆和贝基的对话,在得到了小女孩“我爱看”“我绝不告你”“不管给谁我都不说”的允诺下,汤姆终于慢慢摊开了手,上面写着“我爱你”。这段对话把小孩子爱慕、怕人知道的心理写得真实可爱,实现了儿童式的口吻描绘出来儿童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也直接揭示了儿童的身份和个性特点,使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可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思想情感、恶作剧还有关系很好的小伙伴等。

文章中描述性的语言也是非常儿童化和生活化的,比如描述孩子们的靴子时说“尖尖的,向上翘着,这在当时非常时髦”,并形容像冰船,这的确是孩子所能想到的比喻,而且对这种鞋子样式极力夸奖,结尾处却说“这种新样式是年轻人耐心的、吃力地一连几个钟头坐着把脚趾拼命顶着墙的结果”,将孩子爱美的纯真、憨态可掬的样子描写得十分细致。又比如,“她带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漂亮,她看东西时即使带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作者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在生活中发现了真实而有趣的细节,并能通过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表达出来。

在贯穿和渗透全书的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语言中,这些极具儿童化和生活化的语言俯拾即是,“了不起的粉刷工”,“猫和止疼药”等都有着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概括和提炼,这种真实的感受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在充满了童趣的同时也会让人引发深思。

三、悖反语用

语言使用中要求使用语言的双方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双方交流的顺畅,但是这些语用原则也会让语言活动变得单调生硬、枯燥乏味,在文学创作中如果将这些原则打破就会使整个语言使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些语言幽默效果就是通过悖反语用原则来达到的。

关系准则,语用的关系准则要求人们说出的话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以使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但是小说第三章中汤姆装病不想上学,他与西德产生了一段对话,对方反复问他怎么了,可是汤姆一直在说不要告诉妈妈,我很痛苦等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始终没有回答西德的问题。事实上他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只是想让对方以为他生重病了不能上学。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清晰明了,而不是尽可能地拐弯抹角绕很大的圈子来表达,在第二章中,汤姆没有直接拒绝班恩的刷墙请求,而是反复强调墙的重要性、姨妈对于墙的重视,还有他好不容易才能够被选来刷墙等,绕这么大的圈子其实是想让班恩明白刷墙机会的难得,方便班恩以后帮他刷墙。质量准则,指回答说话人的话语应该真实可靠,而不是利用人们普遍遵守的对话原则误导别人,使人以为消息是真的。在第一章中,姨妈问汤姆是不是逃学去游泳了,事实上汤姆确实是在河里游了一个下午,可是为了逃脱惩罚,他说他连想都没有想过要去游泳,还说衬衫领子之所以湿了是因为他在南边冲了冲头,明显地说了假话。汤姆对这些语用准则的故意违背,是为了间接实现自己的意愿或者逃脱惩罚,是故意违背的。作者用这些悖反语用的话语刻画了一个机智聪明、可爱活泼的顽童形象,使得整部小说的内容都非常有趣。

四、结束语

在这部用儿童的视界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讲述儿童自己故事的童话里,作者用他脍炙人口的幽默讽刺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手段,使得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及他的历险故事经百年而不衰,而他幽默语言下的辛辣主题、对现实的批判使得这部小说的意义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

参考文献:

[1]阴丽华,张莎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2(22).

[2]薛丽萍,张永美.浅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式幽默[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

[3]刘延广.浅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4]陈佳雷.从幽默到讽刺――小论马克・吐温文学作品里的幽默与讽刺(英文)[J].科技信息,2009(17) .

[5]林琴琼.《汤姆・索亚历险记》: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6]覃承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英文)[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第3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汤姆・索亚历险记》人际功能语气情态人物性格

1、引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对话是文学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本文以小说第一章汤姆在村里遇见一个新来的大男孩时与之的对话为材料,对两人的对话从语气和情态进行分析。从人际意义来看小说是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的。

2、理论框架

在Halliday看来,人际功能是人们用语言来与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改变世界。他认为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只要能体现人际功能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是体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为了建立人际关系,人们在交谈中交换着不同的角色。各种交换的目的可归纳为给予或需求, 交往中的交换物可以是信息或货物和劳务。如果把交际角色与两种交换物组合起来,便构成“提供”、“陈述”、“命令”、“提问”四种言语功能(如图):这些言语功能分别通过以下语气来实现:

提供――各种不同的语气

陈述――陈述语气

命令――祈使语气

提问――疑问语气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说话者往往会打破以上规则。

语气成分由主语+谓语动词的述定部分(finite)实现,剩余部分包括附加语、补语和谓语动词。“交换”的进行主要是和语气部分有关。

情态可分为由情态化和意态化两种类型。情态化主要通过诸如will、should would、could、can、must等情态动词或诸如probably、usually、possibly、always、certainly等情态副词来表达。意态化主要是通过情态动词和谓体的扩展如:allowed to do、supposed to do等来实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情态动词被看作是主观隐性的情态手段,用来表达概率(probability)、频率(usuality)、义务(ob1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Halliday按照高、中、低三个值将情态动词进行分类。如下图:

3、对话分析

在汤姆面前出现了个穿着整洁的大男孩时,两人面对面,眼神相持了很久,最后汤姆先说话了.以下是两人对话的内容。

---"I can lick you!"

---"I'd like to see you try it."

---"Well, I can do it."

---"No you can't, either."

---"Yes I can."

---"No you can't."

---"I can."

---"You can't."

---"Can!"

---"Can't!"

一开始汤姆就说他能打得过那个新男孩,但是他用了can 这个低情态的情态动词。两男孩围绕敢与不敢纠缠,可谁都不敢轻易动手。这时汤姆只好另起话题。

An uncomfortable pause. Then Tom said:

---"What's your name?"

---"'Tisn't any of your business, maybe."

---"Well I 'low I'll make it my business."

---"Well why don't you?"

---"If you say much, I will."

---"Much -- much -- much. There now."

……

The new boy stepped over promptly, and said:

---"Now you said you'd do it, now let's see you do it."

---"Don't you crowd me now; you better look out."

---"Well, you said you'd do it -- why don't you do it?"

---"By jingo! for two cents I will do it."

汤姆话题转到问大男孩的名字上,可是大男孩说不关汤姆的事。此时大男孩用了个maybe来缓和气氛,他没敢肯定地说不关汤姆的事。接下来两人又围绕敢打不敢打周旋。最后,汤姆说如果新男孩给他两分币他就敢打,其实汤姆认为新男孩不会这样做,以上对话大量使用了will和can两个情态值不是很高的情态动词来表达两个男孩在准备打架时谁都不敢轻易动手时试探性的话语。以上对话中也大量使用了祈使句,但此时不是表命令,而是两男孩对对方的挑衅。这些在刻画两个孩子天真,有趣的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The new boy took two broad coppers out of his pocket and held them out with derision. Tom struck them to the ground. In an instant both boys were rolling and tumbling in the dirt, gripped together like cats; and for the space of a minute they tugged and tore at each other's hair and clothes, punched and scratched each other's nose, and covered themselves with dust and glory. Presently the confusion took form, and through the fog of battle Tom appeared, seated astride the new boy, and pounding him with his fists. "Holler 'nuff!" said he. The boy only struggled to free himself. He was crying-- mainly from rage.

"Holler 'nuff!" -- and the pounding went on.

At last the stranger got out a smothered "'Nuff!" and Tom let him up and said:

"Now that'll learn you. Better look out who you're fooling with next time."

新男孩果真拿出了两个分币,此时汤姆一把打翻了钱币,两人立刻厮打起来。两人又抓头发又扯衣领揪鼻子,最后新男孩被打到求饶。虽然新男孩个子比汤姆大,但是汤姆却很勇敢。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用极其幽默的话语来体现儿童语言的乐趣。主人翁汤姆的淘气,勇敢,机智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两人的对话中。由此可见,人际功能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汤普森.功能语法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4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一)早期作品及其特点19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经济繁荣,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最初多为轻松幽默的诗歌散文。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及固有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后来马克·吐温转而揭露人性的虚荣伪善,如创作于1865年的《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和1870年的《傻子出国旅行记》和《坏孩子的故事》等主要揭露和嘲弄了小市民的落后迷信、善于投机取巧等庸俗习气。作品的风格是诙谐幽默、欢快的。如《卡县名蛙》这篇小说,内容充满了轻松调笑,马克·吐温只是把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写下来,并没有讲述什么深刻道理。(二)中期作品及其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马克·吐温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社会现实的认识,其作品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欢快转为揭露和讽刺。1871~1889年是其作品风格转换的重要时期。长篇小说主要包括《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王子与乞丐》(1881)、《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以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马克·吐温在著名的《竞选州长》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所谓民主选举的实质是蛊惑、诽谤和欺骗,激烈地抨击了美国选举制度的黑暗;而政客们为了维护党派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作者通过幽默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这部优秀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有不少情节来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马克·吐温通过儿童的视角批判和讽刺了刻板的学校教育以及庸俗的社会习俗。作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文学创作的高峰。在这部作品里,作家把幽默、鲜明的叙事和对社会的批判反思结合起来,海明威称赞说:“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我们创作的最好一本书。所有的美国作品发源于此”。(三)晚期作品及其特点19世纪末期的美国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此时社会问题突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面对现实,马克·吐温民主理想幻灭,逐渐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并反映在其作品中。主要有著名的《败坏了赫德来堡的人》(1900),时评政论《给在黑暗中的人》(1901)、《为芬斯顿将军辩护》(1902)、《沙皇的独白》(1905)等,和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等。其创作风格虽然依旧保持着犀利和嘲讽,但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深刻揭露现实的成分明显减少,悲观色彩浓重。《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晚年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在这部作品中,马克·吐温剖析了在充满铜臭味的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里,人的灵魂实际上都是被金钱控制的,揭露了金钱所带来的种种罪恶,人性的虚伪低劣以及社会的各种腐败。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贪婪自私却被他看做是全体公民的“共性”,从而使其作品带有浓重的悲观失望的色彩。

二、马克·吐温的语言艺术

马克·吐温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和贴近生活,注重揭露和批判现实。马克·吐温是一位天生的幽默大师,在长期的写作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马克·吐温用卓越的幽默讽刺艺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对美国社会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彻底揭露和强烈抨击。鲁迅曾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幽默家,幽默中不失哀怨讽刺。马克·吐温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幽默只是他针砭时弊、反映生活和讽刺现实的方式。幽默夸张的语言使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在思考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深刻含义。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口语体马克·吐温早年曾做过排字工、水手、领航员等,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广泛接触社会,对社会底层的生活和民间语言极为熟悉,并且擅长使用口语来表达思想。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和人民,其作品语言结构简单,他善于将各地方言进行提炼,并且灵活运用口头语言来讲述故事情节,内容浅显易懂,从而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马克·吐温创造性地运用民间口语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二)夸张夸张也是马克·吐温在作品中较常采用的手法,通过对描述对象进行极度渲染,揭示了其本质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取得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如在《竞选州长》中,作者描述了9个不同肤色、衣衫褴褛、刚学走路的小孩跑到讲台喊“我”爸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早期民主选举的种种弊端,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黑暗性。(三)对比善于运用对比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也是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一个牧师正在忘我地布道,虔诚的教徒在认真听讲,恰巧一条狗这时候跑进来要捕捉一只虫子,这与教堂庄重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捧腹。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技巧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种行为间的反差,读者立刻感受到教堂里荒唐可笑的气氛,借此表达主人公汤姆·索亚对牧师的厌恶。(四)反击善于利用他人设置的语境给予相应的回击,从而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也是马克·吐温小说语言的重要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吐温的一段经典轶事: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赞美一位贵妇人:“夫人,你太美丽了!”“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那位贵妇人轻蔑地回敬马克·吐温。后者面带笑容地回答说:“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由此可见,马克·吐温对语言的运用是如此的娴熟与高超,他不乏幽默的反击往往让对方哑口无言,从而达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三、结语

第5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劫匪帮》;马克•吐温;他者

电影《劫匪帮》取材于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以下简称《汤姆》)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在2015年发行后赢得了《纽约时报》和《美国综艺电影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的好评,并获得那不勒斯电影节导演选择奖。影片将两部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移植到现代社会,讲述了汤姆和哈克成年后继续寻找穆雷尔宝藏的故事。《劫匪帮》延续了吐温作品的社会讽喻功能,同时继承了它们书写美国少数族裔的程式化模式,塑造了黑人本•罗杰斯、印第安人乔和墨西哥移民乔治三个他者形象。他者,一般指自我的对立体,富有广泛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他者带有客体性和边缘性,并且同自我构成一个力量不对等的二元对立,以凸显自我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后殖民理论家赋予了他者明确的所指,它在殖民主义意义上指与殖民者相对的被殖民者,在地理政治意义上指与西方人对应的东方人,在种族意义上指与欧美人不同的黑人、亚洲人、拉美人以及来自殖民地国家的移民。因此,在后殖民的语境下,他者是低等的、带有劣根性的种族和落后文化的代名词。由此衍生出欧美人书写他者的种种范式,典型的例子就是呆板的、愚笨的、暴力的或难以驾驭的异族人。

一、印第安人乔

印第安人乔是小说《汤姆》中的反派角色,是与主人公汤姆和哈克对立并衬托他们机智勇敢的他者。乔在小说中是一个凶残、狡猾和报复心极强的罪犯,他出于报复心理谋杀了罗宾逊医生,并嫁祸给波特,他还计划残害陶格拉斯寡妇以雪当年受她丈夫鞭刑的耻辱。汤姆和哈克的“功名”主要源自于他们战胜了印第安人乔,汤姆首先通过揭发乔的罪行获得了声望,然后他们几经周旋,得到了乔手中的“穆雷尔宝藏”,进而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影片对印第安人乔这一人物做了很大改动,他不再是印第安人混血儿,而是一个信奉印第安人“美学”和“文化”的白人;他不像小说中那样狡猾和懂得伪装,而是变成一个在公共场合开枪杀人的嗜血狂魔。小说《汤姆》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和汤姆、哈克对乔的恐惧感来描绘乔,并未说明乔的具体外貌。对于小说的读者而言,乔一直是谜一样的人物,他如同幽灵般潜伏在小镇周围,始终给人一种遥远的模糊感,而这却是电影艺术必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影片为了直观再现乔的恶魔特质,邀请在电影《墓碑镇》和《阿凡达》中成功出演过大反派角色的史提芬•朗来扮演乔。乔长着一副布满伤疤、僵硬而惨白的面孔,在披肩长发的半遮半掩下显得异常阴森恐怖。影片在突出视觉效果后转而在听觉效果上制造震撼,印第安人乔始终用一种沙哑、低沉和冷酷的音调发音,尤其在漆黑夜晚的背景下,他说出的每个字听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影片进而通过制造故事来渲染乔的恶棍形象,于是乔用他的恐怖声音讲述了自己的杀人经历:他杀死了一个企图杀他灭口的雇主,出于报复和泄愤的心理,他像印第安人那样割掉了仇人的头皮,砍掉了他的双手。正如他说的那样,他的动机是出于对印第安人“美学”和“文化”的信仰。此外,影片还通过动作呈现出印第安人乔难以抑制的野性,他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一刀割断了守墓人的喉咙,之后又一枪打死了旅店的老板,而他嗜血杀人的特点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汤姆和哈克等人的追杀中。

尽管在行为、性格和文化诉求等方面都已经“印第安化”,但影片中的乔事实上却是一个白人,这就使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显得耐人寻味。一方面,印第安人是历史上美国开拓者长期面对的敌人,美国白人不但凭借武力屠戮他们,而且还在文化产品中贬低他们,小说《汤姆》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白人作家书写了各种印第安人凶残野蛮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第安人已经不再对白人构成威胁,在美国白人主导的经济和文化制度下,他们已经濒临种族灭绝的边缘。但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群体中造成的“创伤性”记忆还在,并且通过现代传媒手段长久地延续下去,而好莱坞电影在再现凶残、野蛮和桀骜不驯的异族他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印第安人乔最终被一老妇一枪打死的结局也昭示了在意识形态上被异化的白人的命运。影片讲述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伙强盗抢劫以乔为首的另一伙强盗的故事,所以里面的人物不能分为通常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而两伙人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失去人性,后者则丧失了人性。也正是这个原因,电影中的印第安人乔尽管穷凶极恶,实际上却不堪一击。乔的命运显示出人性是不可战胜的真理,同时也暗示了叛离白人意识形态的可怕后果。

二、黑人本•罗杰斯

本•罗杰斯是小说《汤姆》中汤姆和哈克的一个小伙伴,小说在“粉刷篱笆”一章集中描写了这个人物,他是第一个上汤姆当的孩子,不但帮助汤姆粉刷篱笆还搭上了一个苹果;其他章节对其偶有提及但都一带而过。本在小说中同样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人物,不过有一点十分肯定,他是个白人孩子。本在电影《劫匪帮》中仍是汤姆和哈克的伙伴和同谋,不过他却变成了一个黑人。电影的突兀之处在于,在将黑人本纳入汤姆劫匪帮这个白人集团的同时,使用了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画面和情节来呈现其形象。事实上,这是对小说《哈克》中书写黑人类型化话语的继承,因为后者大量使用了诋毁黑人的词语和情节来构建黑人形象。影片紧紧抓住吐温作品的这一特点,致使本表现出同黑奴吉姆同样愚蠢和可笑的特点,于是影片通过本塑造了一个与白人关系密切但又不同于白人的黑人他者形象。影片利用现代社会背景对吐温作品进行了重构,成为由一系列荒谬剧拼接而成的犯罪故事,而黑人本的表现正是这些荒谬剧中的重要内容。影片最初似乎强调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人,在汤姆提出效仿罗宾汉抢劫坏人时,本一再追问他们的行为是否违法。本的法律意识似乎表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美国现代公民,也是一个被美国法律意识形态成功“询唤”的主体。然而,在不受主流价值观约束的汤姆等人心里,以及遵从汤姆和哈克视角的观影者眼里,本提出的问题显然愚蠢至极,因为大家对于抢劫违法早已心知肚明,而只有劫匪帮中唯一的黑人本才会提出如此低能的问题。

本的愚蠢和可笑还表现在他随后提出的问题上,例如,行动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像哈克和乔•哈珀那么酷的绰号?因此,影片在本第一次出场时就把他定型为黑人他者的意图已昭然若揭。本的愚蠢和可笑在劫案现场得到了加强,他先是同汤姆和店主进行了一番令人错愕不已的对话,然后忘记了自己承担的人质角色,戴着劫匪应该戴的面罩出现在由哈克和乔•哈珀扮演的劫匪中间,于是影片中便出现了一个戴着劫匪面罩的人质的怪异场景。诚然,抢劫典当行是影片的一出闹剧,但黑人本的弱智表现无疑是这场闹剧中最大的笑料。接下来在警察问询一节,本的愚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警察询问嫌疑人身上是否有文身时,本说一个劫匪身上文着西班牙国旗和骑着蛇的美人鱼。当警察追问美人鱼如何能骑在蛇身上时,本解释说那是因为蛇身上放了一副鞍韂,这样的回答着实令人捧腹不止。本的说辞与《哈克》中吉姆被巫师骑着周游世界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表现的不是黑人的机智而是他们的愚蠢。本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展现出黑人已经成为当今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时也暗示出黑人仍然是“智力低下的”“难以教化的”、无法与白人在种族和文化上完全融合的他者。在经历了多年抗争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已大有改观,但是他们与白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近年来美国发生过多起由两者之间的族裔问题引起的骚乱。因此,在意识形态的层面,电影《劫匪帮》试图创作一个美国白人和黑人通力合作、实现“共同理想”的神话,但正如小说《哈克》那样,它无法摆脱长久以来殖民主义者书写黑人他者话语模式的影响。

三、墨西哥人他者

事实上,《汤姆》和《哈克》中并不存在墨西哥人,两部小说中只是存在几处对墨西哥或其原宗主国西班牙的意指。例如,在小说《汤姆》中,印第安人乔逃跑后化妆成了西班牙人,他计划逃往的得克萨斯原来是墨西哥的国土,汤姆的海盗绰号是“西班牙大陆的黑暗复仇者”;小说《哈克》中出现了诸如“西班牙商人”“西班苔藓”和“西班牙岛”等词语。不过以上内容却含有丰富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它们投射出西班牙在北美殖民活动的历史遗迹,美国与西班牙、墨西哥争夺殖民空间的历史纠葛,同时也暗示出墨西哥人或西班牙人与美国人的异质性,凸显出前两者的他者身份。影片沿着这一线索,以特定的视角将墨西哥人或拉美人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是随处可见的非法或合法的移民,他们以打零工、干最苦最累的工作,甚至是犯罪谋生,他们同时也是今天美国社会不愿接受的他者。影片首先在语言层面体现出墨西哥人的他者性。当陶格拉斯寡妇无法同墨西哥园丁乔治正常交谈时,她抱怨这些墨西哥人怎么就不懂英语呢!语言在这一场景中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能指,讲英语的陶格拉斯寡妇是主人,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发号施令,而讲西班牙语的乔治是雇工,站在台阶下面听候指令。语言在影片中还起到指涉罪犯身份的作用,汤姆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抢劫时要说西班牙语;无独有偶,无论是有犯罪前科的哈克还是涉嫌销赃的典当行老板,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如此一来,西班牙语就成了罪犯的通用语言,而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就成为罪犯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汤姆计划抢到穆雷尔宝藏后嫁祸给墨西哥人,他指令同伙雇用墨西哥司机开车,抢劫时只讲西班牙语,从而造成劫匪是墨西哥人的假象。汤姆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都依赖于墨西哥人是外来的打工者,以及他们有天生犯罪潜质的事实,影片在这一层面上渗透出的殖民主义话语模式已经不言自明。同时,影片还通过乔治的命运展现了墨西哥他者在美国社会的艰难处境。乔治是一个没有犯罪倾向的普通打工者,却因无意间卷入了汤姆的抢劫计划而被捕,面临被驱逐或判刑的危险,最后在汤姆和哈克等人的解救下逃回了墨西哥。

影片通过他的经历重现了一个现代版黑奴吉姆的故事,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乔治像吉姆一样告诉哈克蛇皮会带来厄运;其次,乔治的生活现状与吉姆十分相似,他是一个为美国白人服务的低等人,还有无法见面却时时牵挂的家人;最后,影片中解救乔治并护送他回家的情节也是对《哈克》中解救吉姆情节的再现。乔治在影片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无辜被关押促使哈克良心发现,进而促使汤姆决定解救乔治。汤姆和哈克等人正是通过拯救“墨西哥他者”实现了自我救赎。与《哈克》中的吉姆一样,乔治的经历证明了白人主体行为的合理性。拉美移民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今美国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影片影射了这一问题,实现了电影作品应该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它与《哈克》如出一辙,使用带有诋毁墨西哥人含义的语言和情节来讲述一个营救墨西哥人的故事。四、结语电影《劫匪帮》选择现代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反映出其对当下美国多元文化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塑造出黑人乔•哈珀、印第安人乔和墨西哥移民乔治三个人物形象。然而他们在种族和文化的层面与白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无疑都是异族的他者。影片在关注他们命运的同时,也在通过他们的经历论证美国白人行为的合理性,进而折射出异族他者必须屈从于白人自我的殖民主义话语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01).

[2][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第6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推荐的相关名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80套中考语文试卷,充分感受到了“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征和趋势,现综述于下。

一、 中考地位“不可动摇”。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中考语文愈来愈重视对考生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的考查,设置“名著阅读题”的省、市越来越多,分值也在逐年增加。在80份试卷样本中,有67份涉及“名著阅读题”,约占样本总数的83.8%,平均分值约为4.1分。其中,四川宜宾的命题者甚至拿出了14分的分值,以“课外阅读理解题”的形式专项考查“名著阅读”,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 考查书目“有所侧重”。从考查书目看,各省、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十几本名著,外加苏教版、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推荐阅读的8本名著,考查面比较广。

但命题者对这些名著的考查不是平均用力,受青睐的首先是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2013年中考有32个省、市涉及)、《西游记》(2013年中考有15个省、市涉及)等;其次是外国经典小说,如《格列佛游记》(2013年中考有15个省、市涉及)、《名人传》(2013年中考有13个省、市涉及)等。在复习相关名著时,同学们应注意有所侧重。

三、 题点内容“有静有动”。近几年,从“名著阅读题”题点涉及的内容看,呈现出有“静”(指静态识记)有“动”(指动态运用)的特征。其中,对名著的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知识性内容的考查较为常见。比如“人物”这一知识点,在67家考查“名著阅读题”的试卷中,就有45家涉及。

此外,诸如感悟、评价、推荐、仿写等迁移、运用性考查内容,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 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名著阅读题”自诞生之初,便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命题模式,即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常规题型为主。

近几年来,“名著阅读题”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尤以“语段阅读题”风头最劲――命题者给出相关语段材料(引自名著或根据名著编写),考查考生的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能力。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67家考查“名著阅读题”的试卷中,有20家运用了此种命题形式。以广东省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为例――

A. “有谁和你在一起吗?”“是的,先生。跟我一起去的是――”“等一等――等一等。不必说出你同伴的名字。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出庭的。你去那里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吗?”

汤姆迟疑起来,看上去有点慌乱。“说出来吧,孩子――别害怕。说真话总是让人敬佩的。带了什么去的?”“就带了一只――呃―― 一只死猫。”人们一阵哄笑。法官把他们喝止住了。

B. 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每到夜幕降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诱使他到外面去。可怜的哈克处在同样苦恼和恐怖的状态中,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尽管印第安人乔的当庭逃逸让哈克免去了出庭受审的痛苦,然而,他依然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也有他的一份。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姆由于良心不安而不得不在夜里赶到律师家中,把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由此,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节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1. A选文中的“同伴”是谁?B选文中“可怕的实情”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原著,说说B选文中汤姆为什么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试题系“语段阅读题”的典型代表。命题者精选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两个片段,围绕这两段文字“做文章”:一是以选段为命题的“立足点”,联读有关章节,要求考生说出有关的人物名称和事情概况(题1);二是辐射全书,要求考生联系原著内容,探究分析选段中人物的神情和心理产生的原因(题2)。这类试题代表了今后“名著阅读题”考查的潮流和方向,预计在2014年中考中会继续“走俏”。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呈现出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熟读精思,读出自我。平时,同学们可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将名著读透。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至于精彩部分和难点,则应像读课文那样细细研读。二者结合,收获会更多。

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努力读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第7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阅读没有表达感悟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推荐的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须要知道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意义影响等,这样的要求和量化对学生阅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样的要求和量化考核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被压缩,教师根据这样的阅读目标编制一定的讲义,给学生做相应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节约了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却缺少了表达与感悟。也有不少学校以导读的形式,把这些能够量化的目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以后,就凭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时间阅读,有的学生能够阅读完,有的学生没有兴趣,就放置一边,即使有些学生阅读完了,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

2.只有阅读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一般都采取“浅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归纳一些重要作品的中心思想,训练一些中考必考的语言项目,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没有让学生能够潜入作品中深刻感悟,采取浮光掠影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

3.未能和写作相结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和写作是分离的,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做好素材积累,不能更好地总结写作方法技巧,不能够感知语言的妙用,也就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是仅仅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变相地根据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不能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配合指导,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未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名著作品。所以,很多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认识、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主要人物的总结方面。

二、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旅游,不能成为死记硬背知识的应试训练。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点拨,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缺少必要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消失,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仅记住一些基本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不能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结构章法有更深的理解,不能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无法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尤其是没有逻辑的表达感悟训练,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真正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不仅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知晓一些基本的文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训练,开展有计划的阅读名著教学,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阅读感悟,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知晓这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出的诗集,也是冰心表达对童真和母爱的赞颂,是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给学生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课下结成学习小组阅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并单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比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以这些优美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自己的阅读体验、方法和感悟。

2.鼓励学生思考,形成感悟

阅读是一项思想的旅行,是和作者通过作品媒介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理沟通和灵魂交流,又是一次依照作品进行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阅读名著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蕴含的信息,不是单向地感知作品体现的思想情感,而是由个人思想参与的再创造过程。名著阅读不仅要求理解基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感悟,并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尤其要结合时展,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

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思想,最后形成较为简洁的故事梗概,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以汤姆索亚的传奇经历为故事线索,描写密西西比河畔一小镇上的顽童汤姆和伙伴――流浪儿哈克贝里,因为不喜欢枯燥的学校课程和庸俗的生活环境而追求传奇、冒险的一系列故事,赞扬了汤姆及小伙伴天真淳朴的心灵,鞭挞印第安人乔之流的贪婪和凶残。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阅读感悟,通过自己的阅读形成自己的认识,深入作品想象自己心中的汤姆形象,总结自己对主题思想的感知,获得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概括或者总结汤姆的形象特点: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机智勇敢等。让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比较,甚至与当下的课堂教学对比,也能够从中学会怎样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阅读名著须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摘抄,须要引导学生写好感悟及评论,把阅读和生活写作相结合。名著都是名人大家的经典之作,是他们用其一生的心血对生活、社会、人生的关照和思考,是其最高的艺术才华凝结。阅读名著做到和写作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以作文的形式应用起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内化为学生生活的指导和人生的指引,从而能够真正从名著阅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感,塑造良好的品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如果能够真正潜心研读,是写作技能的迁移过程,是艺术境界的慢慢升华过程。

第8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字] 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第9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1案例描述

案例一:阅读《拯救》一文,完成题目:结合原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在七年级135位学生中,满分率只有33%,不少学生的答案不外乎下列三类:

A:母亲是个善解人意、宽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人正直、有同情心的人。

B:母亲是个善良、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人。

C: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人。

案例二:请你参加海城中学“长风”文学社举办的“走进文学殿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受“长风”文学社邀请,当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将于本月18日上午9:00来海城中学大礼堂做文学报告。请你替文学社写一则通知,让初一全体同学去听报告。

(2)在报告快结束的时候,秦文君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伟人细胞》中的贾里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看法要明确,结合故事情节谈理由,两者需适当比较)

笔者截取了第二题的答案:

生甲:我都喜欢,贾里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一心想成为伟人,他失败三次却毫不气馁。汤姆正直,勇敢,纯洁,真诚,洞中历险时,他凭自己的智慧勇气,成功逃生。

生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很正直,在文中鲁智胜让他去划破邱士力的自行车轮胎,他不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正直。

生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想做伟人,可是没有做成。他把那破书留给了自己,从这件事中看出贾里是一个不贪便宜的人。

生丁:我更喜欢的是汤姆。汤姆和贾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信。但汤姆在洞中历险时更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不屈不挠。而贾里在比赛中却因为在意别人的说法而丢掉了比赛。所以我更喜欢汤姆。

2案例分析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中高考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卷面成绩才是硬指标。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功利一点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直白一点,就是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倾听效果,因为有效倾听能使文字表达更规范。

案例一中的题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涉及,比如“结合课文说说,安恩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当学生出现类似A、B、C的答案时,如果我们能再读题目,引导学生有效倾听,让学生注意听到“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的要求,及时纠正,并进行强化训练,试卷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最起码错误率会没有这么高了。

案例二中甲生的答案就是被阅卷老师疏忽了,阅卷老师在他的答案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勾,根本没有扣分。试想,甲生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可能还会这样回答。题目中分明写着“你更喜欢哪一个”,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我都喜欢”的答案呢?追根溯源,是我们平日在课堂上,师生都没做到有效倾听,根本没有听出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不加强调,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不置可否,或是“好”、“很好”、“不错”这类不负责任的评价惹的祸。如果老师能做好有效倾听的榜样,在这种答案出现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考试时学生就不可能这样写了。

二、培养有效倾听习惯的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习惯,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可以抓住文本研读和练习探究两个环节。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要心领神会,有效倾听是至关重要的。“倾听”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会听并积极思考才能激发思维的能动性,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倾听中生疑、解惑、成长。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阅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伟人细胞》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日记里看,你觉得贾里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学生不经思考就说“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那么肯定是没有做到有效倾听。假使教师在学生口头表达时没有发现问题,不注意加以引导,那么在试卷上或练习中,学生的表述肯定不会规范,更达不到准确。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能抠住题干中的“字眼”,准确地回答,这样才能服务于文字表述。

2在练习探究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期末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紧扣教材”,中考试题中的能力点、设问方式、答案都来自于教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紧扣课文后的“探究练习”。所以,我们在探究练习时,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些题目的答案,更要讨论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归纳出答题方法、答题要点,形成规范答题的思维模型。这样,在考试时,学生才不至于无从下手,瞎写乱写。